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与疗效评估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

利妥昔单抗
• 单独应用有效,但CR率较低(CLL: CD20 表达弱,游离CD20影响)
• 推荐联合化疗药物,增加疗效
新药
• Ofatumumab:新的全人源性CD20单抗,可以 裂解对RTX耐药的低表达CD20的CLL细胞,可 作为Flud耐药的高危CLL的治疗选择
• GA101(obinutuzumab):是首个糖基化的,II 型抗CD20单克隆抗体,比RTX的抗肿瘤活性更 强,从ORR、CR、MRD及PFS似乎优于RTX
细胞遗传学与预后
N E J Med 2000;343:1910–6
CD38与预后
左图:CD38表达与IgVH突变状态相关(以30%为界) IgVH突变 IgVH未突变
上图:二者均有预后意义
Blood, 1999,94(6) : 1840-1847
ZAP70与预后
N Engl J Med 2003;348:1764-75
>10
B
淋巴细胞增多+≥3个区域的淋巴组织肿 大
7
C Hb<100 g/L和(或)PLT<100109/ L
5
预后评估
NCCN指南2012年第3版
IgVH与预后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 comparing CLL patients with mutated and unmutated VH genes. (中位:117/ 293月)P=0 .001 Blood,1999,94(6):1848-1854
诊断
观察细胞形态学,采用外周血涂片优于骨髓涂片,CLL的诊断无需骨髓穿刺 或活检[仅在鉴别血细胞减少及评估疗效时需要]
关 于 “ 克 隆 性 ” , FCM检测细胞sIg轻链[kappa()或Lambda()]限制性表达。 当/>3:1或<0.3:1时提示单克隆性,少数患者不表达 和 , 如 sIg-CD19+ 细 胞 >25%也提示克隆性,免疫球蛋白重链或轻链基因(immunoglobulin heavy/light chain gene,IgH/L基因)重排、染色体异常也是克隆性的证据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

1973年 9号q+ t(9;22)(q34;q11)
95% 典型易位 5% 变异或复合易位
BCR/ABL基因
(2、10、13、17、19、21染色体)
粒、红、巨核、B淋巴细胞(+)
体细胞、骨髓纤维母细胞、T淋巴细胞( – )
二.分子生物学发病机理
急变时Ph双体、8号三体等 5%儿童ALL 15%30%成人ALL (+) 2%AML
白细胞 … … … -干扰素 纤维母细胞… … -干扰素 免疫细胞 … … -干扰素
(四)-干扰素
1.用法与疗效
-2b …干扰素(甘乐能); -2a … 罗扰素 5×106IU/m2·d,皮下,23月无效则停 血液学CR后至少再用18个月 细胞遗传学缓解在治疗2年后出现
CR Ph(+) 消失, 5%10%患者 PR Ph(+) <34%, 20%30%患者 微小反应Ph(+) <67%, 10%患者
(三)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Ph(–)干细胞自体移植 1年后重现Ph(+)细胞 无GVHD,亦无GVL 同卵孪生移植复发率较同胞HLA相合者高23倍 移植后必须接受治疗, -干扰素、IL-2等
(四)-干扰素
小分子蛋白和糖蛋白的复合物 免疫系统的固有组成成分 内源性干扰素三种主要类型
③粒细胞分类以中幼粒以下为主,少数病例不成熟
粒细胞<15% ④单核细胞<1×109/L~50×109/L,在2/3病例>4%
四.鉴别诊断
2)CMML外周血特征
①单核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N/M)比低 10%左右的单核细胞浆中有嗜天青颗粒
②不成熟粒细胞<15%,绝大多数<5% ③粒细胞形态正常或有发育异常表现
成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

成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一种发生在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骨髓增殖性肿瘤,主要涉及髓系。
其特点是费城染色体(Ph 染色体)和 BCRABL 融合基因阳性。
在成人中,CML 较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为了提高对CML 的诊疗水平,特制定以下诊疗规范。
一、诊断1、临床表现大多数 CML 患者在慢性期时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的表现。
脾脏肿大是常见的体征,常为巨脾。
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
2、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常大于 25×10⁹/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见各阶段粒细胞,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血小板可正常或增多,晚期减少。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早期正常,晚期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以粒细胞为主,粒红比例明显增高,中、晚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原始细胞小于10%。
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3)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95%以上的 CML 患者可检测到Ph 染色体,即t(9;22)(q34;q11),形成BCRABL 融合基因。
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技术可检测BCRABL 融合基因,用于诊断、监测疗效及判断预后。
3、诊断标准(1)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性白细胞增高,典型的血象、骨髓象改变,脾大,Ph 染色体阳性或BCRABL 融合基因阳性,即可诊断CML。
(2)对于临床符合 CML 表现,但 Ph 染色体和 BCRABL 融合基因均阴性者,应排除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后,诊断为不典型 CML。
二、分期CML 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
1、慢性期(1)症状: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低热、乏力、多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表现。
(2)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以中、晚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为主,原始细胞小于 10%,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慢粒治疗疗效评估标准

