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病害分析处理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分析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分析市政道路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承载着城市交通和人民出行的重要功能,但长时间的使用和恶劣的环境条件会导致道路出现各种病害。
本文将就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的处理方案进行分析。
一、沥青路面病害1. 老化开裂:沥青路面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和紫外线的照射会出现老化现象,导致路面开裂。
处理方案:对于小面积、浅度的开裂可以采用热补修的方法进行修复,对于大面积、深度的开裂则需要进行覆盖或重新铺设沥青面层。
2. 鼓包变形:沥青路面在高温季节或承受过重车辆荷载时会产生鼓包变形。
处理方案:对于小面积的鼓包可以采用割开处理,清除杂质后再封补修复。
对于大面积的鼓包则需要重新铺设沥青面层。
二、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1. 坑洞: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承受过重车辆荷载或遭受冻融循环的作用下会产生坑洞。
处理方案:小面积的坑洞可以采用补丁修复的方法进行修补,大面积的坑洞需要进行重新浇筑水泥混凝土。
2. 裂缝:水泥混凝土路面在干燥收缩、温差变化等因素的作用下会产生裂缝。
处理方案:小幅度的裂缝可以采用密封剂进行填充,大幅度的裂缝需要进行铣刨处理,并重新浇筑水泥混凝土。
三、人行道病害2. 下陷:人行道下陷主要是因为地基不均匀或土壤沉降引起的。
处理方案:对于小面积的下陷可以进行打碎、加填的处理,对于大面积的下陷则需要重新进行修筑。
四、排水系统病害1. 结构破损:排水系统的管线或雨水口出现老化、破裂等状况。
处理方案:对于小范围的破损可以进行修补,对于大范围的破损则需要进行更换或疏通。
2. 堵塞:排水系统的管线或雨水口被杂物或沉积物堵塞。
处理方案:可通过清理、疏通等方法进行处理。
市政道路常见的病害主要包括沥青路面病害、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人行道病害和排水系统病害。
对于这些病害,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案,以确保市政道路的正常使用和安全性。
高速公路路面常见病害分析及养护处理

高速公路路面常见病害分析及养护处理高速公路是现代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安全和顺畅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高速公路承载了大量的车辆流量,长时间的使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就会导致其路面出现一些病害。
本文将对高速公路路面常见的病害进行分析,并介绍养护处理的方法。
高速公路路面常见的病害主要包括坑槽、龟裂、麻面、起砂、剥离等。
下面将对这些病害进行具体分析。
坑槽是高速公路上常见的病害之一。
它是由于材料的下沉或损坏,导致路面出现凹槽的情况。
坑槽的出现会影响行车安全和舒适度,严重时可能会造成事故。
对于坑槽的养护处理,一般采用补丁修复的方法。
具体而言,可以先清理坑槽,然后填充砂浆或沥青混凝土,最后进行压实,使其与周围路面无缝连接。
龟裂是高速公路上比较常见的路面病害之一。
龟裂是指以裂缝为基本单位,形成网状、方格状或鳞片状的裂缝。
龟裂的出现与路面材料的老化、温度变化等因素有关。
对于龟裂的养护处理,可以采用封闭处理,即通过填充密封材料来封闭裂缝。
还可以采用再铺设新的路面材料的方法进行修复。
麻面是指高速公路路面表层出现的表面疑点,给车辆行驶带来一定的不适感。
麻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路面材料的老化和破坏导致。
麻面的养护处理方法一般是进行局部修复。
具体而言,可以先清理麻面部分,然后进行刨铣,之后再进行再铺设新的路面材料。
起砂是指高速公路路面出现颗粒状材料脱落的情况。
起砂的出现主要与路面材料的粘结力不足有关。
对于起砂的养护处理,一般采用喷涂处理的方法。
具体而言,可以使用胶黏剂进行固结,使颗粒状材料牢固地粘在路面上。
高速公路路面常见的病害有坑槽、龟裂、麻面、起砂、剥离等。
