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推拿配合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推拿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推拿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摘要]目的:探究推拿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方法:选取来我院治疗的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选择中医推拿针灸进行诊治,观察患者则在此基础上辅助我院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推拿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推拿;针灸;中药复方;脊髓型颈椎病;联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myelopathy,CSM)是一种普遍的由于脊髓的功能性不足的临床疾病,它的临床的特征主随着不同的患者的脊髓压迫区域和压迫力度的不同而出现明显差异,发病群体多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如出现该病时不加以控制和治疗,常常会导致行动能力受损,甚至不可逆地功能性障碍[1-2]。
本文笔者选取来我院治疗的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推拿针灸结合中药治疗,为研究实用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意见。
具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来2013年3月~2015年9月期间来我院确诊并且参与治疗住院的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性患者28例,女性32例;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为24~74岁,平均(52.1±3.5)岁,病程为4个月~10年,平均为(2.5±0.6)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为17例,患者中最小者25岁,最大患者70岁,平均年龄为(50±2.4)岁;病程为3个月~10年不等,平均为(2.2±0.3)年。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等具体的临床资料方面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者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的发病早期出现了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表现,在X光检查全部出现了各种和椎间间隙狭小和骨质增生等现象。
推拿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肾颗 粒 ) 9例 , 1 1 男 1例 , 8例 ; 龄 女 年 4 2~7 1岁 , 均 5 平 6岁 ; 中 胃 癌 1 其 0 例 , 癌 3例 , 肝 大肠癌 6例 。对 照组 ( 单 纯化 疗 ) 9例 , 1 1 男 0例 , 9例 ; 龄 女 年 4 6 5~ 9岁 , 平均 5 5岁 ; 中 胃癌 9例 , 其
常体征 。急性 发作期 可有 散在的干 、 鸣 湿
音 , 在 肺 部 及 肺 底 部 , 嗽 后 可 减 少 或 多 咳
消失 。喘息 型者可 听到 哮鸣 音及 呼气 延
长 , 且不易完全消失 。 而
参 考 文 献
1 周兆 山. 气 管哮 喘 临床 新对 策 [ . 支 M] 北
京: 中网中医药 出版社 ,9 8 19 . 2 李春生 , 王文春. 支气 管哮喘 中医药治疗研
效果。
①长期 、 反复 咳嗽 , 是本病 的突 …表
现: 支气 管哮喘轻者仅在冬 、 春季发病 , 尤 以清晨起床 前后 最 明显 , 白天 咳嗽较 少 。 夏秋季节 , 咳嗽减轻或消失 。重症患 者则
四季均咳 , 喘。早期 可无任何 异
中 国社 区医师 ・ 医学专业 2 1 年第 O 01 4期 ( 3 总 第26 )l 5 第1卷 0期 2
论 著 ・ 社 区 中 医 药
0HI E N 0uMr duN l U u 0 1 T i U
讨
论
的转移是 由于其 发挥免 疫抗痛 作用 的结 果 。研究 表明 , 健脾益 肾颗 粒是消化 参考文献
l 刘杰 , 侯丽 , 陈信义 , 健脾益 肾颗粒 治疗 等.
肺癌化疗相 关性贫血 的临床研究 [ ] 中医 J. 药学刊 ,06,4 2 :7 . 2 0 2 ( ) 27 2 张玲 。 邓晓玲 , 江洪 , 健脾 益肾颗粒 治疗 等.
