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逻辑推理理论(简明汇总)

合集下载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逻辑推理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对于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有着较高的要求。

下面就来对逻辑推理的常见知识点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

一、直言命题直言命题是表达对事物直接判断的命题。

比如“所有的苹果都是红色的”“有的花不是白色的”等。

1、直言命题的种类分为全称肯定命题(所有 S 都是 P)、全称否定命题(所有 S 都不是 P)、特称肯定命题(有的 S 是 P)、特称否定命题(有的 S 不是P)、单称肯定命题(某个 S 是 P)、单称否定命题(某个 S 不是 P)。

2、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1)矛盾关系:“所有 S 都是P”与“有的 S 不是P”;“所有 S 都不是P”与“有的 S 是P”。

这两对命题必然一真一假。

(2)反对关系:“所有 S 都是P”与“所有 S 都不是P”。

两个“所有”至少一假。

(3)下反对关系:“有的 S 是P”与“有的 S 不是P”。

两个“有的”至少一真。

(4)从属关系:全称真则特称真,特称假则全称假。

二、联言命题联言命题是指多个命题同时成立的情况。

比如“小明既聪明又勤奋”。

1、逻辑形式:A 且 B2、真假判定:A、B 都为真时,“A 且B”为真;只要 A、B 中有一个为假,“A 且B”就为假。

三、选言命题选言命题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

1、相容选言命题逻辑形式:A 或 B。

只要 A、B 中有一个为真,“A 或B”就为真;A、B 都为假时,“A 或B”为假。

2、不相容选言命题逻辑形式:要么 A,要么 B。

A、B 中只有一个为真时,“要么 A,要么B”为真;A、B 都为真或都为假时,“要么 A,要么B”为假。

四、假言命题假言命题是反映条件关系的命题。

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逻辑形式:如果 A,那么 B(A→B)。

A 为真且 B 为假时,“A→B”为假;其他情况都为真。

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逻辑形式:只有 A,才 B(B→A)。

A 为假且 B 为真时,“B→A”为假;其他情况都为真。

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推理题型详解

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推理题型详解

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推理题型详解在公务员考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中,逻辑推理题型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不仅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还对考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常见的逻辑推理题型。

一、翻译推理翻译推理是逻辑推理中的基础题型,主要涉及对题干中逻辑关系的准确理解和翻译。

例如,常见的逻辑关联词“如果……那么……”“只有……才……”等,需要考生将其翻译为相应的逻辑表达式。

然后根据推理规则,进行推理得出结论。

在做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练掌握各种逻辑关联词的翻译方法,比如“如果 A 那么B”翻译为“A→B”,“只有 B 才A”翻译为“A→B”。

其次,要牢记推理规则,如“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无必然”等。

二、集合推理集合推理与翻译推理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是通过对题干中条件的翻译和推理来得出结论。

但集合推理更多地涉及集合概念和关系的判断。

例如,“所有的 S 都是P”“有的 S 是P”“有的 S 不是P”等表述,需要考生清晰地理解其包含的范围和逻辑关系。

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集合推理的特有规则和推理方法,避免出现错误。

三、真假推理真假推理的题目中会给出若干个论断,并且告知这些论断中有真有假。

考生需要通过分析这些论断之间的关系,找出矛盾关系、反对关系等,从而判断出各个论断的真假情况。

矛盾关系是真假推理中的关键,例如“A 是”与“A 不是”就是一对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

通过找出矛盾关系,再结合题干中的其他条件,就能够逐步推断出各个论断的真假。

四、分析推理分析推理题通常会给出一组人物、物品或事件,以及相关的条件和信息,要求考生根据这些条件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相应的结论。

这类题目可以采用排除法、代入法、假设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解题。

在解题时,要善于抓住关键信息,对条件进行合理的整合和运用,逐步缩小答案的范围,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归纳推理归纳推理要求考生根据题干所提供的信息,归纳总结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剖析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剖析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剖析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逻辑推理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它对于考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掌握逻辑推理的知识点,不仅有助于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也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提升我们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一、直言命题直言命题是逻辑推理中最基础的部分。

