胃肠外科专科护理操作(修改版2013)
(整理)胃肠外科专科护理操作修改版

专科技能操作(胃肠外科)无锡市人民医院外科2011年11月制订2012年8月修订目录第一部分:胃肠外科专科技能操作项目表 (3)第二部分:胃肠外科专科技能操作流程一、更换引流袋技术 (4)二、卧床病人翻身拍背技术 (5)三、肠内营养输注法 (7)四、PICC维护技术 (8)五、造口护理技术 (10)六、胃肠减压技术 (11)七、PICC置管技术 (12)第三部分:胃肠外科科专科技能操作评分标准一、更换引流袋技术 (14)二、卧床病人翻身拍背技术 (15)三、肠内营养输注法 (17)四、PICC维护技术 (18)五、造口护理技术 (20)六、胃肠减压技术 (21)七、PICC置管技术 (22)第一部分:胃肠外科专科技能操作项目表胃肠外科专科技能操作项目表第二部分:胃肠外科专科技能操作流程一、更换引流袋技术【目的】1、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及记录引流液时。
2、保持引流通畅、无菌,防止阻塞和感染。
3、保持引流袋在有效期范围。
【物品准备】引流袋、治疗巾、血管钳、棉签、安尔碘、弯盘、黄色垃圾袋、PE手套。
【操作步骤】1、评估病人情况。
2、备齐用物至床旁,查对,EDA扫描确认病人,向病人解释。
3、松开床尾盖被,病人取合适体位。
4、引流管下垫治疗巾,清洁引流袋置于治疗巾上,布局合理。
5、血管钳夹闭引流管,分离引流管接口。
6、安尔碘消毒管口,连接引流袋。
7、松开血管钳,开放引流管。
8、检查引流情况,观察其色、质、量。
9、固定引流管。
10、安置病人,整理用物。
11、终末处理。
12、洗手、记录。
【注意事项】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2、严格消毒隔离,做到标准预防。
3、引流管妥善固定,引流通畅,无扭曲、折叠,达到引流效果。
4、准确记录引流量,为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护理技术操作项目》二、卧床病人翻身拍背技术【目的】1、协助不能自行翻身的患者床上翻身,保持病人舒适。
2、预防褥疮,增加患者舒适感。
3、以震动的原理,使气管及肺内的痰液松动,易于咳出,以利于肺复张。
胃肠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胃肠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1、体位根据麻醉类型及手术方式安置患者体位。
全麻未清醒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
2、饮食腹痛患者遵医嘱禁食、禁饮,一般患者给予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成人择期手术术前禁食8-12小时,禁饮4小时,术后暂禁食,待肠蠕动恢复后开始进食流质,无不适逐步过渡至半流质。
3、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及病情变化。
(2)保持引流管固定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
(3)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伤口及周围皮肤有无发红及伤口感染等异常,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
4、治疗正确执行医嘱,遵医嘱用药,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5、基础护理保持病室内整洁、安静、安全、舒适,温湿度适宜。
做好口腔、皮肤等基础护理,保持口腔、皮肤的清洁,预防感染。
6、心理护理了解病人的心理情况,向病人及家属解释疾病及围手术期的相关知识;减轻心理顾虑,增强对疾病治疗的信心。
胃肠外科专科题2013

一、填空:1.最常见的腹外疝是(腹股沟斜疝),最容易发生嵌顿的腹外疝是(股疝)。
2.肠梗阻按发生的原因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血运性肠梗阻);3.按肠壁血运有无障碍分为单纯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
