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鱼类4-6(精)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58-59(精)

鱼类(五十九)锦鲤
台湾名
锦鲤
成鱼体长:55cm
大陆名
錦鯉、彩鯉
俗名
锦鲤、鲤鱼、鮘仔
学名
Cyprinus carpio koi
英文名
Colored carp
日文名
ニシキゴイ
体长
可达100cm,一般在40-60cm
繁殖期
8-9月
分布
养殖鱼种,原产于中国大陆,后经朝鲜再传入日本,台湾最早是由日本引进。
说明
锦鲤生性合群温驯易与人亲近,具宠物特质,深受赏鱼者喜爱。原始品种为红鲤,依据红、白、黑、黄、橙、金、银、蓝、紫等色彩所构成的斑纹及鳞片的分布情况分为数品系。色泽多而鲜艳,不仅华丽、巨大、特色各异,每尾花纹皆不相同,加上其寿命可达数十年,被视为吉祥长寿的宠物,故得“观赏鱼之王”、“游动的宝石”及“活宝石”之名。台湾随着生活质量之提高,饲养锦鲤已普及,且育种技术亦有重大突破,规模及饲养水平媲美日本。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58-59
鱼类(五十八)鲤鱼
台湾名
鲤鱼
成鱼体长:45cm;体重:1800g
大陆名
鲤鱼
俗名
鮘仔鱼
学名
Cyprinus carpio carpio
英文名
Co长
可达120cm
繁殖期
1-6月
分布
台湾河川、水库及湖沼等水域。
说明
1961年前后,鲤鱼是台湾最主要的淡水食用鱼,鲤鱼对环境适应力强、繁殖力极大,1公斤左右的母鱼,可产卵千万粒以上,目前均以池塘养殖为主。
台湾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台湾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 台湾泥鳅是一种美味可口的淡水鱼类,逐渐受到养殖者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台湾泥鳅的养殖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养殖环境、饲料选择、水质管理等方面,希望能对泥鳅养殖爱好者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正文:引言台湾泥鳅,又称“油泥鳅”,是一种生活在淡水环境中的鱼类,以其鲜美的肉质广受喜爱。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台湾泥鳅养殖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养殖方式。
本文将介绍台湾泥鳅的养殖方法和需注意的事项,帮助泥鳅养殖者实现高产高质。
养殖环境台湾泥鳅适宜生活在水温适中、水质清洁的环境中。
养殖池塘或水槽需要保持稳定的水温,最适合的温度范围为20-25摄氏度。
对于泥鳅的养殖环境,光照条件也非常重要。
合适的日照时间可促进泥鳅的生长和活动。
养殖设施选择适当的养殖设施是成功养殖台湾泥鳅的关键。
池塘或水槽的选择应考虑到充足的空间、合理的深度和合理的形态结构。
养殖者可使用塑料池塘或混凝土池塘来充当泥鳅养殖场。
另外,为了保持水质清洁,还需要设置好过滤装置和通风设备。
饲料选择台湾泥鳅对饲料的选择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泥鳅的生长速度和肉质的好坏。
在养殖台湾泥鳅时,可以选择使用一些常见的饲料,如水生植物、动物饲料和人工饲料等。
同时,合理的喂食量也是确保泥鳅良好生长的关键因素。
饲料应根据泥鳅的生长阶段和数量进行科学调配,尽量避免过多或过少的喂养。
水质管理泥鳅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养殖者需根据泥鳅的生长习性和适宜生存条件来管理养殖水质。
保持水质清洁是确保泥鳅健康生长的关键,养殖池塘或水槽需要定期更换或过滤水源。
定期检测养殖水的PH值、氨氮含量和溶解氧浓度等指标,及时调整水质,以保证泥鳅的生活环境。
疾病防治在养殖泥鳅的过程中,疾病的防治是必不可少的。
养殖者需要定期观察泥鳅的行为习性和身体状况,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常见的泥鳅疾病包括寄生虫感染、细菌感染等。
养殖者应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和清洁,力求快速、安全地控制疾病蔓延。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20-21

Lutjanus malabaricus♂×Lutjanus sebae♀
英文名
无
日文名
无
体长
一般在30-50cm
繁殖期
3-9月
分布
台湾培育之新鱼种。
说明
为川纹笛鲷母鱼、赤鳍笛鲷公鱼交配,新鱼种外观主要特征近似母鱼,但身上并无明显川纹,仅额头上有明显暗红色色块;鱼体外观圆润饱满,吻部不若川纹笛鲷尖而凸。此鱼成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肉质细嫩,受到养殖业者的青睐,成鱼市场已为消费者所接受,成为养殖界的新宠,种苗已外销至马来西亚。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20-21