它是指断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比如“所有的苹果都是甜的”“有的花是红色的”等等。

在直言命题中,我们需要理解“全称肯定”“全称否定”“特称肯定”“特称否定”这四种基本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对当关系。

比如,“所有的 S都是P”和“有的 S 不是P”是矛盾关系,“所有的 S 都不是P”和“有的 S是P”也是矛盾关系。

通过对直言命题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快速准确地进行推理和判断。

例如,已知“所有的公务员都要遵守纪律”为真,那么“有的公务员不遵守纪律”就一定为假。

二、联言命题联言命题是指多个命题同时成立的情况。

比如“小明既聪明又勤奋”。

联言命题的真假取决于其组成部分的真假。

只有当所有组成部分都为真时,整个联言命题才为真。

如果其中有一个部分为假,那么整个联言命题就为假。

在解题时,我们要注意关联词,如“并且”“既……又……”“不但……而且……”等,通过这些关联词来判断是联言命题,然后根据其真假规则进行推理。

三、选言命题选言命题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

相容选言命题是指几个命题至少有一个成立,比如“小明或者喜欢数学,或者喜欢语文”。

其真假规则是只要有一个选言支为真,整个命题就为真。

不相容选言命题则是指几个命题有且只有一个成立,比如“今天要么是晴天,要么是阴天”。

对于选言命题,我们要准确判断是相容还是不相容,然后根据相应的规则进行推理。

四、假言命题假言命题是逻辑推理中的重点和难点。

它是指一种条件关系的命题。

常见的假言命题有“如果……那么……”“只有……才……”“当且仅当”等。

比如“如果天下雨,那么地面会湿”“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经典行测75道逻辑推理题附加详细答案

经典行测75道逻辑推理题附加详细答案

经典行测75道逻辑推理题附加详细答案【1】假设有一个池塘,里面有无穷多的水。

现有2个空水壶,容积分别为5升和6升。

问题是如何只用这2个水壶从池塘里取得3升的水。

【2】周雯的妈妈是豫林水泥厂的化验员。

一天,周雯来到化验室做作业。

做完后想出去玩。

"等等,妈妈还要考你一个题目,"她接着说,"你看这6只做化验用的玻璃杯,前面3只盛满了水,后面3只是空的。

你能只移动1只玻璃杯,就便盛满水的杯子和空杯子间隔起来吗?" 爱动脑筋的周雯,是学校里有名的"小机灵",她只想了一会儿就做到了。

请你想想看,"小机灵"是怎样做的?【3】三个小伙子同时爱上了一个姑娘,为了决定他们谁能娶这个姑娘,他们决定用手枪进行一次决斗。

小李的命中率是30%,小黄比他好些,命中率是50%,最出色的枪手是小林,他从不失误,命中率是100%。

由于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为公平起见,他们决定按这样的顺序:小李先开枪,小黄第二,小林最后。

然后这样循环,直到他们只剩下一个人。

那么这三个人中谁活下来的机会最大呢?他们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4】一间囚房里关押着两个犯人。

每天监狱都会为这间囚房提供一罐汤,让这两个犯人自己来分。

起初,这两个人经常会发生争执,因为他们总是有人认为对方的汤比自己的多。

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一个人分汤,让另一个人先选。

于是争端就这么解决了。

可是,现在这间囚房里又加进来一个新犯人,现在是三个人来分汤。

必须寻找一个新的方法来维持他们之间的和平。

该怎么办呢?按:心理问题,不是逻辑问题【5】在一张长方形的桌面上放了n个一样大小的圆形硬币。

这些硬币中可能有一些不完全在桌面内,也可能有一些彼此重叠;当再多放一个硬币而它的圆心在桌面内时,新放的硬币便必定与原先某些硬币重叠。

请证明整个桌面可以用4n个硬币完全覆盖【6】一个球、一把长度大约是球的直径2/3长度的直尺.你怎样测出球的半径?方法很多,看看谁的比较巧妙【7】五个大小相同的一元人民币硬币。

国考行测判断推理知识点汇总

国考行测判断推理知识点汇总

国考行测判断推理知识点汇总推理是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中的重要考点之一、下面是国考行测判断推理知识点的汇总。

