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教案病因

合集下载

《中医学教案病因》课件

《中医学教案病因》课件

《中医学教案病因》课件第一章:病因概述1.1 定义: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痰饮、瘀血、结石等。

1.2 病因的分类: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

1.3 病因的诊断:望、闻、问、切四诊合璧,全面分析病因。

第二章:外感病因2.1 风邪:感冒、头痛、发热、咳嗽等。

2.2 寒邪:感冒、关节痛、腹痛、腹泻等。

2.3 暑邪:发热、口渴、心烦、尿黄等。

2.4 湿邪:关节肿痛、腹胀、腹泻、水肿等。

2.5 燥邪:咳嗽、口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燥等。

2.6 火邪:发热、口渴、咽喉肿痛、便秘等。

第三章:内伤病因3.1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3.2 饮食不节:食积、厌食、肥胖、糖尿病等。

3.3 劳逸过度:疲劳、失眠、健忘、阳痿等。

3.4 痰饮:咳嗽、哮喘、胸闷、水肿等。

3.5 瘀血:疼痛、肿块、出血、肤色暗沉等。

第四章:病理产物性病因4.1 结石:肾结石、胆结石、膀胱结石等。

4.2 肿瘤: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4.3 湿热:黄疸、带下、淋证等。

4.4 毒邪:中毒、疮疡、传染性疾病等。

第五章:病因的防治5.1 预防: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5.2 治疗: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调整阴阳平衡。

第六章:季节与地域因素6.1 季节对病因的影响: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

6.2 地域对病因的影响:山区多风湿、海边多风寒、内陆多干燥。

6.3 环境对病因的影响:气候变化、环境污染。

第七章:遗传与体质因素7.1 遗传因素:家族病史、基因遗传。

7.2 体质因素:气虚、血瘀、阳虚、阴虚等不同体质类型。

7.3 体质与病因的关系:体质决定病因的易感性。

第八章:现代生活方式与病因8.1 生活压力:精神压力、工作压力。

8.2 熬夜与现代疾病:失眠、高血压、糖尿病。

8.3 缺乏运动与肥胖:运动不足、体重管理不当。

第九章:药物与治疗因素9.1 药物因素:药物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

9.2 治疗方法的选择: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

2. 掌握中医对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 能够分析腹痛的病情,给出合理的治疗建议。

二、教学内容1. 腹痛的定义和病因2. 中医对腹痛的诊断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腹痛进行诊断。

重点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伴随症状等。

3. 中医对腹痛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包括疏肝理气、温中散寒、清热解毒、消食导滞等。

常用中药有柴胡疏肝散、理中丸、大承气汤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腹痛的定义、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诊断和治疗。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腹痛定义、病因和治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病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腹痛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内科学》相关章节。

2. 案例资料:典型腹痛病例。

3. 教学课件:展示腹痛的定义、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六、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七、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腹痛在中医内科学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

3. 讲解中医对腹痛的诊断方法。

4. 讲解中医对腹痛的治疗方法。

5. 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诊断和治疗。

6.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腹痛知识的掌握情况。

八、作业布置1. 阅读《中医内科学》相关章节,加深对腹痛知识的理解。

2. 分析案例资料,巩固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九、课后反思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十、教学拓展1. 腹痛的现代医学观点:了解现代医学对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2. 腹痛的临床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病例,提高学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设计一份针对腹痛症状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分析案例,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中医学基础》教案

《中医学基础》教案

《中医学基础》教案《中医学基础》教案一、文章类型与目标受众本文将呈现一份《中医学基础》教案,旨在为中医学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本文主要面向中医学教师、学生以及对该领域感兴趣的读者。

二、关键词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操作。

三、教案大纲1、引言1、介绍中医学基础的重要性2、阐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中医学的历史背景与理论体系1、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2、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3、中医学基础知识1、藏象理论:脏腑功能、气血运行与平衡2、经络理论:经络系统、穴位及其功能3、病因理论: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4、中医诊断方法1、四诊合参:望、闻、问、切2、辨证分析: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5、中药与方剂1、中药基本知识:性味功能、配伍禁忌等2、方剂基本知识:组方原则、常用方剂等6、实践操作与临床应用1、针灸疗法:基本操作、穴位应用等2、推拿按摩:基本手法、常用穴位等3、方药应用:中药与方剂的实践操作7、课堂互动与问题解答1、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对中医学基础知识的理解2、解答学生疑问,增强教学效果8、作业与课外阅读1、布置相关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2、推荐课外阅读材料,拓宽学生视野四、教案详细内容1、引言1、简要介绍中医学基础课程的目标和意义。

2、强调中医学基础在中医学专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于实践操作和临床应用的重要性。

