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
大学分析化学实验:试验四EDTA的配制和标定

100.09 VEDTA
mol L-1
七、思考题
p61 1、以CaCO3为基准物标定EDTA溶液时,加 入镁溶液的目的是什么? 2、以CaCO3为基准物,以钙指示剂为指示 剂标定EDTA溶液时,应控制溶液的酸度为多 少?为什么?怎样控制? 3、用移液管移取标准钙溶液25mL时,数据 记录上记录的标准钙溶液体积数应记为几位 有效数字?
八、下次试验
P58页
实验13 天然水硬度测定
实验4 EDTA标准溶液的配 制和标定
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周少红
实验四:p56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 法。 2.掌握配位滴定的原理,了解配位滴 定的特点 。 3. 熟悉钙指示剂的使用。
二、实多种金属离子生成很稳定的络合 物,所以广泛用来滴定金属离子。EDTA 难溶于水,实验用的是它的二钠盐 (Na2EDTA)。
五、数据记录
项目
次数
Ⅰ
CaCO3称量
标定
质量m
(CaCO3 )/g
V ED TA终读数
/mL
VEDTA 初读数
/mL
VEDTA 净体积
/mL
cEDTA /mol•L-1
数据处理
cEDTA / mol•L-1
相对平均偏差 /%
ⅡⅢ
六、数据处理
cEDTA
mCaCO3
1000
25.00 250.0
标定EDTA溶液常用的基准物有金属 Zn、ZnO、CaCO3等,为求标定与滴定条 件一致,可减少系统误差。本实验配制 的EDTA标准溶液,用来测定水硬,所以 选用CaCO3作为基准物。
二、实验原理
标定EDTA溶液用“钙指示剂”作为指示剂。
实验4 空气比热容比

状态I
绝热膨胀
状态II
等容吸热
状态III
P1 , V 1 , T 0
P0 , V2 , T1
P2 , V 2 , T 0
图2(a) 实验过程状态分析
空气比热容比
热学实验
图2(b) 实验过程状态分析
状态I至状态II是绝热过程,由绝热过程方程得:
P V1 P0V2 1
(3)
空气比热容比
热学实验
6、每次测出一组压强值 利用公式(4) 计算空气比容热比 。重复6次计算 的平 均值。
p 0, p 1, 故只需等瓶内压强稳定即可记录)p 2,
空气比热容比
热学实验
【数据处理】
P1,P2的换算公式为:
p1 p0 p1 2000;
测量 次数 测量值(mV) 状态I
p2 p0 p2 2000
空气比热容比
热学实验
4.迅速打开放气活塞2,当贮气瓶的空气压强降至 环境大气压强时(这时放气声“嗤”刚消失),迅 速 P0 , T1 关闭活塞2,此时瓶内气体状态为II( )。 5.当贮气瓶内空气的温度从T1上升至室温T0,且压 强稳定后,此时瓶内气体状态为III(P2,T0),记 ( P2 , T 2 ) 下 。(注:因实验过程中室温可能有变化,
(4)由于瓶内气体温度低于室温,瓶内气体慢 慢从外界吸热,直至达到室温为止,此时瓶内气体 压强也随之增大为 p 2,气体状态变为Ⅲ ( P ,V , T )。
2 2 0
空气比热容比
热学实验
(5)、从状态II至状态III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等容 吸热的过程。
由状态I→状态II →状态III的过程如图2(a)、(b)所示。
实验4--切变模量

