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色彩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张艺谋《英雄》色彩运用

张艺谋《英雄》色彩运用

张艺谋《英雄》⾊彩运⽤在《英雄》中,张艺谋运⽤⾊彩最为明显的地⽅在于⽚中⼏个重要⼈物的服装上,在每⼀个⼈物的描述⾥,那⼏个⾓⾊都发⽣了服装颜⾊的变化。

这变化显然是张艺谋作为创作主体所刻意⽽为之的,可是这服装颜⾊变化的依据,却并⾮张艺谋的主观臆断或是⼀厢情愿,⽽是从⾓⾊本⾝的性格和⼼境出发,是内⼼情绪基调的⾊彩化,同时也是内⼼⾊彩的外化。

下⾯,我就详细分析⼀下《英雄》中⾊彩的运⽤。

在本⽚中,张艺谋主要运⽤了蓝⿊⾊的⾊彩基调,和红⾊、蓝⾊、⽩⾊、绿⾊四种颜⾊依次作为重点⾊。

其实在这部电影⾥,蓝⿊⾊的⾊彩基调,并没有在时间长度上,占有很⼤的⽐例,但是在出现蓝⿊⾊的镜头⾥,还是占据了很⼤的空间⾯积,之所以把蓝⿊⾊定位本⽚的⾊彩基调,因为影⽚开始和结尾都是在这样的⾊调中完成,中途也数次回到那个蓝⿊⾊的⼤殿。

张艺谋使⽤这个⾊彩作为基调,就给本⽚赋予了⼀种沉重感以及带有个⼈牺牲精神的悲壮感。

此外,这个颜⾊主要出现在秦国的宫殿⾥以及秦国战⼠的服装上,蓝⿊⾊的⼀⽚使观众感到了⼀种重量感和⼒量感,张艺谋有效地⽤⾊彩形象揭⽰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强⼤。

红⾊,集中出现在⽆名第⼀次对他到赵国找残剑和飞雪的叙述中,整个书馆⾥所有的⼈穿的⾐服,所有的物件,全是红⾊,在此,红⾊其实是⽆名此时内⼼的⾊彩,因为他编造整个故事,其实⽬的是前来刺秦,刺杀就意味着要流⾎,⽽红⾊是⾎的颜⾊,除此之外,红⾊还是⽕的颜⾊,⽆名因⾃⼰的家⼈被秦军所杀,所以⼀直怀恨在⼼,这⼗年间,⽆名练就了⼀套剑法,只要在⼗步之内,就绝不可能失⼿,⽽这⼗年间,⽀撑着⽆名苦练剑法的原因,其实就是家⼈被秦军所杀,⾃⼰⼼中的愤怒之⽕。

所以张艺谋在这个段落⾥运⽤红⾊,恰好对应了⽆名的情绪基调。

同时也刺激了观众的视觉神经,使观众开始兴奋起来。

蓝⾊,出现在⽆名描述完刺杀长空、残剑和飞雪的过程后,被秦王识破,⽽⾃⼰合理的整个故事过程之中。

在这⼀段落⾥,同样是彻底的蓝,从⼈物服装到道具的颜⾊。

张艺谋电影色彩的运用分析_郭爱红

张艺谋电影色彩的运用分析_郭爱红

影视文学张艺谋电影色彩的运用分析◎郭爱红(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河南安阳455002)作为一门以视觉为主的艺术,色彩是永远都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张艺谋的电影创作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和他对色彩的重视与敏感是分不开的。

新时期下,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多元时期,怎样使色彩既能够充分发挥出其在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又能够彰显出中国电影所特有的民族特色,已经成为摆在每一个电影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结合实际作品,对此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引起更多人对这一课题的重视,推动中国电影的色彩使用以促使中国电影本身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一、张艺谋电影创作中的色彩使用概述(一)对电影色彩的绝对重视张艺谋是摄影出身,所以对电影色彩有着较为敏锐的感觉,他甚至将色彩视为影片的生命。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将色彩作为最为深刻的视觉语言。

在他的作品中,他经常使用色彩的对比、运动变化等,传达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并在构图、音乐等其他艺术元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电影效果得到空前的突出,营造出一种具有立体感的氛围。

