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控制课程设计
电气控制课程设计书

电气控制课程设计书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及组成部分;2.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常用低压电器的种类、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3. 帮助学生理解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4. 引导学生掌握电气控制系统的调试、运行及维护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具备阅读和分析电气控制线路图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电气控制线路的能力;3.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电气控制设备、进行系统调试和运行的能力;4. 培养学生解决电气控制系统故障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气控制技术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3. 培养学生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4. 引导学生认识到电气控制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路基础和电气设备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电气控制系统基本概念与原理:包括电气控制系统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应用场合,掌握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参考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
2. 常用低压电器:介绍接触器、继电器、断路器、按钮、指示灯等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
参考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
3. 电气控制线路设计:讲解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分析典型控制线路的特点和应用。
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
4. 电气控制线路图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电气控制线路图的能力,包括识图、绘图技巧。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课程设计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设计流程;2. 掌握常用电气元件的功能、选用原则及相互连接方式;3. 了解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具备初步的电气图纸阅读与绘制能力。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简单电气控制系统进行设计、搭建与调试;2. 培养学生运用电气CAD软件绘制电气图纸的能力;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电气控制系统在节能环保方面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电气基础知识,但对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尚处于入门阶段,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介绍电气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控制器、执行器、传感器等;- 阐述电气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其控制过程。
2. 常用电气元件及其选用- 介绍常用电气元件的功能、符号及分类;- 讲解电气元件的选用原则,如性能、可靠性、成本等。
3.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流程与方法- 阐述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元件选型、图纸绘制等;- 介绍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的方法,如模块化设计、标准化设计等。
4. 电气图纸绘制与CAD软件应用- 指导学生运用电气CAD软件绘制电气图纸;- 讲解电气图纸的规范和标准,培养学生的图纸阅读与绘制能力。
5. 电气控制系统搭建与调试- 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电气控制系统的搭建与调试;- 讲解调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电气控制课程设计设计说明

电气控制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及组成部分;2. 使学生了解常见电气控制设备的功能、特点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3. 引导学生掌握电气控制线路图的阅读与分析方法,能正确识别和选用电气元器件;4. 帮助学生理解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步骤,能完成简单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电气控制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调试电气控制系统的技能;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个人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电气控制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2.