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的道家思想对文学创造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名词解释: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XXX时期诗歌。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简述XXX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一.XXX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
借古题写新事,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XXX却用悲凉苦恨之调。
二.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大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
如《短歌行》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盘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简述XXX诗歌的特点。
一.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了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
如《燕歌行》全诗清词丽句,情思婉转,缠绵动人,准确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
二.XXX的抒怀之作,写得清俊悲凉,带有拟作性质,然更主要的是藉以抒发战乱中的一种苍凉情怀。
三.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如《黎阳作》气魄高昂却亚于XXX。
简述XXX诗歌艺术特点。
XXX诗歌的艺术特点在于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奇丽,场面阔大,抒情深切不仅指情语凄婉动人,而且指诗中风景描写都笼罩渗透着墨客浓郁的感情色采。
取景开阔宏大,具有豪放之美。
试论XXX诗歌的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XXX的诗歌创作分前后两个时期:一.前期多抒发远大幻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通过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英勇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奇迹和战斗生活的憧憬。
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的爱国勇士形象,颂扬了他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也寄托了墨客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二.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
典型代表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充满了悲苦之辞、愤慨之音。
浅谈儒道佛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谈儒道佛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内容摘要:对于我国文化及其整个社会有着重大影响的主要有儒家、道家、佛家。
人类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割断。
我们要汲取传统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精华来充实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也包括佛教文化在内。
现在有一种偏见,一提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只是儒家文化一家,完全抹煞了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抹煞了佛教徒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其实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佛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
中国文化在悠悠五千的历史长河中得到了卓越的进步与完善,中国古典文学更是文人的智慧的体现,优秀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灵魂,推动着社会的常卓发展。
关键词:儒学;道学;佛学;文化;历史;影响一、儒学孔孟荀是主要代表人物,是作为诸子百家中的一派而出现的。
西汉董仲舒批判吸收了先秦秦汉其余诸家学说,使儒学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主要表现形式是经学。
理学家出入佛老,返归六经,创建了宋明理学,主要表现形式即为理学从梁漱溟到杜维明,他们的时代课题是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复兴儒家文化传统,希望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乃至全球文明中继续发挥她应有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的儒学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这对中国的文化和文学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仁、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他的修身、治国、平天下之理论贯穿于整个思想之中,万事以人为中心强调了人的主观动能性。
儒家文化是中国的主流文化体系,它的目的是使人达到一种高度社会化的人格境界,这是通过“修齐治平”的过程实现的,最终达到“君子”、“圣人”的境界,儒家文化是包含了一套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在内的庞大的体系。
儒家的思想所传授的不外都是“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者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道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宗教思想流派之一-,也是后世道教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
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等,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
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棄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
2、对传统法律制度的影响。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曾以黄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汉初期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后世有人用道法家称呼黄老道家。
儒家独尊后,中国法律制度形成了外儒内法的格局,但道家思想所倡导的法之原则与精神,还是间接隐性地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格局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对传统军事思想的影响。
道家在致力于治身治国的同时,也对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战争给予了高度关注。
