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

中国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
中国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

中国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

摘要通过对中国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的调查研究;对人类文明的历史进行回顾和反思,发现其城市历史地段的建设改造往往直接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如果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律保护约束力不强,就使许多优美的城市历史地段惨遭破坏。因此,为了保证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实现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针对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再生、保存、有机更新、公众参与

人类社会走过了三百万年的历史,经历了六千多年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人类文明跨入了21世纪后,社会生存环境恶化、不可再生资源急据枯竭、现代工业化速度过快、物质主义倾向严重、城市建设困难重重、城市风貌雷同、城市历史地段破坏严重……。于是当今人们开始对人类文明的历史进行回顾和反思。而中国自八十年代进入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期,其城市历史地段的建设改造往往直接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对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律保护约束力不强。致使许多优美的城市历史地段惨遭破坏:定海老街区面目全非,襄樊古城墙夷为平地,福建三坊七巷遭到建设性破坏、贵州遵义会议会址周围历史建筑被拆光、安阳穿城修路严重破坏历史街区。诸多城市的老城区陷入了高楼大厦的包围之中,不断遭受着肢解和蚕食;而文物古迹则年久失修。因此,为了保证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实现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在当今中国旧城更新的热潮中,认真地进行中国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城市历史地段城市设计的科学涵义

1986年我国在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正式提出了历史地段的概念。文件中指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地应予以保护,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核定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文件中所说需要予以保护的街区、建筑群等就是"历史地段"。而对其中价值较高的、采取法定保护措施,则冠以"历史文化保护区",这就是历史地段与历史文化保护

区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待"历史地段"应有明确的具体标准。它必须应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具有典型和鲜明的特色,能够反映城市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风貌。它要求有真实的历史遗存物,如建筑群、街区、园林等,而不是根据传说典故等仿制的新建筑群。历史地段的遗存物并应有一定的规模,能构成一种环境气氛,使人从中领悟到历史文化的鲜活感受,只有孤单的几栋单体建筑是不足的。

现代城市设计是以城市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环境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整体效应为原则,以建立城市良好形体秩序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为目标的融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的思维方式及设计和管理原则。城市设计既不同于城市规划又不同于建筑设计,是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必须采用的思维方式和设计原则。城市设计最初定位于偏重视觉艺术的布局,随后发展为强调重视情感文化,讲求人与环境、社会与空间的互动关系。它的目标由环境的外观和功能发展到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全面协调。它的范畴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发展到人类活动与城市空间等各种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作为城市历史文化传统重要载体的城市历史地段,反映着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是城市设计中城市特色的主要构成元素。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是指根据城市历史地段的历史文化环境特征,以其外部公共空间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再生为整体效应原则,建立良好的城市整体形象,理清历史文脉,提高城市文化品质,维持城市的个性特征。并为城市历史地段的建设改造提供可操作的具体政策、决策等控制手段。在其设计过程中注重保护和利用的相结合;并注重空间环境规划,使自然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环境和谐共生,使民族文化活动得以保护再生。从而恢复城市历史地段的生命活力,引导和塑造城市历史文化特色。

二、目前中国城市历史地段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近20年当中,从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乃至城市面貌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对"旧貌换新颜"的古老城市,我们却无法认同,因为这些城市积淀多年的原有历史文化风貌已离我们越来越远,走入了盲目进行"城市现代化"的误区。虽

然我们还没有足够的钱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好,虽然我国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对城市建设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现实之中,我国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规划手段简单,缺乏城市设计指导。

中国城市历史地段往往处于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之中。而在改造实施过程中,操作人员往往不顾历史地段的文脉、肌理、面貌等特色因素,按照同一设计风格统一建设。缺乏对历史文化内涵的了解,在空间上也往往造成单调乏味。而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目前详细规划还不能直接指导城市形体环境的建设,城市设计的衔接作用也远没有发挥出来。诸如整体形象定位、历史文化保护、开放空间组织、建筑形体控制及进一步的功能、风格、色彩等都需要进行预先设计,并形成相应的法规。使政府职能部门、开发商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文物破坏严重,推倒重来,不留历史痕迹。

城市历史地段内常常散布着大量的文物古迹和古木名树,在改造前本应对它们进行仔细研究,针对不同的保护对象,采用各种先进技术,实施不同方式的严格保护。但一些开发商和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和节省开支,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文物,结果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3、无视生态,城市整体环境进一步恶化。

随着大规模旧城改造的推进,大量的商业、办公、金融等公共建筑涌入历史地段内,使其建筑高度和建筑密度不断增加。其结果,一方面加剧了城市历史地段内机动车交通的拥堵;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整体环境质量的下降。据了解,北京旧城中心区从1995年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热岛效应,使中心区的汽车尾气和煤烟不易排放。而且由于北京历史地段内的绿地和开敞空间近年来不断遭到蚕食,使得城市中心区的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严重。目前,北京旧城内的一些历史地段(如前门、王府井等)的空气质量几乎常年都保持在四级以上。

4、假古董当道,盲目创新。

如果没有对文物建筑进行科学的复原重修,我们今天就不可能看到完整的北京明十三陵的昭陵、颐和园的景明楼等。但是目前各地大兴仿古建筑,不惜以破坏城市生态为代价,则是一种"假古董"盛行的恶习。过多过滥过于重复的"老北京"、"三国城"、"水浒城"、"西游记宫" ……堆砌不出真正的文化来。与此形成