牵引配合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2 . 1牵 引疗法 用 枕颌布 带 固定持续 牵引法 。具 体步骤 :患 者取坐 位,头稍前屈 ,颈前倾 1 5 。~ 2 5 。, 以患者感到舒 适且 能减 轻症 状为准 ,使牵引力作用 在钩椎 关节和椎 体后缘 上 ,以免存在 过 伸位 牵引 。 牵 引重量从 3 k g开始逐渐 增加 , 一般 不超过 体重的 1 / 6 。 每 次牵引时 间以 1 0 - 3 0分钟 为宜 ,根据 患者年 龄 、体 重、体质 的
1临床资 料
放松 手法 。 以上 手法 每天 或隔 天 1 次 ,每 次 2 5 — 3 O分钟 。
3 结果
3 .1疗 效标 准 :疗 效标 准 的编制 根据 《 中医病症 诊 断疗 效 标准》 :完全 治 愈 :患者 主要 症状 消 失 ,可 以进行 日常劳动和 正 常 工作 ;治疗有 效 : 患者症 状有 所缓 解 ,各项 功能有 所恢 复 ; 治疗无 效 :患者症 状 无改 善迹象 ,甚 至存 在恶化 趋势 [ 4 3 。 3 .2 治 疗结果 经 4个疗 程 治疗后 ,参 与本 次研 究 的 5 O 例 颈椎病 患者 中 ,3 8 例 完 全治 愈 , 占 7 6 %;治疗 有效 1 0例 , 占
的 首要 选择 。
关键词:颈椎病 ;牵引;推拿
颈椎 病是指 由于颈 椎 问盘退 行性 变及 其 继发 病理 改变 ,及 其 周 围组 织结构 ( 神经 根 、脊髓 、椎 动脉 、交 感神 经等 )出现相 应 的一系 列临床 症状和 体征 ,根据 临床 表 现可 分 为:颈 型 、神经 根 型 、脊髓 型 、椎 动脉型 、混合 型等 I l l 。现 代社会 中,受 到工作 性 质 和生 活压力 的影 响 ,颈 椎病 发病 率 明显上 升 ,是 目前 临床 中 非 常常 见的疾病 之一 ,也被称 为颈 椎综 合症 。 颈椎 病素 来有 难 治 愈 、易复发 ,严 重影 响患者 生活 的特 点 ,在 治愈 上长 久 以来也 未找 出确பைடு நூலகம்实有 效的治疗 方法 。 笔者 选取 2 0 1 4 年 1 月一2 0 1 5 年 1 月来我 院接 受治疗 的颈椎 病 患者 5 0例 进 行分 析研 究 ,采 用牵 引配合 推拿方 法治疗颈 椎病 ,取 得一 定疗 效 ,现 报 道如 下 。
推拿手法加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效果观察

推拿手法加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效果观察随着电脑的不断普及,人们劳动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坐位低头工作的人越来越多。
患颈椎病的人亦逐年增加。
其中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最多见,它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本人仅一年来就诊治了此型颈椎病患者50例以上,并运用推拿治疗中的松肌解痉法、点穴止痛法合牵引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中,男30例,占60%,女20例,占40%;年龄最小25岁,最大65岁,其中40~60岁为最多。
全部病例均有明显的神经根压迫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肩疼痛并向上肢及手指端放射,颈椎棘突间及横突旁压痛,压颈试验及臂丛牵拉试验均阳性。
本组病例发病最长达10年,最短半个月,0~5年43例,5~10年7例。
2诊断标准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 发病年龄多见于25岁以上;② 颈、肩、臂疼痛或麻木,向上肢或枕部放射;③ 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④ 颈椎旁压痛;⑤ 肩及上肢感觉障碍、肌力下降;⑥ 压颈试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2.3纳入标准: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且已过急性期,并排除以下符合排除标准者。
2.4 排除标准:孕妇、产妇;颈椎骨折或脱位;合并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严重疾病;、精神病患者;颈椎骨质疏松及颈椎肿瘤。
3治疗手法3.1 松肌解痉法3.1.1拿揉颈肩臂部3分钟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站立于其旁,用双手拿揉颈部、两肩部及病变侧的上肢部,以放松肌肉为主。
力度:带动皮下组织。
功效:解痉通络。
3.1.2 拨揉项韧带2分钟操作方法:术者用双手拇指拨揉项韧带,重点施术于纤维化严重处。
力度:由轻到重,拨动项韧带即可。
功效:分筋解痉。
3.1.3 拿提斜方肌2分钟操作方法:术者用双手拿提两侧斜方肌,重点为肩井穴。
力度:捏紧提起皮肤及筋肉。
功效:祛风散寒,通行一身之气血。
3.1.4 揉肩区2分钟操作方法:术者用掌根部揉斜方肌、菱形肌、冈上肌、冈下肌,重点为竖脊肌胸1-胸7段,若局部有压痛点,可用双手拇指重点按压。
推拿结合牵引治疗颈椎病78例临床疗效观察

822019 年第 6 卷第 98 期2019 Vol.6 No.98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推拿结合牵引治疗颈椎病78例临床疗效观察张中华(江苏省泰兴市中医院推拿科,江苏 泰州 225400)【摘要】目的 治疗颈椎病时将推拿与牵引相结合并观察临床效果。
方法 随机抽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由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到我院就诊的78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患者,采用常规牵引治疗的为对照组,将牵引治疗与推拿相结合的为实验组。
