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人权

合集下载

法律与人权

法律与人权

(2)人权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 性连为一体的结果
一方面,人权反映和满足了人实现其自然 属性的要求。人权是对人的价值关怀的客 观需要。 另一方面,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 权产生于人与人结成的社会关系。离开了 人的社会属性,人权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 条件。
(3)人权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相 互关联的体现
人权的主观性是指人权对人的主观意识的依存性, 没有人的权利意识的萌生,就无法产生权利这一 利益的外在形式。人权的客观性是指任何权利意 识和利益内容都受客观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生 产方式、文化与社会都深刻地影响着人权的产生 与发展,从而使人权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谢谢!
2、人权的理论渊源
强调国家在人权保护中的消极角色(诺锡 克) 罗伯特·诺锡克从权利本位论出发,提出了 边际限制,认为任何人的行为都应限定在 不侵犯他人的边际限制内。他提出了最小 国家理论,认为国家应当是守夜人式国家, 即最小国家,而反对其他具有更多职能的 国家。
2、人权的理论渊源
强调平等权和基于原则产生的人权(德沃金) 一切个人权利的概念产生平等观念。在所有权利 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关怀和尊重的平等”的 权利。 权利是法律之子。个人权利,它不仅存在于立法 和司法判决中,更存在于社会历史传统和个人道 德属性之中。即使在没有制定法和判例法的情形 下,在疑难案件中,个人仍然存在权利,这就是 构筑在人类的“道德共识”基础之上的由“原则” 所确定的权利。
(3)应然人权、法定人权和实 有人权
应然人权是人应当享有的一切人权。应然 人权对全面把握人权的外延具有重大影响: 一方面我们应当将尽可能多的自然人权进 行法律化,另一方面研究应有人权有助于 对人权进行正当性与合理性的评价,从而 为人权法的修改和完善提供依据。
(3)应然人权、法定人权和实 有人权

法律与人权的对立与统一

法律与人权的对立与统一

法律与人权的对立与统一在人类社会中,法律与人权是两个相互关联且有时候也会出现对立的概念。

法律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而人权则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尊严。

然而,这两个概念并不是互相矛盾的,而是可以通过合理的平衡和统一来互相促进。

本文将探讨法律与人权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二者的对立与统一。

一、法律与人权的对立在某些情况下,法律与人权之间可能存在冲突或对立。

一方面,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执行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在这个过程中,法律的实施可能会侵犯一部分人的人权。

例如,在一些专制政权下,政府可能会通过实施严厉的言论控制和镇压抑制,剥夺人们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的权利。

这种情况下,法律动用了其权力以损害人权。

另一方面,法律和人权之间的对立还体现在一些法律条文的内容上。

法律通常是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规范和限制,以保障公共利益。

然而,某些法律条文可能与人权原则相悖,例如限制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

这些法律可能削弱了人权的保护或限制了个体的自由。

二、法律与人权的统一尽管法律与人权之间存在对立,但二者的统一也至关重要。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对于保护和维护人权具有重要作用。

人权是法治社会实现公正和平等的基石。

因此,法律和人权之间需要进行平衡和统一,以确保二者的有机结合。

统一法律与人权的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立法和制定合理的法律条文来保障人权。

法律应该与公正和人权原则相契合,确保人们的基本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

其次,司法机构应当独立公正地行使权力,依法维护人权。

司法的独立性可以保障法律的正确适用,以及人权的得到维护。

此外,教育和宣传也是实现法律与人权统一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加深对法律与人权的理解,提高法治意识和人权意识。

宣传工作也能促使社会舆论关注法律与人权,推动社会对法治和人权的进一步认识和重视。

三、法律与人权的相互促进尽管法律与人权之间可能有时存在对立,但二者实际上是相互促进的。

在一个法治社会中,法律的存在和实施是保障人权的基础。

社会学的法律与人权议题

社会学的法律与人权议题

社会学的法律与人权议题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群体活动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组织、行为和文化。

在社会学中,法律和人权是讨论的热点话题。

法律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早在古代就有了贡献和义务的规定。

而人权则是近代的概念,包括了人类基本的自由、尊严、平等和公正的权利。

社会学如何理解法律和人权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法律和人权议题?法律是社会规范的制定与实施的机构化形式。

