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刑罚

合集下载

古代刑罚知识汇总

古代刑罚知识汇总

古代刑罚知识汇总古代刑罚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对犯罪行为的处理方式和方法。

古代刑罚多以残酷和血腥著称,其目的在于震慑和惩罚犯人,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安宁。

以下是关于古代刑罚的知识汇总,供参考。

一、古代刑罚概述古代刑罚可以分为拷打、杖刑、剁刑、剐刑、死刑等种类。

这些刑罚通常伴有残忍的方法和手段,人们常常用刑罚来示众、示威以及威慑犯罪分子。

二、拷打刑拷打刑是中国古代刑罚中最常见的一种。

将犯人捆绑在刑杖上,用竹篾或皮鞭少打几十下,多则上百下。

拷打可能发生在犯罪现场或刑场,并且当众示众,以恶搞威慑犯人和观看者。

三、杖刑杖刑是中国古代刑罚中的另一种重要刑罚。

将犯人蒙面绑在刑杖上,用竹棍、木棍等棍子进行抽打。

杖刑比拷打更加严厉,可能导致严重伤害和残疾。

有时候会使用特制杖子,扭转杖子的形状,从而增加伤害程度。

四、剁刑剁刑是一种残忍和血腥的刑罚,常见于中国古代。

剁刑中,刽子手用斧子将犯人的手、脚或其他身体的一部分砍断。

这种方法既能造成犯人的残疾,也能给犯人以极大的痛苦。

五、剐刑剐刑是中国古代流行的一种刑罚方法。

剐刑中,刽子手使用刀割开犯人的胸腹,然后取出犯人的内脏。

这种刑罚不仅严重伤害犯人的身体,还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羞辱。

六、死刑死刑是古代刑罚中最严厉的一种。

死刑刑法多种多样,包括斩首、绞刑、火刑、凌迟等等。

斩首是指将犯人的头颅砍下,常被用来处决重罪犯。

绞刑是将犯人吊死于绞索上,通过绞缩使其窒息而死。

火刑是用火烧掉犯人的身体,给予犯人严重的身体痛苦。

凌迟是一种以使犯人最大程度地受到酷刑折磨而死的刑罚方法,如将犯人的皮肉剥离、切割等。

七、刑罚的演化和随着社会的演变和法治意识的觉醒,刑罚在古代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合理的体系,并逐渐降低了对犯人的残酷度和痛苦。

尤其是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刑罚已经趋于人道化和专业化。

人们更加重视犯人的人权和尊严保护,通过和立法不断完善刑罚制度,并加强对犯人的教育和改造。

综上所述,古代刑罚在保护社会秩序和人民安宁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残忍和痛苦。

中国古代刑罚体系

中国古代刑罚体系

中国古代刑罚体系
中国古代刑罚体系是指古代中国社会在法律和司法方面的刑罚制度。

由于中国历史悠久,不同朝代和时期的刑罚体系有所不同。

以下是中国古代刑罚体系的一些常见形式:
1. 酷刑:古代中国刑罚中最为残酷的形式之一。

包括打髀(打腿)、械斩(手刑)、凌迟(肢解)、千刀万剐等残忍的处罚手段。

酷刑用于惩罚重大的政治和社会罪行。

2. 杖刑:用刑杖对犯罪者的背部进行多次鞭打。

杖刑用于惩罚轻微的刑事犯罪。

3. 砍头:古代中国常见的死刑方式,即用刀砍下犯罪者的头颅。

砍头用于惩罚重大罪行和叛乱。

4. 流放:将犯罪者流放到边远地区,剥夺其回归家乡的权利。

流放用于对付政治异己和重大罪行。

5. 截肢:将犯罪者的手、脚、耳鼻等器官截去。

截肢用于惩罚特别严重的罪行。

6. 徒刑:将犯罪者押送到边疆或较为艰苦的地区劳动改造。

徒刑用于惩罚一般刑事犯罪。

7. 罚金:强制犯罪者支付一定金额的罚金。

罚金用于对付一些轻微的经济犯罪。

请注意,这些刑罚形式主要适用于中国古代,现代中国已经对刑罚制度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采用了更为温和和人道的刑罚形式,并且遵循法治原则和国际人权标准。

