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和道德问题

合集下载

关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关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关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1.存在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习俗、习惯和道德去调整全部的社会关系已经不可能,社会需要更强有力的、更广泛的、普遍的标准去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律也就应运而生。

法律的出现,并非由此结束道德的历史使命,道德仍然在社会生活中对人们的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规范作用。

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法律和道德的一般关系:道德所禁止或许可的也为法律所禁止或许可。

如在日常生活中,杀人、抢劫、欺诈等行为是违反道德的,在法律上也是禁止的;而诚实信用、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都是道德上赞许的,法律上也是许可的。

道德上不许可但是法律上是许可的。

例如,因超过诉讼时效而失去胜诉权,法律是许可的,但却是道德所不容的。

道德许可的,但法律上是不许可的。

复仇,在法律上是禁止的而在道德的层面上却是许可的,甚至是有意义的。

一般来说,当法律与道德冲突时,道德可以作为衡量法律优劣的标准,可以从价值上指引法律;而法律则可以校正道德的标准。

2.联系与区别2.1法律与道德的联系其一,相互渗透。

法律贯穿道德的精神,道德从价值上指引法律。

法律的很多规范都是根据道德原则或规范制定的。

而道德的许多内容又是从法律中汲取的。

其二,相互制约。

道德可以对法律的公正性及其程度作出评价以保持法律发展的伦理方向。

而通过立法和司法的环节又可以促使某些道德规范的发展和完善以制约不道德行为不得越出法律许可的范围。

其三,相互保障。

从实质上讲,凡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同时也是或可能是违反道德的行为;凡是违反道德的行为,也是或可能是违反法律要求的行为,尽管不一定必须直接追究违反者的法律责任。

其四,相互转化。

相互转化关系首先表现为“引德入律”或“从律到德”这样两个过程,道德规范作为社会自律的内容,可以转化为法律规范的社会他律的内容,而随着法治的加强和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法律规范中他律机制,也会逐步内化为人们道德自律的机制。

2.2法律与道德的区别(1)产生的背景不同。

道德是在原始规范的基础上产生的,最早表现为禁忌、风俗和礼仪等。

法律与道德冲突的原因分析

法律与道德冲突的原因分析

法律与道德冲突的原因分析正如前所述,法律与道德虽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如泸州二奶遗赠案与“医德高尚献血案”这样的案例却引起了人们基于道德和法律从不同的角度有了不同看法。

法律与道德发生原因的冲突有很多,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法律与道德的评价标准与价值取向不同;二是法律自身的局限性。

1法律与道德的评价标准与价值取向不同首先,法律与道德的评价标准不同。

道德是社会调整体系的一种形式。

它是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的观点,规范和原则的总和。

法律对行为的评价是合法或不合法,而道德对行为的评价是善还是恶,源自人的内心的评判,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阶级,集团,阶层对道德的善恶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尺度和标准。

而法律往往反映的是在社会上占统治或者支配地位的利益阶层或者集团的道德观,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大众的基础道德价值观,同时法律的标准是客观统一的,一旦法律通过并公布实施之后,其标准就获得了统一并且必须加以遵守。

故在法律的实施以及在法律行为的评价上,即使按照法律作出了合法还是违法的法律评价,但是按照不同的道德评价,不同阶层的人会在道德上作出不同评价,该种不同于法律上的评价通常会导致人们所说的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其次,法律与道德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

如道德上要求见义勇为,但是法律虽然鼓励见义勇为但是却认为这不是义务,亦不会判没有见义勇为者的法律责任。

再如道德上认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是法律规定的债权诉讼时效制底却持相反意见且对比鲜明。

从以上法律与道德不同的价值取向可以看出,道德上提倡的行为,法律不一定加以规定。

2 法律自身的局限性法律本身只是一个基于社会基本道德基础与统治阶级的道德观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规范,故它具有自身的局限性,这也是法律与道德冲突的内在原因,法律自身的局限性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法律是不善的或是不正义的法。

法律应当以道德为制定基础,但是在现实中,基于人的知识的有限性与利益的狭隘性有可能制定不合乎道德正义的法律,这样制定的法律自身就有可能是与道德相背离的法律。

法律与道德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冲突

法律与道德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冲突

法律与道德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冲突法律与道德作为社会秩序与规范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体现了法治与德治的原则。

尽管二者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互动,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冲突。

本文将就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和冲突进行探讨。

一、法律与道德的关系1. 共同目标:法律与道德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进步。

倡导契约精神、互助互利、公正公平等。

2. 法律基于道德:法律规范的形成往往基于共同的道德价值观。

法律的制定通常依据社会中普遍接受的道德准则,并以此作为法律的依据。

3. 法律的补充:对于一些道德无法完全覆盖的行为,法律提供了明确的规定和约束。

法律的作用在于填补道德规范不足的地方,以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

4. 法律规范的权威性:相对于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法律是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具有强制性和可执行性。

二、法律与道德的冲突1. 价值观差异:由于不同个体和不同社会群体对于道德的理解和认同存在差异,可能导致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冲突。