所以《老子》、《黄帝四经》、《鹛冠子》、《文子》、《吕氏春秋》、《管子》、《淮南子》中均包括大量的军事思想,另外,黄老道家普遍还有出"义兵”(即正义军队)的思想,而这些观点和思想对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有很大影响。
4、对传统科学技术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科学范式始终在追求事物内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为核心,以天地人关系为主线,以自然为原则,以道、元气、阴阳、有无、自化等为基本概念的有机科学思想体系。
这种科学思想体系与以逻辑分析为核心的西方机械科学思想体系截然不同,却与现代自组织化理论、复杂科学体系有许多相似之处。
5、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庄派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超过了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这种影响如此之大,至今仍然没有过时。
陶渊明诗歌的“自然”之美

陶渊明诗歌的“自然”之美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诗人,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创作的大量的田园诗歌,其个人人格、生活方式及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都值得后代人学习,本文拟就陶诗“自然”之美的角度来分析其诗歌特色。
一、古人关于对“自然”的认识中国古代哲人很早以来就对“自然”这一词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自然的认识存在着相互差别和相互联系的倾向。
《老子》对自然的论述是相当多的,“其贵言也。
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第十七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 (第五十一章)上述引文之自然,笔者以为是自然而然,顺其本性之意,是指一个事物按照其自身的本性为最高法则自然而然的存在并运行着。
这一思想到了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魏晋时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
社会的大动乱,数百年来以儒家名教和仁政为旗帜的汉代奴隶大帝国的悲惨溃灭,引起了社会心理的重大变化,这变化集中表现在对儒家的名教和仁政的理想失去了信心,它再也不是那种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东西了。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处处深切的感受和备尝了和儒家许诺的仁政刚好形成鲜明对比的种种痛苦,并且似乎意识到了一种仁义道德的空谈都是虚假的。
因此,人们开始重视同儒家思想基本相对的道家思想了,而道家这种强调个体生存、率真、自然的思想对魏晋的士人们产生的重大的影响,使得人们追求自己的人格独立和个性尊严,追求随性、洒脱的人生,这种思想也深深的影响了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在“自然”问题上表达了与老子不同的思想观点。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在庄子看来,自然是做为生命个体体验和欣赏的对象出现的,既我们所说的自然界。
到了魏晋时期,由于常年混战,社会极其动荡不安,做为个体存在的生命在瞬息即被毁灭,人们的生命意识异常强烈,他们在万古不变的大自然面前更加感到生命的瞬息性和无可把握性,发出时光易流、生命易逝之叹,“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以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潸然流泪。
魏晋南北朝文化特点

魏晋南北朝文化特点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
下面是有魏晋南北朝文化特点,欢迎参阅。
魏晋南北朝文化特点文化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突出特点⑴科学技术成就突出。
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⑵思想界异常活跃。
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⑶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
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⑷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
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
文化成就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
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
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
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
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
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
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南北朝文学——作品选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
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
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变革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变革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过渡时期,涵盖了220年的时间。
这个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经历了重大的变革与发展。
尤其是在思想领域,这个时期的人们开始探索新的思想与观念,创造出了众多的思想经典,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一、思想状况的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是在上一个时期的汉朝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在汉朝时期,儒家思想被奉为官方思想,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和社会的变化,儒家思想开始受到质疑和挑战,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开始崭露头角。
这个时期最为显著的变化是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在汉朝时期,官员多以武功和家世为重,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才能、学识成为了衡量官员的重要标准。
因此,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了提高,而他们也开始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二、哲学思想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哲学思想开始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变革。
