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谨行部分(有故事)

合集下载

弟子规简短小故事大全

弟子规简短小故事大全

弟子规简短小故事大全1.弟子规小故事短篇故事1“融四岁,能让梨。

”说的是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2卜式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贤士,他对自己的弟弟很好,照顾得很周到。

父母去世后,兄弟俩分家,卜式把家中的财产都让给了弟弟,自己只要了一百多头羊,后来繁殖到上千头,他买了房屋,置办了土地。

而这时弟弟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卜式于是把自己的财产分了一半给弟弟。

卜式不仅不贪图财物,而且为了照顾弟弟,还把自己的财产让给弟弟,这一行为感动了当时的人,大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君子。

3齐桓公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但晚年开始生活腐化,宠信坏人。

他宠信易牙、竖刁和开方三人。

易牙为了让齐桓公尝到人肉的味道,不惜把自己的儿子杀掉;而竖刁为了新近桓公,主动阉割自己成为宦官;开方为了讨好桓公,15年不回家看父母。

管仲对他们很反感,多次对桓公说:“像他们这样杀死自己的儿子、自己阉割自己,背弃自己父母的人是靠不住的。

”齐桓公却听不进去。

后来,齐桓公病了,他们原形毕露,对病重的桓公不理不睬,最终桓公被饿死了。

4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经)。

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

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

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

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

弟子规之《谨》

弟子规之《谨》

H
25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 扬】
• 将入门,问孰存
将要进门之前,先要问一下:“有人在吗”?
• 将上堂,声必扬
将要走进厅堂时,先提高声音, 让厅堂里的人知道。
H
26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 明】
• 人问谁,对以名
(当屋里的人问谁来了时)回答中要说出自己的名字。
• 吾与我,不分明
如果只说“吾”或者“我”, 对方就无法分辨清楚。
H
32
谢谢聆听!
H
33
感谢下 载
H
34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 君子所以存诚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 君子所以慎独
H
21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 略】
• 事勿忙,忙多错
做事不要慌慌张张,因为忙中容易出错。
• 勿畏难,勿轻略
不要畏惧困难而犹豫退缩, 也不可草率、简单的随便应付了事。
H
22

盲动:一边想解决问题,一边却制造问题 速度不一定等于效率 盲动却一定会有成本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H
11
感恩词
感谢天地的阳光雨露! 感谢国家的恩惠护佑! 感谢父母的养育深恩! 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 感谢大众的辛勤付出!
H
12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 丑】
• 年方少,勿饮酒
轻人最好不要饮酒,因为饮酒有害身体健康。
• 饮酒醉,最为丑
饮酒过量, 胡言乱语、丑态百出,易惹事生非。
• 后有急,借不难
以后遇到急用再向别人借时, 就不会遇到困难,别人还会借给你。
H
30
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编写的三言韵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篇1故事一:文王问安【晨则省昏则定】周朝的文王,开创周家八百年的基业,是中国有始以来最长久的朝代,所依靠的就是文王的圣德,我们从他的孝行可以看出一斑。

文王尚未即位时,每天一早鸡初鸣,天还未亮时,一定穿好衣服到父亲那里,问候父亲早上是否安好?如果安好,就非常快乐;如果父亲有不适,就感到忧愁,一定想办法让父亲安适,才能放心。

中午如此,傍晚也是如此。

文王每天这样三次问安,没有一天感到疲倦或是不耐烦,是我们学习「晨昏定省」的最佳榜样。

故事二:陆绩怀橘【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

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太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

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回家告辞的时候,橘子突然掉出来。

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

陆绩回答说:「橘子是我母亲所喜欢吃的,因为没钱买橘子,所以想留着拿回家给母亲吃,并非自己贪心,还请太守原谅!」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故事三:老莱子彩衣娱亲【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周朝楚国人老莱子,已经七十岁了,常身穿五彩衣,学做婴儿戏,不怕跌倒的痛苦,也不管别人对他的看法,心中只希望博取年老父母亲的欢心,让父母笑口常开,忘记身体的不适,不会感到老境的凄凉。