鲜明对比的是盲目创新,盲目国际化。该类建筑在城市历史地段内由于数量多、反差大、风格不成熟,对于历史地段风貌的破坏是致命的。城市历史地段不是试验田,对传统风貌的破坏是不可挽回的。城市历史地段的整体背景和创新建筑之间的图底关系不能颠倒。如果满街都是艾菲尔的铁塔或贝聿铭的金字塔,那么巴黎也就不成其为巴黎了。

5、经济效益第一,开发商利益的体现。

城市历史地段的改造多由房地产开发商进行具体操作,他们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的。对历史地段不予重视,忽略其历史格局、传统风貌、建筑特色,进行大面积的拆除新建开发。许多城市的历史地段于是很快地被换成一排排呆板的居民楼,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新区风貌。而且由于开发商只管盖房子,居民楼以外的绿化环境、市政配套等设施无人投资建设,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使人们自然聚居的生活形态所形成的城市意象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丧失了城市的地域风格特征。

6、法律控制力度不够,缺乏公众参与。

目前许多城市历史地段仍未划定明确的保护范围和控制区域,更无详细的保护法规或规章。因此这些街区的保护管理没有专门的依据,致使城市建设管理部门无法从专业技术角度说服开发商和有关领导,也不能从法律上保障公众参与改造工程的权力。而缺乏公众参与的改造项目,往往由于不能吸取各方的意见,而难以制定合理的改造方案。使许多原住居民的利益受到损害,也不能使将来新的使用者满意。因此,原住居民往往对改造产生抵触心理,增加了改造的成本和难度,并且极易出现严重的社会纠纷,给社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关于中国城市历史地段城市设计的建议

西方有一句名言:罗马并非一日建成。可见,城市历史地段往往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故对其整治也不能一蹴而就。而应长远控制、逐步分期实施。我们不能再用理论来解释生动多样的现实,也不能再用单一的指标来控制各不相同的需求,更不能把特定条件下产生的"成功"做法到处搬用、移植。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是一项细致深入的调研工作,要对城市历史地段的发展和演变具有深刻的理解。应对旧城中不同区域建筑群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状况、使用

情况以及建筑群与街道的景观关系特征进行认真鉴别,仔细划定历史地段的保护范围。确定街区建筑的主体风格,街区风貌的具体特征。并将历史地段的建筑进行分类,分别采用修复、修景、控制等方式进行保护和整治。制订出相应的环境整治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市政工程规划等。而结合我国城市目前的具体状况,在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中我们应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生态,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目前我国城市历史地段内居住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在其城市设计时应追求产业发展与生态发展的动态平衡,建立生态化的产业体系。并为历史地段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区域性生态保障。加强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保护,切实治理水、空气、噪声的环境污染,建立切实有效的生态环境建设政策体系,实现合理的环境容量控制。保证资源的公平分配,兼顾当代和后代的要求,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例如我国原有城市历史地段内几乎所有的建筑群都以院落围合,中间留有一方小小的空地,正好可以栽植花草树木。它能在城市中形成大量的“袖珍型、分散化"的绿化空间,再通过它们之间线型的开敞空间--胡同交织在一起,即可形成完整而又富于变化的绿化生态开敞空间体系。

2、再生与保存交织,科学地进行城市历史地段城市设计。

再生与保存是一项内容极其庞杂的重要课题。就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而言,对其遗存文物建筑不能一概而论,要因质而行,按等级酌情保存。应保存其遗存形态,并可辅以虚存形态。复存文物建筑则是极为慎重的工作,涉及历史、考古、艺术、技术、经济等众多因素。要求复存者不仅具有高超的文化素质和技能,而且必须要进行认真的科学考古和历史研究。在保存中不仅意味着要保存和改造现存的城市空间、邻里单位、历史建筑等,而且要注意保存有助于社会健康发展的文化习俗和行为活动。

3、全面保护,真实反映城市历史地段传统风貌。

全面保护是指保护一个历史地段的整体空间,包括需要特别保护的古建筑及环境。历史地段内街道格局,建筑形式乃至市民生活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全面保护"反映的是其总体特征,是历史地段城市设计的本质。全面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是历史地段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城市设计中要保证古建筑安全,努力维持历史地段内原有建筑的服务效能,使其真实体现一

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只有全面保护了城市历史地段的整体环境,才能从总体上反映城市历史地段的真实历史风貌。

4、有机更新、小规模改造,保持城市历史地段的持久活力。

保护与更新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并且是一个有序的动态循环。只有将小规模改造与保护相结合,让新旧建筑物更替,才能做到保持历史地段的长久活力。目前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已开始从推倒重建,走向小规模、分阶段谨慎渐进式的发展。小规模改造包括住房合作改造、居民自动改造、仿古四合院开发、文物建筑保护、街区环境整治、市政设施改善等内容。并以全部改建、局部改建、翻建、加建、内部改造、维修等作为更新方式。有机更新、小规模改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满足居民的现实住房需求,有利于化解和减少社会矛盾,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环境。它是城市新陈代谢的基本方式。

5、注重景观与空间设计,保持城市历史地段的个性特征。

通过对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及通过对市民城市形象的调查分析,配合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时间、步骤,科学制定城市设计长远和近期的景观建设规划。包括风貌特色、建筑风格、历史文脉等内容。并应按经济规律,运用调控手段使计划具有可操作性。而历史地段的空间设计则主要应考虑建立良好的时间和空间秩序,注重从一个空间向另一个空间运动时人对空间的体验,如渗透、转换、导向等。并应尽可能保持城市空间序列的连续完整,使人的行为活动不被打断,追求历史地段空间和城市各街区空间的连续与交融。

