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后路内固定技术进展
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阳审校
[摘要] 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是临床上常见的上颈椎疾患,可导致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临床上多采 取积极的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以后路复位植骨内固定为主。后路内固定技术主要包括线缆技术、椎板夹技术、经 C1C2关节 螺钉技术(Magerl技术)、钉板系统以及钉棒系统,每一种技术都有其优势及不足。钉棒技术已成为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 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文章就常见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技术的演进、特点以及新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寰枢椎不稳;后路内固定;螺钉固定;侧块螺钉;椎弓根螺钉 [中图分类号] R65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8199(2018)10111506 [DOI] 10.16571/j.cnki.10088199.2018.10.025
·1116·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8年 10月 第 31卷 第 10期 JMedPostgra,Vol.31,No.10,October,2018
[Abstract] Atlantoaxialinstabilityordislocationisacommonuppercervicaldiseasewhichcanleadtoseriousoutcomesinclu dingsensoryandmotordeficitorevensuddendeath.Therefore,activesurgicalinterventionisoftenrecommended.Themostpopular surgicalprocedureforatlantoaxialinstabilityisposteriorbonegraftandinternalfixation.Posteriorstabilizationtechniquesmainlyin cludewiringtechniques,interlaminarclampfixation,C1C2transarticularscrewfixation(Magerltechnique),screwplatesystems, andscrewrodsystems.Eachtechniquehasitsadvantageandshortcoming.Thescrewrodsystems,alongwithvariousmodifications, hasbecomethemostpopularinternalfixationtechniqueforposterioratlantoaxialstabilizationinclinic.Thisarticlereviewstheevolu tion,characteristicsandnewadvancementofsomeprevailposterioratlantoaxialfixationtechniquesinpurposeofgivingareferencefor surgeonstohaveabetterunderstandingofposteriorfixationtechniquesandmakeareasonablechoiceinclinicalpractice. [Keywords] atlantoaxialinstability;posteriorfixation;screwfixation;lateralmassscrew;pediclescrew
《2024年颈椎后路内镜Key-hole手术经腋下型入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范文

《颈椎后路内镜Key-hole手术经腋下型入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颈椎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更是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传统的开放手术虽然能够有效地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但术后恢复时间长,并发症较多。
因此,寻找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手术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颈椎后路内镜Key-hole手术经腋下型入路作为一种新兴的微创手术技术,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该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
二、方法1. 病例选择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年龄范围为25-65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
2. 手术方法实验组采用颈椎后路内镜Key-hole手术经腋下型入路,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等指标。
3. 观察指标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记录术后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
三、结果1. 手术相关指标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实验组采用的颈椎后路内镜Key-hole手术经腋下型入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的优点。
2. 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随访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实验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较轻,且疼痛缓解速度较快。
3. 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恢复时间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恢复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颈椎后路内镜Key-hole手术经腋下型入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术后恢复效果。
四、讨论颈椎后路内镜Key-hole手术经腋下型入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以下优点:首先,该手术方法创伤小、出血少,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其次,该手术方法在保护神经功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最后,该手术方法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
颈椎后路经关节内固定技术的最新进展

(总207)·47·
钉内固定技术也有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报道,这种技
术不仅固定牢固,而且相对安全、简单‘19埘】。
5小结
综上所述,对于颈椎不稳,除标准的椎弓根螺钉 固定、侧块螺钉固定技术外,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
定是另一种可供选择的内固定技术。特别是在一些
先天畸形、肿瘤、创伤及既往手术等引起异常解剖和
其他方法置钉失败的情况下,经关节内固定可作为椎 弓根螺钉固定和侧块螺钉固定以外的一种有益的补
(eds):Cervical srIine I[J].Vienna:Springer-Verlag,1987:
322—327.
[10]Richter M,Schmidt R,Claes L,et a1.Posterior atlantoaxial
fixation.Biomechanical in vitro comparison of six different
techniques[J].Spine 2002,27(16):1724—1732.
