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豆腐制作
豆腐的制作过程

豆腐的制作过程一、豆腐的原料及配方制豆腐的主要原料是黄豆,一般多用石膏、葡萄糖酸内酯或植物蛋白做凝固剂。
以黄豆为原料,经过浸泡、磨碎、过滤、点浆、成型、切块、浸泡等工序制成。
二、豆腐的加工方法原料处理将大豆用水浸泡,使大豆变软。
浸泡时要注意更换数次清水,保持水质清澈。
然后将浸泡后的大豆磨碎,磨时要注意加水量的适中。
凝固成形将大豆汁加热到100摄氏度,加入凝固剂,搅拌均匀。
凝固剂可以是石膏、葡萄糖酸内酯或植物蛋白。
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待豆浆逐渐凝固成豆腐脑状。
挤压出水将凝固好的豆腐脑倒入豆腐布中,包好,用重物挤压出多余的水分。
这一步称为压制豆腐。
压成豆腐块将压制好的豆腐切成所需的形状,即为豆腐块。
一般多制成方块或长方块。
浸泡储存将豆腐块浸泡在清水中,以防止表面氧化变色。
储存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变质。
三、豆腐的营养价值豆腐营养丰富,含有铁、钙、磷、镁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糖类、植物油和丰富的优质蛋白,其消化吸收率达95%以上。
豆腐的消化、吸收率达95%以上。
两小块豆腐,即可满足一个人一天钙的需要量。
此外还含有大豆卵磷脂以及丰富的优质蛋白,有益于神经、血管及大脑的生长发育。
而且可以补中益气、清热润燥、清洁肠胃。
是儿童、病弱者及老年人补充营养的食疗佳品。
常食可补中益气、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清洁肠胃。
更适于热性体质、口臭口渴、肠胃不清、热病后调养者食用。
它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食物之一,适宜学龄儿童的膳食需求。
但需要注意的是,豆腐的嘌呤含量较高,嘌呤代谢失常的痛风病人和血尿酸浓度增高的患者是不宜多食的。
四岁宝宝也是不建议食用的,因为小儿的咀嚼能力和消化功能比较弱,容易发生腹泻和消化不良等不良的反应,对小儿的身体健康会有一定的危害。
但是小孩吃豆腐可以健脑益智,因为豆腐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如蛋白质和钙等矿物质元素,这些营养元素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
而且这些营养元素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有好处。
干豆腐的加工流程

干豆腐的加工流程干豆腐是中国传统豆制品之一,是豆腐的再加工制品,被压制成薄薄的一张,劲道好吃,做法多样,保质期比豆腐要长久,干豆腐每天伴随着人们的饮食生活,千百年来深受人民的钟爱。
它不但是各种美食的制作材料,本身也是一道精美的菜肴。
干豆腐的传统工艺流程为:原料大豆→清洗大豆→浸泡大豆→磨浆→过滤豆渣→煮豆浆→点卤→泼脑→研制成型→揭包→成品。
制作干豆腐的步骤与原理:一、准备工作干豆腐的制作方法前期和制作大豆腐一样。
首先要洗豆腐包。
所不同的是,做干豆腐的,是那种长长的粗纱白布,大约半米宽,几十米长。
而做大豆腐的豆腐包,则是很大很大的方形,也是粗纱布,边长大约要两米左右。
把豆腐包洗净后,晾干,备用。
二、清洗大豆制作豆腐主要是利用大豆中的蛋白质,应当选用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种。
同时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应清除混在大豆原料中的诸如泥土、石块、草屑及金属碎屑等杂物,选择那些无霉点、色泽光亮、籽粒饱满的大豆为佳。
要选择优质无污染,未经热处理的大豆,以色泽光亮,籽粒饱满、无虫蛀和鼠咬的新大豆为佳,刚刚收获的大豆不宜使用,应存放3 个月后再使用。
三、浸泡大豆步骤:浸泡用水量,一般以豆、水重量比1:2.3为宜。
要用冷水,水质以软水、纯水为佳,出品高,硬水出品率几近软水、纯水的一半。
浸泡温度和时间季节有关系。
以北方为例春秋季度,水温20℃左右,浸泡6-10小时;冬季,水温5℃左右,浸泡8-15小时;夏天,水温25℃左右,浸泡4-6小时。