6、加强立法,保障公众参与权力。

我国开始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工作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却始终没有一部相应的国家法规。应站在历史的角度,总结经验,高瞻远瞩,根据我国历史地段的特点和保护要求,尽快制定和颁布有效的专门法规。并与其它法规相配套,组成完善的城市建设法规体系,依法保护城市历史地段风貌。减少因保护工作中决策和管理不当而造成的失误。并应通过立法、政策导引等有效措施,保障公众参与权力。使"公众参与"渗透到保护制度的方方面面,使得自下而上的保护要求和自上而下的保护约束能在一个较为开放的空间中相互接触和交流。并经过多次反馈而达成共识,使得民间自发的保护意识能够通过一定的有效途径得到转化,成为具体的保护参与。保证城市历史地段城市设计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柏椿《城市设计感性原则与方法》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7年9月

[2] 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年6月

[3] 王建国《城市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年8月

[4] 任平《时尚与冲突》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年5月

[5] 金广君《国外现代城市设计精选》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1995年11月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2)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2) 城市规划的方法 (4)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5) 简介 (5) 问题 (5) 意识 (7) 研究成果 (7) 城市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7) 城市规划遵循原则的细化 (8) 城市规划的社会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美学原则 (8) 城市规划的安全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经济原则 (9) 城市规划的整合原则 (9) 城市规划的任务 (10) 城市规划的作用 (10) 城市规划工作基本属性 (10)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不尽一致,并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 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的历史自古就有,近来更趋活跃,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城市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城市规划理论。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科渗入并开拓城市问题的研究领域。 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论等数理方法及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墟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在逐步推广它们在资料的收集处理,预测评价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 对城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将考虑最大范围内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并给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多种可能性。 由于城市问题包罗万象,有人提出在有关学科群的基础上建立以研究城市性质、城市模型、城市系统和发展战略为目的的城市学;也有人提出建立以系统地研究乡村、集镇、城市的各种人类聚居地为目的的人类聚居学等。这类新学科的建树,或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的宏观认识,但它的进展需要建立在完成大量城市问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体形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体形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期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城市规划考试的262中国城建史

关于城市规划考试的262个常见问题中国城建史 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3. 主要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思想与城市格局(周代洛邑城——曹魏邺城——吴国金陵——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 4. 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 5.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匠人营国思想、管子城市建设思想) 6. 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周礼考工记——管子——孙子兵法——商君书) 7. 不同历史时期都市布局的完善与发展 8. 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 9. 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 10. 平江城规划以及平江图、平江城的意义 11. 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 12. 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 13. 中国古代城市与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上、土地制度上、宗教上的异同 14.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和典型城市 15.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下不同类型的城市及其各自特征 16. 上海自1845年开埠为商埠起至1949年上海解放止,一百多年来城市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17. 青岛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意义,青岛在德占时期与日占时期规划有何不同 外国城建史 18. 古埃及城市建设成就 19. 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及其演变,典型城市 20. 希腊化时期城市特点 21. 古罗马不同时期城市特点(伊达尼亚时期——罗马共和时期——罗马帝国时期) 22. 营寨城特点及其演变,典型城市 23. 罗马共和和罗马帝国时期广场的异同 24. 中古城市社会特点、城市建设特征、典型城市的格局 25. 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典型城市及其格局,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特点 26. 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广场特征及典型广场格局 27. 阿尔伯蒂、弗拉锐特、斯卡莫齐的城市建设主张 28. 巴洛克时期城市建设特征及主要城市格居 29. 绝对君权时期法国广场和园林建设特征和典型案例 30. 在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人文主义思想、君权思想的穿插交锋,理性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穿插交锋的过程演变 31. 不同时期英国新城的特点、缺点,典型城市 32. 法国、美国、日本、瑞典新城建设的特征 33. 巴黎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建设(罗马营寨城——古典主义——雅各宾时期——拿破仑帝国时期——欧斯曼改建——1965年巴黎总规)

城市更新(百度百科)

城市更新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城市更新 英文名称:urban renewal 定义:通过清除和改造房屋、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对衰退的邻里进行改造。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城市地理学(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1858年8月,在荷兰召开的第一次城市更新研讨会上,对城市更新作了有关的说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于自己所居住的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或出行、购物、娱乐及其他生活活动有各种不同的期望和不满;对于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修理改造,对于街道、公园、绿地和不良住宅区等环境的改善有要求及早施行,以形成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美丽的市容抱有很大的希望。包括所有这些内容的城市建设活动都是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的目标 城市更新的目的是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以全新的城市功能替换功能性衰败的物质空间,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存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另一方面是对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软件的延续与更新。在欧美各国,城市更新起源于二战后对不良住宅区的改造,随后扩展至对城市其他功能地区的改造,并将其重点落在城市中土地使用功能需要转换的地区。城市更新的目标是针对解决城市中影响甚至阻碍城市发展的城市问题,这些城市问题的产生既有环境方面的原因,又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原因。 城市更新的调查分析 城市更新的调查内容一般包括建筑物调查、土地使用调查、人口调查、交通调查、公共服务设施调查、环境设施调查、市政设施调查、环境卫生调查、社区关系调查和空间场所调查等十个方面,当然,也包括历史、气象、地形地貌和工程地质方面的内容。

