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沛霖老师针灸治疗震颤麻痹经验_何梅光
推拿流派

推拿流派一、一指禅派这是近代第一大推拿流派,现在的绝大部分推拿书介绍的第一个手法都是一指禅推法,足见其影响之深。
该派的代表人物是朱春霆先生,一指禅手法的“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的五大要领即由朱先生总结。
一指禅的操作不用我多废话了,一指禅现在一般认为是摆动类手法,我个人认为这种手法在施术时会产生机械波的效应,在体内产生反射和折射等复杂的作用,所以有特殊的渗透力。
顺便提一句,当今一些大众化的水平比较高的推拿师的看家本领一般都是“颤法”和“扳法”,我认为“颤法”也会有类似机械波的效应,所以成为推拿师的看家本领。
二、脏腑经络按摩这一派的代表我认为可以算是《脏腑图点穴法》和《脏腑经络按摩》,而《脏腑经络按摩》和《脏腑图点穴法》有明显的渊源关系,此派手法注重脾胃,以调理阑门穴及腹部各穴为主,对一些内科杂症确有奇效。
《脏腑图点穴法》另配有四肢分筋法及一些辅助手法,梳理全身经筋,手法奇特,在点穴揉按时要做到“旋转推按,气通则止”,对施术者的手下感要求很高,我个人感觉在“气通”时手下会有跳动感或水流感。
《脏腑经络按摩》与《脏腑图点穴法》相比腹部手法基本相同,而梳理四肢经筋用踩跷法,力度较《脏腑图点穴法》为大,但方法基本相同,《脏腑经络按摩》中另有疏皮疗法值得关注,臧福科先生认为疏皮疗法是失传已久的“皮部按摩术”,颇具研究价值。
三、经穴按摩派此派现在也颇流行,其治疗原理多按经络、腧穴理论与针灸取穴大致相同,多数不过是以指压代替针刺。
水平较高的支派也有不少,如马秀棠先生的《点穴疗法》以五种点穴手法以应人之五脏,作用于人体筋、脉、肉、皮、骨五体以应五行,取穴则完全按照针灸原理辨证论治,确有以指代针之效。
还有曹锡珍先生《经穴按摩疗法》一书,详细介绍古代按摩八法,及各种治筋整形之法,以我个人经验这些方法对筋、骨损伤疗效较内科诸症显著。
另有解佩启先生的《周易八卦指针疗法》,此套手法据老辈传说为北京八卦掌门内秘传,但我看来指导理论就是针灸理论,但对气机理论之升降开阖聚散发挥颇多,并配合八卦内功而用。
帕金森病的针灸治疗方法

帕金森病的针灸治疗方法问帮手给我写信RSS订阅邮件订阅314人关注网站承诺:阿邦网坚持写作客观独立的立场,永远不受金钱影响。
秉承为人民生活服务的宗旨,与您分享特邀帮手的经验和知识,帮您解决生活问题,提高生活品质。
本文系阿邦网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违者必究。
震颤麻痹的针灸治疗方法来源:吴学峰[点击放大]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以四肢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为主要特征的锥体外系疾病。
本病多见于50 -60岁的男性。
病因目前尚未弄清,一般认为可能是锥体外系统中多巴胺的浓度过低,以致苍白球和黑质变性所致。
当发生脑动脉硬化、颅脑外伤、梅毒、脑炎、一氧化碳中毒、锥体系统肿瘤时也可出现类似的症状,此时称震颤麻痹征群或帕金森征群。
帕金森病在中医学称为风颤,认为主要是由于肝风窜犯四肢所致。
凡年过半百,肝肾不足,水不涵木或平素多郁易怒,肝阳偏亢之人,均可使阴阳失调,肝风撑窜四肢,扰乱脉络,以致震颤,不能自已。
辨证起病缓慢,逐步加重,往往先见一侧上肢震颤,以后发展到同侧下肢、对侧上肢、对侧下肢。
手部震颤为搓丸状,静止时尤为明显,入眠即止,醒则复作,晚期头部、舌部也可震颤。
四肢肌张力逐步增高,以致逐步强硬,活动不便,严重者呈铅管状、齿轮样、折刀样强直。
由于颈肌、躯干肌强直致头部前倾,患者表情呆板,眼裂增宽,呈面具脸,步态紧张,动作迟钝,写字越写越小,精神不宁,烦躁易怒。
因全身代谢增高,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增多,常油光满脸。
晚期吞咽肌出现强直,致吞咽困难,口水自流,全身强直,状如木板,翻身不能,故称震颤麻痹。
治则本病治宜镇肝熄风,平补肝肾。
针灸:百会、风府、风池、印堂、合谷、太冲、太溪、三阴交。
注意事项1.帕金森病是慢性进行性疾病,针刺治疗能改善症状及延缓病情进展。
2.患者应在生活起居、饮食情志方面多加注意,配合药物治疗则疗效可能较好。
针灸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经验分享

针灸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经验分享