慢粒治疗疗效评估标准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效果评估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完全缓解:临床表现上没有贫血、出血、感染以及白血病细胞浸润的表现。
血常规检查显示血红蛋白大于100克每升,白细胞总数小于10×10^9/L,分类中没有幼稚细胞,血小板基本正常,骨髓象基本正常。
2. 部分缓解: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其中有一项或者两项没有达到完全缓解的标准。
3. 未缓解状态: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均未达到完全缓解的标准,甚至有可能表现为无效。
请注意,这些标准可能会因患者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建议在医生的评估下进行确定。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对于不同类型的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治
03
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未来治疗前景
随着对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未来可 能会研发出更加有效的药物和
治疗方案。
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新型治 疗策略正在研究中,有望为慢 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提供
更多的治疗选择。
随着治疗的进步,慢性粒单核 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生存期将得 到延长,生活质量也将得到改
骨髓细胞学检查
通过观察骨髓涂片中的细胞形态和数量,可以协助诊断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并了解病情变化。
分子生物学检查
BCR-ABL融合基因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可检测到BCR-ABL融合基因,该基因的存在是疾病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其他分子异常
部分患者还可能存在其他分子异常,如JAK2基因突变等,这些异常有助于解释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指导治疗。
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对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 病的预后也有很大影响,不同治疗方案的效 果和副作用不同。
生存率统计数据
慢性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为80%,而加速 期和急变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
国际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研究组(ISSG) 最新数据显示,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
的中位生存期达到10年以上。
VS
放疗
通过使用放射线局部治疗肿瘤,减轻病情 症状。
干细胞移植
自体干细胞移植
从患者自身采集干细胞, 经过处理后回输到患者体 内,重建患者的造血和免 疫系统。
异基因干细胞移植
从供体(非患者)采集干 细胞,经过处理后回输到 患者体内,重建患者的造 血和免疫系统。
脐带血移植
使用脐带血中的干细胞进 行移植治疗,具有低免疫 排斥反应、高组织相容性 等优势。
慢粒治疗方案

慢粒治疗方案第1篇慢粒治疗方案一、背景与目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是一种起源于多能干细胞的克隆性髓系增殖性疾病。
本方案旨在为慢粒患者提供一套合法合规、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延缓疾病进展、缓解患者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二、治疗方案1. 初诊评估(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病情发展、既往治疗情况及疗效。
(2)体格检查:重点关注肝、脾、淋巴结肿大情况。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骨髓涂片、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检查。
(4)影像学检查:肝脏、脾脏、淋巴结等部位B超或CT检查。
2. 药物治疗(1)靶向治疗:伊马替尼(Imatinib)为首选药物,根据患者体重调整剂量。
治疗期间,密切监测血常规、分子生物学指标,评估疗效。
(2)干扰素治疗:对于伊马替尼疗效不佳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考虑干扰素治疗。
(3)药物治疗监测:定期评估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3. 支持性治疗(1)感染预防:避免与感染患者密切接触,加强个人卫生,按时接种疫苗。
(2)贫血治疗:根据血红蛋白水平,给予相应治疗,如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等。
(3)出血倾向处理:注意预防出血,必要时给予止血药物或输注血小板。
4. 随访与评估(1)定期随访:治疗期间,每月随访1次,评估病情、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2)长期随访:治疗结束后,每3个月随访1次,监测病情变化。
5. 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1)心理支持: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健康教育:普及慢粒相关知识,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三、注意事项1. 治疗期间,患者应严格遵守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2. 遵循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合理使用药物,禁止非法购买、使用药物。
3.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
4. 患者应密切关注自身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四、总结本方案为慢粒患者提供了一套合法合规、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旨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与治疗

9K(##去甲基化 =I&###,?##MNOM(\!??##MNOM(!