一、常见推理题型1.模拟推理题:通过给出的事实材料,推理出相应的结论。

模拟推理题常见的形式包括分类归纳推理、归结推理、一般概推、转化推理等。

2.辨析根据题:判断题中,将给出的判断信息与原始材料进行对比,判断其真伪程度。

3.证明方向题:给出一组条件,要求推理出与条件相符的结果,需要根据给定条件和问题要求进行分析推理。

4.排序推理题:给出一组人员或物品的特征,要求根据给定的条件将其进行排序,需要根据条件进行排除和排序。

5.综合判断题:综合应用以上各种推理题型进行判断,要求考生运用多种推理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二、判断推理的基本原理1.矛盾法则:矛盾法则指的是同一个命题与其否定命题是互为对立命题,它们的真假不能同时成立。

2.原因果效应:根据原因与果效应之间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对应的结论。

3.前提推理:根据给定的前提条件进行逻辑推理,推断出相应的结论。

4.逻辑收缩:将多个条件中的部分条件进行合并,得出新的条件。

5.逻辑扩展:根据给定的条件,推断出更多的结论。

三、判断推理的方法与技巧1.合并条件:将多个条件中的部分条件进行合并,得出新的条件。

2.分解条件:将一个复杂的条件进行分解,找出其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推理。

3.利用排除法:对于综合判断题,可以通过排除法进行筛选,逐一排除不符合条件的选项,从而确定正确的选项。

4.分析两者关系:对于给定条件,可以分析其与结果的关系,通过推理找出适合的结果。

5.换个角度思考:对于难以推断的题目,可以尝试换个角度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或角色出发,进行推理。

四、判断推理题的答题技巧1.充分理解题干和选项:判断推理题虽然是非常考查思维能力的题型,但首先要对题目进行全面并充分的理解,理解选项中的关键词。

2.注意排除法:排除不符合条件的选项,逐一进行排除,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公考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整理

公考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整理

公考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整理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公考行测里的逻辑推理这个重要板块。

逻辑推理啊,就像是一个神秘的谜题世界,等着咱们去探索和破解。

这里面的知识点,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又充满挑战!先来说说直言命题。

这就好比是直接了当的表达,简单明了。

比如“所有的苹果都是甜的”“有的学生是勤奋的”,这种表述是不是一下子就能让你心里有个大概的判断?可别小看这直言命题,里面的门道多着呢。

它的真假关系,就像是一场精彩的“是非大战”,一不小心就容易判断错误。

再讲讲联言命题和选言命题。

联言命题就好像是几个好朋友手拉手,要一起出现才行。

比如说“小王既聪明又勤奋”,只有聪明和勤奋都具备,这个命题才是真的。

而选言命题呢,则像是给你几个选择,要么这个,要么那个,或者都可以。

“今天要么下雨,要么晴天”,是不是很形象?三段论也是个有趣的家伙。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就像搭积木一样,一步一步搭建出推理的大厦。

“凡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是不是有点像在玩推理的游戏?还有假言命题,这可是个厉害的角色。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和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就像是一对双胞胎,长得有点像,可性格大不同。

充分条件是“有它就行”,必要条件是“没它不行”,是不是得好好琢磨琢磨才能分得清?逻辑推理中的矛盾关系更是让人又爱又恨。

就像你找东西,明明就在眼前,可就是看不见。

掌握了矛盾关系,很多难题就能迎刃而解啦。

推理规则就像是游戏的规则,只有遵守了,才能玩得转。

什么肯前肯后、否后否前,听着有点绕,可多练几遍,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妙处。

类比推理也是不能忽视的一部分。

就像找相似的朋友,从形状、功能、属性等方面去比较,看谁和谁更亲近。

这么多的知识点,是不是感觉有点头大?别担心,只要多练习,多思考,就像打怪升级一样,一个一个攻克它们。

朋友们,公考行测的逻辑推理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得下功夫,用心去琢磨。

你想想,要是能把这些知识点都掌握了,在考场上那得多威风啊!难道你不想成为那个在逻辑推理中轻松应对、游刃有余的高手吗?加油吧,相信自己一定行!。

公务员行测逻辑题型核心知识点归纳

公务员行测逻辑题型核心知识点归纳

公务员行测逻辑题型核心知识点归纳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逻辑题型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掌握其核心知识点对于提高成绩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归纳一下常见的公务员行测逻辑题型的核心知识点。

