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理论的弗里希模型之谜
1969 经济计量学

拉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ch)挪威人 (1895-1973)弗里希1895年出生在挪威的奥斯陆。
1919年,弗里希毕业于奥斯陆大学经济系。
只是在这个时候,他对经济学才发生了兴趣,从而促使他决定把自己的一生献给这门科学。
弗里希于20年代初离开挪威,先后到法、德、英、美、意等国的大学学习经济学。
1926年,31岁的弗里回到挪威后,才在自己的母校——奥斯陆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接着,又游学欧美各国,在耶鲁大学等著名学府内担任客座教授。
他成了资产阶级经济学中把数学方法和统计方法应用于经济研究的一位先驱者。
至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又一分支,在弗里希等经济学家的努力下诞生了,给这个新学科命名的就是弗里希。
他称它为"经济计量学",还为它下了个比较合适的定义,指出经济计量学是"溶合数学、统计学及经济理论,结合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理论和实务"。
1930年,他在美国克利夫兰参与发起和创建了国际经济计量学学会,并负责主编这个学会的刊物《经济计量学》杂志达20年之久。
在享有盛名之后,弗里希于1931年返回他的祖国,奥斯陆大学为他新设置了一个教授职位。
从这年起直到1965年退休时为止,35年内,他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孜孜不倦地从事教学和研究。
1961年,弗里希获意大利林西国家学院安东尼奥·费尔特林纳里大奖。
他是英国皇家统计学会、美国科学与技术协会、美国经济协会名誉会员,英国科学院、英国皇家经济学会通讯院士,剑桥大学、伯明翰大学、哥本哈根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名誉博士。
1965年退休后,他仍然继续从事研究和写作,直到他1973年逝世。
弗里希是一位有造诣的经济学家,还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教育家。
弗里希是西方经济学中将数学和统计方法应用于经济学研究的先驱者,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
他首先提出了经济计量学的定义,并第一个运用经济计量学的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波动,首创描述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数学模型,最早把导致经济波动的因素区分为扩散作用和冲击作用两大类,奖两者结合起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从而为当代资产阶级周期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
里昂惕夫之谜解释

凯南等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 凯南认为产生里昂惕夫之谜的一个重要原 因是里昂惕夫所定义的资本仅仅包含物质 资本(如机器、设备、厂房等),而完全忽 略了人力资本。 • 国际贸易商品生产所需的资本应包括有形 资本和无形资本,即人力资本。
• 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一国用于职业教育、技 术培训等方面投入的资本。
瓦尼克的发现
• 在美国对外贸易和自然资源关系的研究中,瓦尼 克发现美国贸易实际上是在保护美国稀缺的自然 资源而不是资本,因为美国进口替代品实际上都 是自然资源密集型的。
舒尔茨和贝克尔发现
• 舒尔茨和贝克尔发现资本和劳动存在紧密的关系。 他们发现美国每年在培训工人方面投资相当大, 而且这些投资已经超过了物质资本投资的增长。
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人力资本说&产品生命周期说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人力资源本说
产品生命周期说
目
两种解释评价
录
对中国的启示
里昂惕夫之谜
• 人们普遍认为美国是资本相对较为丰裕, 劳动力相对稀缺国家。 • 根据里昂惕夫的计算结果: • 美国是劳动力相对丰裕,资本相对稀缺的 国家。
里昂惕夫之谜的大众解释
人力资本说的不足
• ①事实上,人力资本不同于实物资本,不仅决定 于受教育程度与技能培训,还会受到文化、环境 等多方面因素的潜在影响,其真正价值很难以具 体衡量; • ②不同等级的劳动力并非只靠资本投入就能实现 转化,其创造的价值有时也难以完全用资本或货 币估量。 • ③同时,凯南在对人力资本进行计算的过程中臆 测成分过多,缺乏足够的数据与实际资料的支持, 影响了最终结论的说服力。人力资本说也未获得 经济学界的普遍接受。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背景
• 产品生命周期最早是由著名经济学家、美 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1913 -1999)于 1966年提出的。该模型是把市场营销中产 品发展的规律用于国际贸易中,解释传统 的要素禀赋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经济现象。
用人力资本学说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用人力资本学说解释“里昂惕夫之谜”一、里昂惕夫之谜根据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战后美国出口的应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美国经济学家华西里·列昂惕夫采用投入产出法对战后美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后,却发现,美国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与赫--俄模型刚好相反。
由于赫--俄模型已经被西方经济学界广泛接受,因此里昂惕夫的结论被称为"里昂惕夫迷"或"里昂惕夫反论"。
