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本文为唐山牛玉东老师所作,本人2年余前曾隔姜灸关元、中脘30多壮大号艾炷,近2月服炮附子,川生附片疗效不显,今天再次施以灸法,直接灸足三里30多壮,近2

小时,忍受疼痛的同时,感触良多,艾灸不亏为第一。——青龙附临床常见排病反应

1.与排风寒有关的反应

据临床观察,大多数患者都有风寒外排的反应,多以打喷嚏,流鼻涕,浑身肌肉骨节酸痛等反应形式出现,或从头顶,四肢末梢往外冒冷气,更有甚者全身或半身发冷,盖两床厚被都无济于事,量体温还正常,反应持续时间多为一两天或三五个月不等。

2.与排郁气有关的反应

郁气的外排以烦躁易怒,看谁都不顺眼,悲伤或委屈易哭等情绪变化为主,多伴有打呃逆、肛门排气等反应。特别是性格内向而又心胸狭窄的女性病人多此类反应,反应持续时间一般数小时至1-3天,少数患者可达数月之久。

3.与排痰湿有关的反应

排痰湿多以咳吐,呕吐,痰涎或腹痛,腹泻,泄水样稀便,胶凉样粘稠大便。头面、四肢浮肿,半侧身体浮肿,乃至全身浮肿,排尿困难或小便频数浑浊刺鼻,局部或全身冷汗、

粘汗。有一肝炎病人重灸后,吐痰持续一个月,每天吐痰少则几十口,多则上千口,每天平均咳吐50-150毫升痰涎。最后,病体痊愈,他的针感由最初的迟钝型转变成了敏感型。4.排火热邪毒有关的反应

排火热邪毒多以疮痒,痈肿,发烧,类似湿疹伴奇痒,或大小便火烫灼热等反应形式外排。曾有一心脏病人连续了5次九宫灸法之后,浑身除头面手足之外大部分皮肤起湿疹,奇痒无比,全身被挠的血迹斑斑,持续了三个半月方止。5.与排淤血有关的反应

淤阻在体表经络之中的淤血,以瘀斑方式排出瘀阻在胃肠则多以深褐色或酱黑色大便排出,瘀阻于心肺则多以痰中带血丝血块为主外排,瘀阻于胞宫的多随经血外排,甚至里面有组织包块或烂肉。

6.与睡眠有关的反应

绝大多数人灸疗后睡眠状况都会发生变化,有的重灸后先是浑身无力,嗜睡,之后连续失眠数天,一般失眠时也没有疲乏无力,头脑昏沉,不思饮食的感觉。有的先失眠十来天之后转入一天到晚都想睡。最后的结果都是睡眠恢复正常。7.发热反应

发烧反应属于全身综合性的剧烈反应之一。多在自身康复机能完全发挥作用后出现,表示气血旺盛,体质增强,是机体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一般发高烧反应,体温在39-40度,

反应持续时间一周左右,少数低烧患者,体温在37.5度至38度之间时,反应持续十几天甚至一至两个月。

8.其他反应

可以说,曾经患过的疾病都可能会复发多次,虽说是复发,但感受一般不会比以前犯病时强烈。曾患有痔疮的也会发作,而且会有内痔变为外痔,大约十天半个月即可自愈。

处理方法

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反应,需认真鉴别。首先要弄清楚这些反应是何因引起的,如果没有外界诱因诱发,纯属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反应,则可以认定此反应属于排病反应。医患双方都应该知道,在治疗期间每出现一种排病反应,体内就会减少一种病邪,因此对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排病反应,应采取忍耐和任其自然的态度。最好不用药物控制,以免降低治疗效果或出现不良反应,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用消炎止痛药或激素类药物。这个尺度由医生来把握。如有的病人实在痛苦难忍,或发高烧持续三天以上还不退,可用刺血,拔罐,刮痧,做温灸盒等方式来缓解。这些方法都是在给病邪以出路,是因势利导之法。而乱用清热消炎药,激素药等会使病邪内敛,十分难得的排病机会会失之交臂。当然,如果出现剧烈腹泻,高热大汗时则应多喝糖盐水。若喝不进去可以输液。如出现委屈易哭得情绪反应时,最好是随时随地

大哭一场,如觉得不好意思可找一旷野无人的地方放声痛哭,大声喊叫,尽量将这种情绪发泄出去,直到心情舒畅为止。如病人出现失眠反应,连续多日每夜只能睡3-4小时,只要第二天体力精力都无多大变化,就不必有意强迫自己非睡不可,更不能吃安眠药强迫自己入睡,应采取忍耐的态度。当渡过反应期之后,睡眠会自然恢复正常,神经系统功能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总之,对于排病反应,应持平静态度和乐观的心情,顺其自然,以迎接疾病去根之日的来临。

灸后调养

1.心性调养

心性调养分三个方面:静心,反思与自励。

最好的心情是平静,心静哪怕是很短的时间,都会产生无比的反应。静是一切功力之本,无论做什么事,当你静不下来时,就不会有成果。静可以给我们无比巨大的力量,令我们身心合一,它联通了自然之力,这种力量无坚不摧,无疾不除,它不损耗我们的身体的力量,还发掘我们固有的源源不断的潜能。我们常常看见些百岁老人,他们既不练功,也不信神,信教,身体却非常硬朗,因为他们达到了平静的状态。重灸之后,患者应放弃短期目标,努力做到“忘掉疾病,忘掉烦恼,忘掉环境,忘掉自我”,按照无欲无求的要求去做,这样心态就平静了。

心浮气躁,百无一成;心平气和百福自集。——《菜根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个不经过自我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得人生。”患者要多多反省自己在心性上的偏执,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上的错误,若能认真改正,疾病自然就会痊愈。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喜谈人过。

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喜谈人过有伤天地之和。

高远在求近,避祸在除怨。知足不怨人,真正去病根。

柔和欢喜,永离医药门。

六君子汤——君子量大,小人气大;君子助人,小人伤人;君子不争,小人不让;君子和气,小人斗气;君子凭忠信,小人徒心机;君子不易得病,得病也易治好,小人岂能不病,病后更难治疗。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时刻都鼓励自己——坚信自己一定会好的信念,是病人重新获得健康的最大内在推动力。其实,每个病人体内都有一位很高明的医生,之所以仍找医生看病,是因为不知道这个事实。如果给每位病人体内的医生提供机会,那么,我们的健康就会保持在最佳状态。扫除内心中的恐惧,忧郁,焦虑,不断地鼓励自己,坚信自己一定会好起来,这样就为体内医生的工作清理了最大的心理障碍。(最佳的治病方法,莫过于调动体内医生的力量来化解疾病,做医生的必须知道药物或其他方法,都只