在此期间,包括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在内的各种思想流派纷纷出现,并对传统儒学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此外,佛教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传入中国,成为了一个新的哲学思想流派。
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道家和佛教。
道家强调道教思想,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皆可通过道而得到疗愈和解脱。
佛教则强调生命的苦难、无常和空寂,而通过禅修等方式来达到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解脱。
这两种思想都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文学艺术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兴起,是在物质经济和政治上虽然动荡不安,但对文化思想的需求却仍然保持着高涨。
在此时期,文学艺术得到了强烈的鼓励和支持,大批文学家、诗人、画家等开始涌现,他们以文学、诗歌、小说、传说和演说等方式,记录和传播了人民的思想、情感、理想和创造,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有《世说新语》、《文选》、《文海》、《景德传灯录》等经典,这些艺术作品展现了人们对美、善、真等价值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和时代变迁的深切感悟。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风格与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风格与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转折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丰富多样、充满创造力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这些变化不仅对政治和社会产生影响,还深刻地塑造了当时的文学风格与特点。
文学风格1. 辞章儒雅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作品大都具有辞章儒雅、清新脱俗的特点。
这是因为随着儒家思想在社会上的盛行,儒家经典成为当时文人所倚重的典范。
因此,许多作品在语言运用上追求简练明晰、清新秀丽,以达到一种高尚雅致之境界。
2. 真实感与写实主义与其他历史阶段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擅长通过写实手法描绘真实生活。
许多作品以描写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展示了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类生活的观察与体悟。
这种写实主义风格给了读者一种真实感,使他们更容易投入到文学作品中。
3. 比兴手法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风格特点之一是使用广泛的比兴手法。
比兴是指通过比喻、象征或暗示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手法。
这些比兴手法常常被用来揭示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含义,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文学特点1. "豪放派"与"清谈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坛上形成了两个主要的流派:豪放派和清谈派。
豪放派注重个人英雄主义、奇特离经古怪的表达方式,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独立;而清谈派则偏向于雅致儒家风范,注重言辞之雅、内容之丰富与深邃。
这两种不同风格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在文学领域中共同创造了丰硕的成果。
2. 爱国思想与忧国情怀由于国家政权更替的频繁,文人们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的动荡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和思考。
他们对国家命运、社会风貌以及道德伦理等问题非常关心,并将这些情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忧虑之情。
3. "游仙诗"与"山水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景物描写成为一种常见的文学手法。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摘要: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代最杰出的是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以田园诗成就最大。
陶渊明的生活和思想发展对他的田园创作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的田园诗艺术特色最受后人称道的是“平淡自然”的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正文: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大的文学家之一,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他的艺术特色最受后人称道的就是其“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这一风格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陶渊明个性倾向于自然,不喜拘束,于是在与现实官场不合后,便转而求本性的发挥,转向自然。
加上自汉、魏后,儒家经学渐衰,老庄思想兴起,正配合了他爱好自然的本性,道家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余外物,顺乎自然。
觉察到了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摧残,希望能超越世俗的人际关系网,获得个人内心的平静自在。
或院于山林,或隐于阡陌,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陶渊明正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者。
他不慕名利、喜爱山水,其《归园田居》中写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青山。
”通过《桃花源记》可以看出他对美好淳朴社会的向往,希望能找到一个如《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理想世界。
那里土地平阔,屋舍俨然;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那里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而这和老子笔下“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的生活图景何其相似?于是在他41岁时辞去了仅任职83天的县令一职,并欣喜地认为“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隐柴桑,真正回归了他理想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的田园生活。
道家思想宏通开阔,可以说陶渊明正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者。
在玄言诗盛行的时代,他的出现,给沉闷的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
他的田园诗独具田园风格,为中国诗歌发展开辟了一块新园地。