BUAA
扭角仪与百分表
材料力学实验 百分表
扭角仪
Hale Waihona Puke BUAA➢ 实验试件
中碳钢实心圆轴试件
材料力学实验
名义尺寸:
材料屈服极限: s 360MPa
实验时应根据屈服极限 确定实验最大载荷
Pmax (0.7 ~ 0.8)Ps
BUAA
材料力学实验
➢ 实验原理与方法 扭角仪测试原理
扭角仪是在小变形前提下,通过测量圆周上一点的切 线位移来得到试件两截面相对扭转角的实验装置。
BUAA
材料力学实验
实验四 材料切变模量G的测定
BUAA
材料力学实验
➢ 实验目的
用扭角仪测定中碳钢材料在比例极限内转角与扭矩的关系; 电测法测定中碳钢材料在比例极限内扭转切应力与切应变的关系 测定中碳钢材料的切变模量G;
➢ 实验设备与仪器
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 静态应变仪 扭角仪 百分表、游标卡尺
➢ 实验步骤
1、拟定加载方案 2、草拟实验所需各类数据表格 3、测量试件尺寸 4、试验机准备、试件安装和仪器调整 5、确定组桥方式、接线和设置应变仪参数 6、检查及试车 7、进行试验 8、整理各种仪器设备,结束试验
BUAA
材料力学实验
➢ 实验结果处理
1、在坐标纸上建立τ— 坐标系和T—坐标系,描出实验 点,并拟合成直线,得到应力—应变关系和T—关系。
δ
b
扭角仪测试原理
测量的示意图
b
BUAA
材料力学实验
等截面圆轴在比例极限内扭转时,若相距为L的两横截 面之间扭矩为常值,则两横截面间的扭转角为:
TL
GI p
b
TL TLb G
Ip Ip
实验4传热(空气—蒸汽)

实验四:传热(空气—蒸汽)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间壁式换热器的结构与操作原理;2.学习测定套管换热器总传热系数的方法;3.学习测定空气侧的对流传热系数;4.了解空气流速的变化对总传热系数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对流传热的核心问题是求算传热膜系数α,当流体无相变时对流传热准数关联式的一般形式为:(4-1)对于强制湍流而言,Gr准数可以忽略,故(4-2)本实验中,可用图解法和最小二乘法计算上述准数关联式中的指数m、n和系数A。
用图解法对多变量方程进行关联时,要对不同变量Re和Pr分别回归。
本实验可简化上式,即取n=0.4(流体被加热)。
这样,上式即变为单变量方程再两边取对数,即得到直线方程:(4-3)在双对数坐标中作图,找出直线斜率,即为方程的指数m。
在直线上任取一点的函数值代入方程中,则可得到系数A,即:(4-4)用图解法,根据实验点确定直线位置有一定的人为性。
而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可以得到最佳关联结果。
应用微机,对多变量方程进行一次回归,就能同时得到A、m、n。
对于方程的关联,首先要有Nu、Re、Pr的数据组。
其准数定义式分别为:实验中改变冷却水的流量以改变Re准数的值。
根据定性温度(冷空气进、出口温度的算术平均值)计算对应的Pr准数值。
同时,由牛顿冷却定律,求出不同流速下的传热膜系数α值。
进而算得Nu准数值。
牛顿冷却定律:(4-5)式中:α—传热膜系数,[W/m2·℃];Q—传热量,[W];A—总传热面积,[m2];△tm—管壁温度与管内流体温度的对数平均温差,[℃]。
传热量Q可由下式求得:(4-6)W—质量流量,[kg/h];Cp—流体定压比热,[J/kg·℃];t1、t2—流体进、出口温度,[℃];ρ—定性温度下流体密度,[kg/m3];V—流体体积流量,[m3/s]。
三、实验设备四、实验步骤1.启动风机:点击电源开关的绿色按钮,启动风机,风机为换热器的管程提供空气2.打开空气流量调节阀:启动风机后,调节进空气流量调节阀至微开,这时换热器的管程中就有空气流动了。
实验4 设计实验-盐酸和氯化铵混合液的测定(讲稿)

实验四设计实验-盐酸和氯化铵混合液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培养学生查阅有关书刊和阅读参考资料的能力。
2、运用所学知识及有关参考资料对实际试样设计实验方案。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思路1、设计思路(1)首先根据试样的性质,确定测定方法;(2)实验测定原理及方法;(3)所需试剂的用量、浓度、配制方法;(4)试样是否需要溶解或稀释;(5)结果的计算2、常用试剂的浓度与用量(1)测定结果的误差一般要求小于0.2%,体积一般在20~30mL之间,称样量在0.2g以上;(2)各种滴定方法的常用浓度:酸碱滴定法0.05~0.5mol·L-1,配位滴定法0.01~0.05mol·L-1,沉淀滴定法0.1mol·L-1,高锰酸钾法0.01~0.05mol·L-1,重铬酸钾法0.01~0.1mol·L-1,碘量法0.1mol·L-1;(3)试剂用量:要考虑试剂的利用率,既能满足需要,又不致浪费太多。
3、仪器的选用(1)直接配制:分析天平、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2)间接配制:用台秤、量筒、烧杯、试剂瓶;(3)样品:必须准确称量、配制和稀释。
三、本次方案设计的具体要求1、题目:盐酸和氯化铵混合液的测定(约含1.0 mol·L-1HCl和1.0mol·L-1NH4Cl)2、实验原理:包括采用何种方法,采用何种滴定方式,滴定剂的选择,计量点pH计算,指示剂的选择,滴定和标定反应方程式;3、主要试剂和仪器:试剂应写明浓度;4、实验步骤:详细且明确,应包括试剂的配制、标准溶液的标定、试样的处理、试样的测定,每一步都必须写明所用仪器和称样量的计算;5、结果计算:写出标定和测定结果的计算公式,必须注明公式中各项的单位及意义,样品测定结果以HCl和NH4Cl的物质的量浓度表示(单位:mol·L-1);6、用实验报告纸,时间3小时,可参考教材和其他参考资料,但要求独立完成。
实验报告4

