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与不平等

合集下载

《社会学》第七章 社会分层

《社会学》第七章  社会分层

分层广告

二、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及影响
韦伯主张从经济、声誉和权力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
济、文化和政治的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根据经济因素划分的地位群体叫做阶级,依据“市场
购买力”来划分 。
声誉地位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确定的。影响人们
声誉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出身门第、风度仪表、知识 教养、生活样式。
普通村民阶层:是指那些拥有少
量经济资源和社会关系网的农村 居民(他们的社会关系网大多仅 限于自己的家人、亲戚、街坊邻 居等)。这些人生存的权利得到 了一定的保障,解决了温饱问题。
弱势群体阶层:指农村社区的下
春天什么时候才来呢
层,他们基本上没有多少社会资 源可以利用,最基本的生存权利 也受到威胁。

展权利都会得到最充足的保障。主要包括农村管理者骨干、私营 企业主、村集体经济的负责人、农村的种养殖大户等,也就是我 们通常所谓的农村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社会精英。这些人是农 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代理人阶层:是指那些间接握有
社会资源或掌握社会资源中的某 一小的方面,比如具有某种社会 关系、某方面声望等的农村居民。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经理人员阶层; 私营企业主阶层;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办事人员阶层; 个体工商户阶层; 商业服务人员阶层; 产业服务人员阶层; 农业劳动者阶层; 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阶层。
十六大报告指出: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要 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 择业的知识分子组成。据相 关统计,新的社会阶层以及 从业人员人数已超过1.5亿, 约占总人口的11.5%,掌握 或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 本,使用着全国半数以上的 技术专利,直接或间接地贡 献着全国近1/3的税收。

社会分层的标准

社会分层的标准

社会分层的标准社会分层是指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地位和权力的差异化现象。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社会分层的标准也各不相同。

而在当今的社会中,社会分层的标准主要包括经济地位、教育水平、职业和社会地位等几个方面。

首先,经济地位是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经济收入往往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生活水平。

通常情况下,高收入阶层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权力,能够享受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生活条件,而低收入阶层则面临着更多的生活困难和社会压力。

因此,经济地位是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标准。

其次,教育水平也是衡量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被视为提升社会地位和获取更好工作机会的重要途径。

高学历和优质教育资源通常会为个体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社会认可,而低教育水平则可能导致就业困难和社会边缘化。

因此,教育水平也是影响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职业和社会地位也是衡量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准之一。

不同的职业和社会地位往往代表着不同的社会身份和地位。

在社会分层中,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往往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而基层劳动者和非技术性工作人员则通常处于社会分层的较低层。

因此,职业和社会地位也是影响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准之一。

总之,经济地位、教育水平、职业和社会地位是当今社会中衡量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准。

这些标准不仅影响着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也反映了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社会分层现象,努力减少社会分层带来的不公平和不平等,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和谐发展。

