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笛曲《幽兰逢春》演奏技巧及艺术特点
浅析南派竹笛的艺术特色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课题论证1、本选题国内外研究动态国内研究动态:赵松庭是南派竹笛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吴樟华和周立波写的文章《赵松庭笛艺研究六十年》整理了各个时期对赵松庭笛艺的研究,他们通过对各个时期对赵松庭笛艺的研究发现,这些研究主要是从笛曲创作、演奏风格、笛艺教学、笛子制作等角度来对赵松庭笛艺进行探讨的,取得了丰硕而显著的成果。
还有一些文章通过对赵松庭笛曲的研究来分析南派竹笛的艺术特色,1995年2月文音的《赵松龄赵松庭在<声学学报)发表论文分析同管双笛本征频率》,2002年3月耿涛的《论中国竹笛名曲(鹤鸽飞>的艺术表现特征》,2004年3月张帆的《笛曲<三五七>的娶剧音乐渊源》,2005年1月陈正声的《赵松庭制笛公式评析》,2009年缪仪琳的《赵松庭的笛乐艺术一笛乐的创作理论与教学》,还有2009年8月陈明将陆春玲先生的同名作品对比研究的:《陆春龄与赵松庭竹笛音乐风格之比较一以<鹤鸽飞>为例》,2011年2月陈晓光的《从<二凡)、<三五七>看赵松庭先生的演奏风格》,2011年4月侯升平、高春华的《同为“鹤鸽”曲境异一论<鹤鸽飞)的艺术魅力》,2013年7月黄涌国的《应用频率计算制作笛子的几个问题一纪念赵松庭先生(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发表四周年》,2014年陶冶的《赵派宗师赵松庭笛子艺术教学研究》等。
国外研究动态:竹笛曲是中国传统的民族器乐曲,民族特色鲜明,国外对本选题暂无研究。
2、选题的依据和意义选题依据:(1)经过高中和大学的学习,对《幽兰逢春》和《姑苏行》有一定的了解个人也很喜欢南派竹笛的风格。
(2)竹笛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几大流派,南派竹笛在竹笛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3)《幽兰逢春》和《姑苏行》是竹笛经典曲目,在南派竹笛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意义:通过该两首曲笛的研究归纳总结出竹笛南派的艺术特色,加深了我对南派以艺术特色的理解;有利于今后更好的演奏南派竹笛曲。
竹笛独奏曲对昆曲音乐元素的吸收

竹笛独奏曲对昆曲音乐元素的吸收作者:吴瑷同来源:《当代音乐》2019年第01期[摘要]《幽兰逢春》创作于1979年,赵松庭先生为了缅怀周总理,抒发自己的感情,以昆曲“二郎神”为原型,将江南传统笛曲与昆曲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了这首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
本文从演奏技巧及演奏风格等方面,细致地分析了昆曲“二郎神”对于笛曲《幽兰逢春》的创新意义。
赵松庭作为南派笛曲的代表人之一,以传统指法技巧为基础,灵活地运用了循环换气的技巧,在旋律中加入大量的昆曲音乐元素,使传统音乐更加贴近人民生活。
笔者希望从此曲的背景及作者的艺术生涯的角度,了解此曲的创作意义,通过对技巧和风格的分析,探究如何才能在保护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把文化传承、发展下去。
[关键词]独奏曲;昆曲;竹笛[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1-0068-03一、笛曲《幽兰逢春》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1.《幽兰逢春》创作背景笛曲《幽兰逢春》创作于1979年,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期,作者赵松庭和曹星以昆曲曲牌和唱腔为原型,借兰花重逢新春的喜悦,来缅怀周总理。
1956年,赵松庭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与众多文艺界的知名艺术家到总理家做客,聚会期间所演奏的笛曲《早晨》给总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7年,赵松庭得到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机会,此次活动在莫斯科举办,而在赵松庭回国后却被冠上“以笛子指挥党”的莫须有的罪名,被下放到乡下劳动。
1962年,周总理在来杭州视察时,问及赵松庭的情况,得知当时的赵松庭已经被打为右派在乡下劳动,于是下达指示召回赵松庭,参加欢迎俄罗斯领导人的演出晚会,正因有此机会,赵松庭又可以重新回到他所熟悉的浙江歌舞团。
也正因为这件事,让赵松庭对周总理一直怀有感激之情。
周总理曾说“昆曲是朵兰花”,兰花象征着美好、高洁,又有“花中君子”的美称,于是赵松庭便以兰花逢春命名,又以昆曲元素作为此曲的创作素材,借此表达他对周总理的感激和深切的怀念之情,同时借兰花重逢新春,重放生机,来表达自己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论南派竹笛音乐的演奏风格

11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1论南派竹笛音乐的演奏风格罗 丹摘 要:笛是中国自古就有的民族吹奏乐器之一,在长久以来的发展历程和艺术实践中,我国竹笛的演奏风格自然而然地分为南北两派。
