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白皮书

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白皮书(摘录)

《白皮书(2006)》发布后,台内网络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单个业务板块的内涵不断丰富,出现了“大新闻”、“大播出”的概念,实现了更高层次的资源整合和流程再造;全台网建设成为下一步台内网络化发展的重点;各台对网络化建设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不仅关注网络建设,而且关注网络运行的可管可控,不仅重视技术, 而且重视对现有和未来业务的支撑。

目前台内网建设的难点主要是架构建设环境体系、互联互通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安全保障体系等四个体系,这四个体系是相辅相成的。
建设环境体系为台网的建设、运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使其健康、有序、科学、全面地推进;
互联互通体系实现不同厂家、不同时期、采用不同技术的业务板块之间的融合与联通,通过互联互通,实现资源整合发展和业务流程再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节目生产效能;
质量控制体系解决网络化生产环境下技术质量可控的问题,通过设计和运行阶段的质量控制,提高节目技术质量;
安全保障体系根据广电行业的特殊要求,从技术、管理、运维等多个方面来保证台内网的高可用性和节目制作播出的安全性。

电视台网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电视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实现电视节目的采集、编辑、存储、播出交换以及相关管理等辅助功能的网络化系统。

面向服务架构(SOA)
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各种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

企业服务总线(ESB)
企业服务总线是传统中间件技术与 XML、Web 服务等技术结合的产物,是支持SOA实现的基础架构软件,也是台内网业务支撑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实现服务注册与管理、服务查找与调用、协议转换、消息路由、技术标准的适配器、流程定义、流程控制和监管等功能。
企业媒体总线(EMB)
企业媒体总线是台内网媒体资源交换中心,实现各业务板块间多种形式的、对应用透明的、松耦合的媒体数据交换。EMB 由媒体资源注册、媒体迁移、转码服务、 MD5校验等功能模块组成,是台内网业务支撑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与 ESB共同构成台内网的双总线支撑模型。

Web Services
Web Services 平台是一套标准,它定义了应用程序如何在 Web 上实现互操作性,实现了不同系统

平台,不同开发语言和开发技术实现的软件个体之间的通讯。Web Services 程序是自包含、自描述、模块化的应用,可以在网络中被描述、发布、查找以及通过 Web来调用。


随着相关的政策、技术、标准、商业模式不断成熟,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媒体业务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对传统广电媒体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广电媒体一方面迫切需要实现从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的转型,通过内部和外部的资源整合共享和流程再造,提高节目生产能力,降低节目生产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迫切需要实现从单一播出机构向播出业、制作业、传播业共同发展的现代传媒集团转型,在产业链上由播出环节进行纵向和横向延伸,上端向内容产业延伸,下端向传输业延伸,横向向多媒体平台运营延伸,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要实现这两个转型,广电媒体需要台内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支撑。

技术发展为台内网络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计算机、网络、存储、安全、多媒体处理、EAI(企业应用集成)、SOA(面向服务架构)、ESB(企业服务总线)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行业内的成功应用,随着国内外厂商在台内网建设领域的技术进步与革新,台内网络化发展的关键技术不断成熟,技术成本不断下降,技术瓶颈逐渐消除。特别是 SOA和ESB技术的引入,有效解决了电视台网络化的应用整合和互联互通问题,为台内网络化特别是全台网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它既是一个技术型项目,也是一个管理型项目。所谓技术型项目是指,台内网络化建设必然需要以先进的网络制播技术为手段,整体技术架构是否合理、先进、科学将直接决定整个项目的最终结果。而所谓管理型项目是指,实施电视台的数字化网络化,由于管理手段的根本性变化,必然会导致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的深刻变革,可以说,科学的管理思想是台内网络化建设的核心。
要确保台内网发挥成效,需要技术和业务部门理清思路、统一思想,在系统规划、设计过程中,就要考虑业务管控的模式和流程,在系统建设、运行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包括内容资源有效收集、统一编目、节目代码统一发放管理、节目内容审查、技术质量审查、节目播出管理、广告播出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等各方面的管理规定,与节目部门共同细化管理。


统筹规划
电视台网络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规划先行,科学论证。
应从本台的实际出发,借鉴国内与国际同行业的成功经验,坚持“总体规划、阶段实施、

不断完善、逐步升级”的原则,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总体目标和各阶段目标,制定好业务发展规划、技术发展规划、全台信息化(应用、数据、网络、安全)架构规划、台内网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规划、资金投入计划等,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依据台内各阶段业务发展、资金投入、技术发展现状等因素,来决定实施步骤,分步实施推进。

