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河1
高考地理常见地理现象形成过程

高考地理常见地理现象形成过程1.地上河的形成过程“地上河”是一个概念,而不是特指某条河流,当河床海拔高于该段河流流经地区的两岸地面海拔,就被叫作地上河,又称悬河。
由于水往低处流、水流方向全靠两岸人工修建的河堤约束。
“地上河”成因: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很大的河流,在河谷开阔、比降平缓的中下游,泥沙大量堆积,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
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被称为“地上河”。
世界最著名的地上河是黄河下游。
由于挟带了来自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黄河干流进入比降平缓的下游平原地区后,径流动能不足以输送挟带的大量泥沙。
河床不断淤积抬高,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5 m,成为地上河的代表。
2.盐碱化土壤盐渍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
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
我国盐渍土或称盐碱土的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总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
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盐碱土的可溶性盐主要包括钠、钾、钙、镁等硫酸盐和氯化物、碳酸盐、重碳酸盐。
硫酸盐和氯化物一般为中性盐,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为碱性盐。
3.地貌的形成过程组成部分分布形成地貌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水流流出出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变慢泥沙沉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各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成洪积—冲积平原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土壤深厚肥沃,既不旱也不涝,是高产田所在地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宽广土壤肥沃,易旱易涝,粮食产量不稳定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的口外滨海地区河流到达入海口时,流速极缓,河流挟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附近,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土壤肥沃,易形成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4.辫状水系形成过程①洪水期:在流水侵蚀、搬运作用下,洪水从上游带来大量的泥沙,并沿许多深泓线堆积,形成水下浅滩。
初中地理知识点: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危害

本题考查黄河的有关知识.
9.C
10.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黄河的基本概况。
9.水土流失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形破碎,起伏不平,黄土高原输入黄河下游的泥沙多年平均为16亿吨,其中有4亿吨淤积在黄河下游的河道上,平均每年淤高10厘米,造成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3~10厘米,最高处达15厘米。所以黄河泥沙主要来自于黄土高原。故选C
【详解】
黄河丰富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中游河段,故A正确;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泥沙主要来自中游,故B正确;
黄河的下游泥沙淤积严重,形成了“地上河”,故C正确;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泥沙主要来自中游,所以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在中游实施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
考查黄河的概况,要理解记忆。
7.读图,关于长江、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南岭,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
B.长江干流有多座水电站,④是世界上第一大水电站
C.长江中游有众多的支流汇入,其中③是湘江
D.黄河②处河段形成“地上河”,易引发洪水灾害
8.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属于同一地形区,即黄土高原
B.数字②处是黄河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
(2)黄河泥沙来自_______游的___________高原。黄河上、中游的分界①是____________,中、下游的分界②是_____________。
(3)长江上游流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水文特征是____________。
(4)黄河进入下游平原后,就变成了“____________”形态。成因是__________,治理措施是______________。
中国地理知识问答

中国地理知识问答1.横断山山河相间处等温线分布特征及原因:山谷等温线向北凸。
原因:山谷,地势低,气温高;山岭等温线向南凸。
原因:山岭,地势高,气温低;2.雅鲁藏布江谷地等温线分布特征及原因:等温线向上游凸(谷地,地势低,气温高)3.伊犁河谷地较周围地区降水多的原因:地处西风带,地形西部有缺口,有利于大西洋、北冰洋水汽进入,在山地迎风坡形成地形雨。
4.分析说明地形对伊犁河谷自然环境的影响。
西部敞开的半封闭地形,利于河谷形成地形雨;山地植被覆盖率高;河流水量丰富,落差大;北部高大山脉可抵御来自西伯利亚(北部)的干冷气流;南部高大山脉可阻止来自塔里木盆地(南部)的风沙入侵和夏季热浪侵袭。
5.在伊犁河谷地区,有一部分山地长有“阴阳脸”,即一侧山坡林木葱郁(“阴脸”),另一侧纬度较高,蒸发小,冬季有积雪,融化时可补充水量,故较湿润。
9.四川盆地冬季比同纬度地区高温的原因?受盆地地形的影响。
四川盆地北面有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秦岭、大巴山地,阻挡了冷空气的南下,故冬季气温较同纬地区高;10.海南夏季不是全国最热的地/区的原因?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云层较厚,降雨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气温不会太高。
在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在30°N左右,气流下沉增温,降水少,该地区气温反而更高。
11.在夏季高温期间,最著名的“大火炉”有三个:南京、武汉和重庆。
形成长江沿岸三大火炉的主要原因形成长江沿岸三大火炉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高空被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着;其次就是地形的影响。
重庆、武汉和南京都在海拔较低的长江流域河谷中,地势平坦,海拔低,散热困难,使得昼夜温差小,最低气温偏高;三是这些地方水田网密布,水汽多,湿度大,人体出汗后不易蒸发,出汗的散热效率大大降低,高温加高湿,更使人感到闷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更为明显,增加了城市夏季的炎热程度。
(如果城市内能大量植树造林,合理规划各功能区,规划城市道路,能降低城市夏季气温)12.雅鲁藏布江谷地降水多的原因:西南季风沿谷地深入,带来印度洋水汽,在山地迎风坡形成地形雨。
黄河地上河成因及治理

