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物候主题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中的气象现象与天气

二十四节气中的气象现象与天气

二十四节气中的气象现象与天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中分割一年的时间的方法,它们与气象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被视为重要的气象标志,人们通过观察节气的变化来预测天气的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二十四节气中的气象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春季的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气温逐渐回暖,雨水逐渐增多。

随着春季的深入,天气变化不稳定,常常出现春雨绵绵、雷阵雨等气象现象。

惊蛰时节,气温回升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雷电活动频繁。

春分时节,昼夜时间大致相等,气温逐渐升高,天气晴朗。

清明时节,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但也常有昼夜温差较大的情况出现。

谷雨时节,气温逐渐升高,降雨增多,雷电频繁。

夏季的节气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夏时节,气温较高,降雨增多,雷雨交加,天气炎热潮湿。

小满时节,气温进一步升高,雷阵雨频繁出现,湿度增大。

芒种时节,气温持续走高,降雨增多,雷电活动频繁,热浪袭来。

夏至时节,气温达到最高点,天气炎热干燥,雷暴频繁,气象条件不稳定。

小暑时节,气温仍然很高,暑热难耐,雷阵雨频繁。

大暑时节,气温逐渐回落,但仍然很热,降雨增多,湿度大增。

秋季的节气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秋时节,气温开始下降,降雨增多,气候多变,秋风渐起。

处暑时节,气温继续下降,天气转凉,但仍有热浪天气。

白露时节,气温持续下降,大雾天气较多,初霜开始出现。

秋分时节,昼夜时间再次大致相等,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晴朗凉爽。

寒露时节,气温明显下降,初霜增多,气象条件较为稳定。

霜降时节,气温继续下降,大雾天气增多,寒意逼人。

冬季的节气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冬时节,气温逐渐下降,降雨增多,寒潮频繁来袭。

小雪时节,气温进一步下降,降雪增多,大风天气频繁出现。

大雪时节,气温持续下降,降雪增多,天气寒冷潮湿。

冬至时节,昼夜最短,气温最低,多阴天气,雾霾频繁。

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研究报告作文

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研究报告作文

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研究报告作文示例文章篇一:《二十四节气,大自然的神奇时钟》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二十四节气可太有意思啦!就像是大自然的神奇时钟,指引着我们的生活。

先来说说立春吧!这可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意味着春天要来啦!每当立春的时候,我就感觉好像大地从睡梦中慢慢苏醒过来。

风不再那么刺骨,而是变得柔和了许多,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这难道不像妈妈温柔的手吗?我总会问自己:“难道春天不是一位神奇的魔法师吗?”雨水一到,淅淅沥沥的小雨就开始下个不停。

田地里的麦苗啊,拼命地吸收着雨水,“咕嘟咕嘟”,它们难道不是在欢快地喝水吗?就像我们在大热天里,大口大口地喝着冰可乐一样,那叫一个爽!我跟小伙伴说:“你看,这麦苗喝饱了水,长得多快呀!”小伙伴也点头:“是呀,它们可真幸福,有雨水的滋润。

”惊蛰可就热闹啦!春雷轰隆隆地响,好像在大声喊:“小动物们,快醒醒,别睡啦!”冬眠的青蛙、蛇啊,都被这雷声叫醒了。

我就好奇地想:“这雷难道是老天爷的大喇叭吗?”春分的时候,白天和黑夜一样长。

我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公园里放风筝,天上的风筝五颜六色的,可好看啦!我一边跑一边喊:“我的风筝飞得最高!”爸爸笑着说:“别骄傲,看看别人的也不差呀!”这场景,难道不像一幅美丽的画吗?清明不仅是节气,还是个节日呢。

我们会去扫墓,祭奠逝去的亲人。

看着墓碑,我心里酸酸的,忍不住问:“他们在天堂还好吗?”谷雨时节,雨水增多,利于农作物生长。

农民伯伯们可忙啦,他们在田地里辛勤劳作,播种、插秧,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裳。