针对不同的病害,可以采取相应的养护处理方法,如补丁修复、封闭处理、局部修复、喷涂处理和全面修复等。
通过有效的养护处理,可以延长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提高行车安全和舒适度,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分析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分析市政道路是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一,它承载着车辆和行人的交通,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至关重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日常使用,市政道路也会出现各种病害,如路面坑洼、裂缝、破损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道路的使用和交通安全。
对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市政道路常见病害1. 路面坑洼路面坑洼是指因长期使用,路面产生下沉和凹陷的现象。
这种病害会给车辆和行人带来不小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在夜间或者雨天,很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2. 裂缝市政道路的裂缝也是常见的病害之一,它可能是由于路面设计不合理、材料质量差、车辆频繁通过等原因导致的。
裂缝严重影响了道路的平整度和美观性,也加大了维护和维修的难度。
3. 路面破损路面破损是指路面发生了坑洼、裂缝以及表面破碎等现象,可能是由于路基沉降、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的。
路面破损会使得道路的使用寿命大幅缩减,也给车辆和行人带来诸多不便。
4. 排水不畅排水不畅是道路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在雨季。
如果道路的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或者长期未得到维护,容易导致道路积水和泥沙堵塞,从而加剧路面的破损。
二、相应处理方案分析1. 路面坑洼的处理对于路面坑洼,首先需要对坑洼处进行清理,将坑洼中的杂物清除干净。
然后采用热拌沥青混凝土或者冷拌沥青混凝土进行修补,确保修补后的路面能够与周围的路面紧密结合,达到平整的效果。
2. 裂缝的处理裂缝的处理需要根据裂缝的宽度和深度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处理方案。
对于较小的裂缝,可以采用橡胶沥青封闭剂进行填充和封闭;对于较大的裂缝,需要进行切割和清理后再进行补缝处理,确保处理后的裂缝不再扩大。
3. 路面破损的处理对于路面破损严重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路面整体的覆盖或者重新铺设。
在路面重新铺设时,需要根据路面的设计及使用情况,选择合适的路面材料,并确保铺设质量达标。
4. 排水不畅的处理排水不畅的处理需要从源头上解决,即对道路的排水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
公路路基路面病害检测及治理措施分析

公路路基路面病害检测及治理措施分析1. 公路路基路面病害概述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公路路基和路面作为道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承载车流、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任务。
长时间的使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得公路路基和路面逐渐出现各种病害,如裂缝、坑洞、沉陷、龟裂等,严重影响了道路的使用寿命和行车安全。
对公路路基路面病害的检测与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公路路基路面病害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病害和非结构性病害。
结构性病害主要包括路基土体的沉降、路基排水系统失效、路面结构的破坏等;非结构性病害主要包括路面疲劳龟裂、路面渗水、路面破损等。