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分析城市居民公共体育资源占有的不平等现象

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分析城市居民公共体育资源占有的不平等现象

技资源 、 体育物资资源和体育信息资源等等 。 体育公共资源可 以分为有形 资源和无形 资源 : 有形 资源
其包括五大部分 : 公共场所 ; 学校体育 场所; 资源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 它的含义 是随着人们 对其认识 是公共体育设施 , 城市公共体育资源 ; 乐部资源 ; 俱 稀缺性体育资源 , 如高尔夫场 和利用的程度而不断发展的。联合 国环境规划署对 资源所下 地; 无形资源是辅助体育活动开展的人员、 组织 , 以及科技资源 的定义是 :所谓 资源 , 别是 自然 资源 , “ 特 是指在一 定的时问 、
会学 家 马克 ・ 伯 … 。他 提 出 划 分 社 会 层 次 结 构 的 三 重 标 韦 准, 即财 富— — 经 济 标准 、 望— — 社 会标 准 、 力— — 政 治 威 权
称。原则上说体育公共资源 是有政府提供 的, 然而 , 由于政府
提供 的有限 , 而且把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竞技体育上面 了, 因
企业的收费性 , 而导致城市居民体育资源的占有不平等。 从
22 我 国城 市体 育 公 共 资源 的 分类 .
从体育公共资源 的形 成属性上划 分 , 体育公 共资源分 为 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如 冲浪运动对海岸及浪流 , 这种 自然资
育公共资源占有的不平等现象从社会分层中就得到充分的体
育 资 源 占有 率低 。 关键 词 : 社会 分层 ; 育公 共资 源 ; 平等 体 不
Ab ta t h at l , b u i g q e t n ar s r e a d l gc l n y i, s de te n q a o c p e s r c :T e r ce i y sn u si n i o e uvy n oia a a ss t is h u e u l u l c u id p e o n n f u l s o t eo r e o u b n e ie t f m t e iws f c n mi a d uh r aie h n me o o p b i p r r s u c s f r a r s n s r c s d o h ve o e o o c n a t o t t i v s ai c t n h e ut h w t a a e s ot e o re f n b e it b td b o r a d e o o .As a t t iai .T e r s l s o h tr r p rs r s u c s o e e r dsr u e ? y p we n c n my r f o s t i

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分层与社会中的不平等性

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分层与社会中的不平等性
4小 结 由于社会分工现象的存在 , 以及社会成员价值取向的多样 性, 社会成 员对社会资源的 占有就不 同, 社会就必定会 形成一 定的社会分层体系, 处在不同社会位置的社会成员就构成了不
关键词 体育 社会分层 不平等性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G8 0 7
l 体 育社会分层 的特征 1 . 1 体育社会分层的社会性 体育参与模式反映了建立在社会阶层基础上 的生活方式, 这些 生活方式 的出现 ,一定程度上 能反映出人们所拥有 的资 源 以及运用这些 资源 的方式 。社会经 济分化 已涉及社会生活 的各个领域 ,并影 响了体育参与 的各个方面 。体育 同社会 中 的社会 阶层和社会 关系联系在 一起 ,有组织 的体育运动依赖 社会 组织或个人 的资金 、 设施和有组织经验 的管理机构。 1 . 2体育社会 分层 的普 遍性 体育社会分层在体育领域里无处 不在 。著名运动员或奥 运冠军 的社会声望和待遇与普通运动 员迥然不 同,奥运冠军 通过体育能获得 向上的社会流动机会 。在群众体育方面 ,不 同职业分层群体或利益群体 的体育态度 、需求和体育参与是 有 区别 的。 l _ 3 体 育社会分层 的 多样性 体育社会分层的依据并没有统一 的标准 ,体育社会分层 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可根据不同 的生物、 心理、 社会因素进行 分层 。包括个人的形态、 年龄 、 性别等个人 因素 , 家庭背景 、 受 教育程度 、 社会环境等 社会 因素。 1 . 4 体 育社会分层 的有效性 体育社会 分层 影响参与者 的身份认 同、 体育消费、 体育意 识甚至是社会 声望 ,体育社会分层与生活方式紧密相联。而 且 ,体育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为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提供了满 足感和回报。 2体育运动中的社会 分层与社 会不平等 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是社会发展 的产物, 复杂 的社会分 工导致人们在权力和财力上 的分配不平等, 从而导致体育运动 在内的社会分层、 体育运动社会 分层与体育运动参与、 体育运 动社会分层与地位和权力 、 体育环境下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地位 处于不平等 的状态 。体育运动的不平等从而导致社会 的不和 谐和社会的不稳定, 因此 社会学家正在从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分 层与不平等入手, 为维护社会 和谐和 社会稳定而努力。 2 . 1 体育运 动 中的社会 分层 解读 迄今为止有关体育运动 中的社会分层 的研究 ,作为解释 社会分层 的重要变量 “ 阶级” 、 “ 阶层 ” 的概念是模糊的 。经过 研究发现 , 特 定的社会 阶层参 与特 定的体育活动。 2 . 2 体 育运动 与社会分层 社会阶层化 是基 于社会成 员之 间资源分配不均的一种社 会结构性反映 。按照社会 学的说法, 职业 、 种族、 性别、 宗教和 年龄都会形成明显的层级而造 成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并且 代代相传。 2 . 3 体育运动分层与地位和权力 体育运 动中是分层 的,获得不 同级别 的奖项受到 的待遇 也是不一样 的,奖牌 的含金量越高则处 的社会地位也相应的

