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言文的好帮手——成语
借助成语学习文言

借助成语学习文言成语是汉语辞汇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份。
把握必然数量的成语,是学好语文的必要条件。
成语大多来源于古代文献典籍,保留了许多文言词的读音、写法、意义、用法和文言语法、修辞等,是语言中的"活化石"。
借助成语来学习文言,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一]、熟悉文言现象1.成语中有很多通假字,音义都从本字。
如:拨乱终归(返)图穷匕见(现)一暴十寒(曝)再接再厉(砺)信口开河(合)要宠召祸(邀)景从云集(影)知不作愚(智)列土分疆(裂)流言蜚语(飞)信而有征(证)善贾而沽(价)被发文身(披)博闻强识(志)厝火积薪(措)衣不重采(彩)殊涂同归(途)暴内陵外(凌)疾恶如仇(嫉)毋庸讳言(用)无动于中(衷)焚林而田(畋)企足矫首(翘)惶惶不安(颤)2.看似一个双音节词而实为两个单音节词,这种情形成语中也有保留。
如:曾经沧海(曾:曾经;经;经历)言过其实(其;他的:实:实际)提纲挈领(提:举起:纲:纲绳)躯体力行(身:切身:体:体验)求全责备(责:要求;备:齐全)十年树木(树:培植;木:树木)消息盈虚(消:消失;息:滋长)海阔天空(天空:像天一样空阔)他山之石,能够攻玉(可:能够;以:表凭借)3.虽是双音节词,但古今意义大不相同。
如:奉行故事(先例)慷慨激昂(情绪激昂)廉价行事(方便)教师宿儒(年老而有渊博学问的人)贻笑大方(见地广博的人)4.成语中兼词。
如:付诸东流(之于)用心叵测(不可)心不在焉(于此)5.成语中也保留了文言的部份省略形式。
①省略宾语。
如:引(之)以为戒述(之)而不作②省略渭语。
如:一字(值)千金一言(重)九鼎再(鼓)衰三(鼓)竭③省略介词"于"。
如:运筹()帷幄付之()一炬置之()度外祸起()萧墙防患()未然鹤立()鸡群付之()东流6.成语中的倒装句式。
①a.宾语前置。
如:时不我待(时不待我)辞不意逮(辞不逮意)人莫予毒(人莫毒予)何去何从(去何从何)不此之图(不图此)唯利是图(取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将附焉)b.介宾短语的宾语前置。
利用成语学习古文学与文言知识

利用成语学习古文学与文言知识成语是人们相沿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达精炼、含意丰富的固定词组。
多为四字格。
如“知己知彼”、“南辕北辙”、“防微杜渐”等;不是四字的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等£在成语中蕴藏着古文学与文言知识,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成语教学。
一、了解成语的来源,学习古文学知识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
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都是古代的寓言。
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
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赏笙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丁•胸中”。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
如“星罗棋布”原作“星罗云布”,语出班固《两都赋》,“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等。
在人们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
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
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
如“竭斯底里”“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等都是。
二、学习成语语法结构,掌握文言知识除了以上成语故事来源我们可以理解其意思外,剩下的大部分成语都是ABAB的构词结构,我们甚至可以“望文生义”。
例如:人情世故、惹是生非等,为ABAB格式,两个A意义相近,两个B意义也很相似。
这样的成语很多。
例如还有“洞幽烛微”,“日积月累”,“星罗棋布”等,前一个AB是什么格式的短语,后边一个AB同样也应该是什么格式的短语。
成语对提升文言文阅读与作文能力的作用

成语对提升文言文阅读与作文能力的作用成语对提升文言文阅读与作文能力的作用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成语对提升文言文阅读与作文能力的作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历年来各地高考试卷中基本上都会有一道成语检测题。
这道题目,多数情况下要求学生对成语运用的正误情况作出判断或选择,偶尔也会考查对成语中某个难字的解释。
由于成语量很大,再加上运用时出现的错误经常是无法简单地依靠词典来解决的,所以有同学认为成语题很难做,为了这么三分左右的题目,进行大量的成语积累不值得。
