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审美的本质-王 《美学原理》 马工程[高级教资]

1第一章审美的本质-王 《美学原理》 马工程[高级教资]

1第一章审美的本质-王 《美学原理》 马工程[高级教资]

工程力学_静力学与材料力学课后习题答案

1-1试画出以下各题中圆柱或圆盘的受力图。与其它物体接触处的摩擦力均略去。 解: 1-2 试画出以下各题中AB 杆的受力图。 (a) B (b) (c) (d) A (e) A (a) (b) A (c) A (d) A (e) (c) (a)

解: 1-3 试画出以下各题中AB 梁的受力图。 解: (e) B B (a) B (b) (c) F B (a) (c) F (b) (d) (e) F

1-4 试画出以下各题中指定物体的受力图。 (a) 拱ABCD ;(b) 半拱AB 部分;(c) 踏板AB ;(d) 杠杆AB ;(e) 方板ABCD ;(f) 节点B 。 解: (d) D (e) F Bx (a) (b) (c) (d) D (e) W (f) (a) D (b) B (c) B F D F

1-5 试画出以下各题中指定物体的受力图。 (a) 结点A,结点B;(b) 圆柱A和B及整体;(c) 半拱AB,半拱BC及整体;(d) 杠杆AB,切刀CEF及整体;(e) 秤杆AB,秤盘架BCD及整体。 解:(a) (b) (c) (d) AT F BA F (b) (e)

(c) (d) (e) C A A C ’C D D B

2-2 杆AC 、BC 在C 处铰接,另一端均与墙面铰接,如图所示,F 1和F 2作用在销钉C 上, F 1=445 N ,F 2=535 N ,不计杆重,试求两杆所受的力。 解:(1) 取节点C 为研究对象,画受力图,注意AC 、BC 都为二力杆, (2) 列平衡方程: 1 214 0 sin 60053 0 cos6005207 164 o y AC o x BC AC AC BC F F F F F F F F F N F N =?+-==?--=∴==∑∑ AC 与BC 两杆均受拉。 2-3 水平力F 作用在刚架的B 点,如图所示。如不计刚架重量,试求支座A 和D 处的约束 力。 解:(1) 取整体ABCD 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画封闭的力三角形: (2) F 1 F F D F F A F D

工程力学课后习题答案(20200124234341)

《工程力学》复习资料 1.画出(各部分)的受力图 (1)(2) (3) 2.力F作用在边长为L正立方体的对角线上。设Oxy平面与立方体的底面ABCD 相平行,两者之间的距离为h,试求力F对O点的矩的矢量表达式。

解:依题意可得: cos cos F F x sin cos F F y sin F F z 其中3 3sin 3 6cos 45 点坐标为: h l l ,,则 3 ) ()(33 33 33 3j i h l F k F j F i F F M 3.如图所示力系由 F 1,F 2,F 3,F 4和F 5组成,其作 用线分别沿六面体棱边。已知:的F 1=F 3=F 4=F 5=5kN, F 2=10 kN ,OA=OC/2=1.2m 。试求力 系的简化结果。 解:各力向O 点简化 0.0.0 .523143C O F A O F M C B F A O F M C O F C O F M Z Y X 即主矩的三个分量 kN F F Rx 55 kN F F Ry 102kN F F F F RZ 54 3 1 即主矢量为: k j i 5105合力的作用线方程 Z y X 24.多跨梁如图所示。已知:q=5kN ,L=2m 。试求A 、B 、D 处的约束力。

取CD 段0 ci M 0 212 ql l F D 解得 kN F D 5取整体来研究,0iy F 0 2D B Ay F l q F F 0ix F 0 Ax F 0 iA M 0 32l F l ql l F D B 联合以上各式,解得 kN F F Ay A 10kN F B 255.多跨梁如图所示。已知:q=5kN ,L=2m ,ψ=30°。试求A 、C 处的约束力。(5+5=10分) 取BC 段0iy F 0 cos 2C B F l q F 0ix F 0 sin C Bx F F 0 ic M 0 22l l q l F By