当前中国城市更新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针对城市更新中一个案例的评价或批判——xx宽窄巷子调研报告 周岸 2010级专业3xx 5 老街改造之我看—— 在这个商业化的年代,这是一件必将发生的事情。 近些年,灰色的高楼大厦在这座老城中肆无忌惮地”生长”,商务楼,高层住宅让这座城市的”氧气”越来越少,它需要”呼吸”. xx缺乏xx空间. 十年前的成都人只有到了天府广场,春熙路才能感到城市的存在.急功近利地规划者们总是喜欢在事后才开始反思,反思城市人的衣食住行中”行”的真正含义,反思城市公共空间的存在价值.但事情一直处于”规划”中,直到”鸟巢”落户天安门----西方文化开始了殖民,才懂得了文化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才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文化,或者说认真审视自己文化的价值.于是首先在武候祠规划了记录古成都三国文化的锦里街,向外界推销成都的古蜀文明.接下来的几年政府规划城市公共空间的情况有所好转,许多城市小广场,街心花园迅速涌现出来,城市公共建筑的设计也更多地考虑了公共空间,渐渐地,成都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开始变得活泼起来.作为最能代表老成都历史的街道----宽窄巷子,则早已被政府纳入了自己的规划圈. 要利用好宽窄巷子这个资源,只有改造这一条路可走.然而改造的经费总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要把一个项目改好,只有为这个项目作出长远的发展规划才能动摇投资人的钱包.时遇汶川大地震,政府需要立即恢复本土的旅游市场,”老成都”的金字招牌就在眼前,为何不用!改造宽窄巷子意在打出一面”城市招牌”,以体验老成都生活为卖点来吸引游客.且不说已经入驻的咖啡店,高档茶坊,西式餐厅,改造完成后的宽窄巷子人们接踵而至,且政府已经成功吸引外资,在宽窄巷子西侧将形成成都市惟一一座五星级宅院宾馆.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 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增长缓慢 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 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 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2、人口空间分布的变迁及原因 (1)人口分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平衡性,亦有“人满东南”的趋势。 从秦汉以来至19世纪以前,人口高度集中在东部季风地区,全国30%的土地集中了98%左右的人口,呈现为“人满东南”的趋势。这种趋势在近2000年间呈现十分明显的稳定性。原因:人口分布与气候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在传统社会里明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从秦汉以来,中国东南季风气候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内。这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社会里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依赖性极强的体现,到了20世纪,东南季风区的人口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一则可能是政策的影响,一则可能是气候因子在工业化时代的影响减弱的体现。 (2)人口分布的变动方面,从公元2年至1840年,人口分布重心基本保持向东南移动的趋势,14世纪是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分布东南的极点。14世纪后,中国政治中心居于华北平原的北京,影响了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南推移。 具体分析中国南北人口比重的演变可看出,西汉至唐天宝年间,北方人口呈下降趋势,但多数时间占全国半数以上;从唐中叶至元代,北方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南方人口普遍超过50%以上,元代达到顶点;明清时期北方地区人口比重有所恢复,但已经难以改变“人满东南”的大趋势。 原因:人口分布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因素, 这种人口分布变动的结果,有人为(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因素,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大的程度上,还是受到自然条件(地貌、气候、土质、水文等)的制约,尤其是中国历史气候的冷暖交替的周期性变化的制约。 人口分布变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因历史时期南北气候变化的纬度差异而带来的南北人口移动压力。由于历史气候的周期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变化幅度更大更明显,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呈现周期性南移和西迁,相应北方地区呈现经济周期性兴衰和移民周期性南北移动。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是前1000年相对温暖,而后1000年相对寒冷,相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不断南移,故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人口比例总的来看在不断增加。清代南方地区经过太平天国战争而人口一度损耗十分严重,但同时期北方地区的农业生态已经十分恶化,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战争,南北人口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格局。总之,整个传统时代,人口分布受环境的影响或制约极大,传统时代中国人口重心从西北向东南推移是由近5000年来中国天地生大背景所决定的。

城市规划分类

城市规划分类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完整过程由两个阶段、六个层次组成,即总体规划阶段和详细规划阶段;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含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区域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的规模 按城市聚居人口大小可以区分城市规模大小,各国的具体分级标准不尽一致。联合国将2万人作为定义城市的人口下限,10万人作为划定大城市的下限,100万人作为划定特大城市的下限。这种分类反映了部分国家的惯例。中国在城市统计中对城市规模的分类标准如下:按市区非农业人口,20万人以下为小城市,20万人~50万人为中等城市,50万~100万人为大城市,100万人以上为特大城市 城市的发展目标 在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中所拟定的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应达到的目的和指标。 总体规划 一定年限内对城市市区、郊区及与城市发展有关的地区各项发展建设的综合部署。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

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任务 根据国家对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在区域规划和合理组织区城城镇体系的基础上,按城市自身建设条件和现状特点,合理制定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的发展性质、规模和建设标准,安排城市用地的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布局,布置城市道路和交通运输系统,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制定规划实施步骤和措施。最终使城市工业、居住、交通和游憇四大功能活动相互协调发展。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实施总体规划的阶段性规划。具体内容 ⑴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确定有关城市总体规划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⑵选定城市用地,确定规划范围,划分城市用地功能分区,综合安排工业、对外交通运输、仓库、生活居住、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绿化等用地。 ⑶布置域市道路、交通运输系统以及车站、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运输枢纽的位置。