一、翻译推理翻译推理是逻辑判断中的基础题型,其核心在于准确理解和翻译题干中的逻辑关系,并运用推理规则得出结论。

1、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常见的关联词有“如果……那么……”“只要……就……”等,翻译为“前推后”;必要条件常见的关联词有“只有……才……”“……才……”等,翻译为“后推前”。

例如:“如果天下雨,那么地就湿”,翻译为“天下雨→地湿”;“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翻译为“好成绩→努力学习”。

2、推理规则(1)肯前必肯后:如果肯定了前提,必然肯定结论。

(2)否后必否前:否定了结论,必然否定前提。

(3)肯后否前无必然结论:肯定结论和否定前提都无法得出必然的结果。

二、集合推理集合推理主要涉及集合之间的关系,需要理解“所有”“有的”等词汇的含义。

1、“所有”和“有的”“所有”表示全部;“有的”包括“某个”“部分”和“全部”三种情况。

2、集合推理的四个基本公式(1)所有 S 都是 P ⇒某个 S 是 P ⇒有的 S 是 P(2)所有 S 都不是 P ⇒某个 S 不是 P ⇒有的 S 不是 P(3)有的 S 是 P ⇔有的 P 是 S(4)有的 S 不是 P ⇔有的非 P 是 S三、真假推理真假推理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中给出的若干论断,以及真假限定,找出论断之间的矛盾关系、反对关系等,从而确定真假情况,得出结论。

1、矛盾关系(1)“A”与“¬A”(2)“所有 S 都是P”与“有的 S 不是P”(3)“所有 S 都不是P”与“有的 S 是P”2、反对关系(1)“两个所有,必有一假”(2)“两个有的,必有一真”四、分析推理分析推理题通常给出一组对象和相关信息,需要通过分析和推理来确定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1、排除法根据题干中的条件,逐一排除不符合的选项。

行测逻辑判断必考知识点总结

行测逻辑判断必考知识点总结

在对联考逻辑判断部分真题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的考查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必然性推理部分必然考查的是假言命题的推理,除了比较明显的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推理之外,部分直言命题也可以转化为假言命题进行推理,因此一定要牢牢掌握相关的推理规则。

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 ;没有杀戮,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

如果以上陈述为真,以下哪一项陈述一定为真 ?A.只要有杀戮,就一定有买卖B.只要禁止了买卖,人与自然就会和谐相处C.只有禁止了买卖,人与自然才会和谐相处D.人与自然之所以没能和谐相处,是因为存在杀戮解析:题干命题可转化为:①没有买卖→ 没有杀戮;②没有杀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推理规则,否定后件则否定前件, A 项正确;由①②推不出 B、C 两项;由②只能得到如“果有杀戮,人与自然就不能和谐相处”, D 项表述错误。

因此答案为 A。

历年真题中一般会出现要求选择最能削弱或加强题干论证的选项,但是也有可能出现要求选择削弱程度最弱的题目。

当然,这两种问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要进行削弱或加强程度的比较。

需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首先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不要想当然地认为选最强的一项 ; 其次按照选项比较原则进行比较。

缺少睡眠已经成为影响公共安全的一大隐患。

交通部的调查显示,有37%的人说他们曾在方向盘后面打盹或睡着了。

因疲劳驾驶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大约是酒后驾车所导致的交通事故的 1.5 倍。

因此,我们今天需要做的不是加重对酒后驾车的惩罚力度,而是制定与驾驶者睡眠相关的法律。

如果以下陈述为真,哪一项对上述论证的削弱程度最小 ?A. 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制定了与驾驶者睡眠相关的法律B. 目前,人们还没有找到能够判定疲劳驾驶的科学标准和法定标准C.酒后驾车导致的死亡人数与疲劳驾驶导致的死亡人数几乎持平D.加重对酒后驾车的惩罚与制定关于驾驶者睡眠的法律同等重要解析:注意,此题要求选择对题干论证削弱程度最小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常识(逻辑学习总体把握)
一、逻辑推理
是指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另外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推理都必须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一般来说,作为推理依据的已知判断称为前提,所推导出的新的判断则称为结论。