静 脉 注 射 !@#F!(OD 连 用 ,#D! 疗 程 总 量
,??#MN#] !#???#MN! 治 疗 +!# 例 !># 例
& (@#-’ 有 效 ! 其 中 (# 例 &;’! 中 数 生 存
("#周 " 9# K+### 法 呢 基 转 移 酶 抑 制 剂 ’!!,)))# @??#MN!(OD! 连 用 9# 周 ! 间 歇 (# 周 ! 治 疗 @#例髓系急变均无效 " 也有连用 (!#D! 间
-
其他异常 $
1@’""" 国 际 骨 髓 移 植 登 记 处! 8T$ 7U ) 标
准 具有下列之一 " 即为加速期 ’1) 骨髓 原始细胞 !1!".或原始 D 早幼粒细胞 !
3!".(3) 外 周 血 嗜 碱 性 D 嗜 酸 性 粒 细
胞 !3!".(’) 血 小 板 增 高 或 持 续 减 低 " 治 疗 无 效 (B) 细 胞 遗 传 学 有 克 隆 性 演 变 ()) 贫血治疗无效 (F) 进行性脾肿大 (
1@1+++ 我 国 诊 断 标 准 具 有 下 列 之 二 者 为
加 速 期 ’1# 不 明 原 因 的 发 热 % 贫 血 % 出 血 加重和 A 或骨骼疼痛 (3) 脾脏进行性肿 大 (’) 非 药 物 引 起 的 血 小 板 进 行 性 降 低 或 增 高 (B) 血 和 A 或 骨 髓 中 原 始 细 胞 ! C 型 DE 型 ) <1!+.()) 外周血嗜碱性 粒细胞 <3!+.(F) 骨髓中有显著胶原纤 维 增 生 (9) 出 现 GH 以 外 的 其 他 染 色 体 异 常 (() 对 传 统 抗 #$% 药 物 治 疗 无 效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分子学监测与临床疗效评估

3个月分子学反应可预测疾病进展和总生存 德国CML IV 研究
• 1340例伊马替尼治疗患者的随机化研究;中位随访4.7年。
•aPFS 是指没有AP或BC AML进展或没有因任何原因的死亡。 •AP=加速期;BC=原始胞危象;IS=国际量表;
Hanfstein B et al. 2011 ESH-iCML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oster.
1.0
OS
3个月时,BCR-ABLIS ≤ 10% vs > 10%
1.0
≤ 10% > 10%
≤ 9.84%
0.8 生存概率 生存概率 0.6 0.8 0.6 0.4 0.2 0.0 5 0 1 2 3 4 开始伊马替尼治疗后的时间(年) 6 7 8 0 1 2 3 诊断后的时间(年) 4 5 6 BCR-ABLIS
Etienne G, et al. Blood. 2012;120(21):[abstract 3754] Hehlmann R, et al. Blood (ASH Annual Meeting Abstracts). 2012;120(Suppl):[abstract 67]. Kantarjian HM et al. Lancet Oncol. 2011;12(9):841-851. Kantarjian HM, et al. Blood. 2012;119(5):1123-1129.
不同监测方法中反应与疾病负荷的相关性: RQ-PCR检测BCR-ABL能够反映更低水平肿瘤负荷
白血病细胞数量
1012 1011
BCR-ABL 转录水平 (log10)
血液学 细胞遗传学
CHR (< 1-lo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MR
BCR2ABL mRNA 上升 出现 Ph阴性细胞染色体异常
基于对疾病进展的多种危险因素的分析 ,欧洲白血病专家 组根据患者在治疗前的疾病状况和治疗中重要时间点所取 得的血液学 、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以及 ABL 激酶区突 变分析的结果 ,将伊马替尼不甚满意的疗效定义为治疗失 败 、疗效次优和警告 3 类 ,并强调常规监测指导个体化治 疗 、延缓疾病进展的重要性 (见表 4) 。
2 CML 的疾病分期
20年来 , CML的疾病分期有 Sokal、国际骨髓移植登记 组 、M1D1Anderson癌症中心和 WHO 等几种标准 ,多数文章 和临床试验中广为采用的是常用标准和 WHO 2001年制定 的标准 [1 ] (见表 1) 。
3 CML 的疗效评估
CML具有独特的染色体和基因标志 ,治疗效果应从血 液学 、细胞遗传学 ( G显带法 ,至少观察 20个中期分裂象 ) 和分子学 3个层面评估 [2 - 3 ] 。其中 ,血液学疗效判定标准 在慢性期已得到公认 ,加速期和急变期尚不统一 ,现将多数 文章通常采用的标准列出 (见表 2) 。
完全分子学缓解 (未测得 BCR2ABL转录本 , CMR) 巢式 RT2PCR BCR 2ABL mRNA 为阴性
主要分子学缓解 (MMR)
RQ 2PCR BCR2ABL mRNA 较治疗前下降 ≥3 log
注 : 1)血液学反应达到标准须持续 ≥4周
·1582·
CH 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INTERNAL MED IC INE Oct 2007 Vol127 No120
