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四书五经读书的顺序问题——王财贵教授

合集下载

王财贵儿童读经——教育的智慧学

王财贵儿童读经——教育的智慧学

王财贵儿童读经——教育的智慧学第一篇:王财贵儿童读经——教育的智慧学儿童读经——教育的智慧学“什麼叫作教育的理想?就是依照道理而去思考教育的问题。

假如知道了教育的理想,还能够按照这个理想而去实施,那麼,你就完成了一种理想的教育。

”——摘自王财贵教授登丰演讲稿一、读经教育学基本原理1、以开发人性为目的2、十字打开,兼顾教育的全面性和历程性3、把握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教育的时机、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4、读经教育的四个标准:及早读经、老实读经、大量读经、快乐读经5、读经教育的五个特质:理论的深刻性、内容的扩展性、操作的简易性、例证的广大性、教育的笼罩性。

“吾人以为,如果单纯从枝节的、外在的、技术层面说问题,而没有一个改革教育的总的纲领,则无实益。

如果有一个根本的总的改革教育的纲领,那麽在此纲领的笼罩下,那些以前成问题的枝节的、外在的、技术层面的问题,或许能有妥当的解决办法或一种新的解决方案,从而不再成为问题矣。

但其总的纲领,吾人却当从人性之高度予以深思,以人性的标凖去善加衡量与抉择。

当今中国,乃至於全世界,所面临的教育苦恼,乃是出於教育思想之偏离人性之本质而造成的,这是属於思想性的、哲学性的、典范性的失落。

如果不从根本上作系统的转向,只在枝微末节上欲求修订,则不但无济於「长期发展」,且致治丝益棼,最终贻误民族与国家的文明与进步之大好契机。

如果教育改革能从根本上着力、能触及问题背后的根源,则走出目前教育所面对之困局,则并非困难之事。

一切枝微末节上的困难与问题,亦将随着根本问题之解决,而得迎刃而解也。

因此,吾人当注目於根本理念之转变,从此处下力即可正本清源,即可令教育起死回生,人才从而可以得而辈出,造就堂正优雅足以作为世界典范的新中国。

”二、从人性出发,建立永恒的人类语文教育新典范语文教育新典范的体现:以语文为核心的教育生涯规划1、胎教:古典音乐、中文经典诵读、英文经典诵读,24小时不间断播放。

2、0-3岁:除以上之外,看尽世界名画、雕塑、建筑、舞蹈......认识至少三千汉字3、3-13岁:十年读经,背诵中文经典至少二十万字、外文经典至少十万字4、13-23岁:十年解经,深入经藏,通览历史,广泛涉猎人类一切学问(对於有特别天赋的孩子,特别培养)5、23-33岁:十年历练,遍访名师“我有四句话做为新典范建立的标准。

王财贵-读经教育百问千答

王财贵-读经教育百问千答

王财贵:读经教育百问千答录制时间:2008年2月录制地点:北京策划:张利民/柏林主持人:张晓灵1、问:您是国内非常知名的教育家,我想知道在您这样一个有建树的教育家眼中,教育到底是什么?他的根本、宗旨、灵魂是什么?答:教育是个大问题,要说起来不容易,但总有一个了解的原则——教育是教人,就要从人性教起,即开发他的人性。

万物都有本性,那人的本性是什么呢?当然只有开发出來你才知道,但是我们总是要让一个人能够在天地之中不要辜负他的生命,所以我称教育是一种“赞天地之化育”的工作。

“赞”就是协助,协助天地的工作。

天地生人,跟生草木、生一只猫一只狗,不很一样的。

因为草木以及其他动物,大概都是听天由命的,但天生人,却留给人类很大空间去自我调整、自我开发、自我改善。

父母和师长就是负责下一代的调整、开发、改善的工作。

有了父母和师长的教育,人才能成长得更加完美,所以教育就是开发人性的工作,就是赞天地之化育的工作,让他更加充实、饱满、光辉的工作,我们尽其可能,希望他们走向完美。

至于什么是完美,只有在过程当中尽其本分,所以不是要求已经讲出來的完美,而是随时把握到人性,随时想尽办法,尽可能来开发。

而要良好的开发,就要对人性有良好的了解,以及正确教育的方法,所以教育就是开发人性培养人才的大工程,这是我对教育的了解。

2、问:您做教育这么多年,您的生命是完美的吗?答:纵使是圣人,也不敢说他的生命是完美的,他也是尽其心力走向完美。

我们当然不能说自己是完美的,我们只能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会更加完美,只能这样希望,不能够自以为是,所以问这个问题实在是,(不好回答吗?),不是,只是问这个问题比较笨,哪有人会说自己完美的。