它不仅是社会成员之间约定的义务和权利的规范,而且还是行使权力的工具,并且具有制裁措施。

在这个意义上,法律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而且还是一种控制手段。

社会学研究法律的形成和实施对于理解社会的组织和运作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法律对于规范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和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当社会成员的行为违反了法律的规范,法律要求制定相应的措施。

这种措施包括罚款、剥夺自由甚至是处死。

这种处罚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涉及到的是权力和利益的博弈。

这种博弈的影响,不仅影响着社会的权利,也影响着社会经济和文化。

然而,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必须建立在尊重人权的基础上。

人权是指人类根据自然和独立的地位所享有的基本权利。

这些基本权利包括自由、尊严、平等、公正、尊重隐私、社会保障、文化自信等。

人权的保障和实现对于社会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

当人权受到侵犯,社会成员的生活和尊严受到威胁和限制。

这种侵犯的反应和影响,不仅影响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平衡。

因此,社会学如何理解法律与人权的关系?首先,社会学认为,法律的内容和实施必须建立在尊重人权的基础上。

只有尊重人权,才能够建立公正和平等的法制基础。

其次,社会学认为,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也受到社会成员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法律的要求和理解也不同。

例如,在某些国家,社会成员倾向于看重公正和法律规范,而在其他国家,社会成员关注的是实用性和实用价值。

这些不同的文化和背景对于法律的规范和监管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律与人权了解人权法律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案例

法律与人权了解人权法律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案例

法律与人权了解人权法律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案例法律与人权人权是每个人都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为了保障人权的实现和维护,各国都建立了相应的法律体系。

了解人权法律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案例,在提升我们对人权的认识和理解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人权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几个重要的案例。

一、基本原则1. 平等和非歧视原则平等和非歧视是人权法律的核心原则之一。

根据这一原则,每个人在法律面前应该受到平等对待,不论其种族、性别、宗教、国籍或其他身份特征。

人权法律禁止一切形式的歧视和不平等对待。

2. 自由和安全原则自由和安全原则确保了人们的基本自由不受限制,并提供了对个人安全的保护。

这包括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和平集会自由等。

然而,在保护自由的同时,也要确保公共安全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3. 参与和包容原则参与和包容原则鼓励个人和群体参与社会、政治和经济事务,并确保他们的声音能够被听到和尊重。

人权法律提倡公民参与和民主决策,以推动社会的公正和发展。

4. 透明和问责原则透明和问责原则确保政府和权力机构在行使职权时对公众负责,并对其行为进行监督。

公众有权获得信息,能够了解和评估政府的决策和行动,同时也有权追究政府和机构的不当行为。

二、重要案例1. 联合国宣言人权联合国宣言人权是对人权保护的基本国际文件之一,于1948年通过。

它确立了普遍人权的基本原则,包括生命、自由、平等、不受酷刑、歧视和奴役等。

该宣言对国家和个人都具有法律约束力,成为制定和实施国内人权法律的重要参考。

2. 美国布朗诉教育局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布朗诉教育局案是美国最高法院于1954年作出的判决,它宣布了种族隔离政策在教育领域的非法。

这一判决标志着美国种族隔离政策的结束,推动了种族平等和社会进步。

3. 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成立于1995年,旨在调查和调解南非种族隔离和种族隔离政策下的人权侵犯。

法律与人权的保障

法律与人权的保障

法律与人权的保障法律的作用是保障人权。

作为社会的一种组织原则和行为规范,法律的存在和实施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确保人权得到充分的保障和尊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法律对人权的保障,包括法律的基本原则、法律保障人权的具体措施以及法律与人权保障的挑战和不足之处。

一、法律的基本原则法律保障人权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平等原则、自由原则和公正原则。

首先,平等原则是法律保障人权的基础。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种族、性别、宗教或其他身份属性,每个人都享有同等的人权,受到同等的法律保护。

其次,自由原则是法律保障人权的核心。

法律保障人们享有思想、言论、宗教、出版等各个方面的自由,保障人们对自己的身体、财产和人格的自由支配权。

最后,公正原则是法律保障人权的基本要求。

法律要求公正地对待每个人,不偏不倚地维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司法公正和法律执行的公正性。

二、法律保障人权的具体措施法律通过多种具体措施来保障人权。

首先,法律确立了人权的法律地位。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明确了国家对人权的保护责任。