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树立安全意识;3. 引导学生关注电气控制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认识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工电子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但对电气控制系统的了解尚浅。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讲解、演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操作和调试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电气控制基本概念:介绍电气控制系统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电气控制设备:讲解常见电气控制设备如接触器、继电器、开关等的结构、原理及选用方法。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电气控制线路图:分析电气控制线路图的绘制方法、阅读与分析技巧,以及电气元器件的连接方式。
教材章节:第二章4.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阐述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电气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电气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分类。
2. 学会分析电气控制线路图,并能进行简单的控制线路设计。
3. 掌握常见电气控制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技巧。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电气控制系统进行故障排查和分析。
2.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完成简单的电气控制线路搭建和调试。
3. 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气控制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年级,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对电气控制系统有一定了解,但实践操作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明确以下教学要求:1.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 采用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强化团队合作,培养学生沟通协作能力。
4. 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1. 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介绍电气控制系统的定义、组成及分类。
-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元件- 分析接触器、继电器、按钮、开关等控制元件的作用及原理。
-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电气控制线路图的绘制与分析- 学习电气控制线路图的绘制方法,掌握分析技巧。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4. 常见电气控制电路的设计与搭建- 介绍启停控制、正反转控制、多地控制等电路的设计方法。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5. 电气控制设备的选用与维护- 讲解常用电气控制设备的选择标准,了解维护保养方法。
-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一节6. 电气控制系统的故障分析与排查- 学习故障分析方法,提高故障排查能力。
电气控制课程设计方案

电气控制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各部分功能;2. 了解常见低压电器的结构、原理及应用;3. 理解电气控制线路图的绘制方法及步骤;4. 掌握基本控制环节如启动、停止、正反转、调速等的设计原理。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识别并使用常见的低压电器;2. 能够分析并绘制简单的电气控制线路图;3. 能够设计并搭建基本的电气控制电路,实现电机启动、停止、正反转等功能;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电气控制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气控制技术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激发学习兴趣;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在小组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遵循实验室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敢于尝试,勇于突破。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性强的特点。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大学二年级阶段,已具备一定的电工电子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电气控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电气控制系统概述:包括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发展历程。
- 教材章节:第一章 电气控制系统概述2. 低压电器:介绍常见低压电器的结构、原理及应用,如接触器、继电器、按钮、开关等。
- 教材章节:第二章 低压电器3. 电气控制线路图绘制:学习电气控制线路图的绘制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 教材章节:第三章 电气控制线路图4. 基本控制环节设计:讲解启动、停止、正反转、调速等基本控制环节的设计原理及实现方法。