二、人力资本学说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
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或报酬在于体高一个人的技能和获利能力,在于提高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中经济决策的效率。
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劳动技能是社会投资于教育和培训的结果,技术熟练的劳动者可以象有形资本重复地取得收益那样不断地取得收入,因而把劳动技能称作人力资本。
将劳动技能资本化的方法是,将技术熟练的劳动者与非技术熟练的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利息率加以折算。
按此法计算出来的人力资本与有形资本相加,构成一国的资本总额。
人力资本说(Human Capital Theory)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克拉维斯(Irving Kravis)、凯南(Peter Kenen)、基辛(Kessing)等人。
他们认为,一个国家或某一个人为其未来的长远发展所进行的投资,并不仅仅局限于表现为企业、厂房、机器、设备、技术发明等物质形态,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为在教育、训练、医疗、保健、卫生、社区服务等各种人力资源开发(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上的投入。
前者为物质形态的实物资本(Physical Capital),后者可以概括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三、用人力资本学说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由于美国研究与开发风气盛行,教育与职业训练制度完善,因此美国比较外国拥有更多的技术熟练的劳动者或人力资本。
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国际经济学)

里昂惕夫之谜的其他解释肯恩等人(Kenen,1965;Keesing,1966)认为产生里昂惕夫悖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里昂惕夫所定义的资本仅仅包含物质资本(如机器、设备、厂房等),而完全忽略了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
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或报酬在于提高一个人的技能和获利能力,在于提高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中经济决策的效率。
这就暗示着美国劳动比外国劳动含有更多的人力资本,把人力资本这一部分加到实物资本上,就会使美国出口品的资本密集度高于进口替代品。
肯恩在其1965年的研究中,指出许多关于H—O模型的悖论,包括里昂惕夫悖论都是因为传统贸易理论中采用特殊资本概念。
(注:由于贸易理论分析的是一种长期现象,因此,贸易理论中的资本是“等待”意义上的资本,而不是一系列的实物资产的集合.肯恩认为,传统贸易理论将“等待”意义上的资本作为一种直接进入生产函数的要素的作法是不妥的,是许多悖论和矛盾产生的根源。
)肯恩在瓦尼克、舒尔茨和贝克尔的研究基础上,拓宽传统贸易理论中资本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模型解释许多H-O模型无法解释的现象.里昂惕夫之谜的另一种解释是里昂惕夫使用的是两要素(资本、劳动)模型,忽略了其他要素如自然资源(土地、矿藏、森林等)的影响。
一种商品如果是自然资源密集型的,在两要素模型中将其划分为资本或劳动密集型,显然是不正确的。
Diab(1956)将美国贸易商品分为两类:加工制造品和初级产品。
他在研究中发现:(a)在美国进口替代品中,初级产品占绝对优势,约占65%,而出口商品却只占15%;(b)在美国,初级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大于制造品的资本-劳动比,而两类产品在相应的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中的资本—劳动比几乎是相同的.由此,Diab认为美国进口替代品资本密集程度较高正是美国自然资源稀缺的体现.Vanek(1963)为Diab的结论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Vanek发现,美国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所需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之比分别为,1.07、0。
里昂惕夫之谜要素禀赋论的检验

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则美国作为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意味着:美国出口行业的资本劳
动比率应该大于进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即: (K/L)X/(K/L)M>1
里昂惕夫之谜----实证检验的结果:
美国国内生产1百万美元 出口商品与进口替代品所需的资本与劳动 1947年数据 资本(美元) 出口商品 2550780 进口替代品 3091339
2、劳动熟练说
劳动熟练说是用劳动效率与劳动熟练的差异来解释里 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认为,原因在于美国的劳动效率比 其它国家高,大约是其它国家的3倍。在劳动以效率为单 位衡量的条件下,美国就成了劳动要素相对丰富的国家。 但这个解释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而克雷宁经过验证, 美国的劳动效率并不比欧洲高出多少。 劳动熟练程度的不同 后来,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 是产生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之一 究。通过对1960年美国的人口普查,将美国劳动分为熟练 劳动与非熟练劳动,得出了资本较为丰富的国家倾向出口 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资本较为缺乏的国家倾向出口非 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
