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前路内固定方法及其进展

合集下载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中国骨伤 2 0 1 3 年1 0月第 2 6 卷第 l O 期 C h i n a J O r t h o p T r a u m a , O c t . 2 0 1 3 , V o 1 . 2 6 , N o . 1 0

8 7 3・

综 述 ・
下颈椎前 路椎 弓根螺钉 内固定技术 的研究进展
李杰 , 赵刘 军 , 徐荣明 , 张明 , 蒋伟 宇 , 祁峰
( 1 . 宁波大学医学 院, 浙江 宁波 3 1 5 2 1 1 ; 2 . 宁波 市 医 疗 中心 李 惠 利 医 院 骨 科 , 浙江 宁波 3 1 5 0 4 0 ; 3 . 宁波 市第 六
医院脊柱外科 , 浙江
宁波
3 15 0 4 0 )
【 摘 要 】 与 传 统 前 路 和 后 路 手 术相 比 , 下 颈 椎 前 路 椎 弓根 螺 钉 内固 定 技 术 ( a n t e i r o r t r a n s p e d i c u l a r s c r e wf i x a t i o n .
A T P s ) 具 有 较 好 的 生 物 力 学优 势 、 相对安全等特点 , 仅 通过 一 次 前路 手术 可解 决减 压 和 重 建 两个 问题 。 但是 由于 A T P S
点 及 未 来 发展 方 向 。
【 关键词 】 颈椎 ; 内固定 器; 综述文献
DoI : 1 0 . 3 9 6 9  ̄. i s s n . 1 0 0 3 — 0 0 3 4 . 2 0 1 3 . 1 0 . 0 2 1 P r o g r e s s o n c e r v i c a l a n t e r i o r t r a n s p e d i c u l a r s c r e w i f x a t o r s f o r l o w e r c e r v i c a l v e r t e b r a e L I J i e , Z H A 0 L i u - j u n , XU

颈椎前路板钉系统的基本原理

颈椎前路板钉系统的基本原理

颈椎前路板钉系统的基本原理
颈椎前路板钉系统是一种用于治疗颈椎疾病的手术技术,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解剖学原理,颈椎前路板钉系统是通过颈椎前路手术进入椎体之间的空间,这个空间通常是由于椎间盘突出或者椎体间隙变窄引起的压迫神经根或脊髓,手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椎间盘切除和椎体间隙扩大来减轻神经结构的压力。

2. 椎间融合原理,颈椎前路板钉系统通常包括椎间融合技术,手术中医生会使用植入的骨融合装置(通常是植骨粉或植骨蛋白)来促进相邻椎体的愈合,从而稳定颈椎的结构并减少疼痛。

3. 内固定原理,手术中医生会在椎体之间植入金属板和螺钉,这些金属装置的作用是在手术后固定相邻的椎体,防止它们之间的运动,从而加速愈合过程并增加手术成功率。

4. 神经解压原理,对于患有颈椎疾病的患者,颈椎前路板钉系统的另一个基本原理是通过手术去除压迫神经的组织,如椎间盘突出物或骨刺,从而减轻或消除神经症状。

总的来说,颈椎前路板钉系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手术进入颈椎前路,解剖学原理解除神经压迫,椎间融合和内固定原理稳定颈椎结构,从而达到减轻症状、促进愈合的治疗效果。

这种手术技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但需要患者在手术后进行一定的恢复和康复训练,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颈椎前后路手术配合讲义