例如,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同性婚姻可能被视为违背道德的行为,但在另一些地方,却被法律允许。

2. 道德先于法律:道德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先于法律的形成。

某些行为早已被社会公认为不道德,但法律却未能及时制定相应规范。

这时,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冲突就会暴露出来。

3. 革命与变革:在一些历史时期,社会的法律与道德观念存在激烈冲突。

例如在某些革命时期或社会变革时,法律可能成为压迫的工具,对抗道德正义。

4. 个人道德与法律义务:个人的道德标准与法律所规定的义务有时也会发生冲突。

例如,一个人可能在法律上被要求为了自身利益作出某种选择,但其个人道德可能产生不同的判断。

三、解决法律与道德冲突的思路1. 法律与道德教育:加强公众对法律和道德的教育与宣传,增强公众的法治和德治意识,提高道德与法律的一致性。

2. 法律规范的合理性:法律规范的制定应更加合理且能够反映公众的共同道德观念,以减少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冲突。

道德与法律的联系和区别

道德与法律的联系和区别

道德与法律的联系和区别一、法律与道德的联系1、两者都属于上层建筑,都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

法律和道德都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两者都离不开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都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

2、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最低的要求。

违反道德不一定违反法律,例如见死不救违反道德,但是不违背法律。

反过来,违反法律也不一定违反道德,比如“民告官”行政诉讼的起诉期是6个月,当事人过了起诉期才起诉违反法律制度,但和道德没有关系。

3、两者在社会治理中都发挥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能说成“法律是万能的”或者说“法律中心论”,两者地位同等重要。

二、法律与道德的区别1、产生时间不同。

法律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没有国家就没有法律,法产生于阶级社会;道德是社会生活自发演变而形成的,在原始社会就存在相应的道德,例如上古时期的禅让制。

因此法律的产生时间晚于道德。

2、结构不同。

法律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体系性,具体表现为法律制度、法律条文、法律部门等等;而道德比较零散,没有完整的体系。

3、内容不同。

法律的内容强调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没有权利就没有义务,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道德的内容往往只强调义务。

如道德要求拾金不昧、救死扶伤、尊老爱幼等等都是给人设定的义务。

4、保障手段不同。

法律的保障力量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手段;道德的保障主要靠人们内心的遵守和社会舆论的评价,是一种内心的约束。

因此法律的保障手段强于道德。

5、调整范围不同。

道德的调整范围远远大于法律。

道德要求人们内心善良、与人为善,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这样的要求,而法律只是对人最低限度的要求,调整范围小于道德。

法律与道德二者之间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二者之间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二者之间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二者之间的关系:
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

法律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需要法律的辅助,但两者也有区别:一是调整的对象不同。

道德与法律在调整对象上的区别表现在:道德主要通过调整人的内在信念和思想动机来影响人的外在行为;法律主要指向人的外在行为,要求人的外在行为的合法性。

具体来说,道德秩序是内在的和自觉的,而法律历史是外在的和强制性的。

道德包括对动机的考虑,要求人们按照道德责任的意识行事,而法律不考虑潜在的动机,主要基于行为的外在方面。

二是调节手段不同。

道德调节主要是基于社会主体的伦理认同和道德评价,通过舆论的批评和谴责以及主体的自我反思来促进主体遵守道德。

法律调整主要是通过有组织的国家强制力来保证法律的实施。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在社会生活中,法律和道德往往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和谐的。

法律是一套由国家制定的规则和法令,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而道德则是一种普遍的伦理标准,被视为个人行为的准则。

尽管法律和道德的目标都是为了社会的利益和公正,但它们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冲突源于其根本的不同。

法律是通过立法程序通过的,具有明确的权威和约束力,其违反可能会导致法律后果。

而道德则是由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信仰和价值观所塑造的,其违背不一定造成法律责任。

例如,法律可能规定某些行为是合法的,但从道德角度来看,这些行为可能是不道德的。

其次,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冲突可能是由于社会的变革和个人的观念差异所引起的。

社会和文化的不同可能导致对道德准则的理解和评判存在差异,这与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形成了对比。

此外,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可能会与特定法律相冲突。

例如,某些人可能认为安乐死是一种道德上应支持的行为,但在某些国家或地区,安乐死被法律视为非法行为。

第三,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冲突还可能源自法律的局限性和不完善性。

法律是由人制定的,因此必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法律无法预见和解决所有情况,有时可能由于过时或不完善而与道德相冲突。

例如,某些法律规定可能违背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或无法充分考虑到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尽管法律和道德之间可能存在冲突,但在实际应用中,两者通常需要相互促进和补充。

法律是社会秩序和公正的基石,它们的制定和执行可以起到规范行为、保护权益的作用。

然而,法律的制定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它需要不断与道德观念相结合,并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修订和重塑。

同时,道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道德观念的存在可以推动个人和集体行为的自律,树立起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道德准则可以填补法律的空白,并为法律提供指引和约束。