WHO 标准
符合至少下列 1项指标 : (1)外周血白细胞和 (或 )骨髓有核细胞中原始细胞占 0110~0119 (2)外周血嗜碱粒细胞 ≥0120 (3)与治疗无关的持续血小板降低 ( < 100 ×109 /L) ,或治疗无法 控制的持续血小板增高 ( > 1000 ×109 /L ) (4)治疗无法控制的进行性脾脏肿大和白细胞增加 (5)出现细胞遗传学克隆演变
1 CML 的诊断
江 倩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志码 】A
江倩 ,女 。副主任医
师 、硕 士 研 究 生 导 师 。
1990年 毕 业 于 北 京 医 科
大学 ,同年进入北京医科
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
所工作至今 ,获临床医学
硕士学位 。长期从事血液
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特别
是血 液 肿 瘤 的 诊 断 和 治
注 : WHO 标准中 ,原始细胞可属髓系 (包括中性粒细胞 、嗜酸粒细胞 、嗜碱粒细胞 、单核细胞 、红系 、巨核系或上述任意组合 )和 (或 )淋 系 。对于少数形态学难以分辨系列来源者 ,推荐以免疫分型确认
表 2 CML疗效判定标准
血液学 1)
细胞遗传学 分子学
慢性期 加速期 /急变期
疗效
中性粒细胞 ≥115 ×109 /L 血小板 ≥100 ×109 /L 无髓外浸润证据 骨髓中原始细胞 < 0105 外周血中无原始细胞
中性粒细胞 ≥110 ×109 /L 血小板 ≥20 ×109 /L (无须输注血小板且无出血症状 ) 无髓外浸润证据 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细胞 < 0115 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细胞 +早幼粒细胞 < 0130 外周血嗜碱粒细胞 < 0120 无肝 、脾以外髓外浸润
4 伊马替尼治疗 CML的疾病监测和疗效评估
伊马替尼是针对 Ph 染色体阳性白血病致病基因产 物 ———BCR2ABL融合蛋白的分子靶向药物 ,目前已被公认 为 CML各期的一线治疗 。 2006 年 ,欧洲白血病专家组推 荐了标准剂量 (400 mg)伊马替尼治疗初发 CML (主要为慢 性期 )患者疗效监测的频率和方法 (见表 3) [4 ] 。
表 3 欧洲白血病专家组推荐的初发 CML慢性期患者伊马替尼疗效监测方法
血液学反应
细胞遗传学反应
分子学反应
频率 每 2周 1次直至确认获得 CHR;之后 ,每 3个月 1次 每 6个月 1次直至确认获得 CCR;之后 ,每 12个月 1次 每 3个月 1次
方法 全血细胞计数 ,包括分类
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检测 F ISH1)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北京 100044
E2mail: jiangqian@medmail1com1cn
根据白细胞增高 、脾脏肿大 、Ph染色体或 BCR2ABL 融 合基因阳性即可确诊 ,后两者是诊断 CML的必要条件 。
首次诊断时 ,强调骨髓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检查 (如 G 显带法 )识别 Ph染色体 、变异异位和有无克隆演变的重要 性 。当骨髓标本难以获得时 ,可采集外周血进行 BCR 和 ABL基因双探针荧光原位杂交 ( F ISH ) 分析以确定诊断 。 另外 ,初诊时外周血 (或骨髓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 RQ 2 PCR)方法检测 BCR2ABL 基因转录本是近 10 年来大力提 倡的 ,以此确认常见的 b2a2和 b3a2或无法以标准的引物 、 探针扩增得到的少见的融合基因类型 ,并有利于酪氨酸激 酶抑制剂 (如伊马替尼 )等治疗效果的判断 。
RQ 2PCR
注 : 1)仅用于治疗前识别 Ph阴性 /BCR2ABL阳性的 CML、变异异位 、Ph扩增或 Del 9q + 。如果骨髓干抽或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检测失 败 , F ISH可用于监测
治疗失败 次优疗效 警告
表 4 欧洲白血病专家组关于伊马替尼治疗反应的定义
诊断时
3 个月 无血液学缓解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 】1005 - 2194 ( 2007) 20 - 1582 - 05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的疗效与毒副反应
魏 辉 ,王建祥
[ 1 ] Kantarjian HM , Deisseroth A , Kurzrock R, et al. Chronic myeloge2 nous leukem ia: a concise update[ J ]. B lood, 1993, 82: 691 - 703.