比如在《我的父亲母亲中》,当年轻的母亲,穿着大红色的棉袄站在雪地中,执著地等着父亲归来时,这一点大红色是如此的引人注目,不仅构成了一种画面跳动的美感,同时也渲染出年轻母亲对爱的坚贞和执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是将色彩视为电影华丽的外衣。

电影的内容和思想固然重要,但是也需要用恰当的视觉语言将其表现出来,而色彩作为人类最敏锐的视觉造型语言之一,具有独特的功效,能够形成一种视觉冲击,给观众带来视听感官的刺激。

比如《红高粱》中那霸道的血红,《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那令人窒息的灰白;《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金光灿灿和富丽堂皇等。

色彩更像是电影的一道华丽的外衣。

最后,张艺谋将色彩视为电影的生命。

在张艺谋的影片中,色彩其实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那就是一种生命和人性意识,即通过色彩的运用,表达出一种人类所共同的认识和情感。

浅谈张艺谋电影中色彩意象的运用

浅谈张艺谋电影中色彩意象的运用

浅谈张艺谋电影中色彩意象的应用一、前言色彩意象是电影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有效的应用可以更好得表现电影的内涵可以让观众更好的感知电影的内在含义,张艺谋电影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独特的色彩意象,张艺谋在他的电影中对颜色有着特别的追求,他擅长通过对色彩的独特热爱和概括,利用色彩本身对人的视觉美感效应以及色彩的象征意义来唤起观众丰富的联想,进而更好的表现作品的主题。

他的电影从《红高粱》到《大红灯笼高高挂》再到《秋菊打官司》《黄土地》等无一不用了鲜艳绚丽的色彩,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亦即色彩之旅,色彩就是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写照,在他的电影作品中或隐或现地呈现出来,深深地打上了他个人的印记。

二、张艺谋电影中的画面色彩一望无际的大红高粱地,如翡翠般的红高粱酒,桐红色的油脂皮肤、、、、、、首先呈现给我们的是《红高粱》红轿子、红衣服、红太阳、血红的天空、鲜血、、、、、、大量红色的运用色彩极为深郁、饱满、鲜艳、富有表现力,不仅是叙事的一部分,更奠定了电影的情感基调,热烈、饱满。

《大红灯笼高高挂》除了延续了《红高粱》中的红之外,又增加了红轿子,红灯笼、黑布套、蓝院墙白雪等色彩意象。

影片一开头就是一个呈静态的长镜头,凝固的空间,重压的气氛,正面的肖像描写,倔强而木然的月光,把观众置于颂莲所直面的不在场的画面之外继母地位,倾听她说“嫁人就嫁人”,“当小老婆们就当小老婆”,体味她的屈从与反抗,灰色也是这部影片的一个基本色调之一,灰黑色的天空,灰白色的画面,青灰色德尔枯死的瓦片,充斥了观众的视觉空间。

而在《菊豆》这部电影中,整个院存在以蓝色为主调的夜色中静溢地等待黎明,这一画面在电影中出现了无数次,当天青从外面赶脚回来的时候,菊豆在杨金山折磨下呻吟,声音穿透了夜色,在整个时空回荡,加之各色鲜艳的染布,这一画面就具有了压抑、同情、抗争等含义。

《黄土地》当中,则以大面积的黄色土地、黄河、红嫁衣、红盖、头、黑粗布棉袄白羊肚毛巾来表现作者的感情,饱满、凝重、温暖沉重,土黄为主调,黑豹为辅。

论张艺谋电影的色彩美

论张艺谋电影的色彩美

论张艺谋电影的色彩美一、色彩的情绪作用色彩对人的情绪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影响,这是一个无可非议的话题,在电影中表现的可谓淋漓尽致。

张艺谋曾说:“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

” [1] (一)红色红色,给人的感觉是生命力旺盛并且充满张力与个性,从中国古代传统以来“红色”就一直扮演着喜庆,大富大贵的角色,所以古代喜结良缘的时候新郎新娘的衣服都是以红色为主,代表喜气、吉祥。