2、中医学的历史背景与理论体系1、通过讲解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和理论框架,帮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重点阐述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基本理论,并解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中医学基础知识1、系统介绍藏象理论,包括脏腑功能、气血运行与平衡等,帮助学生了解人体生理机能的基本概念。

2、详细讲解经络理论,包括经络系统、穴位及其功能等,帮助学生理解针灸疗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3、分析病因理论,包括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帮助学生了解疾病的产生和预防方法。

中医学讲课教案DOC

中医学讲课教案DOC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中医学讲课教案DOC目录CONTENTS •中医学概述与基本原理•诊断方法与技能培养•针灸推拿治疗技术与实践•中药方剂组成与运用策略•养生保健与康复指导建议•现代医学技术在中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01中医学概述与基本原理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春秋战国唐宋金元医巫分离,形成医学理论医学流派纷呈,学术争鸣远古时期秦汉时期明清时期医巫同源,积累医疗经验《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问世温病学派崛起,中医学理论体系日臻完善03阴阳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解释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指导疾病诊断和治疗01阴阳学说阐述事物对立统一关系,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02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特性为理论依据,说明脏腑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应用脏腑经络理论与生理功能脏腑理论阐述人体内脏腑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经络理论阐述人体内经络系统分布、生理功能及与脏腑的关系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外伤虫兽等病因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等病机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四诊合参,确定证候类型,制定相应治则和治法。

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

辨证论治原则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原则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02诊断方法与技能培养观察面色观察舌苔观察体态案例分析01020304面色红润表示气血充足,面色苍白或萎黄可能表示气血不足。

舌苔的颜色、厚薄、润燥等变化可以反映体内寒热、湿燥等情况。

肥胖、消瘦、浮肿等体态异常可以提示相关脏腑的病变。

结合具体病例,分析望诊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通过辨别患者语声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可以判断病变的性质和部位。

浙江中医药大学内科教案

浙江中医药大学内科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内科授课班级:2021级中医学专业本科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教学时间:2023年X月X日教学地点:中医内科教学实验室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感冒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及常用方剂。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医内科的兴趣,增强中医临床实践意识。

教学内容:一、感冒的基本概念1. 定义:感冒是因感受风邪所致的外感疾病。

2. 分类:普通感冒、时行感冒、暑湿感冒等。

二、感冒的病因病机1. 病因:风邪为主,兼夹寒、热、湿、燥等。

2. 病机:卫表不和,营卫失和。

三、感冒的临床表现1. 发热:体温升高,或恶寒。

2. 咳嗽:干咳或痰少。

3. 头痛:头部胀痛或昏沉。

4. 肌肉酸痛:周身不适。

5. 嗅觉减退:嗅觉不灵敏。

四、感冒的诊断要点1. 症状:发热、恶寒、头痛、肌肉酸痛等。

2. 体征: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五、感冒的治疗原则1. 辨证论治:根据病因、病机、症状等进行辨证施治。

2. 治疗方法:解表散寒、清热解毒、化湿和中、养阴润燥等。

六、感冒的常用方剂1. 麻黄汤:解表散寒,适用于风寒感冒。

2. 银翘散:清热解毒,适用于风热感冒。

3. 桂枝汤:调和营卫,适用于营卫不和的感冒。

4. 葛根汤:解肌发表,适用于表证明显、恶寒发热的感冒。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中医内科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

2. 提出问题:感冒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及常用方剂有哪些?二、讲解1. 讲解感冒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及常用方剂。

2. 结合临床案例,分析感冒的辨证施治过程。

三、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感冒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及常用方剂。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讨论结果,并给予点评。

四、实践1. 学生分组进行中医内科诊疗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对感冒患者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学基础》教案

《中医学基础》教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教案授课专业:中药资源、中药、护理授课教材:张登本主编《中医学基础》授课课时:72 学时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教案教学方法:(包括课论、参观学习、电化教育、实验、实习等。

同时注明所用挂图、标本、课堂示教等)安排:(总体安排及每部分内容教学时间安排)题及课堂作业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教案教学方法:(包括课论、参观学习、电化教育、实验、实习等。

同时注明所用挂图、标本、课堂示教等)安排:(总体安排及每部分内容教学时间安排)作业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教案教学方法:(包括课论、参观学习、电化教育、实验、实习等。

同时注明所用挂图、标本、课堂示教等)(总体安排及每部分内容教学时间安排)题及课堂作业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教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教案教学方法:(包括课论、参观学习、电化教育、实验、实习等。

同时注明所用挂图、标本、课堂示教等)教学时间五行的概念、特性(约40 分钟)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约安排:50 分钟)(总体安排及每部分内容教学时间安排)题及课堂作业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教案教学方法:(包括课论、参观学习、电化教育、实验、实习等。