在台内网络化建设时,应从技术与管理两个方面入手,规划一个全面、完整、科学、先进的数字化网络化系统,并充分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完整性:全面考虑电视台面对市场和自身的各个部分和环节,构建一个全面完整的信息系统。
2)具有先进性: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根据需要对原有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进行重组。坚持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的原则,符合技术发展的基本潮流,使系统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保持一定的先进性。
3)具有灵活性:能适应电视台在实施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后的局部变化,以及今后整体发展的需要, 适应电视台未来事业发展、产业运营及技术发展的要求。
4)具有可行性:不脱离电视台的实际情况,以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规划,具有可操作性,不能流于形式。
5)具有分步性: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是一个逐步推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把电视台的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务求实效。



为解决电视台内大量“信息孤岛”问题,台内网应用集成经历了“点对点的互联架构”、“基于消息总线或中间件的互联架构”和“基于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的 ESB+EMB 的双总线互联架构”三个发展阶段。

这种架构采用了面向服务设计理念,通过对各类业务流程进行统筹分析,将各业务板块对外的接口都提炼、抽象、封装为服务。双总线包括企业服务总线(ESB)和企业媒体总线(EMB),分别用作元数据和媒体文件的传输,是SOA思想在电视台全台网设计中的发展和具体实现。
基于 SOA 双总线互联架构的主要优点是:强化板块的内部封装,实现高内聚、低耦合,任何板块的变更都不会影响到其他板块,新板块接入也无需对已有板块进行改造,连接复杂度低,易于管理,可以轻松应对业务服务变化、发展的需要。该架构适用于业务规模较大、异构系统较多、流程复杂多变的电视台网。

ESB+EMB的互联架构应该包括如下功能:
1.内容处理功能
1)元数据和控制信息
ESB提供根据不同板块/系统的要求进行通讯协议转换、语义层的协议转换。它支持多种体系结构下常见技术协议的转换,例如 Web Services、JMS、MQ等。另外ESB

还能实现协议内容转换,例如,实现不同服务之间消息格式的转换。
2)媒体数据
EMB 提供不同板块间媒体文件交换功能。同时提供媒体文件转码和数据完整性校验功能。
2.管理功能
1)流程的定义和配置
在 ESB 中定义和配置与实际业务对应的系统互联流程,实现由若干服务,若干步骤组成的组合服务,满足不同用户对业务流程规划、定义和监控的需求,能适应绝大多数台内网对 IT系统、业务发展带来的变化。
2)管理和监控
管理和监控各流程的运行情况、元数据的流转情况、媒体资源的交换情况;对各个系统提供的服务进行监控;管理和监控执行交换的各个资源(如应用服务器、EMB服务器等)的情况。
3)服务的注册和管理
对各业务板块所提供的对外服务进行注册和管理。服务注册的本质是记录各个业务板块提供的服务的详细信息,它是实现业务服务物理位置透明和路由寻址的基础。


与传统制播系统的区别
作为 IT技术与广电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台内网有着显著的IT特征,既带来了传统系统未有的优势,也带来了传统系统未有的安全难题。与传统系统相比,台内网在安全方面的特点表现如下:
1. 安全范围扩大化
传统制播系统多为封闭式的,子系统之间采用 SDI信号或者磁带进行数据交换,安全风险比较确定,安全故障不易扩散;台内网包括采集、制作、播出、存储等多个业务板块,各个板块之间网络是连通的,考虑到网络的无边界特性和网络安全的木桶原理,必须保证整个网络的安全才能保证最终播出的安全。
2. 业务环节链条化
网络化带来了工作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变革,传统系统单兵作战的作坊式工作方式在网络化时代已经不适应了,取而代之的是专业分工的流水线大生产模式,各个环节间的影响关系更强,各个节点的时效要求更高,单个环节的故障会影响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行,因此必须保证台内网链条中各个环节的安全。
3. 技术风险复杂化
在传统视音频设备的基础上,台内网大规模使用 IT 设备,业务板块之间又需要互联互通,系统结构更加复杂,带来了更加多元化和动态多变的安全问题。
由于网络故障具有突发、易扩散及难定位的特点,在台内网系统运维中,故障判断、处理、应急的方法和手段、系统备份实现、故障影响范围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需要进行一次大更改。
4. 管理运维专业化
传统制播系统的管理运维往往采用按物理分布的分块管理,台内网建设后,应转变为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分层管理。分层管理要求按各个专业角度对电视台网进行分层,如分为物理层、网络层、