城市更新项目现状和对策研究

城市更新项目现状和对策研究 摘要: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其中的一些旧城区无论是在功能还是在结构上 都已经不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为了促进城市的高速发展,我国逐渐提出了城 市的更新项目,对城市中的旧城区进行拆迁和整改等措施,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对 城市的整体建设进行有效的促进,保证城市发展的整体一致性。本文对当前我国 城市更新项目的研究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并提出了作者的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城市更新;现状;对策 近些年以来,欧美国家对城市更新的研究非常多,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对于城市 更新,其指的是将城市中一些已经不在适用的设施等进行改造,从而保证城市发展的整体性。这种改造对城市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我国目前也已经开展了对应的发展政策,但由于 我国的城市更新项目发展时间较短,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对当前我国城市 更新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提出了作者的一些改进意见。 1 城市更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1.1 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对于当前我国的城市更新项目来说,还没有一个健全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导致很 多的城市在进行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无法可依,这对我国的城市更新项目发展来说造成了较大 的阻碍。各地政府机构为了能够保证城市更新项目的正常运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存 在的问题,制定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城市更新项目运行机制,但由于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以及 制度的制定能力等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很多的城市更新项目管理机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对我国的城市更新发展来说是一种严重的限制。 1.2 重眼前,轻长远 对于城市的更新发展,其主要是为了帮助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更大的优势,保证城 市的持续稳定发展,但对于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来说,其在进行城市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年,目 光过于短浅,导致其在制定更新政策时仅仅关注其对当地短时间内的经济增长促进作用,而 一些开发商尽管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但由于自身的利益关系对其往往是听之任之。此外, 还有一些开发商为了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往往会对更新项目中的内容进行随意的修改,导 致自身的经济效益得到了较大提高,但从长远角度看,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危害。这 些都是只重视短时间内的经济效益,对城市的长远发展不关注的现象,这对我国的城市发展 来说是一种严重的限制。 1.3 轻视公众参与对城市更新的重要意义 对于城市更新来说,其主要是为了满足城市未来很长时间的发展,而城市的公民则是在 城市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关键性因素,但一些地方政府在进行更新项目的制定时,往往会对公 民的参与不重视,导致公民和政府之间的沟通受到影响,政府部门不了解公民的需求,在更 新改造完成之后,往往得不到民众的支持,这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是一种非常大的限制。 1.4 全面改造项目开展不顺利 对于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我国迟迟没有推出细致 的城市更新准则,导致很多的城市在进行更新改造时缺乏对应的政策支持,而一些旧的改造 项目由于缺乏对应的解决措施,仍然停留在原始状态,而新的项目也得不到有效的开发。然 后是进度缓慢,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由于没有对应的措施解决,导致其该拆和迁移受到了影响,很多的市民不愿意配合政府部门的行动,造成城市更新项目的进度较为缓慢,而在这一过程 中又会有新的违规建筑出现,进一步加剧了城市更新项目的发展。最后则是由于城市更新改 造项目和当地的整体改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其容积率无法满足开发商和上级部门 的共同期望值,一些地方政府往往是以上级部门为准,导致开发商缺乏对这些更新项目的开 发热情。 2 城市更新问题的解决措施 对于上述这些问题,其是困扰我国城市更新改造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城市 的更新改造进度,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解决,本文作者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总结了一些 改革措施,帮助政府部门更好的进行城市更新项目的发展。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第1 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 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 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 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 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中国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

中国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 摘要通过对中国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的调查研究;对人类文明的历史进行回顾和反思,发现其城市历史地段的建设改造往往直接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如果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律保护约束力不强,就使许多优美的城市历史地段惨遭破坏。因此,为了保证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实现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针对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再生、保存、有机更新、公众参与 人类社会走过了三百万年的历史,经历了六千多年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人类文明跨入了21世纪后,社会生存环境恶化、不可再生资源急据枯竭、现代工业化速度过快、物质主义倾向严重、城市建设困难重重、城市风貌雷同、城市历史地段破坏严重……。于是当今人们开始对人类文明的历史进行回顾和反思。而中国自八十年代进入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期,其城市历史地段的建设改造往往直接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对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律保护约束力不强。致使许多优美的城市历史地段惨遭破坏:定海老街区面目全非,襄樊古城墙夷为平地,福建三坊七巷遭到建设性破坏、贵州遵义会议会址周围历史建筑被拆光、安阳穿城修路严重破坏历史街区。诸多城市的老城区陷入了高楼大厦的包围之中,不断遭受着肢解和蚕食;而文物古迹则年久失修。因此,为了保证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实现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在当今中国旧城更新的热潮中,认真地进行中国城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城市历史地段城市设计的科学涵义 1986年我国在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正式提出了历史地段的概念。文件中指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地应予以保护,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核定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文件中所说需要予以保护的街区、建筑群等就是"历史地段"。而对其中价值较高的、采取法定保护措施,则冠以"历史文化保护区",这就是历史地段与历史文化保护