[治验举例]
患者,男,68岁,工人。
患者自2014 年9月以来,出现因的右手指震颤,遂去某市级医院神经科,诊断为原发性震颤麻痹服左旋多巴、安坦等药物治疗后无效反而加重,医生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因有畏惧心理而寻求针灸治疗。
患者慌张步态,双上肢震颜,四肢肌肉强直,上肢无摆动,皮脂分泌旺盛,说话含糊不清,生活需要子女照顾,舌淡苔少,脉弦细弱。
西医诊断为原发性震颤麻痹(重度20分),中医诊断为颤证(肝肾两虚)。
采用体针与头针结合治疗,体针取大椎、肝俞、脾俞、肾俞、合谷、曲池,头针取舞蹈震颤控制区。
治疗10次为1疗程,每日1次,每疗程14天。
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步态平稳,上肢震颤偶尔出现,面部有表情反应,症状、体征评定总得分减少到6分(减少 70%),达显著标准。
[临床体会]
祖国医学认为,震颤麻痹的病理实质在于肝肾阴虚,也涉及心脾两脏,表现为颤震、僵直、行动徐缓等,其原因是由于本虚的基础上形成了内风、痰、火、瘀等病理改变,内风、痰、火、瘀是相互影响的病理因素,相互影响的病理产物,导致经脉、筋脉失养的最终病理结局。
中医针灸治疗帕金森氏病病例分析

中医针灸治疗帕金森氏病病例分析王XX,男,90岁,住院号:448675,初诊日期:2016 年8月4日。
主诉:下颌及舌体震颤2年余。
病史:患者于2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颌及舌体不自主震颤,语言流利,四肢活动可,当时神清,无头晕头痛,无胸闷憋气、二便失禁等症,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查多巴胺转运蛋白现象示:双侧纹状体区多巴胺转运蛋白密度减低,诊断为“帕金森氏病”,并予口服美多巴治疗,经治震颤症状未见明显缓解。
近2月于我院针剂及口服中药汤剂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现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我病区。
现症:神清,精神可,语言清晰流利,反应迟钝,下颌及舌体不自主震颤,偶右手不自主震颤,行走迟缓,口角流涎,饮水偶呛,咳嗽咳少量白色泡沫痰,偶胸闷憋气,无头晕头痛、胸痛等症,纳可,寐安,小便调,大便干燥,2日一行。
高血压40余年,最高180/8OmmHg左右,平素口服施慧达半片1/日,血压控制在120-130/7OmmHg左右。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T: 36.2o C, P: 60 次/分,R: 18次/分,BP:169∕84mmHg o西医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可,被动体位,查体欠合作,肌力上肢肌力5级,下肢肌力4级。
中医查体:面色偏红,语言清晰流利,反应迟钝,下颌及舌体不自主震颤,偶右手不自主震颤,行走迟缓,口角流涎,饮水偶呛,纳可,寐安,小便调,大便干燥,2日一行。
舌紫暗,苔黑,脉弦细。
ECG:窦性心律、左心室肥大。
多巴胺转运蛋白现象:双侧纹状体区多巴胺转运蛋白密度减低。
颅脑MR平扫:1、脑白质少许脱髓鞘斑;2、脑萎缩。
西医诊断:帕金森氏病高血压病中医诊断:颤病证型诊断:痰热动风证治疗原则:化痰熄风,滋补肝肾,疏通经络,补益脑髓。
针灸取穴:百会、四神聪、内关(双)、人中、风池(双侧)、完骨(双侧)、天柱(双侧)、太溪(双)、行间(双)、丰隆(双)、头维(双)、曲池(双)、合谷(双)、太冲(双)、足三里(双)。
一针一得种疾病的单穴治疗秘诀

一针一得种疾病的单穴治疗秘诀seek; pursue; go/search/hanker after; crave; court; woo; go/run after
一针一得:46种疾病的单穴治疗秘诀一针一得:贺普仁46种疾病的治疗经验1.急性咽痛其症恶寒发热、咽干、疼痛继而肿胀,甚至咽不下饭,呼吸困难.恭喜您获得了1次抽奖机会广告针:三棱针急刺少商出血数滴,既能止痛又退烧,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2.暴发火眼主要症状为结膜充血、眼球微痛,有异物感、怕光、流泪、分泌物增多.针:患侧耳尖放血.或太阳穴放血.或内迎香放血.根据病情轻重,灵活应用.3.偏头痛本病特征多数为左侧头部发生剧烈疼痛,数日或数月反复发作,有时恶心呕吐、目眼流泪、影响视力等.针:一针两穴,丝竹空透率谷,留针30分钟,即可治愈.4.落枕其症颈项强直,酸楚疼痛,左右不能回顾.