Wassily Leontief,1906-1999
一国应当生产和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 产品,进口该国相对昂贵和稀缺的要素密集型产品
里昂惕夫之谜
实证检验的逻辑
战后西方经济学家利用经验数字对这个模 型进行验证。试图从实证角度证明这一理 论的正确性
如果H-O理论正确:即各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
1947-1951 0.94(或不包括自然资源行业,1.14)
1899 1.12
1958-1962 0.79(或不包括自然资源行业,0.96) 1972 1.05(或不包括自然资源行业,1.08)
里昂惕夫之谜探讨与分析

里昂惕夫之谜探讨与分析一、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1.背景:上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发现,同等价值的进出口产品,美国出口的产品中需要的资本,小于进口的产品中需要的资本,这表明美国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这一结论,完全颠覆了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指导性理论-要素禀赋论。
按照要素禀赋论,发达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有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有比较优势。
2.发现:他发现美国出口商品的劳动密集度高于进口替代商品,而资本密集度则低于进口替代商品。
3.矛盾:这一发现与当时主流的国际贸易理论——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相矛盾。
该理论认为,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会倾向于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二、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1.人力资本说: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里昂惕夫在计算资本密集度时,没有考虑到人力资本这一重要因素。
将人力资本视为资本的一部分,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里昂惕夫本人认为,这是因为美国的技术水平高于其它国家,所以劳动效率高于其它国家。
他的意思是,你看上去应该是三个美国人干的活,其实是一个美国人干的。
先来看看,同等的资本可以给美国带来多少国民生产总值。
2017年,美国非金融企业的总资产是63.31万亿美元,同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19.48万亿,国民收入占资本总额的比例为19.48÷63.31≈31%。
这个比例,不仅远高于同期法国的16%,也远高于同期中国的22%,甚至于高于理论上的最高值25%。
同等资本的条件下,美国人创造出来的价值要远高于其它国家,是一个比劳动密集型的国家,劳动更密集的国家。
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现象呢?原因在于价值转形。
价值转形是马克思提出来理论,用来解释价格和价值的分裂原因。
这一理论至今还存在很大争议,但是却可以解释很多经济学现象,包括里昂惕夫之谜。
2.需求偏好论:该观点认为,美国的需求偏好强烈地偏向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使得美国的资本密集型商品的相对价格较高。
国际贸易试题含答案

《国际贸易》考试试卷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在从价税率不变的情况下,从价税额与商品价格的涨落成正比关系。
(T)2、世界国际货物贸易额是各国和地区的货物进口额或货物出口额之和。
(F)3、根据总贸易体系规定,以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口额,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不论其是否办理通关手续,一律列入进口,作为总进口的一部分。
(T )4、战后,在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F)5、财政关税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因此,其税率通常较高,以增加关税收入。
(F)6、关税是海关直接向本国进出口商征收,但它仍是间接税。
(T)7、如果某种贸易对一个人是好事,那么,它就不能对另外一个人也是好事( F )。
8、贸易会降低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价格。
(T)9、转移价格是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所采取的价格。
(T)10、如果一国的人口比较多,那么该国一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国家。