古代的刑罚有哪些

古代的刑罚有哪些

古代的刑罚有哪些?
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酷刑有:剥皮、腰斩、车裂(即五马分尸)、大卸八块、凌迟、缢首(即绞刑)、“请君入瓮”(即烹煮)、宫刑、人彘、刖刑、断椎、活埋等等刑罚,不计其数。

古代刑法自原始社会有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不同的当权者所服务,因此在不同时期也存在着不同的特点。

但是总的发展趋势以原始的野蛮、落后、残暴向着文明、慎刑方向发展。

1、腰斩自我国春秋时代开始实行,其实腰斩的出现实际上是刑罚文明上的一种进步,因为殷商时代的多是保留原始部落食人肉的习俗,到周代“砍斩”逐渐取代了“烹煮”,成为死刑的主流。

2、车裂,就是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套上马匹,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拉,这样把人的身体硬撕裂为六块,所以名为车裂。

有时,执行这种刑罚时不用车,而直接用五条牛或马来拉,所以车裂俗称五牛分尸或五马分尸。

3、人彘是指把人变成猪的一种酷刑。

彘zhì,豕也,即猪。

就是把四肢剁掉,挖出眼睛,用铜注入耳朵,使其失聪(熏聋),用喑药灌进喉咙割去舌头,破坏声带,使其不能言语。

然后扔到厕所里,有的还要割去鼻子,剃光头发,剃尽眉发(不只是把眉毛和头发剃光,还包括眼睫毛),然后抹一种药,破坏毛囊,毛囊脱落后不再生长,永不再长毛发,然后一根根拔掉,有的嫌累,就一起拔掉,如果有皮掉下来了,刽子手就会被人嗤之以鼻,甚至丢饭碗子,也有在行刑过程中就死了的,没死的,就被放在厕所里做成了人彘。

看来这些酷刑,心理真的不是什么滋味!。

中国古代刑罚种类

中国古代刑罚种类

中国古代刑罚种类
中国古代刑罚种类繁多且多样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法律制度。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刑罚种类:
1. 鞭刑: 鞭刑是一种常见的刑罚,通常用来惩罚小偷、赌徒、违反道德纪律的人等。

鞭刑的程度和次数根据罪行的严重性而定,可以是轻度的抽打或重度的鞭笞。

2. 砍头: 砍头是古代中国最严厉的刑罚之一,通常用来处决严重的罪犯,如杀人犯、叛国者等。

砍头刑在古代中国被视为一种公开示众的方法,以警示他人不要犯罪。

3. 炮烙: 炮烙是一种残酷的刑罚,通常用来处罚贪污受贿、背叛国家等重罪犯。

犯人的脸上或其他部位被烙上红烙铁,以留下永久的痕迹。

4. 车裂: 车裂是一种残忍的刑罚,通常用来处罚叛国、谋反等严重罪行。

犯人被绑在四马车上,然后四匹马同时向四个方向拉开,将犯人分割成几块。

5. 砍四肢: 这种刑罚通常用来处罚杀人犯、伤人犯等罪犯。

犯人的四肢被砍断,并将其扔进河流或其他地方公开展示。

6. 石磔: 石磔是一种折磨性的刑罚,通常用来处罚盗窃、强奸等罪犯。

犯人被绑在十字架上,然后用大石头砸死。

除了上述几种刑罚之外,中国古代还有其他一些刑罚种类,如剁手、剁耳、剁鼻等。

这些刑罚的残忍程度不仅给罪犯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警示和威慑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刑罚逐渐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人道和公正的刑罚制度。