针:绝骨,用“龙虎交战”手法,针感可以窜至颈项,效较显着.如治疗不及时成为慢性者,效不佳.展开剩余87%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概述•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论基础•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实践•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案例•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疗效评估与优化方案•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针灸辅助治疗方法01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概述针灸是一种利用毫针、艾灸等刺激人体穴位的治疗方法。
通过调节人体经络系统,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治疗疾病的目的。
定义根据刺激方式的不同,针灸可分为体针、头针、耳针、手针、足针等。
分类定义与分类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经络系统,使气血运行通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的作用机制调节经络针灸可以刺激神经末梢,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缓解疼痛和其他不适症状。
调节神经系统针灸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改善身体的免疫功能,促进身体自愈。
调节内分泌疼痛性疾病如头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等。
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癫痫、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
功能性疾病如失眠、神经衰弱、抑郁症等。
针灸治疗的临床应用02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论基础经络是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络脉、经别和皮部等。
经络系统是沟通表里、联络脏腑、运行气血的通路,能够传递身体各部位的信息,调节人体功能。
脏腑是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部分,包括心、肝、脾、肺、肾等五脏和胃、小肠、大肠等六腑。
脏腑系统与经络系统相互配合,调节人体各项生理功能,包括神经系统功能。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经络和脏腑功能,进而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针灸治疗可以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改善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接收,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缓解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针灸治疗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现代研究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可以改善脑部血流、调节神经递质、减轻炎症反应等,对神经系统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
研究还发现,针灸治疗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针灸治疗帕金森氏病的临证体会