美学-同步练习第一章

第一章绪论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P3)认为关于“美“”“善”之类形而上学概念都是伪命题的美学家是【】 A.柏拉图 B..维特根斯坦 C.黑格尔 D.荣格 2.(P3)下列人物中,提出“语词的意义及用法”这一著名论题的是【】 A.维特根斯坦 B.杜威 C.托马斯·门罗 D.阿恩海姆 3.(P4)“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呀么久美和艺术的学科”,语出【】 A.李泽厚 B..狄拉克 C.英伽登 D.弗洛伊德 4.(P4)著有《实验美学》和《美学入门》的美学家是【】 A.布洛 B.杜威 C.费希纳 D.黑格尔 5.(P5)在《美学新论》中,蒋孔阳提出美学要研究的根本问题是【】 A.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 B.美与丑的审美关系 C.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D.美的本身和本质的审美关系 6.(P5)下列人名与其代表理论对应有误的是【】 A.布洛的距离说 B.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 C.费希纳的实验美学 D.弗洛伊德的集体无意识 7.(P9)提出“文学艺术作品在看来不是作家完成以后的那个现成的”书,而是"Y以审美的方式审美具体化过程中生成的那个东西"的理论家是【】 A.李泽厚 B.费纳西 C.马克思 D.英伽登 8.( P13)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 A.艺术学科 B.人文学科 C.自然学学科 D.社会学学科

9.(P13)审美活动中最高级、最典型的形态是【】 A.艺术活动 B.审美思想 C.科技活动 D.审美意识 10.(P14)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 A.自然对象 B. 社会现象 C.生活现象 D.审美现象 11.(P14)美学与人文学科的关系是【】 A.整体与局部 B.局部与整体 C.对立 D.并列 12.(P15)人文学科的研究方式是【】 A.观察、归纳、实验的模式 B.研究者的介入、参与、体察、投入 C.排斥主观精神和情感渗入 D.冷静、理智、客观的方式 13.(P16)美学最初依附于【】 A.伦理学 B.文学 C.人类学 D.哲学 14.(P17)美学的研究方法的核心是【】 A.哲学方法 B.调查问卷 C.试验方法 D.量化统计 15.(P18)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称为【】 A..审美意识 B.美学思想 C.美学学科 D.审美活动 16.(P18)从审美角度看,最典型体现在原始初民生存活动中的是【】 A.初级审美意识 B.初级审美风格 C.初级审美形态 D.初级审美情趣 17.(P21)我国古代,从仁出发,联系伦理道德的善来解释美的是【】 A.哲学方法 B.调查方法 C.实验方法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如: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一般情况下,路程邈移的大小。 考点三:速度与速率的关系 考点四: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 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t图象和v —t图象。 1.理解图象的含义 (1)x —t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v—t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

(1)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 1.基本公式 ⑴速度一时间关系式:v二V o at 1 2 ⑵ 位移一时间关系式:x =v0t at2 2 2 2 ⑶ 位移一速度关系式:V -V o =2ax 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v、a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常用推论 1 j (1) 平均速度公式:v v0v 2 (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 2 v o v (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 T)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 :x = X m - X n 二m - n aT2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1.研究运动图象 (1)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 (2)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 2. x —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 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 —t图象和V—t图象中,

工程力学材料力学答案-第十章

10-1 试计算图示各梁指定截面(标有细线者)的剪力与弯矩。 解:(a) (1) 取A +截面左段研究,其受力如图; 由平衡关系求内力 0SA A F F M ++== (2) 求C 截面内力; 取C 截面左段研究,其受力如图; 由平衡关系求内力 2 SC C Fl F F M == (3) 求B -截面内力 截开B -截面,研究左段,其受力如图; 由平衡关系求内力 SB B F F M Fl == q B (d) (b) (a) SA+ M A+ SC M C A SB M B

(b) (1) 求A 、B 处约束反力 e A B M R R l == (2) 求A +截面内力; 取A +截面左段研究,其受力如图; e SA A A e M F R M M l ++=-=- = (3) 求C 截面内力; 取C 截面左段研究,其受力如图; 22 e e SC A A e A M M l F R M M R l +=-=- =-?= (4) 求B 截面内力; 取B 截面右段研究,其受力如图; 0e SB B B M F R M l =-=- = (c) (1) 求A 、B 处约束反力 e M A+ M C B R B M B

A B Fb Fa R R a b a b = =++ (2) 求A +截面内力; 取A +截面左段研究,其受力如图; 0SA A A Fb F R M a b ++== =+ (3) 求C -截面内力; 取C -截面左段研究,其受力如图; SC A C A Fb Fab F R M R a a b a b --== =?=++ (4) 求C +截面内力; 取C +截面右段研究,其受力如图; SC B C B Fa Fab F R M R b a b a b ++=-=- =?=++ (5) 求B -截面内力; 取B -截面右段研究,其受力如图; 0SB B B Fa F R M a b --=-=- =+ (d) (1) 求A +截面内力 取A +截面右段研究,其受力如图; A R SA+ M A+ R A SC- M C- B R B M C+ B R B M q B M