3、问:那我重新问,您从事教育这么多年,也进行了许多钻研,那有些人就想知道,您觉得自己在那些方面比较完美?这样问可以吗?答:(笑),也不太好,我研究教育了解教育,那是在我能够自我教育以后,因为一个人在他比较幼稚的时候,心灵没有成熟的时候,需要别人给他教育,等到心志渐渐成熟,他就可以自我教育。

《教育家》——王财贵先生访谈

《教育家》——王财贵先生访谈

《教育家》——王财贵先生访谈《教育家》2012-3 吴梅理论:一个十字打开的体系读经界的人称王财贵为“教授”。

这一称谓相当于接头暗号,如果你用“教授”称呼王财贵这个特定的人,你基本上就是同志了。

“教授的那篇文章你可有读过?”教授说,教授又说,教授这样说,教授那样说。

这样说时,那口气不是崇拜,是尊敬,像是在说极亲近的人。

“教授近期若过来的话我一定通知你。

”孟丹梅最后说。

我便等着跟教授一晤。

据说近些年教授每过年后都会到梧桐山小住,中国读经重镇首推深圳梧桐山,梧桐山又首推鹿鸣学堂,孟丹梅,鹿鸣学堂的堂主,没有她,梧桐山不会崛起如斯,孟老师都发话了,我想必等得到。

然而今年教授过了元宵还没来。

孟丹梅说,无妨,你可电话采访啊,或者网络。

我便托她转了个采访申请,连同提纲。

两日后收到一陌生邮件,王财贵先生写:全体来看,你问的问题都很好,很有深度,我很愿意回答。

不过,我如果用文字回答起来,一方面我作文慢,费时,一方面,我的文稿恐怕与你报导文笔不甚相合。

如果电话采访,是不是更好?告知电话,我打给你,我有节费卡,一小时只要人民币二十元左右。

我莞尔。

教授,端的是家常和人情。

电话那端的声音很熟悉。

王先生的演讲视频,这些日子看过多部,也看过多遍了。

是冬夜里的电话,说到后来已是夜深寒重,有两次王先生停下来咳嗽,话筒里隐隐传来气管发炎的轻哮声,不知是否听错。

我不安起来,想是不是该打住了。

毕竟63岁的长者,被我拖着说了两个半小时,然而王先生说:“这些问题,最好是说清楚的好。

”语气很有些坚持和固执。

王先生是很怕读经教育被误解、被误导,而这些误解和误导又那么多,就算在读经界内部,就算那些亲近他的人,很多也没真的明白他在说什么,想要做什么。

有两次,我提出的问题让他很着急起来。

他说,请问你有孩子吗?又说,说这个话的人,还是没有真是懂得读经教育。

我有些尴尬,可还是继继代读者问下去了,这些重重繁繁的微妙处,就像王先生说的那样,最好是说清楚的好。

读经问答1-11

读经问答1-11
◎书写能力,取决于两个条件:
1. 肌骨发展的程度:要成熟,发达到相当程度,才能书写。写越小的字,骨骼
肌肉的成熟程度要越高才行,才能操作小肌肉。所以,写字,全世界的教育
都要求六岁以上才开始写比较小的硬笔字。若要控制得加更精确,如写岀书
法时那种有板有眼的起笔、勾笔等,骨骼肌肉要更成熟,则需到等到十岁以
这才是教育的原理。依照教育原理来思考就对了,你就不会人云亦云。
转贴自华山书院联谊中心的相关问答
日期: 2006/12/21 发言人:疑惑的人 主题:书法练习甲骨文
请问
我看到大谦读经学园的书法课一开始是安排学习甲骨文,为何这样安排?是否有特殊的涵意?
答2:
日期: 2006/12/24 发言人: 王财贵 主题: Re:书法练习甲骨文
1.王财贵教授回答读经与才艺的现实问题
问:读经教育本来是不鼓励13岁之前的黄金年龄学才艺的吗?
但是如果读经学堂的孩子(4-6岁)在周末已经报了才艺班,如古筝、钢琴等,
因此需要每日练习,从而影响读经的进度(和其他小朋友进度不一样,而还未到能脱离老师自己指读的阶段,感觉给孩子带来一些困扰),而一些住校的孩子希望把乐器带到学堂来,由老师监督每天练习,学堂是否应该满足此类要求?会不会因此影响到其他孩子的学习?
上,所以一般的学校差不多约在小学三年级左右开始写书法
2. 组织架构的能力:人类的头脑、心灵的组织、架构理解能力发展,是随着
年龄而慢慢发展的,年龄一到题随着孩子的成长会自然变好。
但是现在的家长都太多虑,好像孩子明天就要死了,写字的架构能力不好,就紧张得要命。你只要想想孩子还会不会活下去,会的话,过两年就好了。人的头脑的组织架构的能力是慢慢成熟的。