我心想:“我们吃的每一粒粮食,可都是他们的心血啊!”立夏一到,气温明显升高。

树上的蝉儿开始“知了知了”地叫,仿佛在说:“热死啦,热死啦!”我和小伙伴们则会跑到河边,去捉泥鳅、摸螃蟹,玩得不亦乐乎。

小满的时候,麦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

我看着那一片片金黄的麦田,就好像看到了一堆堆闪闪发光的金子,心里充满了期待:“什么时候才能收割呢?”芒种可忙啦!大家都在抢收抢种,生怕错过了时节。

二十四节气的气象特点与天气技巧

二十四节气的气象特点与天气技巧

二十四节气的气象特点与天气技巧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中的重要划分方式,代表着每个节气时期的气候特点和农事活动。

对于农民和城市居民来说,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气象特点以及相应的天气技巧,能够提前做好应对准备,更好地安排生产和生活。

立春立春是春天开始的标志,气温逐渐回升。

此时天气多变,早晚较冷,昼夜温差较大。

人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来适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

雨水雨水时节,降雨量逐渐增多。

此时人们应注意防雨,备好雨具,外出时选择适当的交通工具,确保自身安全。

惊蛰惊蛰时节,气温进一步回升,春雷开始震响。

此时要留意雷电天气,避免在雷雨天气下进行室外活动,切勿躲避在高大的树木下。

春分春分时节,白昼与黑夜平分,气温进一步回升。

此时人们可以适度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同时注意避免中暑,及时补充水分。

清明清明时节,气温渐渐回暖,但仍有寒潮天气。

此时要注意预防感冒,及时增减衣物,保持身体暖和。

谷雨谷雨时节,降水较多,天气潮湿。

人们对于衣物的储存和防潮要有所注意,同时注意防范湿气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立夏立夏时节,进入夏季,气温进一步回升。

此时人们应注意防暑,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保持室内通风。

小满小满时节,天气转热,农田开始进入水稻灌浆时期。

此时人们要注意防晒和补水,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芒种芒种时节,气温进一步升高,白天较长。

人们要注意饮食的清淡,多摄取水果和蔬菜,预防中暑和消化不良。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节气,气温最高。

此时人们要避免暴晒,室内外活动要选择遮阳的合适场所,及时加强补水。

小暑小暑时节,气温高,多雨。

此时要留意防暑降温和防备汛期,注意避免在雨天涉水。

大暑大暑时节,气温高且常有高温天气。

人们出行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待在高温环境中,防止中暑的发生。

立秋立秋是秋天开始的标志,此时气温逐渐回凉。

人们可以逐渐减少夏季的衣物,同时留意气温的变化,适时增添衣物。

处暑处暑时节,天气逐渐凉爽,昼夜温差逐渐增大。

此时人们要注意增减衣物,及时调整睡衣被褥。

气象环保主题班会

气象环保主题班会

气象环保主题班会欢迎各位同学参加今天的班会,今天我们的班会主题是气象环保。

气象环保是指通过对气候和天气的研究,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并且提升空气质量。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气象环保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来聊聊气候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气候变化主要包括温度变化、降水变化以及气候极端事件的增多等。

这些变化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城市的安全;极端天气如暴雨、干旱和飓风的增多,给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其次,我们来谈谈大气污染对我们身体健康的影响。

大气污染主要包括空气中的颗粒物、臭氧、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

长时间暴露在污染的空气中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的发生。

为了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减少大气污染的产生和释放。

最后,我们要提到可持续能源的重要性。

化石燃料的使用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对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可持续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不仅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还为我们提供了清洁和可再生的能源。

我们应该鼓励使用可持续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此来保护我们的环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出贡献:减少开车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节约能源;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关注并参与各类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和河流清洁等。