能起辅助作用,如果喧宾夺主,必然事与愿违)。

2.睡眠起居调养

重灸对机体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刺激,消耗大量元气去疏通全身经络。因此,就必须减少一切无谓的能量损失并且要加强休养生息。第一,灸后禁绝性生活半年到一年;第二,尽量放下一切劳作经营;第三,每天上网,打游戏,看电视等娱乐的时间不得超过一小时;第四,每天睡眠时间应在十至十二小时之间,因为充足高质量的睡眠是恢复生命活力的最佳途径。

3.饮食调养

灸后禁服一切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灸能强食生肉。灸后多数病人胃口大开,这时,病人及家属都希望多吃一些饭,多吃些高营养的动物蛋白,这是人之常情。但实际这正是犯了灸后的大忌。尤其是肿瘤病人或有肿瘤倾向的各种慢性炎症的病人,一定要坚持清淡素食半年到一年,每餐以六七成饱为度,也可以少吃多餐。病愈后也要以素食为主,必须要有节制,以防复发。

《江南草药王》中记载一段轶事,“在萧山有一个叫白马湖的地方,一个民间老太太治疗淋巴癌堪称一绝,就是用艾叶烧穴位。当地的淋巴癌也叫生串,一大片像葡萄似的,烧过之后,别的要求没有,就是对饮食禁忌非常严格,任何油腥的东西都不能沾,只能用开水蔬菜放盐煮一煮吃,而且必须

坚持6个月之久,肿瘤自然会消失。这位老太太已经逝去十多年了,但是她的神奇之处,却令我神往不已。我曾经多次到过白马湖,在民间寻访追踪这位乡间奇人的足迹,大量访问她曾经治疗过的病人,最终悟出一个道理,老太太的高明之处,除了艾叶烧穴位,调动机体的防御功能外,最可取之处莫过于忌口了,这给我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和启迪。”笔者在临场实践上验证,确实如此,不仅仅淋巴癌,其他肿瘤或有肿瘤倾向的慢性炎症病人,只要不是虚劳体质,哪个病人灸后严格忌口,在灸疮完全愈合前,任何油腥都不沾,哪个病人效果好。

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疑难病中体质属于痰湿壅盛者,灸后不仅要严格忌口,而且在灸疮完全发开(黑痂脱落)后,配合断食疗法效果更好。断食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般断食疗法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减食期,大约三天。第二阶段是正式断食,只能喝水,普通是五天到十天。结束断食的信号是,舌苔消退,难闻的体味消失,强烈的食欲恢复。第三阶段是增食期,大约三至五天,因为肠胃的消化力尚未恢复,宜先喝米汤,渐由米汤到稀饭,增至日常饮食为止。断食结束一个月内禁止性生活。断食期间如有宿便(暗褐色或蓝黑色的粘液)排出,是病根拔除之佳兆。断食时新陈代谢变化剧烈,则可直接刺激自身溶解过程的进行。也就是说,断食疗法是不使用刀子的内脏手术,且比外科医生做得更自

然,更精细,更有效,丝毫无损于健康而可除去百病。不明内情的人,以为断食会有生命的危险,但一旦亲身体验,就会知道,不但毫无痛苦,身心反而会有意外的收获。4.运动调养

任何药物也代替不了运动,运动几乎可以代替任何药物的作用。灸后运动以散步、打拳、静坐、练六字诀等为主。散步每天五至十公里。打太极拳每天一至两个小时,静坐每天从半小时,逐渐过渡到两个小时。练六字诀可以每次30

分钟,每天练三至五次。医生要认真做好示范,病人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运动方式,以动静相兼为好。病人平时可以观摩学习相应的教学光盘。医生要定期检查,随时纠正细节上的错误,这样病人就会培养出良好的运动习惯。

(九)对灸疮的认识与护理、灸疗的收效期

对灸疮的认识与护理

灸疮结束后在灸痂上敷些干棉花,外面再盖一层保鲜膜,周围用胶布密封好。一般七八天就可以化脓,最多十三、四天化脓。如果十五天还未化脓,就必须再重灸一次。只有身体虚弱,精血亏损的人在灸后半个月内靠吃鸡肉、羊肉、鱼等发物来辅助化脓,化脓后则禁食一切发物及姜等刺激性食物。

一般人对灸疮化脓有恐惧心理,认为是感染怕变生他症。岂不知这正是灸疗的最神奇之处。《小品方》上说:“灸得脓坏,

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针灸资生经》说:“凡著艾得灸疮发,所患即瘥,不得疱发,其疾不愈。”《太平圣惠方》上说:“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瘥,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针灸易学》说:“灸疮一发,去病如抓。”这就是说直接灸必须化脓,病才能痊愈。对灸疮出脓,勿须顾虑重重,它与一般的疮痈化脓或创伤性炎症截然不同。只要认真护理,绝不会出什么问题。

灸疮溃烂出脓一般先从灸痂周围开始,大约在灸后25-30天黑痂脱落。灸疮溃发后,每天在灸疮周围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用干棉球吸干表面脓液,不可以清理脓苔,否则不仅会引起灸疮疼痛,而且还会阻碍脓液外渗。灸疮出脓愈多,病除根愈净。如果发现灸疮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脓色由淡白色变为黄绿色,而且有恶臭味。可以先用双氧水冲洗,之后用消炎膏或生肌玉红膏涂贴。若此时病人舌苔厚腻,最好让病人进行三至五日的断食(断食疗法见本书饮食调养),直到舌苔恢复正常。如果灸疮出血较多,可以在换药时外敷云南白药来止血。