实验四: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班级:学生姓名:学号:一、实验目的1、理解循环的概念2、理解并掌握循环结构相关语句的含义、格式及使用3、学会循环的应用及控制,包括:①掌握使用循环输入多个数据的方法②掌握在多个数据中有选择地输出数据的方法③掌握在多个数据中对某种数据进行计数的方法④掌握求多个数据中最大值、最小值的方法⑤掌握使用break、continue语句终止循环4、掌握循环的嵌套二、知识要点1、循环变量、循环条件、循环体的概念2、三种循环语句的一般格式、执行过程3、理解选择结构与循环结构中“条件表达式”之不同含义4、二重循环的执行过程三、实验预习(要求做实验前完成)1、循环变量的主要用途是:2、用循环求多个数的和之前,先要把和的初始值赋为:3、用循环求多个数的乘积之前,先要把乘积的初始值赋为:4、字符变量能否作为循环变量?5、循环过程中,如果循环条件成立,但需要结束循环,可采用什么办法?6、什么叫循环的嵌套?四、实验内容(要求提供:①算法描述或流程图②源程序)1. 编程,利用循环计算以下表达式的值:(5+52)*(4+42)*(3+32)*(2+22)*(1+12)*(1/2+1/3+1/4+1/5)(for循环)include <stdio.h>#include <stdlib.h>int main(){int a;double sum=1,sum1=0;for(a=1;a<=5;a++)sum=sum*(a+a*a);printf("结果为%lf\n",sum);for(a=2;a<=5;a++)sum1=sum1+(1.0/a);printf("%lf\n",sum1);printf("结果为%lf\n",sum*sum1);return 0;}2. 编程,从键盘输入若干个整数,当输入0时,输入停止。
实验4-(考点精炼)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解析版)

实验四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一.选择题(共6小题)1.为了方便研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小丹在老师的帮助下安全改装了一个玻璃电热水壶(去盖,如图所示),把水加热至沸腾,并能保持水的沸腾状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沸腾时,产生大量气泡,气泡里的主要成分是空气B.实验过程中,壶里的水不断汽化C.水沸腾时,水面出现“白气”是由于水的汽化形成的D.水沸腾时,图中温度计的示数就是水沸腾的准确温度【解答】解:A、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会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内主要成分是水汽化后产生的水蒸气,故A错误;B、水的沸腾过程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汽化,整个过程中壶内水不断汽化,故B正确;C、白气是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D、温度计使用时,下方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但不能碰容器底和壁,实验中温度计放置如图,温度计玻璃泡碰到容器底,这样使测量温度比水沸腾温度偏高,故D错误;故选:B。
2.如图所示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甲视线可以正确读出温度计示数B.图乙是水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情况C.图丙温度计的示数是90.2℃D.图丁说明此时水的沸点是98℃【解答】解:A、读温度计示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的液面相平,由图可知,视线俯视,故A错误;B、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图象,故B错误;C、温度计分度值是1℃,液面在零刻度以上,所以示数为92℃,故C错误;D、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由图可知,此时水的沸点是98℃,故D正确。
故选:D。
3.如图所示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中视线可以正确读出温度计示数B.图中是水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情况C.图中温度计的示数是90.2℃D.图中说明此时水的沸点是98℃【解答】解:A、读温度计示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的液面相平,由图可知,视线俯视,故A错误;B、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图象,故B错误;C、温度计分度值是1℃,液面在零刻度以上,所以示数为92℃,故C错误;D、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由图可知,此时水的沸点是98℃,故D正确。
实验4叠加原理与戴维南定理的验证