针灸治疗帕金森氏病的临证体会时间:2010-8-8 23:17:07 文章来源:中医人收集整理作者:佚名王玲玲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帕金森氏病是以震颤、僵直、运动减少及姿势异常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
一般认为针灸对本病疗效肯定,既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又能控制病情进展,部分病例可实现多巴药物的减量。
我们临床治疗帕金森氏病数十例,积累了一些临证经验,现总结有关病例记录,谈谈针灸治疗本病的体会。
一、整体调整,标本兼顾王肯堂在论及本病时说:“颤,摇也;振,动也。
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
”一言道明其属“风”的病机性质。
动风之机不离乎肝,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体柔而性刚,主升主动。
肝风之宁谧,"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气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临证指南》)。
肝风之生,起于五脏,而肝风为患,所涉甚广,脏腑筋骨,无所不入,且常挟痰、火、瘀等病理因素伤人,加之本病患者长期服用美多巴等药物,助火生燥,故表现更纷杂。
故临证尤须着眼全身,整体调治,辨证求其本,平肝治其标,标本兼治,方可收功。
(1) 辨证求因,调治其本风动当熄,欲熄其风,必究其因,一拨其本,调其脏腑功能,不熄风而风自止。
本病的动风与热病的急性动风不同,起病缓慢,震颤细小,患者年龄偏大,体质状况较差,属“虚风”的范畴。
其发病与病情进展与脏腑的气血阴阳关系密切,故在治疗上,强调“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肾水不足以涵木,血少不足以濡养,中气虚不足以培木,更兼老年人血瘀,痰盛久羁,痰瘀扰于正虚之体,使肝失其阴柔,刚燥之性易萌,龙雷不潜,相火升腾,肝阳亢盛,走窜于督脉及手足三阳则动风而身颤震。
综之,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者为气血不足,肝肾不足;标实者为阳亢风动、气滞血瘀、痰浊痰火内阻。
临床上针对病机,因证调治,内平五脏,外泄风势,对控制病情进展极为重要。
针灸推拿功法指导:震颤麻痹头针法治疗

(一)取穴主穴:舞蹈震颤区。
配穴:运动区、晕听区。
(二)治法震颤为主者,仅取主穴,兼肌力增强者,加运动区,因服用药物产生头晕等副作用者,配晕听区。
早期,单侧肢体颤动或肌力增强者,仅取对侧头皮针穴区。
后期,双侧出现症状则取双侧穴区。
并依据肢体的不同病变部位,取相应的区域,如上肢症状明显,取运动区之中2/5区域等。
以28号毫针,快速刺入,并推至所需深度,即予以捻针,捻针频率为200~240次/分,持续1分钟,留针15~20分钟,每隔5分钟捻转1次,出针前捻转1次,手法同上。
如在对侧肢体出现热、麻、胀者为佳。
亦可通以电针,电针频率240~280次/分,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通电20~30分钟。
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间隔5~7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疗效评判标准:显效:震颤部分停止,历时6个月以上,肌强直基本恢复正常,全身情况接近正常,能恢复工作,但半年后复发;好转:静止时震颤停止8小时以上,肌强直和全身情况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
共治34例,4例为个案,余30例按上述标准评定:显效13例(43.3%),好转16例(53.3%),无效1例(3.4%),总有效率为:96.6%。
头皮针治疗,据我们体会,在早期本病患者的开始治疗阶段,效果较为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家医萃
张沛霖老师针灸治疗震颤麻痹经验
何梅光1
,段晓荣2
,张沛霖(指导)
(1.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011;2.昆明市中医院,云南昆明650011)
摘 要:张老治疗震颤麻痹针灸临床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症情分为3种证型进行治疗,临床效果较好。