水量:浸泡体积一般为大豆体积的2-2.5 倍,浸泡水最好不要一次加足。
第一次加水以浸过料面15CM 左右为宜。
待浸泡水位下降到料面以下5-7CM 即可。
即浸泡好的大豆达到以下要求:大豆吸水量约为120% ,大豆增重为1.5-1.8 倍。
大豆表面光滑,无皱皮,豆皮轻易不脱落,手触摸有松动感,豆瓣内表面略有塌陷,手指掐之易断,断面无硬心。
在浸泡大豆的过程中,除了可以去除一些豆腥味,杀菌的作用以外,主要是让大豆吸水,膨胀,然后使其破裂。
豆腐的生产工艺流程

豆腐的生产工艺流程豆腐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之一,属于以大豆为原料加工制作而成的食品。
下面将简单介绍一下豆腐的生产工艺流程。
第一步:原料准备首先要准备好大豆,较好的大豆品种是黑豆和黄豆,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将大豆浸泡在水中,一般是12-16小时,使其充分吸水膨胀,以方便磨浆。
第二步:磨浆将浸泡好的大豆通过磨浆机进行磨浆处理,磨浆过程中要加适量的水,以保证磨浆的顺畅和豆浆的浓稠度。
磨浆后的豆浆要过滤、筛除纤维渣,得到较为纯净的豆浆液。
第三步:煮沸和凝固将过滤后的豆浆液倒入煮沸锅中加热,煮沸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防止煮糊和糊底。
一般沸煮10-15分钟可以使豆浆中的营养成分更好地释放出来。
待豆浆煮沸后立即关火,稍待一会使温度下降到约75℃左右,然后加入熟石膏或者酸盐等凝结剂,搅拌均匀。
过程中注意不要过度搅拌,以免形成气泡,影响豆腐的质地。
第四步:压制和成型将凝固后的豆腐块倒入豆腐盒内,盖上盖子并在盖子上放上重物,让豆腐块保持一定的压力。
压制时间约为20-30分钟,使豆腐块中多余的水分流失。
第五步:切块和包装取出豆腐块,将其切割成一定大小的块状,一般是长方体或者正方形。
切块后将豆腐装入包装容器中,可以选择塑料袋、盒子等不透气的包装材料,以免豆腐变质。
第六步:冷藏和出售将包装好的豆腐放入冷藏室中,冷却后即可出售。
冷藏有助于延长豆腐的保质期,保持其新鲜度和食用口感。
以上就是豆腐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当然,真正的豆腐生产过程要比以上步骤更复杂和繁琐,还需要许多专业设备和技术的支持。
但总体来说,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制作出营养丰富、口感细腻的豆腐。
希望能为大家对豆腐生产工艺有个初步了解。
古代做豆腐的方法和技术

古代做豆腐的方法和技术嘿,咱今儿个就来讲讲古代做豆腐的那些事儿!你可别小瞧了这豆腐,那在古代可是个宝呢!想象一下,在那悠悠的古代岁月里,人们没有咱们现在这么多高科技玩意儿,但他们可有智慧啦!做豆腐就是他们的一门绝活儿。
先来说说这选豆子吧。
那可得挑得仔细咯,就跟咱挑对象似的,得找个好的呀!饱满的、没毛病的豆子才是首选。
然后呢,把这些豆子泡上,让它们舒舒服服地洗个澡,吸足了水分。
泡好了豆子,就该磨浆啦!古代可没有那些电动的磨浆机,都是靠人力或者畜力来推动石磨。
嘿哟,一圈又一圈,那辛苦劲儿咱现在可体会不到。
磨出来的豆浆就像那白白的乳汁,看着就诱人。
接着就是关键的一步啦——煮浆!把豆浆放在大锅里煮,火候可得掌握好,不能煮糊了呀,不然这一锅可就白费咯!煮好的豆浆香气扑鼻,那味道,啧啧,真是让人垂涎欲滴。
豆浆煮好了,就得点卤啦!这可是个技术活。
就好像是在给豆浆施魔法一样,点得好,豆腐才能成型。
古代用的卤水可都是天然的呢,跟现在的那些化学添加剂可不一样。
点完卤,就等着豆浆慢慢变成那白白嫩嫩的豆腐啦。
成型后的豆腐还得好好摆弄摆弄呢。
把它放在模具里,压上重物,把多余的水分挤出来。
这就像是给豆腐做个整形手术,让它变得更加有型。
古代人做豆腐,那可真是用心啊!每一步都不含糊,就为了做出那美味的豆腐。
这豆腐可不只是一道普通的食物,它更是古代人智慧的结晶呀!你想想,那时候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全靠一双手和一些简单的工具,就能做出这么美味的豆腐,多了不起啊!而且豆腐还营养丰富,既能当菜又能当主食,给古代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滋味呢。