颈椎前后路手术配合讲义
逐层缝合切口。
(二) 后 路
1. 后路术式
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侧块钢板固
定术
2. 后路的优势
对于多节段椎管狭窄的病例可使椎管横截 面积扩大,达到有效减压
可直接解除关节突交锁,清除凸入椎管内 的椎板、关节突碎片及断裂的黄韧带
手术体位
合理的手术体位是手术成功的基本保证,安置手术体 位既要符合手术操作的需要,保持正常呼 吸、循环及 神经功能,又要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俯卧位摆放不 当会造成手术失血量增多,神经麻痹或损伤。颈椎后路 手术多取俯卧位,头面部用头架支撑固定,调节头架保 持屈颈位,以开大椎板间隙,防止颈椎反屈畸形,减少 脊神经的损伤机会。双上肢以中单固定于躯体两侧,双 肩部用4~5 cm的胶布斜贴至对侧髂后上棘至床档,以 充分暴露颈椎间隙,胸腹两侧、骨盆用长枕头垫起,使 胸腹悬空,勿受压,以防影响呼吸功能,膝下垫一薄海 绵枕头,脚踝垫软枕,固定双下肢。由于患者身上带有 多种管道、导线,变换体位时,易发生导管脱落、移位 及循环功能紊乱,故翻身时应加强监测,妥善固定好各 种导管,并专人站于患者头侧做有效牵引,以维持正常 的生理轴线,多人协作且动作协调、缓慢、稳妥,防止
减压固定重建生理曲度理曲度前路前路后路后路前路术式前路术式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前路钢板固定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前路钢板固定术椎间盘切除钛网置入前路钢板固定椎间盘切除钛网置入前路钢板固定椎间盘切除人工椎间盘置换椎间盘切除人工椎间盘置换前路的优势前路的优势对于来自脊髓前方的压迫对于来自脊髓前方的压迫可进行直接彻可进行直接彻底地减压底地减压可恢复颈椎正常的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可恢复颈椎正常的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融合节段少融合节段少对颈椎活动影响较小对颈椎活动影响较小前路手术入路简单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前路手术入路简单出血少术后恢复快颈前切口颈前切口显露显露椎体并行椎体并行髂骨取髂骨取修整后嵌修整后嵌放置放置前路钢板前路钢板术后术后手术步骤手术步骤体位切口显露见颈椎前侧显露途径见脊柱显露途径

上颈椎不稳前路内固定方式的选择

上颈椎不稳前路内固定方式的选择

【 关键词 】 颈椎 ; 关 节不 稳 定 性 ; 外伤 ; 外 科 手 术
DoI : 1 0 . 3 9 6 9 4. i s s n . 1 0 0 3 — 0 0 3 4 . 2 0 1 3 . 0 7 . 0 1 0
S u r g i c a l s t r a t e g y f o r u p p e r c e r v i c a l v e r t e b r a e i n s t a b i l i t y t h r o u g h t h e a n t e r i o r a p p r o a c h HU ANG We i — b i n g, C A1 Xi a n —
月。 无椎 动脉 及 脊 髓 损 伤 , 所 有 病 例 寰 枢椎 获得 稳 定 。 3 6例 齿状 突螺 钉 内 固定 及 5例 齿状 突联 合 寰 枢椎 经 关节 螺 钉 内 固定 者 , 未植 骨 , 齿状 突 骨性 愈 合 。 寰 枢椎 经 关 节螺 钉 内 固定病 例 : 1 例 并发 肺 部 感 染 死 亡 ; 1 例 齿 状 突 ⅡC型 粉 碎 性 骨 折 并 寰枢 关 节前 脱 位 , 齿 状 突及 植 骨 未 骨 性愈 合 , 但 寰枢 关节 纤 维连 接 无 不 稳 定 表 现 ; 1 例 寰枢 椎 陈 旧 性 前 脱 位 I期
前路 寰枢 椎 经 关 节 螺 钉 内固 定 , Ⅱ期 后 路 B r o o k s 钢 丝 内固定 后 路 植 骨 , 寰枢 椎 骨性 融合 。其他 病 例 均 植 骨 并 获 骨性 融 合 。 结论 : 上 颈椎 不稳 患者 , 根 据 不 同的 骨 折 及 不稳 类型 , 选择 相 应 的前 路 内 固定 , 可 取得 较伤 2 0 1 3年 7月 第 2 6卷 第 7期 C h i n a J O  ̄ h o p T r a u ma , J u 1 . 2 0 1 3 , V o 1 . 2 6 , N o . 7