推理大体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

(一)直接推理
只有一个前提的推理叫直接推理。

例如:有的高三学生是共产党员,所以有的共产党员是高三学生。

(二)间接推理
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前提的推理就是间接推理。

例如:贪赃枉法的人必会受到惩罚,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所以今天你们终于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惩罚。

一般说,间接推理又可以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等三种形式。

(1)演绎推理
所谓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性的前提得出了特殊性的结论的推理。

例如:贪赃枉法的人是必定会受到惩罚的,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所以,你们今天是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人民的惩罚的。

这里,“贪赃枉法的人是必定会受到惩罚的”是一般性前提,“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是特殊
性前提。

根据这两个前提推出”你们今天是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惩罚的”这个
特殊性的结论。

演绎推理可分为三段论、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

a三段论
b假言推理
c选言推理
(2)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即从特殊性的前提推出普遍的一般的结论的一种推理。

一般情况下,归纳推理可分为完全归纳推理、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a完全归纳推理
也叫完全归纳法,是指根据某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别事物都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该类事物普遍具有这种性质的结论。

正确运用完全归纳推理,要求所列举的前提必须完全,不然推导出的结论会产生错误。

例如:在奴隶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封建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文学艺术是有阶级性的。

(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四种社会形态构成了整个阶级社会。


b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是根据同一类事物中部分事物都具有某种性质,从而推出该类事物普遍具有这种性质的结论。

这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推理。

但是,这种推理通常仅考察了某类事物中部分对象的性质就得出了结论,所以结论可
*性较低。

一般为了提高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所得出的结论的可*性,要列举前提的数量尽可能多,考察个别对象数量越多,结论也就越具有可*性。

例如:金导电;银导电;铜导电;铁导电;铝导电;锡导电;所以,一切金属都导电。

(3)类比推理
是指从特殊性的前提得出特殊性的结论的推理。

一般情况下,这种推理根据两个事物的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推出这两个事物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结论。

类比推理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提供假设,启发人们思考问题,找出规律或事物本质等。

因为类比推理的结论是一种或然性的判断,它的可*性及可*程度一般决定于两个类比对象共有性质之间的联系程度:
一般说,类比现象的相同性质越多,则结论的可*程度越大。

并且,以类比对象的本质属性而不是一些表面现象为根据进行类比,其结论的可*性越大。

例如:我们在动物、植物中发现细胞,又在植物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由此类比,推导在动
物细胞中也有细胞核,后来用显微镜观察,果然在动物的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

这种通过表面到实质的假设,最终得以证明正是类比推理的特点。

二、间接推理
三、逻辑方法
矛盾法、假设法、代入法、排除法、列表法、计算法。

第一部分:逻辑方法
矛盾律
相互矛盾的命题
1、规律:不能同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必有一假
2、构成矛盾的命题:
(1)“如果P则Q”,与“P并且非Q”:——(P→Q)=P∧-Q
“只有P则Q”,与“非P并且Q”:
(2)“P并且Q”,与“非P或者非Q”:
“P或者Q”,与“非P并且非Q”:
(3)“必然P”,与“可能非P”:
“必然非P”,与“可能P”:
⊿几组关系比较:
(1)“所有S是P”,与“有些S不是P”:矛盾关系
“所有S是P”,与“所有S不是P”:相互反对关系(不能同真,可以同假)
“所有S是P”,与“这个S不是P”:矛盾关系
(2)“所有S不是P”,与“有些S是P”:矛盾关系
⊿区分:从属关系:不可能P=必然非P
可能不P=可能非P
例如:所有的天气预报不可能都是准确无误的,即:
有的天气预报必然不是准确无误的
解析:否定词在模态词前,是对P对模态的双否定
—(可能都P)=必然有些不是P =有些必然不是P
例如:所有的天气预报可能不都是准确无误的,即:
有的天气预报不必然不是准确无误的
可能—(都是P)=可能有些不是P=有些可能不是P=有些不必然不是P
解析:否定词在模态词后,只进行性质判断的否定
例如:黑板是黑色的。

