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及其与传统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及其特点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主要技术进步、市场不确定性等实际经济活动中的随机冲 击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根据该理论,技术进步存在固有的不可预测性,市场不确 定性是经济主体面临的常见风险。由于这些随机冲击的存在,即使经济系统达到 稳态,也会因为实际变量的随机波动而产生经济周期。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不同流派包括:
3、提高微观经济主体的风险意识和抗风险能力。企业应加强财务管理和风 险控制,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以增强自身竞争力。此外,金融机构应加强 风险管理,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
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各国政府应共同应对全球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挑 战,推动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应加强贸易合作与交流,推动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定义与原理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又称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一种解释经济周期现象的 新兴理论。该理论基于理性预期假设,认为经济周期是由于技术冲击而非货币因 素引起的。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中,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是理性的, 并据此调整自身行为。当技术冲击发生时,经济主体会重新评估经济增长前景并 调整投资、消费等决策,进而引起经济周期波动。
对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总结与展望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作为一种解释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理论,在理解实际经济活 动中的随机冲击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方面具有一定的贡献。然而,该理论也存在一 些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未来研究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方向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随机冲击的测量和量化进行研究,以便更准确地预测经济主体的行为 和政策反应。
2、将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与货币、财政政策等因素相结合,以更全面地解释 经济周期的根源。
谢谢观看
现实分析:
结合当前现实情况,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在实践中的可行性较高。随着技术进 步的加速和全球人口的增长,真实因素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愈发显著。例如,新技 术革命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和新产品开发,已经成为了推动全球经济周期波动的 重要力量。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7.简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答:实际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s)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依据在经济周期理论方面的不同看法分为两派,即所谓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以卢卡斯为代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以普雷斯科特为代表。
货币经济周期学派由于在理论上存在着一些缺陷,在实践上又缺乏经验支持,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这一理论便逐渐失去了支持者。
事实上,自80年代以来,以梭罗为代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第二代的学者们就已经把注意力转到实际因素方面来。
他们试图用实际因素解释宏观经济波动。
例如,巴罗在批判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的过程中,通过引入资本市场拓展了货币周期理论,在模型中考虑了政府购买等实际因素,以实际因素阐明经济波动,从而开辟了同货币周期论不同的解释经济波动的新思路,建立起实际周期理论。
随后,经济学界出现了一系列如《实际经济周期》等以实际因素解释经济波动的论文,统称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这些理论认为经济波动之源是技术冲击,分析了波动传导以及货币与产出的关系。