工程力学作业参考答案

《工程力学》作业1参考答案 说明:本次作业对应于文字教材第0—3章,应按相应教学进度完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填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选、错选或多选者,该题无分。 1. 三刚片组成几何不变体系的规则是(B ) A三链杆相连,不平行也不相交于一点 B三铰两两相连,三铰不在一直线上 C三铰三链杆相连,杆不通过铰 D 一铰一链杆相连,杆不通过铰 2. 在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上增加二元体后构成( C ) A可变体系 B瞬变体系 C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D有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3. 图示体系为(D )。 A瞬变体系 B常变体系 C有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D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4. 下图所示平面杆件体系是何种杆件体系( A常变 B瞬变 C不变且无多余联系 D不变且有一个多余联系

5?图示桁架有几根零杆( D ) A 0 B 2

6?图1所示结构的弯矩图形状应为( A ) 7 A |C B 1 |F P A a __ a I a 予 r* ---------------- C F p a (下拉); D F p a (下拉) 4 2 &图示刚架杆端弯矩 M BA 等于(A ) A 5kN 20kN ? m 5kN 2m A Fpa (上拉); 4 B 旦a (上拉) 2 (左侧受拉) (右侧受拉) (左侧受 30kN - m 30kN - m 10kN - m 10kN - m

9?下图所示伸出梁弯矩图的正确形状为( C ) CL A|B1 * C' 一/ C1 4 1D 1 .1—9右 A m (上侧受拉) B m (下侧受拉) C m(下侧受拉) D 0 2 m h|A J C 才 」 l l a A AB部分 B BC部分 C CD部分 D DE部分 1A B C D E ■■■ t=0 ― 1 e is 13.对图(a)所示结构,按虚拟力状态图(b)将求出(D ) A截面B的转角 B截面D的转角 C BD两点间的相对移动 D BD两截面间的相对转动 12?悬臂梁两种状态的弯矩图如图所示,图乘结果是( abl 4EI abl abl 12EI C ) abl 12EI I i I i} 「1 l—— 4EI

1美学第一章绪论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艺术即经验》的作者是( B ) A.维特根斯坦 B.杜威 C.弗洛伊德 D.费希纳 2.美学是一门古老的( D )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技术科学 D.人文学科 1.在十九世纪以前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 A ) A.哲学方法 B.心理学方法 C.伦理学方法 D.社会学方法 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于( B ) A.十七世纪 B.十八世纪 C.十九世纪 D.十五世纪 3.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美主要是指( B ) A.自然美 B.艺术美 C.科技美 D.宗教美 4.格式塔心理美学的代表人物是( D ) A.维特根斯坦 B.杜威 C.里普斯 D.阿恩海姆 9.人类审美意识赖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 ) A.人类的生产劳动B.人类自觉的精神活动 C.人类社会的分工D.人类独具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12.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 A ) A.哲学方法 B.心理学方法 C.艺术学方法 D.人类学方法 20.美学思考的起点、重点和焦点是( C ) A.美与审美形态 B.美感与审美经验 C.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 D.艺术和审美教育 1.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 C ) A.美的本质和规律 B.审美经验或审美心理 C.审美活动或审美现象 D.艺术 2.美学作为独立学科出现的标志是( B ) A.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书 B.鲍姆加登的《美学》一书 C.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一书 D.黑格尔的《美学》一书 3.审美关系是( A ) A.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关系 B.人对世界的理性认识关系 C.人对世界的理性评价关系 D.人对世界的实际改造关系 11.西方创立“美学”学科的美学家是( C ) A.柏拉图B.狄德罗 C.鲍姆加登D.黑格尔 20.美学的哲学基础应是马克思主义的( A ) A.实践存在论B.实践论 C.存在论D.辩证法

高一物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单元测试试题A卷

高一物理单元测试试题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时间40分钟,赋分100分 一、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 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某校高一的新同学分别乘两辆汽车去市公园游玩。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甲车内一同学看见乙车没有运动,而乙车内一同学看见路旁的树木向西移动。如果以地面为参考系,那么,上述观察说明 A.甲车不动,乙车向东运动B.乙车不动,甲车向东运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D.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都向东运动 2.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引入这个概念没有多大意义 B.只有体积很小的物体才能看作质点 C.凡轻小的物体,皆可看作质点 D.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时,即可把物体看作质点 3.某人沿着半径为R的水平圆周跑道跑了1.75圈时,他的 A.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均为3.5πR B.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均为2R C.路程为3.5πR、位移的大小为2R D.路程为0.5πR、位移的大小为2R 4.甲、乙两小分队进行军事演习,指挥部通过现代通信设备,在屏幕上观察到两小分队的具体行军路线如图所示,两小分队同时同地由O点出发,最后同时到达A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分队行军路程s甲>s乙 B.小分队平均速度v甲>v乙 C.y-x图象表示的是速率v-t图象 D.y-x图象表示的是位移s-t图象 5.某中学正在举行班级对抗赛,张明明同学是短跑运动员,在百米竞赛中,测得他在5 s末的速度为10.4 m/s,10 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 m/s,则他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A.10.4 m/s B.10.3 m/s C.10.2 m/s D.10m/s 6.下面的几个速度中表示平均速度的是 A.子弹射出枪口的速度是800 m/s,以790 m/s的速度击中目标