总之,病家绝不可以一看到灸疮出脓就去输抗菌素或口服抗菌素。应该为灸疮出脓庆幸才是。万不得已需要用抗菌素,必须及时请示灸疗医生。

补在灸疮认识与护理之内

在《江南草药王》中有一段话专门讲了感染与癌症的关系。

“从奶奶得皮肤癌导致细菌感染最后被治愈的过程,春荣突然发现一个奥秘:大凡癌症患者,只有在患病期间感染一次才有救。一方面,身体的免疫功能又自然形成了一道更加强大的抵御系统;另一方面,第二次侵入体内的细菌会对原来的癌细胞进行一次强大的进攻和吞噬,直到将癌细胞消灭掉。在以后的行医岁月里,凡遇到患癌症十多年大难不死者,他都要仔细询问人家是否有过一次感染,最后的结果充分印证了他最初这一奇异的想法。后来,他将这个跟踪调查的结果写入他的一篇医学小论文,发表在《深圳科技》上。”

灸疗的收效期

古代针灸医书有“疮发即愈”之说,根据临床观察,并非如此。对一般的痛症、急症、危症见效较快,但对其他慢性陈病,在化脓期间,虽有些症状得到改善,但大部分病症须到秋冬及次年春天才能应验。有些患者体质过差,或病重,须连灸两三年,每年按适当季节施灸,或隔三至六个月施灸一次,连灸二三次,方能收效。所以较重的慢性病症,第一年灸后如未见大效,没有其它的副作用,应当连续再灸,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也可以再重灸间隔期间配合九宫灸法或相关中药效果会更好。

(十)灸疗与附子的关系、灸疗病例

灸疗与附子的关系

附子,辛甘大热,入肾命而通行十二经,生用暖肾脏,以祛寒湿;熟用补命火,以回元阳。盐水炒黑专入肾经,燥湿功胜,兼益下元。下寒上热,里寒外热之症最宜。附子为逆转阴阳之第一药,艾火灸可以透诸经,驱百种病邪。重灸脐下关元气海是治疗下寒上热,上实下虚的最佳外治方法。如今大多数疑难病证的阴阳格局都是上热下寒,上实下虚。所以重灸关元气海与附子剂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二者相配合可以治疗多种疑难病。

经络祛病法中明确指出阴邪从手三阴经的原穴,井穴外排为最佳途径,阳邪从足三阳的原穴、井穴外排为最佳途径。具体说也就是阴邪从手上冒出为正路,阳邪从脚上冒出为正路。还有任督二脉的阴、寒、虚邪从百会人中龈交排出为最佳途径,任督二脉的阳、热、实邪从神阙,气海外排为最佳途径。

总之,所有阴邪从手及头上外排为正路,所有阳邪从脚及脐下外排为正路。

重灸脐下(包括针刺)或服用附子剂之后,如果病人很快出现头上及手凉冷或冒凉气而脐下和脚发热,这样的病人不论何病见效均快,预后好,病易除根。

重灸脐下(包括针刺)或服用附子剂之后,如果病人头上及手易发热脐下和脚总感觉凉冷或冒凉气,这样的病人不论何病见效均慢,病不易除根。这时医患双方都要耐心坚持,继

续用灸或加大附子剂量。同时配合刺激相应的手三阴经原穴、井穴以引导病邪从正路外排。如果刺激井穴、原穴时,医者能够依照子午流注的时间次序以应天人合一之机转,自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灸疗与附子剂的合理应用,病邪从正路排空后,全身上下,阴阳平衡,气血畅通,百病自愈。

灸疗病例(略)

附图:

他日将附上足三里穴处直接灸后到痂开后、化脓、愈合的全过程照片。

三伏灸三九灸操作手法及要求

三九灸操作流程 1.什么是三九灸? “三九灸”是依据中医“秋冬养阴,夏病冬治”和“治未病”的理论,顺应四时气候特点,内病外治的一种特色灸疗法。具体时间是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顺应天象进行“三九灸”。其中又以白天进行调理,效果最佳,因为白天人体穴位处于开放状态,气血通畅,有利于药物吸收,提高疗效。 2.为什么要在三九天做三九灸? “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气血运行缓慢,且大自然处于阴阳交替阶段,也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候。阳气弱就会抵挡不住外界寒湿,人就容易患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和老年的膝关节病。为此,在三九天进行三九灸,能起到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的功效,有效增强机体抵抗力。 3.我做了三伏灸为什么还要做三九灸? 三九灸的理论是“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冬夏共治,阴阳调衡,疗效相得益彰”。“夏病冬防、冬病冬治”适当地在三九天进补及做三九灸调理可以让你在来年免疫力提高,减少慢性病的发作,提高生活质量。三九灸是对三伏灸疗效的补充和巩固。 4.三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以及三九灸的时间? 我国民间对寒冬的计时方法是将冬至后的八十一天划分为九个阶段,每九天一个阶段,称作“冬九九”,也就是常说的“数九寒天”。其中每年冬至后的第一天至二十七天称为—三九天。 预备灸:12月12日—12月21日 *一九:12月22日—12月30日 *二九:12月31日—2018年1月8日 *三九:2018年1月9日—17日 *加强灸:2018年1月18日—27日 5.三九灸的适宜人群是那些? 一是治已病,主要治疗冬季常见慢性病,如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咽炎、各种慢性咳嗽、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肠功能紊乱、尿频尿急、前列腺增生、慢性肾炎、月经不调,以及颈肩腰腿痛、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二是治未病,重点调治亚健康状态,如慢性疲劳综合征、失眠、神经衰弱、抑郁、焦虑、疲倦、头痛、颈肩腰背酸痛等,对于免疫力低下、有慢性发作性疾病病史的亚健康人群,有防病保健作用。 三是强身健体,通过“三九灸”来提高人体抵抗力,改善畏寒怕冷、容易感冒、手脚冰冷等症状,对夏季已做过“三伏贴”的患者,有巩固和加强疗效的作用。 6.三九灸主要针对那些病症? 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体质虚弱易反复感冒者。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腹泻、慢性胃肠炎、胃痛、厌食、消化不良。 运动系统疾病:颈肩腰腿痛、肌肉疲劳等。 免疫系统疾病: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7.良工馆三九灸的特色有那些? 1.一人一方,个性化施灸方案.