老莱子可贵的孝行,正是「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最好的模范。

故事四:潘京孝顺母亲【亲所好力为具】我国明朝南海地方,有位叫潘京的人,父亲很早就去世,对母亲非常孝顺。

他的母亲,本性很仁慈,喜欢做利益大众的事。

有一年大饥荒,就要潘京集合大家,商讨赈灾的事。

潘京深体亲心,尽力鼓吹倡导,任劳任怨,因此活命的人很多。

平日他又多行善事,不怕劳苦,让母亲欢喜。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故事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含了孝道、修身和立志等方面的教导。

通过一系列寓言故事,弟子规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以下是一些弟子规中的故事,希望对读者们有所启示。

故事一:井中观鱼在古代,有一个叫做曾子的学者,他非常睿智而且善良。

曾子每天都会来到一个井旁边坐着,静静地看着井中的鱼游来游去。

有一天,有人问他:“曾子先生,你每天为何会来这里观看井中的鱼呢?”曾子微笑着回答说:“我来看鱼,是因为我要学习它们的自由和快乐。

鱼在水中能够尽情畅游,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我希望自己也能像鱼一样,做一个自由快乐的人。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我们应该追求自由和快乐的生活,同时也要关心身边的生活环境,与每个人和谐相处。

故事二:谨守言行古时候有一位名叫杨善的孩子,他非常聪明而且才华横溢。

他的邻居都很羡慕他,因为他在学问上非常出色。

然而,尽管杨善在学问方面很优秀,但他的言行举止却常常不够谨慎,说话不经思考,因此常常得罪了他人。

有一天,杨善的父亲告诉他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叫程咬金的人,年轻时奋发图强,出人头地,被封为将军。

后来,他升任上将军,但因为他的骄傲和放肆跋扈的态度,导致自己失去了军队的支持,最终丧失了一切。

”杨善听后深感自己的不足,并决定改正自己的言行。

他开始谨慎地思考自己要说的话,尽量用温和的口气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尊重他人的观点。

渐渐地,杨善的言行得到了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他也因此而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自己的才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成功,除了要有过人的才华,更要懂得守口如瓶,言行要谨慎,尊重他人,并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

故事三:竹篮打水古时候有一位叫孔融的年轻人,他和父亲一起去打井水。

他在打水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竹篮里根本装不住多少水,感到很无奈。

他决定放弃,并认为这个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

孔融的父亲看到他的绝望,走到他身边说:“孔融啊,你为什么要这么快放弃呢?你试过几次就觉得不可能完成了吗?其实,只要你继续努力下去,多试几次,总会有办法找到的。

《弟子规》全本讲解含历史故事

《弟子规》全本讲解含历史故事
fànàizhòng érqīnrén yǒuyúlì zéxuéwén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 易解:《弟子规》所讲述的,是至圣先师孔子的 训导。首先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做事小 心谨慎,说话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 的人,做好这些之后,还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 习文献。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弟子规》中的“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再广泛来讲, “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人“活到老,学到老”, 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 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圣贤人的学生。“规”就是规 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我们从 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本书的用意就是:教我们如何 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 的人。
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宠信宦官,逐渐放纵自己,
最终蜀国被曹魏灭掉,刘禅也成了俘虏。
故事8:
一个玩笑 抱憾终身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学校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个同 学在他的同桌要坐下的时候,把椅子挪开了,结果这个同学 坐在地上,脊椎摔断,终身瘫痪。一个玩笑导致这样的后果, 双方家庭都抱憾终身!受伤的同学将在床上躺一辈子,很苦。 他的父母就更苦,孩子养了这么大,突然变成残废,父母比 他还难受,还要伺候他,每天看到他都要偷偷地流泪。我们 想一想关心你的人往往何止父母双亲,所以一个人的过失, 有时会给多少人带来痛苦!造成大错无法弥补,而开玩笑同 学的家庭也要承担沉重的经济负担和良心的谴责。所以,任 何对人身安全有损害和危害到社会的不良行为,我们是绝对 不能做的,见到时也要极力劝止。
故事3: 孟 母 断 机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 这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突然把织布的 梭子折断,扔在了地上。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 什么发火。母亲说:“织布要一寸寸地织,才能织 成。但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 匹布吧?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 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孟子听了母 亲的教诲,恍然大悟,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 代大师。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故事《弟子规》1. 范式守信莫忘父训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生的生活规范,是依据古代先贤们的训示和教诲编订而成的。

