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言文的好帮手——成语

学习文言文的好帮手——成语
学习文言文的好帮手——成语

学习文言文的好帮手——成语

【摘要】:成语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文言文中联系成语教学的方法有:结合成语释义、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语法、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句法等。

【关键词】:成语;文言文学习;一举两得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特殊的固定短语,它脱胎于古代汉语。它深受中国语言传统的影响,保留了古汉语的许多特点。

教学十余年来,越来越体悟到成语还有一种不大为人注意的妙用:大凡古汉语中不易为同学理解的语言现象,字词也好,语音也好,语法也罢,与其声嘶力竭地正面解释,不如拈来一条含有类似语言现象的成语,稍加说解点拨,同学每每茅塞顿开。在文言文教学中,联系成语的常用方法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一、结合成语释义

成语中的语素有许多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所以结合成语释义能增强说服力,加深印象,便于记忆。例如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翠损,如今有谁堪摘?”“堪”与成语“不堪设想”、“不堪入耳”中的“堪”意义相同,是“能够”的意思。同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录毕,走送之”的“走”与成语“走马观花”、“奔走相告”的“走”意义相同,是“跑”的意思。有时一篇文章中就牵涉到好几个成语,如在《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就有这几个例子:

“期日中”——不期而遇(约定)(未经约定而意外相遇)

“太丘径去”——去危就安(离开)(离开危险,达到平安)

“舍去”——舍己为人、舍近求远、锲而不舍(舍弃)

“与朋友交不信”——言而有信(信用)

“入门不顾”——王顾左右而言他、瞻前顾后(回头看)

二、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的语法现象

⑴一词多义:

如:道:道不拾遗(道路)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

说长道短(说)

又如:兵:短兵相接(兵器)斩木为兵(兵器)

兵强马壮(军队)

草木皆兵(士兵)损兵折将(士兵)

纸上谈兵(兵法)

如:亡亡命之徒(逃亡)亡羊补牢(丢失)

亡国之音(灭亡)家破人亡(死亡)

唇亡齿寒(掉落、失去)

借助成语语境,学生更容易掌握一词多义的现象。

⑵通假

成语中也有通假字,音义都从本字。如:

拨乱反正(返)图穷匕见(现)一暴十寒(曝)再接再厉(砺)

信口开河(合)景从云集(影)流言蜚语(飞)被发文身(披)

博闻强识(志)疾恶如仇(嫉)无动于中(衷)胆战心惊(颤)

⑶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古代汉语中的常见现象,结合成语的语境来理解古今异义,不容

易望文生义,以今解古。

成语词意义

赴汤蹈火汤热水、开水

运斤成风斤斧头

破涕为笑涕眼泪

乳臭未干臭气味

屡试不爽爽差错

抱恨终天恨遗憾

不名一钱名占有

⑷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古汉语的这种独特现象也反映在成语中,表现如下:

①成语中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常有使动用法,如:“无丝竹之乱耳”中“乱”意为“使——乱”,成语中也有这种现象,教学时可用来互相印证。

例:汗牛充栋——汗:名词作使动词,使牛累得出汗。“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袁枚《黄生借书说》)

闭月羞花——闭、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躲藏,使羞惭。

既来之,则安之——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来。安:形容词作使动词,使之安定。例“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完璧归赵——完:形容词作使动词,使完好。例“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成语中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结合常见的成语,这种语言现象就容易接受了。

例:“不耻下问”就是“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草菅人命”就是“以人命为草菅”。

“梅妻鹤子”就是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不远千里”就是不以千里为远。

“是古非今”就是认为古代是对的,认为现代是不对的。

③成语中动词形容词作名词现象

百废俱兴——废: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情。例“政通人和,百废具(俱)兴。”(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从善如流——善:形容词作名词,正确的意见。

居安思危——安、危:形容词作名词,安乐的环境、危难。

披坚执锐——坚:形容词,坚硬、坚利,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形容词,锐利、锋利,作名词,锐利的武器。例“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取长补短——长、短:形容词作名词,别人的长处、自己的不足之处。

一见如故——故:形容词作名词,老朋友。

择善而从——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榜样。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④成语中名词作状语现象