天灸疗法详解

天灸疗法 一、应用举例 二、天灸疗法理论特点和方法 1.理论特点 1)理同内治 病从外入、由表达里,既有外治以应之,故先取其外。病从内生,形诸于外,由里达表,亦可以外治,非外治者不能治内。内服汤药在体内通过经络的“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到达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和四肢百骸,发挥其治疗作用。天灸疗法属于穴位贴敷疗法的一种,在体表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同样作用于经络直达病所,发挥其治疗作用。因此,内服汤药与天灸有“殊途同归”之效,如《理瀹骈文》所言:“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2)经络学说 中医学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将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的机能活动。《素问·皮部论》言:“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舍于皮毛。”十二皮部与人体经络、脏腑联系密切,无论病从外入,或由内生,都离不开经络之十二皮部。穴位是脏腑精气输注

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又是脏腑疾病反应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因此,经络学说是天灸疗法的理论核心。 3)天人相应:《灵枢·邪客》载:“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出现周期性变化。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人体阳气随之有升、浮、沉、降节律,形成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规律。因此,人体应顺应自然界的节气变化进行调治,才能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4)春夏养阳:《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一方面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有随之欲升欲旺之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此时扶阳祛寒可以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为秋冬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为严寒所伤。5)冬病夏治:一些冬季常发而以阳虚阴寒为主的慢性病,夏天气候暖和病情缓解,通过伏夏的调养,可以不失时机地补益正气,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扶正而祛邪,以预防其在冬季复发或减轻发作症状。 2.操作 (1)药物制备:将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按一定比例(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80目),新鲜老生姜去皮后榨汁,用密闭容器保存在4°~8°低温下,用时倒出(姜汁低温保存下不超过48小时,常温中暴露在空气中姜汁不宜超过2小时),将药末和姜汁按照1:1比例(如10克药末用10ml姜汁)调和,并制成1×1×1cm3大小的药饼,药饼质地干湿适中,并准备5cm2大小胶布以待将药饼固定于穴位上。 (2)操作: 1)充分暴露患者施术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 2)施术部位皮肤干燥不湿润,汗液分泌过多应擦干。 3)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4)贴药后不宜剧烈活动,以免出汗致药膏脱落。 三、适应症 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虚人感冒等)、胃肠疾患(慢性胃肠炎、胃脘痛等)以及慢性颈肩背痛。退行性骨关节炎、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亦可参考使用。 三、注意事项 1、贴药当日戒酒、辛辣、海鲜、蘑菇、牛肉、芋头等易致化脓食物,并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及进行冷水浴。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标准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艾灸法操作流程

艾灸法操作流程 我现在进行的操作是艾灸法,首先用物的准备:棉签,沙快,酒精灯,灭火的小瓶,还有艾条,打火机,一个小枕,治疗巾,洗手液,温开水,下面是医疗垃圾桶和生活垃圾桶。 我刚才接到的医嘱是为901床小李进行艾灸法。患者主述是胃脘痛,遵医嘱予足三里的艾灸 已经为病人进行了评估,901床小李,女,35岁,主诉是胃脘痛,患者足三里部位皮肤干燥清洁无破损,患者为初次艾灸,已将艾灸的方法,目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患者表示明白,患者不在月经期,没有操作的禁忌症。已嘱患者排二便,现在可以经行操作。 回到治疗室洗手,带口罩,准备用物到床前,对床号姓名 小李,你好,我是你的主管护士小陈,请你说出你的名字,好吗?那请问一下现在可以进行操作了吗

打开垃圾桶盖,洗手 摆体位,卷裤到大腿,弯曲一侧下肢,取足三里,定位:这个位置胀吗?翻开垃圾桶盖,洗手,垫小枕,铺治疗巾,放弯盘,点着艾条,给患者做饮食,艾灸的目的,注意事项的宣教。 用拇指或用两只手指旁开感受患者热感,告知患者太烫要告知护士 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外一寸 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温和灸:距离皮肤2-3厘米经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 一般每穴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 度。对昏迷或局部知觉减退者,操 作者要将食指、中指分开后置于施 灸部位两侧,通过操作者的手指来 测量患者局部的受热温度,以利随 时调节施灸的距离,掌握施灸的时

间,防止灼伤。 特点:温度恒定和持续,对局部气血阻滞有散开的作用,主要用于局部疼痛的艾疗。例如:痔疮 雀啄灸:艾条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 般,一上一下。用左手托住右手, 多随呼吸的节奏进行雀啄,一般可 灸5min。 特点:温度突凉突温,对唤起穴位和经络 的功能有较强的作用。适用于 艾治远端的疼痛和内脏疾病。 例如膝骨性关节炎,术后腹胀回旋灸:艾条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持一定的就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 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救转动艾 条弹灰右三圈,左三圈,一般灸 20-30min。 特点:温度程渐凉渐温互相转化,除对局 部疼痛的气血阻滞有消散作用 外,还能对经络气血的运行起到 促进作用,故对艾点远端的病痛

三伏天艾灸几天灸一次

三伏天艾灸几天灸一次 文章目录*一、三伏天艾灸几天灸一次1. 三伏天艾灸几天灸一 次2. 三伏天艾灸艾那些穴位3. 艾灸的最佳时间*二、那些人不能艾灸*三、艾灸的好处有哪些 三伏天艾灸几天灸一次 1、三伏天艾灸几天灸一次三伏天艾灸, 一般情况下,每天可灸一次,每次灸30分钟即可,大约一周左右为一个疗程。需要注 意的是,做艾灸的时候要注意避免烧烫伤,皮肤距离身体有保持 一定的位置,不能太近,以免烫伤,一般以局部感觉微微灼热为 度。 2、三伏天艾灸艾那些穴位神阙:神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肚脐眼”。我们知道,胎儿在母体的时候,是靠脐带连接到胎盘接受 母体的营养,古今以来,大家都十分注重神阙的保养,称神阙为人 体的“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本穴喜灸而禁针刺,能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对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用。还有提高免疫力、调节脏腑功能,延缓衰老 的作用。可以按摩和艾灸法,其中按摩最简单,艾灸最有效。还有贴药疗法,根据病情把中药研成粉末,用胶布贴在肚脐上,达到治 病的目的。这就是我们中医说的脐疗。 关元: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寸。简便取穴, 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小手指的下缘处取穴。具有补肾壮阳、