平台层、应用层等,分别进行统一管理。每个运维岗位要求掌握的技能更专业,要求更规范。应培养员工使用新技术的技能和接受新事务的心态,并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与普通 IT网络的区别
作为 IT 技术与广电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台内网又有着显著的广电特征,与普通IT 网络相比,台内网在安全方面的特点表现如下:
1. 安全要求高
广播电视是党和国家的喉舌,安全播出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政令畅通、信息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如果出现安全问题,其后果往往比经济损失要严重得多,因此台内网对安全性的要求特别高。
2. 政策要求严
正因为安全播出的重要性,国家、行业对制播系统的建设制定了政策要求,例如要求播出系统与互联网物理隔离,要求播前审查、重播重审等,台内网络化的建设也必须遵守这些政策要求。
3. 可靠性要求高
与普通 IT 网络相比,电视台网安全保障的重点不在于防止系统被攻击、数据被窃取,而在于确保系统的可靠性。通过设备、链路、系统等多级冗余机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提升系统的应急能力,确保播出安全。
4. 技术特色鲜明
台内网传输数据量大,对网络带宽和实时性要求高;台内网业务种类多样,安全等级复杂;台内网数据类型多样,存储网络、信息网络和控制网络并存。因此与普通 IT网络相比,系统安全的重要性和实现系统安全的困难性更为突出。

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原则
在规划设计台内网安全保障体系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整体性
台内网各板块功能不同,体现了不同的业务特点,在形成安全解决方案时应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去分析,分析全网的安全及具体的安全措施。
2. 平衡性
在对台内网面临威胁及所能承担风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安全解决方案,方案应平衡风险防范与成本代价,体现科学性。
3. 一致性
安全体系应与台内网生命周期并存,安全的内容及措施应体现在设计(包括初步或详细设计)及实施、测试、验收、运行等各阶段。
4. 易用性
没有绝对的安全,安全和易用始终是一对矛盾。需要明确可接受的风险,找到安全和易用的平衡,进行适度保护。
5. 多重性
需要建立一个多重安全保护系统,各保护层相互补充,当其中一层被攻破时,其它保护层仍可保护全网的安全。
6. 等级性
安全体系应针对不同级别的安全对象,提供分层次、可选的安全机制,以满足系统中不同层次的需求,并通过国家有关信息安全测评认证机构的等级评估。
7. 动态性
电视台网的运行状态会随着时间、内容、业务、人员、网络状况、系统状况的变化而发生动态改变,安全体系要

容易适应、修改和升级。
8. 可管性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技术是手段,管理是保障,需要在采用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的同时,重视信息安全管理,保证台内网安全的可管可控。



为减少重复编解码和转码造成的节目质量损伤,在系统业务流程设计中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台内网全程文件交换,避免用视音频信号或磁带进行交换。
2)合理规划各个环节的视音频文件编码格式和码流,充分优化业务流程,尽量减少系统链路中编解码、转码的次数,除特殊情况外,最多不应超过4次。
3)提倡原码上载、原码编辑,即通过IEEE-1394接口直接进行视音频文件采集,并用原码流素材进行编辑;板块之间相互调用素材文件时,尽量直接迁移源格式文件,采用多格式混编,减少反复转码造成的质量损伤。
4)在多次编解码过程中,尽量采用相同的编码算法和 GOP结构、采样方式。
5)在系统链路中,尽量避免 A/D、D/A 转换和YUV<->RGB色域转换。
6)建议选用具备 GOP结构重用功能的编解码设备,减少质量的劣化。
7)根据 ITU-R BT.1203,节目制播环节对图像质量的损伤不能超过 12%,



建立台内网技术审查关键点模型需要考虑以下原则:
1.文件检测与信号检测相结合
目前,通过软件对媒体文件进行质量检测已基本成熟,可以直接检测到媒体文件中的闪烁、马赛克、静帧、定格、黑场、绿画面、画面破损等质量问题。文件检测具有方便、高速、可后台执行等优点,已逐渐成为网络环境下质量检测的主要手段。但是文件检测目前还不能完全取代信号检测方式。对于重要素材或关键节目,为确保万无一失,仍然需要将媒体文件输出为基带信号,由示波器或信号检测仪进行精确分析。
因此,台内网质量监控应采用文件检测和信号检测相结合的方式。以文件检测为主,信号检测作为抽检或重点检测手段。
2.自动技审与人工审查相结合
自动技审是采用技术审查软件对媒体文件进行后台任务的快速检测,可以自动扫描媒体文件中的画面缺陷。但是自动技审目前无法完全取代人工技审,而只是作为人工技审的辅助手段,减轻人工技审的任务强度和工作压力。这是因为目前的自动技审软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虚报现象,需要由人来完成最终判定。自动技审扫描结束后将提交审查报告,对于一些判定明确的质量问题可以直接认定,对于一些需要模糊判定的片段则需要进一步由技审人员进行决定。同时,自动技审的判定阈值可以进行人工调节,以取得技审虚报率和技审效率的最佳平衡。
3.技审环节与工作流程相结合
作为一个完整的质量控制

体系,必须与系统整体的工作流程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否则只能成为一个个孤立的检测点,无法联动成为一个整体的检测系统。因此技审环节必须结合工作流程,由工作流引擎推动技术审查,在文件传输和交换的关键环节设置质量检测控制点,才能保证网络传输环境下媒体文件质量检测的整体性和有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