咱现在吃着豆腐,可不能忘了古代人的功劳啊!他们的方法和技术虽然原始,但却有着独特的魅力。
这就好比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咱得好好珍惜,好好传承下去。
你说,这古代做豆腐的方法和技术是不是很有意思呀?咱可不能把这些老祖宗的好东西给弄丢咯!。
各种豆腐的制作工艺

各种豆腐的制作工艺豆腐是一种传统的中国食品,制作工艺有很多种。
下面是常见的几种豆腐的制作工艺:1. 白豆腐的制作工艺:(1) 准备原材料:大豆、石膏或苏打。
(2) 清洗大豆并浸泡12-24小时。
(3) 磨浆:将浸泡好的大豆和适量的水一起磨成豆浆。
(4) 煮制豆浆:将豆浆加热至80度左右,搅拌均匀,然后再加热至95度左右。
(5) 加入石膏或苏打:将石膏或苏打溶解在水中,搅拌均匀后倒入豆浆中。
(6) 凝固豆腐:待豆浆中的豆腐凝固成块后,用干净的布将豆腐脱水。
(7) 切割豆腐:将脱水后的豆腐块切割成适当的形状。
(8) 煮熟豆腐:将切割好的豆腐放入开水中煮熟即可食用。
2. 嫩豆腐的制作工艺:(1) 准备原材料:新鲜大豆、石膏。
(2) 清洗大豆并浸泡4-6小时。
(3) 磨浆:将浸泡好的大豆和适量的水一起磨成豆浆。
(4) 过滤豆渣:用纱布或滤网将豆浆中的渣滓过滤掉。
(5) 煮制豆浆:将豆浆加热至80度左右,搅拌均匀。
(6) 加入石膏:将石膏溶解在适量的水中,搅拌均匀后倒入豆浆中。
(7) 凝固豆腐:待豆浆中的豆腐凝固成块后,用干净的布将豆腐脱水。
(8) 修整豆腐:将脱水后的豆腐块修整成规则的形状。
(9) 切割豆腐:将修整好的豆腐切割成适当的形状。
(10) 煮熟豆腐:将切割好的豆腐放入开水中煮熟即可食用。
3. 滑豆腐的制作工艺:(1) 准备原材料:新鲜大豆、石膏。
(2) 清洗大豆并浸泡4-6小时。
(3) 磨浆:将浸泡好的大豆和适量的水一起磨成豆浆。
(4) 过滤豆渣:用纱布或滤网将豆浆中的渣滓过滤掉。
(5) 煮制豆浆:将豆浆加热至80度左右,搅拌均匀。
(6) 加入石膏:将石膏溶解在适量的水中,搅拌均匀后倒入豆浆中。
(7) 凝固豆腐:待豆浆中的豆腐凝固成块后,将豆腐块分成3-4块。
(8) 搅拌豆腐:将豆腐块轻轻搅拌,使其破碎成细小的颗粒。
(9) 过滤豆渣:用纱布或滤网将豆浆中的豆渣过滤掉。
(10) 凝固豆腐:将过滤后的豆浆再次凝固成块。
豆腐制作工艺与原理讲解

豆腐制作工艺与原理讲解豆腐作为我们最常见的家常菜,它的做法多样,营养健康,也是我们最常吃的豆制品之一,它的在加工产品有很多,例如豆腐干、豆腐泡、卤制、油炸和熏制而成的其他豆制品。
大豆腐的制作相对于干豆腐制作简单一些,主要过程一是制浆,利用磨浆机把豆子磨成豆浆;二是点脑,豆浆在热与凝固剂的共同作用下凝固成含有大量水分的凝胶体;三是压制成形,利用物理作用使模具内的豆花变成豆腐。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豆腐制作的技术与原理。
△泡豆1、原料处理与浸泡制豆腐的原料以原大豆为佳,大豆经分选、除杂和清洗后进行浸泡,使大豆充分吸水膨胀,一般要求吸水后的大豆质量为原来的2·2一3·5倍。
展开剩余83%△单磨组合磨浆2、磨浆与滤浆传统上采用石磨进行磨浆,磨好的豆浆需要用滤布实现浆渣分离,生产效率较低。
目前,较大规模的生产采用浆渣分离磨浆机,长庆隆三连真空吸豆磨浆机,可自动上豆磨豆,直接浆渣分离,生产效率非常高。
△豆浆锅搭配柴油锅炉煮浆3、煮浆煮浆的目的是使大豆蛋白质的肤链由有序的球状结构转向无序伸展的线性结构,从而形成凝胶原。
另外,大豆蛋白质在煮浆后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巨大的分子及其线性的伸展结构都有利于大豆蛋白质分子交联形成牢固的蛋白质凝胶,这为后面的凝固成形打下基础。
煮浆过程中主要的工艺参数为煮浆温度和时间。
豆浆在70℃下加热在凝固成形阶段不会凝固;80℃下加热凝固极嫩;9O℃加热通常豆腐略带豆腥味;100℃加热所得豆腐弹性理想,豆腥味消失;超过100℃加热豆腐的弹性反而不够理想。
所以一般认为加热到10O℃并保温最为理想。
传统的煮浆会形成假沸现象,让人误认为温度已经达到最高,实际温度可能在80℃左右,这样做出的豆腐很不理想,煮浆时间过长会出现糊锅现象,做出的豆腐也会带有焦糊味,所以现在一般都用专业的豆浆锅搭配专业的锅炉来煮浆,例如长庆隆的外入式豆浆锅与柴油锅炉搭配,煮浆快,温度时间可控可调,避免了糊锅或假沸现象。
古法豆腐的制作方法

古法豆腐的制作方法豆腐是中国传统食品之一,历史悠久,制作方法也非常丰富。