斗折蛇行——斗、蛇: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分别作“折”“行”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状态。例“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唐?柳宗元《小石潭记》)

耳闻目睹——耳、目:用耳朵、用眼睛,分别作“闻”“睹”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凭借方式。

风餐露宿——风、露:在风里,在露天下,分别作“餐”“露”的状语,表环境处所。

日积月累——日、月: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分别作“积”“累”的状语,表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

土崩瓦解——土、瓦:象土块、象瓦片,分别作“崩”“解”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星罗棋布——星、棋:象星星一样、象棋子一样,分别作“罗”“布”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状态。

席卷天下——席:象卷席子一样,表动作行为的状态。

三、联系成语学习文言句法

对于枯燥的文言句法,很多同学因找不到学习的技巧而苦恼,那么我们不妨通过成语来学习。

1、宾语前置句。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学习“忌不自信”、“古之人不余欺也”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岁不我与、时不我待”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第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学习“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何患无辞、何罪之有、何去何从”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条件: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第三,“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在学习“无乃尔是过与”、“宋何罪之有”、“何厌之有”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不此之图、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马首是瞻”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其基本的语法结构:“前置宾语+是(之)+谓语(动词)”,其中“是”、“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2、状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而从古代汉语脱胎而来的成语中也常有这种用法。

状语后置现象在成语中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于”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是由介词“于”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如:“无济于事”中“于事”是状语,放在了谓语“无济”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于事无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于忧患生,于安乐死”;其他类似的还有“重于泰山、死于非命、无动于衷,喜形于色、毕其功于一役、拒人于千里之外、防患于未然”等。在文言文中,这类现象和用法比比皆是。

第二,“以”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由介词“以”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如:“动之以情”中“以情”是状语部分,放在了谓语“动”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以情动之”。其他类似的还有相濡以沫、嗤之以鼻、持之以恒、掉以轻

心等。文言句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用法,如:“王尝语庄子以好乐”(《庄暴见孟子》),句中的“以”解释为“把”,“以好乐”解释为“把喜欢音乐这件事”。

3、特殊句式

㈠判断句

“……者,……也”或“……也”是古汉语中最常用的表判断的句式,而成语中却常用“乃”、“为”“皆”“非”等虚词来表判断。如:胜败乃兵家常事、识时务者为俊杰、草木皆兵、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知之为知之等表肯定的判断;人非草木、非亲非故、答非所问等表否定的判断。

㈡被动句

文言文的被动句与现代汉语不同,一种是有被动词的,但标志不同,如:“见”、“为”等等。成语有“见欺于人”、“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为今用”等;另一种是没有被动词的,如“蔓草难除”等。

㈢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成分很多,成语也如此,如:

放之(于)四海而皆准、欲速(则)不达,狗尾续(于)貂,沧海(之)一粟,引(之)以为戒,欲速(则)不达,亲(者)痛仇(者)快,束之(于)高阁,,流芳(于)百世。

综上所述,古汉语的各个知识点,大都不乏成语用例。成语具有简洁精辟、信息量大、易于记忆、便于提取等特点,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而在帮助学生记忆和使用文言词语意义和语法规则时,作为一种互相印证、拓展补充的教学辅助手段,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不但有利于文言文的学习,还可加深对成语的理解,一举两得,不亦乐乎?

参考文献:

1、《成语与中学语文教育》葛秀娟《宁波大学学报》2003年 8 月

2、《成语与中学古文教学》360教育网

成语故事文言文训练

寓言、成语故事文言文训练 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 C.妻适市反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 2.翻译句子: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二、(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书: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 2.翻译句子: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三、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至之.市 2.翻译句子:宁信度,无自信也。 四、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西蜀之去.南海________ 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___ 2.翻译句子: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五、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 ⑤父怒挞.之⑥曷不 ..听其所为? 2.翻译句子: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居: (2)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肆: 2.翻译句子: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七、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②,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2)使侄录.之() (3)侄罔然 ..而止()(4)执所书.问曰()(5)诟.其侄曰() 2.翻译句子: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八、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①。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②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①陛:宫殿的台阶。②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景公之时,雨雪 ..三日而不霁。()(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3)立有间 ..()(4)寡人闻命 ..矣。()