黑板不是黑色的。

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两者不能同真。

“黑板是黑色的”和“黑板是红色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反对的,两者也不能同真。

如果把这组判断放在同一议论中都加以肯定,那就违反了矛盾律。

又如:①入夜,朝教学大楼望去,整座大楼灯火辉煌,只有一个教室的灯没亮。

②生活会上,大家互相做了自我批评。

上述两例都违反了矛盾律。

解析:①“灯火辉煌”和“灯没亮”、“整座大楼”和“一个教室”是自相矛盾的,既然整座楼灯火辉煌,就应当看不见一个教室灯没亮。

例②“自我批评”是自己检查和反省自己的缺点错误;“批评”不同,可以“自我批评,但不能“互相自我批评”。

排中律:相互矛盾的命题
简洁地说,排中律是关于人们思想认识必须保持明确性的规律。

在逻辑思维上,排中律要求:在同一议论中,一个概念或者反映事物的某种本质,或者不反映事物的这种本质,二者必居其一;一个判断或者反映事物的某种情况(情形),或者不反映事物的这种情况,二者必居其一。

同时,排中律还要求,对于互相矛盾的两种思想必须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不允许都加以否定或者都加以肯定。

以上所述,换句话说,人们在一般议论过程中,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必须表明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排中律的一般逻辑公式表现:
为A或者是A,或者是非A。

有的也这样表现即甲或者是甲,或者是非甲。

简析这个公式:“甲对象”,或者具有“甲属性”或者不具有“非甲属性”。

实质上,排中律的内容就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定有一真。

例如:“鲁迅是革命家”和“鲁迅不是革命家”,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在议论中我们一定要肯定一个而否定一个,决不能对两者都加以否定,或者加以肯定。

因为这两个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注意:
排中律它只适用于矛盾关系的判断,因为只有互相矛盾的判断,才能够说二者必居其一。

碰到不是矛盾关系,排中律就不能适用,也不需要用。

排中律和矛盾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违反排中律也就必然违反矛盾律,但如违反矛盾律就不一定违反排中律。

因为,运用矛盾律只能指出两个自相矛盾的论断,其中必有一假;运用排中律就可进一步指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其中必有一真。

矛盾律主要是在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关系的判断中都起作用;排中律则只在互相矛盾的关系的判断中起作用。

所以,掌握排中律的关键在于弄清楚排中律的内容就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须有一真。

同一律
通俗地说,同一律是关于人们思想保持确定性的一条规律。

在逻辑思维上,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运用概念或判断都应当保持确定的同一内容,不能任意改变,所议论的命题即论题也应保持同一,不能改变或“中途”转移或“偷梁换柱”。

同一律的公式表现为A 是A(或甲是甲)。

例如: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衣食住行,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

这个例子,前后五次使用“群众”这一概念,其意思保持一致,符合同一律的要求。

如果违反同一律,就会犯错误。

例如:
要搞好群众工作必须依靠群众,我就是群众,当然应该依*我。

这个例子,前后三次使用“群众”这一概念,但它们含义是不同的。

前两个“群众”泛指人民群众,不指某一个具体的人;后一个“群众”则特指“我”,意为非干部或党团员。

因此,前后不是同一概念。

这段话违反了同一律要求,在逻辑上称为犯偷换概念与混淆概念的错误。

第二部分:直言命题推理
一、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
规律:1、全肯和特否,全否和特肯之间的矛盾互推
2、部分不推全
3、特肯不推特否(例如:有的人不及格,不能推出有的人及格)
即:(1)A-----E:不能同真,可以同假
(2)I-----O:可以同真,不能同假
(3)A-----O、E-----I,不能同真,不能同假
(4)A-----I、E-----O,肯定前件,则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则否定前件;否前肯后,不能确定
全肯A---------------E全否
特肯I--------------O特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