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实验复习:《蚂蚁的觅食行为》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实验教学设计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实验教学设计一、实验目的通过对蚂蚁觅食行为的研究,认识动物行为对动物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二、实验重点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对问题的探究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三、实验难点设计探究蚂蚁觅食行为的方案。
四、材料用具蚂蚁、各种食物五、背景资料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和行为各不相同,但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动物的觅食行为是动物通过独特方式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
由于动物各自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所以它们的觅食方式也各不相同。
六、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观察探究能力,而且对新鲜事物易产生浓厚的兴趣。
而且我们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对蚂蚁各方面了解较多,实验材料易准备。
七、实验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据本班学生各方面综合因素考虑,把全班42位同学分为6组,每组选好小组长1名。
(二)活动记录1.提出问题在这一环节我安排学生十分钟时间进行小组讨论。
交流收集的有关蚂蚁的资料蚂蚁的生活习性提出各自的问题。
把各自提出的问题汇总于小组长,由小组长展示在小黑板上,各小组间相互评价提出问题的合理性。
对问题提出最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对问题提出不太合理的小组老师给予指导。
2.作出假设各小组针对于本组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针对本小组作出的假设制定实验计划。
小组长把本组成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如:准备食物、做记录等。
4.实施计划(1)确定时间和地点时间选在课后,找蚂蚁经常出没的地方,留意周围环境状况,是否有利于蚂蚁找到食物。
(2)摆放食物按预先设计的方案摆放食物(3)把有关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进行分析。
表格如下:(4)要强调注意安全,维护好实验地点的生态环境。
5.得出结论有各小组根据实验结果,通过分析得出。
(三)交流展示教师对各小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主要表扬小组对对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说明学习科学必须注意观察与实验,并表扬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
《蚂蚁的觅食方式》第一课时优质教学设计

《蚂蚁的觅食方式》第一课时优质教学设
计
目标
通过本课,学生将能够:
- 了解蚂蚁的觅食方式
- 掌握蚂蚁的信息传递方式
- 分析不同环境下蚂蚁的觅食策略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展示一张蚂蚁觅食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研究蚂蚁觅食方式:教师介绍蚂蚁的觅食方式。
同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一组蚂蚁在实验环境下如何觅食。
3. 组织小组探究: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观察一组蚂蚁的觅食行为,并记录下蚂蚁觅食时的行为特征。
4. 分组讨论分享:教师组织小组间交流与分享,让学生思考:蚂蚁是如何传递信息的?为什么蚂蚁会选择这样的觅食方式?在不同环境下,蚂蚁的觅食策略会有何不同?
5. 总结归纳:教师向学生介绍蚂蚁的信息传递方式,并对本课研究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资源准备
- 蚂蚁的觅食图片或视频
- 实验环境下蚂蚁群体
评估方式
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研究过程中的表现、表述以及小组间交流和合作情况。
2. 问答互动:根据课程内容,进行简单的问答互动测试学生的研究效果。
参考文献
- Hölldobler B, Wilson E O. The Ant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 Franks N R, Richardson T. Teaching in tandem-running ants[J]. Nature, 2006, 439(7075): 153-153.。
生物课题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生物课题: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一、设计思路: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探究科学的问题来自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大自然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创新。
教室内进行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室外学生实验只要任务布置好,学生能带着问题去探究,同时实验的场地也不受限制,学生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去寻找,发现蚂蚁的巢穴,去观察。