这些病害不仅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还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为了确保公路路基路面的安全运行,需要对病害进行及时、准确的检测,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现场检查、影像资料分析、实验室试验等;治理措施则包括修复、加固、更换等。
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病害的性质、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治理措施,以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
1.1 病害类型及成因分析路面结构性病害:包括路面裂缝、坑洞、沉陷、隆起等结构性损伤。
这些病害的成因主要有设计缺陷、施工质量问题、材料性能不佳、环境因素影响等。
路面功能性病害:包括路面疲劳裂纹、老化、反射裂缝、温度收缩裂缝等功能性损伤。
这些病害的成因主要有路面材料老化、交通荷载作用、温度变化等。
路面环境病害:包括路面水损害、冻融损害、紫外线辐射损害等环境因素引起的损伤。
这些病害的成因主要有气候变化、地下水位变化、紫外线辐射强度等。
为了有效治理公路路基路面病害,需要对各类病害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病害产生的关键因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在分析病害成因时,应综合考虑设计、施工、材料、环境等多种因素,确保治理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2 病害对公路安全的影响路面损坏和变形:路面病害如裂缝、坑洼、龟裂等,会导致路面结构破坏,降低路面承载能力,从而影响行车安全。
路桥施工中路面施工病害分析及处理对策

路桥施工中路面施工病害分析及处理对策路面施工病害是指在路面施工过程中,因施工工艺、材料质量、施工质量等原因所产生的,导致路面表面不平整、龟裂、龟裂、剥落等毛病。
这些病害不但影响路面的美观度和平稳性,而且会导致安全隐患。
因此,减少施工病害的产生、有效避免以及及时处理废弃物等,对于提高路面质量、保障行车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路基垫层问题1、病害原因:(1)路基质地太软、过于湿润、承载力不足;(2)过度振捣或未振捣;(3)路面表面粗糙;(4)温度过低导致路面施工困难。
2、病害类型:(1)基层施工不平整,没有按照规定要求摊铺;(2)松散土、泥沙进入路基垫层间隙内;(3)大量水分、泥浆进入路基垫层;(4)部分路面可能会出现坍陷、裂缝等问题。
3、解决对策:(1)提高路基施工质量,使路基强度充分满足道路使用功能和荷载要求;(2)避免使用渗水性差的材料;(3)控制摊铺厚度,保证平整度;(4)严格调控施工过程中加水量及控制水泥浆的使用量。
二、路面龟裂问题:1、病害原因:(1)材料与材料之间界面黏附力不足;(2)冷却过快,使得材料表面龟裂;(3)内部质量变化大,易导致微裂纹;(4)温度波动导致温度应力使路面龟裂。
2、病害类型:(1)路面纵向裂缝;(2)路面横向裂缝;(3)路面沿着边缘剥落;(4)路面冒泡、龟裂。
3、解决对策:(1)在施工时合理调配材料,保证材料粘结性和密实性;(2)提前制定路面施工工艺方案,清晰掌握材料和施工细节;(3)保持合适的环境温度,控制路面温度;(4)路面养护工作开展的十分重要,合理的养护措施可以延缓或减少龟裂发生。
三、路面鼓包问题:1、病害原因:(1)路基沉降,路面发生鼓包;(2)路面温度过高,底部土壤三通水分膨胀,导致路面鼓胀;(3)路基下层松散,载荷作用下较轻和较稳的差异。
3、解决对策:(1)严格控制路基加固层的质量和强度,保证路基的稳定性,预防路面鼓包;(2)在施工过程中坚持规定要求,加强路面密实性、降低松散因素,在保证地基稳定的基础上获得充分承载力;(3)在施工中一定要对路基、地面、材料等信息进行详细实测,确保原材料及施工工艺方案的优质选用。
高速公路路面常见病害分析及养护处理

高速公路路面常见病害分析及养护处理高速公路作为我国交通运输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城市间、地区间的货物运输和旅客交通任务。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高速公路的路面病害问题也日益显现。
高速公路路面病害不仅影响了行车安全,还影响了路面寿命和交通运输效率,因此及时的养护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高速公路路面常见病害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养护处理方法。