通过这些小小的举动,我们可以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

环保事业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

让我们行动起来,为实现气象环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谢谢大家!。

二十四节气与物候

二十四节气与物候

二十四节气与物候春天的阳光渐渐暖和起来,生机勃勃的气息充斥在大地上。

在中国古代,人们发现季节的变化与自然界万物的生长发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于是他们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并将其与物候现象相结合。

这些节气与物候的相互关联为人们的农事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并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了大自然的规律与变化。

一、立春:春天的开始立春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到来,此时气温开始回暖,阳光明媚。

立春之后,北方开始出现了一些春鸟,如杜鹃、画眉等,南方则可以看到梅花绽放。

同时,河水开始解冻,土地逐渐回暖,农民们开始忙于播种春糖。

二、雨水:天空的润泽雨水节气中,从北方吹来的暖湿气流会和南方的寒冷气流相遇,在巨大的能量碰撞中形成强降水。

这时期气温波动较大,早晚寒冷,中午却十分温暖。

此时物候方面,蚕开始吐丝,萌芽的榆树叶开始展开。

三、惊蛰:春雷惊醒大地惊蛰节气是指春雷开始响起,蛰居于土中的小动物也开始苏醒。

此时的物候主要表现为榆芽吐绿,杏树开始开花。

四、春分:白昼与黑夜平分春分节气是一年中白昼与黑夜持续时间相等的时刻。

此时阳光直射点正好位于赤道上,北半球的气温逐渐升高。

物候上,杨柳开始抽芽,万物开始萌发。

五、清明:扫墓祭祖的日子清明是传统的扫墓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去祭扫祖先的坟墓。

清明节气正值春季麦收之时,此时的物候主要表现为蚕吐丝,并开始吐出茧。

六、谷雨:大地沐浴春雨谷雨节气中,雨水是重要的特征。

此时的物候有桑树开始萌芽,大麦也开始抽穗。

七、立夏:夏天的开始立夏是夏季开始的节气,此时天气逐渐转暖,气候湿润。

立夏之后,燕子开始筑巢,蚕开始结茧,不少果树如苹果、樱桃也开始开花。

八、小满:麦田已经满了小满节气表示谷类作物的籽粒已经饱满,不过尚未成熟。

此时的物候有萤火虫开始活动,稻田里的青苗也开始长高。

九、芒种:禾苗稻秧长势喜人芒种节气标志着禾苗稻秧长势喜人,农作物开始进入生长的最快阶段。

此时物候表现为大豆开始开花,桃子也开始成熟。

十、夏至:白昼最长夏至是一年里白昼最长的一天,同时也是气温最高的时候。

感受大自然的脉搏二十四节气表中的自然生态观

感受大自然的脉搏二十四节气表中的自然生态观

感受大自然的脉搏二十四节气表中的自然生态观感受大自然的脉搏——二十四节气表中的自然生态观自然是我们生活的原点,是我们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化的集中体现,它们不仅代表着农事活动的时间节点,更蕴含着对大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通过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体验自然生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

本文将借助二十四节气表,探索其中蕴含的自然生态观。

立春:大地苏醒,生机勃发立春作为农历的新年头一天,标志着大地苏醒,生机勃发。

这一时刻,寒冷的冬季即将过去,人们可以迎接新的开始。

立春之后的渐渐升温,正是植物生长的最佳时机。

雨水:湿润天地,滋养万物雨水时节,大地回春,春雨滋润着一切生命的存在。

雨水给予大地滋养,让万物生机勃发。

水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对于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惊蛰:春雷唤醒,万物复苏惊蛰之时,春雷唤醒大地,万物复苏。