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导演一开始也是以红轿子作为引线,引出了以青灰色为背景所象征着阴森、恐怖的陈家大院,然而大红灯笼的出现立刻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神经,将幽深、暗淡沉闷的色彩立刻打破,就是在这座大院里,以大红灯笼为主,开始了“点灯、灭灯、点长明灯和封灯”的游戏规则。

(二)青色青色,这一色调,不禁会给人造成静谧、肃穆、阴森与恐怖的情绪,这种色彩的出现会给人蒙上暗淡、寂寞、孤独的阴影。

而它又与清冷的意境连在一起,使人联想到寒冷与悲哀。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陈家大院院墙呈现的尤为突出,在颂莲一进这个大院里,摄影师就给一个俯视大院的镜头,青灰色的院墙显得那么的幽深与禁闭。

就在这里,颂莲的命运也被彻底的改写了,幽深的院墙像一个没有生机的牢笼,牢牢地将里边的人锁住,丝毫不给他们留下任何的机会与希望,他们只能过着遵守封建伦理秩序的那一套家规:点灯一恩宠,吹灯一冷落,封灯一惩罚。

似乎青灰色的院墙早已暗示了颂莲不幸的遭遇与经历,在发生了这一切也确实证明了颂莲悲惨的命运。

(三)黄色黄色,是所有色彩中最明亮、最耀眼的颜色。

黄色,给人的感觉很明亮,很阳光,心里暖洋洋,就像是在初秋一样,给人秋高气爽的感觉,又像是在金秋时节,黄色又使人联想到硕果累累,美好的前程。

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首先从题目中就可以醒目的看到“黄”字,在影片的场景中完全呈现了一幅雍容华贵,金碧辉煌的景象。

二、色彩的对比(一)黑白和彩色的对比在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张艺谋运用了黑白和彩色这两种悬殊的色彩来表现主题,给观众营造了一种很强的分辨感。

浅谈张艺谋导演影片中的色彩运用

浅谈张艺谋导演影片中的色彩运用
关键词 : 张 艺谋导演影 片 色彩 运用


影 片的红 色情 结
来 强烈 的视觉 冲击 力 , 同 时又将色 彩 与故 光包 裹着 , 随 时可 能将其 吞没 。冷 暖色调
中对 美好 事物 的追 求 与 向往 , 体现 了主人
利 用色 彩 的变化表 达 主人 此 时生硬地 对立 着 , 象征 着主 人公 在逆境 张 艺谋 的电影之旅可 以被形 象地 称为 事 情节相 融合 , 推动剧情发展。 色 彩之旅 , 因为其 电影 画面造 型和情 感表 公 的内心情感变化 ,
满 目的红 色构 天 井支 架上 的红色和 黄 色的染 布 , 鲜艳 夺 红 色 的重要地位 : 其 一, 片头字幕 。如《 大 身 扎红 色束 带 的迎 亲 队伍 , 此处 的暖色调 具有强 烈的象征意义 , 显 红 灯笼高 高挂》 《 红高粱 》 《 菊豆》 《 英雄》 等 建 了影片浓郁 的色彩基调。贯穿整部 影片 目, 强烈而又特别 , 展现 了整 个故事情 现 出男女主人公 的爱欲与活力 。但在 这大 的片头 字幕都 是红 色的 ; 其 二, 在场 景、 服 的红色 , 使得 具有 反抗精 神 的人物 形象更 为鲜 片冷 色调包 围中的小块暖色终将逃 脱不 了 装 和道具 方 面都最 大 限度 地运用 了红 色。 节, 被 青灰 色“ 吃掉 ” 的命运 , 预 示着影 片的 悲 如影片《 大红灯笼高高挂》 中的红灯笼 , 《 红 活 。
甍 触镦 唷斯 充
浅 谈 张艺谋 导演影片 中的色彩 运用
口万


要: 在 张艺谋 导演的影 片中 , 色彩功 能得 到 了充分的发挥 , 传达 出了故事情 节本 身无法传达 的信 息 内容 , 极 大地 丰富 了电影

分析张艺谋作品中色彩的运用

分析张艺谋作品中色彩的运用

分析张艺谋作品中色彩的运用作者:朱燚全峻作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28期摘要:色彩是影视作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觉要素,其在影视艺术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张艺谋是我国知名导演之一,其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完美的审美观念,在其作品中,色彩是用来凸显人物特征、展示故事结构脉络、弘扬作品内涵的一个重要标识。