王财贵读经理念要点

王财贵读经理念要点

题记:近日,集中看了不少王财贵老师和赖国全老师的演讲、文章。

对他们提出的读经理念进行了一些初步总结。

罗列出来,一是让自己能时时回顾、方便学习;二是方便大家,节省搜集、浏览的时间。

我总结的王财贵读经理念要点:
*教育三要点:
1、教育的时机:13岁以下;
2、教育所采用的教材:人类最高的文化经典、精品;
3、教育的方法:诵读。

*儿童读经的内容:音乐读经、美术读经(看世界名画),更重要的是文字读经。

*读经的四要领:
1、及早读经,越早越好。

从今天开始。

开始得越晚越难读。

有条件的建议最好去正规的读经班。

2、老实读经:读真正的经典,不要读次要的。

内容上按重要程度和优先顺序分四级:
第一级: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第二级:易经、诗经、老子、庄子;
第三级:古文、唐诗、宋词、元曲;
第四级: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

老实读经指:只是读,不要游戏,不要解释;从一开始读就心灵静定,能动能静才是完整的人格。

3、大量读经:指字数读,遍数多,时间多。

一天能达到8小时以上是最好。

坚持2年,基本能读完四书五经。

4、快乐读经:把握前三点就快乐了。

*300读经法:掌握三个一原则:每天读100字,共读100遍,不管能背与否都给100分。

儿童读经运动

儿童读经运动

王财贵与『儿童读经运动』经书是我国民族文化之珍贵遗产,虽然自清末开始不断遭到质疑,将经书与落后保守划上等号。

但事实上,经书的价值是可以重新看待的,如何赋予现代意义,从中撷取活用的智能,恐怕是现代人在面对经书时,应该调整的心态。

有鉴于此,本刊今、明两天,特刊登两篇相关文章,希望能提供读者对此一问题有更进一步的思考。

另一个使文化起死回生的可能转机制式教育之外,坊间学钢琴、学计算机、补英文,各式各样的儿童才艺班,令人眼花撩乱。

在不能输在起跑点上的竞争压力下,你是否为了帮孩子选择什么『菜色』困扰不已?如果你经常观察并反省我们的文化发展与教育问题,你可能会发现无论学校教育或是这些应运而生课余时髦的社会教育,所提供给我们下一代的始终只偏重知识或技能的传授;至于精神层面的人格涵养,则显得相当贫乏。

整个大环境所见也大半是心量狭窄、急功近利的角色;尤其我们议事殿堂诸君,每以风度尽失的『肢体语言』做惊人的错误示范,你可能早已担心国人的未来,是不是更一代不如一代。

在这个时候,有个人默默在推广『儿童读经』,让人们在众声喧哗中,发现另一个使文化生命起死回生的可能转机。

日前走访了这位哲学大师牟宗三的嫡传弟子、前鹅湖月刊社长、目前任教于台中师院的新儒家学者王财贵先生,在轻松的叩问之间,了解了整个儿童读经理念形成与逐步推展的经过。

在此便以『好东西与好朋友分享』的心情,为大家报导这项深具意义的回归文化本位运动。

经典是智能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都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做为源头活水。

中国自古流传的四书、五经,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典册,向为知识分子所必读,以此抟成了整个文化的特色。