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补一身之元气等作用。是男子 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从古到今都把此穴作为保健要穴。 3、艾灸的最佳时间日中是人精气神最旺的时候,能战胜病邪。因此这也是一天中最适合艾灸的时间,在午时(中午11—1点)前后。这段时间人体与自然的阳气逐渐转旺,并在正午的时候达到 顶点,此时通过艾灸调理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就如同夏季三伏 天做艾灸一样,补益的效果最佳。 不过中医也指出,艾灸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因人而异的,需要 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调理的症状的不同而定。比如调理脾胃功能可以在早上9—11点做;调理心脏功能,养心的话最好在中午11—1点做。 古人养生艾灸时间是非常有讲究的,顺应自然规律,每天:一 天当中,早上人和大自然的阳气升发,到中午午时最旺,而后逐渐 减退,因此,需要补益阳气的人群可以在上午时段进行艾灸,如果 在晚上补益阳气进行艾灸,可能造成夜晚阳不入阴而引起失眠。 那些人不能艾灸1、没有耐心的人,艾灸需要长期坚持,哪怕 是每天10分钟,定时定量最好,尤其是温灸法,不再需要严格按 照古制子午流注来选择穴位。 2、没有恒心的人,见到自己某些症状有所好转就放弃,对牌、麻将和女人倒是日夜惦记。

关于开展中医天灸治疗的申请

关于开展中医天灸治疗的申请

关于开展中医天灸治疗的申请 为配合我院养生保健月活动,综合门诊根据冬病夏治工作指南制定我院三伏贴治疗计划,拟于2012年开展三伏贴(即天灸)治疗。现将相关内容汇报如下: (一)概念 天灸是指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敷后皮肤可起泡,或仅使局部充血潮红。因天灸的药物是自动透到人体皮肤或俞穴中,所以又称“自然灸”或“自灸”。又因天灸是不用任何热源而进行灸治的方法,又称“无热灸”或“冷灸”。 “三伏天灸”、“三九天灸”是药物发泡疗法与时间医学相结合的方法。一年中阴阳消长的极点莫过于三伏、三九,其分别是四时阳气、阴气最盛的时刻,故亦是养阳、养阴的最佳时刻。三伏天人体阳气旺盛,此时是使用温阳药物驱逐寒邪的最佳时期。而三九天人体阳气潜藏在内,卫表之阳气不足,此时应使用温阳药物外贴皮肤可使卫表之阳气充足,从而提高抗病力。 (二)优点 1、血药浓度处于稳态,药物副作用低; 2、不经过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 3、避免多剂量给药,使多数病人易于接受; 4、能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 5、能允许随时移去药源。 6、操作方便、安全、无副作用,易被广大患者接受,具有较好的应用发展前景。

(三)适应证 内、外、妇、儿各科疾病。 1.呼吸系统: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 2.消化系统疾病:肝炎、慢性胆囊炎、胃肠功能紊乱、溃疡病等。 3.外周神经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等。 4.皮肤病:白癜风、银屑病、荨麻疹、硬皮病、神经性皮炎、寻常疣、斑秃等。 5.妇科:慢性盆腔炎、月经不调等。 6.其他病症:梅核气、痛经、痹证(包括退行性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肱骨外上髁炎)等。 其中,尤以虚寒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肠炎等为宜。 (四)禁忌证与慎用人群 禁忌症 (1)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皮肤过敏、瘢痕体质者。 (4)急性发热性疾病、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期及活动性肺结核者。 (5)咯黄色浓痰、咯血、衄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内火较重者。 慎用人群 (1)孕妇。 (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艾灸法的操作流程及考核标准

中特艾灸操作流程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1. 评估 1.1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 患者的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1.3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4 心理状况 2、目标 2.1.. 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症的临床症状. 2.2 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3、禁忌症 3.1 凡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3.2 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4. 告知 4.1 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4.2 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4.3 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4.4 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5. 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6. 操作程序 6.1 备齐用物, 携至床旁,做好解释, 核对医嘱。 6.2 取合理体位, 暴露施灸部位, 注意保暖. 6.3 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4 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烫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6.5 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6.6 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6.7 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6.8 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 护理及注意事项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三伏天艾灸可从根上解决你的体虚病多的问题

三伏天艾灸,可从根上解决你的体虚病多的问题 2012年三伏天艾炙时间:(艾炙每伏第一天最佳)(2012年 “三伏天”为30天) 头伏:2012年7月18日(周三)――2012年7月27日 中伏:2012年7月28日(周六)――2012年8月6日 三伏:2012年8月7日(周二)――2012年8月16日 下面就给大家说说需要炙的几个保健穴位: 1.后天之本,气足之源——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按压有明显的酸涨感。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运用最多的穴位,是脾

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在我的临床中,气虚血虚首选足三里、消化疾病首选足三里。 为什么呢? 因为足阳明胃经属多气多血之经,足三里有气血双补的功能,常用于治疗头晕、耳鸣、失眠、瘫痪、便秘、胃痛、腹胀、腹泄、消化不良、食欲不好、胃溃疡、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阑尾炎、急慢性肠炎等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足三里这个穴位能够提高免疫力,足三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所以从古代起就被作为要穴来使用。 我跟大家说: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大家都知道母鸡是大补人体的,可以补气生血,补肾益精。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但是现在的鸡不是自然生长,是靠饲料,激素喂养的,谈不上营养,吃了只会对身体有害。所以古代药王孙思邈《千金方》中曾说过“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这句话就是说,如果要想身体健康足三里穴要经常保持不干燥。在古代使用灸法都是采用化脓灸,经常刺激足三里来强壮身体。 足三里还可以用来防止老花眼、中风、治疗高血脂症等等。 艾炙方法

如果身体不错只是保健保健,一星期灸2-3次,一次一个穴位不少于10分钟,如果身体差,气血差的那灸的时间需要长一点,最好是按摩后再灸,效果最好。你自己观察,如果坚持灸足三里10日,你会感觉你精神好了,睡眠足了,吃饭香了,面色红润了。 2.任脉穴位关元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寸。简便取穴,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小手指的下缘处取穴。关元穴的作用:温肾阳、提性欲,补虚,壮阳的作用。关元穴是小肠经的募穴,也是脾经、肝经、肾经、任脉的交穴。位于下焦,内有肾脏、小肠、膀胱、妇胞宫、前列腺等脏腑组织,故有统治三阴经、任脉诸经疾病。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补一身之元气等作用。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从古到今都把此穴作为保健要穴。 常常用于治疗 A、元气亏损的病症:如:中风、脱肛、身体无力、易疲劳、怕冷。 B、男科疾病:如遗精、阳萎、早泄、性功能低下等; C、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白带病、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外阴瘙痒等各种妇科疾病。