鱼类(二十)赤鳍笛鲷
台湾名
赤鳍笛鲷
成鱼体长:30cm;体重460g
大陆名
马拉巴笛鲷、台湾红、红鱼
俗名
红鸡仔、赤海鸡、赤海
学名
Lutjanus malabaricus
英文名
Red striped snapper / Filespot snapper
日文名
ヨコフエダイ
体长
可达80cm
繁殖期
2-10月
分布
遍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
说明
此鱼体色鲜红亮丽、肉质细嫩、养殖成长快速及成本回收快等优点,很快就得到养殖业者的青睐,纷纷投入养殖,且成鱼特别受华人市场之喜爱,并成为养殖界的新宠。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
鱼类(二十一)红川笛鲷台湾名 Nhomakorabea红川笛鲷
成鱼体长:33cm;体重:810g
大陆名
无
俗名
红川仔
七星鲈石斑鱼香鱼

七星鲈石斑鱼香鱼台湾主要品种养殖技术简介-七星鲈、石斑鱼、香鱼七星鲈七星鲈,学名Lateolabrax japonicus,英名Japanese seaperch,俗名花鲈、青鲈、鲈鱼。
概说:七星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沿海,每年10月至翌年4月间在沿岸岩礁产卵,1.5公分以下之稚鱼在近海表层浮游,生长至2公分时游近沿岸河口,长到5公分开始溯河,2岁龄以下鱼群长栖息于淡水水域,至成熟期则又出现在半淡咸水域中。
七星鲈味道鲜美,且富含蛋白质,由于被一般人士认为对伤口愈合有特殊功效,因而成为手术后病患之最爱,其身价之高自不待言。
七星鲈属于广盐性,在淡水、半淡咸水及海水均可养殖,但在本省以淡水养殖为主,因此使之成为本省非常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
生态习性:喜栖息于淡、海水交汇区,而以礁区底流动水域较多。
常上溯淡水域觅食。
每年春夏之际幼鱼上溯,而在冬季降游回大洋,性凶猛,以鱼、虾为食。
七星鲈的适合养殖水温为,七星鲈为肉食性鱼类,嗜食活饵。
自然环境中,七星鲈鱼苗系以捕食动物性浮游20~25生物为主,稍长则摄食桡足类及小型甲壳类,至体长20公分左右则捕食中、小型鱼类及大型的底栖生物。
繁殖特性:产卵期繁殖鱼龄繁殖体型抱卵数繁殖水质水温14?5天孵化盐度28~32 11月至翌年2月中旬雌2年雌1.5~2.2kg18~20万粒繁殖方法:人工繁殖时,已成熟之3~4龄鱼为对象,挑选挤压腹部有精液泄之雄鱼,雌鱼则选取腹部饱满柔软,用塑胶软管经由生殖孔检查卵径超过0.6公厘以上,以发育至卵黄期者为种鱼。
如使用淡水养成之种鱼则必须在人工繁殖前1~3月由淡水移到海水环境中,并以激素注射催熟,其剂量为雌鱼每公斤注射哥娜激素1000国际单位并家等体重鲤鱼脑下腺,于每天上午打1针连续3天,而雄鱼仅于雌鱼注射第3针之同时,亦注射1针催熟,剂量与雌鱼同。
在水温15~16?之情况下,通常雌鱼在第1针催熟后约96小时卵适正成熟,此时可以人工采卵,同时采取精液,以干导法进行人工授精,卵经清洗后置于孵化池,以打气止水式孵化。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18-19-海上山东(精)

加志
学名
Plectorhinchus cinctus
英文名
Threeband sweetlips
日文名
コショウダイ
体长
可达72cm,一般在30-40cm
繁殖期
3-5月
分布
西太平洋海域。台湾东部、北部及南部礁岩地区皆有分布。
说明
为高经济价值鱼种,与真包公相比,较不耐寒,幼鱼可作为水族缸中的观赏鱼。由盐度5 ppt至完全海水间均可养殖,亦适合作为箱网养殖的鱼种,由于其体表较厚,经捕捞或长途运输后,表皮及色泽,较不易损伤或褪色,适合以活鱼供应市场。
分布
印度洋及西太平洋
说明
属石鲈科中体型较大种,由中国大陆引进,因此鱼较喜好低温,故适合海上箱网及较北部地区养殖。拥有耐寒、广盐、广温及成长快之特性,是一种值得养殖业者开发的高经济鱼种。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
鱼类(二十七)花软唇石鲈
台湾名
花软唇石鲈
成鱼体长:41cm;体重:1170g
大陆名
花尾胡椒鲷、假包公、加吉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26-27
鱼类(二十六)隆背胡椒鲷
台湾名
隆背胡椒鲷
成鱼体长:29cm;体重:550g
大陆名
驼背胡椒鲷、包公、真包公、黑包公
俗名
包公鱼、打铁婆
学名
Plectorhinchus gibbosus
英文名
Black sweetlips
日文名
クロコショウダイ
体长
可达75cm
繁殖期
11月至翌年1月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科普惠农养殖世界YANG ZHI SHI JIE俗话说泥鳅黄鳝不可能拉到一样长,但泥鳅的重量可以超过黄鳝已成事实,颠覆了人们对泥鳅的概念,台湾泥鳅个体重量能达到250g/条以上,是本地泥鳅的10倍以上。