4.急性腹膜炎局部主要体征为_腹部压痛_、_反跳痛_和_腹肌紧张_。
5.肠梗阻的四大症状是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便排气。
6.腹外疝是由腹腔内某一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所形成。
7.腹股沟疝发生以男性为多,右侧比左侧多见。
8.嵌顿性疝原则上应紧急手术治疗。
9.盆腔腹膜面积小,吸收能力有限,故盆腔脓肿时全身中毒症状常较轻。
10.腹部损伤时常见的受损脏器依次为脾、肾、肝、胃、结肠等。
11.肝、脾、胰、肾等实质性脏器或大血管损伤时,主要是腹腔内出血的临床表现。
12..胃十二指肠溃疡形成基本原因是酸性胃液对粘膜的消化,故又称为消化性溃疡。
13.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多适用于胃溃疡。
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特别适用是十二指肠溃疡。
14.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非手术治疗,经胃肠减压管灌注加入去甲肾上腺素的冰生理盐水,使血管收缩而达到止血目的。
15..约10%萎缩性胃炎最后并发胃癌,固有人称萎缩性胃炎为“癌前期病变”16.纤维胃镜方法是诊断早期胃癌的有效方法。
17.肠瘘时及时清除瘘口溢出肠液是防止肠液腐蚀皮肤最有效方法。
18.肛裂疼痛表现为排便时和排便后肛门剧烈疼痛。
19.痔是直肠下段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淤血、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静脉团。
血栓性外痔最常见。
20.结肠造口病人出院后每1~2周扩张造口一次,持续2~3个月。
21.裁剪造口底盘时,一般比造口大(1—2)毫米。
清洗肠造口及周围皮肤时,用(清水)即可。
二、判断:1.倾倒综合征是指患者术后进食甜流质饮食后10-20min,出现剑突下不适、心悸、乏力、出汗、头晕、恶心、呕吐以至虚脱,伴有肠鸣音亢进和腹泻。
(√)2.急性肠梗阻的治疗中,最首要的措施是胃肠减压。
胃肠外科护理常规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第一章病人住院护理常规一、一般病人入院护理常规1. 热情迎接新病人,安排床位,引导病人至床单元,进行入院介绍。
2. 办公室护士办理入院手续,通知主管医师。
3. 通知责任护士行卫生处置:剪指甲、剃胡须、清洁、更换病员服。
4. 运用交流技巧主动与病人沟通,了解其大小便情况、心理问题,观察其他临床症状、体征等,完成入院评估。
5. 完成住院病人入院健康宣教,包括首次的饮食宣教。
6. 执行各项治疗,行用药知识及有关疾病知识宣教。
7. 遵医嘱,安排常规检查,指导病人留取各种标本。
8. 根据收集的资料,确定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并及时评价效果。
二、急诊病人入院护理常规1. 立即安排床位,护送病人至床单元,并将病人安置于病床,必要时安置床栏2. 立即通知值班医师。
3. 观察神志、生命体征、皮肤粘膜、疼痛及排泄物等情况。
4. 更衣,做好体检准备。
危重病人的贵重物品交由家属妥善保管。
5. 危重病人做好急救准备建立静脉通路,吸氧,备好急救药品、器材。
6. 神志清楚者,给予安慰,尽可能通过有效交流了解患者,行必要的解释,减轻其恐惧、紧张情绪,实施心理护理。
7. 安置好病人后,向病人及家属交待注意事项,如禁食、特殊治疗或手术等。
8. 联系辅助科室做床边检查。
9. 疑有传染病者,应按隔离原则处理。
10. 根据收集的资料,确定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并及时评价效果。
三、出院病人护理常规1. 管床医师开出出院医嘱,护士及时处理相关帐务。
2. 交待病人及家属正确办理出院手续的方法。
3. 告知家属准备必要的衣物、交通工具等。
4. 根据病情行出院指导。
如饮食、起居、活动、功能锻炼等以及用药情况、复诊时间等。
5. 病人结帐后,凭出院卡将门诊病历、出院小结交给病人保管。
6. 办理出院手续当天,办公室护士撤除各种治疗卡。
胃肠外科一般护理

胃肠外科一般护理
【术前护理】