(F)三、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实际规模,便于各个时期进行比较的是()A.贸易顺差B.对外贸易额C.对外贸易商品结构D.对外贸易量2、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是()A.绝对优势理论B.比较优势理论C.机会成本学说D.边际成本学说3、一国拥有充裕的资本要素,所以该国应该专门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进行对外交换,这种说法来自()A.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B.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C.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4、共同市场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实现了()A.对外统一的关税税率B.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C. 制定某些经济社会政策D.货物的自由流动5、某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万亿美元,商品进口值为1200亿美元,出口值为800亿美元,则该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A. 10%B. 11%C. 12%D. 9%6、经济同盟与共同市场相比,不同之处在于()A.实现货物的自由移动B.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移动C.制定和执行统一对外的某些共同的经济与社会政策D.政策完全一致7、在商品价格下降的情况下,加强了关税保护作用的税收是()A.从价税B.从量税C.选择税D.混合税8、贸易顺差是指()A.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B.进口总额大于出口总额C.国际收支为正D.国际收支为负9、以1990年为基期,2000年某国的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为120,出口价格指数为144,则该国的净贸易条件为()A.B.C.D.10、各国征收反倾销税的目的在于()A.抵制商品倾销,保护本国的市场与工业B.防止本国商品不顾成本到国外倾销C.保护本国出口商的利益D.保护本国进口商的利益11、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日期是()A. 2001年11月9日B. 1997年10月1日C. 2001年12月11日D. 1999年11月15日12、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的日期为()A. 1948年4月23日B. 1965年7月11日C. 1995年1月1日D. 1999年11月5日13、关境与国境的关系是关境()国境A.大于B.等于C.小于D.大于、等于、小于14、关贸总协定规定缔约方保护本国产品的手段只能是()A.数量限制B.关税C.非关税措施D.限制进口15、以低于国内价格甚至低于成本价格,在某一国外市场上倾销商品,在打垮大部分竞争对手,垄断市场后,再提高价格,这种倾销方式是()A.偶然性倾销B.掠夺性倾销C.长期性倾销D.永久性倾销四、名词解释(第1—7个名词,每词3分,第8个名词4分,共25分。
罗伯特·卢卡斯(ROBERTLUCAS)美国人

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美国人,他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成为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经济学家之一。
卢卡斯的研究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由此获得1995年诺贝尔经济奖。
下面是关于理性预期的理论和主张的简要评论:第一:理性预期理论把对预期形成问题的分析纳入经济学领域,是对经济学的一个重大的贡献。
它强调理性预期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突出了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的经济当事人的理性预期行为,同时强调经济决策应建筑在理性预期的基础之上,这对于经济决策的科学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并且还提出正确处理经济决策之间的关系,是保证经济正常运转的关键。
第二:理性预期与社会总需求,把理性预期纳入需求决定的分析,是经济理论上的进步,它把分析的着眼点放在人们的具体的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的决定上,从分析具体的消费行为和具体的投资行为中推导出社会总需求,就使得对总需求的分析真正立足于坚实的基础之上。
(它强调预期的理性特征,强调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人可以通过理性预期使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符合经济运行趋势。
)200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两位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J-赫克曼和丹尼尔-L-麦克法登,以奖励他们发展广泛应用在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中对个人和住户的行为进行统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尤其是,对赫克曼奖励他对分析选择性样本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对麦克法登奖励他对分析离散抉择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这两位经济学家所从事的学科领域可称为微观计量经济学。
如所周知,早年计量经济学主要都用在宏观经济学上,即主要研究以国民经济为主体的经济行为。
微观经济学问题,即个人、住户和企业的经济行为问题;例如,决定个人在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选择的经济因素是什么,不同的劳动市场和教育计划对个人收入和就业有什么激励影响等等。
这类问题以前很少有人研究。