治疗周期结束以后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以及疼痛改善程度情况。
结果 治疗周期结束后两组患者的颈椎情况均有所好转,但是将推拿和牵引相结合的实验组在治疗总有效率和疼痛改善有效率上均优于对照组,同时两组患者统计学上存在差异(P <0.05)。
结论 治疗颈椎病时将推拿与牵引相结合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推拿;牵引;颈椎病;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68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98.82.02基于颈椎的椎间发生病理学改变的病症称为颈椎病,是一种由盘组织出现退行性改变、颈椎骨出现骨质增生以及其周年相应的组织结构出现劳损导致的综合症候群,正常情况下中老年人是该病的多发人群[1]。
根据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由于颈椎病到我院就诊78的例患者的治疗数据显示,我院将推拿和牵引治疗相结合后颈椎病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和疼痛改善程度均有所提升,因此特将实验过程总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由于颈椎病到我院就诊的78例患者,患者都具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特征,例如上肢疼痛麻木有、颈部疼痛、上肢肌力下降、头晕恶心、手指活动时不灵活、肩颈功能异常,查X 光片时发现不同程度椎间隙变窄等特征。
推拿牵引配合电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8疗效观察

推拿牵引配合电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8疗效观察吴建民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推拿康复科兰州 730020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隐匿、起病缓慢,不易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旦神经系统发生不可逆损伤,导致不可恢复功能障碍,治疗难度及疗效均较差,严重危害病人身心健康。
笔者自2006年1月以来在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运用推拿牵引配合电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48例,其中男29例,女19例。
年龄31~65岁,平均44.7岁;病程4个月~24年,平均7.3年。
其中有长期伏案工作或从事电脑相关工作者共35例,有5年以上颈椎病史者18例。
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颈项部酸痛,单侧或双侧上肢抬举无力,放射性酸麻胀痛,持物不稳,手麻;下肢乏力、沉重、酸痛、迈步发紧颤抖,易跌跤。
体格检查:颈肩部肌肉紧张,局部压痛,颈椎各方向活动受限,霍夫曼氏征阳性,膝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颈椎过伸阳性;有38例患者四肢肌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1.2 诊断标准:根据1992年全国颈椎病专题研讨会制定的CSM诊断标准[1]:①临床上出现脊髓损害的表现;②影像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颈椎退行性改变;③除外肌萎缩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
1.3 排除标准:①病情较重,应手术治疗者;②后纵韧带骨化症;③发育性颈椎管狭窄;④明显的节段性颈椎不稳定;⑤脊柱结核、脊柱骨折等。
2 治疗方法2.1 手法治疗:患者坐位或俯卧位,术者立于其身后或床旁。
①先用滾法、揉法、拍法、推法等手法放松颈项肩背部的项韧带、斜方肌、肩胛提肌、大圆肌、岗上、下肌等肌肉,以将痉挛的肌肉彻底放松为度,约10分钟;②用拇食二指从上至下弹拨颈项肩背部两侧僵硬的肌群,以酸胀为度;约5分钟;③用按法、点法等手法刺激天柱、风府、天宗、百会、肩井、风池等穴,有头痛、头晕症状者,加太阳、印堂穴,每穴指按30~60秒,力量由轻到重,以酸胀舒适为度,约5分钟;④以揉法、推法、搓法、摇法充分放松四肢肌肉,同时点按肩外俞、曲池、外关、合谷、环跳、委中、血海、足三里、悬钟等穴。
推拿联合牵引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 1 ] 吴在 德 , 吴 肇汉. 外科 学. 7版 . 北京: 人 民卫 生 出版社 , 2 0 0 8 :
[ 4 ] Ma r k h a r d t B K,G r o s s J M,Mo n u J U.S c h a t z k e r c l a s s i i f c a t i o n o f
o p e n r e d u c t i o n a nd i n t e na r l ix f a t i o n o f f r a c t u r e s o f t h e t i b i a l p l a t e a u .
J B o n e J o i n t S u r g B r , 2 0 0 9, 9 1 ( 4) : 4 2 6 43 3 .
总之 , 锁 定 钢 板 的 运 用 可 以 兼 顾 到 骨 折 稳 定 固 定 和 保 护 骨 的
7 9 0- 7 9 2 .