万方数据
·48·(总208)
[11]Pusehak TJ,Anderson PA.Posterior Cl-C2 transarticular screws[J].Techniques in Orthopaedics,2003,17(7):
基金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 20078201)
点,尤其在控制旋转和侧屈的稳定性上,可有力地促 进局部的植骨融合,结合后路c㈨经关节螺钉固定, 可视为能满足当前临床需要的一种较好的枕颈融合 方法。 2后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
尽管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 特性,然而由于该部位复杂的解剖关系,如果置钉不 当可能导致脊髓、舌下神经及椎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 症。Richter等¨叫使用体外尸体标本模型评价6种不 同的后路寰枢固定技术的三维稳定性,认为经关节螺 钉加寰椎爪的三点固定技术的移动范围最小,在颈椎 屈伸方向上能提供较好的稳定性。笔者认为经关节 螺钉固定,颈椎在旋转和侧屈方向最稳定,而C。、C: 多轴钉棒系统固定的颈椎稳定性最差。Puschak 等¨u提出单纯的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技术是一种两 点固定,它具有良好的抗轴向旋转和抗侧屈特性,但 抗屈曲和后伸的特性较弱。而经寰枢关节螺钉加寰 椎爪固定为三点固定,在抗轴向旋转、侧屈和前屈后 伸应力方面具有最大的优点,假关节发生率最低。王 超等¨21则认为2枚螺钉固定下寰枢关节的稳定程度 足以保证植骨融合,用钛缆再加1个固定点是不必要 的。如果在寰枢椎后弓间植入颗粒状松质骨,植入的 骨质就不需用钛缆固定。
寰枢椎前后路固定技术及融合器研究进展

寰枢椎前后路固定技术及融合器研究进展邹小宝;马向阳;陈育岳;王宾宾;杨浩志;葛苏【摘要】寰枢椎疾患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是治疗寰枢椎疾患的主要方法.与下颈椎不同,寰枢椎融合器目前在临床上尚未获得广泛应用.本文总结目前常用的寰枢椎前路和后路内固定技术,介绍寰枢椎植骨融合方式,对寰枢椎前路及后路融合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寰枢椎手术技术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年(卷),期】2018(010)002【总页数】5页(P117-121)【关键词】寰枢关节;关节不稳定性;寰椎;枢椎;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内固定术;骨螺丝;骨板;脊柱融合术;骨移植;融合器【作者】邹小宝;马向阳;陈育岳;王宾宾;杨浩志;葛苏【作者单位】510010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脊柱外科;510010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脊柱外科;510010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脊柱外科;510010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脊柱外科;510010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脊柱外科;510010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脊柱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4.7;R687.3创伤、炎症、肿瘤、先天或后天畸形等因素均可导致寰枢椎疾患,患者多伴有寰枢椎失稳,可进一步出现脊髓受压及神经损害,往往需要手术治疗。
寰枢椎固定融合术可实现寰枢椎间骨性融合,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有效术式。
其固定方式包括后路和前路内固定,目前仍以单纯植骨为主要植骨融合方法。
与下颈椎椎间融合器不同的是,寰枢椎部位应用融合器较为困难。