在古代,豆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食品,因为它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食品,非常适合农民和工人的饮食需求。
古代人们采用的豆腐制作方法非常简单,但是却非常有效,这些古法豆腐的制作方法至今仍然被人们所传承,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法豆腐的制作方法吧。
一、制作豆浆首先,要制作豆腐,就需要先制作豆浆。
制作豆浆的方法很简单,只需要将黄豆浸泡在水中,然后用搅拌机将其打碎,再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接着,将豆浆倒入锅中,加热至沸腾,不断搅拌,防止煮糊。
煮熟后,将豆浆过滤,去除渣滓,留下的清汁就是豆浆。
二、凝固豆腐将制作好的豆浆倒入锅中,加热至80℃左右,然后加入凝固剂。
凝固剂可以是石膏、醋、或者柠檬汁等酸性物质。
加入凝固剂后,不要再搅拌,让其自然凝固。
大约半小时后,豆浆会凝固成块状,然后用刀将其切成小块。
三、压制豆腐将切好的豆腐块放入豆腐盒中,然后用豆腐压机将其压制成形。
豆腐盒是一种特殊的容器,可以让豆腐块保持形状。
压制豆腐的目的是让豆腐更加牢固,口感更好。
四、晾干豆腐将压制好的豆腐块取出,放置在通风处晾干。
晾干的时间可以根据天气情况而定,一般需要几个小时到一天左右。
晾干的豆腐会变得更加坚实,口感更加鲜美。
五、煮熟豆腐将晾干的豆腐块放入开水中煮熟,然后捞出来放置在凉水中冷却。
煮熟的豆腐口感更加细腻,更加美味。
六、切块豆腐将煮熟的豆腐块切成适当大小的块状,然后就可以食用了。
豆腐可以用来做各种菜肴,也可以直接食用。
以上就是古法豆腐的制作方法,虽然这种制作方法比较简单,但是制作出来的豆腐味道却非常鲜美,营养价值也非常高。
如果你有兴趣,不妨试着用古法豆腐的制作方法来制作一些豆腐,相信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自制豆腐的10种做法,口感细腻豆香醇正,老幼皆宜养生摄生佳品

自制豆腐的10种做法,口感细腻豆香醇正,老幼皆宜养生摄生佳品一、自制豆腐食材黄豆500g、清水3000g、柠檬汁90g、清水360g。
做法1、黄豆头天晚上泡好,冲洗干净后倒入3000g的清水2、启动原汁机,将黄豆和水从入口处灌入,磨出豆浆。
3、将磨好的豆浆倒入布袋中加以过滤。
4、把过滤好的豆浆倒入大锅中煮,边煮边撇去泡沫。
5、挤出柠檬汁后加以过滤。
6、再倒入4倍的清水,也就是90g的柠檬汁,要加360g的清水。
搅拌均匀备用。
7、豆浆煮开后再继续煮约5分钟(去除豆腥味)后关火。
8、待豆浆温度降至50-60度左右时,倒入一半稀释后的柠檬水,并用勺子搅拌,此时豆浆会形成絮状。
9、再开火加热到70-80度,倒入剩下的柠檬水,轻轻搅拌,不一会汤会变得清澈微黄,和豆花分离。
10、当加热到80-90度时关火,加盖焖10-15分钟。
11、豆腐模具放在水槽中(方便漏水),棉布用水浸湿后拧干,再铺垫到模具中,然后倒入豆花。
12、盖上棉布,再盖上木板施加压力,压10分钟左右即可解压。
13、待放凉后脱模,取出豆腐就可以烹饪啦!二、自制老豆腐(白醋版)食材干黄豆150克、清水1600毫升、白醋15毫升、清水75毫升。
做法1、黄豆提前浸泡9-12小时,最好是隔夜浸泡,夏天时间缩短点。
2、把浸泡后320克湿黄豆放入料理机里打浆。
按照黄豆与水1:5的比例。
3、启动机器打成豆浆。
4、把打好的生浆用纱布袋子过滤,用手挤干纱布袋子,豆渣可以做饼。
5、把过滤后的豆浆倒入锅里用中小火煮。
6、期间要不断搅拌以防粘锅,煮豆浆需要煮开三次。
7、煮熟的豆浆关火,挑出上面的豆皮,据说这个晒干就是腐竹。
8、待温度降到80-90度之间。
9、15ML的白醋用75ML的清水稀释,加入白醋水。
10、边加边用勺子搅动使它们充分混合,当卤水倒入后不是马上就可以看到变化的,等个2分钟左右,在2分钟之间一定慢慢的搅,一会出现豆花,静置15分钟11、找个盆,把模具放在盆里,铺上纱布,把豆花舀入12、模具上放重物,压制10-20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豆腐制作小学走进综合实践社会大课堂活动方案——昌平区大东流中心小学刘军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中国传统豆腐制作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