工程力学材料力学部分习题答案

工程力学材料力学部分习题答案

b2.9 题图2.9所示中段开槽的杆件,两端受轴向载荷P 的作用,试计算截面1-1和2-2上的应力。已知:P = 140kN ,b = 200mm ,b 0 = 100mm ,t = 4mm 。 题图2.9 解:(1) 计算杆的轴力 kN 14021===P N N (2) 计算横截面的面积 21m m 8004200=?=?=t b A 202mm 4004)100200()(=?-=?-=t b b A (3) 计算正应力 MPa 1758001000140111=?== A N σ MPa 350400 1000 140222=?== A N σ (注:本题的目的是说明在一段轴力相同的杆件内,横截面面积小的截面为该段 的危险截面) 2.10 横截面面积A=2cm 2的杆受轴向拉伸,力P=10kN ,求其法线与轴向成30°的及45°斜截面上的应力ασ及ατ,并问m ax τ发生在哪一个截面? 解:(1) 计算杆的轴力 kN 10==P N (2) 计算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MPa 50100 2100010=??==A N σ (3) 计算斜截面上的应力 MPa 5.37235030cos 2 230 =??? ? ???==ο ο σσ

MPa 6.212 3250)302 sin(2 30=?= ?= οο σ τ MPa 25225045cos 2 245 =??? ? ???==οο σσ MPa 2512 50 )452 sin(2 45=?= ?= οο σ τ (4) m ax τ发生的截面 ∵ 0)2cos(==ασα τα d d 取得极值 ∴ 0)2cos(=α 因此:2 2π α= , ο454 == π α 故:m ax τ发生在其法线与轴向成45°的截面上。 (注:本题的结果告诉我们,如果拉压杆处横截面的正应力,就可以计算该处任意方向截面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对于拉压杆而言,最大剪应力发生在其法线与轴向成45°的截面上,最大正应力发生在横截面上,横截面上剪应力为零) 2.17 题图2.17所示阶梯直杆AC ,P =10kN ,l 1=l 2=400mm ,A 1=2A 2=100mm 2,E =200GPa 。试计算杆AC 的轴向变形Δl 。 题图2.17 解:(1) 计算直杆各段的轴力及画轴力图 kN 101==P N (拉) kN 102-=-=P N (压)

工程力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静力学基本概念与物体的受力分析 下列习题中,未画出重力的各物体的自重不计,所有接触面均为光滑接触。 1.1 试画出下列各物体(不包括销钉与支座)的受力图。 解:如图 (g) (j) P (a) (e) (f) W W F F A B F D F B F A F A T F B A 1.2画出下列各物体系统中各物体(不包括销钉与支座)以及物体系统整体受力图。 解:如图 F B B (b)

(c) C (d) C F D (e) A F D (f) F D (g) (h) EO B O E F O (i)

(j) B Y F B X B F X E (k) 1.3铰链支架由两根杆AB、CD和滑轮、绳索等组成,如题1.3图所示。在定滑轮上吊有重为W的物体H。试分别画出定滑轮、杆CD、杆AB和整个支架的受力图。 解:如图 ' D 1.4题1.4图示齿轮传动系统,O1为主动轮,旋转 方向如图所示。试分别画出两齿轮的受力图。 解: 1 o x F 2o x F 2o y F o y F F F' 1.5结构如题1.5图所示,试画出各个部分的受力图。