作为目前国内外研究最多的寰枢椎融合器装置,寰枢椎侧块关节间融合器符合传统脊柱椎间融合器的设计思想;而后路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间融合器后路寰枢椎板间融合器等也相继见诸报道[1-2]。
本文就寰枢椎前后路固定技术及融合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寰枢椎内固定技术1.1 后路固定1910年Mixter等[3]最早报道使用双股编织、经安息香树脂浸泡的丝线线圈固定寰枢椎;随后发展为钢丝捆扎,包括Gallie技术[4]、Brooks技术[5]及Sonntag 改良技术[6],虽具有临时固定作用,但其瞬时稳定性、抗侧屈及抗旋转作用均较差,且钢丝需要穿透椎板下,损伤脊髓的风险较大,目前已较少采用。
寰枢椎前后路手术配合

前路松解复位后路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王超(即经口咽联合后路寰枢椎松解复位内固定)王超,男,主任医师,北医三院骨科颅椎组,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专业:骨科(上颈椎外科),自1990年以来,专心研究上颈椎(即寰枢椎,也称高位颈椎、第1、2颈椎)病损的诊断与治疗,已有17年以上临床经验。
到2008年1月止,已经手术治疗寰枢关节病人1500余例,是世界上亲自实施上颈椎手术例数最多的医师,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只做上颈椎手术的脊柱外科医师。
实施了三种寰枢关节后路融合术式:改良Magerl术(至2008年1月已完成118例)、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术(至2008年1月已完成378例)、使用枢椎椎弓根钉的枕颈固定术(至2008年1月已完成324例)和经口咽入路寰枢关节松解复位术(至2008年1月已完成276例)。
这些新方法的应用使寰枢关节疾病的手术效果和安全性有了很大地提高,已经使我国颅椎外科治疗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承担的国家级和部门级研究项目及发展方向:负责北京大学十五211工程运动系统疾病学科群子项目《寰枢关节外伤和先天畸形的外科治疗》。
学习及工作经历:1983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
1983年至1985年在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任住院医师。
1986年至1989年在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院学习,获外科学硕士学位。
1990年起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工作,2001年获得主任医师职称。
2002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成立颅椎外科专业组后任组长。
社会职务及学术职务:《中华外科杂志》特邀编委《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特邀审稿人《中华骨科杂志》通讯编委当枢椎齿突或寰椎横韧带的完整性缺失后,寰枢关节失去稳定性,寰椎会出现前移位。
随着病程的延长,寰椎前移程度加重且向前下方倾斜,枢椎上关节面变形,向前下方移位的寰椎最终固定在脱位的位置上。
后路内固定技术在颈椎创伤中应用

合 , 中 未 发 生 神 经 根 、 动 脉 和 脊 髓 损 伤 等 并 发 症 , 钢 板 术 椎 无
螺 钉 松 动 或 断 裂 , 椎 生 理 弧 度 得 到 恢 复 , 髓 受 压 情 况 改 颈 颈
善 。1例 多 发 性 颈 椎 间 盘 突 出 外 伤 后 四 肢 不 全 瘫 患 者 , 路 后
手 术 6周 后 神 经 功 能 未 见 恢 复 行 前 路 手 术 , 后 2 h发 现 颈 术