这种室外实验(体验式探究)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探究性学习,即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也改变了课堂实验教学的方式,把课堂实验教学部分实验内容留到课外,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去探究真实世界的蚂蚁的生活。
这样课堂实验教学变为课前、课中、课后。
充分利用上一节课的最后5分钟布置下一节课的探究任务,并且把学生分组,有指定组长安排本组成员的分工,体现分工合作,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课中每组学生到已经观察好的蚂蚁场地进行实施实验计划,每组实验的形式多样,根据自己设计方案,大胆实践。
同时负责记录的同学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
通过小组交流分析后,全班进行讨论教学。
在交流中有些在探究中有疑惑的问题或没有完成需要改进实验的同学留到课后继续探究。
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中既能使全体学生都投身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又能让学生悟出鲜活生命的可贵。
使他们自觉加入到保护动物的行列。
二、实验内容分析:探究蚂蚁觅食行为,让学生观察蚂蚁生活的地方,蚂蚁每天忙忙绿绿的在干什么,把蚂蚁活动情况搞清楚后,按照科学探究的方式,提出探究问题,蚂蚁觅食与食物的气味和颜色有关吗?各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材料等准备的情况作出假设(1)蚂蚁觅食气味有关(2)蚂蚁觅食颜色有关。
每组只能探究一种假设。
根据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假设,制定计划,准备实验材料,利用课堂时间到事先观察蚂蚁引发活动场所进行实验,专门负责记录同学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最后相互交流,全班总结。
三、实验目标(1)知识目标:1.初步学会观察法、科学探究的方法2.学会设计探究蚂蚁觅食行为实验报告3.学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推理和假设。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图
板书设计:
课题
一、蚂蚁的分类
二、蚂蚁的生活习性
三、蚂蚁的群体
四、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实验
5、讨论交流
6、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1、不足之处:
经过这次实验,我觉得: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设计,完全是在教
师的意图下安排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做限制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而且场面很乱,问题不明确,学生的活动并不实在、
有效。
同学们学习兴趣仅仅停留在对实验的好奇上。
在老师“权威”的“引导”
下,孩子们进行的是机械地完成任务式的实验,并没有真正走进实验,思维并没
有融入整个实验的过程。
2、成功之处:
通过探究与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团体意识和合作交流的意识;通
过探究实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探究实验结束后,提醒学生将
蚂蚁放回大自然,培养了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意识;认同动物各种各样的行为都
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且适应环境的结果。
参考:
百度网
《农业昆虫学》《中学生物学》。
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实验教学的应对策略

口 沈 向前
江 苏省 海 门市树 勋初 级 中学 2 2 6 1 4 6
摘 要 探 究 实验 《 蚂蚁的觅食行为》 , 在人教版 、 苏教 版 、 苏科 版 中都 是 经 典 实验 。 围绕 这 个 实 验 的 探 究 方 案 丰 富 多彩 , 但
一
刀剪 下 2号纸 上 侦 察 蚁群 通 过 的 网格 路径 , 逆 顺
序排 列 , 依次 把 网格 纸 片分 别 标 号 为 A、 B、 c 、 D、
E 、 F … …戴 手 套 的 学 生按 3号 纸 的记 录 , 把 A 纸
起 积极 研讨 , 实 验方 案一 改再 改 , 最终 成功 让工
剪 刀 1把 。
( 八 年级 上 ) 》 、 江 苏教 育 出版社 2 0 0 7版《 生物 ( 八 年级 上 ) 》 和 苏科 版 《 生物 ( 八年级上 ) 》 的 关 于 动
物 的行 为 的章 节 中都 以学 生 分 组 探究 作 为要 求 。 实践 教 学 中努力 地 去 做 这 个 实 验 , 既 有 起 初 实 验 成 功率 低 的失落 , 也 有实 验完 善后 成功 的喜 悦 , 更 有课 堂 讨论 时学 生奇 思妙 想 引来 的拍案 叫绝 。
实际 操 作 起 来 , 许 多 实验 设 想 都 仅 限 于 纸 上 谈 “ 蚁” , 有 些 必 定遇 到 的教 学 困难 被 有 意 无 意 地 忽 略 。 文 中结 合 教 学 实 践 , 从 方
案设计 、 变量控制 、 材料准备三个方面论述该探 究 实验在开展 中遇到的 困难及相应应对策略 , 为广大教 师提供教 学参考。
【 实 验分 组 】 4—6人一 组 。
蚂蚁找食物教案模板及反思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蚂蚁的社会结构和生活习性。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4. 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生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蚂蚁的行为,分析蚂蚁找食物的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蚂蚁社会结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 蚂蚁观察视频或图片2. 蚂蚁模型或图片3. 找食物的模拟场景4. 记录表格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蚂蚁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蚂蚁吗?蚂蚁有哪些特点?二、新课讲授1. 讲解蚂蚁的社会结构:蚂蚁是社会性昆虫,有明确的分工,包括工蚁、兵蚁、蚁后等。