同时注明所用挂图、标本、课堂示教等)教学时间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约40 分钟)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安排:用(约50 分钟)(总体安排及每部分内容教学时间安排)题及课堂作业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教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教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教案教学内容:(包括教授的重点内容,所要解决的疑难点)第四节津液一、概念: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一基本物质。

津:其性清稀、流动性大、布散体表、皮肤、肌肉、孔窍、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者为津。

液:其性稠厚、流动性小、灌注入骨节、脏腑、脑髓之中,起濡养作用者为液。

二、津液的生成三、津液的功能(一)滋润和濡养作用(二)化生血液(三)运输废物四、津液的输布与排泄(一)运行途径:布散全身,灌溉四旁(二)相关因素:1 、脾、肺、肾、三焦功能的正常。

中医妇科学教案

中医妇科学教案

中医妇科学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妇科学
课程时间:2学时
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学生(本科)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常见妇科病的中医诊治方法;
3、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的现状;
4、掌握中医妇科学护理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中医妇科学基本理论
1、中医妇科学的历史渊源、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

2、中医妇科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原则和药物治疗。

二、常见妇科病的中医诊治方法
1、月经不调的中医诊治。

2、妇科炎症的中医诊治。

3、子宫肌瘤的中医诊治。

4、不孕不育的中医诊治。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
1、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的概念。

2、中西医结合治疗宫颈癌的方法。

3、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病的注意事项。

四、中医妇科学护理的方法
1、中医保健的基本概念。

2、中医妇科保健的常用方法。

3、中医妇科保健的食疗方法。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案例分析法。

3、讨论法。

4、操作演示法。

教学手段:
1、黑板、多媒体教具等。

2、模型、影片等。

3、教学实习。

评估方式:
1、平时评分。

2、期末考试。

注意事项:
1、教师应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

2、学生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的练习。

3、教学内容应贴近临床实际,案例分析应具有实践性。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一、前言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诊断和治疗内科疾病。

2.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病例讨论、实验教学等方法,结合中医经典著作和现代研究成果,引导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知识和临床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医内科学概述1.1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和发展简史1.2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特点和学术价值1.3 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2. 第二章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2.1 病因病机2.2 辨证论治2.3 预防与调护3. 第三章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技能3.1 望诊3.2 闻诊3.3 问诊3.4 切诊4. 第四章常见内科疾病4.1 感冒4.2 咳嗽4.3 哮喘4.4 胸痹4.5 胃痛5. 第五章中医内科学临床实习5.1 实习要求和方法5.2 实习病例选择与分析三、教学安排1. 授课时间:共计32学时,每学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30%。

2. 期末考试:包括笔试和临床操作,占总评的7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内科学》教材及相关参考书籍。

2. 教学课件:PowerPoint课件。

3. 教学视频:相关内科疾病的诊疗视频。

4. 教学病例:临床实际病例。

5. 实验设备:望、闻、问、切诊断工具,以及其他相关实验设备。

六、教学进度计划1. 第一周:中医内科学概述2. 第二周: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病因病机、辨证论治)3. 第三周: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预防与调护)4. 第四周: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技能(望诊、闻诊、问诊、切诊)5. 第五周:常见内科疾病(感冒、咳嗽)6. 第六周:常见内科疾病(哮喘、胸痹)7. 第七周:常见内科疾病(胃痛)8. 第八周:中医内科学临床实习七、教学总结本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工作提供改进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病特点
腠理汗孔收缩
恶寒、无汗、发热
筋脉牵引拘急
四肢拘急,屈伸不利
(三) 湿 邪
1 湿邪的基本概念 自然界中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
的外邪称为湿邪。
2
湿邪 的性 质和 致病 特点
湿为阴邪,易阻滞 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黏滞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致病特点
临床症状


阻遏气机,损 伤阳气

湿阻胸隔见胸 隔满闷;湿阻 中焦见脘痞腹 胀,食欲减退; 湿停下焦见小 腹胀满,小便 淋涩不畅。
淋浊 带下 泄泻 痢疾 下肢水肿 下肢溃疡
(五)燥 邪
1 燥邪的基本概念
凡自然界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燥邪。
温燥与凉燥的区别
时间
温燥 初秋
凉燥 深秋
气候 证候
有夏热之余气, 有近冬之寒气,
燥与热结合 燥与寒结合
燥而偏热
燥而偏寒
(温燥证) (凉燥证)
干燥
2 燥邪 的性 质和 致病 特点
风寒、风热、风湿、 风寒湿等兼夹证
风邪袭人 致病最多
(二) 寒 邪
1 寒邪的基本概念
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 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 外寒: 寒邪侵人所致病证,称为外寒病证 。
➢ 伤寒: 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 “伤寒”。
➢ 中寒: 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称 为“中寒”。
2
汗 出、脉 洪。