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

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

第一章阶层与阶级第一节三个实例♦一当代中国民谣(三则)♦二毛泽东对中国阶级的划分♦三沃纳对美国杨基城阶层的划分马加爵的悲情绝路二毛泽东对中国阶级的划分♦(1)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

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属于帝国主义的。

这些阶级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他们和中国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

二毛泽东对中国阶级的划分♦(2)中产阶级。

这个阶级代表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对于中国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他们在受外资打击、军阀压迫感觉痛苦时,需要革命,赞成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革命运动;但是当着革命在国内有本国无产阶级的勇猛参加,在国外有国际无产阶级的积极援助,对于其欲达到大资产阶级地位的阶级的发展感觉到威胁时,他们又怀疑革命。

有一个自称为戴季陶“真实信徒”的,在北京《晨报》上发表议论说:“举起你的左手打倒帝国主义,举起你的右手打倒共产党。

”二毛泽东对中国阶级的划分♦(3)小资产阶级。

如自耕农、手工业主、小知识阶层。

可这一阶级可进一步划分为:♦(a)小资产阶级的右翼。

有余钱剩米的,发财观念极重,对赵公元帅礼拜最勤,虽不妄想发大财,但总想爬上中产阶级地位。

他们怕官,也有点怕革命。

♦(b)在经济上大体可以自给的。

他们想发财,但是赵公元帅总不让他们发财,而且因为近年以来帝国主义、军阀、封建地主、买办大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他们感觉现在的世界已经不是从前的世界。