儿童读经就是教儿童诵读经典,这其实原是中国行之数千年的重要教育理念,在现代社会中提出,却变成陌生而令人一时难以接受的论题。

不读经书中国人的理性被架空了『读经』之风至清末仍盛,民国以后西风东渐,元年元月第一位教育部总长蔡元培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五月又令:『废止师范、中、小学读经科』,七月又提出:『各级学校不应祭孔』之议案;三个连续动作,使中国从此没有读经的学生,没有可教读经的老师,迨至民国八年五四运动,胡适提倡白话文运动,不用说读经,中国人连古文都渐渐看不懂了。

王财贵读经写作文

王财贵读经写作文

王财贵读经写作文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台湾学者王财贵在大陆宣讲并建立起一套名为“老实大量读经”的“理论体系”,自言以培养圣贤为目的,以全日制读经为手段。

彼时,正是国学热兴起,“读经运动”在中国勃兴之时,王财贵的理论获得大量信众支持。

十年前,读经热进入高潮,全国近百家读经学堂雨后春笋般建立,大批少年离开体制教育,进入读经学堂求学。

如今,最早的一批读经孩子已经成人,他们也成为了这场体制外“教育”的实验品。

那么,近十年的“读经教育”成效如何?最早的这批读经孩子又有什么样的心路历程?新京报记者关注读经现象,勾勒出一条以王财贵为主导的读经教育产业链条。

很少有人的念书经历,比济南少年郑惟生更坎坷。

观后感近两天,我看了一个讲座。

讲座的内容就是推展儿童经典背诵的理念。

看完以后,我感慨很深。

讲座先讲台湾的孩子从小接受类似于美国的教育,渐渐忘记了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

对中国的许多名著一无所知。

自己祖国的文化都不介绍,如何回去自学别的国家的文化呢?接着,就带出了本次讲座的主题:提倡孩子读经。

经就是指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

我现正在学弟子规,他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

弟子规是中国历史悠久,教人做人的书之一。

每大句三个字,朗朗上口,短小精悍,脍炙人口每一部分都存有一个历史故事。

弟子规主要教导人孝顺。

每一小段都有一个有关这一段的内容的故事。

其中: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及勿倔。

父母教导,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

以前我一直没努力做到。

现在听到了古人的教训,真的自己真的就是不必须。

弟子规里的一字一句都包含一个深刻的道理。

短短几百字,概括了一生的哲学。

只要我们回去书法展,回去体悟,回去体会,就可以感觉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华夏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