部 有 活 动 性 出血 , 局 部 血 肿 清 除 , 血 , 口愈 合 。7例 上 经 止 切 颈 椎 损 伤 患 者 , 1例齿 状 突 骨折 因 椎 板 夹 加 压 过 度 使 齿 状 除 突后 倾 留有 颈 枕 部 轻 度 疼 痛 外 , 患 者 症 状 消 失 。7例 下 颈 余 椎 骨折 脱 位 患者 脱 位 完全 复位 , 中 1例 A级 术 后 神 经 功 能 其 无恢 复 , 2例 B级 1例 恢 复 至 C级 , 2例 C 级 1例 恢 复 至 D 级 , 1例 恢 复 正 常 , 另 D级 2例 均 恢 复 至 E级 。3例 原 有 颈 椎 间 盘 突 出 患 者 1 B级 元 明显 神 经 改 善 , 例 2例 c级 1 恢 复 例
根 据 手 术 需 要 决 定 切 口长 度 , 露 手 术 节 段 。 显
1 2 1 A o x固定 : 5例 , , 状 突 骨 折 ( n e o Ⅱ型 ) .. pf i 共 C齿 A dr n s 3例 , 陈 旧 性 半 脱 位 2例 。显 露 枕 骨 下 缘 、 椎 后 弓 、 椎 C, 环 枢 椎板 , 环椎后弓和枢 椎椎板 及棘 突基部 表面磨 成粗 糙面 , 将 以备 植 骨 。剥 离 c 椎 弓 上 缘 环 枕 韧 带 附着 点 和 C ,椎 板 下 缘 黄 韧 带 附 着 点 , 入 上 下 椎 板 夹 , 骨 , 侧 同 时 均 衡 加 置 植 双 压 , 断剩余连接杆。 剪
下颈椎和颈胸段固定:最独到的技术操作和精辟见解

下颈椎和颈胸段固定:最独到的技术操作和精辟见解原标题:下位颈椎和颈胸段固定技术-适应症、技术和结果对于脊柱外科医生来说,下位颈椎和颈胸交界处是一个相对困难的区域。
由于在较小的颈椎和较大的胸段交界处有不同的过渡应力,靠近神经血管结构,以及复杂的解剖结构,在固定这些区域时必须极其小心和精确。
侧块螺钉、椎弓根螺钉和经椎板螺钉目前是下位颈椎和上胸椎的标准选择。
本文介绍了与这些固定技术相关的手术解剖、陷阱和精辟见解。
外科解剖下位颈椎呈前凸姿势,每一个脊椎由椎体、上下关节突、椎弓根、椎板和一个棘突组成。
颈椎的椎板很薄。
椎弓根较小,向内侧方向。
小关节是由侧块的上下关节突形成的。
颈椎小关节的方向在本质上是冠状的,可以防止脊柱过度伸展。
由于没有与肋骨的关节连接,颈椎的活动能力比胸椎大得多。
相比之下,上胸椎由于增加了与胸腔肋骨连接的因素而具有不同的特性。
生理性脊柱后凸的发生是因为背侧椎体相对于腹侧椎体表面的高度较大。
从C5到T1向下移动,椎弓根的高度和宽度增加,椎弓根与椎体之间的夹角随之减小。
胸椎小关节方向位于冠状面,对运动有限制作用。
所有这些因素都让胸椎比颈椎具有更少的屈曲和伸展功能。
下位颈椎需要考虑的另一个因素是C7椎体的独特性。
通常被描述为过渡椎并代表颈胸交界处,其小而薄的侧块、增加的生物力学应力源以及与神经血管结构的紧密接近使得C7椎体在手术中成为一个挑战。
此外,椎动脉通过横突孔的5%的发生率使得在此节段椎弓根和侧块的内固定过程中避免了C7最重要的横突孔。
几个肌肉组可以帮助了解颈胸椎区域的后路固定技术。
斜方肌位于C7-T12棘突的内侧。
菱形肌肉也包围着这个区域。
存在锯齿肌、后、下、上肌,以及从棘突延伸到肋骨的横突和后角的几块脊肌。
这些肌肉在中线两侧形成一条6厘米到8厘米的肌带,插入到下面的骨质上。
神经血管束从肋间血管升起,神经向后延伸到横突下方,到达肌层。
这些肌肉的神经支配来自颈神经背支的内侧支和外侧支。
锁骨下动脉颈深支横过C7横突和第一肋骨时,向下后肌供血。
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影像学评价进展论文

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影像学评价研究进展摘要:椎弓根是连接椎体与椎板间最为坚强的骨性结构,椎弓根螺钉固定是最可靠的脊柱后路内固定。
与腰椎和胸椎相似,颈椎椎弓根螺钉的三柱固定能提供较以往一些固定方法更牢固的稳定性[1,2]。
由于颈椎椎弓根在解剖学上的毗邻关系,使椎弓根螺钉置入术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风险,颈椎椎弓根形态个体差异也限制了该手术的广泛应用[3]。
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x线、ct断层扫描、计算机导航技术等影像学方面的研究,以提高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颈椎;椎弓根螺钉;影像学【中图分类号】r3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106-021传统的x线评价技术目前国内外文献中关于使用x线术中或术后进行置钉安全性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正位、单侧斜位、双侧斜位或多种位置摄片相结合的方法。