- 教材章节:第四章 基本控制环节5. 电气控制电路设计:学习电气控制电路的设计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电路分析与设计。
电气控制课程设计绪论

电气控制课程设计绪论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电气控制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电气控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电气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电气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原理;2.熟悉常用的电气控制器件及其功能;3.了解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分析简单的电气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电气控制系统进行设计;3.能够进行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和调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电气控制技术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创新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电气控制的基本原理、常用电气控制器件、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安排如下:1.第一章:电气控制概述,介绍电气控制系统的组成、分类和基本原理;2.第二章:常用电气控制器件,介绍开关、继电器、接触器、变频器等电气控制器件的功能和应用;3.第三章: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介绍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4.第四章: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介绍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和维护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电气控制的基本原理和知识;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电气控制系统的应用和设计方法;4.实验法: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掌握电气控制器件的使用方法和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技巧。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电气控制原理与应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2.参考书:《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手册》,为学生提供设计实践指导;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视频,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4.实验设备:准备电气控制实验台,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典型电气控制课程设计

典型电气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典型电气控制电路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2. 理解并描述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在控制电路中的应用;3. 学会分析控制电路图,并能进行简单的电路设计。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识别和使用常用低压电器,进行基本的电气控制线路搭建;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电气控制问题,具备初步的故障诊断与维修能力;3. 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一个简单的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气控制技术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探究精神;2.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电工操作习惯;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路基础和电工技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探究欲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低压电器原理及其选用:包括常用低压开关、继电器、接触器等,分析其结构、工作原理及选用原则;教材章节:第3章“低压电器及其选用”。
2. 控制电路基础:介绍控制电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分析方法;教材章节:第4章“控制电路基础”。
3. 典型控制电路设计:学习顺序控制、时间控制、速度控制等典型控制电路的设计方法;教材章节:第5章“典型控制电路设计”。
4. 电气控制线路搭建与调试:通过实际操作,学会搭建和调试电气控制线路;教材章节:第6章“电气控制线路的搭建与调试”。
5. 故障诊断与维修:分析常见电气控制线路故障,学习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教材章节:第7章“电气控制线路的故障诊断与维修”。
6.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一个简单的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教材章节:第8章“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电气控制设备课程设计