2. 讲解蚂蚁的生活习性:蚂蚁以甜食、蛋白质为食,它们会通过气味寻找食物。
3. 观察蚂蚁找食物的过程,分析蚂蚁如何合作寻找食物。
三、实践活动1. 分组进行模拟蚂蚁找食物的活动,每组代表一只蚂蚁。
2. 每组在模拟场景中寻找食物,观察并记录蚂蚁的行为。
3. 活动结束后,每组分享观察结果,分析蚂蚁如何分工合作。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蚂蚁的社会结构和生活习性。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蚂蚁需要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有哪些好处?3. 学生反思:通过本次活动,自己有哪些收获?在团队合作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蚂蚁找食物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了蚂蚁的社会结构和生活习性。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通过模拟蚂蚁找食物,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以下是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对蚂蚁的社会结构和生活习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活动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较强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能够发现蚂蚁的分工合作特点。
3. 在团队合作中,学生学会了相互沟通、协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4. 部分学生对于蚂蚁的社会结构和生活习性仍有疑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讲解和引导。
改进措施:1. 在新课讲授环节,可以增加更多关于蚂蚁生活习性的图片和视频,提高学生的兴趣。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蚂蚁的觅食行为”,培养学生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质疑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团体意识和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2.通过探究实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3.探究实验结束后,提醒学生将蚂蚁放回,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意识;4.认同动物各种各样的行为都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且适应环境的结果。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2.室外自然环境下的学生实验的组织.3.实验结果记录、数据统计力法。
4.交流、讨论、质疑的组织和引导。
三、教学资源:蚂蚁、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收集的信息,学生自备材料和器具,课本,校园环境。
四、教学过程:1.课前各小组学生收集相关蚂蚁知识的资料,增加对蚂蚁的感性认识。
观察寻找教学楼周边蚂蚁活动出没的地点,能知道“蚁穴”所在地则更好。
2.各小组学生自主实验设计:由学生参考教材的要求、提出自己想探究的关于蚂蚁觅食的问题,做出假设,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教师不事先探究模式,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规律。
3.实验:各小组学生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自行到事先选择的地点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各组实验进程,仅提供必要的帮助;4.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交流质疑、得出结论:并小组学生依据观察所得的现象和数据,认真反思实验过稃,撰写实验报告,进行交流研训,互相取长补短,教师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组织讨论并进行适时的引导。
最后,师生达成共识,得出结论。
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引导:(1).实验设计能否进一步完美?如何较好地设置实验组和剥照组?(2).实验条件是否注意相同?如食物有否同方向、等距离摆放?(3).观察记录的手段有否提高?用表格记录数据是胥更良好?绘图和拍照有何帮助?(4).体会小组的协同分工的受益,观察其它同学的长处。
中考生物实验复习:《蚂蚁的觅食行为》教案(含五套中考试卷)

蚂蚁的觅食行为【设计意图】《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实验。
教材本身设计方案中使用了糖、面包、辣椒酱、醋、放大镜、纸盒等材料,是将蚂蚁放在一个开放的空间内进行操作。
我觉得有如下缺陷:1、由于纸盒中的空间是开放的,物品之间很容易发生串味,对蚂蚁觅食产生干扰。
2、醋酸具有较强的挥发性,纸盒中空气流动慢,挥发的醋酸会掩盖糖、面包等的气味,以嗅觉取食的蚂蚁难以做出正确判断。
3、探究变量无法控制,很难得到明确的结论。
为此我对原装置做了改进,我认为我的装置及操作具有如下优点:1、在装置的四角各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区,可最大程度避免物品之间的串味现象。
2、将盛有蚂蚁的容器放在装置的中间,可保证蚂蚁出来后到四角的距离相等,即使开始嗅不到气味,它向四角寻找的概率也相同,避免运动距离成为变量而影响探究结果。