颈椎前路手术操作技术课件

颈椎前路手术操作技术课件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确 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痛、 无意识。
手术中的操作步骤
消毒与铺巾
对手术部位进行严格的消毒,铺上无菌巾 。
缝合与包扎
清洗伤口,逐层缝合切口,用无菌敷料包 扎伤口。
切开与暴露
在颈部前方切开适当的切口,暴露出需要 手术的颈椎段。
植入物安置
将颈椎融合器、人工椎间盘等植入物放置 在适当位置。
切除病变组织
根据病情需要,切除颈椎间盘、骨赘等病 变组织。
手术后的处理工作
术后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 征、伤口情况及神经功
能恢复情况。
药物治疗
根据需要给予抗生素、 止痛药、营养支持等药
物。
功能锻炼与康复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颈 部功能锻炼,促进术后
康复。
出院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出院 后的注意事项和康复指
保护神经
在手术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 护脊髓和神经根,避免损伤。
防止并发症
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及时处理 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呼吸困 难、内出血等。
遵循无菌原则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降低 感染的风险。
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预 防术后感染。
手术后护理要点
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肢体感觉 和运动功能等变化。
术后恢复
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颈部活动恢 复正常,术后3个月复查显示颈椎生 理曲度恢复良好。
手术过程
采用颈椎前路手术,通过颈前方切口, 暴露颈椎间盘和神经根,摘除突出的 椎间盘和增生骨质,解除对神经根的 压迫。
典型案例二:颈椎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
患者情况
患者年龄28岁,因车祸导 致颈椎骨折,伴有四肢瘫 痪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ppt课件

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ppt课件
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 ppt课件
目录
• 手术简介 • 手术方法 • 手术效果与预后 • 手术并发症与处理 • 手术案例分享
01
手术简介
手术定义
• 手术定义: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是一种治疗颈椎疾病的手术方式,通过前路和后路两个入路 ,对颈椎进行减压、固定和融合等操作,以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
稳定性保持
生活质量提高
通过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患者颈椎 的稳定性和生理曲度能够长期保持。
中长期随访显示,患者的生活质量得 到显著提高,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
神经功能改善
中长期观察发现,手术后神经功能得 到明显改善,患者肢体活动能力增强。
预后影响因素
病情严重程度
病情的严重程度是影响手术效果 的重要因素,轻中度病情的患者
预后较好。
年龄因素
年龄越轻,手术效果越好,恢复越 快。
手术时机
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有利于提高手 术效果和预后。
04
手术并发症与处理
常见并发症
感染
手术部位或手术器械引起的感染,需 要使用抗生素和抗炎药物进行治疗。
血肿形成
手术后出血形成的血肿,可能导致压 迫脊髓或神经根,需要再次手术清除
血肿。
神经损伤
05
06
手术特点:操作简便,对颈椎前方结构破 坏小,但术后颈部活动受限。
03
手术效果与预后
短期效果
01 疼痛缓解
手术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02 功能恢复
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能够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曲 度和稳定性,改善神经功能。
03 并发症控制
手术能够及时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中长期效果
典型案例三

颈椎前路

颈椎前路
• 颈部略过伸位维持颅骨牵引, 于 • 颈部右侧取横切口, 沿颈血管鞘与气管食 管内脏鞘之间钝性分 • 离暴露至椎前筋膜,
• , 以两侧颈
• 长肌内缘为界显露上下位椎体并置入撑开 螺钉
• 对椎间盘切除减压的患者, 切除伤 • 椎之间的椎间盘组织及已撕裂的后纵韧带; 对伤椎次全切除减 • 压的患者, 切除伤椎上下椎间盘及后纵韧 带。
• ②前路手术易于处理肥厚的 • 后纵韧带, 直接解除致压物。 ③前路椎体 间植骨有较高的融合 • 率, 能恢复颈椎正常高度, 符合脊柱生物 力学特点及三柱稳定 • 原则。 ④前路术式创伤小, 出血少, 手术 时间短, 术

颈椎ACF/ACDF内固定技术

颈椎ACF/ACDF内固定技术
身体两侧方便手术操作。 • 双肩过度牵拉可能导致C5神经根损伤或臂丛神经根损伤。
下颈椎手术常见
二、手术流程和技巧
2、切口: • 颈部皮肤皱褶处做一3-4cm的弧形横切口,切口经过胸锁
乳突肌前缘。 C臂透视判断颈部皮肤切口的合适水平 • C6-7水平:锁骨上方一横指 • C5-6水平:锁骨上方两横指 • C4、C5水平:锁骨上方三横
颈椎ACF/ACDF内固定技术
颈椎前路技术
经椎 间隙 + 重建 减压
椎体次 全切减
+
重建