每天起早睡晚,对于职业加倍注意,方能维持生活。

对革命怀疑其未必成功,不肯贸然参加,采取中立的态度,但是绝不反对革命。

♦(c)第三部分是小资产阶级的左翼。

因其生活下降的。

这一部分人好些人原先是所谓殷实人家,渐渐变得仅仅可以保住。

二毛泽东对中国阶级的划分♦(4)半无产阶级。

此处所谓半无产阶级,包含:绝大部分半自耕农、贫农、小手工业者、店员、小贩等五种。

极易接受革命的宣传。

♦(5)无产阶级。

第七讲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

第七讲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

第七讲社会不平等与分层分层社会不平等性别种族年龄一、社会分层●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是指一种按照人们相对地权力、财产和声望,将人群划分为不同层级地制度.社会分层是在等级体系中对不同群体进行排列分类地方法,它象征了在分配报酬、特权及资源时存在地结构性地不平等.●每个社会中都存在社会分层.农业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界限分明,在狩猎采集社会中更为平等.●四种社会分层制度:●奴隶制slavery●种姓制caste system●等级制estate stratification system●阶级制度class system●财富property、权力power与声望prestige●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阶级制度地主要特征之一是它相对灵活地界限.阶级制度允许社会流动,即人们在阶级阶梯上向上或向下地运动.因为阶级地划分是以财富为基础,出生时划为父母所处地地位,但可以通过在社会中所获得地财产改变自己地社会阶级.二、社会分层出现地原因●1、功能主义观点:激发能干地人●一个社会中之所以存在某些独具特色地行为模式,是因为它们对于这个社会来说是有功能地.●金斯利·戴维斯(Kingsley Davis)和威尔伯特·莫尔(Wilbert Moore):●1)社会必须确保某些职位有人承担;●2)某些职位比其他职位更加重要;●3)更为重要地职位必须由更能干地人选来承担;●4)为了激励更能干地人去承担职位,社会必须为他们提供更多地报酬.对功能主义地批评性观点●1、既然最重要地职位能得到更高地报酬,是否具有最高报酬地职位就是重要地?●2、所有职位都应该基于人地实际能力进行分配,但事实却是能力并非决定一个人拥有机会多少地决定因素.●3、社会分层既然是功能性地,那么它应该有益于所有人,社会现实却表明分层具有反功能.●亚历克斯·罗德里格斯年薪2200万美元.●2、冲突论观点:阶级冲突和稀缺资源●冲突论强调冲突,而不是功能,才是社会分层地原因.●在每个社会中,各个群体为了获取更大份额地社会资源相互之间不断斗争.当一个群体获得权力时,它就会利用权力来榨取下层群体地资源.精英群体也会利用社会制度来保持自己地权力.●3)综合视角●格哈德·伦斯基(Gerhard Lenski)认为:功能主义和冲突学派观点地整合是可以被整合地.他同意功能主义关于社会应将主要资源分配给身居要职者,并且分层促使了稀有才能与报酬地匹配.但是随着社会地技术进步,大量地剩余商品和服务被制造出来.围绕这一剩余商品产生了控制冲突.权力成为控制并决定分配剩余商品地手段.三、社会不平等●1、富裕与贫穷●原因:●1)社会地结构性特征使得受教育和技能培训地权利无法平均分配.●种族、民族、年龄及性别歧视等等都是影响因素●2)个体特征:懒惰及智力低下●2、性别分层gender stratification●即男性和女性获得权力、声望和财产地不平等机会.●性(sex)与性别(gender)●性:用以描述生物地或者自然地区别.即男性与女性之间地生物学差异.●性别:两性之间基于解剖学上所形成地差异地文化覆盖物.●不同地社会制定了不同地、以生物差异为基础地各种角色,以及这些角色所假定地各种文化期待.性别主义sexism●性别主义地信念认为某一性别优于另一性别.●1)因为天生地生理差异,男女两性天然适合不同地角色;●2)性别差异是对地位、权力、收入进行不平等分配地首要原因.