2019中国历史地理概况智慧树知到最新满分单元测试答案

什么是历史地理? 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儒家曾经建立一种什么制度? 县是从什么时期出现的? 行政区划是哪种制度的产物: 省制形成于: ______时期将所有的郡撤销。 确定首都需要考虑的因素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 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是: 中国历史首都迁移的主要轨迹是: 首都要统治全国需要通过______来保证信息、人员、重要的物资上通下达。 宋朝时期的开封称为_______。 出现城市的条件不包括哪些? _______时期,曾经下命令要天下的县城都建城墙。 中国从什么时期把做买卖的人称为商人? “车同轨”的意思是: 以下哪些城市是近代交通路线的产物: 长城功能是什么? 明代长城东起________,西至_________。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沟通湘江水系跟漓江水系是哪条河流? 京杭运河沟通的水系不包含的是: 京杭大运河形成于: 近年来的遗传学家认为世界上人基本上都是来自非洲。 从科学的原理分析,每个地方的人只有一种就是外来的。 中国历代留下来的户口登记是真正的人口数字。 中国人口突破4亿是在清朝时期。 “胡焕庸线”是从:满洲里——阿里。 炎黄子孙这是文化认同 双方军事上、政治上是对立的,无法通婚。 所谓百越不是100个越族,就是很多越族,有山越、瓯越、骆越、闽越。 云南大学已故的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是纳西族。 孔子教他的弟子六艺,六门主要的课程,其中有一门叫驭,就是赶车。 下列哪个选项正确地描述了农具的发展过程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的气侯大多数地方实际上是季风气候 移民跟农业生产相互促进,人口增长跟农业生产也是相互促进。 很多农作物带个洋字,带个西字,带个番字这些作物,这些品种好多都是外来的。长平之战要把几十万俘虏全部杀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俘虏威胁大。

城市更新理念的演变和我国城市更新的需求

城市更新理念的演变和我国城市更新的需求陈则明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我们为活着,集聚于城市,我们为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但是,自从有了城市,贫民窟、拥挤、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高犯罪率等问题就开始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城市功能和发展水平不同,其面临的城市问题也不相同,城市更新的理念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一、工业化时代的城市更新 18世纪前的前工业化时代,城市发展较慢,到1800年,城市人口不足世界总人口的3%,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城市的功能比较固定,城市手工业基本没有技术进步。城市老化主要是物质的老化,作为统治阶级的城市管理者,较少顾及陷入衰败的贫民窟。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城市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技术进步使得城市的功能不断增加和扩充。城市更新主要不再是物质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其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需要调整、优化和提高,并解决工业化带来的工业污染、拥挤等问题。但是,在整个工业化时代,每一次城市更新的最初美好愿望往往都伴随着严重的负面影响。 11卫生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美化 二战之前的城市更新可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卫生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美化。城市规划的概念出现之前,城市基本奉行放任自由的政策,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威胁着居民的健康,各种疾病蔓延。因此,以讲卫生为宗旨的新工业环境建设开始对城市社会环境进行改良、更新。二战前的城市更新受“形体决定论”思想的影响,进行了主要以街道、城市雕塑、公共建筑、公园、娱乐设施、开放空间等手法达到城市美化效果的城市更新,可称之为城市美化运动。但是,城市并不是一个静止的事物,指 望通过整体的形体规划来解脱城市发展困境是不可能的,更大的压力来自功能的需要。 21大规模清理贫民窟与拆旧建新 城市更新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贫民窟的重建,城市生态学派对“过滤”作用与“入侵”作用的阐述,表明了城市老化必然伴随着贫民窟的形成。 战后清理贫民窟采用的办法是:将贫民窟全部推倒,并将居民转移走,但给予贫民的补贴并没有使其能够摆脱贫困,贫民最终居住的仍然是贫民窟。如美国的“城市更新(u rban renew al)计划”,它只是把贫民窟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更糟糕的是,它消灭了现存的邻里和社会,1973年美国国会宣布终止“城市更新计划”。 31城市中心土地的过度商业化与衰败 在C I AM(现代建筑协会)倡导的城市规划思想指导下,大规模的城市更新使大量的老建筑被各种标榜为国际式的高楼取代,工业化和技术成为城市建筑的表现主题。虽然布局有序,但城市空间和实体的协调不复存在,使人们觉得单调乏味、缺乏人性,并且带来大量的社会问题。有学者称之为“第二次破坏”。 50-60年代是西方各国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经济增长使对城市土地的需求高涨。按《雅典宪章》所倡导的土地使用分区原则,城市更新将混合的城市活动排挤出城市中心区,过去整个社会代表性的剖面,现在变成基本上是一个商业区。“汽车文化”强化了城市更新,把城市中心变为商业办公的单一功能区(CBD)。但是,一度繁荣之后,很快带来了大量问题,地产投机猖獗,地价飞涨助长了城市的郊区化,加剧了钟摆式交通堵塞,一些大城市中心在夜晚和周末变成了“死城”(N ecropo lis),随之引起了高犯罪率等社会问题,城市中心区也随之开始衰退。同时,大量被迫从城市中心迁出的低收入居民在内城边缘聚居,形成  总第93期 城市问题 2000年第1期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摘要:按时间顺序,本文把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历程分为六个各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核心特质,抽取并剖析精华思想,以为中国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经验借鉴。1.前言 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必要背景和物质驱动后,现代城市规划就进到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阶段。从英国政府改善城市卫生条件和工人居住环境的实践开始,越来越多的先驱(建筑师、艺术家、规划师、社会家、政府官员等)关注城市问题和城市规划,他们或思考理想城市的模型,或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或支持追随,或批判指正……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精华思想洗尽铅华,一些理论被遭贬弃。但是,曾经某一时代的经典,依然值得我们研究。探索历史,可以为我们正视历史、把握现在、预测未来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本文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演变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力求清晰系统地阐述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 2.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 2.1初期实践探索 2.1.1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运动 人类居住模式的转变,导致传染疾病在西方世界迅速蔓延。14世纪“黑死病”和后来几次传染病的爆发,促使欧洲各国关注城市环境整治和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作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的情况毫无疑问是最严重的。为此,英国于1875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强制性规定了城市里的卫生设施和住宅的最低建设水准。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890年,英国颁布了《工人阶级住宅法》,提出了旧住宅改造的标准,如对给排水、道路、房屋日照、室内日照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城市规划的雏形开始形成。 2.1.2 城市美化运动 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和连续的并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道中只有点缀性的绿化表示出极端的不满,在此情形下,有园艺师亨弗利.雷普顿倡导的“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导城市之中,强调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要创造健康的环境和展现优美的美学特征。在奥姆斯特德带领下,纽约1859年建了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敞空间——纽约中央公园,这改善了城市机能,也开创了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新纪元。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许多城市不断郊区化,为恢复市中心良好的环境和吸引力,美化运动运行开来。美国城市美化运动起源于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以伯恩海姆所做的“芝加哥规划(1909)”为开端。之后,一些先驱们开始自然主义的探索,渴望城市与自然相融。 英国公园运动和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建筑学和园艺学的思维方式引导着对城市布局问题的思考,探索了城市绿化系统和城市整体环境规划的手法,而且还传递了“人类有组织的规划设计可以创造全新的城市环境,它远远优美于城市无序、自发的发展”的概念,奠定了“城市需要规划”的思想基础。 2.1.3空想社会主义与公司城建设 托马斯.莫尔提出了“乌托邦”的概念,他借“乌托邦”之名,阐述了进行社会改革的立场,并描述了理理想中的建筑、社区和城市。英国工业家罗伯特.欧文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城市,并建立了名叫“新协和村”的社会主义城镇,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的严峻条件下,实验失败。法国傅里叶也阐述了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社区思想,提出建立称为“法郎吉”的社会公共生活单位,但后来在美国建立的28个类似的“傅里叶殖民地”,均在建成后不久就失败了。 美国设计家汉密尔顿提出了建设公司城的基本概念,有意识地将工厂和工人居住区结合在一起建设,并于1792年由朗方赫然哈伯德在新泽西州规划了帕特森城。19世纪后,这类