1.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了解病人心理状态,做好心理疏导,减轻病人焦虑情绪。
3.肠道准备:遵医嘱术前2~3天给予流质饮食,术前一日予口服泻药或术前晚予灌肠。
4.饮食和营养:急腹症病人予禁食,择期手术病人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饮食,禁食或进食不足者,可经静脉输液补充足够的热量。
5.病情观察:生命体征、全身营养状况、恶心、呕吐、便血、腹痛、腹胀、贫血、体液失衡,巩膜、皮肤黄染等。
【术后护理】
1.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与麻醉师认真交接病人,检查伤口敷料及各引流管通畅度,并贴上相应的引流管标识。
3.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4.保持各种导管通畅,妥善固定,观察记录引流液量及性质。
5.体位:全麻术后未清醒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醒病人术后6小时取半卧位。
6.置胃管者每日予口腔护理二次,必要时雾化吸入;留置导尿者每日会阴护理二次;并协助床上翻身拍背,预防护理并发症发生。
7.饮食:胃肠道手术者待肠蠕动恢复后遵医嘱给予流质,逐步过渡至半流质,应选择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避免生、冷、坚硬、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
8.活动:鼓励病人早期床上抬臀、翻身,动态观察肠蠕动恢复情况,以后可协助病人坐起,逐步过渡到床边活动,活动量应根据病人个体差异而定。
胃肠外科操作规范成文版

腹腔穿刺 (3)胃肠手术 (3)胃手术 (3)一、单纯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 (3)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胃下部癌根治术) (4)三、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胃上部癌根治术) (5)四、根治性全胃切除术 (6)五、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 (8)小肠手术 (9)一、肠套叠复位术 (9)二、肠粘连松解术 (10)三、小肠排列术 (10)四、小肠切除吻合术 (11)五、肠瘘闭合术 (12)胃肠造口 (12)一、胃造口术 (12)二、小肠造口术 (15)(一)隧道式小肠插管造口术 (15)(二)荷包缝合小肠插管造口术 (15)(三)小肠外置造口术 (16)三、结肠造口术 (16)一、盲肠造口术 (16)二、横结肠双腔造口术 (17)三、乙状结肠双腔造口术 (18)四、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术 (18)结肠直肠疾病 (18)一、先天性巨结肠手术 (18)(一)、经肛拖出式巨结肠根治术 (18)(二)、拖出型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Swenson法) (20)(三)、拖出型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Swenson改良法) (21)(四)、直肠切除直肠后结肠拖出术(Duhamel法) (22)(五)、直肠黏膜剥除结肠鞘内拖出术(Soave法) (23)(六)、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Lynn法) (24)(七)、结肠切除直肠后回肠拖出回肠降结肠侧侧吻合(Martin法) (24)(八)、升结肠回肠侧侧吻合术(Boley法) (25)二、结直肠肿瘤手术 (26)(一)、腹会阴直肠切除术 (26)(二)、直肠经腹切除、结肠造口术 (27)(三)、直肠低位前切除术 (28)(四)、直肠低位前切除术、结肠肛管吻合术 (30)(五)、全盆腔清除术 (32)(六)、直肠肿瘤经肛门局部切除术 (33)(七)、经骶直肠癌局部切除术 (34)(八)、右半结肠切除术 (35)(九)、扩大的右半结肠切除术 (36)(十)、横结肠切除术 (36)(十一)、左半结肠切除术 (37)(十二)、乙状结肠切除术 (37)(十三)、结肠次全切除术 (38)阑尾切除术 (38)一、开腹阑尾切除术 (38)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40)腹腔穿刺【适应证】1.