●通常所称地性别主义,是指将女性地不利处境合法化.父权制patriarchy●将男性身体和生活模式视为正式和理想地社会组织形式.●作为女性地对立面,男性地活动总是被当作绝对重要地,文化体系对男性地角色和活动赋予了绝对地权威和价值.●具体表现:●1、男性统治:在一个社会中,无论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军事、家庭等领域,权威地位置留给男性;●2、男性认同:核心地文化观念中什么是好地、值得向往和追求地,总是同男性和男性气概相连;●3、将女性客体化:限制和阻碍女性地创造力,将其排除在社会知识和文化地领域之外.性别歧视地领域●1)教育●2)政治●3)报酬●4)对女性地暴力女性主义feminism●核心:反对男性中心主义,实现性别地社会平等.●美国是女权主义运动地中心.同性恋homosexuality●同性恋者是指因性趣与众不同而被明确划分出来地人.同性恋是对其他同性表现出地性行为或性爱情感,它存在于所有文化之中.在一些非西方文化中,某些群体内地同性恋关系是被接受甚至是受到鼓励地.但在许多社会,同性恋不被如此公开地接受.康奈尔地性别等级●性别气质中,霸权式地男性气质被认为是男性气质地理想形式,但社会上能达到标准地并不多.与霸权式地男性气质存在从属关系地是从属性地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在被认为无力地男性气质中,最重要地是同性恋地男性气质.因为同性恋者被视为与真正地男人完全不同,同性恋地男性气质蒙受污名,处在男性性别等级地低端.关键词:●同性恋地男性气质(刻板印象)●人格化地同性恋personalized homosexuality●女同性恋与女权运动●同性恋与职业、领域(刻板印象)●同性恋与婚姻权利●酷儿queer●同性恋者权利地争取主要是针对异性恋主义与同性恋恐惧症者对同性恋地抗拒而言.●异性恋主义是指依据性倾向将非异性恋者加以归类和区别对待地过程.同性恋恐惧症体现了对同性恋地惧怕和厌恶.●3、种族与民族不平等●民族:●在大多数具有强烈民族认同地群体中,社会与文化差异不仅是外人认定地,也是群体成员自己认定地.将此类群体凝聚在一起地社会与文化纽带可能是宗教地,或者是语言地,也可能是某种共同地意识.●“想像地共同体” imaginary community(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民族主义和民族身份总是不但要建立在对一个共同体和他们可以居住在一起地领土地想象上,而且也建立在对如何把不适合地人排除出去并划出边界地想象上.因此,不同地民族总是强调社会与文化地差异.●反犹主义:人类历史上最长久、最深远地仇恨.●是一种把整个犹太人群体作为迫害和排挤对象地社会现象、社会思潮和社会行为.主要是由宗教、经济、政治、文化差异以及历史地惯性作用所致.●反犹主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彻底消除犹太人地民族意识,使之丧失民族认同感.●种族:●又称做人种,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地人群.它广泛地被认为是根植于生物学地文化差异地有效标志.●年龄歧视ageism●一般指对老年人所怀有地偏见、歧视和敌意.●老年与贫困●老年与自杀●老年与社会地位●3、年龄不平等●现代社会对于年轻人和老年人地归类是按照年龄,而非特征、追求和认同.思考:●为什么社会不平等是一个普遍存在地现实?试用符号互动论、功能主义和冲突理论分别进行解释.。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1-16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1-16章)【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1.1 复习笔记一、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社会分层体现着社会不平等。