它教导我们:作为学生,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长。

其次就是做事要严谨,并且守信用。

我们要平等友爱地跟身边的每一个人相处,主动去接近那些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要多看书学习。

范式守信东汉时,范式从山东来到洛阳读书,他和来自河南的张劭同窗共读,志趣相投,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但是,学业结束后,他们不得不分别了。

分别时,二人依依不舍,范式紧紧握着张劭的手说:“两年后我会来洛阳,去你家拜访。

”转眼间,他们约定的日期到了。

那天,张劭请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

母亲笑着说:“傻孩子!范式远在千里之外,你难道真的相信他会来吗?”没想到刚过中午,范式便风尘仆仆地赶来了。

两位挚友沉浸在重逢的喜悦中。

zhāngshào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1【译文】父母召唤我们的时候,要马上应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时要我们做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要拖延或偷懒;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要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我们的时候,要虚心地接受。

莫忘父训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开国皇帝。

他临死的时候,对将要即位的儿子刘禅很不放心,因此就把刘禅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并写了一封遗书来教诲他。

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意思是说:不要以为坏事很小就可以胡作非为,更不要以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让众人信服。

但是,刘禅并没有牢记父亲的教诲,在诸葛亮死后,它就开始听信小人的谗言,只顾享乐,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2. 扇枕温衾拒收坩��冬则温,夏则�酰�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译文】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

弟子规之谨篇

弟子规之谨篇

弟子规之谨篇咱今儿个就来唠唠《弟子规》里的“谨”这一篇。

说起“谨”啊,那可真是咱们生活中处处都得留意的事儿。

先来说说早上起床这档子事儿。

每天早上,闹钟一响,咱就得麻溜儿地起来,不能赖在床上跟那被窝儿难舍难分。

我就见过有的孩子,闹钟都响了好几遍,还在那儿哼哼唧唧,就是不肯起,结果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

这可不就是不“谨”嘛!穿衣打扮也有讲究。

不能随随便便套上件衣服就往外跑,得把自己收拾得整洁干净。

扣子得扣好,鞋带得系紧,头发也得梳整齐咯。

有一回,我在大街上看到一个小朋友,衣服扣子扣错了,一边高一边低,那模样别提多滑稽了。

这就是没注意“谨”,出门前没好好检查自己的穿着。

在学校里,“谨”就更重要啦。

上课的时候,要坐端正,认真听讲,不能东倒西歪,交头接耳。

我记得有一次监考,有个小同学一会儿摸摸铅笔,一会儿瞅瞅窗外,心思根本没在试卷上。

结果成绩出来,那叫一个惨不忍睹。

这就是不专心、不“谨”的后果呀!吃饭的时候也得“谨”。

不能挑食,不能把饭菜撒得到处都是。

我有个小侄子,吃饭那叫一个闹腾,满桌子都是他掉的米粒,还挑三拣四,这个不吃那个不吃。

被他爸妈狠狠教育了一顿,这才慢慢改了过来。

还有走路,得稳稳当当,不能横冲直撞。

特别是在楼梯上,得一步一步走踏实了,不然一个不小心摔个跟头,那可就疼咯。

再说说和人交往,说话要文明有礼,不能口无遮拦。

答应别人的事儿,就得说到做到,可不能放空炮。

有个小朋友借了同学的橡皮,说第二天还,结果过了好几天都没还,把同学气得够呛。

这就是不讲信用,不“谨”的表现。

晚上睡觉前,要把书包收拾好,第二天要用的东西都准备齐全,这样早上起来才不会手忙脚乱。

总的来说,“谨”这一篇告诉咱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得用心,从小事儿做起,养成好习惯。

只有这样,咱们才能顺顺利利地长大,成为一个有教养、让人喜欢的好孩子。

就像一颗小树苗,只有从小精心修剪,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咱们可不能马虎大意,得把“谨”牢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

《弟子规》全文及解说

《弟子规》全文及解说

《弟子规》全文及解说由于《千字文》、《三字经》等启蒙读物不利于清政府的愚民统治,一本极力宣扬封建等级观念,以方便清朝统治者的工具性读物《弟子规》应运而生。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弟子规全文及解说,欢迎阅读。