利用成语学习古文学与文言知识

利用成语学习古文学与文言知识 成语是人们相沿习用得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达精炼、含意丰富得固定词组.多为四字格.如“知己知彼”、“南辕北辙”、“防微杜渐” 等;不是四字得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等.在成语中蕴藏着古文学与文言知识,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成语教学. 一、了解成语得来源,学习古文学知识 成语大都有一定得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 “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基本上古代得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基本上历史上得故事. 至于截取古书得文句用为四字成语得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其他采纳古人文章成句得也为数非常多.如“星罗棋布”原作“星罗云布”,语出班固《两都赋》, “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等. 在人们口里常讲得一些四字习用语也能够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得结构相同. 在成语中也有些是同意外来文化而出现得.如“竭斯底里”“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等基本上.wcOm 二、学习成语语法结构,掌握文言知识 除了以上成语故事来源我们能够理解其意思外,剩下得大部分成语基本上abab得构词结构,我们甚至能够“望文生义”. 例如:人情世故、惹是生非等,为abab格式,两个a意义相近,两个b意义也非常相似.如此得成语非常多.例如还有“洞幽烛微”,“日积月累”,“星罗棋布”等,前一个ab是什么格式得短语,后边一个ab同样也应该是什么格式得短语.我们只需要理解其中一个ab,另外一个ab得意思也就能够“望文生义”了.例如“仗义执言”,我们明白“仗义”得意思,也明白它是动宾短语,那么我们也就能够推断“执言”也是一个动宾短语,也能大体推测出其意义(公正主持言论)来. 再如:嬉笑怒骂、神出鬼没,依然abab构词法,唯一不同是两个a意义相对,两个b意义相对,然而两个ab得结构依旧是一样得,因此,我们也能非常快推测出其意义. 如此得方法不仅能够“望文生义”,了解我们不熟识成语得意义,也能方便我们做字形辨析和文言文阅读. 三、辨析成语词类活用,提高学习文言文得能力 成语大多是文言词汇,如含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宾语前置等得成语,我们要灵活得运用已有得文言文知识去辨析了解成语. 1名词活用做一论文联盟wwwl论文联盟整理wlm整理般动词 例如,成语“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其中”得“鼓”是动词而非做乐器解释得名词.再如出自《荀子》得成语“兵不血刃”中得“血”放在否定词“不”得后面必须做动词“沾上血”.来解释.成语中得名词活用做动词得还有非常多,如:不衫不履、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6分)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三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四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___ ②吾欲之南海:__ 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 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五、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成语故事(文言文版)阅读

第二十一课时,成语故事(文言文版)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成语,学习感悟其中的道理 2,积累文言文实词及虚词的用法。 3,掌握文言文常见语法现象。 课堂笔记: 成语故事(文言文版)阅读 引婴投江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 )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 )契其舟,曰:“是( )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 )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 ),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 )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 )者,先自度(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 )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 )归取之。及反,市罢( ),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 )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 )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 )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涸辙之鲋

学习文言文的好帮手——成语

学习文言文的好帮手——成语 【摘要】:成语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文言文中联系成语教学的方法有:结合成语释义、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语法、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句法等。 【关键词】:成语;文言文学习;一举两得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特殊的固定短语,它脱胎于古代汉语。它深受中国语言传统的影响,保留了古汉语的许多特点。 教学十余年来,越来越体悟到成语还有一种不大为人注意的妙用:大凡古汉语中不易为同学理解的语言现象,字词也好,语音也好,语法也罢,与其声嘶力竭地正面解释,不如拈来一条含有类似语言现象的成语,稍加说解点拨,同学每每茅塞顿开。在文言文教学中,联系成语的常用方法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一、结合成语释义 成语中的语素有许多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所以结合成语释义能增强说服力,加深印象,便于记忆。例如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翠损,如今有谁堪摘?”“堪”与成语“不堪设想”、“不堪入耳”中的“堪”意义相同,是“能够”的意思。同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录毕,走送之”的“走”与成语“走马观花”、“奔走相告”的“走”意义相同,是“跑”的意思。有时一篇文章中就牵涉到好几个成语,如在《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就有这几个例子: “期日中”——不期而遇(约定)(未经约定而意外相遇) “太丘径去”——去危就安(离开)(离开危险,达到平安) “舍去”——舍己为人、舍近求远、锲而不舍(舍弃) “与朋友交不信”——言而有信(信用) “入门不顾”——王顾左右而言他、瞻前顾后(回头看) 二、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的语法现象 ⑴一词多义: 如:道:道不拾遗(道路)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 说长道短(说)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20) 1.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 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文姬③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②当:判决。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厩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 2.翻译: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②诚实相矜;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