刘一等[4]认为采用双斜位x 线片方法判断椎弓根螺钉孔道,与正、斜位x 线片相结合方法和单纯斜位x 线片方法相比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准确性。
判断位于椎弓根中央、穿破内侧椎弓根皮质和穿破外侧皮质这3种孔道位置时,双侧斜位x线片法的准确性分别为90.2l%、90.76%、94.74%,高于其它两种渎片方法。
解京明等[5]通过c形臂x线机以不同角度拍摄尸体颈椎样本的斜位片观测颈椎椎弓根。
认为术后最重要的是观察椎弓根螺钉是否穿破椎弓根的(四壁)上下壁和内外侧壁,是否穿破上下壁只能通过术后55°斜位片观察。
但是否穿破内外侧壁必须通过ct检查,由于ct金属伪影的存在, ct不能判断螺钉与椎弓根上下壁的关系。
在下颈椎下部分及颈胸段(c6~t1)置钉,术中行x线斜位摄片时,由于肩部的阻挡或置入螺钉粗大钉尾的遮挡,其椎弓根全长很难清晰显示,而行侧位摄片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遮挡的问题。
国内有学者使用术中侧位x线对置钉进行评估,认为侧位x线片评价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置入深度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简便而实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岱塞田医堂2Q!Q至!日簋22鲞箍!期颈椎后路内固定技术进展余霄1,庞清江2,俞光荣【中图分类号lR681【文献标志码lC【文章编号】1671-0800(2010)01.0113.05传统的颈椎后路同定只限于用钢丝、钢缆、Luque棒和环等周定,由于周定强度不够,已逐渐被淘汰。
近年来后路钉板或钉棒固定技术的出现,以其可提供前路钢板周定I司等的孥强固定,甚至更大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被广泛用于治疗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颈椎小稳。
我们对关于颈椎后路螺钉固定的基础研究、适心证、技术及并发症等方面进展综述如下。
l颈椎后路内固定的适应证后路螺钉内固定系统可提供可靠的稳定性,可应崩于需同时行后路减压的颈椎固定。
后路钢板螺钉技术适应证有:(1)颈脊髓病而行多节段椎板切除术患者;(2)创伤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颈椎彳i稳、滑脱;(3)颈椎畸形重建;(4)椎体、颈髓肿瘤术后重建稳定:(4)颈椎前路或其他手术后引起颈椎假关节形成、/fi稳。
2颈椎侧块螺钉技术2.1固定原理颈椎侧块螺钉同定术是将钢板的螺钉或棒同定于颈椎外侧块上,配以植骨,该内固定系统的关键在于侧块的进针点和角度。
颈椎侧块前内方有脊髓,前方为椎动脉及颈神经根,为避免椎动脉及脊髓的损伤,现有的置钉均采用侧偏:颈神经根位于上关节突的侧前方,为避免关节I}fi损伤造成创伤性关节炎及防止神经根损伤,螺钉应向头侧倾斜;C,侧块较小,应用侧块螺钉容易损伤下关节突,此时则应强调向头及侧偏角度要大,才能获得良好的作者单位:1.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上海200065;2.宁波市第一二医院,浙江宁波315010作者简介:余霄(1982一),男,浙江省余姚市人,博士研究生在读。
固定及减少关节的损伤…。
有人将颈椎侧块分成4个区域,经测量发现,椎动脉投影于近纵中线的内上和内下区,神经根走行丁.近中横线的内上、内卜.及外下区;侧块后正中点距硬膜平均约9.2mm,距E、卜^神经根分别约5.7mm和5.5mm;上下关节突均斜向上。
由此可见,在侧块中点或稍内侧进钉并向上倾斜安全可行,而进钉点内移会因增加螺钉经过侧块内长度而使固定强度增强,但为避免椎动脉损伤,其外倾角亦相应增大。
卜倾角越大,本位神经根损伤可能性越小,但却增加了上关节突骨折和上位神经根损伤可能幢1。
生物力学的研究表明,侧块螺钉固定较传统的钢丝搠绑对屈伸方面无明显优越性,而在抗扭转方面只有后路钢板固定加植骨融合才能提供良好的稳定性。
固定侧块的螺钉有单皮质和双皮质两种,后者抗拔出能力要强十前者,但并发神经症状也较多。
