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柏拉图主义与奥古斯丁
圣·奥古斯丁简介

圣·奥古斯丁简介圣·奥古斯丁的主要思想圣·奥古斯丁简介圣·奥古斯丁是天主教圣师,也是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天主教神学、教⽗哲学的重要代表⼈物。
圣·奥古斯丁⼀⽣之中都在致⼒于对神学的研究,最后成为了天主教的忠实信徒,他被罗马天主教会封为圣⼈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
下⾯做⼀下圣·奥古斯丁简介。
圣·奥古斯丁简介:354年,圣·奥古斯丁出⽣于距沿海城河马以南45英⾥的塔加斯特城(现在阿尔及利亚的苏格艾赫拉斯)。
母亲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亲是⼀个⾮基督教徒,圣·奥古斯丁受母亲的影响⾮常的⼤。
369年,圣·奥古斯丁前往迦太基学习。
在那⼉他与⾃⼰的情妇⽣了⼀个私⽣⼦。
372年,圣·奥古斯丁⽴志攻读哲学,不久便开始信仰摩尼教。
382年,圣·奥古斯丁对摩尼教感到失望,来到了罗马,不久⼜去了意⼤利的⽶兰,担任雄辩术教授,通晓了新柏拉图主义。
受到了⽶兰的主教是圣·恩布路斯的影响开始对天主教有了新的认识。
385年,圣·奥古斯丁转为信仰天主教,成为天主教热情的⽀持者。
387年,圣·奥古斯丁接受恩布路斯的洗礼,随即返回家乡塔加斯特。
391年,圣·奥古斯丁成为河马市主教的助⼿。
395年,主教去世,当时42岁的圣·奥古斯丁成了河马市的新主教,⼀直担任此职到去世。
在这之后的担任主教的时间内圣·奥古斯丁写出了⼤量的宗教著作,其中最著名、最有影响的两部著作是《论天主之城》和《忏悔录》,特别是《忏悔录》对后世的影响尤其的⼤,直到今天还在被⼴泛的阅读。
圣·奥古斯丁的主要思想圣·奥古斯丁是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时候出现的⼀位杰出的神学家,⼀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家,被后世的罗马天主教封为圣⼈和圣师,其很多思想对罗马天主教的发展起到了⾄关重要的作⽤,他留给后世的著作⾮常的多,这些著作直⾄今天还在影响着很多⼈的⽣活,下⾯就介绍⼀下圣·奥古斯丁的主要思想。
迷信一词的起源

“迷信”一词的起源“迷信”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新柏拉图主义者提出并用以指称不正确的信仰,随着奥古斯丁对基督教神学体系的建立以及与异族的接触,“迷信”专门用以称呼非基督教信仰,言外之意惟有基督教才是世界上“最正宗”的宗教,异族的信仰皆是一种神灵崇拜、巫术、“迷信”。
宗教改革之后,新教继承了天主教对正统信仰与迷信的划分。
而此时也正是科学传播的早期阶段,对理性的追求将宗教与科学对立了起来。
由培根开启的近代科学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怀疑权威的传统,不仅审视迷信,还质疑经院哲学和宗教,20世纪20年代,科学占据了权威的地位,它让人相信自然法则是支配宇宙的惟一力量,宗教也被归入“迷信”之列。
总之,“迷信”(superstition)一开始是指与基督教相异的宗教信仰,后来随着西方科学的发展,它也指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宗教信仰。
近代中国“迷信”概念的演变经历了相似的过程,但也有不同之处。
一、唐代至19世纪末出现的“迷信”一词无批判意义,不指向民间信仰,“迷信”一词使用的频率很低。
最早使用“迷信”一词的,是在一篇唐代墓志中:“既下车,闻有僧道峦属火於顶,‘加钳於颈’,以苦行惑民,人心大迷信。
”1沈洁认为此处“迷信”的意思泛指一种非理性的心理状态,并非专门指向民间的信仰形态。
219世纪末以前在对民间信仰的论述中常用的词汇主要有:淫祀、愚迷、愚昧、迷惑、迷妄等。
较早出现使用“迷信”一词的是在麦仲华主编的《皇朝经世文新编》和陈忠倚主编的《皇朝经世文三编》,这两本经世文编都成书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皇朝经世文新编》卷16“外史”类中,收入了日本佚名作者的文章《论欧洲现情》,其中使用了“迷信”一词:“何则英驻土耳其大使言曰,亚儿米尼亚富人本不喜狂妄唱独立之说,诚恐刚暴无谋,奋激土人迷信宗教之心,遂以紊世局之静谧也。
”3沈洁认为这应当是“日本人用中文写作的时政文章,在戊戌维新思潮中传入中国。
”4《皇朝经世文三编》卷74中“外洋商务”类有《外洋商务巵言》一文,此文从内容到词句与上文所引《论欧洲现情》几乎完全一样,沈洁认为两部书中把“迷信”与“宗教”连用,是指同理性主义相对应的信仰世界或者更泛义地指向一种非常的心理状态,基本上是一个中性词,用来指代一种世界观,并不是直接指向对大众信仰形式的批判。
奥古斯丁自由意志诠释论文

f.’