电气控制设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气控制设备的基本原理,掌握常用电气元件的功能及符号。
2. 使学生掌握电气控制线路的绘制方法,并能分析简单控制电路的工作过程。
3. 让学生了解电气控制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具备基本的安全意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万用表、电烙铁等工具,进行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修。
2. 培养学生具备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与绘图能力,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设计简单的电气控制电路。
3.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电气控制设备的组装与调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电气工程专业,增强对电气控制设备的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养成合作共享的良好习惯。
3.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注重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电气控制设备的相关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目标既体现了知识技能的传授,又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电气控制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教学内容1. 电气控制设备基本原理:包括电磁原理、接触器、继电器、开关等常用电气元件的工作原理及符号识别。
教材章节:第一章 电气控制元件及符号2. 电气控制线路设计与绘图:学习电气控制线路的绘制方法,分析简单控制电路的工作过程,进行控制线路的设计与优化。
教材章节:第二章 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与绘图3. 电气控制设备安装与调试:学习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方法,掌握调试步骤,了解安全操作规程。
教材章节:第三章 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与调试4. 电气控制设备维修与故障处理:学习使用万用表、电烙铁等工具,进行电气设备的维修与故障处理。
教材章节:第四章 电气控制设备的维修与故障处理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电气控制设备的组装、调试及维修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水泵控制原理1.1 供水系统的要求及控制线路的组成1.1.1供水系统对水泵的要求1.在高位水箱中设置水位信号器,由水位信号器控制水泵的自动运行。
当高位水箱水位达到低水位时,生活水泵启动向高位水箱注水;当水箱中水位升至高水位时,自动关闭水泵。
2.为了保障供水的可靠性,生活水泵分为工作泵和备用泵;当工作泵发生故障时,备用泵应能自动投入(简称备泵自投)。
3.应有水泵电动机运行指示及自动、手动控制的切换装置、备用泵自动投入控制指示。
1.1.2控制线路的组成该供水系统设置地下水池和高位水箱,地下水池设于大厦底层,高位水箱设于大厦顶层。
水泵供水控制系统原理图如下图所示,图1-1为水泵电动机主电路、电源为交流380/220V;图1-2为控制电路,由水位信号控制回路、1#~2#电动机控制回路组成,控制电压分别为交流220v,直流380v.1-1 生活水泵的电气控制主电路1-2生活水泵的电气控制的控制电路1.2小功率生活水泵的电气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分析SA是万能转换开关(LW5系列),万能转换开关的操作手柄一般是多档位的,触点数量也较多。
其触点的闭合或断开在电路中是采用展开图来表示,即操作手柄的位置用虚线表示,虚线上的黑圆点表示操作手柄转到此位置时,该对触点闭合;如无黑圆点,表示该对触点断开。
转换开关触点闭合表如下表所示,用“×”表示触头闭合,无此标记表示触头断开。
转换开关触点闭合表触点编号1号泵用 2号泵备Z145°手动S 0°2号泵用 1号泵备Z245°1-2×3-4×5-6×7-8×9-10×11-12×13-14×15-16×1.2.1自动控制将转换开关SA转至“Z1”位,其触点5-6、9-10、15-16接通,其它触头断开,控制过程如下。
1.正常工作时的控制若高位水箱为低水位,干簧式水位信号器接点SL1闭合,回路1–3–5–2接通,水位继电器KA1线圈得电并自锁,其动合触头闭合,1–7点接通,109-107点接通,209–207点接通,则回路101–109–107–104–102接通,使接触器KM1线圈得电,KM1主触头闭合,使1号泵电动机M1启动运转。
当高位水箱中的水位到达高水位时,水位信号器SL2动断触点断开,KA1线圈失电,其动合触头恢复断开,109-107点断开,KM1线圈失电,KM1主触头断开,使1号泵电动机M1脱离电源停止工作。
2.备用泵自动投入控制在故障状态下,即使高位水箱的低水位信号发出,水位继电器KA1线圈得电,其动合触头闭合,但如果KM1机械卡住触头不动作,或电动机M1运行中保护电器动作导致电动机停车,KM1的动断触头复位闭合,9–11点接通,所以回路1–7–9–11–13–2接通,警铃HA发出事故音响信号,同时时间继电器KT线圈得电,经预先整定的时间延时后,备用继电器KA2线圈通电,其动合触头211–207接通,故回路201–211–207–204–202接通,使KM2线圈通电,其主触头闭合,备用2号泵M2自动投入。
由于线路对称性,当万能转换开关SA手柄转至“Z2”位时,M2为工作泵,M1为备用泵,其工作原理与SA位于“Z1”档类似。
1.2.2手动控制将转换开关SA转至“S”档,其触点1-2、3-4接通,其它触头断开,接通M1和M2泵手动控制电路,这时,水泵启停不受水位信号控制。
当按下启动按钮SB1或SB3,使KM1或KM2得电吸合并自锁,可任意启动1号泵M1或2号泵M2。
此档主要用于调试。
1.2.3信号显示合上开关S,绿色信号灯HL1亮,表示电源已接通,水位控制信号回路投入工作。
电动机M1启动时,开泵红色信号灯HL3亮;M2启动时,开泵红色信号灯HL4亮;当备用泵投入时,黄色事故信号灯HL2亮。
信号灯采用不同的颜色,可以直观地区别电气控制系统的不同状态。
1.3总结设计控制线路的要点1.明确控制线路的分工,增强线路的可读性。