血供 两方 面。本研 究显示 , 患者 骨折 均 愈合 , 未 出现延 迟 愈 合、 畸形 愈合等情况 , 术后 1 年对膝关 节功能进行评价显示优 良率 为 8 2 %, 说 明锁定钢板对膝关 节功能恢 复起到较 好 的功
效。
[ 2 ] t e S t oe r t MA,H o l l a M,B i e r t J ,e t a 1 .T h e v a l u e o f a C T s c a n
c o mp a r e d t o p l a i n a s s i ic f a t i o n a n d t r e a t me n t
【 7 ] B i g g i F, D i F a b i o S ,DAn t i m o C,e t a 1 .T i b i a l p l a t e a u f r a c t u r e s :
牵引配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0例观察

牵 引配合 推 拿 治 疗神 经根 型 颈椎 病 8 O例观 察
唐 峰 熊 , 辉 ( 导) 指
( . 南 中医药大 学 2 0 1湖 0 8级 硕 士研 究生 , 南 长 沙 4 0 0 ;. 南 中 医药 大 学教 务 处 , 南 长沙 4 0 0 ) 湖 12 8 2 湖 湖 12 8 [ 中图分类号 ] 2 4 1 1 5 [ R 4 .8 . 5 文献标 识码 ] [ B 文章 编号 ] 0 4— 8 4 2 1 ) 2—16— 2 10 2 1 ( 0 1 0 0 0 [ 摘 要 ] 目的 : 察 牵引 配合推 拿 治 疗神 经根 型颈 椎病 的 临床 疗效 。 方 法 : 观 治疗 组 4 0例 用 牵 引配合 侧偏拉伸旋转手法为主治疗, 对照组采用电针加牵引治疗。结果 : 总有敢率治疗组 9 . %、 0 0 对照组 7. %, 75 两 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O0 ) P< .5 。治疗组症状、 体征改善优 于对照组 ( 0 0 ) P< .5 。结论 : 采用牵引配合侧偏 拉伸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安全有效。 [ 键词 ] 神 经根 型 颈椎 病 ; 引; 偏拉 伸 旋转手 法 ; 关 牵 侧 对照 治疗 观察 笔者 用牵 引配合 推拿 治疗 神 经根 型 颈 椎病 疗 效 管综合 征 、 胸廓 出 口综合 征 或颈 部 畸形 、 瘤 、 核 、 肿 结 较好, 现报告如下 。 外伤骨折脱位等疾患 ; ④合并有心 、 、 肾和造血 脑 肝、 1 临床资料 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 ⑤精神病患者 ; ⑥妊娠期及 共8 , O例 均为 20 年 8 ~ 09年 7月重庆 哺乳期妇女 ; 高血压 、 08 月 20 ⑦ 低血压 、 体虚及明显骨质疏 三 峡 医药 高专 附二 院 针 灸 科 门诊 及 住 院 患 者 , 用 松者 。 采 D lS o ’ 临床病例 随机 表法 分 为 两组 。治 疗 组 4 l 0例 , 2 治疗 方 法 男2 4例 、 l , 女 6例 年龄 (2 1 7 4 岁 , 4 . ± .) 病程 ( . 3 1± 治疗 组采 用 牵 引 配 合 侧 偏 拉 伸旋 转 手法 治 疗 。 2 4) 。对 照 组 4 . 年 0例 , 2 男 2例 、 I 女 8例 , 龄 ① 枕颌带 牵 引治疗 : 年 患者 取 坐位 或 卧位 , 合适 的枕 用 ( 17± . ) , 程 ( . 4. 79 岁 病 3 4±2 2 年 。两 组 性 别 经 颌 带牵 引 , 引带 固定在 枕及 下 颌 部 , .) 牵 嘱患 者颈 部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骨推拿配合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
临床观察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治愈率。
[方法]正骨手法配合牵引。
[结果]总有效率为89.3%,疗效明显提高。
[结论]正骨手法配合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好,疗程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正骨手法;牵引
Abstract:[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cure rate of spinal cord spondylopathy. [Method] Take bone setting and traction.[Resul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9.3%, the cure effect was much raised. [Conclusion] Bone setting and traction in combination has good cure effect on spinal cord spondylopathy, with short course, safe.