图文解说---中国古代酷刑

图文解说---中国古代酷刑

图⽂解说---中国古代酷刑(胆⼩者莫⼊)1、绞刑中国历史上,绞刑通常不是最低级的死刑。

正相反的是,⾼官皇族为保留全⼫,通常会要求⾃缢赐死或绞刑处死,⽽不是可能导致⾝⾸异处的斩⾸。

但是绞刑是⼀个时间长的过程,受刑⼈会相当痛苦。

2)膑刑。

⼜称髌刑,古代⾁刑之⼀,即剔去膝盖⾻的刑罚。

古代著名军事家⼤败庞涓的孙膑就曾受过此刑。

3)贯⿐和贯⽿是两种残酷的刑罚,使⽤铁链穿透⿐腔和⽿朵,犯⼈会异常痛苦,并且由于铁链的长度,只能保持⼀个很难受的姿势。

4)夷三族,诛三族。

系秦、汉时代之刑名。

即凡犯特殊重罪,尤其谋反谋判谋⼤逆等⼗恶之罪名者,虽⽆犯意之联络,但基于政策上之考虑,处以诛灭三族之极刑,以收威吓惩戒之效。

此乃亲属⼀体之观念在刑事法上具体之表现。

5)炮烙。

本作炮格,是⼀种烧烫的酷刑。

⽤炭⽕烧热铜柱(格),令⼈爬⾏柱上,即坠炭上烧死。

后来泛指⽤烧红的铁烧烫犯⼈的酷刑。

5)刳剃,为剖杀,割剥之意,是专门⽤来对付怀孕妇⼥的刑罚,让⾏刑者活⽣⽣剖开受刑者肚⽪取出婴孩,场⾯极其痛苦。

7)剁⾁酱。

此刑罚是将⼈剁成⾁酱,可想⽽知残忍程度。

8)斧钺是古代酷刑中的⼀种,意思是⽤斧钺劈开头颅,或将⼈劈成两段使⼈致死。

9)⾦⽠击顶是⽤锤将⼈头部击碎;10)镬烹;⾏刑时把⼈放进镬中烹烧。

11)鞭击是相对轻的处罚,是将⼈固定好后⽤鞭⼦抽打;12)脑箍;看过西游记的⼈都知道紧箍咒让神通⼴⼤的孙悟空都⽆法奈何,⽽将⼈头部固定好后⽤⼀个圆形的箍将⼈头部箍住,这脑箍⼜岂是⼀般⼈可以承受的。

13)⽴枷,是枷号的⼀种发展后的形式,于清朝开始正式作为法律惩治⼿段。

这种特制的⽊笼上端是枷,卡住犯⼈的脖⼦;脚下可垫砖若⼲块,受罪的轻重和苟延性命的长短,全在于抽去砖的多少。

有的死刑犯会被如此⽰众三天后论斩。

14)夹⼿指,影视剧中常见的刑罚,所谓⼗指连⼼,夹⼿指的刑罚恐怖⾄极;15)凌迟也称陵迟,即民间所说的“千⼑万剐”。

陵迟原来指⼭陵的坡度是慢慢降低的,凌迟本意为:“缓缓的⼭丘”。

古代的十大酷刑

古代的十大酷刑

古代的十大酷刑古代的酷刑,被视为那个时代最恐怖的处罚,有时甚至把受刑者变成更大的犯罪。

早期中国作为政治中心,以及周边封建制国家共同崇尚“以德报怨”,不仅使用比较温和的处罚,还在某种程度上遵循着惩戒性的原则,实施各种形式的惩罚。

这些惩罚,从中可以看出古代社会的制度和文化,也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惩戒性制度的复杂性以及它对个人自由和尊严的严重侵犯。

古代的十大酷刑,在历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尽管现今它们已经不再使用,但一些痕迹仍然在古代文明中留有深远的影响。