张艺谋通过色彩来宣泄情感、叙述故事、烘托气氛,以“无声胜有声”的色彩语言来体现民族思想,使观众感受到了最强烈的艺术体验。

本文首先阐述了张艺谋作品中色彩的风格特征及语言功能,利用实际案例总结出其作品中色彩的运用特点。

关键词:张艺谋;影视作品;色彩;视觉语言引言:色彩是一门以视觉为核心的艺术,在张艺谋的作品中,色彩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其与人物的情感表达密切相关,他懂得利用色彩来烘托场景美感,使观众感受到强烈的视觉体验和情感刺激,并且也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审美特征等利用色彩以暗语、比拟或象征的手法融入到作品中,阐释人物的内心独白,这种“以物示情”的艺术境界是非常独特和罕见的。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影视文化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如何让色彩体现出其在影视作品中的功能及意义,同时也可以凸显出我国影视作品所独有的民族特征,则是所有电影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张艺谋作品中色彩风格特征(一)色彩对比强烈对比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色彩表达准则,通过对比,能够体现出画面的变化和统一。

张艺谋利用色彩对比构建了很多优美、典雅的影视场景,在烘托人物性格、宣扬故事情感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刺激。

例如在《英雄》这一作品中,色彩的对比效应是非常突出的,给观众一种完全不一样的全新视觉体验。

红、绿、黑、白、黄、青这六大色系的运用,在亮度、纯度、强度等方面的对比让作品的主题更加突出。

其中有一个画面是这样的:穿着鲜红衣服的飞雪与如月在一片黄色的树林中博弈。

飘逸的红色纱裙、凌乱的黄色枯叶,两个人物在打斗,往返于荧幕中央,强烈地体现出生命的张力。

从《影》看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特点和作用

从《影》看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特点和作用

从《影》看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特点和作用《影》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通过创新的视觉语言和独特的叙事方式,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色彩在《影》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是表现手法,也是情感载体。

下面从特点和作用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色彩在《影》中有着鲜明的特点。

电影整体以黑白为基调,这种抽象的表现方式使得影片更加具有艺术性和现代感。

黑白色调给人一种压抑和冷静的感觉,与影片中演员们的动作呼应,更加突出了他们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偶尔会出现红色的元素,如雪花、火焰和嘴唇等,这种局部的红色在黑白的背景下显得格外突出,增加了观众对画面的关注和视觉冲击力。

红色也有象征性的意义,代表了情感的激烈和欲望的燃烧。

色彩的饱和度和明暗度在电影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创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绪,例如高饱和度和明亮的色彩能够使人感到温暖和充满希望,而低饱和度和阴暗的色彩则更容易让人感到压抑和恐惧。

色彩在《影》中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

色彩能够增加电影的表现力,使其更具有观赏性。

黑白色调使得电影更加具有纪实性和艺术性,红色的出现则增加了观众的视觉冲击力。

这些色彩的运用,使得电影的画面更加鲜明生动,令人难以忘怀。

色彩能够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冲突。

在电影中,女主角杨幂饰演的双胞胎姐妹一人爱国一人奉献,她们之间的内心战争和痛苦,通过色彩的对比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黑白和红色的运用,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共鸣她们的内心世界。

色彩还能够创造出特定的时空背景和情绪氛围。

电影中的黑白色调和红色元素,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古代东方世界的厚重和神秘感,也增加了电影的戏剧性和冲突感。

色彩在电影《影》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特点和作用。

通过黑白和红色的运用,电影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和艺术表达方式,使得观众更容易投入到故事中去。

色彩也能够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矛盾,使得角色更加立体和丰满。

《影》的成功得益于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独特魅力和作用。

从《影》看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特点和作用

从《影》看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特点和作用

从《影》看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特点和作用《影》是张艺谋导演的一部高水平电影作品,色彩是该电影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在视听语言中,色彩在影片中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一、颜色的意象特点在《影》中,颜色的意象特点表现得非常明显。

