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15.《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060239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学分 2.5理论学时32(线上)适用专业各专业总学时48实验/实践学时16(线下)适用类别考核形式考查执笔人龚茜茹审核人杜恒二、课程性质《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
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7操作系统,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计算机系统维护,Office办公软件,网络基础及网络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字处理、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处理、系统维护、搜索资源、收发电子邮件等能力;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以及安全使用计算机的方法;(2)掌握操作系统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及应用;(3)理解办公自动化的内涵和意义,认识Office办公软件的基本特点和使用方法,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基本操作和应用、电子表格软件Excel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基本操作和应用;(4)掌握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基本知识;(5)掌握网页浏览与搜索、使用电子邮件知识。
2.能力目标(1)培养使用某种汉字输入法,具备高速录入文字的能力;(2)培养Windows文件操作、压缩文件操作,Windows常用功能设置和应用软件安装与卸载的能力;(3)培养安装Office软件,具备使用Word进行文档处理、使用Excel进行电子表格处理、使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等基本能力;(4)培养使用互联网进行网络搜索、视频交流、收发电子邮件等能力。
3.素质目标(1)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2)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3)提升目标意识和时间观念。
四、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课程内容序号项目/章节知识点能力要求学时1 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结构和工作原理的认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计算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组成和分类;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搜索文件和文件夹;系统维护。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掌握Windows XP和MS Office 2003使用、掌握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的使用等能力,使学生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及应用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计算机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达到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特点、应用及有关概念。
●了解计算机的系统构成,微型计算机的体系结构。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主要部件、计算机的基本配置。
●掌握二进制与数制转换。
●掌握计算机病毒与防治的有关知识。
●了解多媒体技术的相关概念。
●掌握因特网的基本操作;掌握IE浏览器的常用操作和电子邮件的收发;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文件下载等操作。
●掌握Windows XP 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及基本操作。
●掌握常用办公软件(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使用方法和基本操作。
2.能力目标●具备计算机系统的简单安装、基本维护能力。
●熟练掌握汉字输入方法,具有较高的中英文录入速度。
●具备Windows文件(文件夹)相关操作及功能设置、Windows运行环境设置和应用软件安装与卸载能力。
●熟练掌握Word 2003的编辑及排版的各种操作,并能对具有复杂结构的长文档进行排版。
●具备利用Excel 2003进行较复杂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能利用PowerPoint 2003制作艺术性较高的专业演示文稿。
●能通过Internet进行信息的检索和下载、熟练收发电子邮件。
3.素质目标●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遵守职业道德。
●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创新能力。
●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具有认识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确立自身继续发展目标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单元及学时安排“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单元及学时安排如表1所示。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2012版)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Ⅰ. 课程性质《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全院各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素质课,既是文化基础、公共基础,又是技术基础,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工具性。
它要完成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
内容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强调常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使用,同时兼顾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
Ⅱ.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的入门课程,教学内容以基础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为原则,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注重师生互动,让学生做课程的主人,要求达到计算机教学三个层次中的第一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和第三个层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要求。
1.具备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个人计算机系统的安装常识,掌握计算机信息安全基本知识与计算机职业道理规范;2.熟练使用Windows XP操作平台,掌握汉字编码的概念,熟练掌握至少两种Windows XP 下的汉字输入方法;3. 掌握Office 2003的主要软件Word 2003 、Excel 2003、PowerPoint 2003的使用方法及操作技巧;4. 掌握最新的多媒体计算机信息处理及应用技术、具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常识,熟练使用Internet Explorer和Outlook Express,可以在网上查询信息,收发电子邮件。
Ⅲ. 课程设计思路为实现计算机文化素质教育目标而设计,我们认为传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过于单一地强调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着眼于操作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作用,因此我们的设计包括了计算机职业道德教育、计算机科学思想、计算机基础理论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四个方面。
从其作用来看,四个方面具有同等的重要作用,将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的。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包括office系列软件在内的基本操作。
以过程性知识“实践知识”为主,以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为辅,以岗位实际需要的知识、能力、素养为目标,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通过模仿企业真实的岗位作为学习情景,为每一情景的具体工作内容为学习任务,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知识;2.掌握windows基本操作;3.掌握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操作;4.掌握excel表格处理软件的操作;5.掌握Internet操作。
(二)能力目标1.熟悉计算机的软硬件组成、能够独立解决简单的软硬件故障;2.办公自动化软件Word2003的操作使用,熟练掌握各种艺术排版的方法;3.办公自动化软件Excel2003的操作使用,熟练掌握进行复杂数据处理的操作方法;4.办公自动化软件PowerPiont2003的操作使用,熟练掌握制作艺术化专业演示文稿的技巧;5.数据库软件Access2003软件的操作使用,能熟练掌握数据库的操作;并能进行维护;6.组网技术,共享技术,网络办公软件的操作使用,熟练掌握Internet、Outlook、网络视频软件Net meeting的使用技巧以及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7.能够熟练掌握Office 2003之FrontPage 2003的操作使用,能够编制网页,进行发布。