诊断性穿刺(1)腹部创伤:疑有肝、脾等实质性脏器或胃肠等空腔脏器破裂者,特别是对受伤史不明或伤后昏迷者以及休克难以用其他部位创伤解释者具鉴别诊断价值;(2)非损伤性腹部急症:疑为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坏疽性阑尾炎穿孔,急性重型胰腺炎,绞窄性肠梗阻,肝癌破裂,宫外孕等诊断不清时;(3)慢性腹腔积液、腹腔积脓需明确其性质及细胞成分者;2.治疗性穿刺膈下、盆腔及肠间积液或积脓的反复穿刺抽出;3.经腹腔给药经腹腔穿刺向腹腔注入抗生素、抗癌药及防止肠管粘连药物。
胃肠道手术术后护理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胃肠道手术术后护理(总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胃肠道手术术后护理手术后病人的护理时根据麻醉、手术方式和病情的需要,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减轻病人的疼痛和不适,促进伤口按期愈合,有效预防病发症的发生,使病人早日康复出院,手术后病人的护理措施主要为: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密切注意伤口敷料是否完整、脱落、有无渗血、出血、伤口有无感染等并发症的早期症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有效的处理。
2 、体位及活动根据麻醉方式及清醒程度、手术方式、手术部位、病人身体情况等,给予安全舒适的卧位,如全身麻醉而尚未清醒的病人,一般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以利于呼吸道渗出物和呕吐物从口角流出,避免引起窒息,平卧时将枕头横立于床头,以防病人在清醒过程中因躁动不安而致头部受伤,,每日应做好口腔护理,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早期活动,有利于增加肺活量,减少肺部并发症。
3、胃管的护理妥善固定,避免扭曲、受压、阻塞等情况,保持持续有效引流,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数量,及时倾倒引流液并记录24h引流液。
如引流液每日少于10ml,为非血性液体,可考虑拔管。
4、饮食的护理术后早期禁食、补液,待肠蠕动恢复后逐步恢复饮食。
拔出胃管后当日可少量饮水,约每2h 60ml,若无呕吐、腹胀等不适,次日可进半量流食,约每2h 100ml。
术后5~6d可进全量流食,每次200ml、每天4~5次,避免易产气食物,如牛奶、甜食。
进流质3d后过渡到半流食3~7d,无不良反应可进普食。
应注意选用软烂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忌生冷、油炸、浓茶、酒等刺激性食品。
5、直肠癌术后导尿管的护理留置时间为1~2周,留置期间预防泌尿系感染,拔除尿管前,须夹闭尿管,锻炼膀胱的收缩功能。
7~10天内不可灌肠。
专科技术操作规范

胃肠内营养(鼻饲)患者的护理常规【鼻饲的目的】对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从胃管灌入流质食物,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水分和药物,以利早日康复。
【护理常规】1. 鼻饲的食物需温度适宜,一般温度要求在38-40度,放于前臂内侧而不觉烫,方可注入。
2. 每次鼻饲前需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并检查患者有无胃潴留,胃内食物超过150ml时,应当通知医师减量或者暂停鼻饲。
3. 每次鼻饲前,抬高床头30~40度或让患者床上坐起,可避免进食过程中及进食后的呛咳、返流、呕吐等情况,减少肺炎的发生。
同时,在脑卒中时由于肢体健侧吞咽功能好于患侧,鼻饲时头偏向健侧,可明显降低胃反流的食物误吸入气管。
进食后保持半卧位30~60分钟后再恢复平卧位并在30分钟内勿搬动患者,以免引起食物返流或吸气时将食物吸入肺部,造成窒息。