其实,积累成语的用处很多,不仅可以做好一道成语运用的题目,还可以同时用来积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常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一些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改善阅读,丰富作文的内容、提升作文的层次。
一、积累词意只要我们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如果对成语的含义掌握得很扎实的话,可以积累起文言文中很多经常会考到的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比如“举”的常见意项有“全”、“拿”、“提出”、“推荐”等,相应的成语就有“举国上下”、“举棋不定”、“不胜枚举”、“选贤举能”。
再如“而”的常见意项有“表并列”、“表顺承”、“表递进”、“表转折”、“表修饰”等,相应成语如“学而不厌”、“称柴而爨”、“久而久之”、“不谋而合”、“侧目而视”。
有时,我们无法正确地解答文言文中的某些字词,原因其实也在于我们对于自己司空见惯的成语的意义和用法一知半解。
比如,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人物传记类文言文中接触到“克”、“擢”这两个字,我们是比较容易译错的。
“克”在古文中较易考查的意项有“攻克”和“能够”这二个,第一种解释,我们是知道的,但是第二种解释学生就很陌生了。
实际上,我们在小学阶段就经常会接触到的成语“克勤克俭”中的“克”就是“能够”的意思。
著名歌星李克勤的姓名就蕴涵着自勉的意思,绝对不会是要求自己“克服勤俭,做个懒人”的意思。
源自文言文课文的成语

一网打尽——源自初中文言文课文的成语侯文杰·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则》)·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
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
——《扁鹊见蔡桓公》·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
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桃花源记》)·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
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
(《黔之驴》)·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
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
成语——学习文言文的钥匙(1)

看图
猜成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成语—学习文言知识的钥匙
高三语文
马晓丽
说出下列成语的文言现象
第一组:
一暴十寒
厉兵秣马 一唱百和 被发文身
图穷匕见 拨乱反正
第二组:
顾影自怜
不可名状
不务正业
三顾茅庐 奋不顾身 不名一文 沽名钓誉 不急之务 除恶务尽
课堂练习
同学们自由写出包含
文言现象的成语
布置作业:
1.各组从所学文言文中抽出含有“
穷”“因”“举”“当”“之”“ 其”等字的语句,然后解释本字, 并找出与之相关的成语。
找出含有典故的成语,越多越好,
如“洛阳纸贵” “举案齐眉”等。
成语竞猜
最大的本领—— 开天辟地 最大的被子—— 铺天盖地 最大的影集— 包罗万象 最反常的气候— 晴天霹雳
高考链接
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
常以他语乱之。(2017全国1《宋史·谢
弘微传》)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
(2017全国2《后汉书 ·赵熹传》)
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
元祐诸臣(2017全国3《宋史许将传》)
成语——了解古代文化的一扇窗口 1、纪时。如: 寅吃卯粮 半夜三更 2、科举。 如:独占鳌头 名落孙三 3、建筑。如:大相径庭 雕梁画栋 4、服饰。如:峨冠博带 纨绔子弟 5、器物。如:奉为圭臬 觥筹交错 6、度量衡。如:壁立千仞 锱铢必较 7、军事。如:大动干戈 折戟沉沙 8、艺术。 如:入木三分 胶柱鼓瑟 9、宗教。 如:三教九流 四大皆空 10、避讳 如:皮里阳秋 (原为皮里春秋)
成语是文言文教学的利器

成语是文言文教学的“利器”论文摘要:作者从成语的来源、特征以及与古代文献间的联系出发,详实有据地说明其与文言文教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并从文言文教学实际出发,具体论证了运用成语的音、义、结构可以训文言文难解之义,校文言文难读之音,理文言文难懂之语法结构。
关键词:成语、文言文教学、音训、义训古人写的文言文,由于与今年代相隔甚远,加以古人与今人所处的语言背景的差异,再加上语言本身的发展、演变,所以,所用字的意义、语音与组织语言的方式、习惯与我们现代汉语有许多的不同,加以保留下来的文言文大多属于书面语,所以要学好文言文对我们今天的每个人来说都有相当大的难度。
特别对知识面并不广,智力结构并不完善,语言感知能力并不强的初中生来说,难度就更可想而知了。