侵害人
目赤肿痛、咽喉

体上部
肿痛、口舌生疮

糜烂、牙龈肿痛、
耳内肿痛流脓。
火热入营血
临床症状

轻者



重者
心神不宁而 心烦、失眠
狂躁不安, 神昏、谵语
临床症状

热极

生风


迫血

妄行
高热神昏、 四肢抽搐、 两目上视
吐血、便血 、尿血、皮 肤发斑
易致疮疡 临床症状
热入营血 腐蚀血肉
中医学教案病因


一病 因
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
二 病因学说
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 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 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病因的分类
v《内经》以阴阳为总纲对病因进行分类,将 病因和发病部位结合起来。如《素问·调经论》 说“夫邪之所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 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 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4 相兼性
六淫可单独侵袭人体,也可两或两种以 同时侵犯人体。
感冒
风寒
风热
暑湿
痹证
风寒湿
二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一)风 邪
1 风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 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2
风邪 的性 质和 致病 特点
风为阳邪,轻扬 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性主 动
风 为 百 病 之长Leabharlann 疮疡以局部红 肿热痛为特征
(六) 暑 邪
1 暑邪的基本概念
凡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 升散、兼湿特性的,称为暑邪。
2 暑
炎热
阳热证
高热、烦渴、面 红、脉洪大

上犯头目
头昏、目眩
的 性
上扰心神
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
质 和
升散
腠理开泄
多汗
致 病
伤津耗气
口渴多饮, 气短乏力。
特 点
多夹湿
湿暑 夹杂证
致病特点
临床症状

症状的 粘滞性

病程的 缠绵性
分泌物和排泄 物多滞涩不畅
湿疹、湿痹、湿 温病程多较长或 反复发作
致病特点
临床症状

沉重感

分泌物排泄 物秽浊不清
头重身困,四 肢发沉,关节 重着疼痛
小便混浊 , 大便溏泻、下 痢粘液脓血、 面垢眵多
致病特点
临床症状

伤及人体下部,

症状多见于下部。
区别:热邪致病多表现为全身弥漫性发热; 火邪致病多表现为某些局部症状。
(另:温邪与火热之邪同类,是温热病的致病因 素,一般只在温病学范畴内应用。)
2
火邪 的性 质和 致病 特点
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 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易伤津耗气 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邪易致疮痈
致病特点
临床症状

发为实
高 热、烦 渴、

热性病证
燥性干涩, 主要病症 易伤津液
皮肤干涩, 甚则皲裂, 鼻干咽燥, 口唇燥裂, 毛发不荣, 小便短少, 大便秘结
易伤肺阴
主要病症 干咳少痰、 痰黏难咯 痰中带血
(六)火 邪
1 火邪的基本概念
凡自然界中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 邪,称为热邪。
火、热的异同
联系:本质均为阳盛,均为外感六淫,致病 基本相同。
身热不扬、烦渴、 身重倦怠,苔黄腻
第二部分 疠气的概念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
四 辨证求因的概念
辨证求因(审症求因)是以疾病的临 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 征来推求病因。是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 法,也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
询问病因示意图



导 机 产 临床
为 依
致 能 生 表现

障 碍
症状体征
辨证



询问病因
第一部分 六 淫
一 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寒邪 的性 质和 致病 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致病特点
寒证、伤阳证 主要病症
伤寒:恶寒、无汗
中寒:脘腹冷痛、呕吐腹泻 伴有形寒怕冷,四肢不温
寒性凝滞
致病特点
气血运行迟滞甚则 凝结不通产生疼痛
主要病症
伤寒:头身疼痛 寒痹:关节冷痛
中寒:脘腹冷痛
性质
寒性收引
❖东汉张仲景将病因与发病途径相结合,指出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 ,为内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 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 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进”
❖宋代陈言在《金匮要略》的基础上提出了 “三因学说”,进一步明确了不同的病因
有 不同的侵袭和传变途径。 他在《三因极—病证方论》中指出六淫邪 气侵犯为外所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饮 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 因。现代对病因的分类,基本沿用此法。
性质
轻扬开泄
致病特点
病位在上
病位在表
主要病症
主要病症
头痛、鼻塞、咽痒 恶风、发热、汗出
性质
风善行而数变
致病特点
病位游走不定
症状变化多端
行痹之四肢关节 疼痛,游走不定
风疹块之皮疹时 隐时现、此起彼伏
性质
主动
致病特点
动摇不定
症状
四肢抽搐 牙关紧闭 角弓反张
性质
为百病之长
致病特点
多兼他邪伤人 四季皆可致病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 外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六气:
自然界 气候变化
万物生长 基本条件
六淫:
气候变 化异常
机体正 气不足
六 气
机体不能适应
六 淫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1 外感性
口鼻
肌表
2 季节性
春风
夏 暑、火
秋燥
长 夏 湿
冬寒
3 地域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