其次,法律确保了基本人权的实现。

法律规定了人们的劳动权、教育权、卫生权等各方面的基本权利,保障人们享有这些权利的机会和条件。

此外,法律还规定了人权的限制和约束。

在维护人权的同时,法律也要求人们尊重他人的权利,不损害他人的人权。

三、法律与人权保障的挑战和不足之处虽然法律在保障人权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之处。

首先,法律的具体实施存在问题。

有时,法律的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导致人权的保障不到位。

此外,法律体系之间的冲突也可能导致人权保障的问题。

不同法律之间的衔接和协调需要进一步完善。

此外,法律的保护范围和力度还有待加强。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人权可能受到侵犯,需要法律更加严格地加以保护。

四、加强法律与人权保障的对策为了加强法律对人权的保障,可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要加强法律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普及法律知识,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人们对自己权益的维护能力。

法律与人权的关系探讨

法律与人权的关系探讨

法律与人权的关系探讨人权是指每个人由于其作为人类而享有的基本自由和尊严。

而法律则是一套规范社会行为的规则和制度。

法律与人权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它们在保护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法律与人权的关系,并分析它们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首先,法律是保护人权的重要手段之一。

法律确保了人们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护,例如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平等权利等。

法律的存在和实施使得人们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向法律寻求公正和正义。

法律为人权提供了一个框架,确保人们在社会中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其次,人权对法律的发展和制定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人权的普遍价值观念和原则为法律的制定提供了指导,使得法律能够更好地保护人们的权益。

人权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推动了法律的改革和完善,使法律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人权的尊重和保护成为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之一,确保了法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然而,法律与人权之间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冲突和挑战。

在一些情况下,法律的实施可能会侵犯人权。

例如,一些国家的法律可能限制了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等基本人权,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这种情况下,法律与人权之间的平衡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如何在法律实施中保护人权,同时又能够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法律与人权之间的冲突和挑战,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和人权保护机制。

法律应该尊重和保护人权,确保人们能够依法享有权利和自由。

同时,人权保护机制应该对法律的实施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法律不侵犯人权,同时又能够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这需要政府、法律机构、人权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综上所述,法律与人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法律保护和促进了人权的实现,而人权对法律的发展和制定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然而,法律与人权之间也存在一些冲突和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和人权保护机制,确保法律能够尊重和保护人权,同时又能够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法律与人权保障的关系如何理解

法律与人权保障的关系如何理解

法律与人权保障的关系如何理解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中,法律与人权保障的关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法律如同一张严密的大网,覆盖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人权则如同网中的珍珠,受到法律的呵护与保障。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法律。

简单来说,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具有权威性、普遍性和强制性。

法律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在一个有序的社会中,人们需要一种共同的规则来规范彼此的行为,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法律正是这样一种规则,它为人们的行为设定了界限,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那么,人权又是什么呢?人权,是指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平等权、尊严权等。

这些权利是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是每个人作为人类一员所应享有的最起码的权利。

人权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丰富和扩展。

法律与人权保障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法律是人权保障的重要手段。

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条文,国家为公民的人权提供了具体的保障。

例如,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些权利包括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

这些法律规定为公民的人权提供了最高层次的保障,使得公民的权利具有了合法性和权威性。

同时,法律还通过惩罚侵犯人权的行为来保障人权。

当有人侵犯了他人的人权,法律会对其进行制裁,以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比如,对于故意杀人、抢劫、强奸等犯罪行为,法律会给予严厉的惩罚,以保障公民的生命权、财产权和人身安全权等基本人权。

这种惩罚机制不仅能够对犯罪分子起到威慑作用,防止他们再次犯罪,也能够为受害者提供救济和补偿,恢复其受损的人权。

另一方面,人权保障是法律的价值追求。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应该以保障人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果一部法律不能保障人权,甚至侵犯了人权,那么这部法律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各国都在不断完善自己的法律体系,以更好地保障人权。

法律与人权平等和自由的保障

法律与人权平等和自由的保障

法律与人权平等和自由的保障保障法律与人权平等和自由人权的意义重大而深远,是每个人应享有的基本权利。

法律作为社会管理的工具,应当保障人权的平等和自由。

本文将探讨法律如何确保人权的平等和自由,从而维护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一、法律平等的原则及保障平等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保障人权的基石。