(1) 技术变革是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按照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中所产生的实际收入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从而总量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y=zf(k)。
其中,y为实际收人,k为资本存量,z为技术状况。
于是生产中的技术变动便反映在z值的变动上,z值的变动表现为生产函数的变动。
由此可知,技术变动能够引起产出、消费、投资及就业等实际变量的波动。
各种实际因素对经济的冲击可分为暂时冲击和持久冲击。
又由于技术冲击对经济产生的效用最持久,因此技术变动是经济周期性变动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变动主要影响供给,所以实际周期理论等价于供给周期理论。
实际周期理论认为,技术的冲击具有持续的影响,产出的波动是持续的。
宏观经济学发展成果-4.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

宏观经济学发展成果-4.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20世纪70年代支配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是卢卡斯等人提出的货币的经济周期理论。
货币的经济周期理论把经济波动的根源归因于来自需求一方的随机因素冲击: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变化的冲击或总需求冲击。
但是,一些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数经验证据并不支持货币的经济周期理论。
实际产出和就业变化的经验数据说明,产出和就业的变化具有惯性,并不是随机的。
麦卡勒姆(B.T.McCallum)甚至认为,经济波动的货币意外冲击的模型“已经被广泛认为不适用于目前的工业化国家”。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20世纪80年代基得兰德和普雷斯科特[16]、朗(J.B.Long)和普劳索(C.1.Plosser)[17]等人提出了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
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被认为是均衡的经济周期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
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把经济波动主要看作是由对经济的持续的实际(供给方)冲击引起的。
实际冲击包括大规模的随机的技术进步或生产率的波动,这种波动导致相对价格波动,而理性的经济当事人通过改变他们的劳动供给和消费来对相对价格波动作出最优反应,从而引起产出和就业的周期波动。
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的出现在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中掀起了一场“革命”。
这主要表现在:1.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对使用不同的分析工具来分别研究增长和波动的传统方法提出了挑战。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被凯恩斯主义者、货币主义者和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家所接受的传统方法是把产出波动解释为围绕着一个不断上升的长期趋势的短期波动,这种波动最初是由总需求冲击引起的,当冲击对产出的影响最终消失时,经济最终会回到它的趋势增长率上;而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是由资源数量、技术等实际因素决定的。
与传统的观点相反,纳尔逊(C.R.Nelson)和普劳索的研究成果说明,技术冲击会引起增长路径上移,经济不会恢复到以前的增长趋势上,每一次持久的生产率冲击决定一个新的增长轨迹;观察到的GNP的波动实际上是增长趋势自身的波动,而不是短期产出围绕着长期增长趋势波动;由于技术变化引起的对生产率增长的冲击是经常性的并且是随机的、不稳定的,所以伴随着随机行走的产出轨迹表现出经济周期的特征。
《真实经济周期》课件

存货的作用:
• 工商企业持有存货是作为生产和销售战略 的一个重要方面,需求的一次未预期的增 加由未预期的产出增加和存货未预期的减 少来满足。相反,需求紧缩那么造成生产 下降和存货增加。因为企业一般要保持一 定的存货-产量比率,在一次未预期的冲击 下,对于存货意味的增加和减少,企业将 调整生产。
• 考虑一个没有政府部门的简单模型,产量 由消费者的销售、存货和非存货投资构成:
二、对经济周期理论的简要回忆
• 在凯恩斯之前,用于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此之间 缺乏统一的逻辑框架,主要是贸易周期理论。
• 以凯恩斯为根底的乘数-加速模型; •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周期理论; • 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 认识到经济周期的这种特殊性后,经济学家对经济
周期的研究开始转到对随机扰动的分析上来,提出 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周期理论或理论假说,可以说是 众说纷纭。这些理论假说对扰动因素的解释可归纳 为三个方面。
• 4.企业利润在衰退中急剧下滑。由于预期到这种情况, 普通股票的价格一般都会下跌,同时,由于对贷款 的需求减少,利率在衰退时期一般也会下降。
• 经济学家一般认为,经济周期的形 式和持续时间是不规那么的。没有 两个完全相同的经济周期,也没有 像测定行星或钟摆那样的精确公式 可用来预测经济周期的发生时间和 持续时间。相反,经济周期可能更 像天气那样变化无常。这就增加了 人们对经济周期认识上的复杂性。