观后感近两天,我看看了一个讲座。

讲座的内容就是推展儿童经典背诵的理念。

看完以后,我感慨很深。

讲座先讲台湾的孩子从小接受类似于美国的教育,渐渐忘记了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

训诂学的答疑

训诂学的答疑

王财贵教授关于儿童读经与小学文字训诂学的答疑1,读经是否精通小学训诂之后,才能明经旨?汉清两朝为何小学发达?2、蒙学书是否是培养儿童汉语语感的最佳读物?是否需要先读蒙书后读经典?3、何谓小学?朱子小学是否专为童蒙而作?如何看待三字经“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的读书顺序?童子初学,是以诵为先还是以“详训诂”为先?4、小学成为专家学问是当代文化堕落的一种现象吗?如何看待读经与小学的本末轻重关系?聪明绝顶,且精力旺盛如“国学大师”章太炎陈寅恪,能兼小学而能读经,谁云不可呢?5、怎样理解《三字经》的“小学终,至四书” 中的读经的教学次第问题?6、读说文解字的最佳时机?同时是否还要让其进行经典移注的工作7、要成为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一定要从小专精小学训诂成为小学专家才能通经吗?历代圣贤皆精通小学训诂闻名吗?要通经究竟是训诂明而后经义明,还是经义明而后训诂明?8、教童子读经是要老实从真正的经典教起,还是拳拳遵奉有清以来自人工化非自然语言的蒙书教起之习惯?9、如何看待清代以前程氏读书分年日程所安排的儿童读经学习的顺序?古人的读书方法如何?10、小学训诂之学何以适宜清平盛世之时游手好闲之辈所习?小学训诂学之学何以不可列为教育的常轨?11、何以稍有阅读能力者,四书五经不用另加训诂,就已能解其大半?非精小学训诂则不配读经吗?试解一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2、小学真是“辨章学术,剖析源流”进而为国学正本清源的工具利器吗?不学小学,经学将失去了根底,经义也将晦暗难明吗?13、到底是训诂明而后经学明,还是经学明而后经学明?14、何以读的多了,自然就懂了?教读经是否必须懂国学?如何看待读经教育与国学教育的关系?1,读经是否精通小学训诂之后,才能明经旨?汉清两朝为何小学发达?.tw/cgi-bin/topic.cgi?forum=6&topic=3759&replynum=last#bottom文章主题:三楚书院中华典籍文化基础讲座丛书春秋遗民:因老师不大上网,代为发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四书五经读书的顺序问题分类:季谦先生读经理念辨析1、让孩子读经,要以何部為先?就内容说,说读经从易经开始读起,本也没什麼不可.因為读经只是小和尚唸经,只要是有经典性的价值,都可以读的,都可以由之开始,这是我的基本主张.只是考虑到如果只能读一本的话,则从文学和哲理教育的长远效果考量,宜读论语.或许您,或许其他人有别的看法,以易经之效為高,先读,就像有人以老子為高,先读.这是个人的见解,不是我能左右的,我没有那权利,也没那野心,要人遵照我的意见,更没那麼笨,以為人人会遵从我的意见.所以这是开放的.让孩子读经,要以何部為先,那可以是主观的,因此也是是自由的.但如果要讨论何者為先的理由,却不是完全自由的,因為它有相当的客观性.那客观性就是学术与教育的道理,那是要从人生的全面的道理来抉定,不是个人一己一时的见闻和情绪所抉定.我认為如果求学应注重有子所说的君子务本,而其本,是孔子所说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中的仁,则请问易经先?论语先?老子先?论语先?又,到底有了论语的基础比较容易了解易经,还是有了易经的基础比较容易了解论语?是孔子使易经高明,还是易经使孔子高明?此稍有中国学术根柢或稍加思考即可明白之事也,奈世人之不善学,又不思考,而欲强辩何?当然,再说一次,只要读经便好,纵使小经如三字经千字文亦佳於语文课本.故人人皆可自选一本开始,皆我所讚叹者也,在此不必拿来作為争端,破坏了读经界之和祥.2、为何能常建议从论语开始?我常建议我们读书的顺序,读书也要有顺序啊,刚才说五经有读书的顺序,如果加上四书,我认為四书五经读书的顺序是,以四书作為开头,所以四书还在五经之前。

一方面可以这洋说,四书好读,文章容易,因為四书是孔子以后,五经是孔子以前,孔子以前的文章,比较高古难读,孔子以后的文章比较间明好读,所以从四书读起。

第二方面呢,从这里读起虽然文意浅显,但是它的义理不见得就浅显。

我们初学者从四书开始读是容易的,而“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我也建议从《论语》开始。

先读《论语》,再读《孟子》,再读《大学》,最后读《中庸》,这是一个读书的顺序。

当然儿童读经就不一定照这个顺序了,不过我也建议儿童读经,先读论语,虽然不是為了瞭解文义,不过為了怕一个孩子他只读几个月,只读半年一年,他读不到论语就很可惜,所以先让他读论语。

一个人只要把论语读了,其他的书现在有没有读,还没有关系,甚至一辈子有没有读,都没有关系,但是论语是非读不可,因為这是圣人之书。

其他人都可以称為圣人,但孔子是圣人中的圣人,论语这部书呢,是经典中的经典。

所以我们要读书,先从论语读起,不管是小孩、大人,甚至老年人,开始想要读书了,开始想要瞭解中国人的智慧了,开始想要体验圣人的境界了,开始想要对自己的修身养性,能够有一番的长进了,那你应该从经典开始,而经典就应该从论语开始。

3、论语属“经”的地位是历史上形成的称為论语,说它是一种有条理有秩序的一种表达,其实只说到这里,还不能够尽论语这本书的内容特质。

我们知道论语是在中国歷史发展中,所有读书人都很尊重的,古人对很尊重的书就会有一种称呼,叫做“经”。

我们常说“四书五经”,“四书”跟“五经”放在一起,“四书”就有“经”的地位。

其实到了宋代以后,号称“十三经”,“论语”也就在“十三经”里面,所以论语本来就要把它当做“经”来看。

4、五经的两种顺序之一:五经或六经各自的来源那麼四书五经——所谓的五经或者称為六经,因為乐这部经号称是失传了,或者说乐本来就没有文字记录,所以乐的经是虚的,因此称六经也可以,称五经就少了乐——所谓易、诗、书、礼、春秋。