城市设计与地段特点

城市设计与地段特点赵晨城市设计与地段特点 一、城市形态与城市设计 建筑师的城市整体观是从对城市形态的认识开始的。影响城市形态的动力因素极其复杂而又扑朔迷离。应当看到城市组成因素的多元性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城市的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是一种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其相关性不像数学中那样一一对应,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和兼容性,即使是较容易被我们认知的城市物质形态也是极其复杂的。正如亚历山大以数学集合论提示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城市物质形态,他认为城市并非树形结构,不易理解和处理,城市好似关网络形,充满复杂、多样的联系,具有有机性,难于想象且不易处理。 然而,城市建设者并不是面对抽象的城市概念,城市设计也不是空中楼阁般的理论幻想。当建筑师接受业主委托,面对所处的基地时,所谓城市设计的工作实质上就已经开始了。按照《大英百科全书》的说法:“城市设计是指达到社会、经济、审美或技术等目标在形体方面的构思,它涉及城市环境可能采取的形体。就其对象而言,城市设计包括三层次的内容,一是工程设计,指某一特定地段上形体环境的创造;二是系统设计,即考虑一系列功能上有联系项目的形体;三是城市或区域的设计,包括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新城建设、旧城更新改造等等的设计。”我国,一般是指前两个层次的内容。 作为应用层次上的城市设计,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更注重实证上的内容,更注重设计的基本准则和技法上的可操作性。因此我们认为现实的途径是深化建筑师的城市整体观念,以不断的工程实践去体味复杂的城市设计内涵,以务实的研究态度去体会城市设计的内容。从宏观上讲,城市形体环境的设计,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连接点。其背景为社会结构、经济实力、民族传统、城市功能、土地效用等城市形态要素,以科学理性方法,研究城镇基地上物质要素的相对时空关系。 从微观上看,设计的主体对象是人,城市设计是在对人的行为模式及行为心理的分析、认知和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的建筑环境设计,即把城市形态要素按有序有情的原则建立秩序,使之符合社会中人的工作、生活的多种要求。可以认为一切涉及城市内外部空间构成的均属城市设计的范畴。 二、地段特点与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的诸多层次,都有其相应的观点和方法,环境的概念适用于城市设计的所有层次,。这里“环境”是指城市设计的前提和结果,“地段特点”就是城市环境的具体表现。建筑师虽不可能左右整个城市的发展方向,但形体方面的构思如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是其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正是建筑师以自身工作成果参与到城市发展中的具体表现。城市特定地段中,其环境特征表现在许多方面,对这些因素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其功能的分析认识,是城市设计中的重要一环。正如K·林奇所言:“反映地段特点要比反映时代精神更为重要,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必将在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 地段级建筑构成可以看作是城市形态的最小体现单位,是城市片断在某种结构关系中的组合单位。这里所说的地段特点是环境特征的集合,并可为我们的城市设计工作提供一个具体的参照框架,因为环境正是建筑单体或群体构成城市整体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建筑师创造的高效、优美环境,不可能大及整座城市,但至少可以在“地段”这一等级的空间构成单位中发挥作用。因此,地段特点是建筑师以建筑设计介入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其鲜明与否的检验标准不在于该地段的地理特点,而在于人们对这一地段新的记忆和辨认程度。建筑师以工程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答案:十六国、五代十国 9、历史统一的范围是指:

浅谈我国城市更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我国城市更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这种大规模的、快速的城市更新和建设中出现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和解决,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城市更新,保护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保护城市发展的延续性。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更新;旧城保护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飞跃,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住宅建设发展十分迅速,成为拉动地方GDP的重要支持力量。住宅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设质量也不断提升。除了在城市边缘及远近郊区集中发展大规模居住社区外,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城市建成区内,一些经济相对衰退,房屋经年累月残破失修,市政基础设施落后,景观环境与居住质量均较差的地段(区)也面临着更新和改造。在许多老街区内,伴随着建成区内一些工厂的搬迁带来的用地性质置换。因此,在城市更新中,住宅改造开发往往是重要的对象和内容。 2 城市更新的模式 城市更新为老城区住宅的改造开发提供了契机。城市住宅规划设计除解决好以居住为本源的各种功能问题外,正确处理好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也十分重要。居住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体现了局部与整体、实体与空间、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看,好的住宅规划设计能够提升地产价值,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质量,增加城市的活力,重塑街区形象,从而实现城市更新的多元目标。城市更新的方式一般可分为重建、整建和维护三种模式。 2.1 重建 这是一种最激进、耗资最大但又最有创意的方式。它是对城市中严重衰退地区进行清除并作合理的使用。二战后在国际建筑师协会(CIAM)倡导的物质规划理论下所进行的大规模的拆除重建运动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虽然,大量新建的“国际式”建筑在短时间内给城市中心区带来了繁荣,但其千篇一律、冷漠缺乏人性的城市面貌继而引发了新的城市问题。因此,一般情况下,不主张采取重建方式来更新改造城市,除非实在别无他法的情况下才采用。 2.2 整建 整建就是对城市中整体功能仍能适应需求,但出现衰退迹象的地区进行环境改善或局部拆除重建。这种方式不需要庞大的资金,并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同时也可避免拆迁安置问题的困扰,是一种比较温和、折衷的更新方式。

中国历史地理(北大)资料整理

开宗明义 2011年2月21日 18:37 教材: 没有一本特别好的教材 重点推荐的参考书:《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 并不通俗 课件: Ftp ftp://urban:urban@162.105.149.18/教学专用/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 只有一次期末考试 38%优秀率一个名额都不会浪费,都是90分以上。 助教说,复习时不仅要看课件的文字部分,也要注意图! 历史时期的地理。 古人在这样的问题中渗透了多少谋略和智慧。 历史自然地理:重点研究江河湖泊和气候的变化——探讨自然变化的规律 历史人文地理:人口军事城市农业文化聚落等等 中国历史地理的历史: 这个学科历史悠久 例:左冯翊,《汉书》:故秦内史。《禹贡》

近代,中国历史地理的创始人:张相文 八卦:光华新楼中间的四合院:顾颉刚30年代的故宅顾颉刚:每月拿出600大洋赞助禹贡学会,《禹贡》半 月刊 组织青年学者到西北(包括河套)考察。 华北沦陷后组织就解体。《禹贡》成为今天这门学科的 基础。 今天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人几乎都源自这个组织。 《中国历史地图集》。毛泽东个人倡议(不是国家意 志),谭其骧主编,历时二三十年,囊括当时最优秀的历史学家。 侯仁之:历史地理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止在静态的时空变化中,要与人类活动的足迹联系在一起。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应该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方向。这个论点又将历史地理推向现代发展阶段。 目前,全国属于这个领域的正式从业者,不到五十人。 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呢? 古人的事情在今天能有什么样的启迪呢? 例一战国策中战国时东周和西周 东周公对苏秦说:我想种水稻,但西周公不放水。可 见,两国依同一条河,即伊洛河。 苏秦说西周公放水。 例二,九鼎 例三,金庸中胡编辣椒 例四,电视剧各种胡掰,神马汉武帝沏茶啦

从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看中国的城市更新政策

党政论坛 2008年7月号 从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看中国的城市更新政策 ○谢国权 1、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关于公共政策的概念,西方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对一个社会所进行的权威性价值分配”;拉斯韦尔将公共政策定义为“目标、价值和实践的项目计划”;安德森则把公共政策定义为“一个行为主体或者一组行为主体在关注一个问题或者一件事情的时候所遵循的一个有目标的行为过程”。我国学者将公共政策概括为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虽然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公共政策所作的定义有所不同,当前仍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同的的定义,但是都反映了公共政策的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公共政策解决的是超出个人和集团范畴的具有广泛 从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城市产业结构 调整、农业人口大规模迁移,城市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众多城市的旧城区必须进行市政、交通与居住条件的更新改造,城市更新已经成为各级城市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城市更新(Urban Regenera-tion),是用一种综合的、整体性的观念和行为,对城市中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和建设,使之能长远的、持续性的改善和提高。 本文试图从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城市更新政策。 一、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公共政策总是追求和体现着一定的价值。不同的政治、历史决策环境,领导者的偏好对其都有重要影响。 性和普遍性的社会公共问题,具有公共性内涵。 2、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 制定公共政策的关键是平衡公众利益,然而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公共政策实践曾经长期忽略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制定公共政策时,国家发展的政治指向优先于经济指向,当然这也与决策者选择的空间余地,决策者的偏好有极大关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经历了一个“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念到“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价值观的转变。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急需改变中国由于长期计划经济而导致的经济发展迟滞,城市化水平低的现状,加之人民饱受平均主义导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