V饲源头,而实质上,奥古斯丁是在试图找到人类意志的真正自由——即只有得到 、上帝的恩典的拯救,人类意志才能开始真正的自由,人才能自由。
development of freedom. Augustine’s freedom view is mainly embodied in his work On Free Will.This book
starts from the concept of sin.Due to God is the creator of everything for its kind and almighty,Augustine has to think about who is responsible for the sin of human beings. He pointed out original sin to illustrate free will theory.Superficially,Augustine is try to find out the origin of sin,but actually,he wants to fred real freedom of will that is only the mercy of God’S salvation could made human being’S free will.
关键词;奥古斯丁;自由意志;灵魂;原罪;恩典
天主教思想家奥古斯丁简介

天主教思想家奥古斯丁简介人物生平奥古斯丁生于北非(现今的阿尔及利亚)。
父亲是很有地位的异教徒,但财产不多,为人懒散偷安,贪恋世俗,直到临终的时候才信主受洗。
奥氏的母亲莫尼加却是个忠诚的基督徒,很关心儿子的前程;为他在神面前痛哭流涕代祷,她对这在信仰上已死去的儿子深恶痛绝。
神藉异梦指示,使她坚持信心的祷告。
奥古斯丁有两种性情;一种是放肆于性欲中的性情;一种是专诚向上,追求真理的性情。
也许父母双方的品性,都遗传到他一人身上。
因此,奥氏的心灵深处成了善恶剧烈斗争的战场。
稍长,奥氏便离开出生地,到附近地方上学,后来又负笈至迦太基,在那里专攻修辞学。
在这时,他结识了一个女子,并与她同居至少有十四年之久,当时他只不过十七岁而已。
在三七二年,私生子出生,极为奥氏所珍爱。
奥古斯丁虽放纵于情欲最早,但追求真理也觉悟最速。
十九岁时,他读了西塞罗(Cicero)的著作后,已有心追求真理,以此为人生唯一价值。
此后他开始研究圣经,“但圣经对于我好似没有价值,不足媲美于西塞罗的庄严文笔。
”于是他又向一种思想混合的二元主义,即为摩尼教者,追求心灵与理智的安慰。
疼爱他的母亲得知他信奉异端,十分痛心,幸有一位善心的主教劝慰她说:“你用这么多眼泪代祷的儿子,不能灭亡。
”奥古斯丁崇奉摩尼教共有九年,他一面治学,一面教书,他在迦太基因作了一篇戏剧诗而文名大振。
信奉摩尼教日子久了,他开始怀疑这个教门理智上的效能。
于是他去见摩尼教的首领,但因这首领在教理上难于自圆其说,这使奥氏在理智的追求上失望了。
于三八三年他迁到罗马。
翌年,被委任于当时西方帝国的都会――米兰,教授修辞学。
在米兰的时候,奥古斯丁听见了安波罗修大有能力的宣道,但他只是仰慕安氏的口才而来,因他在这时正倾心于新派的怀疑哲学。
这是他一生道德水准最低的时期,他的母亲为他定了一门亲事,因那女子年纪尚轻,一时未能完娶)。
奥氏虽与从前之姘妇脱离关系,但不久又与另一个结上了非法之缘,行为较前更不正当。
奥古斯丁政治思想

【奥古斯丁政治思想】从公元2世纪开始,随着基督徒社会成分的改变,在基督教会内部出现了一批知识分子。
这些基督教知识分子力图把基督教的基本信条系统化、理论化。
这一批人被信徒们尊称为“教父”,他们所创立的神学理论则被称为“教父学”。
奥古斯丁可以称为一个影响最大的教父.他可以说是集教父学之大成并且奠定了基督教神学理论的基础。
奥古斯丁的很多著作当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两部;《上帝之城》和《忏悔录》。
奥古斯丁把新柏拉图主义和《圣经》结合在一起,把教父们已经提出来的上帝创世说、三位一体说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并且提出了原罪说、选民说等,奠定了基督教神学理论的基础。
他的神学政治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恩典说奥古斯丁所处的时代,罗马帝国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不仅帝国内部各地不断有起义发生,帝国外部北方的日耳曼人也开始大举入侵。
日耳曼人,其中特别是汪达尔人,所到之处必洗劫财富,杀戮生灵。
汪达尔主义因此成为野蛮破坏人类文明和文化古物的同义词。
在日耳曼人大举入侵的过程中,许多品行良好的、虔诚的基督徒也无端地遭到杀害。
这就难免使人们对基督教的教义产生怀疑:罗马帝国既然已经把基督教奉为了国教,上帝为什么不能保佑它?虔诚的、善良的基督徒既然会被蛮族无端地杀戮,上帝的威严、上帝的法术究竟何在?奥古斯丁的恩典说试图回答人们的这些疑问。
奥古斯丁把《圣经》中关于亚当偷吃智慧之果的故事作了发挥,提出了所谓的“原罪”说。
他说上帝在创造人类的始祖亚当之初,亚当是正直的,并且有自由意志。
如果他继续保持正直,他会留在伊甸园,并且会享有与天使们同样多的幸福。