3、该装置可整体移动,演示时也可送到学生面前,保证了清晰度和可信度,还能避免散件组装之繁琐。
4、外观透明,便于观察。
不足之处:1;有玻璃材料,不便于大量搬运,可能有安全隐患。
2、木质材料,易吸附异味而不易清洗,影响重复使用的次数。
【实验目标】1、知识目标⑴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⑵帮助学生了解蚂蚁最喜欢的食物类型。
2、能力目标⑴运用所学知识知识,借助大胆设想并加以验证,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⑵帮助学生提高观察、分析、归纳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并完成相关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⑴明确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意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⑵帮助学生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⑶认识生物的生存技能对生物种群延续的意义。
【实验内容】1、实验名称:《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实验2、实验原理:蚂蚁是一种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他们的活动离不开明确的分工与协作。
蚂蚁群体通常分为工蚁、兵蚁、雄蚁、蚁后,它们各司其职,保证了蚂蚁家族的繁衍与正常运转。
蚂蚁之间交流信息的方式是借助头顶的触觉和腹部腺体分泌的化学物质。
3、实验器材:木屑、油条、玉米面、白糖、培养皿、表面皿、白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蚂蚁的觅食行为
【设计意图】
《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实验。
教材本身设计方案中使用了糖、面包、辣椒酱、醋、放大镜、纸盒等材料,是将蚂蚁放在一个开放的空间内进行操作。
我觉得有如下缺陷:1、由于纸盒中的空间是开放的,物品之间很容易发生串味,对蚂蚁觅食产生干扰。
2、醋酸具有较强的挥发性,纸盒中空气流动慢,挥发的醋酸会掩盖糖、面包等的气味,以嗅觉取食的蚂蚁难以做出正确判断。
3、探究变量无法控制,很难得到明确的结论。
为此我对原装置做了改进,我认为我的装置及操作具有如下优点:1、在装置的四角各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区,可最大程度避免物品之间的串味现象。
2、将盛有蚂蚁的容器放在装置的中间,可保证蚂蚁出来后到四角的距离相等,即使开始嗅不到气味,它向四角寻找的概率也相同,避免运动距离成为变量而影响探究结果。
3、该装置可整体移动,演示时也可送到学生面前,保证了清晰度和可信度,还能避免散件组装之繁琐。
4、外观透明,便于观察。
不足之处:1;有玻璃材料,不便于大量搬运,可能有安全隐患。
2、木质材料,易吸附异味而不易清洗,影响重复使用的次数。
【实验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⑵帮助学生了解蚂蚁最喜欢的食物类型。
2、能力目标
⑴运用所学知识知识,借助大胆设想并加以验证,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⑵帮助学生提高观察、分析、归纳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并完成相关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明确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意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⑵帮助学生树立爱科学、学、用科学的思想。
⑶认识生物的生存技能对生物种群延续的意义。
【实验内容】
1、实验名称:《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实验
2、实验原理:蚂蚁是一种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他们的活动离不开明确的分工与协作。
蚂蚁群体通常分为工蚁、兵蚁、雄蚁、蚁后,它们各司其职,保证了蚂蚁家族的繁衍与正常运转。
蚂蚁之间交流信息的方式是借助头顶的触觉和腹部腺体分泌的化学物质。
3、实验器材:木屑、油条、玉米面、白糖、培养皿、表面皿、白纸等。
4、实验装置:如图
【实验重点】蚂蚁喜欢食物的大致种类,该实验装置的实用方法。
(直
接关乎目标的达成)
【实验难点】实验操作过程与变量的控制。
(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过程】
一、明确要求
1、严格按有关程序操作
2、认真、仔细观察,做好观察记录。
3、爱护动物,尽量保证蚂蚁的存活,实验后放生。
二、具体操作
1、取上述装置,用干净的抹布擦净、晾干。
(避免气味的干扰)教师操作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2、引导学生讨论接下来该如何操作
学生讨论后归纳:
在培养皿中放一定量的蚂蚁,盖好后放在底板的中心。
然后在装置四角隔开的区域内,分别在表面皿中放糖、木屑、玉米面和油条。
3、打开盛放蚂蚁的容器盖,并在装置的四角上面盖上白纸。
(如图1)
提出问题:
(1)为什么先放蚂蚁后放食物?
(2)容器上面为什么要盖上白纸?
4、用放大镜观察有关实验现象,做好观察记录。
请几名学生代表就近观察(如图2)
提出问题:
(1)最终哪几种物品周围聚集蚂蚁的数量多?
图1 图2
(2)你能的出什么结论?
5、重复上述实验过程几次
提出问题
(1)为什么要重复几次?(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
(2)你在实验观察中有没有发现蚂蚁之间的交流?又是如何交流的?
预设问题
(1)蚂蚁之间可能会互碰触觉
(2)可能会出现有部分蚂蚁先前去探路,然后回来召唤其它的蚂蚁成群前往某物品处的情况。
(3)也可能会出现蚂蚁先向不喜欢的食物方向移动,后又改变方向的情况。
6、通过多次操作,结合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
(1)你得出什么结论?
(2)你知道蚂蚁之间是如何交流信息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