天灸的作用及原理

天灸的作用及原理 天灸 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天灸 天灸疗法作用机理 l.局部组织的刺激作用:天灸所采用的药物大都带有较强的刺激性,有使皮肤发泡的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从而起到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的作用,甚者发泡化脓,使渗出液增加,能发挥消炎退肿的效果。 2.经络穴位的调衡作用: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能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天灸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使其趋于平衡,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3.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天灸药物透过特异腧穴的皮肤,其有效成分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变部位,发挥其药理效应。更重要的是药物通过经络腧穴吸收、传输、利用的同时,经络腧穴对药物刺激做出较强反应,将药物作用放大,其疗效是经络腧穴与药物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 4.神经调节作用:天灸主要通过药物使作用部位的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从而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5.免疫机能作用: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从而调整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根据贴药的时间分为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 三伏天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利用三伏天气候炎热时机,在背部的五脏六腑俞穴,敷以辛温、逐疾、走窜、通经、平喘药物,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提高脏腑生理和抗病能力。 三伏天灸对以下疾病有效: ●哮喘、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肺部疾患。 ●久病阳虚证如五更泄、虚寒胃痛、肾虚腰痛。

三伏贴治疗穴位

三伏贴治疗穴位 一、呼吸心血管系统疾病: 主穴:天突、膻中、膏盲、肺俞 配穴:足三里、中脘。 1.反复感冒:大椎、风池;配穴:关元、气海。 2.慢性支气管炎:肺俞、膏盲、心俞、膈俞;配穴:肾俞、关元。 3.支气管哮喘:膈俞、心俞、定喘;配穴:气海、肾俞、天突、膏盲。 4.阻塞性肺气肿:丰隆、肺俞、天突、膻中、膏盲,配穴: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肾俞。 5.过敏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 6.慢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 7. 高血压:神阕涌泉。

二、消化系统: 主穴: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 配穴:上脘、三阴交。 1.胃痛:中脘、内关、胃俞、梁丘。 2.慢性腹泻:天枢、肾俞、中脘;配穴:命门、关元。 3.消化不良:天枢、中脘、足三里;配穴:百虫窝。 4. 虚寒性便秘:神阕、足三里、气海。 三、泌尿系统 遗尿:主穴:三阴交、肾俞、膀胱俞;配穴:关元、命门。 四、儿科: 主穴:脾俞、关元、足三里、涌泉; 配穴:肺俞、膏盲、膈俞。 1.反复感冒:肺俞、大椎、风池;配穴:关元、肾俞。 2.小儿咳嗽:大椎、肺俞、膏盲、膈俞;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 3.小儿哮喘:肺俞、膏盲、膈俞、心俞;配穴:足三里、肺俞、膏盲、膈俞。

五、风湿及类风湿: 主穴:肝俞、阳陵泉、悬钟、大抒;配穴:足三里、三阴交、脾俞。 风湿性关节炎: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 六、慢性腰腿痛: 主穴:阳陵泉、悬钟、血海;配穴:关元命门。 七、四肢麻木: 1.上肢:曲池、支沟,下肢:血海、足三里;配穴:脾俞。 2.强制性脊髓炎:悬钟、大抒、命门、关元;配穴:外关、阳陵泉。 3.颈椎病:大椎、肩井、大抒、外关;配穴:手三里。 4.肩周炎:肩三针、外关、曲池;配穴:阳陵泉、条口。 5.骨关节炎:悬钟、大抒、阳陵泉;配穴:血海。 6.脊柱退行性病变:关元、气海、悬钟、大抒;配穴:肾俞。 八、皮肤病: 主穴:血海、曲池、外关、内庭;配穴:膈俞。

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doc

文件编号TCMTSOP 01.10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中医诊疗基本技术操作规程文件 批准实施日期20061027 修订者吴荣华文件分发部门 审定者熊宁宁医生办公室,护理部,科技处,医务处版本02 版本日期20061020 复审本规程 2 年复审 1 次 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 症。 【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3.1 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 3 cm 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 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3.2 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 cm 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 5 分钟左右。 3.3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 3 cm 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 分钟。 4. 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 及有无体位不适。 5. 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 6. 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 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7.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 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 染。 2. 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 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01.10-1

三伏天艾灸注意事项

三伏天艾灸注意事项 对于有些慢性病,夏天艾灸会好于冬季,尤其是风湿类的疾病,哮喘,免疫力低下,慢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等等都适合夏天艾灸。 有句话叫做冬病夏治我想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中医主张“春夏养阴”,“冬病夏治”便是该理论的具体体现。夏季患者血经络畅,皮肤腠理宜泄,此时恰当艾灸益气补阳治疗,并辅以静养,做到治养结合,治疗效果必将大增。因此,大部分冬春季节无法治愈的患者,通过夏季服药、调养,常可达到临床治疗之显著效果。中医实践证实,“冬病夏治”在慢性病治疗方面,尤其是风湿类的疾病,哮喘,免疫力低下,慢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等等都适合夏天艾灸,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夏天艾灸,便于空气流通,室内空气清新,穿衣少,也是便于艾灸的条件之一。 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艾灸,夏季艾灸皮肤毛孔是开合的,艾灸会很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缓解期服药治疗,能够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另外,夏天如果您要艾灸,一定不要再空调屋里做,因为艾灸这东西最怕的就是受凉,一旦受凉就达不到治病的目的了,更有可能湿气入体,起了副作用。 夏天有以下这些病症的朋友不妨试试做艾灸。 1.女性痛经:人们在夏季喜欢吃冷饮,有些女性即使在月经期也要吃冷饮,久而久之会造成女性痛经。女性可于每次月经前10天,对天枢穴(肚脐旁2寸)、三阴交穴(内足踝上3寸)艾灸。这两个穴位可以改善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2.哮喘:哮喘可选择在伏天进行艾灸治疗,每个伏天的第一天开始艾灸,直到三伏结束。几个穴位分别是夹脊穴(第1胸椎至第5腰椎之间)、大椎穴(第7颈椎下凹陷中)、陶道穴(颈部下端)。 3.夏季失眠、多梦:百会穴(两耳之间头顶正中线)、四神聪穴(百会前、后、左、右各开1寸处)、印堂穴(两眉之间)、太阳穴(耳廓前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每天对这几个穴位进行艾灸两次,每次10分钟~20分钟,可以改善失眠、多梦。 4.夏季腹泻:夏季因为饮食不注意或腹部受凉,经常会出现腹泻,对相应的穴位进行艾灸可以健脾益胃、补中益气、保暖治寒。这几个穴位分别是中脘穴(脐中上4寸)、建里穴(脐中上3寸)、足三里穴(腿部膑骨下3寸)。