解: 第二章 汇交力系 2.1 在刚体的A 点作用有四个平面汇交力。其中F 1=2kN ,F 2=3kN ,F 3=lkN , F 4=2.5kN ,方向如题2.1图所示。用解析法求该力系的合成结果。 解 0 00 1 42 3c o s 30c o s 45c o s 60 c o s 45 1.29 Rx F X F F F F KN = =+- -=∑ 00001423sin30cos45sin60cos45 2.54Ry F Y F F F F KN ==-+-=∑ 2.85R F KN == 0(,)tan 63.07Ry R Rx F F X arc F ∠== 2.2 题2.2图所示固定环受三条绳的作用,已知F 1=1kN ,F 2=2kN ,F 3=l.5kN 。求该力系的合成结果。 解:2.2图示可简化为如右图所示 23cos60 2.75Rx F X F F KN ==+=∑ 013sin600.3Ry F Y F F KN ==-=-∑ 2.77R F KN == 0(,)tan 6.2Ry R Rx F F X arc F ∠==- 2.3 力系如题2.3图所示。已知:F 1=100N ,F 2=50N ,F 3=50N ,求力系的合力。 解:2.3图示可简化为如右图所示 080 arctan 5360 BAC θ∠=== 32cos 80Rx F X F F KN θ==-=∑ 12sin 140Ry F Y F F KN θ==+=∑ 161.25R F KN == ( ,)tan 60.25Ry R Rx F F X arc F ∠= = 2.4 球重为W =100N ,悬挂于绳上,并与光滑墙相接触,如题2.4 图所示。已知30α=,

工程力学-课后习题答案

工程力学-课后习题答案

4-1 试求题4-1图所示各梁支座的约束力。设力 的单位为kN ,力偶矩的单位为kN m ,长度 单位为m ,分布载荷集度为kN/m 。(提示: 计算非均布载荷的投影和与力矩和时需应用积分)。 A B C D 0.8 0.8 0.4 0 00.7 2 ( A B C 1 2 q ( M= 30o A B C D 0.8 0.8 0.8 2 0.8 M = q =(

解: (b):(1) 整体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平面任意 力系); (2) 选坐标系Axy ,列出平衡方程; 0: 0.40 0.4 kN x Ax Ax F F F =-+==∑ ()0: 20.80.5 1.60.40.720 0.26 kN A B B M F F F =-?+?+?+?==∑ 0: 20.50 1.24 kN y Ay B Ay F F F F =-++==∑ 约束力的方向如图所示。 (c):(1) 研究AB 杆,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平 面任意力系); A B C 1 2 q M= 30o F F A F A y x d 2?x A B C D 0.8 0.8 0.4 00 0.7 2 F F A F A y

(2) 选坐标系Axy ,列出平衡方程; 2 0()0: 3320 0.33 kN B Ay Ay M F F dx x F =-?-+??==∑? 2 0: 2cos300 4.24 kN o y Ay B B F F dx F F =-?+==∑? 0: sin 300 2.12 kN o x Ax B Ax F F F F =-==∑ 约束力的方向如图所示。 (e):(1) 研究C ABD 杆,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 (平面任意力系); (2) 选坐标系Axy ,列出平衡方程; 0: 0x Ax F F ==∑ 0.8 ()0: 208 1.620 2.40 21 kN A B B M F dx x F F =??++?-?==∑? 0.8 0: 20200 15 kN y Ay B Ay F dx F F F =-?++-==∑? 约束力的方向如图所示。 A B C D 0.8 0.8 0.8 20.8 M = q =F F A F A y x 20 x d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试题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单元练习题(新课标有答案).docx

& 鑫达捷致力于精品文档精心制作仅供参考&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单元练习 班级姓名:座号 一、选择题(不定项) 1.下面关于质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地球很大,不能看作质点 B、原子核很小,可以看作质点 C、研究地球公转时可把地球看作质点 D、研究地球自转时可把地球看作质点 2.一小球从4m高处落下,被地面弹回,在1m高处被接住,则小球的路程和位移大小分别为: ( A ) A、5m,3m B、4m,1m C、4m,3m D、 5m,5m 3.某人坐在甲船看到乙船在运动,那么相对河岸两船的运动情况不可能的是( D ) A、甲船不动,乙船在运动 B、甲船运动,乙船不动 C、甲、乙两船都在运动 D、甲、乙两船都以相同的速度运动 4.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甲车内的人看见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如果以 大地为参考系,上述事实说明:( D )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以相同速度向西运动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质点一定是体积很小、质量很小的物体 B、地球虽大,且有自转,但有时仍可将地球看作质点 C、研究自行车的运动时,因为车轮在转动,所以无论什么情况下,自行车都不能看成质点 D、当研究一列火车全部通过桥所需的时间,因为火车上各点的运动状态相同,所以可以把火车视为 质点 6.关于位移和路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D ) A、位移的大小和路程的大小总是相等的,只不过位移是矢量,而路程是标量 B、位移是描述直线运动的,路程是描述曲线运动的 C、位移取决于始末位置,路程取决于实际运动的路线 D、运动物体的路程总大于或等于位移的大小 7.如图所示,一质点绕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当质点由A点运动到B点时,其位移大小和路程分别是( C ) A.R R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篇力学基础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教学时间:5学时 本章教学目标: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理解位置矢量和位移的不同含义;能够根据运动方程求速度和加速度,能够根据速度和加速度求运动方程的表达式;掌握伽利略变换公式,能够根据相对运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运动方程求速度和加速度,能够根据速度和加速度求运动方程的表达式。 在经典力学中,通常将力学分为运动学、动力学和静力学。本章只研究运动学规律。运动学是从几何的观点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即研究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不涉及引发物体运动和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1.1 参考系坐标系物理模型 一、运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从这种意义上讲,运动是绝对的。 但我们所讨论的运动,还不是这种哲学意义上的广义运动。 即使以机械运动形式而言,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刻都在不停地运动着。例如,地球就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太阳又相对于银河系中心以大约250 km/s。的速率运动,而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又相对于其他银河系大约以600 km/s。的速率运动着。总之,绝对不运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然而运动又是相对的。