〈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谨〉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既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弟子规》全文及解释〈总叙〉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说: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译文]早上要早点起来,晚上要晚些上床;人的一生很短,转眼就老了,应该珍惜年轻时的光阴[小故事] 司马光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后来人们又称他司马温公。

温公小时候聪明过人,被誉为神童,但他并不骄傲,学习十分勤奋。

为了每天能早起读书,他让人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

用这个枕头睡觉,很不舒服,头只要一转动就会滑下来,这样司马光就会惊醒,起来读书。

后来,这个枕头被称为“警枕”。

司马光如此勤奋好学,从而使得他学识渊博,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温公警枕”的故事也成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译文] 清晨起床后,必须洗脸漱口;上了厕所后,要把手洗干净。

应该养成这种良好的卫生习惯。

[小故事] 王安石是宋朝最有名的宰相之一,不过他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讲究衣着的卫生,他不爱洗澡,不爱换洗衣服,弄得人总是脏兮兮的。

有一次,皇帝召见王安石和几位大臣一起商议大事。

谈话间,一只虱子从王安石的衣领里爬出来,爬到了他的脸上。

皇帝看到后,偷偷地笑了,可王安石一点也不知道。

后来,这件事成为了人们的笑谈。

王安石是一位大政治家,介他的仪表真是糟糕,我们千万不要学他。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译文]走路要不慌不忙,站立要姿势端正,作揖时要弯腰,让身体成一弯形,尽可能表示出你的恭敬。

[小故事] 唐玄宗在勤政楼设宴,宴会结束后,兵部侍郎卢绚以为皇帝已经回宫,便平稳地骑马走在楼下。

卢绚容貌清秀、温文尔雅。

走在路上,总是风度翩翩,仪表俊逸,与众不同。

仍然在楼上垂帘观看的皇帝被他的风度吸引了,忙问左右近臣:“这人是谁?”近臣便把卢绚的姓名告诉了皇帝。

皇帝连连称赞他含蓄宽容、风度不凡。

不过,也正是这一句赞美之词使卢绚遭到了奸臣李林甫的陷害。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译文]帽子要戴正,纽扣要系好,袜子和鞋子也都要穿得服帖。

[小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路是一个非常讲究仪表的人。

这一年,卫国发生了内乱,正在国外的子路听说经后,急忙往回赶。

有人劝他:“现在国中十分危险,回去了很可能遭受灾祸。

”子路说:“拿了国家的傣禄,就不能躲避祸难。

”进城以后,子路竭力帮助国君平叛,但还是因寡不敌众,被敌人的武士击中,帽子上的缨带也被割断了。

子路知道自己难逃一死,立即停止搏斗,说:“君子虽死,但不能让帽子脱落而失礼。

”于是从容地系好帽带子而死。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译文]放置帽子和衣服,要有固定的地方,不可以到处乱丢,以致于弄乱弄脏。

[小故事]张九龄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

张九龄容貌清秀,平时总是衣帽整洁。

走在跃上,总显得风度潇洒,与众不同,总能赢得路人的目光。

并且每当朝廷重要的朝会时,在众人中间,他也是很显眼的,连皇帝对他的举止都赞赏不已,凡是张九龄在,那里的气氛就会格外愉快,大家都乐意同他这位衣帽整洁而且又有风度的人在一走说笑、玩乐和探讨学问。

张九龄的注重仪表给他带来了好人缘。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译文]穿衣服贵在整洁,不在华丽;有职位的人要穿得符合身份,平常的人要穿得和家境相符,这就叫做“得体”。

[小故事]嵇绍是西晋有名的贤士。

一天,他去求见齐王时,齐王正和董艾等人在宫中闲聊。

见了嵇绍,董艾就对齐王说:“嵇绍善丝竹,今天可让他弹一曲让大伙儿乐乐。

”齐王也正有此意,忙命人抬来乐器请嵇绍演奏,嵇绍不愿意,庄重地说:“我今天穿着整齐的朝服来见您,您怎能让我做乐工的事呢?您是主持政事的君王,更应该讲究礼仪,端正秩序。