但不幸的是亚当干了他不应该干的事情,他偷吃了智慧之果,他堕落了,他因此受到了上帝的惩罚。
亚当把他的罪遗传给了他所有的后代。
也就是说,所有的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这就是原罪。
由于每个人都从其始祖那里传承了原罪,所以才有七情六欲,而且这些情欲常常压倒理性。
当人们达到道德行为当事人年龄以后还会继续犯罪,这就是“本罪”。
柏拉图与奥古斯丁的灵魂观比较

2020年12月第6期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Dec.2020No.6柏拉图与奥古斯丁的灵魂观比较石慧琳(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湖南吉首416000)摘要: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古罗马帝国天主教思想家奥古斯丁都对灵魂极其关注并且形成系统的灵魂观。
一定程度上说,奥古斯丁灵魂观是对柏拉图灵魂观的继承和改造。
分析柏拉图的对话录及奥古斯丁论述灵魂的:柏拉图灵魂观中的灵魂是不生不灭的实体存在,柏拉图重视灵魂轻视肉体,认为肉体是灵魂的枷锁;奥古斯丁则坚持灵魂是上帝从“虚无”中创造,灵魂与肉体二者实体性地位,强调灵肉结合的积极作用。
但二者灵魂观的终极指向都为善和真理。
关键词:;奥古斯丁;灵中图分类号:B5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9—0673(2020)06—0015—05A Comparison of Plato and Augustine's View of SoulSHI Huilin(Institute of Philosophy,Jishou University,Jishou Hunan416000)Abstract:Plato,th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and Augustine,the epitome of medieval religious theology,both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soul and formed a systematic view of soul.To a certain extent,Augustine's soul view is the 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Plato'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lato's dialogue and Augustine's works on the soul,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oul in Plato's view is an inanimate entity existence,which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soul and despises the body and holds that the body is the shackle of the soul.Augustine insists that the soul is God's creation from"nothingness",confirms the substantive status of soul and body,and emphasizes the positive role of the combination of spirit and flesh.But the ultimate direction of both soul views is good and truth.Key words:Plato;Augustine;Soul View灵魂是什么一直是人类探寻的问题。
奥古斯丁的恩典论——奥古斯丁神哲学思想研究【最新哲学类】

摘要奥古斯丁探讨恶的问题从而认识到人的自由意志,而从自由意志中找到了人的原罪的起因,创立、成熟了原罪说。
而原罪之下的人在败坏中不能自拔,“不得不犯罪”,从而必然仰赖上帝的恩典。
上帝的恩典是无条件的,内在的,必须把它彻底化,从而形成成熟的恩典论。
但上帝的恩典及与之极相关的预定论则与人的自由意志相冲突,似乎要取消人的自由意志才能保住上帝的绝对主权、保住上帝的恩典。
本文在这清晰的脉路之下,以奥古斯丁的恩典论为主题,展开对奥古斯丁神哲学思想的探寻。
原罪论基于亚当不具有“不能犯罪”这一上帝恩典而选择犯罪,从而败坏。
他的罪得到遗传,形成原罪。
原罪论不是性恶说,它揭示人当下困境的存在的内在原因,引导人走向上帝的恩典。
预定论是恩典的预备,恩典是预定的实现,有很紧密的关系。
而要解决人是否知道上帝的预定则是棘手的问题。
在这里奥古斯丁采取不可知论的立场,认为上帝之下的人在今世完全不知自己是否被预定。
上帝的主权和人的自由意志的冲突是奥古斯丁恩典论必须面对的问题。
奥古斯丁在这里的观点是,高扬上帝的主权,隐逸人的自由意志。