因为我们所研究的物体的运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条件下运动。例如,当我们说一列火车开动了,这显然是指火车相对于地球(即车站)而言的因此离开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条件谈论运动没有任何意义正如恩格斯所说:“单个物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只有在相对的意义下才可以谈运动。” 二、参考系 运动是绝对的,但运动的描述却是相对的因此,在确定研究对象的位置时,必须先选定一个标准物体(或相对静止的几个物体)作为基准;那么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物体群,就称为参考系。 同一物体的运动,由于我们所选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 从运动学的角度讲,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通常以对问题的研究最方便最简单为原则。研究地球上物体的运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以地球为参考系最为方便(以后如不作特别说明,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都是以地球为参考系)但是。当我们在地球上发射人造“宇宙小天体”时,则应以太阳为参考系。 三、坐标系 要想定量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就必须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在力学中常用的有直角坐标系。根据需要,我们也可选用极坐标系、自然坐标系、球面坐标系或柱面坐标系等。 总的说来,当参考系选定后,无论选择何种坐标系,物体的运动性质都不会改变。然而,坐标系选择得当,可使计算简化。 四、物理模型 任何一个真实的物理过程都是极其复杂的。为了寻找过程中最本质、最基本的规律,我们总是根据所提问题(或所要回答的问题),对真实过程进行理想化的简化,然后经过抽象提出一个可供数学描述的物理模型 现在我们所提的问题是确定物体在空间的位置。若物体的线度比它运动的空间范围小很多时,例如绕太阳公转的地球和调度室中铁路运行图上的列车等;或当物

工程力学_课后习题答案

4-1 试求题4-1图所示各梁支座的约束力。设力的单位为kN ,力偶矩的单位为kN ?m ,长度 单位为m ,分布载荷集度为kN/m 。(提示:计算非均布载荷的投影和与力矩和时需应用积分)。 解: (b):(1) 整体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平面任意力系); (2) 选坐标系Axy ,列出平衡方程; 0: 0.40 0.4 kN x Ax Ax F F F =-+==∑ ()0: 20.80.5 1.60.40.720 0.26 kN A B B M F F F =-?+?+?+?==∑ A B C D 0.8 0.8 0.4 0.5 0.4 0.7 2 (b) A B C 1 2 q =2 (c) M=3 30o A B C D 0.8 0.8 0.8 20 0.8 M =8 q =20 (e) A B C D 0.8 0.8 0.4 0.5 0.4 0.7 2 F B F Ax F A y y x

0: 20.50 1.24 kN y Ay B Ay F F F F =-++==∑ 约束力的方向如图所示。 (c):(1) 研究AB 杆,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平面任意力系); (2) 选坐标系Axy ,列出平衡方程; 2 ()0: 3320 0.33 kN B Ay Ay M F F dx x F =-?-+??==∑? 2 0: 2cos300 4.24 kN o y Ay B B F F dx F F =-?+==∑? 0: sin300 2.12 kN o x Ax B Ax F F F F =-==∑ 约束力的方向如图所示。 (e):(1) 研究C ABD 杆,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平面任意力系); (2) 选坐标系Axy ,列出平衡方程; 0: 0x Ax F F ==∑ 0.80 ()0: 208 1.620 2.40 21 kN A B B M F dx x F F =??++?-?==∑? 0.8 0: 20200 15 kN y Ay B Ay F dx F F F =-?++-==∑? 约束力的方向如图所示。 4-16 由AC 和CD 构成的复合梁通过铰链C 连接,它的支承和受力如题4-16图所示。已知 均布载荷集度q =10 kN/m ,力偶M =40 kN ?m ,a =2 m ,不计梁重,试求支座A 、B 、D A B C 1 2 q =2 M=3 30o F B F Ax F A y y x dx 2?dx x A B C D 0.8 0.8 0.8 20 0.8 M =8 q =20 F B F Ax F A y y x 20?dx x dx A B C D M q