一、高速公路路面常见病害1. 裂缝裂缝是高速公路路面常见的病害,裂缝的出现会加速路面的损坏,降低路面的承载能力,危及行车安全。
裂缝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基础变形、材料老化和车辆荷载等因素。
裂缝可分为沥青路面裂缝、混凝土路面裂缝、变形缝等多种类型。
2. 泛油泛油是指路面中的过多的沥青添加剂上浮后,表现为路面呈现出黑色光滑的现象。
这种情况不仅影响行车安全,还会影响路面的抗滑能力和抗水性能。
泛油的主要原因是沥青质量不合格、施工工艺不当以及车辆长期压路等因素。
3. 鼓包鼓包是指路面表层出现凸起现象,形成“包”样病害。
鼓包病害会增加车辆的颠簸感,降低行车的舒适性并可能引发交通事故。
其产生原因主要包括路面设计不当、材料质量差和施工工艺不合理等因素。
4. 掉落路面掉落是指路面表层的材料出现掉落、破碎等现象。
这种病害容易导致行车事故,严重影响交通运输安全。
路面掉落的主要原因包括材料老化、结构设计不合理和车辆超载等。
5. 剥离剥离是指路面表层和基层之间出现分层、剥离的现象。
这种病害会导致路面的变形和损坏,严重影响路面的承载能力。
剥离的产生原因通常包括材料老化、施工工艺不当以及车辆长期压路等。
对于裂缝病害,可以采用路面封闭剂、路面胶结材料、热补材料等进行养护处理。
在处理时需要先清理裂缝处的杂物和松散材料,然后填充封闭剂或胶结材料,最后再进行热补,确保补材与路面材料的结合牢固。
泛油的处理主要包括路面清洗、草案处理和再铺设沥青封层等。
在清洗时需要使用专业清洗设备,对路面进行彻底清洁,然后对泛油处进行草案处理,最后再进行沥青封层的再铺设。
公路路面病害处理方法

公路路面病害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准确分析病害成因:这是处理路面病害的基础,需要仔细研究路面的历史使用情况、车辆流量、气候条件等因素,找出病害的根本原因。
2.确定处理方案:根据病害成因,可以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案。
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裂缝填补、表面处理、局部修复、大面积修复等。
3.清理路面:在处理前,需要先将路面的杂物、松散材料、污垢等清理干净,以便后续处理的顺利进行。
4.修复工作:根据确定的方案进行修复工作,如填补裂缝、修复损坏的路面结构等。
5.质量检测:完成修复后,需要对路面进行质量检测,确保病害已经被有效处理,并且路面的使用性能已经恢复。
6.维护保养:定期对路面进行维护保养,以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在处理公路路面病害时,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案,并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以确保处理效果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加强日常维护和保养也是预防和减少路面病害的重要措施。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道路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承载着人们的出行和物资流通。
由于长时间的使用和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道路也经常出现各种病害,如路面龟裂、坑洼、塌陷等问题。
本文将分析市政道路常见病害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路面龟裂路面龟裂是指道路表面出现的细小裂缝,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1. 材料质量不良:如果使用的沥青混合料或水泥混凝土材料质量不达标,容易导致路面龟裂。
2. 施工工艺不当:如果施工过程中未控制好温度、湿度等因素,导致混合料没有得到充分压实,也容易出现路面龟裂。
防治措施:1. 选用优质材料:使用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沥青混合料和水泥混凝土,保证材料质量。
2. 控制施工条件:在施工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确保混合料得到充分压实。