法律在保障平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1. 法律的平等原则法律平等原则是指法律对待所有人应当平等而公正,不论其社会地位、财富状况、性别、种族、宗教等因素。

这一原则体现了人权的平等和尊严。

2. 法律的公正和公平法律的公正和公平是确保人权平等的关键。

法律应当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不偏袒一方,不压迫弱势群体,为每个人提供公正和公平的法律服务和保障。

3. 法律的明确性和确定性法律的明确性和确定性是保障人权平等的重要条件。

法律应当具有明确而确切的条文,避免模糊和歧义,使人们能够清晰地理解和遵守法律规定,保障每个人的权益在法律的保护之下。

二、法律保障人权自由的方式除了平等,法律还要保障人权的自由。

法律通过以下方式来确保人权自由的实现:1. 言论自由的保障言论自由是人权自由的基本要素之一。

法律应当保障每个人有权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要保护人们能够在言论自由的范围内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讨论,促进社会的平等和进步。

2. 维护人身权利的自由法律应当保护每个人的人身权利自由,包括但不限于生命、健康、尊严、隐私等。

法律要明确规定个人权益的保护范围,并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措施来维护人身权利的自由。

3. 宗教信仰自由的保障法律应当保障每个人有权信仰自己所选择的宗教,同时也保护无神论者的信仰自由。

法律要保护每个人的宗教信仰自由,同时也要维护社会的宗教和谐与稳定。

4. 参与政治和公共事务的自由法律应当保障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参与政治和公共事务。

无论是通过选举、舆论表达还是组织抗议,每个人都应当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到政治和公共事务中,实现人权自由的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与人权法律与人权的关系历来被法学和社会学者们津津乐道,它们仿佛永远在一段恩怨纠葛的不了情中。

记得大一的法理课上,陈步雷老师就试图让我们树立起对人权的顶礼膜拜以及对宪法的嗤之以鼻。

我们小组的七位成员,或许只是狗尾续貂,但希望借此法理读书报告阐述自己心中的法律与人权。

(一)人权释义:人权作为一个普遍的政治概念,它的思想历史悠久,但是它的概念最初是17、18世纪由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神权、君权和等级特权而提出来的。

17、18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随着经济上日益强大,为了对抗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权、君权和等级特权,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政治家们掀起了启蒙运动。

天赋人权的观念在约翰洛克的一句:“人类天生是自由的、平等的和独立的,人人都享有这些由上天赋予的、不可让与和不可侵犯的人权”中正式诞生。

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法学家们对人的权利的理解有很大不同。

比如从康德的《法的形而上学原理》中,可以看出康德将权利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权利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外在的实践关系;其次,权利意味着自己自由和他人自由的关系;再次,权利意味着不考虑意志的具体内容,具有抽象性。

总结起来,康德的权利是指个人自由和他人自由相协调的全部条件的普遍法则。

另外,康德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权利“不掺杂任何道德的律令”,和伦理“没有任何牵连”。

康德将权利分为两种,一种是私人权利,主要由私法来规定,它是“不需要向外公布的法律体系”;一种是公共权利,主要由公法来规定,它是那些“需要公布的法律体系在文明社会中权利的原则”。

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权力观具备了浓厚的“人情味”,他认为只有人才有自由意志和与生俱来的天赋权利:自由。

但人为了自身的自由,就必须首先尊重他人的自由,因为他认为“法律就是依照这一最高原则,由立法机关制定出一整套明文规定,其最终目的是维护公民,也就是人的自由以及由此派生的一切权利。

”从整个人权的发展可以看出,时代、地区不同,人们对人权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通过所阅读的各种书籍,我们认为:所谓人权,就是指基于人的本性,并在一定条件下,个人或群体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这些基本权利包括自由权、政治权、社会权、发展权、和平权等。

但是,我并不想过多地对人权范围和特征进行具体展开,因为这是个关系到人权内核的更为专业的问题,需要的不仅是法律专业知识,更多地是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的探讨。

我们小组主要通过阅读与人权相关的书籍,从人的权利与法律的关系这个角度出发,研究人权的价值,法律的价值。

(二)法律的自由价值1、自由与权利曾经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就是在一个水池中增加一道透明的隔障,在一边放养一只鲨鱼,在另一边放养着鲨鱼喜欢吃的鱼。