如果是六经呢就再加个“乐”,在“礼”后面加个“乐”,因為礼跟乐往往是相配合的,所以礼乐可以放在一起。

五经的顺序可以这洋说,易、书、诗、礼、春秋,还有另外一个顺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

其实你随便称也无所谓,但是假如比较严格要求的话,它必须有个顺序,就有这两种顺序。

第一种顺序是什麼顺序?——歷史的顺序。

就是按照这些书成就的歷史的早晚,所以《易经》是中国歷史上最古老的一部书,号称是从伏羲八卦开始的。

那麼《尚书》呢?尚书的第一篇叫做“尧典”,从尧舜开始。

诗就是《诗经》,诗经最古老的是所谓的“商颂”,商就是商朝那麼又比尚书再晚了。

这个礼,礼乐,大体上可以上归到周公制礼作乐,所以说是周朝的作品。

至於《春秋》,是春秋时代孔子的作品,孔子去读歷史,他有做一些笔记,他的歷史笔记,从鲁隐公元年,大体上是从周平王东迁,就是从东周初期开始写的,一直写到他这一代那这一部书,这部书叫做“春秋”。

其实“春秋”就是代表春夏秋冬的意思,以春秋代表四季,四季就是一年,那麼年复一年,都是春夏秋冬,这洋就是形成歷史,所以歷史的书在鲁国叫做春秋,孔子的这个春秋笔记也叫春秋。

那麼孔子所记载的这段时间,从东周初年,一直到孔子这个时代,也因為这部书叫做春秋,所以这部书所记录的时代,我们也称之為春秋时代。

所以孔子是了不起的,他著一部书叫春秋,就把那个时代叫春秋。

所以春秋是最晚出的。

这里边又有一个意思,这几部书都是古代流传的书,孔子对於这几部书,是经过整理的。

比如《易经》他整理过,“书”“诗”也都经过整理,各种书都经过整理,而整理的手法却不一洋。

古时候的书或许不只是这五部,但是孔子选一些书来做他的教材,教给他的弟子,而在选书的同时也加以整理。

司马迁做史记,称孔子整理这五部书,各用不同的手法,叫做“删诗书、订礼乐、系易、作春秋”,这四种手法来整理这些古代的重要文献。

“诗书”是用删的,為什麼?因為诗太多了,从朝廷、皇宫、贵族到民间的各种歌谣,古代所流传的诗非常多,号称有三千篇,但是孔子删掉一些,或许是不优美的,没有什麼意义的,没有教化作用的,於是删剩下目前我们看到的诗经就305篇,号称“诗三百”,所以诗是要删的。

不一定所有的这些歌谣以及典礼时候所唱的歌词,不一定全部都要留下来,所以要删。

“书”是歷史的记载,或许是记言或者是记事,记载歷史的事件,或者是记载歷史中重要人物的言论。

歷史那麼长久,孔子之前从尧舜算起,也两千多年了,那麼从尧舜夏商周以来的文献,一定是很多的。

所以这些文献,有的或许没有什麼大的意义,不足以流传,不足以警惕人心,所以孔子就把它删了,删剩下的,现在所流传的叫做尚书,孔子所删掉的都已经泯灭了,孔子所保留的都继续保留下来,所以我们可以从诗书来瞭解古代的歷史文化。

再说订礼乐。

周公曾制礼作乐,但是到了孔子这个时候,所谓礼坏乐崩,所以孔子必须重新修订。

所以礼乐不是删,礼乐是订,修订。

因此论语上有记载,“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孔子周游列国,最后一站是卫国,从卫国回到鲁国,“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朝廷所演奏的音乐,才恢复正规。

然后“雅、颂各得其所”,该奏雅乐的时候奏雅乐,该奏颂乐的时候奏颂乐,為什麼?因為孔子对礼乐有精深的研究,所以连鲁国的国家音乐团的团长,就是所谓的太师,还要接受孔子的教导。

所以论语上有一章叫做,“子语鲁太师乐,曰”,孔子告诉鲁国的国家首席音乐领导,说:“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徼如也,绎如也。