侧方减压
融合固定
非融合
融合固定
颈椎间盘切除手术
脊髓、神经根减压,椎间盘切除,内固定术
颈椎椎体次切除手术
脊髓、神经根减压,(部分)椎体和椎间盘切除,内固定术
目录
(1)手术适应症 (2)手术流程和技巧 (3)并发症及处理 (4)典型病例
• 骨融合率90-97%
• 90%以上的良好预后
• 2-4%成角畸形 • 吸烟患者骨融合失败率增加。
Cloward, J Neurosurg 1958 Simmons, JBJS 1969 Gore, Spine 1984 Brodke, Spine 1992 Brigham, Spine 1995
第二节 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手术
二、手术步骤和技巧
• 前面已经描述了的颈前路手术步骤,包括患者体位、皮肤切 口和肌肉剥离。
• 在准备椎体次全切除术前,先将拟切除椎体上或下椎间盘切除。 • 用刀片切开前纵韧带和相邻间盘的纤维环,随后用垂体钳和
刮匙去除椎间盘组织,这将确保椎间孔充分减压,明确椎管界限, 随后可以安全的去除椎体骨质直至后缘皮质。
不能伤及下方硬膜。 • 必须在直视下清楚观察到PLL,后方骨赘和神经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96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年5月第8卷第5期Ortt帅JChin.V01.8,No.5May2001

颈椎前路内固定方法及其进展侯铁胜贺石生中田分粪号R6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478(2001)05~0496—04早在20世纪60年代,Robinson和Smith就提出了采用前路减压自体骨植入融合的手术方法,70年代初由Clowerd应用此术治疗颈椎外伤,随后经颈前路的手术方法逐渐开展并迅速普及。然而这种不用内固定的单纯前路减压自体骨植入融合手术方法的主要缺陷是手术后脊柱的不稳定,从而引起移植骨不融合、移植骨脱出和/或塌陷、进行性颈椎后凸、脊柱排列紊乱以及需要长期的外固定治疗等。近年来,由于内固定技术的不断完善,颈椎前路内固定已较广泛应用于临床,有效地克服了上述缺点。目前颈椎前路手术开展的内固定主要是: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或开槽减压后的钢板内固定;齿状突骨折后的前路螺钉内固定以及移植骨的替代方法如:颈椎BAK一’cage及钛网植入等等。l强榷前路钢板螺钉内同定1.1颈前路内固定钢板的种类临床上使用的颈前路钢板系统有很多种“J,但目前使用较广泛的颈前路钢板有两类:(1)以AOOrozd3锕板及Casper钢板为代表的双皮质螺钉(皮质骨螺钉)类型;(2)以Morscher钢板及Orion钢板为代表的单皮质螺钉(松质骨螺钉)类型。AO钢板由H型钢板发展而来,4个固定螺钉尾部各有一个镇定螺钉,中间螺钉位置固定。Casper钢板呈梯形。无锁定螺钉.中间螺钉位置可适当调整。这两种钢板的共同特点是两端的固定螺钉与椎体垂直,并穿透椎体后皮质。Morscher钢板即CSLP(cervicalspinelockingplate),由AO钢板改进而来.两端固定螺钉分别与椎体平面呈12‘角,上下各两个锁定螺钉。Orion锕板即ACLPS(anteriorcervicallockingplatesystem),钢板的冠状面与矢状面有一定弧度以适应椎体的生理衄度,可紧贴椎体。两端固定螺钉分别与椎体平面呈15。作者簟位:上海长海医院骨科,200433作者简介:侯扶胜(1950一),男.广东梅县人,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脊柱外科。电话(021)25070508,传真(021)25070583角,上下各一个锁钉螺钉,中间螺钉与椎体垂直,位置可调整。这两种钢板的共同特点是两端的螺钉与椎体成一定角度,和钢板一同形成弓形,不穿透椎体后皮质。单皮质骨螺钉钢板是通过螺钉与椎体成一定角度而固定,较双皮质螺钉钢板安全,操作也简便。还能缩短钢板的长度。带锁钢板的优点是螺钉锕板连为一体,钢板可阻止螺钉退出,即使曩钉松动并从椎体退出时,也会和钢板一同移动,螺钉尾部不会独自从钢板中脱出,减少了损伤食道的危险。内固定材料使用钛合金已成为一种趋势.其强度是普通钢板的80%-90%,优点是重量轻,生物相容性好,不易腐蚀。无磁性,对MRI和CT检查影响小。1.2颈前路内固定钢板的临床应用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是颈椎前路手术后稳定颈椎的较好方法。它能提供即刻的颈椎稳定,牢固固定植骨块,促进融合,并可使手术减压更为直接彻底,避免二期手术或后路固定。使患者可尽早活动,缩短住院日。不少生物力学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实颈前路锕板内固定具有显著的优越性。Schulte等”1比较了颈椎椎间盘切除后不植骨、椎间盘切除后植骨、椎同盘切除植骨后再行前路钢板固定等3种术式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发现椎间盘切除后植骨再行前路钢板固定显著增加颈椎的稳定性。Traynelis等【3J证实:骨块植入后行钢板固定的颈椎在6个自由度上均比正常颈椎稳定,而后路钢丝固定只在旋转和前屈时较正常颈椎稳定。另外,生物力学实验还证实【4j:双皮质螺钉与单皮质螺钉之间投有显著差别。单皮质螺钉和双皮质螺钉均可获得较好的稳定性。自开展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以来,已有许多文献报道,多数研究均对颈前路钢板持肯定态度oCasper