竹笛的演奏风格根植于历史文化、民族地域文化和丰富的实践之中,因为流派是历史文化、民族地域文化和群众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竹笛的发展史上,影响最大、最重要的流派是北方流派和南方流派。
本文以南派竹笛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南派竹笛代表人物的演奏、南派竹笛的创作素材和南派竹笛的演奏技巧,从而总结了南派竹笛的演奏风格。
关键词:竹笛派别;南派竹笛;演奏技巧;演奏风格中图分类号:J632.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罗丹(1997-),女,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相传笛起源于黄帝时期,距今约4000多年,《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
因为使用天然材料竹子制作而成,所以也被称作竹笛,音色动听婉转。
古人谓之有“荡涤之声”,意为洗净灵魂之音,所以笛也作“涤”,它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之一。
在汉代以前,笛一般指的是竖吹笛,秦汉以来,笛逐渐成为了横吹的笛和竖吹的箫的共同名称,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工具的不断更新完备,竹笛普遍流传并且有所发展,在形制上有较大的变化,这种乐器经过许多民间艺术家的长期改造和创新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并且完善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既能为其他乐器伴奏,又能独奏的乐器,是江南丝竹、潮州笛套锣鼓、苏南吹打等地方性音乐和昆曲等曲艺音乐中独居特色的重要乐器之一。
受到地域环境和生活民俗等因素的影响,竹笛在长久的发展中自然而然地被分为两大流派:即南派竹笛和北派竹笛。
竹笛流派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要有一个先行者,无论是在风格创新、技巧的革新上还是曲目的创新方面,都要具有特色和新意,并且为行家所认可;二是要有一批后学者真诚地跟着学习,才能使该流派发扬光大;第三,要有得力的后人来继承和发展该流派的成果。
笛曲《幽兰逢春》中昆曲音乐元素运用

笛曲《幽兰逢春》中昆曲音乐元素运用作者:盖广胜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0期【摘要】浙派众多的笛子大师之一赵松庭先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品,就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幽兰逢春》,演奏学习这首作品的人特别多。
作者的灵感从何处而来呢?就是因为当初周恩来总理赞美昆曲,总理的一句话使作曲家联想到了自己,回想了自己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艺术生涯和生活经历,顾名思义,赵松庭先生以兰花逢春的比喻来抒发自己对周总理的怀念和想念。
不过还有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这部感人的作品运用了昆曲曲牌《二郎神》,这部作品感人至深,是笛曲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关键词】笛曲;幽兰逢春;音乐艺术;赵松庭【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一、赵松庭和他的《幽兰逢春》赵松庭,1924年出生于浙江东阳,2001年在浙江杭州逝世。
享年77岁。
赵松庭先生是南方曲笛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笛子研究教学的先驱之一,他创作了很多优秀的笛曲,比如《早晨》、《鹤鸽飞》、《幽兰逢春》等,这些都为我国笛子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并且有很多都已被列入中国笛子的经典之作的行列。
他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科研工作者。
他撰写的《中国竹笛源流》、《中国笛子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等多篇优秀论文极具学术价值,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幽兰逢春》创作于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召开后,赵松庭先生想到了周总理的话,对于自己的人生经历也是有很多的感悟和反思,灵感涌现,在自己多年学习的音乐基础上创作了这首笛曲。
兰花,是一种形态优美清新,寓意高洁、典雅。
素有花中“君子”之称,他以兰花自寓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他的创作从早期的《早晨》到《幽兰逢春》跨度三十年的时间,此时的音乐创作无论是哪个方面来说都是最成熟的时期,他的作品是他人生感悟的积淀。
二、《幽兰逢春》中昆曲音乐元素运用昆曲是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吸收多地的音乐风格的优秀因素,对原来的昆山腔调进行加工改良之后的杰作。
清代中叶以后,昆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竹笛独奏曲中对戏曲音乐的运用研究