奥古斯丁采取从相信到理解的思维路线,采取“识己”,“识神”的思维取向,在矛盾复杂的险途上开创了一条难得的路径,影响深远。
关键词:恩典原罪自由意志预定AbstractAugustine inquiried into the problem of evil, further know the free will of humans,and discover the sources of original sin from the free will, found and maturate his original sin theory. The one who controlled by original sin can’t extricate oneself from the Fall,“they cannot not sin”,thus necessary rest on Grace of God.God’s grace is unconditional,inherent, Augustine consider that the Grace of God must be carried out and formulate mature grace theory. but the Grace of God related to predestination are conflict with the free will of humans, as if abolish the free will of humans is protect absolute dominion of God and Grace of God. under clear context, this thesis’s theme is grace theory of Augustine,explore the theology-philosophy of Augustine.On basis of adam does not have acquires the Grace of God., namely “they cannot sin”, so adam choice commit a crime, sequentially Fall.His sin was inherited and lead to original sin. original sin isn’t evil doctrine of humanity,it reveal the inner reason of humans present mess, guide human to the Grace of God.Predestination is a preparation of the Grace, the Grace is realization of the Predestination, both of having closer relation.it is difficult problem that whether human know the Predestination of God. Here Augustine take position of the agnosticism and consider the human who lie in shelter of God completely cann’t know whether be Predestinated in this life.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dominion of God and the free will of humans must to be problem confronted by Augustine’s grace theory. here Augustine’s view is that praise dominion of God,conceals the free will of humans. Augustine take the thought route from believe to understand, adopt thought manner of“know youself”and “know God”, exploit a uniques route in the complicated circumstance and produce far-reaching influence.Key words: Grace Original sin Free will Predestination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1、柏拉图柏拉图眼中的美,是矛盾统一的、和谐对立的、具体而又特殊。
柏拉图最终将美概括为“永恒的善的意志的普遍性理念存在”。
这是因为一件东西包含许多矛盾是他不可理解的。
从理念论也可以透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具体如下: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其美学思想的立足点。