整部电影的色调偏暗,黑、灰、蓝等色调占据了大部分画面。

这种暗淡的色调和电影所讲述的故事情节相呼应,使得电影的氛围变得更加沉重和压抑。

在有些时候,导演会通过配色来体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比如当阴阳师张良在朝臣议论阵前死时,场景被演绎成红光满眼的景象,增加了整个场景的悲情氛围,突出年轻女子临终前一刻的心酸和无奈。

二、色彩的象征作用在《影》中,色彩的象征作用非常突出。

比如,红色象征权势、血腥和欲望,而黑色则代表恐惧、死亡和秘密。

在电影中,当涉及到权力斗争,导演会运用红色来突出权力的高度和残酷,如在电影的开始,我们就看到了秦朝的宫廷和王室中有大量的红色,并提醒观众红色暗示了张世平的死因。

而当演绎到阴阳师张良景-表演包括红白二色的棋局、皇帝的玉玺等等,还会将红色和白色结合起来,使图像变得更加醒目和有力。

三、颜色的烘托作用在《影》中,颜色的烘托作用也非常明显。

黑色是电影中的一个基础色,但黑色在电影中并不单调,经常和其他明亮色彩搭配使用。

在黑暗的背景下,明亮的色彩会更加突出。

比如,电影中有很多场景配有金色和红色的元素,这些色彩都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性。

总之,《影》中的色彩应用非常器重,无论是色彩的意象特点、象征作用还是烘托作用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它不仅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性,同时也增加了观众的情感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色彩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应用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论色彩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应用汉语言文学0602 王丽琴指导教师张艳梅摘要:文章首先对张艺谋的电影作了简单评价,然后指出其电影的主要特点是色彩强烈。

具体拟从他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我的父亲母亲》、《英雄》等影片为例来分析色彩在电影中的应用及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色彩;电影;应用;On the color of the ZhangYimou filmW angliqin Instructor:zhangyanmeiAbstract:This article first briefly evaluate a film, and then point out the film's main characteristic is the color strong. Specific plans from his "Red Sorghum," "Raise the Red Lantern," "My Father and Mother," "Heroes" and other films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color in the film and the role.Key words:Color;Film;Application;目录一、张艺谋电影的评价 (1)二、色彩在张艺谋电影中的作用 (2)(一)利用色彩形成影片的整体基调并调节影片的整体氛围 (2)(二)以色彩表现人物的主观情感和心理活动 (3)(三)利用色彩体现时空的转换 (4)(四)将色彩作为一种语言来表达影片的主题 (5)三、结语 (7)注释 (7)参考文献 (7)致谢 (8)论色彩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应用汉语言文学王丽琴指导教师张艳梅张艺谋的电影可谓是中国电影界的宠儿,就连对张艺谋电影的评价,也向来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虽然说是毁誉参半,几家欢乐几家愁,有人喜欢势必也会有人讨厌,但是,张艺谋的电影却完全不理会众人的议论,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它反而一路向国际影坛高歌猛进,在国际、国内的电影节上不断提名、得奖。

“老谋子”也一举成为中国电影的代言人,只要是被他选中的演员,都无一例外的一举成名,从巩俐、章子怡,到董洁,再是李曼,甚至是小林妙可,哪一个不是家喻户晓,大紫大红?尽管如此,众多批评者仍然见仁见智:“故事太弱,人物单薄,让眼睛兴奋,让大脑休眠”,“(《英雄》)一出肥皂剧,外表令人爱慕,可实际空空如也。

”“一方面是色彩和画面的绚丽和灿烂;另一方面则是人物的苍白和符号化”○1等。

虽然人们对张艺谋的电影有弱化故事内容、刻意堆砌画面的批评,但也正因为张艺谋在电影中对色彩的成功运用,才使他收获良多。

他对自己影片中所表现的色彩艺术也丝毫不谦虚,正如他自己所说:“两年以后,你会把《英雄》的故事都忘了,但一些画面你会记住,你会记住那些颜色:在漫天的黄叶中,有两个红衣女子在翻卷打斗,水平如镜、美丽的湖面上,有两个男人在水面上像鸟和蜻蜓一样飘忽,交流武功……”○2由此可见,张艺谋电影的主要特点就是色彩强烈了。

