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五章---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
四书五经《孟子》全文

四书五经《孟子》全文《孟子》简介:《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原文如下:孟子序说史记列传曰:“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韩子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
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又曰:“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
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末益分。
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
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
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又曰:“扬子云曰:‘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
’夫杨墨行,正道废。
孟子虽贤圣,不得位。
空言无施,虽切何补。
然赖其言,而今之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
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
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
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或问于程子曰:“孟子还可谓圣人否?”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圣人,然学已到至(或圣)处。
”程子又曰:“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
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
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
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又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
”又曰:“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又曰:“学者全要识时。
古代汉语《孟子》五章

《古代汉语》南京大学高小方教授《孟子》五章(一)师承关系:孔子—曾参—子思(孔伋、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孟子生平事迹:约BC372~289年,孟轲,字子舆(《文选·辨命论》李善注引《傅子》)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
从事教育,游说诸侯,晚年著书。
孟子宣扬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王道”学说:制民恒产(并非是分田到户,土地所有权仍属于平民,但是给老百姓耕种);薄税敛;省刑罚。
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建议统治者要“保(安抚)民而王4”(破读wang4,安抚百姓,从而统一天下而称王)。
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告子下》君子所,其无16(毋)逸。
——《尚书》所,处在自己的岗位上;其:语气副词,该;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尽心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离娄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上》《孟子》全书七篇,每篇分上下(引文要分上下篇)。
每篇若干章。
全书共261章,34685字。
作者:大致是孟子自作,其弟子(万章等)和再传弟子都做过一些润色工作。
内容:着重记载孟子言行,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
体制:语录体。
特点:气势充溢,雄健有力,感情激越,条理明晰,善用譬喻,畅达感人。
注本:《十三经注疏》:(东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shì)疏(可能是托名);《四书集注》:(宋)朱熹集注;《孟子正义》(模范本):(清)焦循正义;《诸子集成》本《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
1 寡人之於國也(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6,盡心焉耳11矣。
河内凶10,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内;河東凶亦然。
寡人之於國也6,常式:寡人尽心于国矣。
焉:之于,词序强调;耳11:┏(打消、弱化语气)罢了,而已;[大部分场]┗(加强、强化语气)相当于“可……着呢!”[此处为加强]译:我对于治理国家啊,可算是尽了心的啊!凶10:┏凶:不吉利;饥荒;┗兇:兇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内闹了饥荒,就把那的一部分灾民移到河东;把河东的一部分粮食移到河内;《孟子》五章(二)察鄰國之政,無如10寡人之用心者。
前赤壁赋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59,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翻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
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
任凭小船漂流到各处,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前进时就好像凌空乘风而行,并不知道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孟子》五章

(3)仁义礼智
▪ 作为孟子主要伦理道德原则的仁义礼智四者 并不是平行的。四者之中,仁义是核心,礼智从 属于仁义,为正确实行仁义服务。由孔子的以仁 礼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发展为以仁义为核心的 伦理思想体系是孟子对儒学的重大贡献。自此仁 义结合成为封建社会的最基本道德准则。
▪ 5.仁政思想
▪
仁政是孟子的政治主张,是其经国治民的基本方针。民本思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依靠划定的边疆界线, 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溪流的险峻,威慑天 下不能依靠武器的锐利和盔甲的坚固。施行 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 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缺少帮助达到极点,(连)亲属(都会) 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全天下 的人都会顺从他。用全天下人都顺从的 力量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 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得道的 君子有不战斗的时候,若进行战争,则 必定胜利。
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 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 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 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 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 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 件。
孟子为邹人
▪ 孟子,出生在鲁国的邹地(今山东邹 县),他是鲁国贵州的后裔(邹为鲁国 的附属之国)。具体来说是孟孙氏的后 代。
▪ 鲁桓公的三位庶子称为“三桓”(孟孙、 叔孙、季孙),孟孙嫡系称为孟孙氏, 其余支子改称孟氏,这个孟氏,就是孟 子姓氏的由来。
关于孟子的父亲
▪ 关于孟子父亲的记载,非常之少。 据《春秋演孔图》等书记载,孟 子父亲名激,就是孟激,字公宜。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散文-豁然堂记