国际随机比较干扰素与伊马替尼治疗初发 CML 慢性 期的研究证实 ,伊马替尼治疗早期获得细胞遗传学和分子 学缓解的患者较少发生疾病进展 。另有数篇文献显示 ,伊 马替尼治疗前患者的某些临床和遗传学特征与预后相关 。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7年 1L分期标准
6个月 < CHR 无细胞遗传学反应
12 个月 <MCR
18 个月 < CCR
任意时间 丧失 CHR 丧失 CCR 出现高水平对伊马替尼不敏感的突变
< CHR
<MCR
< CCR
<MMR
出现 Ph阳性细胞克隆演变 丧失 MMR 出现低水平对伊马替尼不敏感的突变
高危 Del 9q + Ph阳性细胞克隆演变
片状和簇状巨核细胞增生伴有显著的网硬蛋白或胶原蛋白纤 维化 ,和 (或 )严重粒细胞发育不良提示加速期 。上述现象常伴随加 速期的其他特征 ,尚未作为独立的诊断依据
急变期
符合至少下列 1项指标 : (1)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细胞 ≥0130 (2)髓外原始细胞浸润
符合至少下列 1项指标 : (1)外周血白细胞或骨髓有核细胞中原始细胞 ≥0120 (2)髓外原始细胞增生 (3)骨髓活检中出现大片状或灶状原始细胞
[ 3 ] Sawyers CL, Hochhaus A , Feldman E, et al. Imatinib induces he2 matologic and cytogenetic responses in patients w ith chronic my2 elogenous leukem ia in myeloid blast crisis: results of a phase Ⅱ study[ J ]. B lood, 2002, 99: 3530 - 3539.
Hughes等 [5 ]学者建议 ,一旦患者出现 BCR 2ABL 转录 本水平上升 ,应在 1个月内重复检测 ,如果得到确认 , BCR2 ABL转录本的监测频率宜增加为每个月 1次 ,并进行 ABL 激酶区突变分析 。ABL 激酶区突变分析的指征为 : ( 1)慢 性期患者疗效不佳或丧失曾经获得的血液学 、细胞遗传学 和分子学反应时 。 (2)加速期和急变期患者无论对酪氨酸 激酶抑制剂反应如何 ,均须每 3个月进行 1次常规监测 。
慢性期 加速期
常用标准 未达加速期指标 符合至少下列 1项指标 : (1)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细胞占 0115~0130 (2)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细胞 +早幼粒细胞 ≥0130
(3)外周血嗜碱粒细胞 ≥0120
(4)与治疗无关的血小板降低 < 100 ×109 /L (5)出现细胞遗传学克隆演变
疗 ,已发表论文十余篇 ,参
与编写学术专著 4部 。
【关键词 】 白血病 ,髓样 ,慢性 ;诊断 ;疗效 Keywords Leukem ia, myeloid, chronic; D iagnosis;
Effec t
慢 性 粒 细 胞 白 血 病 (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 ia, CML )是一种以髓系增生为主的造血干细胞恶性疾病 。 9 号染色体长臂 ( 9q34)与 22 号染色体长臂 ( 22q11 )相互易 位形成了的短于正 常 的 22 号 染 色 体 , 即 t ( 9; 22 ) ( q34; q11) ,被称为费城染色体 ( Philadelphia chromosome, Ph) ,其 是本病的标志性细胞遗传学特征 。9号染色体上的 ABL基 因与 22号染色体上的 BCR 基因融合形成的 BCR2ABL 基 因是致病的分子学基础 ,最常见的两种融合类型是 BCR 基 因上外显子 13 ( b2)和外显子 14 ( b3)分别与 ABL基因上外 显子 2 ( a2)形成的 b2a2和 b3a2型基因 ,均编码 P210蛋白 ; 少见的是 BCR基因上外显子 19 ( e19)与 a2 形成的 e19a2 型基因 ,编码 P230蛋白 ;位于 BCR基因上的其他断裂点与 ABL基因所形成的融合也有个案报道 。异常的融合蛋白 (特别是 P210蛋白 )具有超乎正常的酪氨酸激酶活性 ,干 扰造血干细胞和 (或 )祖细胞一系列的细胞增殖 、凋亡和黏 附信号 ,从而造成血细胞增殖失控 、抗凋亡以及不成熟细胞 提前释放至外周血中 ,导致 CML的发生 。临床表现为白细 胞增高 ,外周血分类中有粒系不成熟细胞 ,脾脏肿大 ,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