文言文成语故事

1、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连粥也不喝一口,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译文: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抓了只猪准备杀了它。他的妻子马上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曾子说:“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们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所以不能用它来教育孩子。”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寓意:不论在教育子女,还是做人,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能以欺骗作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获得他人信任. 启示:曾参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 启示:它告诫人们,成人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不可不检点,做父母师长的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 3、执竿入城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夫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选自【笑林(三国魏)】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布 司马迁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至,留邸一月,见罢④。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注】①嫚:侮辱。②瘳(chōu):(伤、病)痊愈。③使酒将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⑤股肽: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单于/尝为书熳吕后 B. 欲/以为御史大夫 C. 上默/然惭 D. 故/特召君耳 (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是________ ②贤________ ③恐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词句。 ①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②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答案】(1)C (2)这;才能;担心,害怕 (3)①(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②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4)①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恼,面对着樊哙的“勇猛”想要横扫匈奴,吕后欣慰至极,可是季布却义正言辞摆事实讲道理,勇敢指出樊哙的弊病。②季布担任河东郡守时,受人推荐面见汉文帝,后因流言,不被重用。季布因此向汉文帝进言,指出皇帝偏听偏信,缺乏公正判断力,会影响世人对皇帝的评判,皇帝惭愧解释。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季布是一个不阿谀逢迎、不随声附合,不畏权贵亦能直言进谏的人。

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学生用)

文言文阅读(初)

. 1孟子少时诵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一、解释文中字词: ①喧(xuān):通“”,。②裂:。 ○3引: 4 有所失: 5 诵: 6 辍然: 7 何为:8 自是: 9 喧:10 戒:11 .方: 启示:否则将半途而废;父母教育孩子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二、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 三、你认为孟母对孟子的成才有什么影响?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还想到一个有关孟母的典故吗? 2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选自刘向《列女传》) 【舍】【墓间之事】 【乃】【嬉】 【贾(gǔ)人】【炫卖】

. 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 ,,,这一普及于封建社 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 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因为孟子的母亲是在三个地方之间搬迁,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屠、学宫之旁,搬迁的次数实际上是两次。“三”字类似的用法如“”等。 3孟母断织教子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1.既: 2.绩: 3.以刀: 4.故: 5.子: 6.斯: 7.立:8.是以: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共11题) 1.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 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答案】答案: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2.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 下 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 年 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答案】【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A 4.略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3.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 觉 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答案】【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1.离开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成语故事