竹笛独奏曲中对戏曲音乐的运用研究发布时间:2021-04-30T14:34:49.533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第3期作者:姚广周露[导读] 竹笛独奏大多以线性的旋律为主姚广周露(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湖南长沙)摘要:竹笛独奏大多以线性的旋律为主,而戏曲音乐体现出的兼容性特点就对竹笛的演奏和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以前竹笛只在戏曲伴奏中起到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当时有一些技术很好的笛师对戏曲音乐进行改编,也将戏曲音乐作为素材创作出了竹笛独奏曲,这时竹笛正式成为了独立的艺术门类登上独奏舞台。
戏曲文化或戏曲元素则能够使竹笛独奏曲更具备生命力。
正是基于二者相互兼容发展的特征,在竹笛独奏曲中应用传统戏曲音乐能够进一步使不同经典的竹笛独奏曲得以创造性优化和发展,最终使音乐化市场中涌现越来越多通俗易懂且易被群众接受的作品。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竹笛独奏曲中对戏曲音乐的运用研究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竹笛独奏曲;戏曲音乐;运用研究引言一、戏曲音乐的特点在竹笛还没有专门的独奏曲之前竹笛主要用于伴奏,南方的曲笛是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北方的梆笛是北方二人台的主要伴奏乐器,突出了旋律线作为单声部乐器的高雅和高度优势,通常用来烘托气氛,抒发感情。
戏曲音乐中,声腔离不开地域,歌词是按照地域方言填的。
二、发展历程(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竹笛音乐的发展随着北方和南方风格作品的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北派”和“南派”两个风格迥异的艺术流派。
这段时期,北派的代表人物冯子存、刘管乐和南派的代表人物陆春龄、赵松庭等均创编并演奏了多首优秀的独奏曲。
作为当代竹笛音乐中的两大主要流派,南派与北派风格的确立,对中国竹笛之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中国竹笛在后续发展中的两条重要路线。
(二)20世纪60-70年代竹笛音乐的发展反映时代风貌的乐曲产量巨大,多种少数民族风格的乐曲层出不穷,还出现了一个新兴的艺术流派“新派”。
南北交融才成为一种趋势。
笛曲《幽兰逢春》

浅析笛曲《幽兰逢春》的音乐艺术特征及其演奏技巧笛,古称横吹、横笛,原流行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相传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时期,由张骞出使西域之后被传入当时的首都长安①,后逐渐在中原广泛流传,成为民间常用的乐器之一。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中出土的笛类乐器(公元前119年)和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七千多年前“骨哨”、“骨笛”以及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八千年前的骨笛等这些乐器都是中国笛子鼻祖有力的见证,从而推翻了原史料中记载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把笛子传入中国的说法,同时也可以说明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约半个世纪,笛类乐器就已在我国中原一带流传。
笛子这一古老的乐器,在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器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笛子独奏曲,内容大多数以表现人民生活的风俗情趣或描绘自然情景等为主;既有幽雅的古曲,又有从民间歌曲或民间乐曲衍变而成的笛曲。
正如赵松庭先生创作的《幽兰逢春》就是由戏曲曲牌音乐衍变而成的一首著名笛曲。
中国笛子的代表人物之一赵松庭(1924-2001)是浙派笛子艺术的创始人,并享有“江南笛王”之誉。
赵松庭的的笛子演奏艺术的建立与发展,与他自幼爱好广泛的戏曲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少年时期,他不仅学习和掌握了昆曲、乱弹、高腔等多种戏曲艺术精华,而且通过参加当地的锣鼓班演出,熟练地掌握了多种民族器乐地演奏。
这些经历为赵松庭后来的笛曲创作和演奏风格奠定了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
如其演奏风格不仅具有昆曲典雅秀丽的特点,又有乱弹、高腔粗犷活泼流利的气派。
赵松庭在长期的笛子艺术实践中,不但继承了老一辈艺术家的精华,而且为笛子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诸如首创吹笛循环换气法,名扬九州;首创并使用了排笛、L型倍低音大笛等;同时还亲手设计制作出古代笛类吹奏乐器“篪”(chi)。
此外,在理论实践方面,赵松庭首创横笛频率计算的理论和方法,发表的《竹笛源流》、《横笛频率计算和应用》、《温度与乐器音准问题》、《低音笛及L型笛》、《中国笛子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同管双笛》等数篇论文极大地推动了笛子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写意”手法及昆曲素材在笛曲《幽兰逢春》中的运用