等‘51用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60例颈椎外伤患者,

术后随访都获稳定融合。Randle等【61用颈前路钢板治疗54例颈椎外伤病人,平均随访6个月,也都获得稳定融合,但Rand[e认为尽管前路锕板固定是有效的

 万方数据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年5月第8卷第5期OfthopJChin,V01.8,No.5May2001·497

稳定手段,仍不能替代传统的后路固定方法。近年来,我们采用Orion钢板治疗颈椎伤病106倒,其中颈椎外伤26倒,颈椎病61例.颈椎肿瘤17倒,颈椎结核2例,术后随访均获得良好的疗效,无明显并发症。我们认为:本固定方法具有良好的即时稳定作用。适用于因颈椎骨折脱位。颈椎病。颈椎肿瘤等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加植骨的病例。尽管颈前路锕板的作用己得到肯定,但与之有关的并发症不容忽视。颈前路钢板可出现螺钉松动、断裂、甚至钢板断裂。文献报道发生率为5%。与操作技术、融合节段和骨质疏松等有关。Bose等【71的报道中7例出现螺钉断裂,10例螺钉松动,2例螺钉过深。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较长的钢板时,由于固定钢板两端的椎体张力增大,前路钢板固定可能会失败。与颈前路钢板相关的并发症有脊髓和神经根损伤,主要与双皮质螺钉有关。植骨失败或移位出现于假关节、螺钉穿入椎间盘、钢板与椎体贴合不紧密等情况;食道损伤是严重的并发症但较罕见,Smith等”1曾报道l侧由颈前路锕板引起的食道穿孔。与颈前路钢板有关的远期并发症主要是融合椎体相邻上下节段的退行性改变,可高达60%,主要病理变化是颈椎病样改变,如颈椎椎体前后方骨赘形成、椎间隙变窄、椎体骨滑移等。2前路螺钉同定治疗齿状突量折齿状突骨折占整个颈椎骨折的10%~15%,是颈椎的常见骨折,早在1910年,Mixter和Osgood就对齿状突骨折进行了外科治疗,1974年Anderson和DAlonzo依据齿状突的解剖和骨折的情况将齿状突骨折分成了3型:I型即齿状突尖部骨折,这类骨折不需要外科治疗,Ⅲ型骨折为齿状突基底部骨折。此类骨折愈合率高,常常采取保守治疗。Ⅱ型骨折是齿状突屡部骨折,占齿状突骨折2/3,此型骨折常出现明显的寰枢椎不稳,易引起神经症状,且不愈合率高,石膏固定及Halo支具常常无效而需要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为后路寰枢融合术,但手术后颈椎的旋转活动度常减少40%--50%。近年来,国内外开始采用前路螺钉直接固定来治疗齿状突骨折,该方法不但可以保留寰枢关节功能,且骨折愈合率高,手术刨伤小,术后患者比较舒适,被认为是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较理想的术式。