二、路面坑洼路面坑洼是指道路表面出现的凹陷部位,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1. 重载车辆的频繁行驶:长时间承受超重车辆的行驶,会对路面造成巨大的压力,导致路面下沉形成坑洼。
2. 泥土软化:在潮湿环境下,路面的基层土壤容易受到水分的侵蚀,造成土壤软化和路面坑洼。
防治措施:1. 限制超载车辆:加强对超载车辆的监管,禁止其行驶或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减少对路面的压力。
2. 排水系统的完善:加强道路排水设施的建设,避免雨水积聚在路面上,防止基层土壤软化。
三、路面塌陷路面塌陷是指道路表面出现塌陷现象,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1. 地基承载力不足:如果道路的地基承载力不足,无法承受车辆和行人的荷载,就会导致路面塌陷。
2. 下水道破损:如果下水道遭到破坏或堵塞,就会导致雨水无法正常排除,进一步损害地基的稳定性,造成路面塌陷。
防治措施:1. 地基加固:在道路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地基的加固,确保其承载力足够。
2. 检修下水道:定期检查和维护下水道,避免破损和堵塞,保证雨水顺畅排除。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的原因主要与材料质量、施工工艺、车辆荷载和环境因素等有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选材、施工、限制超载、排水系统建设和地基加固等方面着手,并定期检查和维护道路设施,确保道路安全和畅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面病害分析处理本文主要结合沧州市公路交通建设与养护者在公路养护处理方面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在不同路段,不同的路面结构,不同的交通环境下公路路面及桥梁出现不同类型病害,以及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本地区在公路建设与养护工作中多年的工作实践,提出了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路面病害的防治处理措施,为广大从事公路交通建设与养护者治理公路路面病害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素材。
从而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为社会创造良好舒适的交通通行环境的目的。
Key words:Highway road surface;Bridge;Road cross;Soft road surface link-up;Ddisease and harm;Analysis;Handle前言在国民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公路交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大交通战线的建设者倾全力保障着公路的畅通,为社会营造着舒适畅通的公路交通环境。
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公路交通量日渐增多,特种车辆层出不穷,加之气候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各种不同类型的公路路面病害也屡见不鲜,同时交通人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维护着公路的通行。
下面就个人在公路病害治理工作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做法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常见的公路路面病害有以下几种,下面就不同种类分别进行分析处理:1.路面工程1.1公路路面害现象(1)沥青路面横向裂缝。
(2)沥青路面出现拥包。
(3)沥青路面出现车辙、平整度衰减。
(4)沥青路面脱落、推移、(5)路面沉陷、(6)沥青路面早期破坏1.2病害原因分析1.2.1关于路面横向裂缝问题公路路面横向裂缝在公路建设与养护中是经常见到的,大都属于基层反射裂缝,一般缝距在20~50米不等。
严重者在10米左右。
从事公路建设与养护的工程技术人员曾从多个方面,多种情况进行分析补救,情况虽有所好转,但至今仍没有完全杜绝。
究其原因,它与工程建设中所使用的材料(包括土质、粒料、水分)、养护条件、气候(空气的潮湿程度)等诸因素有很大关系。