“写意”手法及昆曲素材在笛曲《幽兰逢春》中的运用作者:朱清泉来源:《戏剧之家》2015年第21期【摘要】本文通过对笛曲《幽兰逢春》的创作特点以及主题音调的分析,并和昆曲曲牌相对照,探讨这首笛曲中昆曲音乐素材及“写意”手法的运用。
【关键词】《幽兰逢春》;昆曲;写意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058-01笛曲《幽兰逢春》是已故竹笛演奏大师赵松庭先生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
在创作过程中,赵松庭先生继承并发展了昆曲伴奏中的一些音乐要素,使这首乐曲具备了昆曲唱腔优美婉转的特点。
《幽兰逢春》全曲篇幅并不长,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更重要的是该作品大胆运用了特殊的演奏技法(如循环换气)和中国戏曲中常用的“写意”手法。
一、昆曲音乐对“写意”手法的借用早在戏曲产生之初人们就已经开始有了对“形”与“神”的认识,道家的老子曾经说过“重道轻器”,意思就是重神轻形;近代著名画家齐白石也曾说过“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从古至今,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强调着“神”的重要性,“形”则居于次要地位。
这种重神轻形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的戏曲艺术有着很大的影响。
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在昆曲音乐中表现得极为鲜明,昆曲的伴奏乐器以笛子为主,演奏者通过对气息的控制来演奏不同的腔调,做到连中有断,断中有连,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加上旋律的强弱变化规律以及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欲进先退、欲扬先抑的流动性,能够更好地引人入戏。
昆曲音乐对写意手法的这种借用不仅使戏曲艺术有了更好的发展,而且更能使观众心领神会,充分了解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
《幽兰逢春》这首笛子独奏曲就是由赵松庭老师根据昆曲曲牌《二郎神》改编而来的,其间大量运用了写意手法来表达深谷中的兰花重放幽香的意境,并借此抒发了昆曲这门艺术由无人问津到受到广泛关注的命运转折。
二、昆曲音乐素材与《幽兰逢春》《幽兰逢春》由小调开始,通过对强弱音的控制以及各种装饰性技巧的运用,使乐曲处于缓慢的情绪酝酿之中,后经几个不同情感、不同速度的乐段,使情绪逐渐高涨,然后转入同主音大调,使色彩逐渐走向明朗,并过渡到高潮部分,隐喻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幽兰逢春》赏析

《幽兰逢春》赏析
摘要:
一、背景介绍
二、乐曲创作
三、乐曲赏析
四、结论
正文: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笛子独奏曲《幽兰逢春》是一部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品。
这首乐曲创作于1979年,由我国著名竹笛演奏家赵松庭和曹星共同完成。
其中,赵松庭负责快板、引子和尾声部分,而曹星则负责慢板部分。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部充满诗意的佳作,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幽兰逢春》这首乐曲的灵感来源于昆曲音调,以兰花为主题,展现了幽静山谷中兰花盼望春天的美好景象。
在乐曲引子部分,节奏自由、幽静而富有激情,巧妙地描绘了幽谷之中兰花带着淡淡的哀怨,急切地期待着春天的到来。
微妙的兰花香味仿佛飘逸在空气中,让人感受到“幽谷无人兰之芳”的意境。
慢板部分的第一主题旋律典雅深沉,如怨如慕,低回婉转。
这一部分表现了作者诉说自己的坎坷遭遇,倾诉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
而在一段陈述之后,乐曲突然从低音区直冲高音区,形成波浪式的翻滚,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
委婉中蕴含着期待,深情中透露出急切,仿佛预示着春天的来临,幽兰即将重放幽香。
总之,《幽兰逢春》这首乐曲通过竹笛独特的音色和优美的旋律,展现了兰花在春天来临之际的生机与活力。
它不仅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寓意着在逆境中坚持信念,终将迎来美好时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笛曲《幽兰逢春》的演奏技巧及艺术特点摘要:笛曲《幽兰逢春》是我国民族器乐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以昆曲音乐为素材创作而成。
文章简单介绍了《幽兰逢春》的创作背景和表现意境;从循环换气的运用、南北派技巧的融合两个方面探讨该乐曲的演奏技巧;通过对比昆曲曲牌《二郎神》来分析笛曲《幽兰逢春》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昆曲;演奏技巧;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j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127-01