的是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认真观察,深入采访,勇于创造,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本课活动安排联系学生生活,如制作豆浆、品尝豆浆,安排了1分钟推磨比赛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思考,依据记录数据计算、分析等。
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另外,本课程的课程内容、课堂、时间和评价都具有开放性。
并且,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实践活动,教师是儿童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三)引导儿童珍惜粮食、热爱生活、尊重人、是课程的核心。
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豆腐制作,了解做豆腐的流程,并了解其它豆制品如豆浆、豆腐脑、豆腐干等的制作方法,观察到蛋白质的变性过程。
通过推动石磨、往石磨添加清水、添加豆子等过程,让学生活动起来,促进人际交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的开发锻炼。
通过对点浆及压制过程的观察,判定由豆浆变为豆腐脑及最后成块状豆腐的过程是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自己得出结论。
(二)过程与方法把黄豆泡软,加水磨料,粉碎黄豆,使营养成分溶解到水里,变成豆沫;利用屉布过滤,把豆沫中的豆渣分离出来,变成豆浆并煮熟;借助卤水或石膏点浆,加速豆浆内营养成分的凝聚,分离出豆腐脑并压制成豆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体会劳动的快乐和不易,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三、教学内容及学情师情分析中国传统豆腐制作按照其真实生产、制造工艺设计教学流程,让学生在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的全过程中直观感受豆腐的制作程序,深刻理解其过程中涉及的小学教学学科中的相关章节知识点,深化教材知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在劳动过程中受到锻炼,开发潜能,逐步树立积极的实践意识和劳动观念。
大东流中心小学位于昌平区最东端,隶属温泉之乡小汤山镇,是一所农村小学。
该校四年级1班21名同学参与了本课的学习。
这些同学家庭条件一般,平时没有经济力量参与商业式的实践学习活动,对参与本次学习的机会非常重视,积极性很高。
四、教学准备:(一)课前准备:学生调查材料、温习学习资料;安全预案(二)课中准备:测量工具、豆包布、木模、木桶、石磨、铁锅、大豆、水、盐卤(氯化镁)、桌椅,大豆和泡好的大豆。
五、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是蛋白质凝聚。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1、情境导入,初步感知:(2—3分钟)(教师拿出一个暗盒,里面有20粒黄豆,一小块豆腐)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听、闻、摸、看等利用感官判断物体,引起兴趣。
(设计意图:一是由生活经验,引出新知识,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2、提出问题,发表看法。
你认为黄豆和豆腐有什么联系?发表自己的观点。
你知道豆腐是哪国人发明的吗?他是谁?发明经过是怎样的?3、师小结:制作豆腐的原料是黄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传统豆腐制作。