• 一是供给冲击,即直接影响经济的生产方面的冲击, 如技术进步、自然气候的变化、新的资源的开发等。 这方面比较著名的有太阳黑子理论和熊彼特的技术 创新理论。太阳黑子假说把产出波动的原因主要归 结为农业的波动,认为太阳黑子的活动对农业生产 影响很大,而农业生产的状况又会影响工业及整个 经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决定了经济的周期性。而 熊彼特的周期理论是一种用技术创新来解释经济周 期的理论,他用技术创新的周期性来解释经济的繁 荣和衰退的交替现象。熊彼特提出,技术创新和组 织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创新者带来了盈利,引 起其他企业仿效,形成创新浪潮。创新浪潮会增加 对资本品的需求,使银行信用扩大,从而引起经济 繁荣。但随着新技术的普及,厂商的盈利时机减少, 银行信用紧缩,对资本品的需求减少,这就引起经 济衰退。直至另一次创新出现,经济才再次繁荣。
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理论是经济学家从很久以前就开始研究的理论。
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活动的出现、发展和衰落的周期。
经济周期理论揭示了经济变化的规律,并以此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
在经济发展历史上,经济周期理论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周期理论由克拉玛依拉米勒提出。
米勒提出的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活动在一个周期中会出现波动;这一周期可以细分为四个阶段:即滞胀、易拉紧、日趋收缩和衰退。
首先,经济会处于滞胀阶段,在滞胀阶段,经济增长水平较高,各项指标发展迅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其次,经济会处于易拉紧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价格水平仍旧相对较高,但处于一个下降趋势;第三,经济会处于日趋收缩的阶段,经济增长的潜力减弱,经济发展势头减弱,各项指标不断下降;最后,经济会处于衰退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增长趋势继续放缓,价格持续下降,各项指标持续下降。
除此之外,经济周期理论还提出了三个基本的政策建议,即改善金融结构、改善货币结构和改善政府经济政策体制。
首先,要改善金融结构,这是抑制经济周期变动、控制资金成本和风险等关键因素;其次,要改善货币结构,这能够有效控制货币供应稳定比例,从而实现货币要素的有效调节;最后,要改善政府经济政策体制,这将更好地调节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防止经济过度波动等。
当今,经济周期理论仍然在经济发展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控制经济的波动,应用经济周期理论,国家制定了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维护社会和谐。
另外,通过改善金融结构和货币结构,国家能够有效地抑制经济波动,稳定经济增长。
经济周期理论不仅提供了政策建议,还提供了经济管理的理论依据,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为此,政府要更充分地利用经济周期理论,有效应对经济波动,不仅可以控制经济的波动,还能更好地推动经济增长。
总之,经济周期理论在经济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经济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促进经济增长。
如今,政府要更好地去应用经济周期理论,把它们融入政策制定,更进一步控制经济波动,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
hansen真实经济周期推导

hansen真实经济周期推导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本身是完善的,在长期或短期中都可以自发地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经济周期源于经营体系之外的一些真实因素,如技术进步的冲击,而不是市场机制的不完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否定了把经济分为长期与短期的说法,经营周期本身就是经济趋势或者潜在的或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并不存在与长期趋势不同的短期经济背离。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属于自由放任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多年来在经济学中一直风头正健。
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各派和主张自由放任的各派分歧的关键是短期中市场机制的调节是否完善,需不需要国家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经济。
他们争议的中心问题之一是经济周期问题,即经济中繁荣与衰退交替的经济波动。
在这一问题上他们的争议围绕三个问题:经济周期的性质是什么?经济周期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减少经济周期稳定经济?正是在这些问题上,以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为代表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向凯恩斯主义各派发起全面挑战,并取得了开创性成果。