俄罗斯画家列宾曾说“色彩即感情”,这句话,相当准确地概括出色彩与人类情感表达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

张艺谋他甚至将色彩称作“精神色彩”。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之一的他极为注重电影中的造型艺术,惯于使用色彩斑斓的造型来烘托电影的气氛,增强视觉效果。

也许是出于摄影专业的惯性,他对色彩的运用分外青睐,尤其是在他电影拍摄的早期,几乎可以说是达到了痴迷与偏执的地步。

张艺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曾经说过:“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原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

上摄影课时,老师告诉我们,构成电影造型有四大要素:色彩、光线、构图、运动。

我自已认为,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

”○3色彩是人在接受光的刺激后,视网膜的兴奋传送到大脑中枢而产生的感觉。

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色彩,事实上是以光为媒体的一种感觉。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说:“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

我相信不同色彩的意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色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的确,色彩不再是电影视觉盛宴的附属品,而是被赋予了某种意味,更确切地说是表达出一种意境,一种可以触达至观众心灵的利剑。

那么,在中国电影的色彩运用中,张艺谋无疑是“领航之人”了。

他拍摄的影片,色彩运用得都很成功,从《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到《我的父亲母亲》再到《英雄》,他都通过独特的色彩艺术烘托影片主题所需的情感基调和氛围,使之获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电影大师爱森斯坦曾经说过:“电影,只有在其变为彩色的时候,才能够获得形象与音响的有机统一的彻底胜利。

只有到那时,我们才能够为旋律的最细微的曲折处找到美妙的视觉等价物。

”○4由此可见,色彩在影视创作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

本文拟从张艺谋的几部影片出发,来具体分析色彩在电影中的运用及所起的作用。

一、利用色彩形成影片的基调并调节影片的整体氛围。

《红高粱》是张艺谋的导演处女作,他大胆运用了色彩的特殊的审美价值,使用了红色这一极其明艳强烈饱满的颜色,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红色的世界。

影片以象征生命的活力与张扬人性的红色为它的整体基调,片中那种自始至终的红让人热血沸腾,有力地渲染出那种充溢的野性。

红高粱、红棉袄、红花轿、红盖头、红被子、红剪纸、红对联、红辣椒、红火焰、红太阳、红鲜血以及红高粱酒等等红色的造型艺术无不呼吁着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坦坦荡荡的生命观,热情礼赞了生命的美好,张扬了生命的野性与韧性。

影片开头就是年轻漂亮富有青春活力的“我奶奶”那张充满生命的红润的脸,然后就是占据整个银幕的红色盖头,以及那顶鲜艳到要滴出水来的红轿子,似火焰般的红高粱酒,铁铮铮、血淋淋的人肉,到影片结尾日全食后那漫天遍地的通红……从头到尾,自始至终,整部影片被红色所覆盖。

极为偶尔的色彩转换也是天空的湛蓝和高粱地的金黄。

在中国,红色传统上表示吉祥、喜庆,比较张扬、热烈、奔放,能给人一种温暖、和谐、活跃的感觉,象征着太阳、火焰,代表了中国人最深层的原始个性:热情豪放、肆意张扬,正适合表现《红高粱》中敢爱敢恨、张扬生命、狂放不羁的生命态度。

红色又暗含了性的意味,高粱地里“野合”一场戏,就借助红色表现了这一欲求,使人性的原始欲望在漫无边际的红色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无边无际血海般狂舞不止的红高粱地里,“我奶奶”全身都是红色的,“我爷爷”身上赤裸的皮肤也是红色的,两团红色在“我爷爷”踩踏出来的圣坛上疯狂纠缠,使压抑已久的人性得以释放。