03地上河的成因
1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
正如我们最开始上课看到的,黄河 的支流较多,且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植被破坏严重
03地上河的成因
1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
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 入黄河;尤其在降水季,夏季的暴雨 更使流沙严重;
03地上河的成因
入平原区
2
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慢,
黄河“地上河” 成因及治理
目 录
CONTENTS
01 “ 母 亲 河 “ 黄 河 02 什 么 是 地 上 河 03 地 上 河 的 成 因 04 地 上 河 的 治 理
01“ 母亲河“黄河
01母亲河黄河
航拍中国,黄河的俯拍图呈“几”字 形
黄河由湟水,白河,黑河,洮 (tao)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 汾河,无定河,泾河,渭河,洛河, 沁河,金堤河,大汶(wen)河十三 条主要支流汇入。
HOME
04 地上河的治理
04地上河的治理 治理黄河的关键在于治沙
主要措施是在中游保持水土,种草植树,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用大自然本来就应 有的力量来治沙,是最有效的。梯级开发, 或是下游固堤分流,疏通河道或许也有很 大效果,但不如将前人的错误进行弥补, 及时止损,不再乱砍乱伐,多种树;
感谢观看
01母亲河黄河
这是在河南洛阳拍下的。
01母亲河黄河
近观黄河,浩浩汤汤,奔腾不止
01母亲河黄河
一个老妪在忙碌,黄河作为母亲 河,哺育了中华儿女几千年;
我们刚看到的黄河,是壮丽的,似乎 永远年轻。可是,黄河的严峻现状却 并不容我们忽视。
HOM2黄河地上河
02黄河地上河
02黄河地上河
02黄河地上河
由于黄河泥沙的不断堆积,黄河下游河床抬高,容易造成 洪水泛滥。长期以来,人们在黄河两岸修筑堤坝,约束洪水。 泥沙沉积不断地抬高河床,人们就不断地加高堤坝,如此往复, 使黄河下游河床高出地面数米,形成了“地上河”。
滔滔黄河知识点

滔滔黄河知识点发源地:巴颜喀拉山入海口:渤海源流概况河段划分:源头上游内蒙古河口中游河南桃花峪下游入海口上游:湟水、洮河支流中游:汾河、渭河、无定河、洛河流经省区:青海(青)、四川(川或蜀)、甘肃(甘或陇)、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山西(晋)、陕西(陕或秦)、河南(豫)、山东(鲁)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上游:河水清浅稳定、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水文特征中游:落差大,流经黄土高原,河流含沙量大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淤积。
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1、地上河成因:黄河进入华北平原,落差急剧减小,干流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导致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危害:形成洪涝灾害治理:治理“地上河”的关键是治理泥沙,根本措施是加强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
①黄土高原地区,在坡脚地带建挡土坝,在陡坡地带植树种草,在缓坡地带建梯田②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以保持水土③兴修水利工程④下游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堤2、不同河段问题及措施:上游:问题:荒漠化、凌汛措施:①建生态保护区,退耕退牧还林②爆破、飞机轰炸排凌汛中游:问题:水土流失治理与开发措施:退耕还林还草下游:问题:泥沙淤积、地上河、凌汛、冬春数量不足措施:水库调水、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冬春工程排汛3、黄河易发生凌汛河段及防治措施易发生在上游和下游河段防治措施:①采用破冰的方法防治。
如用破冰船、飞机投弹炸冰等炸开冰坝,排除冰块。
②控制上游水量,不使凌峰形成,避免冰坝产生。
主要措施有:水库调节,利用两岸涵闸分水分洪区滞蓄,展宽堤距。
4、黄河断流成因及措施:成因:自然原因:冬春季节降水少人为原因:①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增加②水资源开发利用严重浪费③水库调节能力低,管理调度不统一④泥沙淤积,下游形成地上河,几乎无支流汇入措施:①提高工农业用水利用率②实行水价浮动,按量计费,减少生活用水浪费③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治理与开发④兴建调蓄水利工程,加大黄河调蓄能力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自然原因: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表植被稀疏。
黄河长江特点及治理