柏拉图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包含完整的美学价值论框架。
他坚信理性能够获得真知,把追求“真”“善”“美”当作哲学探索和冥思的目的。
柏拉图在谈论客观和主观世界的真与善的同时,总是要和美感和美联系一起来谈论,真、善、美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体统一的。
柏拉图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创造者,它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和深远的美学意义。
关于美的议论,主要可大致归为两个类,一是美的本质问题,二是真善美的统一。
柏拉图肯定美是真实的存在,他认为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和谐与真实存在的神,真实存在的善的理念、美的理念是一致的,又由于美善的统一,所以和谐既是善的目的,又是美的本质。
由于柏拉图有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的基础,因而他认为真、善、美的内容是统一的,真实的东西,就美与善的东西。
美的东西也就是善的东西,美与善没有根本的区别。
柏拉图认为这种美本身的关照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
柏拉图把爱、美、善等,最终都还原到人的生活本身中,与不朽相关,也可以说,不朽是人的最终目的。
在柏拉图的思想中,美的概念不仅仅与审美和艺术相关,更主要的是一种人的生活方式和理想,是一种哲学的最高境界之一。
在柏拉图的宇宙观中,他认为善的理念又是理念世界中至高无上者,因而美的理念就必须从属于善的理念,为善的理念所支配。
柏拉图在审美分析中,始终都认为灵魂的美要高于一切形式的美。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
首先是对他的理念论的批判。
亚氏认为,“一般”是不能脱离“个别”而独立存在,脱离个别并且先于个别而独立存在的一般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是根本不存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论新柏拉图主义对奥古斯丁神学思想的影响*名:***学号:******* 年级:12级院系:历史文化学院专业:历史学基地班****:***摘要人们通常将希腊与希伯来作为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在公元3、4世纪,随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传播,希腊和希伯来的两种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和融合,这个时期,既存在希腊化哲学流派与基督教信徒间的相互驳斥与论争,也有更多的基督教神父选择接受希腊哲学的一定学说作为传教的工具。
在后者当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奥古斯丁对新柏拉图主义的改造和利用。
普罗提诺创始的新柏拉图主义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路线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伦理学取向”和“宗教取向”的哲学体系,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奥古斯丁敏锐地认识到了普罗提诺思想与基督教教义的相似性,选择性地将其本体论、灵魂论、善恶论作为阐明基督教教义、驳斥异端的论证工具,进而建立了独特的神学体系。
对于奥古斯丁利用新柏拉图主义来阐释神学思想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当代哲学家傅伟勋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就奥古斯丁在哲学史上所占有的地位而言,他在整个中世纪哲学思想之中享有无上的权威,尤其由于奥氏的存在,柏拉图哲学曾在12世纪以前始终一枝独秀。
”1可以说,奥古斯丁不仅对基督教的希腊哲学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影响了整个中世纪神学的发展。
那么,奥古斯丁究竟采用了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哪些理论,又是如何与基督教教义相结合的?二者间的不同之处又有哪些?本文拟根据相应的文本材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分析。
关键词:奥古斯丁普罗提诺三位一体灵魂论1傅伟勋:《西洋哲学史》第七版,台北:三民书局1984年版。