高粱杆上闪烁的红色阳光以及漫天飞舞的高粱都见证了“我爹”生命的诞生。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影片的结尾,“我奶奶”被日本鬼子击中,腥红的鲜血汩汩流淌,“我爹”稚嫩的童音在画面前回荡不绝,之后画面便是一片血红,甚至连同成片成片的高粱地,此时也早已浸泡成了一片血海,然后是日全食,天地相连,一片腥红,陈尸狼籍,世界像是只有红色了,一切都是红的,像血一般红,血红的太阳,血红的天空,血红的高粱,世界一片血红色。

整个电影画面单单被一种宽阔、宏伟、壮烈的红色所笼罩,将“我奶奶”的死亡升华为了一种壮丽的美,使红色又进一步构成了影片的感情基调。

如果说之前借助红色是为了表现人的原始欲望,那么这里的红色,铺天盖地的红色却是为了表现“我奶奶”牺牲的悲壮、崇高与庄严。

或者说这里的红色还表现了导演对日本人对生命无情摧残的憎恨与敌对。

当然,张艺谋在拍摄《红高粱》时,并不单单只用了红色这一色调。

在影片中,红色只是构成影片整体基调的色彩主调,在这一主色彩下,他还运用了不同的色调组合,以便调节影片的整体氛围,做到有松啊有紧,有张有弛。

《红高粱》的整体基调是红色,但影片并没有一味采用这种色彩,而是注意在影片中安插了几段蓝色调的片段,以此来达到调节影片整体氛围的目的。

比如罗汉死后的一个画面:罗汉不幸被日本鬼子残酷杀害,在他死后的一个夜晚,深蓝色的夜幕中,一轮明月静静地躺在那里,那么耀眼,那么安静,那么神圣,但也正是那份安静才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影片中为数不多的蓝色调段落却在影片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以色彩表现主观情感和人物的心理活动。

伊顿在他的《色彩艺术》中指出,色彩美学可以从印象(视觉上)、表现(情感上)和结构(象征上)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色彩作为一种视觉元素进入电影之初,只是为了满足人们在银幕上复制物质现实的愿望,正所谓“百分之百的天然色彩”。

○5由此可以知道,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

它可以影响我们的情绪,“色彩即语言,色彩即思想,色彩即情绪,色彩即情感,色彩即节奏”。

○6确实,色彩能够为电影画面注入一定的情感,以便烘托视觉要素的表现力。

所以色彩的第二个作用就是它能够表现人物的主观情感和心理活动。

从《红高粱》中,不难看出张艺谋对色彩的驾驭能力是很强的,这在接下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也可见一斑。

《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但原著里并未出现时明时暗的大红灯笼,这就是张艺谋在电影中常常使用的独特造型,正如《菊豆》中大红大黄的彩色染布条也并非刘恒《伏羲伏羲》中的创意。

幽深、牢笼般的深宅大院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故事发生地。

点灯、吹灯、灭灯、封灯,一成不变的仪式在那个没有丝毫生气的陈家大院中每天上演,重复又重复。

在这里,橘红的灯笼并不单单只是作为性占有权的一种象征,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利的化身,只要前一天晚上在哪院点灯、捶脚,哪院就可以在第二天点菜,这是表现人与生俱来的敌对,极力展现人性的“恶”。

点灯、捶脚是陈府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规矩,这个仪式的真实性尽管有待考证,但是代表性和象征性却很强,象征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整个“暂时做稳了奴隶和想做奴隶而不得”○7的历史。

在喜庆、吉祥、光明的假相下,大红灯笼成为了一个悲剧的象征,暗含了在中国封建社会下人的虚伪、阴暗、丑恶乃至病态的心理。

《大红灯笼高高挂》选用强烈明艳的红色尤其是红灯笼来组织空间造型,并通过生理反映对人造成一种极不舒服的心理冲击,在幽闭的深宅大院里,导演借助红色来否定扭曲的生命,透过铺天盖地的红色来展现它所散发出来的腐朽的美丽气息和血腥的灾难气息及无可避免的绝望气息。

这在影片的末尾得到了极致的体现,深蓝色的深宅大院里挂满了大红色的灯笼,俯瞰过去,却俨然一副葬人的棺材。

影片中的深宅大院是传统的铁屋子的意象,代表着封闭、森严、坚固,表达了对封建主义的厌恶与憎恨,俯拍的视角又使陈府显得幽长、封闭、凄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