张沛霖主任医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对针灸治疗震颤麻痹进行了长达17年的临床研究。
笔者跟师学习期间,得到导师的临证指导,现将导师针灸治疗震颤麻痹的经验总结报道如下,以飨读者。
关键词:名老中医;针灸;经验;震颤麻痹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779(2006)11-0040-01作者简介:何梅光(1968-),男,主任医师,从事针灸推拿及骨科生物力
学的教学工作。
导师张沛霖是延安医院主任医师,系国家级名老中医,从医五十余载,临床经验丰富,针灸临床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笔者有幸跟师为徒,现将张老师临床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治疗震颤麻痹的经验介绍如下。
震颤麻痹又称为帕金森氏病,是一种全身锥体外系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以肢体震颤,肌肉强直,运动减少及姿势障碍等为特征的锥体外疾患,西医辨病此病为脑黑质、苍白球和纹状体等锥体外系变性,与多巴
胺不足及神经递质平衡失调等因素有关[1]。
导师于1982年起对针灸治疗震颤麻痹就开始了研究,张老师对震颤麻痹按中医辨证分型进行针灸治疗及临床观察,张老师按中医辨证分为3种证型,即肝肾阴虚的强直型,气滞血瘀的震颤型和气血两虚的混合型。
1 肝肾阴虚的强直型
主症:肢体强硬,筋脉拘急,抖动不已,眩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大便干结,舌体偏瘦,舌质暗红,少苔,脉细弦或沉弦。
辨证:肝肾阴虚引发手足大筋强直,不能敛阳而大筋失于濡养而挛急,六阳经气失于升发,出现强直姿势与特殊面容或机械样的不灵活的肢体功能,弦滑或弦细滑为病进,转缓弱为发病静止。
治则:滋补肝肾,育阴熄风。
取穴:百会、头维、完骨、养老、阳池、附阳、太溪,补阴泻阳。
如患者杜某,男,72岁,双手抖动3年,上臂伸肌与屈肌轻度张力增高,运动减少,面部表情板滞,四肢无力,语音不清晰,伴头晕目眩,上肢麻木,脉弦细长,取以上穴位针刺,用经穴激光刺入完骨,连续治疗5次即觉语言功能恢复,发音障碍消除,10次后,已能正常工作。
2 气滞血瘀的震颤型
主症:上肢的指、腕关节,头部的口、唇、舌、下颌等有固定的震颤,并有固定部位的麻木胀痛,舌质暗或有
瘀斑,脉细涩。
辨证:气滞血瘀,血不养筋与手足六阳经不相顺接,因阴不敛阳,而手足六阳经气气滞而阴筋缓阳筋急,间断出现静止性肢体震颤,臂内臂外筋膜张力增加,有眩晕,耳鸣,失眠,腰膝酸软,舌体偏瘦,舌质暗红,脉细弱为轻,偏弦细数为病情加重。
治则:活血化瘀,兼补肝肾,取穴:百会、通天、络却、阳池、外关、阳谷、中渚、悬钟、曲泉,太溪以经穴激光刺入泻实为主。
曾治刘某,女,58岁,双手抖动2年,手指如搓丸样颤抖,头摇动,下肢行走不稳,曾作C T 检查示:右侧脑腔隙性脑梗塞,大脑供血不足。
此因血行受阻于上,脑失血养,采用上述穴位治疗10次,震颤减少,治疗20次行走自如。
3 气血两虚的混合型
主症:得病时间较久,产生精神倦怠,四肢无力,大多数震颤与强直程度较重,并有头晕目花,舌质淡胖,脉细弱。
辨证:血虚失荣于脑,或虚为脑萎,头晕目花,跷维已失引导,经气上行受阻,经气已累及冲任督带为病。
治则:养血益气,熄风活络,取穴:风池、天柱、后顶、通天、列缺、照海,益气用气海、关元,廉泉、承浆按证选用。
患者胡某,男,69岁,右上肢抖动7年,四肢麻木、无力,伴头昏,服用左旋多巴与安坦等无效,有高血压病史20年,脉细弱,经治疗4次,抖动有所减轻,治疗29次症状明显好转。
按语:震颤麻痹属中医/震颤0、/痉病0范畴,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以肢体震颤,肌肉强直,运动减少及姿势障碍等为特征的锥体外疾患。
导师针灸临床治疗震颤麻痹着重从肝肾入手,以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熄的原理,重在育任脉、冲脉之阴,调养肝肾。
肝肾虚重在阴损,阴损调治的难度在如何引阴血入络脑,导师采取升六经之阳引阴血入络脑,配合督脉升阳与任脉育阴交替运用。
参考文献:
[1] 黄友岐.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12
收稿日期:2006-04-10
#40#JC AM.Nov.,2006,Vol.22,NO.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