2.1前路齿状突内固定螺钉常用于固定齿状突骨折的螺钉有2种:3.5mm或4.0ram的AO中空松质骨螺钉及4.5mm的中空Herbert螺钉。AO中空松质骨螺钉为中央空心的AO松质骨螺钉,便于通过导针拧入,加压固定骨折端。中空Herbert螺钉沿用了固定舟状骨Herbert螺钉的头尾双螺纹的特点,在螺钉的头侧和尾侧均有螺纹存在,但头侧螺纹的螺距长而尾侧曩纹的螺距短,故随着螺钉的拧入,骨折片之间可产生加压作用。生物力学研究表明,该螺钉的生物力学特性比先前Herbert螺钉有改进。Shaw等【9J比较了改进的4.5mm的中空Herbert螺钉。固定舟状骨的Herbert螺钉。3.5mm的AO中空松质骨螺钉及4.0mm的AO松质骨螺钉。他发现4.5mm的中空Herbert螺钉,产生的压缩力与4.0mm的AO松质骨螺钉固定相同。是固定舟状量的Herbert螺钉的5倍,是3.5mm的AO中空松质骨螺钉的2倍。他认为Herbert螺钉能将整个尾部埋入。产生的表面骨缺掼比常规的松质骨螺钉小。McBride等[t0】比较了1枚4.5mm的中空Herbert螺钉及2枚3.5mm的中空螺钉固定骨折齿状突的区别,Herbert螺钉的旋转刚度明显大于3.5mm的中空螺钉,但抗剪切力的刚度却增大不明显。他们认为单枚Herbert螺钉固定齿状突的生物力学特性要强于双枚3.5mm的中空螺钉,而单枚螺钉内固定有操作简单的优点。目前对齿状突螺钉选择存在的最大争议是齿状突否能同时容纳2枚螺钉以及单枚螺钉固定与双枚螺钉固定是否存在差异。有些学者认为:只有采用双枚螺钉内固定才能达到生物力学上的稳定,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单枚螺钉存在操作简单,并发症步的优点,它和双枚螺钉同样可达到稳定固定的作用。Geisler等【l”用2枚4.0mm松质量治疗9个齿状突臂折病人,除2例死于与手术无关的原因外均在术后6月内获得愈合。他们认为2枚螺钉能提供骨折片的旋转稳定性。Etter等【123用2枚3.5mm的中空松质臂螺钉治疗了11倒齿状突骨折患者,除1例患者产生创伤后血肿外,所有患者均获得愈合,他们建议用2枚螺钉而不是1枚螺钉固定,以提供更大的稳定性。Montesano等[13]用1枚螺钉固定了6倒齿状突骨折患者。2枚螺钉固定了8倒患者,所有用1枚螺钉固定的患者均获得平稳的愈合,而2枚螺钉固定的患者中有2倒经历了螺钉向后攻穿了骨质琉松的臂质。另1例患者,螺钉在术中攻出了齿状突后方,他们认为:单枚螺钉同定可得到稳定的齿状突愈合。Jenkins等Ll制比较了1枚和2枚螺钉固定齿状突骨折的临床安全性。其中1枚螺钉固定患者术后愈合率为81%;2枚螺钉固定的愈合率为85%。他们认为:用1枚或2枚固定齿状突骨折的愈合率没有区别。Sasso等【l”对单枚螺钉和双枚3.5mm螺钉固定齿状突骨折进行了比较,发现螺钉内固定的强度只能达到完整齿状突的一半。在两者之问没有显著性区别。他们认为骨折片之间的相互嵌合比螺钉的数目更为重要。Nucci等[1引利用CT扫描测量92个正常成人齿状突,并与