在不同的节段,螺钉抗拔}}l力也有明显不同,一般在C:及C,最小,而在C。
最大。
松动与抗拔出力有密切关系,应用螺钉越长,抗拔出力越大。
但有研究表明,同样长度为20mm的侧块螺钉与椎弓根螺钉相比,侧块螺钉的最大拔出力明显大于椎弓根螺钉b1。
2.2适心证颈椎侧块内固定技术适应证有:(1)创伤、减K和骨病导致的棘突关节突和椎板的缺如,或损伤其中包括同侧椎弓根、椎板骨折伴侧块分离;(2)颈前、后柱联合损伤伴明显的旋转性不稳;(3)颈椎脱位合并椎板骨折,骨折块入椎管:(4)椎管狭窄并椎体小稳川。
2.3技术要点(1)手术暴露范围。
Stauffer建议后弓外软组织的剥离应限定在中线外Icm内,以避免在深层次的切除过程巾损伤椎动脉;Simpson则认为后弓外侧的剥离成年人应控制在中线外1.5cm,儿童不超过1cm。
Ebraheim对50个寰椎骨标本椎动脉沟测镀发现,椎动脉沟在后弓外侧皮质上最内侧方的切迹到中线的距离,男性为19mill,女性为17mm,最小值为12mm。
因此,后方暴露应控制在12mm序右,对后弓的切除更应限制在8mm内。
王慧敏等“1对寰椎骨的放射学测肇及手术实践表明,只要注意紧贴后弓的后下方骨膜下操作,对寰椎后方软组织的剥离可达中线外2cm处。
(2)置钉点。
Roy—Camille提倡置钉点靠近关节突顶部、侧块中线上,与矢状面10(。
)成角,与冠状面10o)侧偏。
Magerl提倡置钉点在关节突顶部下方,关节突中点偏内侧2~3mm,矢状面上平行于关节突关节面,向外倾25(。
)左右。
An和Anderson建议进钉点在侧块中心内侧lmm处螺钉方向向头侧偏15(。
)~40(。
),向外倾10(o)~30o),能避免损伤椎动脉和刺激神经根‘61。
(3)螺钉应J|j长度。
螺钉应用长度在不同置钉技术中有明显不同,小同学者观点也不相同。
Roy.Camille应用8.1~17mm的螺钉,Magerl则用15~16mm的螺钉。
应用双侧皮质螺钉时,最好不要穿过对侧皮质lmm,在C,节段应用的螺钉应稍短。
2.4并发症颈椎侧块螺钉固定加植骨融合易损伤神经根、脊髓及关节突关节面,这与螺钉的长度、位置和方向有直接的关系。
为了避免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术者必须熟悉颈椎的解剖。
Ebraheim等对侧块后方中点与脊髓和神经根的火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侧块后方中点距硬脊膜的平均距离为9.2mm,距上、下位神经根的距离分别是5.7mm和5.5mm。
由侧块后方中点或稍内侧进钉并向外上方倾斜是安全的。
颈脊神经在通过椎问孔后,分为前、后2支,前支粗大,存横突前外侧形成颈从及臂从;后支细小,绕过J:关节突在其基底部转向后方,支配附近的颈后部解剖结构。
颈神经后支的走向与上关节突关节面旱一定夹角,在C,为23.7(o),Cs为29.8(。
),C,减小为23.5(o):与上关节突顶点的平均距离C,最大(7.4mm),在C,最小(5.5mm)。
因此,螺钉由侧块的外上区域穿出时应避开.卜火节突基底部,否则町能引起脊神经后支损伤,导致术后项背疼痛及感觉异常。
术后螺钉松动也是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1%~5.O%。
有学者认为,螺钉松动与患者假关节形成及脊柱反曲纠正失败有关。
Kallff等指出,侧块螺钉加用植骨/fi仅能获得良好融合,而且可以防止假关节形成,因此加用植骨或许能减少螺钉松动发生率。
由于个体解剖结构不同,手术前应常规行x线及轴向CT检查。
一般情况F侧块螺钉穿过双层皮质,j£把持力最大;虽然这样做将增加血管损伤的危险,但临床研究显示穿透双层的侧块螺钉足安全的。
临床中可通过x线斜位片束了解螺钉的位置及其毗邻关系,术巾斜位片还町以j|}c测避免螺钉过长损伤周同组织。
其他并发症如钢板断裂、侧块骨折、术后脊柱假关节形成、反曲、邻近节段退变加重及术后颈椎活动受限等也彳J.报道n1。
3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3.1原理寰椎无典型的椎弓根结构,一般将椎动脉沟处的后弓看作是寰椎的椎弓根。
寰椎椎弓根螺钉即是螺钉经由寰椎后弓和后弓峡部(即椎弓根部)V-.寰椎侧块内的同定技术。
部分螺钉轨道经过寰椎侧块部分。
马向阳等“1测量结果显示寰椎侧块中部平均宽度12.78mill,平均高度12.95mill,寰椎椎弓根平均宽度8.57inlll,椎动脉沟下方寰椎后弓宽度为8.46inrn,寰椎椎弓根的平均高度5.83rain,以上数据表明对于放置3.5mill的椎弓根螺钉是可i,的。