三伏灸,三伏灸和三九灸

三伏灸,三伏灸和三九灸 2013-06-01 14:32:03|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三伏灸治疗风寒湿痹证的临床体会在临床治疗风湿寒痹时,单纯用口服药或针刺,有时效果不显,经配合适当的灸疗,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疗效。正如<<医学入门>>中指出“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这就说明灸法在临床中能补其针刺和药力所不及。灸法是一种温热的刺激,由于灸火的热力,能深透肌层,温经行气。灸用之艾绒的性能有壮元阳,行气血,通经络,逐寒湿等功效,两者相合,更能加强起温经气,散寒邪的作用。其功效与治疗风湿寒痹的治则相同,所以在治疗此病症时,配合适当的灸法,以增强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从而取得相得益彰之功效。三伏灸治疗时与病人约定好时间,一般于暑夏三伏天施灸为宜,平时晴天中午也可以。用专用药物、麝香、去皮大蒜等於督脉处施灸,每年三伏天施灸1次。有专人操作,一般灸3-5壮。灸后皮肤潮红,可起水泡,于第2-3天用注射器把水泡内的液体吸出并搽以美宝,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创面的干净,直至结痂脱落,皮肤愈合,前后调养休息一个月。灸后一个月内禁食生冷辛辣,禁房事,禁冷水洗浴。我们自1990年以来应用三伏灸治疗风湿寒痹300余例,收到了非常满意的疗效,总有效率97%,尤其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更好。如治疗

赵某,女,48岁,患类风湿性关节炎5年,屡治无效。1995年8月13日施灸。就诊时,全身关节酸痛,尤其阴雨天更为加重,手指,肘,肩,膝关节疼痛明显,手指关节出现晨僵,肿胀,面色无华,乏力,怕冷恶风,四肢发凉,舌淡体胖,苔薄腻,脉沉细。化验:RF强阳性,ESR40mm/h,ASO 1:250,双手X线拍片示骨质疏松。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属风湿寒痹。治予补肾壮阳,温经散寒,化痰祛淤,搜剔络邪。治法:口服自制骨痹威灵丸,每次10丸,日服3次,饭后服。并外用三伏灸灸法。经过一 个疗程的治疗,症状减轻,精神振作,面色红润。三伏灸连续治疗2年,症状消失,化验复查均正常,身体恢复正常,下田干活已同常人,临床治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三伏灸对于慢性反复发作的风湿寒痹证有非常好的效果,功效较大,为一般灸法所不及。本法可促进机体组织毒素吸收,形成非特异性蛋白体,产生免疫调节作用,提高细胞免疫和抑制体液免疫的作用,并可通过受破坏组织的化脓及修复,对机体形成一种比较持久轻微的良性刺激,促进网状内皮细胞增生,提高免疫力,调整机体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代谢机能,改善组织营养状况。据我们临床观察,本法对消除类风湿因子转阴有效。运用三伏灸疗法,治疗面广,艾柱大,火气足,温通力强,有温补督阳,回阳固脱,温通气血,散寒通络之功效,特别适用于慢性虚寒类疾病,能充分体现了

中医天灸疗法

中医天灸疗法 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外治疗法之一,是借助药物刺激穴位,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起泡,从而起到疏通经络、补气养血、调理脏腑的功效,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治多种疾病。天灸疗法的历史十分悠久,包含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在历代许多的中医典籍中都载有较多的成功案例。 1.天灸疗法的作用机理 天灸疗法所采用的药物一般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起到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的作用。同时,天灸疗法通过药物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起到调理脏腑阴阳、改善气血运行的作用,从而消除疾病。 临床研究表明,天灸疗法可以通过药物作用于局部皮肤上的神经末梢,使其进入活动状态,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并且,通过神经反射作用,也能够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 另外,天灸疗法所使用的药物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透过特异腧穴的皮肤,其有效成分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变部位,起到缓解病痛的效果。 2.天灸疗法的适用人群 天灸疗法根据贴药时间分为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现在运用的较多的为三伏天灸,属“冬病夏治”范畴。那么,三伏天灸疗法适用于哪些人群呢? 首先是各种虚寒型的慢性疾病患者,如慢性气管炎、慢性鼻炎、虚寒性胃痛、寒湿性关节痛、冻疮等。治疗时,一定要注意辩证,强调“虚寒”二字,湿热、实热型的病证千万不能用,否则病情加重。 其次是那些体内“阳气不足”的患者,通过三伏天灸治疗,增强体内阳气,改善“冬季怕冷、四肢不温”等症状。 另外,专家指出,三伏天灸疗法用来治疗慢性关节炎的效果十分确切,治疗范围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腰椎疾病、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当然,治疗时也要注意辩证,如果患者关节红肿疼痛、舌苔黄腻,则不宜使用。 3.天灸疗法的注意事项 天灸疗法的药物贴敷时间因人因病而异,一般为2~8个小时,儿童贴敷不要超过2个小时。天灸疗法治疗期间,要尽量少接触生冷、刺激性的食物,贴敷后当天不要洗冷水澡等。孕妇、婴儿、药物过敏者、皮肤病患者、疾病活动期患者以及某些器质性疾病患者不宜使用天灸疗法。

艾灸法的操作流程及考核标准

艾条灸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1.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患者的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1.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4心理状况 2、目标 2.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症的临床症状. 2.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3、禁忌症 3.1凡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3.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4.告知 4.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4.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4.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4.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5.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6.操作程序 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6.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烫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6.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6.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6.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艾条灸操作流程图 ←