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课件课件-散文-豁然堂记
豁然堂记是清代文学家清·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描写了蒲松龄在一夜间通过读书思考,豁然开朗的心境。
文章开始,作者描述自己二十八岁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段颠沛流离的经历,时常飘荡于江湖间,居无定所。
后来,作者遇到了一个名为张三丰的道士,收他为徒,传授武艺、丹药和经书等诸多学问。
蒲松龄说,张三丰宿有天意,知晓天命,熟悉迷津,他所传授的经书里有很多奥妙,令人唏嘘感叹而不可思议。
蒲松龄之后又遇到了一位名叫鲤鱼先生的文士,此人深情纵横,留学化外,归来後又东南西北地漂泊,口授了蒲松龄许多文学修养,并且教导他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蒲松龄气氛里逐渐适应了朝九晚五的生活,成为了一个闲人,自在悠闲享受生活。
不再操劳于江湖巧计,也不再追求古书文化上的过分,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搜索灵感,寻找自己的心路历程。
蒲松龄随后回到家里,开办了一间书屋,取名豁然堂,在这里与邻里长谈、读书、行走坐卧,他借此悟出了很多人生哲理。
这使得他的心态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感受到生活中强有力的影响力,同时也理解到了自己的局限。
蒲松龄写道“常常听人说:人活世上,少不得些甜酸苦辣,有些人说这是老天给的,有些人说这是别人给的,我却发现,由自己给最好。
”
蒲松龄深切地感受到人类存在的无奈和命运,也同时认识到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他以生命之轮为喻:“盘旋而上,不整之时,轻轻,呜咽;整之之后,轻轻,呼吸。
此耳习之,宝贵之。
”
这篇散文提醒我们要关注生活,寻求心态的疗愈,明白人生的价值。
蒲松龄的文字深邃而不失简洁,情感深沉而又实践,其悟出的哲理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今天,都值得我们去阅读体味。
大学语文(第三版)散文-《孟子》五章-PPT文档资料

二十七、《孟子》五章
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孟子·腾文公 下》)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 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 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颠 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 能。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 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能臣和 辅佐君主的贤士,对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往往会导致灭亡。这就说明,忧患可 以使人奋进、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孟子·告子下》)
孟子的性善说是一种道德先验论。宋代以后,为理学家们普遍接受,成为正 统的人性论思想,影响深远。
二十七、《孟子》五章
3、哲学思想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 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 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 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 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关于 天人关系,孟子认为天与人二者是相通的。从天的方面来说,天是万事 万物的主宰,人事的一切都是由天决定的。从人的方面来说,不仅人的 善性来自天赋,而且人心的思维功能也是天所赐予的。人心具备天的本 质属性,只要反求诸己,尽量发挥、扩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认识天。
二十七、《孟子》五章
2、伦理思想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 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 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的智慧讲授大纲(中山大学)

(二)、《孟子》其书
4、《孟子》一书的主旨: • 《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 收其放心。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隐、羞恶、辞让、 是非之心为之端。论邪说之害,则曰:“生于其 心,害于其政”。论事君,则曰:“格君心之 非”,“一正君而国定”。千变万化,只说从心 上来。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杨龟山)
(二)《孟子》其书
5、后人评孟子:赵歧评《孟子》 • 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 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隆治平,颂清庙,卿大夫蹈之, 则可以遵君父,立忠信;守士历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 抗浮云。(孟子题辞) • 韩愈:道统说,孟子传道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 禹,禹之以传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传 之孔子,孔子以是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原 道)
哲学智慧
• 性善根据之六:良知良能与赤子之心 •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 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 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尽心上15) •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离娄下12)
哲学智慧
• 1:仁政说 • A:仁政是什么 •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 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 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告子》上
政治智慧
• B、仁政就是王道,王道即以德服人 •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 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 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 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公孙丑》上
哲学智慧
• 驳生之谓性 • 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 犹白之谓白与?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 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曰: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孟子》第05章滕文公上(译文)儒家思想