一、钩枷钩枷,也称为“枷锁”,是一种古代惩罚工具,由一个枷锁和一个尖利的钩子组成,枷锁会紧紧地围绕住受刑者的胸、腰、脖子,而钩子则插入受刑者的胳膊。

如果受刑者不听从,钩子会更深地进入受刑者的身体,造成极大的痛苦。

由于枷锁围住的范围比较窄,因此受刑者的身体很容易被牵“开销”,无论是睡觉还是活动,都会出现不自然的姿势,导致极其痛苦的惩罚经历。

二、直立刑直立刑,也叫“直立处刑”,一般只用于女性犯人。

直立刑在古代时期很流行,女性犯人被要求站在一块有刺的石头上,无论是站在多长时间,只要站不稳,就要遭受到剧烈的刺激和更痛苦的处罚。

此外,受刑者会被蒙上眼睛,手被绑在背后,并蒙上头顶,以增加刑罚的严厉性。

三、饥饿古代的饥饿刑是一种严厉的处罚,它将把受刑者变成一个肌肉萎缩、头发凋谢、皮肤老化以及行动迟缓的“死人”。

它们受到外界的嘲笑和攻击,而且难以抗拒,会引发更多的痛苦。

古代的饥饿刑会让受刑者在干燥的环境下关押,只给受刑者最基本的粥和水,每天的食物量严重不足,有时甚至没有食物可以食用,使受刑者失去了生活中的所有乐趣。

四、鞭打鞭打是最常用的古代酷刑之一,其特点是容易操作,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并且受刑者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死亡。

鞭打,受刑者将被绑在一根木柱上,然后用鞭子不断地打他们,对于受刑者来说,这是一种折磨,受刑者在失去文明礼仪之后,可能会发出凄厉的惨叫声,痛苦的表情,也让人们看到古代酷刑的可怕。

古代最恐怖的十大刑罚[001]

古代最恐怖的十大刑罚[001]

古代最恐怖的十大刑罚古代最恐怖的十大刑罚在古代社会,刑罚常常被用作维护社会秩序和惩罚犯罪行为的手段。

然而,有些刑罚令人发指,令人胆寒。

以下是古代最恐怖的十大刑罚:1. 凌迟:这是中国古代最残忍的一种刑罚,罪犯被骑马拖行,再用利刃剖开腹部,将脏器剜出,鲜活着烧毁或丢弃。

这种刑罚旨在展示国家权威和威慑犯罪。

2. 斩首:在各个国家和文化中,斩首一直是一种常见的死刑方式。

被判处斩首的罪犯,常常是用利刃砍掉头颅,以达到惩罚和威慑的目的。

3. 火刑:火刑是一种将犯罪分子活活烧死的刑罚。

罪犯被绑在柱子上,然后点燃柴草或木材,在火焰中煎熬至死。

火刑旨在向公众传达残酷的警示作用。

4. 磔刑:磔刑是一种将罪犯钉在十字架上让其慢慢死亡的刑罚。

罪犯被钉在木架上,挣扎了数小时或数天,直到慢慢死去。

这种刑罚在古代经常被用于镇压叛乱和反叛。

5. 拷问:拷问是一种通过折磨和迫害来获取罪犯供词的刑罚。

罪犯被拷打、鞭挞和虐待,甚至包括使用刺激性物质或工具来折磨身体。

这种刑罚旨在通过痛苦来迫使罪犯坦白。

6. 车裂:车裂是一种将罪犯分成几块的极其残忍的刑罚。

罪犯的四肢被拴在四辆马上,然后马被鞭打,将身体四分五裂。

这种刑罚在古代常常用于对待叛乱者和政治犯。

7. 纏繞:纏繞是一种将罪犯用绳索困住,并且逐渐紧缩以窒息致死的刑罚。

罪犯被捆绑在十字形木制架上,然后绳索逐渐收紧,使罪犯窒息而死。

这种刑罚多用于叛逆和流氓。

8. 长刳:这是一种将犯人胸腹部分割开,然后将内脏取出的刑罚。

罪犯会在无麻醉的情况下面对着自己被切割的过程,常常在持续的痛苦中死去。

长刳被用来恐吓和报复犯罪行为。

9. 锯刑:锯刑是一种将罪犯绑在木架上,然后用大锯子在身体上下狠狠地来回锯切的刑罚。

这种刑罚被用来向群众展示对犯罪的严厉态度。

10. 石磨:在古代,罪犯会被迫赤裸裹着满是刺得石球中旋转。

石球表面有刺,罪犯会不断地被刺破并流血。

这种刑罚旨在用痛苦和折磨来惩罚犯罪行为。

这些恐怖的刑罚形式有的现在已经废弃,但它们使我们反思罪犯的人权和人道主义警示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罪犯的惩罚,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定。