第一章 美及美的本质

第一章美及其本质 美是什么? 第一节美学史上的几种观点 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2.苏格拉底:美是合适,美是有用 3.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美就在事物之中,主要是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4.博克: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和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5.羊大为美。 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美是理念 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 休谟:美是主观观念 4. 美恶皆在其心 三、从主客二体关系考察美的本质 1.狄德罗的美在关系。 2.朱光潜: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 3.李泽厚先生: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第二节美的根源 一、劳动使劳动过程和劳动动作成为审美对象 二、劳动使劳动工具成为审美对象 三、劳动使劳动产品成为审美对象 四、社会生产实践是美的终极根源 第三节美的本质 一、什么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人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 1.从人不同于动物的物种特征来理解,在于“自由”“自觉”。 2.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美的本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第四节美的特征 一、非功利性 (一)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 (二)主体对客体不作实际功利性评价 二、形象性 (一)美以形象呈现 (二)美的形象依赖于人的直觉感悟 三、感染性 四、创造性 第五节美与真、善的关系 一、美和真、善的区别 二、美与真、善的联系 1.美以真为基础,离不开真。 2.美以善为依托,表现了善。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美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掌握美的特征及其与真、善的关系,培养学员的审美能力,使学员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审美的眼光发现美、欣赏美,提高学员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美的本质及根源 2、美与真、善的关系 课后练习: 1.试举例说明如何理解美的本质。 2.试论美与丑的关系,如何理解波特莱尔的“以丑为美”? 阅读书目:1.宗白华《美学散步》 2.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 2 -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单元测试(含答案)

《运动的描述》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36分有的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答案正确)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两句诗描述的运动的参考系分别是() A.竹排,流水 B.流水,青山 C.青山,河岸 D.河岸,竹排 2.以下几种关于质点的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只有体积很小或质量很小的物体才可发看作质点 B.只要物体运动得不是很快,物体就可以看作质点 C.质点是一种特殊的实际物体D.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的问题中起的作用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时,我们就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京时间10点整”,指的是时间,一节课是40min,指的是时刻 B.列车在上海站停了20min,指的是时间 C.在有些情况下,时间就是时刻,时刻就是时间 D.电台报时时说:“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这里实际上指的是时刻 4.短跑运动员在100m竞赛中,测得75m速度为9m/s,10s末到达终点时速度为10.2m/s,则运动员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A . 9 m/s B . 9.6 m/s C . 10 m/s D. 10.2 m/s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做直线运动时,其位移的大小和路程一定相等 B.质点做曲线运动时,某段时间内位移的大小一定小于路程 C.两个位移相同的质点,它们所通过的路程一定相等 D .两个质点通过相同的路程,它们的位移大小一定相等 6.氢氢气球升到离地面80m的高空时从上面掉落下一物体,物体又上升了10m后开始下落,若取向上为正,则物体从掉落开始至地面时位移和经过的路程分别为() A.80m,100m B.-80m,100m C.80m,100 m D.-90 m,180 m 7.如图所示为同一打点计时器在四条水平运动的纸带上打出的点,其中a , b间的平均速度最大的是哪一条? 8.以下关于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加速度为0的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B.物体的加速度减小,其速度必随之减小C.物体的加速度增加,其速度不一定增大 D.物体的加速度越大,其速度变化越快9. 关于速度,速度改变量,加速度,正确的说法是: A.物体运动的速度改变量很大,它的加速度一定很大 B.速度很大的物体,其加速度可以很小,可以为零 C.某时刻物体的速度为零,其加速度不可能为零 D.加速度很大时,运动物体的速度一定很大

工程力学材料力学答案-第十一章

11-6图示悬臂梁,横截面为矩形,承受载荷最大 弯曲正应力,及该应力所在截面上 F1与F2作用,且F1=2F2=5 kN,试计算梁内的 K点处的弯曲正应力。 M max =7.5 kN 解:(1)查表得截面的几何性质: y0 =20.3 mm b = 79 mm I 176 cm4 (2)最大弯曲拉应力(发生在下边缘点处) 解:⑴画梁的弯矩图 1m 40 80 y ------ ”z 30最大弯矩(位于固定端) CT + max M(b-y。) = 80X79-20.3)X0」2.67 MPa lx 176 10’ ⑶ 最大应力: 计算应力: max M max W Z M bh2 max 6 7 5^10 - ------- =176 MPa 40 80 K点的应力: y l z M max bh 7爲106330 =132 MPa 40 803 12 M=80 N.m, 试求梁内的最大弯曲拉应力与最大弯曲压应力。 11-7图示梁,由No22槽钢制成,弯矩 12 并位于纵向对称面(即x-y平面)内。