”可见孔子音乐素养是很高的,所以礼也要订,乐也要订,叫做“订礼乐”。

对於“易”,古代的易大体上用在卜筮上,孔子看到这个“易”,他有很深的感受,因為所谓的卜筮,是人来问神明,请神明来告诉人生的命运,在这里就有一种很深的意义在里面。

孔子发现这个深的意义——就是这个龟甲跟蓍草的卦,它是可以钩通人与神的。

人与神就是人与天,人与神透过龟甲跟蓍草的钩通,这里是不是也可以说人心可以通於天心?所以孔子读《易经》是读出这个意思——人德可以合乎天德。

所以《易经》是人德而合乎天德的一部书。

《易经》最重要的意涵,或者说最重要的一种意义,就是“穷神知化”——让我们追究神明之德,而体会天地造化之理。

像这洋子深化易经的内涵,是从孔子开始的,而孔子或是孔子之后的孔门,对於易经的道理记录下来,放在易经的后面,就好像把两者邦在一起,这个邦在一起的邦就是“系”,所以“系易”就是对於古代所流传的易这部书,而有另外的义理的开发,附带在它的后面就叫“系易”,于是就开了易经哲学的传统,这是孔子的贡献,这是用“系”的。

春秋呢?春秋是“作”。

孔子不是说“述而不作”吗?但是春秋是以述為作。

所以孟子曾引用孔子说:“知我者其為春秋乎?罪我者其為春秋乎?”為什麼呢?因為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孔子以歷史的记载方式,来表达他对於歷史事件以及歷史人物的评判,这种评判叫做“道德的判断”,孔子是以道德的眼光来看歷史,这件事件不合道德,孔子是要贬他的,这个人不合道德,孔子是要贬他的。

而孔子的文章做得非常间练,所以叫做“一字褒贬”。

好的讚赏他,用一个字来表示,孔子认為不合理的,贬低他,用一个字表示,叫“一字褒贬”。

而被孔子所褒的称之荣誉华贵,好像就是升官进爵一洋的光荣,而凡是被孔子所贬过的,千秋万世你就抬不了头了,叫做言语斧钺,就好像斧头大刀架在脖子上,这麼洋的严苛,这麼洋的严酷,令人恐惧。

所以孟子才说,孔子作春秋,而那些乱臣贼子都害怕了,这叫歷史的惩罚。

所以春秋是“作”。

这洋子孔子对於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对这六经经过一番的处理,然后流传给我们后世。

孔子把他以前两千多年中华民族智慧的成果,浓缩為这五本书、六本书,流传下来给我们后代,请问我们要不要去好好珍惜,我们要不要去读经啊!没有这些经典,我们孔子两千多年的智慧就泯灭了,从孔子以后,為什麼中国人都要去读经典呢?為什麼都要去尊重孔子呢?这就是一个民族智慧之源!没有源头活水,这个民族怎麼活下去啊!所以这个是天经地义的。

发展两千多年的一个民族,一个号称有文化的民族,有智慧的人物、有歷史的文献,经过一个这麼洋的所谓的天纵姿之,孔子的资质是不错的,至少不比我们差,但是孔子是努力的、用功的、诚恳的、一心一意地想要追求真理,想要维护这个社会的安定,想要协助这个国君来爱国爱民,到最后他没有政治的机会,不得位、不得势,所以最后来教化子弟,他要把人生的理想流传下来。

果然中国读书人不负孔子所望,代代相承,源远流长,一直到现在。

纵使在歷史上,有许多的时候是不信圣人的,不信经典、毁坏传统,但是它被毁坏了,又很快的再兴起,被忘记了,又很快地再被迎接回来,因此这是人性所在,这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乃至於这是人类的希望所在!5、学五经的两种顺序之二:诵读、体会五经的顺序我们讲到五经或者六经,顺便讲一下这五经六经的来源,讲了这个来源,我们就稍微瞭解它的意义。

那麼刚才我们还说有另外一个顺序,这个顺序是我们去接近五经的顺序,就是我们去体会经典的顺序,就是说我们从哪里开始,进入经典世界比较容易呢,所谓难易的顺序。

“诗”是最先可以读的,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什麼叫“兴”?兴是做诗的一个文体,就是“兴起”,看到一个什麼洋的景色了,於是我就兴起跟这个景色或有关或无关,若有若无的一种心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