其原因之一是这方面的统计数据不容易找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作为物理学家,我马上意识到弗里希构想的实质是单热源的热力学第二类 永动机,它企图将环境波动的随机热能转化为动能做机械功,以克服摩擦力来 维持振荡。弗里希构想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有高中物理知识的学生都知道 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弗里希在讨论阻尼振子的传播问题和噪声影响的脉冲问题之后宣称: “我们关注平均周期和平均振幅是合理的。换言之,这能给出实际统计观 察中得到的曲线类型。我这里暂不给出任何严格的证明,它将和大量的数据模 拟一起,即将发表在前面提到的《计量经济学》期刊最新的论文中。” 我们查阅了《计量经济学》期刊,在“近期论文预告”的栏目中三次出现 弗里希论文的标题: 拉格纳弗里希:“从线性算子和随机冲击的视角研究变化谐波”。 弗里希的论文预告刊登在《计量经济学》期刊的第一卷,包括第2期(1933 年4月)第234页、第3期(1933年7月)第336页、还有第4期(1933年10月)。 奇怪的是,从第二卷第1期开始(1934年1月),这一预告消失得无影无踪。弗 里希承诺的论文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一怪事出现的原因不难理解:因为弗里希 本人是这一新创的计量经济学学会旗舰期刊的主编。只有他能决定发表或撤下 已经公告的论文。 36年之后,弗里希因为在经济周期理论方面的工作而获得第一届诺贝尔经 济学奖。1969年10月,埃里克伦德伯格教授代表瑞典皇家科学院做了如下陈述 (斜体字由笔者添加)(Lundberg 1969): “……弗里希教授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的开创性工作涉及周期理论的 动态模型。他给出货币约束下投资和消费支出的微分方程,会产生波长为四年 和八年的阻尼振荡。如果让系统经受随机冲击,他证明这些不均匀的波动得以
二 有关弗里希噪声驱动经济周期模型的历史文献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弗里希经济周期模型一直主导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 期理论。1933年的一篇非正式会议报告中,弗里希提出,可以用阻尼振子来描 述市场经济的自身稳定性,而持续经济周期的存在可以由外来的持续冲击维持 (Frisch 1933),这就是他的噪声驱动周期模型的核心思想。他说(标出重点 的斜体字由笔者所加):
经济周期理论的弗里希模型之谜: 均衡经济学和永动机模型 ∗∗ The Mystery of Frisch Model in Business Cycle Theory: Equilibrium Economics and Perpetual Motion Machine 陈平 ∗
1999年5月原稿,2015年6月18日中文修订稿 《清华政治经济学报》2015年6月(将出版) 摘要 1969年分享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弗里希,以噪声驱动周期模 型主导了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实际上,弗里希在1933年 非正式会议上构想的模型,早在1930~1945年间就被物理学的研究所 否定,文章也从未在计量经济学期刊上正式发表。奇怪的是,弗里希 本人从1934年起就对该模型保持沉默,连他的诺奖演说也不置一词。 用弗里希模型分析美国实际GDP数据,也得不到持续的经济周期。破 解弗里希模型之谜,可以看清经济周期理论中周期外生论和内生论的 争论,关系到经济学界均衡论和演化论的不同视角。非线性动力学的 最新成果告诉我们,只有非线性振子才能产生持续的经济周期,也就 是熊彼特提出的生物钟。 Abstract Ragnar Frisch shared the First Nobel Prize in 1969. The Frisch model of noise-driven cycles had dominating influence in macro and econometrics since 1930s. In fact, the Frisch model was announced in an informal conference in 1933, but never formally published in Econometrica. Frisch model was also rejected by physicists in 1930 to 1945. Strangely, Frisch kept silence to his model since 1934 and did not mention a word to his award-winning model. We analyzed the US real GDP data by means of the Frisch model, which failed to produce persistent cycles in US economy.
“当一个经济系统产生振荡时,这些振荡经常会衰减。但在现实中,我们 观察到的周期通常没有衰减。如何解释维持波动的持续机制呢? 我认为特别富有前景的方法,是研究一个决定论动力系统暴露于一连串紊
乱的冲击之下,使冲击得以不断改变系统的时间演化, 这种机制可以引入必需 的能量来维持系统的波动……
我将讨论这些问题。详细的数学分析,读者可以参阅《Econometrica(计量 经济学)》期刊即将发表的论文。”
∗
陈平,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中心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退休教授,邮箱: pchen@。 2