Key words:spinal cord spondylopathy; bone setting; traction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导致脊髓或支配脊髓血管受压而出现不同程度脊髓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1]。
自2000
年来,笔者治疗观察了56例脊髓型颈椎病,发现正骨推拿配合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56例患者均依据《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的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
其中男性25例占44.64%,女性31例占55.36%;年龄最小者45岁,最大者76岁,病程最短者半年,最长5年,其中2年之内占80 %。
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采用正骨推拿加牵引治疗
(1)放松手法:患者仰睡,术者立床头,双手在其颈后外侧作四指揉法5min。
(2)正骨手法:患者侧卧,平枕、低头,术者用拇指、二指夹持后突棘突两旁椎板处作“定点”,另一手托其下颌,使头作前屈后仰活动。
也可用牵引下推正,约3min。
(3)强壮手法:提拿双肩部斜方肌、冈上肌,点穴:风池、肩井、肩隅、肩贞、曲池、合谷,约7min。
(4)痛区手法:按摩四肢,约3min。
周一至周五,正骨推拿手法,1次/d,每次20min,周六周日休息。
1周为1疗程,最长5个疗程。
(5)牵引:取卧位床边牵引4次/d,总定量时间15~20min,其中持续牵引时间10~15min,3次/d。
间歇牵引时间15min,在间歇牵引时,间歇时间为30~60s,反复5次。
持续牵引力相当于体重的15% ~20%。
间歇牵引力为体重的10%。
因个体差异大,颈肌的发育程度不同,牵引力也因人而异可从小量开始,如5kg开始逐渐加大重量,直到病人感到舒适为止。
牵引角度主要根据发病部位而定,
因为牵引角度不同,最大应力作用位置不同[2]。
2.2 对照组运用《推拿学》俞大方教授的常规推拿手法加卧位牵引,1次/d,每次18min,1周为1疗程,最长5个疗程。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拟定。
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行走正常,肌力恢复4级以上;显效:原有症状大部份消失,行走可,肌力在原有基础上上升1~2级,肌肉稍松弛无萎缩,无纤颤,椎体束征(±);好转:原有症状体征减轻,行走尚可;未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改变。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例(略)]
4 体会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椎间关节和其周围组织退变致颈髓受压而引起,是发生在椎管内较为严重的疾病,虽然学术界一致认为脊髓型颈椎病应尽快手术治疗,以免脊髓神经组织的不可逆损伤出现,但同时也提出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手术应在保守治疗无效的前提下进行,且手术远期疗效并不确定。
[4]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认识更加清楚了,在诊断上因其不常见,且症状复杂稍有困难,CT和MRI扫描,对诊断脊髓型颈椎病至关重要,并可同时排除与其相关的颅脑病变、颈椎损伤和内脏器质性病变给予确认。
辨证正确,才能施治有效。
此型颈椎病的病因,中医多认为属风、寒、湿、劳、疲引起,西医认为除颈外伤外是长期不正确用颈和骨及骨关节退变所致。
尤其是随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此型病人的增加,应注意防护。
推拿手法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以其无痛苦、无副作用、疗效显著,日益受到广大医患的欢迎。
推拿手法治疗脊位型颈椎病的主要作用在于舒筋通络,活血散寮,整复错缝三个方面。
采用正骨复位推拿手法进行治疗,可以纠正小关节错位,使颈椎恢复正常生理曲度,缓解突出物的神经压迫,可消除肿胀、分解粘连、解除肌肉和血管的痉挛,增强局部的血液供应,促进病变组织的修复,使脊髓受压逐渐恢复,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卧位牵引有利于后纵韧带和纤维环后部紧张及黄韧带的舒展,对髓核产生推力,并可使椎间产生负压吸引,有利于髓核回纳,从而减轻对硬膜囊和脊髓的压迫,使颈脊髓因受挤压而产生的缺血变性得到改善。
但推拿时,手法宜轻巧平稳,禁忌暴力及过伸过屈动作,旋转手法及扳法应慎用。
因为颈过屈时脊髓被拉长、绷紧,紧贴椎管前壁,易受椎体后缘增生骨赘、突出椎间盘的刺激和压迫;过伸时脊髓缩短变粗[5],脊髓同样易受椎体后缘增生骨赘、突出椎间盘及黄韧带皱折的刺激和压迫,运用旋转手法只会加重关节面磨损,使突出物更易刺激椎动脉、神经根或脊髓[6]。
在临床中,若采用上述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无效或加重,或就诊时已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的症状、体征者,建议早行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马利杰.脊髓型颈椎病病病机制研究的进展[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2,4(2):167168.
[2]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7137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J].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4]张佐伦,刘立成.第三界全国颈椎外科研讨会纪要[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1,12(6):459461.
[5]李义凯,李军明,钟世镇.颈屈伸时椎管内结构及铸型容积的变化[J].中医正骨,1997,9(6):6.
[6]施杞.要重视对颈椎病的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