1、经济周期的性质凯恩斯主义各派把宏观经济分为长期与短期。
他们认为,在长期中决定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是长期总供给,即长期中的生产能力,长期总供给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制度、资源和技术,长期中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稳定的趋势,称为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
短期中的经济状况取决于总需求。
经济周期是短期经济围绕这种长期趋势的变动,或者说短期经济与长期趋势的背离。
如果把各年的经济状况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长期的趋势用潜在的或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经济周期就是这两种国内生产总值的背离。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否定了把经济分为长期与短期的说法,他们认为,在长期和短期中决定经济的因素是相同的,既有总供给又有总需求。
因此,人为地把经济分为长期与短期是无意义的。
由此出发,经济周期并不是短期经济与长期趋势的背离,即不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潜在的或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背离,经济周期本身就是经济趋势或者潜在的或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并不存在与长期趋势不同的短期经济背离。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有助于深入理解市场经济 运行的内在机制和规律,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 据。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强调了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能 力,对于倡导市场经济、减少政府干预具有积极 意义。同时,该理论也指出了政府在某些情况下 进行适当干预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PART 03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实证 研究
技术冲击的度量与识别
1 2
技术进步率的度量
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等方法,对技术进步率进行准 确度量,以反映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技术冲击的识别
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如向量自回归(VAR)模 型等,识别出技术冲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
技术冲击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分析技术冲击与经济周期波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探讨技术冲击引发经济周期波动的机制。
技术冲击与经济波动的实证分析
01
02
03
数据来源与处理
收集并处理相关宏观经济 数据,如GDP、就业、投 资等,为实证分析提供数 据支持。
实证分析方法
运用时间序列分析、面板 数据模型等实证分析方法, 研究技术冲击对经济波动 的影响。
实证结果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释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解释 技术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 响程度及作用机制。
难以解释经济持续萧条
该理论认为,经济萧条是由负向技术冲击等实际因素引起 的,但这难以解释为何在某些情况下经济会持续萧条。
缺乏经验支持
尽管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 在经验验证方面却遇到了困难,许多实证研究并不支持该 理论的观点。
关于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争议焦点
第4章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4.8) 1 A 1 (4.10) 1 G 1 (4.11) (4.9)
U e t u ct ,1 lt
ln N t N nt
Nt H
(4.5) (4.7)
u ct ,1 lt ln ct b ln 1 lt
-储蓄率不变和劳动力供给不变,造成这一特例不能很好地解释下 列经济波动的特征:一是投资的波动幅度比消费更大;二是就业 和工作时间是强顺周期的;三是实际工资是弱顺周期的。
第4章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5、求解一般情况下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 (1)基本方法 待定系数法
Ct aCK Kt aCA At aCG Gt
第4章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4、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的一个特例
(2)模型求解 要点: -关注每工人平均劳动力供给l和储蓄率s; -在满足均衡条件的前提下,将l和s表示为当前技术和资本 存量的函数; -可以证明,此时储蓄率和劳动力供给都是固定不变的。