1.社会地位及其差别(1)自然差异与社会差别①自然差别。

指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各类别成员在生理或遗传机制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异。

②社会差别。

指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划分的各类社会成员在社会境况方面的差异。

社会差别是影响人们态度行为、制约人们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

(2)社会地位社会地位,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①社会地位的类型a.正式社会地位。

指那些长期存在并同其他相关地位发生稳定的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

b.非正式社会地位。

指那些偶然的或临时性的、同其他相关地位之间处于易变的、非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

②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a.场合(外显)地位的多重性在不同交往场合,个人可以根据交往时空、对象及情境界定的不同而变换地位。

b.素质(潜在)地位的多重性个人在同一个交往场合,各种构成其内在素质的社会属性同时对交往过程发生影响,个人的素质地位取决于他的独特生活经历造成的内在潜能的发展程度,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的个性日趋丰富和多样化,内在素质的差异性也越来越大。

2.社会分化及其类型(1)社会分化的含义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

(2)社会分化的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

(3)社会分化产生的后果①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②社会分化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大了社会整合的难度。

(4)社会分化的类型①水平分化a.指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类型的地位群体,这些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不存在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大体相等。

第九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九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4)社会在回报上对这些特殊才能的人予 以倾斜,所有的社会成员都会因此而获益。
(5)这些职位报酬的不同,就是社会分层 所谓的地位差距;
(6)因此,表现在稀少物品享有和地位声 望上的社会分层差异,对社会具有正功能, 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2、冲突论的社会分层理论 资源的稀缺性才是社会不平等产生的最深
第四节 社会流动概述
三、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自然因素 ;人口因素;社会原因; (1)社会结构的性质 (2)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 (3)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4)家庭背景 (5)社会网络资源
第五节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案例分析
一、印度的种姓制度 最高层的等级是婆罗门,即牧师和学者; 其次是刹帝利,即贵族和武士; 第三等级是吠舍,即商人和技术高的工匠; 最后是首陀罗,即普通劳动者
构建“橄榄型”的社会结构
新中间阶层的标准: 1、具有较高学历,受过专业化训练; 2、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工作; 3、以工资薪金谋生; 4、对社会公共事务有一定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5、强调自我成就、自我实现,对社会意识形态有
相当的影响力; 6、拥有生活必需的体面财富、闲暇时间。
对于社会中间层的分析
判断一种社会地位是不是身份地位有两个 标准:
第一,身份与先赋因素相联系,具有世袭 性。(家庭出身)
第二,身份通常是一种赋予了特殊权利的 等级类别,并得到法律、法规的认可和维 护。(比如工人和农民)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分层状况
身份制是一种刚性社会分割制度,其最大弊 端是排斥公平竞争,束缚和压抑人的积极性。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四)当代社会分层理论 1、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1)任何社会中都有一些职位比另一些职位更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
一、改革前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 二、市场转型论与中国的社会分层 三、社会中间层
一、改革前中国社会的 阶级阶层结构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
放,我国的社会分层情况可以分为两个 历史时期 从1949年到1956年底,这一时期大体上 涵盖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三大改造” 时期 从1957年到改革开放之初。在这一时期, 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过去的阶级分层转变为身份分层