本文将以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刑罚制度。

一、古代刑罚种类中国古代刑罚制度虽然多种多样,但也可以分为几大类:鞭刑、笞责、磔刑、剪耳、杖刑、斩首、流放、监禁和赐死等。

其中鞭刑是最严厉的惩罚,多用于轻罪和执行死刑前的酷刑。

另外,笞责和磔刑等也是常见的惩罚方式。

剪耳和杖刑属于轻微刑罚,而斩首和赐死则是最终的极刑。

二、古代刑罚制度实施规则古代刑罚制度实施规则因时因地而异,但大多数的惩罚都是公开的,以警示他人。

在古代,官员有权利在一定范围内处决犯人,但必须事先经过审查和汇报。

罪犯通常被带到特定的场所进行判决和处罚。

一些惩罚是由一群人执行的,例如鞭打、斩首等,往往会是极其残忍和令人震惊的。

三、古代刑罚制度演变古代刑罚制度是随着中国历史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

在战国期间,惩罚的方式趋于严厉,人们因为担心罪犯再次犯案而对他们进行残忍的处罚。

秦朝时期,实行严控制度,将刑罚进一步的规范化,确立了奖罚分明的制度。

汉朝时期大力推行法制化,逐渐规范刑罚执行过程,开展司法制度改革。

这些努力逐渐改善了古代中国的刑罚制度。

四、刑罚与社会观念中国古代的刑罚制度不仅体现了它的社会观念,也反映了国家文化。

中国社会一直注重“以儒治国”的思想,认为通过道德和礼节的规范可以使人们行为端正。

因此,在古代中国,很少有以私人为目的的惩罚,而是通过刑罚来惩治违法犯罪行为,以维护社会稳定。

此外,古代人们还遵循着“痛罚必见之而弗犯”的观念,认为刑罚的使用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并防止罪犯再犯罪。

五、刑罚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刑罚制度逐渐改变。

如今,国家已经将鞭打、杖责、绞刑和磔刑等极其残忍的刑罚禁止,并逐步推进司法制度和法律普及教育。

现代刑罚不但注重惩罚犯罪行为,也重视其改造和教育功能,尽可能地减少被判刑的人的惩罚和伤害。

六、对中国古代刑罚的思考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了它的社会文化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刑罚古代的刑法可谓千奇百怪,手段极其残忍。

从名目上来讲就有笞杖、鞭扑、枷项、宫刑、刖刑、割鼻、斩首、腰斩、梳洗、剥皮、烹煮、绞杀、凌迟、车裂等多种名目。

在这些刑法之中,如笞杖、鞭扑等一般情况下只会使人受些皮肉之苦,一般不会要人性命。

有些刑法会使人致残。

有些刑法可以使人痛痛快快地死去;而有些刑法则会先把人折磨的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才让其死去。

俗话说的好:伴君如伴虎!古代统治者们为了稳坐龙椅宝座,也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地位,让自己的江山大爷千秋万代,别说那些企图造反的大臣和人民,就连身边非常亲近的人,只要威胁到他们的霸权地位,只要他们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就会对那些给自己造成“忧虑”的人进行残酷惩罚,而酷刑的发明正是统治阶层最为炫耀的得意之作。

随着各朝各代的更迭,酷刑几经演变,已经变得让人闻风丧胆的地步。

中国古代刑罚包括:剥皮,腰斩,车裂,俱五刑,凌迟,缢首,烹煮,宫刑,刖刑,插针,活埋,鸩毒,棍刑,锯割,断椎,灌铅,刷洗,弹琵琶,抽肠,骑木驴。

把酷刑演绎到极致的当属满清王朝了,满清十大酷刑可谓是最臭名昭着了!满清十大酷刑非只有十种,十大只是说法而已。

中国古代刑罚宫刑宫刑,一种割除男子生殖器官和使女子丧失生殖机能的肉刑刑罚,男子宫刑又叫“去势”,女子宫刑又叫“幽闭”(用木棒之类的硬物撞击女子的下腹部,人为的造成子宫脱垂,使女子丧失生育能力)。