近年来引进台湾泥鳅品种在重庆市梁平等区县养殖后,获得了大面积的成功,产量和效益得到大幅提高。
台湾泥鳅作为特色效益渔业主推养殖品种,特别适合“稻鳅双千”项目养殖,能有效促进渔业增收,农民增效,弥补市场泥鳅供应不足,为丰富市民的菜篮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台湾泥鳅有其独特的养殖技术。
1台湾泥鳅的特点台湾泥鳅与传统养殖的本地泥鳅相比,具有个体大、生长快、产量高、养殖周期短、耐高温、抗病力强、经济价值更高等优点。
台湾泥鳅相比本地泥鳅适应环境能力更强,在我国南北地区都可以大面积养殖。
从水花到成品鱼,养殖5个月即可上市,且平均个体重可达100g/条左右,最重的可达到250g/条以上,其个体重量是本地泥鳅的数倍。
台湾泥鳅池塘专养一般每667m2产量在2000kg以上,最高每667m2产量可达5000kg。
台湾泥鳅营养价值高,含有40多种氨基酸,对提高人体的肠胃代谢功能和提高免疫力都有显著的作用。
台湾泥鳅适宜多种方式烹调,肉质爽脆嫩滑,口感稍粉,没有本地泥鳅绵软和有嚼劲,比大鳞副泥鳅容易脱骨,作为滋补佳品早已摆上家庭、酒店的餐桌,具有非常大的消费潜力,台湾泥鳅近几年来发展势头迅猛。
2台湾泥鳅的养殖条件泥鳅养殖应选择水源可靠、水质清新且无污染、进水与排水方便的池塘,土质应为中性、微酸性的黏质土壤,光照充足,交通便利,确保用电。
养殖池多为长条形,单口面积2000~2666m2,池深0.8~1m,水深可保持在0.5~0.7m,并夯实池壁泥土。
沿池塘四周用网片围住,网片下埋至硬土中,上端高出水面20cm,可有效防止泥鳅逃逸和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养殖池。
池内铺放厚约15cm的肥沃河泥或富含有机质的黏土。
进水口高出水面20cm,出水管设置在池塘底部,平时封住,进水口和排水口均用密网布包裹。
水产养殖品种

水产养殖品种水产养殖是指人类通过人工方式繁殖、培育和收养各种水生生物的活动。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食物需求的增加,水产养殖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
不同的水产养殖品种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应环境,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水产养殖品种。
1. 鱼类1.1 鲤鱼鲤鱼是最常见的淡水鱼类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它们适应性强,生长快,肉质鲜美,容易繁殖和养殖。
鲤鱼可以根据颜色和体型分为多个品种,如红白鲤、锦鲤等。
1.2 鳗鱼鳗鱼是一种长而细长的淡水鱼类,主要分布于亚洲和欧洲河流和湖泊中。
它们具有高蛋白质、低脂肪的特点,是许多人喜爱的美食之一。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提供适宜的水质和温度条件,以及适当的饲料。
1.3 龙虾龙虾是一种淡水或海水中生活的甲壳动物,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淡水湖泊和河流中。
龙虾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和微量元素。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提供适宜的水质、饲料和环境条件。
2. 贝类2.1 牡蛎牡蛎是一种常见的海洋贝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海域。
牡蛎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提供适宜的水温、潮间带环境和养殖网箱等设施。
2.2 扇贝扇贝是一种扁平形的海洋贝类,主要分布于浅海沙滩地带。
扇贝肉质鲜嫩可口,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钙等营养成分。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提供适宜的水温、盐度和养殖网箱等设施。
2.3 蛤蜊蛤蜊是一种常见的海洋贝类,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的浅海沙滩和泥滩中。
蛤蜊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提供适宜的水温、盐度和养殖网箱等设施。
3. 虾类3.1 青虾青虾是一种常见的海洋虾类,主要分布于世界各大洋。
青虾肉质鲜嫩可口,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提供适宜的水温、盐度和饲料。
3.2 对虾对虾是一种常见的淡水或海水虾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对虾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提供适宜的水温、盐度和饲料。