第4章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4、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的一个特例
第4章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 教学目的:理解和掌握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具 体内容及其含义。 • 主要内容:1、有关经济波动的一些事实
2、波动理论概述 3、基本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 4、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的一个特例 5、求解一般情况下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 6、模型的含义 7、经验应用 8、扩展和局限
第4章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第4章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第4章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伯南克和帕金森(1991)检验
ln yit a bi ln Lit it
4.58
-基本思想:将大萧条时期和战后时期进行对比, 如果战后的经济波动主要是由于技术冲击,那么 战后所估计出的参数b的值应当更大。 -结果:并没有经验证据表明战后所估计出的参数 b的值更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Nt 1 / H )e (1 rt 1 ) / ct 1 ]c
同理可以计 算出消费和 劳动供给的 最优替代
1 rt 1 1 e Et[ ] ct ct 1
ct wt 1 lt b
17
五、模型的一个特殊情形
为了求解模型,对模型作两个改变: 排除政府,假设每期的折旧率为100 %。资本演化方程和真实利率决定的 方程为:
2017/4/15
2
15
10
失业率 通货膨胀率
经济增长率 贸易余额/GDP
5
%
0
-5
-10 1966 1969 1972 1975 1978 1981 1984 1987 1990 1993 1996 1999 2002 2005
图1 1966~2005年美国宏观经济状况
资料来源:IMF。
结论:该方程的一阶滞后系数为正,二阶滞后系数为负,两者 的结合使得产出对扰动具有一种“拱形”反应。
由于α不大,因此,产出的动态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冲 击的持续性ρA。本模型不具有任何机制将瞬时技术扰动转变 为显著的长期持续的产出波动。 在其他方面,例如储蓄率和劳动供给不变,不能很好地与波动 的主要特征相匹配。
~ ln At A gt At ~ ~ At AAt 1 A,t ,1 A 1
~ ln Gt G (n g )t Gt ~ ~ Gt G Gt 1 G ,t ,1 G 1
2017/4/15
15
四、家庭行为
1、劳动供给的跨期替代
K t 1 rt ( ) At Lt
劳动和资本的报酬是各自的边际产品。t期的真实工资和真实利率分别为:
Kt wt (1 )( ) At At Lt
人口以外生的速率n增长, 则t时的人口Nt为:
ln Nt N nt
14
2017/4/15
代表性家庭最大化 如下的效用函数的 期望值:
2017/4/15
11
7、货币学派观点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认为,经济 周期归因于货币和信贷的扩张和收缩。 该理论认为货币是影响总需求的最基本因素, 因此,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将引起总需求的变化 从而导致短期经济运行出现波动。
2017/4/15
12
8、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世纪80年代,基德兰德(F.E.Kydland)等人提出了真实 商业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波动主要是由一些对经济持 续的实际冲击引起的。 实际冲击包括大规模的随机技术进步或生产率的波动,这种 波动引起相对价格波动,理性的经济当事人通过改变他们的 劳动供给和消费来对相对价格波动作出反应,从而引起产出 和就业的周期性波动。 在解释经济周期时,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和新古 典学派都将经济波动放在短期、放在总需求的变动上,并认 为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取决于资源、技术等实际因素,是平 稳增长的。与此相反,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将 会改变增长路径,经济不再回到以前的增长趋势上。GDP的 波动实际上是增长趋势自身的波动,而不是短期产出围绕趋 势产出上下波动。增长趋势和周期波动都来源于技术等因素 的冲击。
K t 1 Yt Ct At Lt 1 1 rt ( ) Kt
模型的求解关注两个变量:人均劳动供给l和产出中的储蓄比例s。消费 C=(1-s)Y。根据家庭最优行为的两个方程可以得到l和s。
1 rt 1 1 ˆ e n e Et[ ] s ct ct 1
假设:家庭生存两期,没有初始财富,只有一个成员。工资 没有不确定性。 u ln c b ln( 1 l ), b 0
t t t
根据效用函数和约束条 件建立拉格朗日函数可 以劳动供给的跨期替代
c=wl
1 l1 1 w2 1 l2 e (1 r ) w1
结论:劳动的跨期替代取决于相对工资和利率的变化。 第一期工资相对增加,家庭将增加第一期的劳动供给。 利率上升增加了第一期工作与储蓄的吸引力。
2017/4/15
9
5、 熊彼特的创新周期理论