由于水位信号器为小容量继电器,其触点不适合直接控制接触器,故需要通过中间继电器进行转换,达到扩展触点容量的目的。
为了便于线路的维护、管理等,应将辅助线路分为信号控制回路和电动机控制回路等几部分,这样既使控制线路的分工更加明确,又增强了复杂线路的可读性。
2.区别水泵电动机正常停车和故障状态下的保护停车。
当工作泵不能正常运行时,要求备用水泵电动机能自动投入。
工作泵与备用泵两者运行情况转换的关键是寻找一个合适的转换信号,即能反映工作泵不能正常运行的信号。
接触器的动断触点(即9–11点或15–11点)的闭合与否反映了电动机的工作情况。
为了与正常停车相区别,要求备用泵自投信号仅在工作泵信号发出后方起作用。
即只有高位水箱的低水位信号器发出起泵信号后,水位继电器KA1的线圈得电,其动合触点(1-7点)闭合后,警铃HA才能发出事故音响信号。
另外,为了判别工作泵是否因故障不能起动,备用泵起泵信号应延时发出,即由时间继电器KT的延时闭合的常开触头(7-17)点控制。
3.利用万能转换开关的不同档位进行手动和自动控制之间的转换。
为了实现手动和自动控制的切换,利用万能转换开关的不同档位进行手动和自动控制之间的转换。
自动控制时,由水位信号器发出信号起动工作泵或备用泵;手动控制时,直接由控制柜上的按钮开关送出控制信号。
4.水泵电动机的起动方案由电网功率及电动机功率决定。
第二章识读复杂电气图的步骤和方法2.1 看电气图的一般步骤1.详看图纸说明拿到图纸后,首先要仔细阅读图纸的主标题栏和有关说明,如图纸目录、技术说明、电器元件明细表、施工说明书等,结合已有的电工知识,对该电气图的类型、性质、作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从整体上理解图纸的概况和所要表述的重点。
2.看概略图和框图由于概略图和框图只是概略表示系统或分系统的基本组成、相互关系及其主要特征,因此紧接着就要详细看电路图,才能搞清它们的工作原理。
概略图和框图多采用单线图,只有某些380/220V低压配电系统概略图才部分地采用多线图表示。
3.看电路图是看图的重点和难点电路图是电气图的核心,也是内容最丰富、最难读懂的电气图纸。
看电路图首先要看有哪些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了解电路图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分清主电路和辅助电路,交流回路和直流回路。
其次,按照先看主电路,再看辅助电路的顺序进行看图。
看主电路时,通常要从下往上看,即先从用电设备开始,经控制电器元件,顺次往电源端看。
看辅助电路时,则自上而下、从左至右看,即先看主电源,再顺次看各条支路,分析各条支路电器元件的工作情况及其对主电路的控制关系,注意电气与机械机构的连接关系。
通过看主电路,要搞清负载是怎样取得电源的,电源线都经过哪些电器元件到达负载和为什么要通过这些电器元件。
通过看辅助电路,则应搞清辅助电路的构成,各电器元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控制关系及其动作情况等。
同时还要了解辅助电路和主电路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搞清楚整个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来龙去脉。
4.电路图与接线图对照起来看接线图和电路图互相对照看图,可帮助看清楚接线图。
读接线图时,要根据端子标志、回路标号从电源端顺次查下去,搞清楚线路走向和电路的连接方法,搞清每条支路是怎样通过各个电器元件构成闭合回路的。
配电盘(屏)内、外电路相互连接必须通过接线端子板。
一般来说,配电盘内有几号线,端子板上就有几号线的接点,外部电路的几号线只要在端子板的同号接点上接出即可。
因此,看接线图时,要把配电盘(屏)内、外的电路走向搞清楚,就必须注意搞清端子板的接线情况。
2.2看电气控制电路图的方法看电气控制电路图一般方法是先看主电路,再看辅助电路,并用辅助电路的回路去研究主电路的控制程序。
1.看主电路的步骤第一步:看清主电路中用电设备。
用电设备指消耗电能的用电器具或电气设备,看图首先要看清楚有几个用电器,它们的类别、用途、接线方式及一些不同要求等。
第二步:要弄清楚用电设备是用什么电器元件控制的。
控制电气设备的方法很多,有的直接用开关控制,有的用各种启动器控制,有的用接触器控制。
第三步:了解主电路中所用的控制电器及保护电器。
前者是指除常规接触器以外的其他控制元件,如电源开关(转换开关及空气断路器)、万能转换开关。
后者是指短路保护器件及过载保护器件,如空气断路器中电磁脱扣器及热过载脱扣器的规格、熔断器、热继电器及过电流继电器等元件的用途及规格。
一般来说,对主电路作如上内容的分析以后,即可分析辅助电路。
第四步:看电源。
要了解电源电压等级,是380V还是220V,是从母线汇流排供电还是配电屏供电,还是从发电机组接出来的。
2.看辅助电路的步骤辅助电路包含控制电路、信号电路和照明电路。
分析控制电路。
根据主电路中各电动机和执行电器的控制要求,逐一找出控制电路中的其他控制环节,将控制线路“化整为零”,按功能不同划分成若干个局部控制线路来进行分析。
如果控制线路较复杂,则可先排除照明、显示等与控制关系不密切的电路,以便集中精力进行分析。
第一步:看电源。
首先看清电源的种类.是交流还是直流。
其次.要看清辅助电路的电源是从什么地方接来的,及其电压等级。
电源一般是从主电路的两条相线上接来,其电压为380V。
也有从主电路的一条相线和一零线上接来,电压为单相220V;此外,也可以从专用隔离电源变压器接来,电压有140、127、36、6.3V等。
辅助电路为直流时,直流电源可从整流器、发电机组或放大器上接来,其电压一般为24、12、6、4.5、3V等。
辅助电路中的一切电器元件的线圈额定电压必须与辅助电路电源电压一致。
否则,电压低时电路元件不动作;电压高时,则会把电器元件线圈烧坏。
第二步:了解控制电路中所采用的各种继电器、接触器的用途,如采用了一些特殊结构的继电器,还应了解他们的动作原理。
第三步:根据辅助电路来研究主电路的动作情况。
分析了上面这些内容再结合主电路中的要求,就可以分析辅助电路的动作过程。
控制电路总是按动作顺序画在两条水平电源线或两条垂直电源线之间的。
因此,也就可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来进行分析。
对复杂的辅助电路,在电路中整个辅助电路构成一条大回路,在这条大回路中又分成几条独立的小回路,每条小回路控制一个用电器或一个动作。
当某条小回路形成闭合回路有电流流过时,在回路中的电器元件(接触器或继电器)则动作,把用电设备接人或切除电源。
在辅助电路中一般是靠按钮或转换开关把电路接通的。
对于控制电路的分析必须随时结合主电路的动作要求来进行,只有全面了解主电路对控制电路的要求以后,才能真正掌握控制电路的动作原理,不可孤立地看待各部分的动作原理,而应注意各个动作之间是否有互相制约的关系,如电动机正、反转之间应设有联锁等。
第四步:研究电器元件之间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