因此,如何杜绝裂缝或将裂缝减少到最低限度,是广大公路工程技术人员努力的方向。
造成路面裂缝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2.1.1施工用土质塑性指数高施工用土质塑性指数一般在20~30之间。
尤其是一级公路以下的公路工程,由于工程造价问题,公路施工用土只能在两侧就地取用,虽然工程技术人员在施工中考虑了这一问题,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般公路工程施工季节3~10月之间进行,其中很长一段时间在炎热的夏季,基层或底基层施工成型后,由于天气原因,水分流失过快,强度迅速提高,加之施工用土塑指过大,造成基层裂缝反射至面层。
1.2.1.2施工中各工序衔接过紧由于工期所限,施工进度较快,在路面基层施工中,尤其是路基与灰土之间,灰土与灰土之间,一般在底层工序施工完后即刻封盖,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水分没有充分流失,灰土没有达到足够的强度,致使再经过一段时间(竣工后),达到了足够的强度,加之其他原因造成灰土开裂,反射至面层。
1997年在武港二级公路施工中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
负责K150+000—K155+000路段的施工队伍,无论是技术力量还是机具设备在整条路线的施工队伍中是最强大的,因此,施工进度比较快,特别是在路基、灰土施工中,上一工序施工完成后,经检验合格,立即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其中间隔只有2~5天,从交接验收的情况来看,各项实测指标均达到了标准要求,而且表面质量平整良好,没有出现裂缝现象,但是在整个工程竣工一年后,发现路面面层出现了间距10~20米不等的横向裂缝。
而负责K120+000—K128+000路段的施工队伍,其技术力量不错,但碾压机械缺少,施工进度相对较慢,每一工序完成后,相隔10~15天才能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而且部分段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但是,该路段竣工一年后裂缝较少,没有出现大面积的裂缝现象,只是在个别路段出现了少许的裂缝,而且间距在50米左右。
1.2.1.3二灰碎石细粒料偏多,其混合料塑指超限作为基层的二灰碎石,其混合料塑指过大,含泥量超限,所用材料超出级配范围,细粒料偏多,成型后含水量大,加之气候原因,水分流失过快,强度增长迅速,也是造成裂缝的原因之一。
从近几年施工经验上看,二灰碎石早期强度提高过早过高也容易出现裂缝,二灰碎石的裂缝与施工季节有关,上半年施工的工程易出现裂缝,下半年施工的工程裂缝较少,而接转工程(第一年完成灰土底基层,第二年进行二灰碎石基层施工)裂缝更少,有的路段几乎没有裂缝。
空气的潮湿程度,对二灰碎石基层的施工也有较大的影响。
近年来在沧州沿海一带施工的公路工程,凡是设有二灰碎石基层的路面结构,没有出现过裂缝现象,原因在于沿海一带空气潮湿,而且施工用水中含盐分较多,造成二灰碎石基层早期强度提高缓慢,成型期长,以钻芯机强度取样比较,沿海一带25左右天可取出样品,而沧州以西区域15左右天可取出样品。
1.2.1.4机理分析半刚性基层材料的缩裂分为因温度变化而造成的温缩与因含水量变化而造成的干缩两种。
水是影响此类材料温缩的最主要因素,特别是在非饱水状态时影响较大,实验表明,当温度在T=0~-10°C时,在最佳含水量附近总出现最大的温缩系数。
干缩的基本原理是由于水的蒸发而发生的毛细管作用,吸附作用及分子间的作用和材料矿物品体或凝胶体间水的作用,碳化收缩作用等而引起的整体宏观体积变化。
集料龄期增加,强度提高可是干缩降低,可见初期养生不良或含水量太大必将导致很大干缩,特别是二灰碎石7天后干缩才趋于稳定。
1.2.2路面拥包沥青面层粒料级配不合理,粒料偏细;油石比过大;沥青含蜡量高;沥青软化点低;沥青混合料稳定度差等,造成拥包。
1.2.3路面车辙、平整度衰减面层基层压实度不够;渠化交通,粒料级配不合理后形成二次密实造成车辙、平整度衰减。
1.2.4路面脱落、推移面层沥青沥青含蜡量高,路面施工离析透水、路面表面内部排水不畅积水、路边缘石阻水行成积水槽造成冻胀;基层面层温差变化不一致,造成脱落。
面层沥青粘滞度差,基层表面强度不足与面层粘接力不够,造成沥青面层与基层脱节,进而产生推移。
1.2.5路面沉陷路基填筑不合理,压实度不够;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要求,造成沉降不均匀行成沉陷。