实验4叠加原理与戴维南定理的验证实验四叠加原理与戴维南定理的验证⼀、实验⽬的1、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2、验证戴维南定理的正确性3、掌握测量有源⼆端⽹络等效参数的⼀般⽅法⼆、原理说明1、叠加原理:在有⼏个独⽴源共同作⽤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个独⽴源单独作⽤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源的值)增加或减⼩K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其它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K倍。
2、任何⼀个线性含源⽹络,如果仅研究其中⼀条⽀路的电压和电流,则可将电路的其余部分看作是⼀个有源⼆端⽹络(或称为含源⼆端⼝⽹络)。
戴维南定理指出:任何⼀个线性有源⽹络,总可以⽤⼀个等效电压源来代替,此电压源的电动势E S等于这个有源⼆端⽹络的开路电压U0C,其等效内阻R0等于该⽹络中所有独⽴源均置零(理想电压源视为短路,理想电流视为开路)时的等效电阻。
U0C和R0称为有源⼆端⽹络的等效参数。
3、有源⼆端⽹络等效参数的测量⽅法(1)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在有源⼆端⽹络输出端开路时,⽤电压表直接测其输出端的开路电压U0C,然后将其输出端短路,⽤电流表测其短路电流I SC,则内阻为R0=U OC/I SC(2)伏安法⽤电压表、电流表测出有源⼆端⽹络的外特性如图A所⽰。
根据外特性曲线求出斜率tgΦ,则内阻R O=tgΦ=△U/△I=U OC/I SC图A 图B⽤伏安法,主要是测量开路电压及电流为额定值I N时的输出端电压值U N,则内阻为R O=U OC-U N/I N若⼆端⽹络的内阻值很低短路电流很⼤时,则不宜测短路电流。
(3)半电压法如图B所⽰,当负载电压为被测⽹络开路电压⼀半时,负载电阻(负载电阻由万⽤表测量),即为被测有源⼆端⽹络的等效内阻值。
(4)零⽰法在测量具有⾼内阻有源⼆端⽹络的开路电压时,⽤电压表进⾏直接测量会造成较⼤的误差,为了消除电压表内阻的影响,往往采⽤零⽰测量法,如图C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德师范学院计算机系
实验报告
(2014 —2015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数据库系统开发原理与应用实验名称分组查询和连接查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年级2013
学号姓名
指导教师叶茂枝
实验日期2015-4-7
2 :查询各课程号及相应的选课人数。
select count(Sno)选课人数,Cno from Grade group by Cno
4 :查询每个学生各门选修课程的具体成绩和平均成绩。
select Sno,Gmark from Grade order by Sno compute avg(Gmark)by Sno
6 :统计各专业男女生人数和学生总人数,标识汇总行。
7 :查询计算机科学系的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并产生一个学生总人数行。
select Sno 学号,Sname 姓名,Ssex 性别,count(Sno)总人数from Student where Sdept='计算机科学系'
group by Sno,Sname,Ssex with cube
9 :查询每个学生的姓名以及他所选修的课程的课程号和成绩。
select Student.Sname 姓名,o 课程号,Grade.Gmark 成绩from Grade join Student on Grade.Sno=Student.Sno join Course on o=o
11 :求选修课程号为0110002且成绩在90以上的学生学号、姓名和成绩。
select Student.Sname 姓名,Student.Sno 学号,Grade.Gmark 成绩from Grade
join Student on Grade.Sno=Student.Sno join Course on o=o where o ='0110002'and Grade.Gmark>90
13 :查询选修051033号课程的成绩高于2005052126号学生成绩的所有学生的记录,并按成绩降序排列。
select Grade.Sno,o,Grade.Gmark from Grade where Grade.Gmark>(select
Gmark from Grade where Sno='2005052126')and Cno='051033'order by Grade.Gmark desc
15 :查询成绩在75分以上的学生的学号、姓名,选修课的课程号、课程名和成绩。
select Student.Sname 姓名,Student.Sno 学号,Grade.Gmark 成绩,o 课程号,ame 课程名称from Grade
join Student on Grade.Sno=Student.Sno join Course on o=o
注:1、报告内的项目或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补充和调整
2、教师批改学生实验报告应在学生提交实验报告10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