那么,怎样便捷而有效地进行初中文言文教学呢?方法是很多的,但其中适当而灵活地运用成语来辅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知识,不失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辞海》对成语作了较详细的诠释:“古语常为今人所引用者,曰‘成语’。
或出自经传,或来自谣谚,大抵为社会间口习耳闻,为众所熟知者”。
“成语大部分都与古汉语有关,或者是从古书上摘出来的,或者包含典故。
”(姚殿芸潘兆明《说“四字格”》《新疆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可见成语与文言文有着千丝万缕的直接或间接联系,它保留了古人许多的语言、思想的精华,素有古代文化的“活化石”之称。
成语的这一特点就为学生准确把握离现实生活甚远的文言文提供了可能。
而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在数年的语文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中,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成语。
调动已知知识和已备能力去学习、分析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就更行之有效。
而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得可怜的寿命。
”(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1页)。
而以“四字格”为主要构词方式的成语把整齐和错综,具体和抽象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整齐而不雷同,匀称而不呆板,集中地体现出汉语整齐的美,抑扬的美,是形成汉语音乐性、精炼性的重要因素。
古代文言文的常用成语与典故

古代文言文的常用成语与典故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后人喜爱和借鉴。
其中,成语和典故作为古代文言文的重要表达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文章、诗词和对话中。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成语和典故,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应用场景。
一、常用成语1. 一言九鼎这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的成语,意为“一句话像九鼎之重”。
源于古代圣贤周公的铸九鼎,象征国家权威和尊严。
形容言辞权威,具有重要影响力。
2. 以卵击石此成语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比喻力量悬殊,以微弱势力去对抗强大敌人,自取灭亡。
3. 不胫而走出自古代文学家刘向的《列子注》。
比喻消息传播非常快,形容信息迅速传播,犹如脚不离地而走。
4. 指鹿为马原出自西汉丞相赵高在秦始皇面前,故意把马说成鹿,想考验秦始皇的智慧。
后用来形容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
5. 守株待兔源于战国时期的故事。
比喻不思进取,固守成规,等待机会从天而降。
二、典故的运用1. 相敲做《水浒传》本典故源自《水浒传》中的故事,比喻相互勾结,共同做坏事。
在古代的文言文中,可以用于描述勾结势力的行为。
2. 钟鼎人家这一典故出自《吕氏春秋》中的故事,意思是为了钱利而背叛友谊。
用于古代文言文中,可以形容一个人对朋友的背叛行为。
3. 抛砖引玉出自《礼记·玉藻》。
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作品,以增强自身的学识和文化。
在古代文言文中,可以用来进行谦虚陈述,表达对他人的敬重和欣赏。
4.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出自《史记·苏秦列传》。
比喻老年人依然怀抱远大的志向和壮志。
用于古代文言文中,可以形容人的精神风貌,展现不达目标坚持奋斗的决心。
5. 鸟语花香出自《史记·张良列传》中的故事,比喻春天的景色美好。
在古代文言文中,可以用于描写美好的自然景色,增加文章的艺术性和生动性。
通过对古代文言文常用成语和典故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成语和典故不仅仅是表达一种意思,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观的体现。
成语——学习文言文的钥匙..

成语——学习文言知识的金钥匙
综上所述,古汉语的各个知识点,都不乏 成语用例。成语具有、易于记忆、便于提 取等特点,易于引起简洁精辟、信息量大 学生的兴趣,因而在帮助学生记忆和使用 文言词语意义和语法规则时,作为一种互 相印证、拓展补充的教学辅助手段,具有 无可替代的作用。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 不但有利于文言文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对 成语的理解,一举两得,不亦乐乎?