(3)最大弯曲压应力(发生在上边缘点处) y 。 max 80 20.3 10 176 10' =0.92 MPa 11-8图示简支梁,由No28工字钢制成,在集度为q的均布载荷作用下,测得横截面边的纵向正应变F3.0 XI0"4,试计算梁内的最大弯曲正应力, 已知钢的弹性模量 C底 E=200 Gpa, a=1 m。 解:(1)求支反力 R A 3 4 qa 1 R B= qa 4 (2)画内力图 x x 由胡克定律求得截面C下边缘点的拉应力为: 也可以表达为: max _4 9 ;E =3.0 10 200 10 =60 MPa ⑷梁内的最大弯曲正应力: 二 max 2 qa CT : C max M e W z W z 小 2 9qa M max ___ 32 W z W z 9 . 蔦二C max =67.5 MPa 8

1-: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知识框架)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知识框架) - 1 -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知识框架) 运 动 的 描 述 质点:形状、大小可忽略不计的有质量的点 物体可看成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用来选作标准的另外的物体 坐标系:用来准确描述物体位置及位置变化 基本概念 概念对比 时刻:是指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是一个点 时间:是时间间隔的简称,指一段持续的时间间隔, 两个时刻的间隔表示时间 路程:质点实际运动的轨迹的长度;单位m 。 位移: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终点的有向线段,表示位置的变化; 单位:m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速度、位移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路程、时间 定义: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 公式:t x t x =??=ν;单位:m/s 矢量性:矢量 定义:某一过程中的一段位移与其所对应的时间的比值 物理意义:粗略地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公式:t x t x =? ?= ν ;单位:m/s 矢量性:矢量 平均速度 速率:表示速度的大小;标量。 平均速率:表示某义过程中的一段路程与其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是一个标量 速率 速度 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物理意义: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 公式: t v v t v a t 0-=??=; 单位:m/s 2 矢量性:矢量,与速度变化量方向相同 加速度 实验 打点计时器分类: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打点计时器 振动频率:均为50Hz ,即每隔0.02s 打一个点 纸带分析:a.可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b .粗略计算瞬时速度

第一章 美的本质与特性

第一章美的本质与特性 一、填空题 1、美的问题是美学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本质) 2、古希腊的,首倡“美在形式”的理论。(毕达哥拉斯学派) 3、美学家,提出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 4、19世纪德国辩证法大师,发展并完善了“美在理念”说,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 5、“”说的创导者是法国启蒙主义者狄德罗。 (美在关系) 6、“美在生活”说的创导者是。 (车尔尼雪夫斯基) 7、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 (马克思) 8、说:“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 9、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 10、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两次“提升”,从物种关系上说,就是日益获得把握客观必然性的自由——主要为;从社会关系上说,则为不断改造阻碍历史前进的现实关系,以利于人类的发展——主要为。 (求真、向善) 11、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所谓“”,把宽与长成1﹕1.618的长方形,说成是最美的形式。 (黄金分割律) 12、人类社会与对象世界之间形成的最主要的价值关系,包括真—— 关系、善——关系、美——关系三大类。(认识、功利、审美) 13、曾经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马克思) 二、选择题 1、古希腊的,首倡“美在形式”的理论。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毕达 哥拉斯学派(d) 2、美学家,提出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黑格尔 d、克莱夫·贝尔(d) 3、19世纪德国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发展并完善了 “”说,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a、美在形式 b、美在主观 c、美在理念 d、美在 关系(c) 4、“”说的创导者是法国启蒙主义者狄德罗。 a、美在形式 b、美在主观 c、美在理念 d、美在 关系(d) 5、“美在生活”说的创导者是。 a、亚里士多德 b、德谟克利特 c、车尔尼雪夫斯基 d、托尔斯泰(c) 6、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 a、马克思 b、恩格斯 c、车尔尼雪夫斯基 d、普 列汉诺夫(a) 7、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a) 8、曾经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a、黑格尔 b、马克思 c、恩格斯 d、贝多芬(b) 9、马克思曾经说过如下这段至理名言:“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来建造。” a、种的尺度 b、任何一个种的尺度 c、美的规律 d、内在的尺度(c) 10、说:“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真或善之上加上某种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真就变成美了,善也就变成美了。”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狄德罗 d、黑格尔(c) 三、解释题 1、美在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