4.常用鼻饲饮食及量:常用鼻饲饮食包括匀浆膳、营养素。
匀浆膳的可用食物包括:米饭、米粥、面条、馒头、鸡蛋、鱼、虾、鸡肉、瘦肉、猪肝、蔬菜、油、盐等。
营养素根据病人需求可选择能全力、百谱素、瑞能、瑞代等不同剂型,鼻饲病人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开始时鼻饲量应少而清淡,以后逐渐增多。
昏迷或较长时间未进食者,第一、二天以每小时50~80毫升或每次100~150ml顿服,如无不适可逐渐加量。
每日总量在1500~2000毫升之间。
5. 进食前后均应向胃管内注入温开水,保证胃管内充盈的不是食物。
6. 长期鼻饲的患者,可根据胃管的材质及相应的要求定期更换胃管。
2012.5修订气管切开换药技术核对医嘱,准确无误。
了解患者病情、意识、生命体征、呼吸及血氧饱和度情况。
观察患者气管切开处伤口及辅料情况。
向意识清醒的患者解释换药的目的,取得配合。
护士准备衣帽整洁、洗手、带口罩。
用物准备治疗盘:换药包一套(弯盘2个、镊子2把、棉球若干、纱布4块)、气管垫1块、碘伏溶液、生理盐水、另备吸痰用物。
需要时带寸带。
环境准备环境清洁、安静、光线适宜。
换药前半小时室内不可扫地、铺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锡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专科技能操作(胃肠外科)无锡市人民医院外科2011年11月制订2012年8月修订无锡市人民医院护理部目录第一部分:胃肠外科专科技能操作项目表 (3)第二部分:胃肠外科专科技能操作流程一、更换引流袋技术 (4)二、卧床病人翻身拍背技术 (5)三、肠内营养输注法 (7)四、PICC维护技术 (8)五、造口护理技术 (10)六、胃肠减压技术 (11)七、PICC置管技术 (12)第三部分:胃肠外科科专科技能操作评分标准一、更换引流袋技术 (14)二、卧床病人翻身拍背技术 (15)三、肠内营养输注法 (17)四、PICC维护技术 (18)五、造口护理技术 (20)六、胃肠减压技术 (21)七、PICC置管技术 (22)第一部分:胃肠外科专科技能操作项目表胃肠外科专科技能操作项目表第二部分:胃肠外科专科技能操作流程一、更换引流袋技术【目的】1、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及记录引流液时。
2、保持引流通畅、无菌,防止阻塞和感染。
3、保持引流袋在有效期范围。
【物品准备】引流袋、治疗巾、血管钳、棉签、安尔碘、弯盘、黄色垃圾袋、PE手套。
【操作步骤】1、评估病人情况。
2、备齐用物至床旁,查对,EDA扫描确认病人,向病人解释。
3、松开床尾盖被,病人取合适体位。
4、引流管下垫治疗巾,清洁引流袋置于治疗巾上,布局合理。
5、血管钳夹闭引流管,分离引流管接口。
6、安尔碘消毒管口,连接引流袋。
7、松开血管钳,开放引流管。
8、检查引流情况,观察其色、质、量。
9、固定引流管。
10、安置病人,整理用物。
11、终末处理。
12、洗手、记录。
【注意事项】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2、严格消毒隔离,做到标准预防。
3、引流管妥善固定,引流通畅,无扭曲、折叠,达到引流效果。
4、准确记录引流量,为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护理技术操作项目》二、卧床病人翻身拍背技术【目的】1、协助不能自行翻身的患者床上翻身,保持病人舒适。
2、预防褥疮,增加患者舒适感。
3、以震动的原理,使气管及肺内的痰液松动,易于咳出,以利于肺复张。
【物品准备】清洁枕头二只、听诊器、纸巾、弯盘、漱口水,必要时吸管。
【操作步骤】1、评估病人病情、肢体活动能力、年龄、体重,有无约束、伤口、引流管、骨折和牵引等。
2、备齐用物推至床边向病人解释。
3、固定床脚刹车、妥善处置各种管路。
4、将枕头移至操作者对侧,嘱病人双手置于腹部,一人翻身时将双手分别置于病人头颈肩部(左手)、腰背部(右手),将其移至操作者对侧床边。
将双手置于病人肩背部、臀部,翻身至侧卧位。
(病情允许以坐位为佳,双手支撑在床上或餐板上);二人翻身时,第一操作者将双手置于病人头颈肩部、背部,第二操作者将双手置于腰、臀部,同时将其移至操作者对侧床边,翻身至侧卧位。
5、护士一手保护伤口,另一手五指并拢,手指关节微曲,手掌微曲成杯状叩击患者胸背部,从肺底由下向上,由外向内,一般每次叩击3~5分钟,每2~3小时叩击一次。