(设计意图:知道中国传统豆腐发明经过,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板书课题:中国传统豆腐制作。
学习新课:一、学习中国传统豆腐制作的第一个流程:选豆、泡豆师:同学们看一看,碗里装的是什么?还有什么?师:盆里的原料都可以直接制作豆腐吗?师:你有什么办法选豆,选豆的标准是什么?(设计意图:小组观察,提出问题,组内交流,指导学生有序观察,培养语言智能)师小结: 制作中国传统豆腐,首先要经过选豆,然后清洗,再浸泡。
泡豆夏天泡3个小时,冬天要泡12个小时。
下面大家洗手,穿上围裙和套袖,每组领一桶豆子和工具。
师:同学们请观察:泡好的豆子与没泡的豆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我们选择谁制作豆腐更好呢?二、学习中国传统豆腐制作的第二个流程:磨料师: 泡软的豆子需要怎样加工才能变成豆腐呢?需用什么工具?你听说过磨豆腐这个词吗?你见过石磨吗? 下面我们到石磨区进行磨料工作。
师介绍石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师: 我们先用水把磨清洗一下。
师:把泡好的大豆放到石磨的孔中,加上水,逆时针推磨杆推动磨转动,泡好的大豆和水会变成什么?师: 现在大家推累了,我们休息一下,观察一下我们推的磨是什么形状?师: 哪位同学在推磨的时候体会出来怎样推才能省力的窍门呢?师: 一个人推磨与几个人推磨有什么区别?师: 为什么多人推磨的时候需要合作?师: 推磨时省力与握磨杆的位置有关系吗?为什么?师:大家看磨杆上有红、黄、绿三道杠,推磨时,在磨杆上的什么颜色的位置推最省力?师: 我们测量一下,红色的部分距离铁轴中心多少厘米?黄色的部分距离铁轴中心多少厘米?绿色的部分距离铁轴中心多少厘米?师:从红、黄、绿三道杠到铁轴中心的距离,叫做圆的半径,握着磨杆推一圈的距离,叫做圆的周长,大家估算一下,圆的周长大约是圆的半径的几倍?师: 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大豆变成豆腐的第一次分离过程。
下面我们分工把石磨刷干净,把刷磨水倒在石磨区的水池里,休息休息,然后把豆沫抬到到豆腐制作区进行下一步工序。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学生容易出现疲劳现象,我设计了石磨的发明人介绍,加水、添豆记录单填写,记录1分钟小组推磨圈数,推磨杆的什么部位最省力等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测量知识,培养问题意识,并且在教师引导下解决问题,最终独立完成任务。
)第二课时一、学习中国传统豆腐制作的第三个流程:过滤(回到豆腐制作区)师: 大家看,在豆沫里面,你们发现了什么?用什么办法把豆渣过滤出来?师:为了保持卫生,我们先刷一刷锅。
师:过滤完豆渣的物质叫什么?闻一闻,想一想,生豆浆可以直接喝吗?师:生豆浆不可以喝,只有经过加热,也就是煮熟了变成熟豆浆才可以喝,所以我们要把生豆浆煮熟。
在豆包布里留下了什么?如何处理?师:下面,我们将给豆浆加热。
我们煮豆浆用的锅是中国传统的烹调工具之一,现在是用天然气作为燃料,过去是用柴火作为燃料的。
我们用中火来煮浆,要不断的用勺底轻轻搅拌,以免糊底。
大家可以轮流进行搅拌。
师:现在生豆浆煮熟了,每人盛一碗,闻一闻,气味和生浆有什么不同。
师:这是你有生以来制作的第一碗豆浆,面对这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浆,想一想,应该先给谁喝呢?为什么?(设计意图:综合实践课基地,是学生的一方乐土。
在制作豆腐课中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眼睛,创造让学生观察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解放学生的双手,提供学生探索与实验的机会;解放学生的时间,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
最后,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劳动、收获的成果中体验快乐!”二、学习中国传统豆腐制作的第四个流程:点浆师:下面我们将进入最重要的环节——点浆。