第一编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话题一成语故事 (一)闻鸡起舞 名篇阅读: 初,范阳祖逖①(tì),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②,同寝,中夜闻 鸡鸣,蹴③(cù)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祖逖:晋朝人,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操,博览古今书籍。 ②司州主簿:官名。 ③蹴:踢。 标题解读: “闻鸡起舞”原意为半夜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实战演练: 1、解释下列带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________________ (2)此非恶.声也________________ (3)因.起舞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字词的翻译) (1)中夜闻.鸡鸣。________________ (2)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鸡起舞”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揠苗助长 名篇阅读: 宋①人有闵②(mǐn)其苗之不长而揠③(yà)之者,芒芒然④归,谓其人⑤曰:“今日病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⑦而往视之,苗则槁⑧(gǎo)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 ①宋:周代诸侯国。 ②闵:忧虑。 ③揠:拔。 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⑤其人:指他家里人。 ⑥病:累坏。 ⑦趋:快走。 ⑧槁:草木枯干。 名篇解读: “揠苗助长”的意思是把禾苗拔起,帮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现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它的规律,仅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 实战演练: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闵其.苗之不长(那些) B. 芒芒然归.(回来) C.谓.其人曰(对……说) D.予.助苗长矣(我) 2、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翻译)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1030六年级上册小古文文言文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刻舟求剑 刻个记号便于打捞宝剑,原本并无错,可是把记号刻在了移动的船上,那岂不等于没有记号吗?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摘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词语注释、涉:过,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遽jù:立即,匆忙。、契qì:用刀刻。、是:指示代词,这儿。、吾剑:我的剑。、之所从坠:剑掉下去的地方。之,助词,不译,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使谓词成分“从坠”体词化,提取“从坠”的处所.、矣:了。、若:像。、此:这样。、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行:<动词>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之:指“剑”。、坠:落。、求:寻找。、于:到。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舟止,止:停止。 揠苗助长 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拔苗助长”。 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词语注释 [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zhǎng而揠yà之者]宋国有个忧虑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禾苗的人。宋,国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一带;闵,同“悯”,担心,忧虑;揠,拔[芒芒然归]一说茫茫然。很疲劳地回到家里。芒芒然,疲劳的样子;归:回家[其人]他家里的人。[病矣]累极了。[其子趋而往视之]他的儿子赶快跑去看禾苗。趋,急行,跑;之,代词,它,代禾苗。[苗则槁gǎo矣]禾苗却枯死了。则,却;槁,枯槁,枯死。[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不想帮助它生长的人是很少的,寡,少。[以为无益而舍之者]认为帮助禾苗生长没有好处而抛开禾苗不管的人。想,没想好处;舍,抛开不管。[不耘苗者也]那些不苗者也]那些不去锄草的人。耘,锄草。[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不但没有益处,反倒害了禾苗。非徒,不但,不只;之,代词,它,代禾苗。 守株待兔 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出自《韩非子·五蠹》 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词语注释 株:树桩。触:撞到。走:跑。折:折断。因:于是,就。释:放,放下。耒lěi:一种农具。冀:希望。复:

文言文成语

一、古今异义 1.短兵相接——古义:兵器;今义:战士。 2.破涕为笑——古义:泪;今义:鼻涕。 3.走马观花——古义:跑;今义:行走。 4.赴汤蹈火——古义: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水。 5.身体力行——古义:亲身经验;今义:人体。 6.形容枯槁——古义:身体和面容;今义:描述。 7.大家闺秀——古义:富贵人家:今义:所有的人;著名的专家。 8.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 9.学而不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10.爱莫能助——古义:同情;怜惜。今义:喜爱热爱。 11.不假思索——古义:凭借、依靠;今义:与“真”相对。 12.不速之客——古义:招致,引伸为邀请;今义:迅速。 1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14.吊民伐罪——古义:慰问;今义:悬挂。 二、通假字 1.被发文身被通披 2.厉兵袜马厉通砺 3.一暴十寒暴通曝 4.拨乱反正反通返 5.厝火积薪厝通措

6.一唱百和唱通倡 7.春华秋实华通花 8.信口开河河通合 9.图穷匕见见通现 10.排沙简金简通拣 11.受益匪浅匪通非 三、虚词用法 “之”的用法 (1)无稽之谈:助词,的。 (2)等闲视之:代词,它。 (3)之死靡它:动词,到。 (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助词,无意义。(5)不此之图: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以”的用法 (1)以貌取人:介词,凭。 (2)拭目以待:连词,而。 (3)自以为是:动词,认为。 (4)物以类聚:介词,按照。 (5)以理服人:介词,用。 (6)以辞害意:介词,因为。 “而”的用法 (1)向隅而泣:连词,表承接。

成语典故文言文

(一)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选文] 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讠宣(3)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矣。 [注释](1)[诵]背诵。少(sh4o):小时候。③辍(chu^)然:突然停止的样子。辍:中止。④諠(xu1n):因为分心而遗忘。⑤裂其织:割断她自己织的布。织:这里指织的布。⑥戒:警告。⑦自是:从此。 译文:孟轲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小孟轲突然停止背书,然后再背诵下去。(发现这种情况),小孟轲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小孟轲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小孟轲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警告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小孟轲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 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铁杵磨针(《方舆胜览》) [选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1)[媪]ǎo,年老的妇女。(2)[卒]完成。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后人所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即指此事 凿壁偷光(《西京杂记》)