 万方数据498·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年5月第8眷第5期血tIlopJ

Chin,V01.8,No.5May2001

2枚直径为3.5ram的齿状突螺钉相比较,发现2枚直径为3.5mm的螺钉植入至少需要9.0mm的内径,其结论为95%测量对象的齿状突直径达到这个尺寸。但是,另有学者采用大体测量以及CT测量表明u“,美国人群中齿状突基底的冠状径平均为(9.I±0.9)mm,齿状突前、后骨皮质厚度2mm,横向骨皮质厚度为2.3mm,而齿状突最小的冠状径内径为(4.5±1.3)ram(范围为1.3~8.7mm),因此认为绝大多数齿状突难以容纳2枚螺钉固定。金大地等【I别人测量国人的齿状突干燥骨的结果表明国人绝大多数齿状突无法用2枚螺钉固定。2.2前路螺钉内嗣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应用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最显著优点就是能保留囊枢关节的旋转功能,另外,通过克氏针的引导及套筒的使用,外科操作简单,并可达到良好的融合效果,减少了术后的并发症。其主要适应证是Anderson—OAlonzo分类的Ⅱ型及基底部骨折侵入椎体的Ⅲ型齿状突骨折,而基底部的斜形骨折和尖部骨折应被视为禁忌证,另外严重的骨质疏检,伤后超过3个月的骨折不愈合,横韧带断裂及桶状胸或短颈的患者也应列为禁忌证。1982年Bholer首次报道以后。前路螺钉内固定齿状突骨折的报道日益增多,近年来,国内也相继开展。临床上大多数的研究表明,前路螺钉内固定齿状突骨折能保留寰枢关节的旋转功能,骨折愈合率高,l临床效果良好。Jeanneret等L19’随访了13例经前路螺钉内固定的齿状突骨折患者.伤后7~82个月,所有骨折均在原位获得愈合,功能CT检查的结果表明:寰枕关节的运动范围右侧74~38‘(平均25.2。),左侧7。~4l’(平均24.1.)。5倒患者表现为寰枕关节运动范围正常(29‘--41。)。3例为20。--28‘,3倒10‘~20‘,2倒一侧旋转少于10‘。Subach等【2训对26例齿状突骨折经前路螺丝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随访30月后。证实25例患者获得愈合(96%)。Morandi等”“用前路螺钉内固定的方法治疗了17例齿状突骨折患者,除l倒患者螺钉向后方移位外,所有患者均复位良好并得到廊台,功能恢复除2倒有显著的颈部旋转障碍外,其余均恢复满意。Rainov等【22]用单枚螺钉前路固定治疗了38例齿状突骨折患者,术后新鲜骨折的愈合率为100%。Chang等[23】用1枚双螺纹的压缩螺钉治疗完全复位及某些部分复位的Ⅱ型齿状突骨折,术后随访骨折愈合率为100%。平均愈合时间为4.1个月。为进一步减少手术的创伤,部分学者正在探讨通过徽创的方法以前路植入螺钉固定骨折之齿状突。Horgan等【川尝试将内窥镜引入进行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他在尸体标本上通过影像增强器的引导下模拟前方移位后复位的齿状突骨折,用1枚导针、一个塑料套管及内窥镜将1枚实心的45mm长度螺钉顺利地植入齿状突。Kazan等[251也用一套徽创设备,在6具Ⅱ型齿状突骨折的尸体标本及2具完整齿状突尸体标本上将螺钉满意地植入每一具尸体标本,术后从螺钉进入的途径分析,发现没有咽旁及颈部血管神经损伤的发生。可以预期:先进的徽创方法将进一步提高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的成功率,简化手术方式。虽然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疗效已在临床上得到了肯定,但如果操作不熟练,将可能产生严重的并发症。除常规的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外,还可产生螺钉断裂、螺钉滑出.骨折移位、螺钉攻出齿状突伤及脊髓等。Muller等[2引报道了28倒前路螺钉内固定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27倒Ⅱ型及1例Ⅲ型骨折,术后1例(3.6%)发生不愈合表现出持续的不稳定,需行后路融合寰枢椎;3例患者(10.7%)出现齿状突中螺钉位置不正确,突出后外翻臂皮质;5例(17.9%)患者出现螺钉固定后齿状突位置不良;5例(17.9%)出现心肺并发症患者中4例(4.3%)死亡;44%患者寰椎旋转明显受限。17例获得随访患者,仅3倒患者(17.8%)术后无症状。Etter等[12J通过前路螺钉固定方法治疗32倒齿状突骨折。早期17例患者术后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24%)及不愈合发生率(12%)。经总结经验和改进手术方法后治疗的15例患者术后效果良好,没有发生任何并发症。作者认为:前路螺钉内固定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有效方法。但手术者必须熟练掌握上颈椎及内固定的手术操作,当操作不当及存在禁忌证时可导致较高的并发症。3其他其他的方法包括前路经枢椎椎体寰椎饲块纛钉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及环枢椎骨折,前路的BAK—cage椎间融合治疗颈椎病及前路椎体切除后将切除的骨块粉碎后通过钛网的笼子(cage)再植入,以起到支捧、稳定运动节段和骨诱导的作用,通常在cage植入时还附加一钢板固定,以增加稳定性。AtⅫtolid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