1、黄河形成地上河的主要原因由于中游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使水土大量流失,泥沙注入黄河,使河水含沙量极大,至下游地区。
由于河道变宽,水流变慢,致使大量泥沙沉积。
积年累月,使河床逐渐抬高,形成“地上河”。
2、黄河特点各段特点:上游:水能资源丰富。
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有“地上河”的美称3、黄河为舒适含沙量大?自然因素:黄土高原土层疏松,夏季降水强度大。
使大量泥沙注入河水。
人为因素:人类乱砍滥伐,破坏植被,造成黄土层的裸露。
4、治理黄河上中游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这些自然措施与自然环境特征有什么关系?上游着重水能资源的梯级开发,中游着重水土流失问题的综合治理,下游着重清淤防洪。
上游流经我的地势的一二级阶梯,尤其是在阶梯交界处,水能蕴藏量大;中游流经土质疏松、降水集中的黄土高原区,加上长期以来乱砍滥伐、过度垦植、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需要通过工程、生物等措施综合治理;下游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泥沙容易淤积,地上河问题一方面有赖于中游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主动排沙清淤、加固防洪大堤也也很必要。
简记:(1)、上游:水能资源开发。
在阶梯处修建水电站(2)、中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流失。
(3)、下游:排沙清淤,加固大堤,防止洪水泛滥。
5、黄河下游为什么成为地上河?由于中游黄土高水土大量流失,注入黄河,含沙量极大,下游河道变宽,水流变慢,大量泥沙沉积。
积年累月,使河床逐渐抬高,形成“地上河”。
6、长江洪涝灾害止频繁,且愈演愈烈的原因:上中游植被破坏、中下游河道湖泊淤塞,人为围湖造田、湿地开发等7、长江多洪涝灾害原因及措施(1)流域广、支流多,降水丰,干流汛期长,水量大;(2)河道弯曲,泥沙淤积,流水不畅;(3)围湖造田;(4)中上游乱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
上游:营造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修建水库;中游:重点整治荆江河段,截弯取直,退耕还湖,兴建水库及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江防大堤,疏浚河道。
8、长江中下游易发生洪涝灾害原因及措施(1)自然方面:长江流域降水丰富,干流水流量大,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高中地理例析几种特殊地貌等高线图的判读

例析几种特殊地貌等高线图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分析是高考地理能力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特殊地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又是一个难点,如火山、风蚀蘑菇等,近期的高三复习与做题中,我们遇到一些特殊地貌等高线图,学生觉得有些难。
我将这些图及其判读方法总结如下:一、火山火山是岩浆活动中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锥状形态山体。
火山停止喷发后,火山口内常积水而形成火山湖,如我国长白山顶的天池就是著名的火山湖,火山湖一般面积小、深度大。
例1 图1是某种地貌的等高线图,该种地貌最有可能是。
解析:图中等高线大致呈同心圆状分布,由示坡线可知海拔由四周向中心升高,但中心处海拔又降低,故可示意为锥状火山,中心为火山口,其剖面图如图2所示。
二、地上河地上河也称悬河,在河流中下游地区,由于地形平坦,水流变缓,加上河道弯曲,水流不畅,以及中上游来水泥沙含量大等原因,泥沙在河床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人们为了防洪而加固加高河堤,从而成为河床底部高于河流两岸地面的“地上河”,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河段等。
地上河河床底部高于河流两岸而低于两侧大堤,剖面示意图如图3,等高线、等潜水位线如图4,地上河的等高线也可以如图5所示。
地上河河流水位高于地下潜水位,河流永远补给地下潜水,其等潜水位向下游弯曲。
例2. 图6为我国南方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请据图说明河流甲、乙段的典型特征。
解析:图中河流甲、乙段等高线分布符合地上河等高线特征,故示意为地上河,等潜水位向下游弯曲,河水补给地下水。
答案:甲、乙河段位于平原上,水流平缓,是地上河,河水补给地下水,无支流汇入。
三、凹坡、凸坡、等齐斜坡等高线地形图中关于两点间的“通视”问题,是学生难以理解和容易出错的一个知识点,了解几种坡的等高线分布特征有助于突破这一难点。
凹坡是坡度由大到小(先陡后缓)的坡,等高线分布特征为先密后疏;凸坡是坡度由小到大(先缓后陡),等高线分布特征为先疏后密;等齐斜坡是坡度变化小的坡,等高线分布均匀。
黄河“地上河”是怎么形成的