熊彼特认为,经济均衡被打破的原因在于富有创新精神 的企业家借助银行扩大信用的帮助进行的投资和创新。 创新所带来的利润鼓励其他企业也开始扩大生产,而国 民收入的增加使消费者开始增加消费,甚至贷款消费。 消费的增加再次刺激了投资。 经历一段时间后,创新逐渐扩散到较多企业,由创新带 来的较高利润也逐渐消失,扩张结束。 与其他经济学家不同,熊彼特认为经济周期意味着新产 品新技术对落后部门的冲击,那些在经济高涨期间过度 扩大的投资在萧条阶段的毁灭是社会经济从失衡走向新 均衡的必然的有益的过程。
s不变:对数效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和100%的折旧率,使技术和资本变动对 储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相互抵消。
ct wt 1 ˆ l ˆ) 1 lt b (1 ) b(1 s
劳动供给不变:技术或资本变动 对劳动供给产生的相对工资效应 和利率效应相互抵消。
2017/4/15
2017/4/15
8
4、 比例失调理论
以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出现 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当局人为的信 用扩张扭曲了资本品生产和消费品生产之间的 配合比例。 在充分就业情况下,信用的人为膨胀将导致投 资扩张和消费的非自愿减少。信用膨胀的停止, 以及消费的逐渐恢复将使货币资本的供给小于 资本需求,投资被迫中止,出现危机。
第四章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RBC模型
2017/4/15 1
一、导言:有关经济波动的一些事实
经济在产出和失业率方面存在明显波动。 有关经济波动的一些事实: 1、没有表现出任何规律性或周期性的形式
由于产出变动不规则,因此现代宏观经济学一般都不试图将波动解释为由不 同时间长度组成的确定性周期: 基钦周期:英国统计学家基钦在1923年提出,平均长度为40个月左右。 朱格拉周期:1862年,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繁荣、危机、清算三个阶 段反复出现,周期的平均长度为9-10年。 库茨涅茨周期: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茨在1930年提出了存在着平均长度为15 -25年的周期,并认为与房屋建筑密切相关。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于1925年提出了平均长度为 50年的长周期理论。他指出,自18世纪末以来,存在三个长周期:第一个周 期从1789至1849年,上升25年,下降35年,共60年;第二个周期从1849年至 1896年,上升24年,下降23年,共47年;第三个周期从1896年开始,上升24 年,1920年起趋于下降。
2017/4/15
5
经济波动理论概述
1、 西斯蒙第的消费不足论
19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西斯蒙第用劳动者贫困化所引 起的消费不足来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生产过剩危机的必然 性。 他认为,一个社会消耗劳动从事生产的惟一目的是满足 人们的需要。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取决于那些不 劳动的人的需要,而非那些劳动者的需要。这将导致生 产的无限扩大,同时降低了劳动者的消费能力。生产过 剩危机不可避免。
2017/4/15 19
2017/4/15
7
3、 霍布森的储蓄过度论
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认为,国民收入中部分被储蓄
起来用于投资是生产发展所必需的,但储蓄比例过
大将会导致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生产的扩张, 从而引起生产过剩危机。
霍布森将储蓄过度(消费不足)归咎于:一是消费 的保守主义;二是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当,即雇佣阶 级和占有者过多的分配份额造成了过度的储蓄。
2017/4/15
6
2、 马尔萨斯的储蓄过度论
萨伊定理预示了经济不可能出现生产过剩危机,因为 “供给可以创造自身的需求”,即生产带来的收入不是 用于消费就是用于投资。而马尔萨斯却认为,即使储蓄 全部转为投资,也可能出现生产过剩危机。 他推理如下:投资的最终结果仍将是生产出更多的消费 品,生产依然取决于消费。过度储蓄意味着过度投资, 这意味着生产将超过消费,出现过剩危机。
n
t
t+1期人口是t期人口的en倍,因此t+1期家庭平均消费增加:
t+1期家庭成员的平均消费的边际效用为: 家庭在t期对 t+1期效用增 加的期望为: 最优时,减少 的效用等于增 加的效用:
2017/4/15
e (t 1) ( Nt 1 / H )(1/ ct 1 )
n
Et [e
(t 1)
18
产出的波动
该模型所隐含的产出变 动的具体形式由技术的 动态学以及资本存量的 行为决定。
对生产函数Yt K t ( At Lt )1 取对数, ˆYt 1,Lt lˆN t 代入得到: 并将K t s ~ ~ ~ Yt ( A )Yt 1 AYt 2 (1 ) A,t
2017/4/15 13
三、基本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RBC模型
该模型是拉姆齐模型的离散时间的变体。经济由大量相同的 家庭和厂商组成,家庭永久存在。
生产函数是柯布-道格拉斯形式 资本积累
Yt Kt ( At Lt )
1
K t 1 Kt I t Kt Kt Yt Ct Gt Kt
10
2017/4/15
6、乘数-加速数理论
以保罗.萨缪尔森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乘数-加 速数理论。该理论认为,产出的快速增长刺激了投资, 大规模的投资反过来刺激产出增长得更快。 这个过程一直持续下去,直至潜在经济能力完全被用尽。 在这饱和点上经济增长率开始放慢,放慢的增长反过来 又减少投资,这将使经济进入衰退,直至到达谷底。然 后经济过程又呈现相反的运行状态。 该理论属于内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