力量的强弱、频率以使痰液排出、病人能够承受为宜。
6、扣背时观察病人的面色、伤口及引流情况。
7、主动询问病人的感觉,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操作并汇报医生。
8、帮助病人擦拭咳出的痰液并观察痰液的色、质、量。
协助漱口。
9、再次听诊肺部呼吸音。
10、安置病人,将一软枕置于病人背部支持身体,另一软枕放于双膝之间。
整理用物。
11、终末处理。
12、洗手、记录。
【注意事项】1、遵循节力、安全的原则。
2、有活动行内出血、咯血、气胸、肋骨骨折、肺水肿、低血压等,禁止背部叩击。
3、翻身过程中注意患者安全,避免拖拉患者,保护局部皮肤。
烦躁者选用约束带。
4、叩背原则:背部从第十肋间隙、胸部从第六肋间隙开始向上叩击至肩部,注意避开乳房及心前区,力度适宜。
5、翻身后患者体位应符合病情需要。
适当使用皮肤减压用具。
参考:《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三、肠内营养输注法【目的】遵医嘱为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滴注流质液体,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水分。
【物品准备】治疗盘内放输注器、加热器、灌注器、纱布数块、胶布、治疗巾、别针、温开水(38~40摄氏度)、肠内营养液,警示标识。
【操作步骤】1、评估病人情况。
2、备齐用物推至床边向病人解释。
3、将肠内营养液挂于输液架上、排气、加热。
4、协助病人舒适体位,垫上治疗巾。
5、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
6、用温开水20ml冲洗管道。
7、连接肠内营养液,调节滴速,观察点滴通畅。
8、妥善固定导管及警示标识。
9、滴注过程中观察病人反应,观察病人有无腹胀等不适。
10、滴注完毕后用温开水20ml冲洗管道,妥善固定导管。
11、终末处理;洗手,记录。
【注意事项】1、操作需二人到床边共同核对,确认病人,方可执行。
2、输注前后需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管道。
3、输注速度:前15分钟需要输注缓慢(15~20滴/分),一般原则是由低、少、慢开始,逐步增加,无不适方可根据病人耐受情况调节滴速。
4、输注过程中,若病人感到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不适,按需要调整速度。
反应严重者暂停输注并通知医生。
5、应用肠内营养输注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尿糖,电解质,肝功能等指标,观察尿量、排便次数及性状,并记录体重,做好营养评估。
6、停用时需逐渐减量,防止骤停引起低血糖反应。
参考《护理技术操作项目》和人民出版社《医院普通外科临床护理细节操作要点》四、PICC维护技术【目的】保持PICC导管的畅通、无感染、清洁舒适【物品准备】治疗盘、手消毒液、3M透明贴膜1626,75%的酒精,安尔典液、棉签、棉球、肝素帽,肝素稀释液、0.9%氯化钠100ml、2副20ml针筒、7号头皮针、胶布、利器盒、医用护贴【操作步骤】一评估1、穿刺的时间及上次维护时间。
2、穿刺点有无出血,导管留置长度。
3、穿刺点周围有无发红、肿胀、疼痛,有无脓性分泌物等异常情况。
4、选择合理的敷料2、个人准备,向病人解释。
二更换肝素帽1 、用20ml 的针筒抽取20ml生理盐水,连接一次性头皮针备用。
2 、旋下肝素帽弃去,用酒精棉片或酒精棉球消毒路厄氏接头。
3 、使用无菌技术打开肝素帽的包装,将头皮针连接肝素帽,预冲排气后连接路厄氏接头。
4 、以脉冲方式用20ml生理盐水冲洗导管。
5 、牢固固定肝素帽和连接处。
三冲、封管1、采用》10ml 的注射器冲洗导管和封管。
2、用>20ml的生理盐水冲管,冲管前先回抽有无回血再冲管。
3、选择性的用10~100u/ml稀释肝素盐水封管,封管液量:两倍于导管+辅助延长管的容积。
4、采取脉冲式冲管和正压封管。
四更换敷料1、松解贴膜外的胶带。
2、自下而上揭除敷料,切忌将导管带出体外。
3、变换导管位置,观察确认导管有无移位会脱出,不要将脱出的导管插入体内。
4、分别消毒穿刺点及周围10-12cm,从穿刺点向外做旋转消毒,消毒导管特别是贴于皮肤测的导管。
5、使穿刺处局部完全干燥,或使用皮肤保护剂使其干燥。