3.3 虾夷扇贝虾夷扇贝是一种常见的海洋虾类,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寒冷海域。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大全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大全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常见问题】台湾泥鳅养殖技术有哪些?【专家解答】一、台湾泥鳅的习性1、底栖性台湾泥鳅属于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欢栖息在池塘四周的浅水区域,或是腐植质多的淤泥表层,或在杂草多的地方活动。
2、喜温性泥鳅适宜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为25-27℃,当夏天水温超过30℃、冬天水温低于10℃时,台湾泥鳅的摄食会明显下降。
3、耐低氧台湾泥鳅的耐低氧能力远胜于其它养殖鱼类,这主要跟台湾泥鳅特殊的呼吸方式有关。
台湾泥鳅除了鳃呼吸以外,还能通过皮肤、肠道进行呼吸,在池塘精养的其它养殖鱼类因缺氧而发生死亡时,台湾泥鳅仍能正常活动。
4、善逃逸春、夏季节雨水较多,当池水涨满或者池壁被水冲出缝隙时,泥鳅会在一夜之间全部逃光,或钻进池塘壁缝里,尤其是在水位上涨时会从进出水口逃走。
因此,务必加强防逃管理。
检查进出水口防逃设施是否完好,池塘壁是否有缝隙,要及时排水,防止泥鳅逃逸。
5、食性属杂食性鱼类,常摄食水蚤、蚯蚓、水草以及底泥中的微小生物。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堆放鸡粪和牛、猪粪等方法(需要进行生物发酵),繁殖生物饵料,投喂商品饲料可以加快其生长速度,提高养殖效益。
但台湾泥鳅特别贪食,建议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以免泥鳅因吃得过饱而妨碍肠的正常呼吸,最后导致消化不良。
6、养殖周期台湾泥鳅与普通泥鳅相比,最大的特点是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
在正常水温下,台湾泥鳅从寸苗养至成鳅的时间一般在120天左右,具体情况还应结合苗种质量、饲料营养水平以及池塘日常管理而定。
二、养殖技术1、水质选择台湾泥鳅对水质要求不高,井水、河水、湖水、地下水、自来水都能适应,然而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对泥鳅生存和生长不利。
除水质外,土质对泥鳅质量也有较大影响。
在以沙土为底质的水域中养出来的泥鳅,体乌黑,脂肪少,骨骼硬,肉质较差;在黏土底质的水域中养出的泥鳅则体黄色,脂肪多,骨骼软,味鲜美。
所以,最好应选择含丰富腐殖质的黏土底质的地方进行泥鳅养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pinephelus bleekeri
英文名
Duskytail grouper
日文名
キテンハタ
体长
可达45cm
繁殖期
春夏季节
分布
南日本、西太平洋及印度洋。
说明
头、身及鳍为淡褐色,布满密集的深褐色斑点,头部的斑点较鳃盖上的细小。胸鳍的鳍条有小黑点,尾鳍的末端有鲜明的白边。仔鱼期成长较青斑快,但至4.5寸时,成长会产生停滞期,之后成长速度又会增快,所以蓄养至一斤,成长较青斑慢,但养至两斤重时,成长约与青斑相同。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
鱼类(六)蓝身大斑石斑
台湾名
蓝身大斑石斑
大陆名
蓝身大斑石斑鱼、黑斑石斑鱼、金钱斑
俗名
金钱斑
学名
Epinephelus tukula
英文名
Potato grouper
日文名
カスリハタ
体长
可达200c在红海、非洲东岸、澳洲、印度洋、西太平洋及台湾、澎湖沿岸。
说明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鱼类4-6
鱼类(四)棕点石斑
台湾名
棕点石斑
大陆名
棕点石斑鱼、老虎斑
俗名
老虎斑、虎斑
学名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英文名
Brown-marbled grouper
日文名
アカマダラハタ
体长
可达120cm
繁殖期
6-9月
分布
琉球群岛,太平洋中部至印度洋。台湾则分布于东部、澎湖海域。
说明
性情凶猛,尤其人工种苗生产过程中,残食相当厉害,但养成后之成鱼,生命韧性强、表皮亦具韧性,易于包装搬运。眼后方脑勺凹陷为其特征。肉质鲜美,价格高于青斑,极具市场发展潜力。
台湾水产养殖品种简介
鱼类(五)布氏石斑
台湾名
布氏石斑
成鱼体长:55cm;体重:2000g
大陆名
橙色石斑鱼、麻斑、芝麻斑
俗名
芝麻斑、朱鲙
金钱斑为大型石斑,在世界著名的澳洲大堡礁,是潜水者的宠儿。成长迅速,澎湖海域曾捕获2公尺、180公斤之记录。目前本鱼种人工种苗已生产成功,种苗亦可顺利培育,为新兴养殖鱼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