在某些情况下,道德的力量超越了法律的限制,促使人们采取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

综上所述,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源于它们的根本不同、社会变革和个人观念差异以及法律的局限性。

法律道德冲突案例(3篇)

法律道德冲突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法律与道德的冲突现象屡见不鲜。

本案例以一起医疗纠纷为切入点,探讨法律与道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与抉择。

(一)案件概述患者李某,男,30岁,因胃痛就诊于某市某医院。

经检查,李某被诊断为胃炎。

医生建议李某住院治疗。

在住院期间,李某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死亡。

李某的家属认为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过错,遂将医院告上法庭。

(二)案件争议焦点1. 医院是否存在医疗过错?2. 医疗过错与李某的死亡是否存在因果关系?3. 医院是否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二、法律分析(一)医院是否存在医疗过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诊疗规范,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医院在治疗过程中是否违反诊疗规范,是判断医院是否存在医疗过错的关键。

1. 医院是否存在诊疗过错根据病历资料,医院在李某住院期间,对李某进行了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然而,在治疗过程中,医院未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导致李某病情恶化。

根据诊疗规范,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因此,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诊疗过错。

2. 医院诊疗过错的严重程度根据病历资料,李某在住院期间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死亡。

由此可见,医院诊疗过错的严重程度较高。

(二)医疗过错与李某的死亡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因医疗过错造成患者死亡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医院诊疗过错与李某的死亡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判断医院是否应承担侵权责任的关键。

1. 医院诊疗过错与李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根据病历资料,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诊疗过错,导致李某病情恶化,最终死亡。

因此,医院诊疗过错与李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 医院诊疗过错是李某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病历资料,李某在住院期间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死亡。

由此可见,医院诊疗过错是李某死亡的主要原因。

采访中需要注意的道德和法律问题

采访中需要注意的道德和法律问题

采访中需要注意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在进行采访时,记者需要时刻铭记着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以确保其采访行为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在采访中,记者有责任尊重受访者的隐私和权益,同时也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持中立和客观。

首先,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该尊重受访者的个人隐私。

记者在进行采访时,除非受访者明确同意,否则不应该私自录音或录像,也不应该发布受访者的个人信息,如家庭地址、联系方式等。

记者应该尊重受访者的意愿,不得强求对方回答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尤其是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

其次,在采访中,记者要遵守法律法规,不得违法采访。

比如,在采访中不得窃取机密信息或非法获取资料,不得泄露商业机密,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

此外,在采访中,记者也应该注意与受访者之间的言论规范,不得散布虚假信息或诽谤他人,不得造谣传谣,要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不得歪曲事实。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还需要注意道德问题。

比如,在采访过程中,应该尊重受访者的感受,不得刻意引导或操纵受访者的回答,不得使用挑衅或欺诈的手段获取信息。

记者应该秉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采访,不得为了迎合观众或满足自己的兴趣而歪曲事实或夸大事实。

除了上述道德和法律问题外,记者在采访中还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权益。

比如,在采访前应该与受访者达成采访意向,确定采访的目的和范围,不得私自录音或录像。

在采访现场,应该遵守安全规范,不得冒险采访危险地区或危险情况。

同时,记者还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作品权益,不得随意转载或篡改他人作品,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总之,采访是记者的重要工作之一,但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牢记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保持中立客观的立场,尊重受访者的隐私和权益,不得违法采访、不得侵犯他人权益,要保护自己的权益,这样才能确保采访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和道德问题
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两者都与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息
息相关。

然而,法律和道德的联系和区别却常常被人们所混淆。

在本文中,我将从法律和道德的定义、联系和区别三个方面来探
讨这一问题。

首先,法律和道德的定义是什么?法律是指规定行为的准则,
通常由政府或其他权威机构制定,具有强制力和惩罚性质。

道德
则是指人们内在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通常是基于文化、宗教、
哲学等方面的传统和信仰,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质。

可以看出,
法律和道德都是一种准则,在社会中起到了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法律和道德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尽管法律和道德的立足
点不同,但是二者间的联系又是密切的。

首先,法律的形成和修
订常常是基于道德准则的,法律的目的也是为了保护社会公正和
道德理念。

其次,道德的内在价值和规范完善程度也与制定法律
的标准不无关系。

例如,在一个信仰道德观念深入的社会中,制
定严格法律的难度也相应会降低。

最后,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尽管法律和道德有许多
相似之处,但二者也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区别。

首先,道德是内在
行为准则,而法律是外在行为规范。

道德主要影响人们的思想和
行为,提高其自我认识,而法律则主要规范人们的行为和责任。

其次,道德在实践和适用上通常较为灵活。

道德是由群体的共识、文化传统、个体的经验等多种因素共同塑造的,因此其适用范围
和形式较为灵活,不同的文化、地区和群体的道德标准也可能有
所不同。

而法律则是具有普遍性、确定性和强制性的,对于同一
行为,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也应有一定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法律和道德是社会发展和维稳的重要保障,其在社
会中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又互相依存。

尽管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
区别,但其实质上都是针对人类行为的准则,在人们的社会生活
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以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和
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