宫刑又叫蚕室、腐刑、阴刑、椓刑,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称得上是最古老的刑罚之一。

宫刑除了在肉体上给囚犯带来痛苦外,最残忍之处是给囚犯心理上的折磨,对于男子而言,失去了生殖器,也就失去了传宗接代的能力和享受性的快乐,他们将终生在失去男子尊严的阴影下苟延残喘。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受过宫刑的人物是史学家司马迁,他在受刑之后,忍受着巨大的心灵伤害,著书不辍,终于为华夏子孙留下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煌煌巨制——《史记》。

宫刑在古代既是一种刑罚方式,那么自然有专门的人员执行。

史载,战国时期的秦国有所谓的“主腐者吏”;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朝廷中,有许多专掌宫刑的“阉工”;北宋攻灭南汉时,曾斩杀阉工五百余人。

同时也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如汉代“少府若卢狱有蚕室”;到了清代,掌管阉割事务的官府机构是内务府下属的慎刑司。

此外,明清时期的北京还曾出现过专门承包官府阉割事务的民间机构。

秦汉时期的宫刑是非常普遍的,西汉景帝时规定:“死罪欲腐者许之”,这是用宫刑替代死刑的法令。

当时司马迁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了几句,就被论处斩首,最后以宫刑替代。

到了东汉,昭帝也曾下诏:“大逆无道殊死者,一切募下蚕室。

”总之,宫刑一方面震慑力巨大,另一方面也能显示君王的“仁慈”,因此使得宫刑在法令上的适用范围扩大了。

刖刑关于刖刑,大家的说法不太一样。

有人说是把膝盖以下都砍掉,也有人说是把膝盖骨削掉,以后者比较可信。

总之,刖刑是一种类似截肢的酷刑。

战国时代,孙膑受师兄陷害,受的就是刖刑。

听说他名字本来叫孙宾,受刑之后,才改为孙「膑」。

如果是把膝盖骨削掉,大腿小腿之间失去了保护,这个人可能连站都站不起来,所以稗官野史上说,孙膑受刑之后,上阵打仗连骑马都没办法,必须要坐车(马车或人力车)。

被刑者多有死亡,充分暴露了奴隶主的极端凶残。

不过,这许多奴隶被锯掉下腿,必定是怕他们逃跑。

因此,商代刖刑如此频繁,正说明当时的奴隶们用逃亡来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是经常大批进行的,而奴隶主对他们施以刖刑反而暴露了统治者的虚弱。

由此可见,残酷的刖刑正是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的产物。

斩首斩首的历史相当长,古代多国均有斩首的刑罚,与绞刑一类有相当长历史的刑罚一样。

常用的斩首工具有:斧、剑、刀。

在法国大革命时,当时的人发明了专门用来斩首的机器:断头台。

在古代的中国、英国、法国等多个国家,斩首均会公开进行,民众会围观刽子手如何执行有关刑罚。

由于中国传统上会在午时问斩,并将首级悬挂在城池的午门上,又称“午门问斩”。

古代中国的斩首,刽子手必须接受过严格训练,原因有二,首先斩首之时必须斩在关节之间,另有一说指刽子手必须完全砍断而不可让首级与身体的皮尚有连接。

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斩首刑都是冷兵器时代施行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死刑刑罚之一。

斩首,又称砍头,通过切断囚犯脖子而致死的一种死刑刑罚。

中国式的砍头通常用大刀(俗称“鬼头刀”),而西方式的砍头在多用断头台和断头机。

在中国,斩首还有“枭首”和“弃市”等区别,枭首是指斩首后把头颅悬挂在高竿上示众,弃市是指将囚犯在闹市区处死,即“刑人于市,与众弃之”的意思。

砍头的场面极具视觉冲击力,也极具心灵震撼力,所以,实施斩首一般都会在闹市举行,让众人围观,一是可以达到在肉体上消灭、精神羞辱的目的,同时也可以起到威慑其余的作用。