陈志伟等”1对7例标本共70个下颈椎(c,ModernPracticalMedicine,January2010,V01.22,No.1~C,)椎弓根进行CT扫描,测节结果显示椎弓根高度大于其宽度,椎弓根高度均值>6.5nun。
自C,~C,呈增大趋势,C3为6.57mm,C7为8.0mlnlC3~C,外径宽度亦旱增人趋势,其中C,为6.57mm,C,为6.84mini髓腔内径宽度以C3最小,仅1.74mm,而C,最大,为3.84mm。
男女之间数据也存差异,女性相对小些。
由于椎弓根形态筹异较明显,因此椎弓根螺钉应用强调个体化。
颈椎椎弓自身的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复杂,内邻脊髓,外邻椎动脉,上下有神经根跨越,椎弓根的变度小,角度变化也很特殊。
手术前心做放射学检查测量和术中对骨性标志点定位进行置钉。
徐荣明等指}}{,椎弓根与其下方神经根距离在C3~C7为1.4~1.6inlll,与}:方神经根问无明显问隙。
术巾螺钉损伤椎弓根内侧壁和上侧綮的危险性比损伤外、下侧壁危险性大。
Stanes.CU等指出C,椎弓根高、宽度虽较|』位椎体大,fH置钉角度变化大,使得椎弓根螺钉损伤内、外侧壁及邻近组织的危险性增加,从而对置钉提出了更高要求。
Kotani等经过生物力学测试,椎弓根螺钉固定对颈椎三柱损伤模璀的固定效果最好,在多节段同定时抗旋转和伸展力的作用最强。
因此,在i柱/fi稳方面,尤其在旋转及J}}i伸负荷下,能提供良好的稳定作用,亦能提供更好的轴性负荷,适合于需行前后路联合减压术患者。
Jones等用直径3.5mm的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随机左右两侧固定56具尸体的c:~c,椎体,然后测定两者的抗拔f{{力,结果显示前者(甲均617N)为后者(平均355N)的2倍,可减少颈椎屈曲畸形和螺钉松动等并发症的发,董。
3.2适应证经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牢固的三维稳定性,其适应证几乎包含传统颈椎所有手术的适应症:(1)颈部脊椎脊髓肿瘤手术治疗者{(2)各种颈椎退化性病变及代谢性疾病估计手术减压后有不稳者:(3)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变致小稳者,颈椎结核性疾病需手术治疗者;(4)所有外伤致各种c:~C,的颈椎不稳定,颈椎骨折脱位者;(5)颈椎问盘突f{{,颈椎不稳症需手术者;(6)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7)多次颈椎传统手术后出现/fi稳定而需再次翻修的者。
3.3技术要点术前了解患者一般情况,常规行颈椎正侧位及45(。
)双斜位x线片榆奁,并行椎弓根CT水平扫描以测量椎弓根高度及宽度、后侧皮质至前侧椎体皮质的距离、椎弓根与矢状面夹角、椎动脉到侧块后壁的距离以选择进针点及方向[10I。
关丁.置钉点及置钉角度有不同争论。
对寰椎而言,与椎动脉沟下方寰椎后弓内侧113不同的是外侧113高度为4.25rain,该处后弓稍厚,避开了椎动脉压迹的最深处,髓腔相对较大,由此处放置3.5mm的螺钉安令性较大。
闪此,理想的寰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位置应在椎弓根中点的稍外侧。
寰椎椎弓根的高度,特别是椎动脉沟下方的寰椎后弓高度,数值均在5.0mm左右,其实际大小是寰椎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主要限制W素。
马向阳等认为当寰椎椎弓根的高度或椎动脉沟下方的寰椎后弓高度其中任一参数小于4.0mm时,不宜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同定,此时推荐采取寰椎侧块螺钉崮定。
对丁.螺钉进钉角度日前仍无定论,钻孔椎向内倾斜面的角度与术前CT测量结果一致,向头尾端倾斜的角度应由C臂机监视下证实。
椎动脉出寰椎后进入颅内之前,为椎动脉第3段,此段无骨质保护,在显鳝寰椎后弓及植入螺钉时,心保护好椎动脉第3段防I卜损伤。
对于C:椎体,Roy—camile推荐螺钉进入点位于C:侧块的卜内侧象限部,Smith等推荐C:~C,关节中点上方3~5mm处,内偏10(o)~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