目录前言........................................................................... (1)一、上帝观与心理三一论 (2)(一)“太一”与奥古斯丁的上帝观 (2)(二)普罗提诺与奥古斯丁的心理三一论 (2)二、灵魂学说................ ......................... .. (3)(一)灵魂的起源...................................... .. (3)(二)灵魂的定义与性质 (4)(三)灵魂与身体的关系 (5)三、神正论与自由意志 (5)四、结语 (7)前言根据《忏悔录》的记载,奥古斯丁在386 年开始在米兰阅读“柏拉图学派的书籍”,他说:“既然你的道化成了血肉,寓于人世,你让一个充满傲气的人把一些由希腊文译成拉丁文的柏拉图派的著作推荐给我”。
1次年,他皈依了基督教,“柏拉图派”对奥古斯丁脱离摩尼教与学园派、接受基督教教义的作用是巨大的。
而这种知识背景使得奥古斯丁日后作为基督教父,阐释教义、驳斥异端时,没有局限于基督教的拉丁传统,而是吸收希腊哲学而构成了其独特的神学体系。
奥古斯丁对“柏拉图学派”的肯定态度体现在其多部著作中,他说:“如果那些被称为哲学家的人,尤其是柏拉图主义者,说了什么正确的并与我们的信仰一致的话,我们就不仅不会回避它,还要从那些不合理地拥有它的人那里拿过来为我们所用。
”2根据一些学者的考证,奥古斯丁所阅读的“柏拉图学派的书籍”,主要是普罗提诺与波菲利等新柏拉图主义的相关著作,实际上,奥古斯丁对当时正统的柏拉图传人——学园派是持批判态度的。
3而在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中,也可以看到明显的新柏拉图主义元素。
对于新柏拉图主义在奥古斯丁神学体系中的影响,国内外都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下面作一个简要介绍。
西方学者对奥古斯丁思想的研究十分丰富,据Drobner在《Studying Augustine》中介绍,至今为止,研究奥古斯丁的书目有五万篇,并以每年300-500篇的速度增长。
这些论著除英文外,还有不少是法文、德文等,目前少有译著。
限于外文水平,我难以对这些资料作全面的阅读和整理,只能选择几本进行介绍。
彼得·布朗的《希波的奥古斯丁》4是一本传记性质的研究著作,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总结了奥古斯丁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转变与影响原因。
在该书的第二部分,作者叙述了“柏拉图派”对奥古斯丁转向基督教信仰的影响。
沙伦的《奥古斯丁》5通过对奥古斯丁的生平和著作的简要介绍,解释其思想的形成过程,而后对其神学思想进行详细阐述,其中也论述了新柏拉图主义对奥古斯丁基督教信仰的影响,是一本了解奥古斯丁神学思想的重要著作。
此外,在法国学者Pierre Courcelle所著的《圣奥古斯丁<忏悔录>研究》中,对奥古斯丁米兰皈依时所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及其神学思想的阅读来源进行了深入研究。
国内学者对奥古斯丁神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基本上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但近年来著作成果颇丰。
主要学者有:周伟驰、石敏敏、章雪富、张荣、夏洞奇、汪聂才等。
其中,周伟驰的《记忆和光照——奥古斯丁神哲学研究》和《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是对奥古斯丁神学体系进行全面了解的重要著作;石敏敏的《普罗提诺的哲学和古代晚期基督教的人论》,汪聂才的《新柏拉图主义对奥古斯丁灵魂思想的影响》等都对新柏拉图主义与奥古斯丁思想的关系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此外,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中对这一问题也有较清晰的概述。
张映伟的《普罗提诺论恶》一书则结合《九章集》对普罗提诺的善恶论、自由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1奥古斯丁:《忏悔录》,许丽华译,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06页。
2奥古斯丁:《论灵魂及其起源》(内附《论基督教教义》),石敏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86页。
3汪聂才:《新柏拉图主义对奥古斯丁灵魂思想的影响》,《现代哲学》,2011年第4期。
4彼得·布朗:《希波的奥古斯丁》,章雪富,钱金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5沙伦:《奥古斯丁》,周伟驰译,中华书局,2014年。
一、上帝观与心理三一论(一)“太一”与奥古斯丁的上帝观普罗提诺在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两个世界”的基础上,提出太一、理智和灵魂是“三个首要本体”,其中“太一”是第一本体。