古人有句话: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要做成清香四溢、白白嫩嫩的豆腐,还需要添加什么原料?师:你知道卤水是什么吗?师:大家看豆浆已经变成絮状了,这就完成了大豆变成豆腐的第三次分离过程。
下面我们取来压制工具,压制豆腐。
三、学习中国传统豆腐制作的第五个流程:压制豆腐师:大家在制造豆腐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吗?师:豆腐好吃不好做,豆腐是黄豆制成的,黄豆从种到收经历了半年的时间,再把它做成豆腐,端上餐桌,变成美食,是很多人的劳动成果,所以,唐诗上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珍惜粮食,珍惜人们的劳动成果。
(培养学生持久观察能力和认真细致的实验能力,豆腐脑的形成对学生的视觉很有冲击力,调动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期待着制作豆腐的最后成功)第三课时1. 组长总结本组成功的经验,好的建议。
对本组表现突出的组员评价表扬。
(设计意图:培养未来的领袖和精英,培养合格的管理者;公平公正的评价小组成员,使小组成员准确的给自己定位。
)2. 游戏:演一演制作豆腐的流程(讲解,运用肢体语言、体现主要动作要领),然后选出表演最好的小组重新表演一次。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设展示的舞台,培养多元智能、协同合作。
)3. 读一读,讲一讲关于豆腐的故事、古诗。
4. 谜语:王致和臭豆腐——莫文蔚;5. 歇后语:冻豆腐——(没法办);豆腐乳煮菜-----哪敢多言(盐);豆腐做的碟子----(软盘)佳节忙坏豆腐坊——(好事多磨);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的含义就要知道卤水点豆腐的原理,其实,就是相克的意思。
马尾巴串豆腐------不能提;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表示人的清白,道德没问题);猪血煮豆腐——白里透红;6. 介绍卤水的安全使用?7. 吃豆腐有哪些好处?8.豆腐的食用方法有哪些?(学生阅读资料,介绍速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发展语言智能。
)9.推磨时,在磨杆上的色位置推最省力。
A.红B.黄C.绿10.在磨杆上,红色的部分距离铁轴中心厘米,黄色的部分距离铁轴中心厘米,绿色的部分距离铁轴中心厘米,A.40厘米B.60厘米C.80厘米11.察看纪录单,我们小组用1分钟推磨圈,相当于大约走了米远的路程,按着这样的速度,今天我们用了40分钟磨料,一共走了米远的路。
大约等于从学校大门口出发向西走,到(填写村庄或主要建筑物的名称)之间的一段路。
(养成科学的记录数据的方法,培养运算、估算智能)12.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如何改进是传统做豆腐时更省力?提出建议。
13.欣赏:《豆腐》诗说: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
早知淮王术,安坐获泉布。
《臭豆腐》:四四方方,堂堂正正,败絮其外,金玉其中。
《豆腐诗》(清初•张劭):漉珠磨雪湿霏霏,炼作琼浆起素衣。
出匣宁愁方璧碎,忧羹常见白云飞。
蔬盘惯杂同羊酪,象箸难挑比髓肥。
却笑北平思食乳,霜刀不切粉酥归。
14.分享成功与展望。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经济展望》杂志竟然宣称;“未来十年,最成功最有市场潜力的并非是汽车、电视机或电子产品,而是中国的豆腐。
”15、板书设计中国传统豆腐制作选豆、泡豆——磨料——过滤——煮浆——点浆——压制豆腐教学特色:一、把学生带出校园,走向社会大课堂,从本校实际出发,与地方企业取得联系,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知家乡、爱家乡,使周边环境得到可持续的利用发展。
二、实践活动中,强化在过程中进行思考和认知,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使知识和能力从学生的生活和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