惊蛰是春雷开始多起的时候,也是一年中春雷出现最多的时段。

春雷的出现预示着植物生长进入一种快速发展的状态,大自然进入生气勃勃的季节。

春分:白昼平分,自然平衡春分是一年中白昼与黑夜长度相等的时刻,也代表着自然界的平衡。

这一时节,万物争相恢复生机,小草吐绿,花开一片,生态环境开始逐渐恢复平衡。

清明:春雨悲思,万物清明清明时节,春雨频繁,也是人们祭祀祖先的时候。

清明节是一个节日,人们会悲思故人,感念先祖。

这一时刻,大自然中的万物也会在春雨的滋润下焕发出清新的气息。

谷雨:春轮播种,稻麦成熟谷雨时节,正值农耕的重要时刻,这时正是播种的最佳时间。

春天的降雨滋润着播种的庄稼,使农作物能够得到生长所需的水分,为秋季的丰收做好准备。

立夏:万物生长,夏天开始立夏时节,寒冷的冬季已经远去,大自然中的万物开始进入生长期。

一片片新绿蓬勃生长,春风带来的温暖也让人们感受到夏天的临近。

小满:百花盛开,五谷丰登小满是一年中五谷都已经长成的时刻。

此时的大地已经进入夏季气候,各种花卉也陆续盛开。

物候专题,,气象物候

物候专题,,气象物候

寻找物候
探究成因
你能找出各首诗中有关物候描写的
诗句吗?这些物候现象分别表现了 哪个季节的特征? 分析这些物候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 么?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三月的内蒙古草原
三月的海南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四月的内蒙古草原 四月的大连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三月的长城
气象物候
第一课时
气象物候
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
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
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如植物 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 候鸟的迁徙等。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 解冻等)
气象物候
你知道哪些预知天气的方法?
课外作业: 1.预习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2.了解我国民间的24节气名称 及名称的意义。
第 二 课 时
古 代 诗 词 中 的 物 候
赏读诗歌
明意悟旨
从《塞下曲六首(其一)》、 《凉州 词》、《塞下曲》、 《惠崇〈春江晚景〉》 四首中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首与同学研读
提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所写自然景象的特征; 2 这样的景象对于表现主题的作用。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中心句是: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 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精读深思,细心品味
一、文章的第二部分(2—6段)具体说明 怎样看云识天气,请仔细阅读该部分,完 成下列表格。
阅读第三节,完成表格:
名称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像鳞波

天气情况
天气晴朗 一般不会 带来雨雪 在天空映着 温和的阳光 云块间露出 碧蓝的天幕

语文九年级语文专项练习题及答案∶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解析50

语文九年级语文专项练习题及答案∶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解析50

语文九年级语文专项练习题及答案∶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解析50一、初中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1.班级开展了“气象物候”专题学习活动,你一直参与其中:(1)【诗海撷趣】晓文同学从《经典诵读》上抄录了王安石《梅花》中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请简要说说这两句蕴含的物候现象。

(2)【文化探究】“雨水”“白露”“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三个时节。

请仿照示例,从“白露”“霜降”中任选一个加以描述。

示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雨水时节,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3)【妙语评析】央视天气预报主播概说天气状况时,这样描述:“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里,阳光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这句话妙在何处?请作简要评析。

【答案】(1)寒冬里梅花不畏严寒,傲然挺立。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时节,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霜降时节,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3)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过去一周以晴好天气为主的特征。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

(1)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诗句分析物候知识的能力。

这两句诗写出了寒冬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

(2)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要选准自己把握准确的节气,二是要结合示例进行解释,即使不能答准节气内容,也要根据示例和节气的字面意义进行解释。

回答该题时,要联系节气名称,再联系节气时间和特点作答,注意不要牵强附会。

(3)“阳光是当之无愧的主角”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以晴天为主的天气状况。

故答案为:(1)寒冬里梅花不畏严寒,傲然挺立。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时节,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霜降时节,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3)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过去一周以晴好天气为主的特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相关物候和节气知识。

能力层级为A.2.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马说》的作者韩愈,《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两人均是唐代人;《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两人都是北宋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物候知识总结关于物候的诗句和谚语内容:请老师写出一些关于物候的诗句和谚语提交人:taizhou10 时间:4/2/2005 22:14:51主题:物候谚语内容:物候谚语蚯蚓路上爬,出门要赤脚。