艾灸操作流程

艾灸操作流程 前言:报告老师,我是针灸科护士XXX,我操作的项目是艾灸治疗,用物准备完毕,请求考试! 核对医嘱(2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治疗项目治疗部位 一、评估 1、核对姓名、诊断、介绍并解释:你好,我是你的责任护士,XX,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请让我看一下你的腕带,这些天你的右前臂有些疼是吗?今天遵医嘱要为你做艾灸治疗。 2、操作目的:请问你以前接受过这项治疗吗,那我简单的为你介绍一下,艾条灸就是将艾条点燃后,在体表一定部位上反复的熏烤,以达到温通经络,祛湿散寒的效果。 3、患者理解与配合:在艾灸的过程中,局部皮肤会有红晕、温热的现象,这是正常的治疗反应,你不用太紧张。 4、有无禁忌症:艾条点燃后啊会产生淡淡的中药味道,你对这种味道能耐受吗?好的,我看一下你右前臂的皮肤情况好吗?皮肤完好,适合此项治疗,这项治疗大约需要20--30分钟,你需要去卫生间吗?好的,请你稍等,我去准备用物,马上回来。 5、评估环境: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适合此项治疗。 二、核对物品洗手戴口罩 三、携用物至床旁,核对医嘱 1、核对:XXX你好,请让我再看一下你的腕带,现在可以为你做治疗了吗?(关闭门窗,遮档床幔) 2、体位:你这样坐着舒适吗?(暴露施灸部位,保暖。) 3、定位:现在我为你选穴了,请问有没有酸麻胀痛的感觉?(铺治疗巾) 4、点灸施灸:XXX我要开始施灸了,请你不用紧张 (温和灸2--3厘米5--7分钟雀啄灸3--5厘米10分钟回旋灸3厘米20--30分钟)请问温度适宜吗?在施灸过程中,如果你的皮肤有热烫或烧灼的感觉,请你及时告诉我,我会随时调整距离的,以防烫伤,好吗 5、灸毕:(灸后艾条彻底熄灭,清洁局部皮肤。) 6、再次核对腕带: XXX今天的艾灸治疗结束了,请让我再看一下你的腕带。 7、体位:你这样坐着舒适吗?(拉开床幔,开窗通风) 8、注意事项: 我向你讲解艾灸后的注意事项:第一,艾灸后三小时内请不要洗澡,以免外感风寒。第二,艾灸结束后要多饮水,有利于排毒。第三,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9、致谢:XXX,感谢你的配合,那你好好休息,如有不适请及时告诉我。 四、医疗垃圾分类处理,洗手、脱口罩、记录 结束:报告老师,操作完毕。

三伏天艾灸常用穴位

三伏天艾灸常用穴位三伏天艾灸常用穴位 1、后天之本,气足之源——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按压有明显的酸涨感。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运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在我的临床中,气虚血虚首选足三里、消化疾病首选足三里。 为什么呢? 因为足阳明胃经属多气多血之经,足三里有气血双补的功能,常用于治疗头晕、耳鸣、失眠、瘫痪、便秘、胃痛、腹胀、腹泄、消化不良、食欲不好、胃溃疡、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阑尾炎、急慢性肠炎等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足三里这个穴位能够提高免疫力,足三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所以从古代起就被作为要穴来使用。 如果身体不错只是保健保健,一星期灸2-3次,一次一个穴位不少于10分钟,如果身体差,气血差的那灸的时间需要长一点,最好是按摩后再灸,效果最好。你自己观察,如果坚持灸足三里10日,你会感觉你精神好了,睡眠足了,吃饭香了,面色红润了。 2、任脉穴位关元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寸。简便取穴,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小手指的下缘处取穴。关元穴的作用:温肾阳、提性欲,补虚,壮阳的作用。关元穴是小肠经的募穴,也是脾经、肝经、肾经、任脉的交穴。位于下焦,内有肾脏、小肠、膀胱、妇胞宫、前列腺等脏腑组织,故有统治三阴经、任脉诸经疾病。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补一身之元气等作用。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从古到今都把此穴作为保健要穴。 有一年青性功能障碍患者,在我的指导下,夏天灸关元穴,在那年夏天后病就痊愈了。特别是老年朋友,如果在伏天坚持灸关元穴,尿频尿急、前列腺问题就自己解决了,中老年人常灸关元穴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大家不妨试试。 3、人体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神阙。 神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肚脐眼”。我们知道,胎儿在母体的时候,是靠脐带连接到胎盘接受母体的营养,古今以来,大家都十分注重神阙的保养,称神阙为人体的“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本穴喜灸而禁针刺,能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对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用。还有提高免疫力、调节脏腑功能,延缓衰老的作用。可以按摩

艾条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参考模板)

艾条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 二、目标 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 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 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证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2、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2、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3、施灸方式:(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2)雀啄灸:手持艾条将点燃一端对准施灸穴位,上下移动,如雀啄食。 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 化及有无不适,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5、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6、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六、护理及注意事项 1、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 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 感染。 七、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见附页)

三伏灸的作用

三伏灸的作用 ①局部的刺激作用,局部的药物刺激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机体某些抗体形成,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对一些过敏性疾病起防治作用。 ②经络的调节作用,温热性能的药物对局部的刺激,有类似灸法的效应,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效果。而且通过经脉的调整,达到补虚泻实,促进阴阳平衡,防病保健的作用。 ③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至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同时通过药物对局部穴位的刺激,以激发全身经气,通过微小血管的吸收输送,发挥最大的药理效应。 ④利用“三伏天”这全年最热的时段,人体阳气最盛的时候,刺激人体穴位,并通过药物的作用,起一个良性的,有利于机体增强抵抗力的,扶正祛邪的作用。(另外,在冬季还有三九灸,同样是利用全年最冷的时段,灸治疾病) 三伏灸适用的症状 1、呼吸系统: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 2、消化系统疾病:肝炎、慢性胆囊炎、胃肠功能紊乱、溃疡病等。 3、外周神经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等。 4、皮肤病:白癜风、银屑病、荨麻疹、硬皮病、神经性皮炎、寻常疣、斑秃等。 5、其他病症:梅核气、痛经、痹证(包括退行性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肱骨外上髁炎)等。 三伏灸适应症: 很多疾病都能用三伏灸的方法治疗,除了上面提到的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以外,还包括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属于阳虚寒凝范围的疾病。所谓的阳虚寒凝,主要是指有怕冷、鼻涕或痰液白而清稀、受寒后症状会明显加重等表现。 三伏灸主要是在人体穴位上贴敷药物,因为很多药物都有刺激性,所以贴敷的穴位一般都是选择在背部。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疾病所用的药物和穴位也不尽相同,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要“辨证”选穴、选药。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病的三伏灸法。 1、慢性支气管炎: 症状:咳嗽、咳痰或气喘的症状出现在两年以上,每次发作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发作,春夏缓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