开始几天里,鲨鱼常常想冲向另一边去捕食,但都被隔障阻挡了,还弄得很受伤。

时间长了,也就不再去碰壁了。

鲨鱼的食物是每天供应的,在用餐以后,鲨鱼总是吃的饱饱的。

小鱼们也看到了鲨鱼,开始都躲得远远的。

鲨鱼每次冲击的时候都吓得要命,可是时间长了,鲨鱼每次冲击都在特定的地方停止了,于是小鱼们慢慢胆子大了起来,也敢在隔障附近游来游去了。

再后来,水池中,鲨鱼在自己的格里游来游去,无视小鱼的存在。

而小鱼们也在自己的格里游来游去,并不在乎和鲨鱼保持很近的距离。

一段时间后,科学家把隔障取走了,发现鲨鱼和小鱼相安无事,都不愿意越雷池一步。

鲨鱼和小鱼的距离很近很近时也是和平的。

鲨鱼每次只要等着喂食就可以了。

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从一个角度对自由进行区分:经验的自由和先验的自由。

经验自由并不是一种跟先验自由相脱离的自由,而是实践自由的内容方面,相应地,先验自由则是实践自由的形式方面,也就是说,先验自由和经验自由都是实践自由,他们共同组成实践自由,二者在实践中不可分割并相互为限。

但无论如何,先验自由和经验自由都是在实践中体现价值的,而在实践中,权利的行使是进行实践的重要方面。

因此,自由的实现为权利的实现提供前提。

康德认为权利只表示一个人的自由行为与别人行动自由的关系,可见自由是权利的基础,如果权利不是基于自由而是严格或者受到限制的,那也就无从谈权利,无自由的权利不是权利。

由此,我们知道了:自由是权利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自由权利无法实现。

既然自由与权利的关系如此密不可分,那么自由与法律的关系也就间接体现出权利与法律的关系。

自由与法律的关系又是什么呢?2、自由与法律萨维尼认为“每个个人的存在和活动,若要获致一安全且自由的领域,须确立某种看不见的界线(the invisible border line),然而此一界线的确立又须依凭某种规则,这种规则便是法律。

”也就是说,若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就要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无论是立法、执法、司法或守法,都是对人的自由的保护,所以说法律是自由的保护伞。

哈耶克认为“一般性法律与具体命令间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知道一项特定行动的目标和知识,究竟是由权威者来把握,还是由该行动的实施者和权威者共同来把握。

根据规则对私人领域进行界定,能够使那种类似于财产权的权利应运而生。

界定出一个私人领域,就是为了保护私权利能够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得以运用,而不受到来自强权的干涉。

”只要与自由想背离的或者是不能让自由生存的,都是哈耶克所要批判的,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法律。

哈耶克的自由主义让他坚持权利不应受到过分地干涉,应该在私人领域里最大化地由人们自由运用。

但也要有一个法治环境的前提。

因此,在哈耶克的眼中,自由是最高的价值,权利是为了追求自由而设定的概念。

但另一方面,法律通过限定自由的范围来保障权利的实现。

因此,法律是实现自由的工具,自由是法律产生的意义。

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中对自由与秩序做了全面透彻的分析。

哈耶克所说的自由,已然不是放纵和无序了,也就是这种自由是要在一个特定的秩序之下来实现的,这种秩序就是法治。

“当我们遵守法律(指那些在制定时并不考虑对特定的人予以适用的问题的一般且抽象的规则)时,我们并不是在服从其他人的意志,因而我们是自由的。

”可以看出,他对秩序也就是法律的理解是:人们共同意志的体现,即人们在遵守法律的时候不会觉得是在受强制,而是自己意愿的满足。

这种说法是对法律提出了难以实现的要求,因为无论如何法律也不会满足每个人的意愿。

但是却也提供了立法的方向——遵从人们的自由意志。

哈耶克还认为“人们之所以常常认识不到一般的和平等的法律可以为个人自由提供最为有效的保护,以抵抗来自于外部的侵犯,主要是因为人们习惯于默认国家及其代理人可以免受这些法律的管辖,或习惯于认定政府拥有权力赋予个人以豁免权。