1.2.6路面早期破坏设计时对远景交通考虑不周;超重车辆超限行驶;施工不均衡性,造成路面早期破坏1.3处理或预防措施1.3.1路面的横向裂缝问题1.3.1.1改变底基层施工用土的塑性指数(1)在工程造价允许的条件下,更换施工用土,选用符合施工规范要求的土质用于施工;(2)在施工用土中掺加其他原料,以达到降低土的塑性指数符合施工规范要求的目的。
1998年,沧州市交通局工程处在307国道施工中,为了降低底基层施工用土的塑性指数,减少面层反射裂缝,采用了“二灰土”作底基层施工,工程竣工后,经观察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灰土的配比是:石灰:粉煤灰:土=10:15:75。
1.3.1.2合理安排工序衔接确保各结构层的养护时间及符合要求的养护条件,一般情况下养护时间不小于7天,塑指较大的路段养护时间不小于15天,让其在合理的养护条件下达到足够的强度,然后再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减少反射裂缝。
此种方法经施工验证是可行的,效果非常明显。
1.3.1.3改变基层的粒料结构为了解决好二灰碎石基层的裂缝问题,工程技术人员曾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与研究,比较有效的方法是:(1)改变用料结构,将原二灰碎石所用粒料,由混合料改为级配碎石,保证80%粒料比例不变,0.8MPa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变,集料连续级配不变;控制5mm以下粒料用量;提高2mm以上粒料用量。
这样以嵌挤型代替胶结型,减少收缩;增大粗粒料用量,减少对水的敏感程度;减少整体材料的孔隙率、比表面和含水量,大幅度降低干燥收缩;以适当级配代替单一级配,减少缺乏连接面以造成离析和平整度差等缺点。
(2)施工中严格控制碾压含水量。
(3)改用水泥稳定碎石施工。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条路线交通量迅速增长,同时对公路的等级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近两年来,在沧州区域内所修建的二级公路以上的公路工程,其基层结构均采用了水泥稳定碎石结构(粒料为级配碎石),经观察效果良好。
1.3.1.4改善养护条件养护条件对于防止二灰碎石基层裂缝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水分流失特别快,要随时观察,加大养护用水量,确保二灰碎石有一个理想的养护环境。
1.3.2路面拥包科学选择面层粒料级配,特别是控制细料用量;要选用高标号沥青,尤其是沥青含蜡量、软化点一定要控制在标准要求的范围内。
1.3.3路面脱落、推移严格控制沥青的各项指标;控制基层的施工工艺、碾压方法及遍数;严禁出现唧浆现象,使表面有足够得强度;控制施工期行车;对表层松动的粒料彻底清除;面层基层间增设粘层、防水层;面层基层间增设封层,面层采用不透水的结构层,杜绝积水、透水、渗水现象的发生。
1.3.4路面车辙、平整度差面层级料的级配合理,压实要充分;合理安排沥青面层的施工季节;开放交通的时间尽量长些,并要注意控制渠化交通。
1.3.5路面沉陷重点处理高填方段、软土地基段的施工,分层填筑,严格控制填筑厚度及压实度,准确调查地质资料,计算地基承载力,有必要时增加地基处理,采用粉喷桩、搅拌桩,增加地基承载力。
1.3.6路面早期破坏设计充分考虑路线的远期规划、地理位置、车流的流向、运输的主要性质、重车特种车的行驶概率,开放交通早期避免洒漏油品及造成路面燃烧高温。
2.桥涵工程2.1 现象:沥青面层拥包、脱落、推移、桥头(涵洞)下沉、跳车、梁体、契口裂缝2.2原因分析2.2.1沥青面层拥包、推移沥青面层本身原因同路面;桥面混凝土清扫不干净;混凝土刷毛不合标准;沥青面层与桥面混凝土粘结不牢;沥青面层碾压不彻底。
2.2.2沥青面层脱落桥面排水不畅造成积水;沥青混凝土渗水造成冻胀。
2.2.3桥头(涵洞)下沉、跳车填筑材料不密实;填筑材料不一致造成应力突变;填筑过厚地基承载力不够;软湿地基;施工方法不当;施工不连续;开蹬台阶过分集中。
2.2.4梁体、契口裂缝梁体内(空心板梁)积水;契口缝侧面光滑无凿毛;梁体侧面脏;契口缝混凝土不密实渗水造成冻胀。
2.3治理或预防措施2.3.1沥青面层拥包、推移桥面混凝土清扫要彻底;混凝土刷毛要符合要求;沥青混凝土与桥面混凝土间的粘层油质量要达标。
2.3.2沥青面层脱落沥青混凝土采用不透水结构,排水通畅杜绝渗水;在桥面混凝土两侧、护栏处铺设透水面层将渗水排至泻水孔流出避免冻胀。
2.3.3桥头桥头(涵洞)下沉严格控制填筑厚度及压实度,或选用合适的填料,轻型材料为宜;地基承载力不够的采用:1换填合适的材料,2采用粉喷桩、搅拌桩,增加地基承载力;增加桥头处理的段落长度,提高整体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