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

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 一词多义 备:德才兼备(具备,具有)、关怀备至(周到,尽)、戒备森严(防备)。 兵:短兵相接(兵器)、兵强马壮(士兵,军队)、兵贵神速(用兵策略)。 达:四通八达(通达)、通宵达旦(到达)、达官贵人(显达)。 当:势不可当(抵挡)、首当其冲(对着,面对)、安步当车(当作)。 负:负隅顽抗(依仗,凭借)、忘恩负义(背弃)、不分胜负(失败)。 故:故步自封(与新相对)、非亲非故(老朋友)、明知故犯(故意)。 顾:顾影自怜(回头看)、三顾茅庐(拜访)、奋不顾身(考虑)。 疾:讳疾忌医(疾病)、疾恶如仇(痛恨)、疾风知劲草(强,猛)。 举:举足轻重(抬起)、选贤举能(推荐)、举国上下(全)。 名:不可名状(说出)、不名一钱(占有)、沽名钓誉(名声,名望)。 如:自愧弗如(比得上)、称心如意(适合)、突如其来(然,词尾)。 胜:略胜一筹(超过)、美不胜收(尽)、引人入胜(优美的景色)。 务:不务正业(致力,从事)、不急之务(事务,事情)、除恶务尽(必须)。 相:相机行事(鉴别,审察)、开诚相见(偏指一方)、肝胆相照(互相)。 于:青胜于蓝(比)、受制于人(被)。 与:与人为善(赞成)、与日俱增(跟着,随着)、欲取姑与(给予)。 以:以己度人(用)、以貌取人(凭)、以讹传讹(拿,把)。 因:因人成事(依靠)、因利乘便(凭借,依靠)、因材施教(根据)。 通假字 1.同声旁的形声字通假。如:①春华秋实:“华”通“花”,开花;②夫唱妇随:“唱”通“倡”,倡导;③被坚执锐:“被”通“披”,穿上。 2。同(近)音形异字通假。如:①矢口否认:“矢”通“誓”,发誓;②流言蜚语:“蜚” 通“飞”,无根据;③秀外惠中:“惠”通“慧”,聪明。 3.形声字与它的声旁字通假。如:①拨乱反正:“反”通“返”,返回;②励精图治:“励”通“厉”,振作;③一暴十寒:“暴”通“曝”,晒。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如:①不经之谈:经,常理,在这个成语中是“合常理” 的意思(以下只指出活用意思);②不期而遇:期,“约定”;③密云不雨:雨,“下雨”。以上都是加了副词“不”而使原来的名词用作动词。 又如:①如覆薄冰:覆,“踩”;②衣锦还乡:衣,穿;③经天纬地:经、纬,规划。 以上都是带有宾语,名词用作动词。

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一】晏子之御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译文]:晏子担任齐国之相时,有一天出去。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丈夫。她丈夫替国相驾车,坐在伞下,用鞭子抽打着车前的四匹马,趾高气昂,很是神采气昂。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闻各国。今天,我看他 出门,智谋深远,态度谦虚。现在看看你,身高八尺,却做人家的车夫,可是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婚。”从此之后,她丈夫处处收敛,谦卑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 怎么回事,车夫据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1.解释下列短语。 (1)意气扬扬: (2)名显诸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本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B.本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4.晏子是古代名相,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答案:1.(1)趾高气扬,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2)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 2.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 3.B 4.晏子的标准是: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 【二】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 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 【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5)陈:同“阵”,摆好阵势。 【二】[译文]:宋襄公领兵和楚军在泓水地方交战。宋军已经排好队列,楚军还未全部渡河。子鱼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尚未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子鱼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襄公说:“还不行。”等到楚军排好了

成语故事文言文

成语故事文言文 1.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翻译: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3.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翻译: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4.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翻译: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5.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6.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