“古今尊陶,统归平淡”,和同时的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截然不同,包含了对日常生活的热爱。
平淡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格修养,也是他的审美追求,因而在陶诗渊明中出现的经常是一些日常常见的事物,没有奇特的意象,不雕章丽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玄学的发展、主题及对文学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实际是中国文明史上最长的乱世时代,在三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豪强争霸,三国鼎立,西晋统一又短命而亡,接着北方五胡乱华,十六过纷争,南方政权也四带更迭。
在漫长的乱世之中,经济、社会、环境都受到难以估量的破坏,但乱世中的文化却得到新的发展壮大,文学的繁荣,雕刻的兴盛,等等,但其中最引人侧目的,当属玄学的崛起。
(一)魏晋玄学的发展历程
西汉时,汉武帝“摆黜百家、独尊儒术”,名教(所谓名教是指“因名设教的一套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成为西汉巩固起统治的理论基础,但东汉末封建统治的危机和随后汉王朝的崩溃,名教也陷入了危机,对儒家经典的烦琐解释的经学也无法赢得人心。
旧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观念的崩溃,时代危机越演越烈,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思想家把眼光转向《老子》、《庄子》,想继承汉初的“黄老之治”,以道家统帅儒家,于是,魏晋玄学应运而生。
可以说,魏晋玄学是先秦道家思想发展的必然。
先秦时期道家对“有无”问题的探索,有“有生于无”的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思想萌芽,因此,道家思想经两汉的孕育后在魏晋降生玄学是合乎思想史和自身逻辑的,而且玄学的创始人王弼也大量涉及了《太玄》(杨雄著)、《易经》及《论衡》(王充著)等包含道家本体论的书籍并继承了这一思想,魏晋玄学的产生是道家发展的必然。
关于魏晋玄学的分期,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分法。
目前一般将魏晋玄学分为三个阶段。
许多学习和多较承认第一阶段是以何晏、王弼开创的“正始玄学”,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以“自然”统御“名教”,主张“名教本于自然”,主张“贵无论”。
何、王等认为自然是名教之本,名教处于自然。
圣人无为而治,“以无为本”也成了他们解释名教的理论出发点。
第二阶段是一嵇康、阮籍为代表的“名教下合自然论”和以裴顾为代表的“崇有论”(有些学者如防天宝等主张将裴顾的“崇有论”放在第三阶段)。
嵇康、阮籍等以道家的无为思想对抗名教,“非汤武而薄周礼”,公开说老子、庄周“吾之师也”,倡导“越名教而任自然”。
其实这只是“正始玄学”扬道抑儒的异端。
第三阶段是向秀和郭象,他们修正了何、王、嵇、阮之说,认为名教和自然是同意的关系,主张“名教既自然”,以郭象的《庄子注》为标志。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重要奠基者,而郭象的《庄子注》标志和魏晋玄学的顶峰。
至于东晋时期的脏湛和僧肇,主张玄学与政治脱离关系,这导致了他们的玄学思想脱离了原来发展的轨道,算不上玄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当然有些学者将东晋玄学作为玄学发展的第四阶段),僧肇在理论上取消有无、本末的对立,宣扬出世主义与政治失去联系,可以说客观的标志着玄学的终结。
(僧肇是僧人,佛教学者)
(二)关于魏晋玄学的主题
关于魏晋玄学的主题,有很多学者都作过研究,但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我们先看一下一些学者的看法。
汤用彤先生指出,魏晋玄学“已不复拘守宇宙运行之外用,进而论天地万物之本体”(《魏晋玄学流别略论》),他认为魏晋玄学所探讨的中心、重心是“宇宙本体论”,以辩论有无问题为中心议题。
这中观点代表了许多人的看法。
而近年来许抗生先生有指出,“除了何晏、王弼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宇宙本题论外,玄学家嵇康、阮籍并不讨论有无有本体问题,向秀、郭象更是反对本体论的……我们认为玄学的普遍共性,并不是宇宙本体论,而确切
的说,应该是讨论宇宙万物的自然本性论的问题。
”但本体与本性有何不同,有何、王的本题论玄学转向嵇、阮的本性论玄学,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无从而知。
冯友兰先生在其,《中国哲学简史》中把魏晋玄学定义为“新道家”,认为魏晋玄学是先秦道家哲学在魏晋时代的复兴,其主题就是捞、庄的“道”论。
文革前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第二册中将魏晋玄学的主题视为“哲学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斗争表现为魏晋玄学内部的两条线路的斗争”。
1983年汤一介先生出版的《郭象与魏晋玄学》中指出:“它所讨论的中心为‘本末有无’问题”,并进一步指出“讨论‘本末有无’这个形而上学本体论则是它的特质”。
1990年方天立的《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则说“魏晋玄学……主要是讲宇宙‘自然’和社会‘名教’的关系的理论”。
面对如此多的说法,那么哪一种才是玄学真正的主题呢?1994年的第二次全国性魏晋玄学研讨会对此作了讨论。
会议认为,魏晋玄学的主题是:1自然与名教的关系。
2有无关系。
3天人关系。
4超越。
5忧患关系。
会议得出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如果把玄学作为一个本体来把握的,那么对于其主题的各种不同提法正好可以互补,挂怒主题的歧异性见解在自然名教的关系中能够作出一个统贯的工作,各种观点并不矛盾,是一致的。
所谓玄学,其实是指从本体论的角度来探讨人生问题、政治问题和精神问题的境界。
”
应该说,会议作出的解释是科学和合理的。
(三)魏晋玄学的文学的影响
魏晋玄学是一中思辩性的哲学,他对文学的积极影响主要是其思想对文学的渗透来体现的。
玄学中的重要议题之一是名教与自然,自然是玄学推崇的思想,与“自然’想通的有“真”,他们来自老、庄哲学,指没有世俗伪饰、保持天性、自然而然的境界。
“自然”和“美”没有在魏晋文学中占主导地位,但体现他们的陶诗和阮籍等对它的叙述,却对整个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后人把“自然”、“真”、“美”视为文学的极致。
言意之辩也是魏晋玄学的重要议题,它讨论的是言辞和意旨的关系,其中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论(这观点最早见于《庄子》)对文学创作和鉴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与言外”,抒情性的中国诗歌的精髓正是缘与庄子哲学老魏晋玄学的启发。
魏晋时代的士大夫追求一种“魏晋风流”的人生境界,而它是“玄”的心灵世界的外观,它的外在特点可以概括为:颖悟、旷达、率真。
魏晋风流与文学有密切联系。
陶渊明、嵇康、阮籍、王羲之等文化名人都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他们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是魏晋风流的体现和载体。
魏晋风流以它美好的影象对后代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玄学作为一个时代的思想,不仅有着不可替代的时代效用,也对后世的文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即使现在依然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参考资料:《中外文化概论》(任闻主编)
《中国文化概论》(方克立、张岱年主编)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有无之辩——魏晋玄学本体思想再解读》(康中乾著)
《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王晓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