首先,太一是世界的最高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因,是内在于万物之中的最高目的,也是本体的善(不同于“伦理的善”)。
其次,太一是不可分割的原初的统一性,是超越限制(属性)的绝对的一,因此它无形无相,不可名状,不可用概念、范畴来认识,只能从负面言说“不是什么”;再次,太一流溢出理智,构成理念世界;理智流溢出灵魂,灵魂与质料结合构成可感世界,因此太一是超越感性世界与理念世界的万有之本原;最后,太一与理智、灵魂是同一位最高“神”,人的灵魂在经历、享受过可感世界后,将转向自身的内在,通过思辨和观照朝着太一自由折返,最终与太一回归为一体,这就是灵魂的返乡。
1对于灵魂返乡说,普罗提诺在《九章集》中有多处论述。
例如,在第一集中,他说:“那里是我们的故乡,我们从那里来,那里有我们的父。
而折回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归程呢?人不应当以双脚走完它,因为双脚只能将人从一片土地带往另一片土地。
……而要立即闭合双眼,唤醒另一幅面容,每个人都有这幅面容,只是很少有人使用它。
2”在第六集,普罗提诺说:“灵魂很自然地对神有一种爱,以一种处女对她的高贵的父亲的那种爱要求与神结合为一体。
可是当她委身于被造物时,她在婚姻中被蒙蔽了,于是她把以前的爱转换成尘世的爱,失去了她的父亲,变得放荡起来。
一直要等到她重新开始厌恶尘世的放荡,她才再次纯洁起来,回到她父亲那里,一切才都好起来。
”3普罗提诺的“太一”概念和灵魂返乡说对奥古斯丁的上帝观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奥古斯丁认为上帝是单一和永恒不变的实体,与普罗提诺的“太一”一样是完满、不受限的。
上帝创造了世界万物,并在万物中留下了深刻的“上帝的痕迹”,世界被划分为类似于普罗提诺的流溢说的不同等级,这一切又都包含在上帝的永恒性之中。
而在奥古斯丁对“人的灵魂如何理解上帝”问题的论述中,他强调“返回内心”、“返回内心深处”、“唤醒内心深处的回忆”4,这与普罗提诺的灵魂返乡说几乎一脉相承。
(二)普罗提诺与奥古斯丁的心理三一论根据《圣经》的记载,耶和华、耶稣基督以及圣灵都是应受信仰的神,而在《新约》的诸多领洗认信文本中,也有着对上帝的唯一性的明确表述。
5公元二世纪,神父德尔图良首次从本体论上阐述了的三位一体论。
然而,对于三个位格间是否平等、有什么差别、如何是同一个神等问题,教父们的答案却一直存在着分歧。
一般认为,有两种类型的三位一体论,一种是东方教父(阿塔那修等),先强调圣父、圣子、圣灵是三个不同的位格,再强调三者在行动、存在上有不可分隔的紧密联系。
另一种则是奥古斯丁的心理三一论,他以强调上帝的至一性为重点,再述及位格的三重性。
在他看来,对上帝最简练、恰当的表述是“Deus autem trinitas”,1概括自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0~113页。
2普罗提诺:《九章集》第一集第六篇第八节,石敏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普罗提诺:《九章集》第六集第九篇第九节,石敏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4徐龙飞:《形上之路:基督宗教的哲学建构方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28页。
5如《玛窦福音》28,19;《格林多前书》13,13等。
三者之间的实质差别并不在于偶性或本质,而在于三者的内在关系。
圣父“生”出了圣子,而后圣父和圣子共同“发”出圣灵,他们之间是“生”与“受生”,“发”和“被发”的关系。
对普罗提诺而言,“太一”是“由自身而永恒之存在”,“太一”与理智、灵魂的关系是“永恒的诞生与被诞生”,在这个意义上,关系和存在是全等的。
奥古斯丁强调三个位格的不可分离性,将其解释为一种关联性存在,可以说与普罗提诺的本体论思维方式十分相近。
1应当明确的是,上述解释仍无法从逻辑上解决三一论中最关键的难题:“三位一体是否三等于一?”奥古斯丁最终给出了信仰的回答:受造的人的理性不足以认识造物主的奥秘,只能凭借信仰接受《圣经》的记载,接受上帝是三位一体的事实。
“父、子、灵的合一与平等由《圣经》得到证明。
”然而,为了反驳异端,并给予困惑的信徒以解答,奥古斯丁在《论三位一体》中还是给出了理性论证式的阐述。
下面我将从阐述方法和内容两方面分析《论三位一体》中的新柏拉图主义成分。
在阐述方法上,这本书的前四卷是对《圣经》经文中涉及的“三位一体”进行解释,即从救赎史的角度解释三个位格间的关系。
在第五到七卷,奥古斯丁试图用关系范畴来言说上帝,从语言学和逻辑学的角度界定“父”、“子”、“灵”的名称。
在第八到十五卷,奥古斯丁根据《圣经》所记载的“人是上帝的形象”,认为理解上帝的三一结构的最好途径是从受造物中寻找类似的三一结构,并提出了许多三一类比,特别是通过“内在之人”类比的方式对三个位格的关系进行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