一、《幽兰逢春》的演奏技巧
(一)循环换气的运用
循环换气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所特有的一种具有较高难度的气息技巧。
在吹奏的过程中运用口腔中存储的气在口腔、舌、唇的合力作用下使乐器继续发音的同时,通过鼻吸气,使音乐能够连续不断的演奏。
在笛曲《幽兰逢春》中,曲子的引子部分几乎每一句都运用了循环换气的演奏技巧,似乎在描述一株刚刚出土的兰花,带着对世界的新奇和憧憬,满怀希望的等待着春天的来临。
其次,在慢板临近结束时也运用到了循环换气这一技巧。
曲调婉转,速度由慢到快、由弱到强,与慢板的前半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在慢板和快板之间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过渡作用,也预示着乐曲高潮的到来。
在曲子临近结尾时的华彩部分再一次使用了循环换气的演奏技法。
此乐段一气呵成,曲调悠扬、华丽,指法极富弹性,充满着喜
悦和激动之情。
加上快速的运指和颤音等技巧,以笛子的高亢之音,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胸,给人留下一种孤傲、清高、冷艳的韵味。
循环换气在这首乐曲中的运用,不但丰富了《幽兰逢春》的演奏技巧,而且使笛曲韵味十足,给人带来更完美的视听享受。
(二)南北派技巧的融合
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及文化环境的影响,使我国竹笛的演奏风格、技巧及作品自然的分成了南、北两派。
两派风格迥异,20世纪后半叶,开始出现了南、北派相融合的趋势。
于是产生了一系列南、北派技巧相融合的竹笛曲,由赵松庭先生创作的《幽兰逢春》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幽兰逢春》全曲可分为引子、慢板、快板、华彩和尾声五个部分。
其中引子和慢板使用了典型的南派技巧及创作风格,曲调温柔婉转,委婉抒情,描绘出在幽静的空谷之中,一朵兰花带着淡淡的哀怨,急切盼望春天的到来,这里虽然不需要很多华丽的技巧,但必须有深厚的功底才能演奏出该部分的意境;快板和华彩部分则使用南、北派技巧的融合,运用了北派的吐音和南派的颤音等技巧,情绪活泼、欢快,表达了兰花逢春,内心的渴望终于实现的喜悦心情。
这一部分由于综合运用了南、北两派的演奏技巧,使得乐曲刚柔并济,不但优美动听,而且丰富了表现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对比昆曲曲牌《二郎神》分析《幽兰逢春》的艺术特点
(一)昆曲曲牌《二郎神》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之一,它起源于明代的“昆山腔”,许
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昆曲被人们被称为“中国戏曲之母”。
昆曲的表演是一种包括歌、舞、介、白等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演唱时以笛子为主要的伴奏乐器,辅之以笙、箫、三弦、月琴、琵琶等乐器。
《二郎神》是昆曲唱腔中的一个特色性曲牌,曲调素以深情、委婉、曲折而著称。
近代戏曲理论家、教育家和诗词作曲家吴梅的《南北词简谱》中是这样介绍《二郎神》的:“此调以低腔做美,凡细腻言情之戏,皆宜倚此调。
南词最耐唱耐听也。
”笛曲《幽兰逢春》的引子和慢板悠扬雅致、委婉抒情,大体的音乐风格与昆曲曲牌《二郎神》的唱腔风格极为相似,是昆曲和笛曲完美结合的产物。
(二)《幽兰逢春》中昆曲的音乐素材
在《幽兰逢春》中,引子的主干音是在《二郎神》旋律基础上的扩展延伸,并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自由加花变化。
慢板的主体部分如怨如诉,典雅、低回而深情,它似作者向人们诉说自己的坎坷遭遇。
慢板部分选用了昆曲中最常用的一板三眼的4/4拍子,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
作者紧紧抓住主旋律这一根本素材进行发展创新,加上大量的颤音、叠音等技巧以及音乐起伏的强弱变化,更将昆曲所特有的韵味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此段以“小工调”的指法为主,每分钟152拍的喜悦的小快板来源于昆曲的过场音乐,是乐曲的中段旋律,它活泼、欢快,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感觉,表现春天的到来,思想得到解放的喜悦,与慢板的风格前后照应;紧接着即兴华彩的段落采用了昆曲中的“马腿”节奏,每分钟达176拍,乐句极
富弹性,一气呵成,使乐曲更富于变化,充满着喜悦、激动之情。
由于加入了昆曲曲牌《二郎神》,使得乐曲后段欢快的感觉与前段悲凉的情绪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很好的体现了昆曲的戏剧性和写意性,是竹笛与戏曲完美结合的典范。
《幽兰逢春》作为笛曲中的代表作品,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一个典范。
它的出现是笛乐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不仅丰富了笛子独奏的演奏曲目,更重要的是该作品所体现的开拓、创新的音乐表现手段与独特的艺术特征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刘明澜.论昆曲唱腔的艺术美.中国音乐学,1993(3).
[2]肖漪.昆曲曲牌点滴谈[j].1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