6、合理放置导管位置,将贴膜平整的固定。
7、注明置管时间、置入深度、维护时间及维护者姓名。
【注意事项】1 、维护中告知病人近期的注意事项。
2 、严格无菌操作,不要用手触及无菌敷料覆盖区域内皮肤。
3 、如导管位于纱布与贴膜之间,则导管与透明贴膜不宜分开。
参考:《护理临床实践指南》五、造口护理技术【目的】1、保持造口外周皮肤清洁和病人舒适。
2、帮助患者掌握护理造口的方法。
【物品准备】面盆一只,小毛巾一块,温水适量,餐巾纸,弯盘,造口袋一只、治疗巾、小剪刀、造口亮度表、尿垫或橡胶单、治疗巾;必要时备保护膜、防漏膏、护肤粉。
【操作步骤】1、评估病人情况。
2、备齐用物推至床边向病人解释。
3、协助病人取坐位或平卧位,充分暴露造口区域,垫上尿垫或橡胶单、治疗巾;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4、去除旧袋,清洁造口和周围皮肤:由上至下撕去造口袋,用餐巾纸或毛巾清洗造口及周围皮肤,用餐巾纸吸干周围皮肤,并观察周围皮肤及造口的情况。
5、用造口量度表量造口的大小、形状。
做记号。
6、沿记号修剪造口袋底盘。
7、必要时可涂防漏膏、保护膜。
处理并发症。
8、撕去黏胶面上的纸,按照造口位置由下至上将造口袋贴上,夹好便袋夹。
9、交代注意事项、整理床单元。
10、终末处理。
洗手、记录。
【注意事项】1、护理过程中注意向患者详细讲解操作步骤。
2、更换造口袋时应当防止袋内容物排出污染伤口。
3、撤离造口袋时注意保护皮肤;造口的清洁,不要用碱性肥皂、酒精、碘酒等消毒用品。
使用柔软的卫生纸或毛巾轻柔擦拭,防止用力过猛,损伤皮肤表皮。
4、造口的观察:观察皮肤状况,有无红、疹、破损等;观察粘膜的颜色。
5、注意造口与伤口距离,保护伤口,防止污染伤口。
6、贴造口袋前一定要保证造口周围皮肤干燥。
粘贴时保持造口周围粘胶要与皮肤粘贴牢固。
7、出现刺激性皮炎时(红、肿、皮肤瘙痒等)①可使用造口护肤粉②皮肤保护膜,以隔离粪汁;造口周围皮肤存在凹陷、疤痕或褶皱,可使用防漏膏。
8、造口袋底盘与造口粘膜之间保持适当空隙(1~2毫米),缝隙过大粪便刺激皮肤易引起皮炎,过小底盘边缘与粘膜摩擦将会导致不适甚至出血。
9、如使用造口辅助用品应当在使用前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如使用防漏膏应当按压底盘15~20分钟。
10、饮食指导:避免易胀气的食品避免产臭气的食品避免易腹泻的食品避免易堵塞的食品。
11、教会患者观察造口周围皮肤的血运情况,并定期扩造口,防止造口狭窄。
参考《护理技术操作项目》和人民出版社《医院普通外科临床护理细节操作要点》六、胃肠减压技术【目的】1、将积聚在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吸出,降低胃肠道内的压力和张力。
2、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利于炎症局限,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物品准备】治疗盘内放治疗碗、消毒胃管、镊子、弯盘、50毫升注射器、纱布数块、石蜡油、棉签、胶布、治疗巾、别针、听诊器、压舌板、另备温开水适量、负压袋一只。
【操作步骤】1、评估病人病情。
2、备齐用物推至床边向病人解释。
3、病人取合适体位。
4、检查胃管是否通畅,准确测量并标识胃管插入的长度。
5、插管过程中指导患者配合技巧,安全顺利地插入胃管。
6、注意观察病人反应,检查胃管有无在口腔内盘曲。
插管过程中如发现剧烈呛咳、呼吸困难、紫绀等情况,应立即拔出,休息片刻后重插。
7、验证胃管是否在胃内(抽吸胃液;用10ml空气注入胃内,同时用听诊器在胃部能听到气过水声;将胃管末端放入盛水碗中,无气体逸出)。
8、调整减压装置,将胃管与负压装置连接,妥善固定于床旁。
9、做好引流管标识。
10、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并记录24小时引流总量。
11、拔管:颌下置弯盘,夹紧胃管末端迅速拔除(拔至10~15cm,嘱病人屏气)。
12、终末处理。
洗手、记录。
【注意事项】1、昏迷病人先将头后仰,插入10~15cm后将头前倾,下颌靠近胸骨,再插入胃管。
2、保持胃管持续有效的负压,经常挤压胃管,勿使管腔堵塞,胃管不通畅时,可用少量生理盐水低压冲洗并及时回抽,避免胃扩张增加吻合张力而并发吻合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