民国以后,砍头逐步被枪毙代替。

腰斩由于腰斩是把人从中间切开,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会一下子就死,斩完以后还会神智清醒,得过好一段时间才会断气。

明成祖杀方孝孺就是用腰斩,传说一刀下去之后,方孝孺还以肘撑地爬行,以手沾血连书「篡」字,一共写了十二个半才断气。

公元前208年,大秦帝国左丞相李斯被腰斩于首都咸阳。

腰斩,即用利器从腰部将囚犯砍为两段的一种死刑刑罚。

这种利器一般是长柄的宣花大斧,行刑时,犯人裸身伏在木墩子上,刽子手高举斧头猛力砍下,将犯人一分为二。

后世,斧头逐步被铡刀替代。

要领略腰斩的残忍,看看小说家莫言的描写就够了:。

俺看到这种情景,心急智生,不待姥姥吩咐,趋前一步,双手抡起大刀,接着姥姥劈开的缺口,一咬牙,一闭眼,一刀下去,就把库丁斩成了两段。

那库丁的后半截身体,在那里抽搐着,没有什么大动作。

可他那前半截身体,可就了不得了。

那家伙八成是一只蜻蜓转世,去掉了后半截还能飞舞。

就看到他用双臂撑着地,硬是把半截身体立了起来,在台子上乱蹦哒。

那些血,那些肠子,把俺们的脚浸湿了,缠住了。

——《檀香刑》。

绞杀绞杀,又称绞刑、缢死,即用绳索等工具勒住罪犯颈项,导致血液无法循环、大脑缺氧而死的一种刑罚。

最初的绞杀是让犯人坐在一块平台上,手系在腹前背靠着一根竖着的木桩,刽子手从木桩上的窟窿中放进去一根麻绳,编成环将犯人脖子套住,再将麻绳的两端在桩的另一面打结,从中插入一根棍。

当转动棍子时,环收紧使犯人被勒死。

这种方式丝毫不伤颈动脉,却造成人慢慢窒息而死。

后来,出现了用金属制造的绞杀机、铁项圈代替了绳套,可以旋转的螺丝让铁环的收缩更加容易。

中国式的绞刑与西方有所不同,中国式的做法通常是把犯人跪绑在行刑柱上,脖子上套上绳圈,由两个行刑者各在一边绳套上插入木棍,逐渐绞紧绳子勒死犯人。

而西方的绞刑通常在绞刑架上进行。

同样的是死刑,在中国,绞刑比斩首要轻一等。

斩首会使人身首异处,而绞刑则可以留个全尸。

因此,古代的臣民一旦获罪,如果被判绞刑,那体现了当权者的宅心仁厚,受刑者及其家属当感激涕零才对。

但在西方国家则恰恰相反,“斧头向贵族,绞索向平民”,他们认为上断头台是贵族享受的礼遇,如果被绞死,则有辱声誉。

梳洗这里说的梳洗并不是女子的梳妆打扮,而是一种极为残酷的刑罚,它指的是用铁刷子把人身上的肉一下一下地抓梳下来,直至肉尽骨露,最终咽气。

梳洗之刑的真正发明者是朱元璋,据沈文的《圣君初政记》记载,实施梳洗之刑时,刽子手把犯人剥光衣服,裸体放在铁床上,用滚开的水往他的身上浇几遍,然后用铁刷子一下一下地刷去他身上的皮肉。