(三)素质目标1.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2.培养创新能力。
三、参考学时60学时。
四、课程学分4学分。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六、教学建议(一)教学方法1.加强了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案例教学或者项目教学,注重以任务引领型案例和或项目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案例分析或者项目活动中掌握办公自动化相关应用技术。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化基础》课程标准总学时数:54学时(含实践课学时40时数)学分数:4学分适⽤专业:所有专业⼀、概述(⼀)课程性质《计算机⽂化基础》是⾯向全校各专业学⽣的计算机基础课,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
本课程共54学时,其中实践教学40学时,⼀学期完成。
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课程定位《计算机⽂化基础》课程是新⽣⼊校的第⼀门计算机课程,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技术课程的基础课。
结合教育部《进⼀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中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要求,计算机知识和应⽤能⼒已成为当代⼤学⽣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将本门课程定位为:培养学⽣计算机综合应⽤能⼒,提⾼学⽣的信息素养。
开设本门课程的重在拓展学⽣的视野,为后续计算机课程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使他们在各⾃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计算机科学中的⼀些理念、技术和⽅法,期望他们能在⼀个较⾼的层次上利⽤计算机、认识并处理计算机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前导课程:⽆后继课程:各专业各异(三)课程设计思路根据本门课程特⾊,课程设计采⽤:⾼起点与⾼⽬标相结合;⼤量信息与⾼效果相结合;重点讲授与系统探讨相结合;讲授思路、⽅法与创新能⼒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主学习相结合;掌握已有知识与探索未知知识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标(⼀)知识⽬标:了解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掌握OFFICE软件和⽹络⼯具软件的应⽤;(⼆)职业技能⽬标:能熟练的进⾏办公室⾃动化操作(三)职业素质养成⽬标:具有计算机⾃学能⼒;具有计算机综合应⽤能⼒;具有信息素养和⾃觉利⽤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可以参加计算机等级⼀级认证考试。
三、课程内容和具体标准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软硬件基础;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的应⽤;以及常⽤⽹络⼯具软件的应⽤。
具体标准如下:第⼀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求】1.掌握计算机数值间熟练转换。
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课程信息1.课程定位《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
本课程内容讲述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重点强调了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同时兼顾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今后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计理念《计算机文化基础》应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可组织学生讨论,采用项目化教学,借用多媒体声像演示,对实例进行演示,给学生提供直观的理论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注意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操作问题。
3.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文化的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掌握windowsXP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掌握一种汉字录入方法;掌握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的基本操作和应用;了解Internet和网络安全基本知识。
3.1知识目标1)具有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文化,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2)掌握操作系统基本操作和应用。
3)掌握windowsXP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掌握一种汉字录入方法;4)掌握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5)了解Internet基础知识和网络信息安全基本知识3.2能力目标:1)具有利用计算机文档、演示文稿或网页等多种形式表达信息的能力;2)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的能力3)具有利用网络和Internet资源获取并整理信息的能力4)具有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沟通的能力3.3素质目标:1)通过针对性强、使用性强的案例,提高学生学会按不同的任务要求应用办公自动化技术中的各种功能进行处理和解决问题。
2)通过完成任务总结的讨论过程中,学会分析任务,以选择不同的应用软件,学会处理,提高处理过程中的解决问题能力;4.课程内容和要求4.4实现课程目标必需条件1)实训室功能:满足《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需求。
2012级《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全院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侧重实践,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后续计算机相关课程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二)课程定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新生入校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是学习其他与计算机相关技术课程的基础课。
结合教育部《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中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要求,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将本门课程定位为: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开设本门课程重在使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为后续计算机相关课程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希望他们能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利用计算机、认识并处理计算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前导课程:无后继课程:各专业各异(三)课程设计思路以应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计算机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有所不同和侧重,课程内容按项目进行设计,突出能力本位,以“教学做一体”为主要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了解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掌握OFFICE软件、Internet、多媒体和网络应用;(二)职业技能目标能熟练的进行办公室自动化操作(三)职业素质养成目标具有计算机自学能力;具有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具有信息素养和自觉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职业技能证书考核目标参加计算机等级一级认证考试。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一)课程教学内容第1章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文化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信息和信息时代的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信息化与信息化社会,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及我国信息化的基本情况。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计算机文化基础【开课时间】第1学期【学时】56学时【课程类型】公共课【授课对象】大一年级所有专业二、课程定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我校所有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类公共基础课,也是一门普遍性、应用性和技能性较突出的公共基础课。