《孟子》第05章滕文公上(译文)儒家思想《孟子》第05章滕文公上(译文)滕文公当世子时,在出访楚国的路上顺便去宋国拜访了孟子。
孟子大谈人本善良的道理,开口闭口全是尧舜等先代贤君的英明盛事。
世子从楚返回时,又去拜访孟子。
孟子说:“世子对我上次的言论有什么怀疑吗?其实道理本来就是一样的啊!成曾跟齐景公说:‘他,是个男人;我,也是个男人;我为什么会怕他呢?’颜渊也曾说过:‘舜,是什么样的人;我,又是什么样的人;有作为的人应该都像舜一样啊!’公明仪说:‘文王,是我所尊敬的古代师长;周公又怎会欺骗我呢?我们只要虔诚学习就是了。
’现在滕国虽不大,可是长短相抵,大概也有方圆五十里了,还是可以认真治理而成为一个良好的国家的。
《尚书》上说:‘如果服药后不感到头晕目眩,那么疾病也就不会痊愈。
’”滕定公去世了,世子跟他的师傅然友说:从前孟子在宋国跟我说过的话,至今仍未忘记。
现在国家碰上这等大事,我想让你去请教一下孟子,然后决定办理丧事的方式。
”然友去邹国孟子的家中请教。
孟子说:“遇到大丧来问礼节,是件好事。
亲人去世,本来就该尽自己的全力来办丧事。
曾子说过,‘活着时,要按礼节来侍奉;去世了,要按礼节去埋葬,并按礼节祭奠,这就是孝子’。
有关诸侯的丧葬礼节,我没有专门研究。
即使如此,我还是听说过一些的:守丧三年,穿粗制衣服,吃简单的饭食,从天子到普通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共同遵守的礼仪。
”然友回来之后,世子确定了守丧三年的计划。
但是朝中百官及同族尊长都不同意,纷纷说:“我们宗主国鲁国的前辈君主没这样办,已去世了的前代君主也没这样办,到了你这一辈却要行三年大丧礼节,这不应该。
况且《志》书上说:‘丧祭从先祖’,让‘我们遵循祖宗们的办事方式’。
”世子对然友说:“以前我没有认真学习礼仪制度,只知道整日里骑马练剑。
现在亲友和百官都对我不满意,恐怕他们也不会按我的要求尽力办理丧事。
请你再去问一下孟子。
”然友第二次去邹国拜问孟子。
孟子说:“是这样,这是不能够求于别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五章---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
孟子五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
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孟子说:“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得天时的战机,然而却不能取胜,这是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铠甲不是不坚利,粮食不是不多,(可是敌人一来却)弃城逃离,这便是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所以说,控制人民不迁逃,不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家不靠山川的险阻,威服天下不靠兵器铠甲的坚利。
得到仁义的人,帮助他的就多;失掉仁义的人,帮助他的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家里人都背叛
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归顺他。
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连家里人都背叛他的人,(必然所向无敌;)所以君子不战则罢,战则必胜。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操,威武不能屈服他的志向。
这才叫做大丈夫!”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②,管夷吾举于士③,孙叔敖举于海④,百里奚举于市⑤。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⑥,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⑦,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孟子说:“舜在田野中兴起,傅说从筑墙的苦役中提拔出来,胶鬲从鱼盐贩子中提拔出来,管夷吾从狱官手中提拔出来,孙叔敖从海边的隐居生活中提拔出来,百里奚从买卖场所提拔出来。
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担子加给这个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受困苦,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的肌体受饥饿,使他的身子受困乏,使他每做一事都受干扰、被打乱,以此来使他心理受振动、性格
变坚韧,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
一个人常有过失,才能改正;心志遭困苦,思虑被阻塞,才能发愤有为;表露在脸色上,抒发在言语中,才能使人了解。
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士人,国外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患的威胁,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就能明白忧患中能获得生存、安乐中会遭致灭亡的道理了。
”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①,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
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
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
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
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