”齐王和董艾等人听了此话都很惭愧。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译文]饮食不要挑挑拣拣,偏食会营养不良;吃东西也要适可而止,饮食过量会损伤脾胃。

[小故事]宗悫是南北朝时期的人,年轻时很不得志,而他的同乡虞业有权有势,特别富有。

每当虞业请客人的时候,总是几十道菜,酒菜摆得有一丈见方。

然而,他招待宗悫时,只给他吃杂粮煮的饭。

但宗悫只是照样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译文]年龄还小的时候,不要像大人那样喝酒;喝酒醉倒,样子是最难看的。

[小故事]三国的时候,魏国的太傅钟繇有两个聪明的儿子,一个叫钟毓,一个叫钟会。

一天,钟繇见哥俩在玩喝酒的游戏,他装着没见着不吱声。

只见钟毓先起身施礼,然后举杯一饮而尽;而钟会举起杯一饮而尽,并不曾行礼。

后来钟繇问儿子:“喝酒为什么要施礼?”钟毓说:“饮酒是礼仪之一,所以要施礼再喝酒。

”钟繇又问:“喝酒为什么不施礼?”钟会回答说:“偷酒喝不合乎礼,再施礼就是自欺欺人。

”钟繇听了不禁笑起来,不能不点头称是。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译文]不要踏在门槛上,不要用一条腿支撑身体斜靠着;不要伸开两条腿坐在地上,更不要摇动胯,否则你就显得没有教养了。

[小故事]李白有一次在宫中喝醉了,竟然伸出了脚,让坐在身旁的高力士给他脱靴子。

高力士一时不知所措,只得给李白脱下靴子。

但这件事让他耿耿于怀。

终于有一首李白送给杨贵妃的诗,被他抓住了把柄,他挑拨杨贵妃,说李白在诗中故意侮辱杨贵妃,杨贵妃信了高力士的话,也对李白恼怒起来。

后来,玄宗几次想任命李白官职,都被杨贵妃阻止了。

李白哪里会想到,酒后的不拘小节竟会引来如此后果。

缓揭帘勿有宽转弯勿触棱[译文]掀起帘子的时候,动作要轻,尽是不要发出响声;转弯的地方,行动幅度要大,不要碰着东西的棱角,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小故事]春秋时,卫献公想回国恢复王位,他便去请当时掌握卫国朝政的贵族宁喜帮忙。

宁喜得知此事时正在下棋,他想也没想就很爽快地答应了。

太叔文子知道此事后说:“帮助一个国君复位是一件大事,而宁喜全家是九代当朝高官的家族,他对待重立君王的事却这么不慎重。

”果然,卫献公登位后不思回报,反而因为宁喜是前朝重臣,而把他全族诛杀了。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译文]拿着空的用具,就像拿着盛满东西的用具一样,小心翼翼;走进空房间,也要像主人在家那样谨慎,不要乱走乱动。

[小故事]杨震是东汉时的名士,人称“关西孔子”。

他做官后,十分清廉,从不受别人的贿赂。

有一次,杨震过山东时,他的学生王密正在这里做县令。

夜里,王密带着十斤黄金来见杨震,他坚决不要。

王密说:“半夜里是没有人会知道这件事的。

”杨震却说:“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后十分惭愧,只好告退。

从此,人们都知道杨震是一个清廉无私的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译文]做事情不要慌忙,忙乱就容易出错;不要害怕困难,要知难而进,同时不要马虎草率,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对待。

[小故事]从前,有一个叫徐文靖的少年,非常调皮捣蛋,经常打架、骂人。

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这使他决定痛改前非。

为了能够改掉不良习惯,他找来两个小瓷瓶,准备了一些黑豆和黄豆。

每做一件好事,就在一个瓶里放一颗黄豆;每做一件错事,就在另一个瓶里放一颗黑豆。

过一段时间,他就把两个瓶里的豆子倒出来,进行检查、反省。

渐渐地,黄豆多了,黑豆少了,最终他成了受欢迎的孩子。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译文]遇到喧闹争斗的场合,绝对走近;遇到不正当的事情,也少去打听。