文言句式
判断句 省略句 被动句 倒装句: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主谓倒装
二、借助成语来把握文言句式
1.省略句 一驴拉车,不前。鞭之,仍不前;再鞭 之,乃卧地。一学者见状,附驴耳曰:“ 再不好好拉车,让你当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即起,狂奔。
二、借助成语来把握文言句式
省略句
一驴拉车,( )不前。( )鞭之, ( )仍不前;( )再鞭之,( ) 乃卧地。一学者见状,附驴耳曰:“再不好好拉 车,让你当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即起 ,( )狂奔。
(以……为耻;认为……对的,认为……错的)
光宗耀祖 正本清源 (使……光耀;使……正,使……清)
三、借助成语理解词类活用
(3)动词中形容词的活用
量入为出 救死扶伤 道不拾遗 劳民伤财 闭月羞花 众口铄金 既来之则安之
四、借助成语来掌握一词多义
如:道:道不拾遗(道路) 坐而论道(道理、规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 说长道短(说) 又如: 兵:短兵相接斩木为兵(兵器) 兵强马壮(军队) 草木皆兵损兵折将(士兵) 纸上谈兵(兵法)
五、借助成语来学习文言虚词
而:哀而不伤 (连词表转折,却) 不胫而走 (连词表承接,就) 侧目而视 侃侃而谈 (连词,表修饰) 具体而微 (连词,表并列) 引而不发 (连词表转折,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文言文的好帮手——成语【摘要】:成语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文言文中联系成语教学的方法有:结合成语释义、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语法、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句法等。
【关键词】:成语;文言文学习;一举两得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特殊的固定短语,它脱胎于古代汉语。
它深受中国语言传统的影响,保留了古汉语的许多特点。
教学十余年来,越来越体悟到成语还有一种不大为人注意的妙用:大凡古汉语中不易为同学理解的语言现象,字词也好,语音也好,语法也罢,与其声嘶力竭地正面解释,不如拈来一条含有类似语言现象的成语,稍加说解点拨,同学每每茅塞顿开。
在文言文教学中,联系成语的常用方法我认为有以下几种:一、结合成语释义成语中的语素有许多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
所以结合成语释义能增强说服力,加深印象,便于记忆。
例如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翠损,如今有谁堪摘?”“堪”与成语“不堪设想”、“不堪入耳”中的“堪”意义相同,是“能够”的意思。
同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录毕,走送之”的“走”与成语“走马观花”、“奔走相告”的“走”意义相同,是“跑”的意思。
有时一篇文章中就牵涉到好几个成语,如在《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就有这几个例子:“期日中”——不期而遇(约定)(未经约定而意外相遇)“太丘径去”——去危就安(离开)(离开危险,达到平安)“舍去”——舍己为人、舍近求远、锲而不舍(舍弃)“与朋友交不信”——言而有信(信用)“入门不顾”——王顾左右而言他、瞻前顾后(回头看)二、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的语法现象⑴一词多义:如:道:道不拾遗(道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说长道短(说)又如:兵:短兵相接(兵器)斩木为兵(兵器)兵强马壮(军队)草木皆兵(士兵)损兵折将(士兵)纸上谈兵(兵法)如:亡亡命之徒(逃亡)亡羊补牢(丢失)亡国之音(灭亡)家破人亡(死亡)唇亡齿寒(掉落、失去)借助成语语境,学生更容易掌握一词多义的现象。
⑵通假成语中也有通假字,音义都从本字。
如:拨乱反正(返)图穷匕见(现)一暴十寒(曝)再接再厉(砺)信口开河(合)景从云集(影)流言蜚语(飞)被发文身(披)博闻强识(志)疾恶如仇(嫉)无动于中(衷)胆战心惊(颤)⑶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古代汉语中的常见现象,结合成语的语境来理解古今异义,不容易望文生义,以今解古。
成语词意义赴汤蹈火汤热水、开水运斤成风斤斧头破涕为笑涕眼泪乳臭未干臭气味屡试不爽爽差错抱恨终天恨遗憾不名一钱名占有⑷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古汉语的这种独特现象也反映在成语中,表现如下:①成语中的使动用法文言文中常有使动用法,如:“无丝竹之乱耳”中“乱”意为“使——乱”,成语中也有这种现象,教学时可用来互相印证。
例:汗牛充栋——汗:名词作使动词,使牛累得出汗。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袁枚《黄生借书说》)闭月羞花——闭、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躲藏,使羞惭。
既来之,则安之——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来。
安:形容词作使动词,使之安定。
例“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完璧归赵——完:形容词作使动词,使完好。
例“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成语中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结合常见的成语,这种语言现象就容易接受了。
例:“不耻下问”就是“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草菅人命”就是“以人命为草菅”。
“梅妻鹤子”就是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不远千里”就是不以千里为远。
“是古非今”就是认为古代是对的,认为现代是不对的。
③成语中动词形容词作名词现象百废俱兴——废: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情。
例“政通人和,百废具(俱)兴。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从善如流——善:形容词作名词,正确的意见。
居安思危——安、危:形容词作名词,安乐的环境、危难。
披坚执锐——坚:形容词,坚硬、坚利,作名词,坚硬的铠甲。
锐:形容词,锐利、锋利,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例“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取长补短——长、短:形容词作名词,别人的长处、自己的不足之处。