1988)。与此相反,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外生学派统治了主流经济学;创始 人是拉格纳弗里希(Kydland,1995)。 哈耶克意识到,经济周期的经验主义特点很难用均衡理论来理解(Hayek, 1933)。 弗里希指出噪声驱动阻尼振子可以解释市场稳定和持续周期(Frisch 1933年)。他在一篇非正式的会议论文中宣传了他的猜想,但是没有给出数学证 明。弗里希模型对物理学家并不新奇,因为谐振子和布朗运动的相互作用已经 研究过了。与弗里希的信念相反,物理学家们从1930年以来就知道布朗运动影 响下的谐振子不能产生持续振动(Uhlenbeck and Ornstein,1930;Wang and Uhlenbeck,1945)。 今天弗里希的信念仍然被主流经济学家和计量经济学家所接受。这在科学 史上是一件咄咄怪事,因为弗里希从未发表他承诺的论文,他的猜测早被物理 学家的工作否定。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竟然颁给一个从未正式发表,而且被 科学实验证明是错误的永动机模型,这在经济学思想史上是值得研究的一大谜 团。重新检讨弗里希模型,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均衡思维是如 何数理化的。自稳定市场均衡模型的源头是外来噪声模型,而非内生周期模 型。主流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周期理论的名家,从弗里希噪声驱动模型开始, 加上卢卡斯的微观基础论、萨金特的理性预期检验、季德兰和普莱斯哥特的真 实经济周期学派(RBC),共四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再加上伯南克的金融加速 器模型,都是弗里希模型的变种 (Lucas, 1972;Sargent and Wallace, 1975; Kydland and Prescott,1982;Bernanke et al,1996)。至今美联储 和欧洲央行指导经济政策的计算机模型,都是噪声驱动的计量模型。他们只是 把弗里希模型的微分方程简化为差分方程组,把弗里希的一个噪声源,增加到 卢卡斯的三个噪声源,以至伯南克的几十个噪声源。他们企图用噪声驱动模型
4
性的缺陷。外部噪声对线性振子的影响可以通过朗之万方程和福克-普朗克方程 来研究。我们可以获得谐振子在布朗运动下的解析解。振幅和自相关函数的指 数衰减表明噪声驱动不可能产生持续的周期振荡。我们可以用美国实际GDP(国 内生产总值)的数据来估计谐振子的固有频率和摩擦系数。最后,我们讨论谐 振子布朗运动模型的主要启示,和经济周期理论线性模型的基本问题。只有非 线性的振子模型可以解释观察到的持续周期振荡(Chen,1988)。它的经济学含 义就是熊彼特把经济周期比喻为生物钟(Schumpeter,1939)。哈耶克提出的内 生自发秩序和物理学家普里戈金提出的自组织系统是复杂科学在经济学应用的 哲学基础(Hayek,1991;Nicolis and Prigogine,1977)。
∗∗
本文原稿完成于1999年5月,于2015年6月修订。由清华大学符云玲和王兴华依据陈平1999年 的英文论文译为中文(Chen,1999), 作者对文字和文献做了修订和补充。 1
Cracking the Frisch mystery around the Frisch model reveals the conflicting thoughts between the exogenous and endogenous school in business cycle theory, and between equilibrium and evolutionary paradigm. The latest advancement in nonlinear dynamics tells us that only nonlinear oscillator is capable of generating persistent cycles that is the Schumpeter’s insight on biological clock in business cycle theory. 关键词:经济周期,噪声驱动,弗里希模型,永动机,阻尼振荡 Keywords: business cycles, noise-driven, Frisch model, perpetual motion machine, damped oscillation 科学的悲剧是:丑陋的事实扼杀了美丽的假说。 托马斯H赫胥黎(英国演化生物学家,1870)
视而不见比瞎子还瞎。 乔纳森·斯威夫特(爱尔兰作家, 1667-1745)
一 引言:弗里希模型的历史之谜
经济周期理论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是持续经济周期的性质和起源。宏观和计 量经济学界主要有两派理论思维:经济周期的内生学派和外生学派(Zarnowitz, 1992)。熊彼特将经济周期看作经济有机体的生命律动(Schumpeter, 1939)。 古德温引入非线性和混沌振子来描述持续经济周期(Goodwin, 1951、1990)。 然而,经济混沌的早期证据没有引起主流经济学的重视,因为经济混沌的存在 意味着对经济学的均衡理论和参数计量经济学的数学基础的严重挑战(Barnett and Chen 1988, Chen 1988 、 1993 、 1996a 、 1996b ; Brock and Say市场波动以至经济危机的源头只是外来随 机噪声的冲击,以此证明政府政策干预的效果有限。 为何经济学界在长达60年的时间里忽视布朗运动研究的基本理论,至今坚 持噪声驱动持续周期的错误信念,这是研究经济学思想史的一大历史谜团。 我 们从小就会荡秋千。秋千是最常见的阻尼振荡,空气摩擦力会使初始起摆的秋 千逐渐停摆。要让秋千维持摆荡,必须有人不时推动秋千来克服摩擦力。请问 大家:推秋千的方式是按照秋千摆荡的频率来推,还是胡乱推,才能使秋千继 续摆荡?小孩都知道推秋千当然要有节奏地推。即使不懂物理学或热力学,任 何有常识的人都不难看出阻尼谐波周期不能通过外部的随机冲击来维持。每次 我问物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同样的问题,物理学家都异口同声地否定噪声驱动周 期的可能性。只有经济学家被集体洗脑到失去常识的程度,即使有数理背景的 经济学家也大多被我问的不知所措。至今没有几个主流经济学家敢直面我对弗 里希模型的批评。 本文原为讨论稿发表于1999年(Chen,1999),投给西方主流经济学期刊被 拒绝发表。我们只能通过国际会议的邀请报告和笔者的文集向经济学家证明弗 里希模型的谬误(Chen,2005、2008、2010)。在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我们用 中文重新发表,是启发年青的经济学人,不要盲目崇拜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 理论。据我们三十多年用物理学方法分析经济学数据和模型的经验基础,统治 主流宏观计量经济学的是以弗里希为代表的对自由市场的信念,而非实践检验 过的科学知识。金融危机之后,全世界的经济学人都在呼唤经济学的新思维。 我们就从弗里希模型的历史教训开始。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首先给出弗里希模型的简短历史,然后讨论它的数学 理论和实证内涵。我们说明经济周期的线性决定论模型有参数空间机制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