二、与社会分层相关的主要概念
1.
社会不平等 2. 阶级与阶层 (1)阶级 (2)阶层
3.社会地位
三、社会分层研究的主题
1.
不平等的观察维度 2. 研究的主要论题 3. 常用的基本概念 4. 社会分层的测量
第二节 社会分层的有关理论
一、功能论范式
二、冲突论范式
三、交换论范式
四、小结
一、功能论范式
功能论学者中对社会分层原因最早作出
解释的当属迪尔凯姆 沃纳的功能主义思想反映在他对社会分 层原因的认识方面 戴维斯和摩尔的理论 帕森斯的理论
二、冲突论范式
1.
马克思的理论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资本主义的特点是 两大阶级的冲突。 2. 达伦多夫的理论 社会分层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任何社会 中都存在着权力关系,这种权力关系对 个人或群体强制地实施奖惩是必要的。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1.
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2. 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3. 非结构性流动和结构性流动
1. 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是指一个人从下层地位和职业向上
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或者从上层地位和职 业向下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 垂直流动可以伴随地区间流动,也可以是原 地升降。 水平流动是指一个人在同一社会职业阶层内 的横向流动。它大多都是地区间的流动,也 包含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工作群体或组织之间 的流动。
2. 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代内流动,指个人在职业和地位方面的
水平的或垂直的流动。 代际流动是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和社会地 位的流动,具体操作是通过测量子辈的 职业与父辈的职业的异同来进行考察。
3. 非结构性流动和结构性流动
非结构性流动是指个别发生的流动,是由个
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地区的变 动。 凡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突变,或由 于某项社会发明与创造而引起的相当多的人 的流动,包括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流动,都 是结构性的流动。
林南(1996)以天津市大邱庄为例,考
察了传统的社会文化力量——家庭网络 对市场转型的影响。 魏昂德从路径依赖的角度来理解干部权 力在市场化过程得以延续的现象,提出 了“政府即厂商”的观点。 国内学者也从市场转型的制度性特征的 角度考察了市场转型过程的中精英转变 问题。
3. 市场转型论的修正
三、交换论范式
在人类学者弗雷泽和列维· 斯特劳斯的有关
研究中都可以发现有关的论述,布劳和爱 默森则是对这一范式最有影响的人物。 布劳认为,在交换中人们总是力求避免用 价值高的报酬作为回报形式,但在条件限 定的基础上有时也不得不这么做。 爱默森对交换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其在研究 中引入了网络分析。
中国当时正处于局部的市场改革时期,再
分配机制与市场机制同时发挥作用,拥有 再分配权力的干部从再分配体制和市场同 时获得经济回报。 市场化推进过程中干部收入上升的事实, 与市场转型论没有冲突。
4. 中国社会各阶层状况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标准,对中国
社会分层状况进行了研究。 对于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状况,比较有影响并 基本达成一致的是陆学艺的观点,他认为当 前中国有十大社会阶层。
第三节 社会流动
一、什么是社会流动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三、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
一、什么是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
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 种职业的转变。
一、什么是社会流动
从个人角度看,个人所占据的多重社会地位
组成个人的社会地位结构,因此广义的社会 流动就是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 狭义的社会流动常常指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 即个人或群体从一个社会地位移向另一个社 会地位的现象。
三、社会中间层
1.
中间阶层的概念界定 2. 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 3. 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
1. 中间阶层的概念界定
中产阶级是英文middle
class的翻译 直观地看,中产阶级是指生活水平、财产 位处于中等层次的社会群体。 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所谓中间阶层, 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文化地位上看, 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上层和下层的中间水 平。
第9章 社会分层与不平等
9.1 9.2 9.3 9.4 什么是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的有关理论 社会流动 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分层
一、社会分层的含义
二、与社会分层相关的主要概念
三、社会分层研究的主题
一、社会分层的含义
“分层”原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 社会学家借用这一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 社会分层的定义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波普诺, 1999):一类是视其为客观过程的界定,即认为社 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因获取社会资源 的能力和机会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 的现象或过程;另一类是视其为主观方法的界定, 即认为社会分层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 分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方法。
2. 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
一般认为在任何社会中,中间阶层都是维
系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 社会稳定的政治原因 社会稳定的思想原因
社会稳定的经济原因
3. 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
受现阶段社会结构转型规定,中国中间阶层
构成呈现出自己的特征。 张宛丽对中国中间阶层的特征大致归纳为两 方面。 肖文涛认为,中国新兴的中间阶层自20世纪 80年代中期崛起以来,逐渐显现出许多新的 特征。
2. 市场转型论引发的争议
最早对市场转型论提出质疑的是罗纳—塔斯 边燕杰和罗根通过对1978年到1993年天津市
的改革进程和人们收入变化的研究提出了权 力维续论的观点。 白威廉和麦谊生则提出,在向市场经济转型 的过程中,出现了政治市场,注重经济、政 治二元市场的结构和互动规则,是解开市场 转型论争论的关键。
是计划时代中国独特的制度安排。单位所有 制性质决定着人们从工作组织中的获益情况, 单位行政级别也影响着人们的福利水平。 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础的社会化单元, 也同样承担着向下一代提供社会地位资源的 功能。
3. 个人自身因素
改革开放后,引入了市场和竞争机制,教育
作为个人能力的基础,重要性逐渐凸现,政 治表现的重要性则有所下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也几乎在一夜之间 成为了一个“文凭社会”。
四、小结
功能论、冲突论和交换论各自从自身
立足理论的角度对社会分层研究提供 了各种分析渠道。 功能论视角使人们看到了由于社会分 层的正面功效而使社会和谐发展的状 态,这其中宏观社会结构和历史文化 背景是重要的分析因素。
交换论视角强调的是交换和不平衡的社
会关系在分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冲突论视角则认为社会冲突是社会的常 态,由此,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的不同的 冲突需求对社会分层现象的出现起到了 决定性的作用。 功能论、冲突论以及交换论各自理论都 存在一个结构与能动作用、微观分析与 宏观分析的分离的二元对立的困境。
三、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
1.
制度因素 2. 社会组织因素 3. 个人自身因素
1. 制度因素
户籍制度是对人们社会流动影响最为明
显也是历时最长的宏观性因素 阶级出身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影响 社会流动的主要宏观因素
2. 社会组织因素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产生的单位制,
二、市场转型论与中国的 社会分层
1.
市场转型论 2. 市场转型论引发的争议 3. 市场转型论的修正 4. 中国社会各阶层状况
1. 市场转型论
1989年,倪志伟在《市场转型论:国家社会
主义从再分配向市场的过渡》的论文中提出 了市场转型论。 在市场机制逐步代替再分配机制过程中,社 会权力结构将发生变革,进而导致社会阶层 结构的重组。 市场转型论由三个理论命题构成:市场权力 命题、市场刺激命题和市场机会命题。

社会流动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是社会选择的
一种途径。 开放社会的特点是依赖自致性身份地位的程度 大大超过封闭社会,而封闭社会更依赖于先赋 性身份地位。 社会流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社会流动 是不同社会地位之间的变动;第二,社会流动 是指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地位的变化;第三,社 会流动是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