黄河自桃花峪以下为其下游,长768公里。
这一河段游荡于平原地带,河道宽阔平坦,水流纡缓,长期淤积的泥沙使河床高于两岸平地,成为举世闻名的“悬河”,或曰“地上河”。
河水在两岸大堤中流淌,当遭遇特大洪水时,常溃决大堤,在大堤背后形成决口冲积扇。
这是下游河床地貌中的一种特有现象。
悬河的形成,主要是因为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时水流却变得缓慢,以致无法将泥沙携带入海,不得不在下游河道中淤积下来。
此外,还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即必须有人工堤防约束,造成相对狭长的堆积面;否则也不可能形成地上河,只会是河道汗漫无归而已。
目前黄河自京广线铁桥(河南省郑州市附近)以下直至河口,均为悬河,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平地约3米,最高处约8米;滩面高出两岸平地约4米,最高可达十余米。
并且随着洪水的泛滥淤积而不断抬高。
其北岸大堤西起孟县曹坡,向下游至河口共分数段,相互重迭交错;南岸始于郑州保合寨的邙山脚下,延伸至河口。
堤距上宽下窄,堤线极不规则,最宽处可达十余公里,最窄处仅约1公里。
这是历史上修筑河道时顺应河势,并照顾民情所致。
郑州和开封当洛阳失去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之后,继之而起的是其东面的开封。
此地古称大梁,为战国时魏惠王(即梁惠王)都。
魏惠王派人开挖了著名的“鸿沟”,沟通黄、淮之间的主要水道,大梁成为当时的交通枢纽。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之后,开封为水陆交通要冲。
唐后期为了保证运河畅通,将其升为军事重镇。
五代时后梁在此建都,开封实至名归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随之后晋、后汉、后周均建都于此。
北宋亦因之,称汴京,又称东京开封府,极一时之盛,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的情形。
金灭北宋后,此地遭受极大破坏,虽一度改称之为南京,但因汴河已经湮塞,开封的生命线被切断,从此盛况不再。
郑州位于洛阳、开封之间,背负嵩山山地,面向华北平原。
此地在春秋时为郑国公子子产的封地,北周时设郑州,但发展速度一直较为有限。
自1905年京汉铁路启用以后,此地地位迅速提升;到1952年陇海铁路全线贯通后,它迅即成为河南省省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主要学习: 1、什么是地上河? 2、地上河的形成、危害与治理
什么是地上河?
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两岸地面高出3-4米, 有的河段高出10米以上,成为举世闻名的“地 上河”。如图黄河在开封河床比地面高出7米。
地上河的位置
黄河“地上河”出现在下游河段。
地上河的形成
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呢?
河口
地上河的治理
地上河的治理
治理地上河的关键在于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地上河的治理
在黄河中游,植树种草、打坝淤地、修筑梯田、 修建水库等措施。 植树种草 打坝淤地
地上河的治理
在黄河中游,植树种草、打坝淤地、修筑梯田、 修建水库等措施。
修筑梯田
修建水库
地上河的治理
在黄河下游,加固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桃花峪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地区,这里土质疏松、植被稀少、 夏季多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全 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携带泥沙流入华北平原地区。因 地势低平、河道变宽、流速减慢,大量的泥沙沉积河底, 使河床逐渐抬高,为了防止泛滥,人们不断加高大堤,年 复一年,致使河床高出地面3-5米,形成“地上河”。
加固大堤
分洪蓄洪工程
小结
位置:黄河下游
土质疏松
形成 地上河
植被稀少 多暴雨
水 土 流 失
地势低平 流速减慢
泥沙沉积 河床抬高
地 上 河
危害:洪灾
中游:在黄河中游,植树种草、打坝淤地、修筑梯田、修建水库等措施。 治理 下游:在黄河下游,加固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作者:白茂林、李连杰、肖伟 上河”形成的流程图
土质疏松 植被稀少 多暴雨
水 土 流 失 地势低平 流速减慢 泥沙沉积 河床抬高 地 上 河
地上河的危害
地上河的危害
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间,黄 河决口1590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 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 生命,使下游平原变成了荒凉的“黄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