[小故事]管宁是三国时期的人,他从小做事认真专注,从不分心。

有一次,管宁和朋友华歆坐一张席子上读书。

这时门外的大街上人声嘈杂,原来是一个有名的大官经过这里。

管宁不以为然,仍专心致志地阅读,可是华歆坐不住了,心想:出去看看也许可以交一个朋友。

于是他放下书本看热闹去了。

管宁对这种三心二意不认真读书的态度很生气,于是拿出刀子,割断了坐在身下的席子,表示自己决将入门问孰在将上堂声必扬[译文]去别人家里,应该先敲门,问一声有没有人在家,主人允许后才能进入;走进正屋,要大声和主人打招呼。

[小故事]杨时是宋朝著名的学者,读书时,经常向别人请教问题。

程頣、程颢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者,杨时十分敬仰他们的学问,就到洛阳去拜访。

一天,杨时读书碰到了疑难问题,便冒着大雪去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时,老师正在睡梦中。

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他就站在门前等候。

老师醒来时,杨时脚下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厚了。

老师非常感动,忙把杨时迎进了屋。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译文]别人问你是谁,要明明白白回答出你的名字;光说一声“是我”,人家还是不知道你是谁,心里就会犯疑。

[小故事]三国时期,刘备为了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出山辅助,便带着关羽和张飞前去拜访。

第一次拜访,诸葛亮外出了;第二次拜访诸葛亮,诸葛亮访友去了。

当第三次前去时,张飞很不高兴地说:“大哥别去了,让我用绳子把他绑来。

”刘备责备张飞无礼。

随后,他再去拜访诸葛亮。

刘备见诸葛亮在睡觉,便站在一边等候。

诸葛亮醒了后,见刘备这么有诚意,便答应了刘备的请求,辅助刘备打天下。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译文]借用别人的东西,要当面向人家请求;如果不问一声,那就是偷。

[小故事]宋朝时,查道有一天和仆人挑着礼物去拜访远方的亲戚。

中午时分,他和仆人都饿了,路上一时又找不到吃饭的地方,又没带午饭,怎么办呢?仆人建议从送人的礼物中拿些食物吃。

查道说:“这怎么行呢?这些礼物既然要送人,就是人家的东西了,我们怎么可以偷吃呢!”结果,两个人只好饿着肚子赶路。

查道把送人的礼物当成人家的东西,不随便处理,那么借用别人的东西时,就更要征得主人的同意了。

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译文]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如果别人向你借东西,只要有,就不要吝啬。

[小故事]明朝有一个叫宋濂的人,他很爱读书,但家里太穷,根本买不起书,他常常只有借书读。

但是许多富有的人家虽然藏书很多,却不愿意借给他。

有一次,宋濂又到一家富户借书看,这家人不愿意借给他,所以借的时候讲明十天之内要还回来,可十天根本就读不完那本书。

到了第十天早晨了,天下着大雪,那家人以为宋濂不会来还书了,可是宋濂却冒着雪把书送了回来。

主人很感动,他告诉宋濂,以后可以随时来看书,不再给他限定借书时间了。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译文]说话最要紧的是要诚实讲信用;说谎话,说胡话,都是不可以的。

[小故事]鞅是战国时期的改革家,他辅佐秦孝公进行了变法。

变法之初,为了取信于民,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那天,商鞅在国都的南门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杆,并当众宣布,谁能把它扛到北门,赏赐黄金十两。

可是到了下午,还没有人去做,这时商鞅又下令把赏金增加为五十两,这时有一个人把木杆扛到了北门。

商鞅马上把五十两黄金奖赏给了那人。

人们见商鞅说到做到,以后推行什么政策都积极响应,商鞅变法于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译文]多说话不如少说话,说话要恰当无误,千万不要花言巧语。

[小故事]诸葛瑾是三国时期孙权手下的大臣,平时话不多,但常常在紧要关头,几句话就能解决问题。

有一次校尉殷模被孙权误解,要被杀头,众人都向孙权求情,只有诸葛瑾一言不发。

孙权问:“为什么子瑜(诸葛瑾字子瑜)不说话?”诸葛瑾说:“我与殷模的家乡遭遇战乱,所以才来投奔陛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