就像民间杀猪用开水烫过之后去毛一般,直到把皮肉刷尽,露出白骨,而受刑的人等不到最后早就气绝身亡了。

梳洗之刑与凌迟有异曲同工之妙。

据《旧唐书·桓彦范传》记载,武三思曾派周利贞逮捕桓彦范,把他在竹槎上曳来曳去,肉被尽,露出白骨,然后又把他杖杀。

烹杀烹杀,就是将人活活煮死的一种刑罚。

烹杀通常采用镬、鼎(鼎有足,四足为方鼎,三足为圆鼎;镬无足,类似于今天的锅)等炊具,因此又称镬烹、鼎镬和汤镬。

史料上最早关于烹杀的记载见于商纣时期。

当时,西伯姬昌(即周文王)暗中积蓄力量,准备讨伐商纣。

有人向纣王作了汇报,纣王听了,将信将疑,决定拿姬昌在京城作人质的儿子伯邑考来做实验。

于是,他活烹了伯邑考,熬成肉羹,还特意给姬昌送了一碗去。

姬昌知道纣王的险恶用心,强忍着悲痛喝下了儿子的肉羹。

纣王听说姬昌吃了自己亲生儿子的肉,于是打消了对姬昌的怀疑。

烹杀之刑实际上是食人习俗的延续和残存,它摒弃了人类因饥饿相食的因素,而附加了人类相互惩戒的功能。

烹杀是上古时期死刑中的极刑,它代表了施行者仇恨的最高级。

剥皮剥皮是古代的一种酷刑,不同地区有利用不同的方式剥去受刑者的皮肤。

一般来说,剥皮时都会尽可能保持皮的完整。

在中国古代,会利用水银贯注在受刑者的皮肤与身体之间,从而把他的皮剥出来;而在西方社会,会利用一种特别的剥皮刀去把受刑者的皮肤割去。

剥皮,顾名思义,即将人的皮肤局部或者全部揭下来的一种死刑刑罚。

剥皮分两种,一是死剥,即将人处死后揭下皮肤;二是活剥。

明代以前,多施行局部剥皮,到了明代,则多施行全身剥皮,不仅要剥皮,而且还要将剥下来的皮填上草,挂在公共场所以示惩戒,这叫“剥皮揎草”。

鲁迅先生曾总结道:“大明一朝,以剥皮始,以剥皮终,可谓始终不变;至今在绍兴戏文里和乡下人的嘴里,还偶然可以听到‘剥皮揎草’的话,那皇泽之长也就想而知了。

”以“酷法峻刑”作为治国之本的大明朝,其剥皮之刑是相当普遍的。

据说官员贪污数额在六十两白银以上的,就可以被处以剥皮。

为了剥皮方便,朝廷还规定府、州、县、卫各级政府衙门的左边必须开辟一个专门的场地,平时祭祀土地神,需要剥皮时就在这里进行,因此这个地方被称作“皮场庙”。

《甲申朝事小记·张献忠记》记载张献忠入川后喜欢拿人剥皮。

其中说到了剥皮的方法:先从被剥者的颈部开刀,顺脊背往下到肛门划一道口,然后把皮肤向两侧剥离,背部和两臂之间被剥离的皮肤连在一起,左右张开,像两只蝙蝠翅膀似的。

被剥的人通常要等到一天多才能断气。

可见,剥皮是紧次于凌迟的一种残忍刑罚。

车裂车裂是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车裂,又称辕、磔。

车裂古时称为辕或车辕。

《周礼·秋官·条狼氏》中云:“誓驭曰车轘。

”前人注解说:“车轘,谓车裂也。

”就是我们老百姓说的五马分尸,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酷刑。

相传此刑乃将犯人的头及四肢分别缚到五辆车上,由马引车前进以撕裂其身体。

车裂是一种古老的死刑刑罚,至少在周代时就已普遍使用该种刑罚来惩罚罪犯了。

秦汉唐宋,史料均有关于车裂的记载,宋以后,车裂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车裂又称“五马分尸”或“五牛分尸”,即用五辆车(或五匹马、牛)将罪犯的四肢和头从不同方向拉断扯裂。

车裂在具体施行的时候,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样轻而易举,因为人的肌肉和骨骼有很强的抗拉性,因此不可能像纸那样轻易扯碎。

于是,有趣的事发生了,当行刑的马匹或牛累得气吁吁甚至口吐白沫倒下时,犯人可怜的四肢依旧连在躯干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