一见如故——故:形容词作名词,老朋友。
择善而从——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榜样。
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④成语中名词作状语现象斗折蛇行——斗、蛇: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分别作“折”“行”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状态。
例“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唐•柳宗元《小石潭记》)耳闻目睹——耳、目:用耳朵、用眼睛,分别作“闻”“睹”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凭借方式。
风餐露宿——风、露:在风里,在露天下,分别作“餐”“露”的状语,表环境处所。
日积月累——日、月: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分别作“积”“累”的状语,表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
土崩瓦解——土、瓦:象土块、象瓦片,分别作“崩”“解”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星罗棋布——星、棋:象星星一样、象棋子一样,分别作“罗”“布”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状态。
席卷天下——席:象卷席子一样,表动作行为的状态。
三、联系成语学习文言句法对于枯燥的文言句法,很多同学因找不到学习的技巧而苦恼,那么我们不妨通过成语来学习。
1、宾语前置句。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学习“忌不自信”、“古之人不余欺也”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岁不我与、时不我待”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第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学习“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何患无辞、何罪之有、何去何从”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条件: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第三,“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在学习“无乃尔是过与”、“宋何罪之有”、“何厌之有”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不此之图、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马首是瞻”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其基本的语法结构:“前置宾语+是(之)+谓语(动词)”,其中“是”、“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2、状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
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而从古代汉语脱胎而来的成语中也常有这种用法。
状语后置现象在成语中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于”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是由介词“于”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
如:“无济于事”中“于事”是状语,放在了谓语“无济”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于事无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于忧患生,于安乐死”;其他类似的还有“重于泰山、死于非命、无动于衷,喜形于色、毕其功于一役、拒人于千里之外、防患于未然”等。
在文言文中,这类现象和用法比比皆是。
第二,“以”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由介词“以”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
如:“动之以情”中“以情”是状语部分,放在了谓语“动”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以情动之”。
其他类似的还有相濡以沫、嗤之以鼻、持之以恒、掉以轻心等。
文言句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用法,如:“王尝语庄子以好乐”(《庄暴见孟子》),句中的“以”解释为“把”,“以好乐”解释为“把喜欢音乐这件事”。
3、特殊句式㈠判断句“……者,……也”或“……也”是古汉语中最常用的表判断的句式,而成语中却常用“乃”、“为”“皆”“非”等虚词来表判断。
如:胜败乃兵家常事、识时务者为俊杰、草木皆兵、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知之为知之等表肯定的判断;人非草木、非亲非故、答非所问等表否定的判断。
㈡被动句文言文的被动句与现代汉语不同,一种是有被动词的,但标志不同,如:“见”、“为”等等。
成语有“见欺于人”、“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为今用”等;另一种是没有被动词的,如“蔓草难除”等。
㈢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成分很多,成语也如此,如:放之(于)四海而皆准、欲速(则)不达,狗尾续(于)貂,沧海(之)一粟,引(之)以为戒,欲速(则)不达,亲(者)痛仇(者)快,束之(于)高阁,,流芳(于)百世。
综上所述,古汉语的各个知识点,大都不乏成语用例。
成语具有简洁精辟、信息量大、易于记忆、便于提取等特点,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而在帮助学生记忆和使用文言词语意义和语法规则时,作为一种互相印证、拓展补充的教学辅助手段,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不但有利于文言文的学习,还可加深对成语的理解,一举两得,不亦乐乎?参考文献:1、《成语与中学语文教育》葛秀娟《宁波大学学报》2003年 8 月2、《成语与中学古文教学》360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