其主要作用是使非专业学生具备必须的信息意识和素养,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常识,具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本应用技能,具有文字处理、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合、加工能力等较全面的信息处理能力,以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做工具为其专业学习服务,提高专业续航能力,同时为其今后的职业工作、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本课程无须前修课程做基础,通常是大学阶段为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
其后继课程是服务于不同专业学习或应用于不同专业和职业的计算机应用型课程和计算机技术型课程。
如《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安全》、《图形图像处理与动画设计》等课程。
三、课程培养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通过课程的实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技能得到全面发展,既为今后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又培养良好的态度,为其将来从事专业活动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1、专业能力(1)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
(2)掌握操作系统相关知识,(3)理解Word、Excel和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基础等应用软件的相关知识。
2、方法能力(1)学会思考问题,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通过反复实践和练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能力(1)能够利用计算机以文档、演示文稿或网页等多种形式表达信息。
(2)能利用计算机建立处理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
(3)能利用网络和Internet资源,通过浏览器搜索、整理并获取所需要的专业及其它信息。
(4)能利用网络和Internet,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型:B类课(一)课程目标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及应用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计算机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遵循课程服务于专业的原则,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以下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1、知识目标
(1)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初步知识,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以及安全使用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具有一定的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掌握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及应用;
(3)理解办公自动化的内涵和意义,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
(4)具有一定的多媒体、网络和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基本操作。
2、能力目标
(1)具有使用适当的中、英输入技法,以获得较高的文字录入速度的能力;
(2)具备Windows文件(文件夹)相关操作及功能设置、Windows运行环境设置和应用软件安装与卸载的能力;
(3)具有微机系统的基本维护能力;
(4)能安装office软件,具备使用Word进行文档处理、使用Excel进行电子表格处理、使用PowerPoint2003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等基本能力;
(5)具用使用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的基本知识,实现用浏览器搜索相关信息和发送电子邮件的基本能力;
(6)具备使用网络相关的常用软件完成信息下载、压缩的基本能力;
(7)具有使用所安装的杀毒软件对电脑进行日常的维护和管理能力。
3、素质目标
(1)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和服从能力;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4)具有认识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确立自身继续发展目标的能力。
(三)课程实施和项目设计
A 使用的教材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程》,本套教材充分体现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程的设计思想,每章都有大量的操作题,并且这些操作题都是我们平时常常遇到的,学生们做起来也很有兴趣。
B 教学建议
1、启发式教学
(1)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在课堂讲授时,不把教学内容作为现成的知识向学生传授,而是将所要讲授的内容作为一个个问题提出,通过提问的方式式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集中精力听课,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发挥想象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2)通过引入典型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先通过日常生活或实际应用中的典型实例引出,学生会觉得这些实例就在身边或非常实用,这样就能一下子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大大增加学习的兴趣。
(3)基于已学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每门课程的内容都是前后关联、承上启下的,已学内容是后续内容的铺垫和基础。
因此,授课时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引出新内容,而且要相信学生凭借已学的知识有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而作为教师仅仅起引导和启发的作用。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而且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索和勇敢创新的精神。
2、案例式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精心选取实际应用中的典型案例,例如:报纸刊物的排版、毕业设计的排版、商场销售数据的分析处理等。
采用该教学方法的目的是:通过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明确教学和学习目标,又能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很好的联系起来。
3、自主学习
为了进一步方便学生的学习,我们在校园网上专门设置了有关《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自主学习栏目,包括在线论坛、在线辅导、在线测试、在线视频、课件演示/下载、参考资料等资源。
通过网络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多媒体教学方法
采用“投影+粉笔”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全新的课堂氛围及听课感受,教师在上课时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愉快地环境中学习。
通过多媒体中的感官刺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C 教学基本条件及课程资源的应用
1、教师首先要对“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理念有深刻的理解,并需要具备能应用将这些理念应用于教学的能力。
其次,在正式上课前,需要对教学内容做好精心准备,包括教案、课件及教学过程中的所使用的各种材料等。
2、授课的地点在计算机机房,采用边讲、边演示、边操作的教学方法,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可不受教材章节的限制,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安排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
3、网络环境
课程初步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资源主要有课程标准、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录像、视频、演示、习题、实训指导书、参考资料、网上论坛、在线单元测试等内容,学生在这个学习环境中可以完成课堂学习、向教师提问、提交作业、同学之间在线交流、单元测验等学习任务。
课程网站应注意紧跟行业技术进步进行更新。
D 学院图书馆资源
学院图书馆配有大量有关计算机类图书,包括网络基础理论、综合布线与测试、网络操作系统与管理、路由器技术、交换机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网络程序设计、网络安全技术、TCP/I技术、动画处理等,供学生借阅或访问。
另外还有电子阅览室,同学们可通过访问相应的网站来获取相应的学习资料。
(四)课程考核与评价
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以及终结性考核为主的方式,实行以能力为本位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系统。
最终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占20%),实验实训过程性考核(占40%),等级认证考试成绩(占40%)”三个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