人们对法律的认识程度,影响人们守法和利用法律维权的程度。

”由此,可以看出:法律是通向自由的阶梯,自由的实现依靠法律保护和对法律的认识,自由是法律追求的最高价值。

那么,在法律眼中,自由是怎样的?法律怎样或应该怎样保护自由?3、自由释义与法律保护密尔在《论自由》中阐述道:“唯一实称其名的自由,乃是按照我们自己的道路去追求我们自己的好处的自由,只要我们不试图剥夺他人的这种自由,不试图阻碍他们取得这种自由的努力。

”这说明自由在密尔看来是法律不应该安排公权力插手公民自由领域的事,自由是个人的私事,只要不妨碍他人,个人的自由都应该得到实现。

但同时,他也认为:“他人虽然不能强制别人,但却可以采用劝说等方式影响别人。

”这应该是对法律的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有强制性的保护自由实现的秩序建立,也要有柔性的规定来引导自由合理地实现。

密尔认为公民自由中最重要的就是思想和讨论的自由,即在科学、道德、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问题上,人民有形成、阐述和坚持自己意见的自由。

“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这是法律对个人的具体自由的保护,这里不仅要求法律要保护自由的存在,还要确保具体自由的实现。

此外,密尔还认为“对于各种思想的自由探索和自由讨论,是保证科学和艺术获得发展的首要前提。

凡有这种自由的时代,必是学术昌明、艺术辉煌的时代。

凡压制这种自由的时代,必是思想和艺术死气沉沉、愚昧黑暗的时代。

真理只能在自由探讨中才能被发现。

在某一个时代某一个民族思想界一时居统治地位的观点,并不能因此而被认为即是真理的观点。

”这里的自由可以理解为是社会自由,而不仅是个人自由。

自由在密尔看来是社会文明的体现,自由的实现程度决定着整个社会成就的高低。

可以发现,密尔是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坚定倡导者,主张人有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强调人有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自己生活力一式和个人行动的自由,认为这是人的自由权利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关系到个人的福扯、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命运。

从历史中确实可以总结出这一点,例如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兴盛发达的时代,它的开放程度也是历史上罕见的,即使现在的中国也难以与盛唐时期的开放程度相提并论,这种开放性就体现了唐朝自由的个性和自信的气度。

由此可见,自由的程度与社会文明确实密切相关。

自由的贡献已经不仅局限于法律的领域,它甚至决定了一个社会发展的程度!由此看出,自由对于作为社会文明一方面的法律来讲,也会产生很大影响。

综上,自由的实现不仅需要法律的刚性规定,还需要柔性疏导。

反过来,自由为法律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空间和助力。

(三)法律的平等价值“在所有领域中,自由意味着,也只能意味着,我们的所作所为并不依赖于任何人或任何权威机构的批准,只能为同样平等适用于人人的抽象规则所限制。

”——哈耶克古今中外都认为平等是法律的应有之义,自古便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说法,平等已经被全世界范围内的法律确定为最基础的原则。

平等在法律中体现在:所有人平等地适用法律,依法享受权利,履行义务;所有人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人无特权;所有人的权利与义务总体持平;任何人的违法行为受法律平等对待。

但是平等与法律的关系远不仅如此。

1、平等与权利德沃金在《认真的对待权利》一书中,对于为什么要求政府认真对待每一个人的权利做了精炼的回答:“简单地说是因为道德,但这主要不是对个人提出的道德要求,而是对政府提出的道德要求,政府应当合乎道德,亦即平等地对待所有人。

在此,权利的提出主要不是为了限制个人行为的,而是为了约束政府行为的。

”对待权利时要认真,何为认真,首先就是一视同仁地看待。

“如果政府不能认真对待权利,它也就不会认真对待法”。

另外,“政府有义务依据道德原则确认和实施基本的和宪法的权利,而且也有责任不以法律的形式侵害这些基于道德原则的公民权利,尽管这些权利可能没有法律规则的具体规定。

”也就是说,对于政府道德原则是权利的渊源,但并不是每个权利都能得到法律的强制保护,有些道德若没有得到政府的青睐,可能只能依靠道德的柔性力量来实现。

在德沃金看来,这种对政府行为的道德要求的要义是平等,亦即政府必须平等地关怀和尊重所有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