蚱蜢扑脸,大雨不远。

泥鳅疯癫,大风暴雨在眼前。

蜘蛛添丝天放晴,蜘蛛结网大风起。

久雨鸟鸣,天空会转晴。

腊梅花向下开,大风卷雪登门来。

燕低飞,披蓑衣。

蚂蚁搬家,蛇过道,不久雨就到。

蜻蜓高,晒得焦,晴蜓低,带蓑衣。

蚂蝗不安,预兆有雨,泥鳅暴跳,雷雨快到。

水缸穿裙,大雨将临。

盐缸还潮,大雨将到。

蚊子成群嗡嗡叫,大雨就要到。

烟不出屋,滴滴笃笃。

雨后知了叫,晴天便到。

唐朝诗人元稹从京师长安贬到湖北,于玉泉(今湖北省当阳县)时,写了《玉泉道中》一诗:楚俗物候晚,孟冬始有霜。

早农丰华实,夕水含风凉。

在这首诗中第一次出现"物候"二字。

在没有科学观测仪器之前,人们要掌握农时,自然规律,主要靠物侯。

物候是古代做为指示农时以确定农作物栽培技术的依据。

物候学亦称"生物气候学"。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到草木荣枯、候乌来去、降霜下雨等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如果说把植物看成季节变换的显示器,那么它的复杂和显示问题的可靠性,是任何仪器都比不上的。

因此,根据物候观测来确定季节变化,是古代最好的科学方法,就是在今天仍有指导意义。

一、诗人与物候诗歌中最早反映物倏见于《诗经》。

如《豳风o七月》: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物倏现象,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春天花香乌语,草木滋生,雷惊蛰伏,应时而出。

一到冬天,草木凋落,昆虫蛰伏。

任何生物都不例外地要适应外界环境、温度、光照以及食物,土壤、水分等条件。

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诗云:穷山候至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

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候至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

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16岁时,写了一苜脍炙人口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又吹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着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宋代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从鸭子戏水,感知春江水暧,也揭示了,凡花木向阳而茂,背阳而衰,凡鸟禽暖而出,寒而伏,物候与气候,其相关切。

明末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

"诗人和常人的区别就在于能否萃天地之清气,知花香鸟浯之性情。

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

南宋大诗人陆游很多诗词反映他留心花香鸟语,细致观察物倏变化的诗句。

他在《初冬》诗说: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

《枕上作》:卧听百舌语帘栊,已是新春不是冬。

《夜归》:今年寒到江乡早,末及中秋见雁非,八十老翁顽似铁,三更风雨采菱归。

这些诗句,大都是诗人晚年在浙江绍兴家乡时作的,反映他年老不论是在新春或初冬,还是三更风雨都夙兴夜寐,无时不刻不在观察物候的情景。

他不但留心观察物候,而且还用鸟类预告农时。

陆游在《鸟啼》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闻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土簇;五月鸣雅舅,苗稚忧草茂。

人言农家苦,望晴复望雨,乐处谁得知,生不识官府。

陆游在《禽声》又云:布谷布谷天未明,架犁架犁人起犁。

那清脆的布谷声声,似乎在催促人们赶快春耕,免误农时。

杜甫晚年进入四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有研究,他在诗中说: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青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二、物候定律在庐山的花径石门两侧刻着一幅对联:花开山寺,咏留诗人。

说的是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诗人白居易任九州(今九江市)司马,于四月九日偕同诗友登上庐山,畅游大林寺,花径旧属大林寺,那时大林寺多清流苍石,劲松瘦竹,人迹罕到。

时值暮春,江南芳华菲尽,而此处桃花嫣然盛开,白居易见此情景大感惊奇,便写了《游庐山大林寺》一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

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士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不同也。

"庐山山势高,气温低,春季姗姗来迟,使得花期也相应地推迟了。

庐山最高峰是海拔1747米,花径海拔高度也在1094米以上,由于高度和地形的影响,形成这种"山中甲子无春夏,四月才开二月花"的情景。

早在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航海旅行中就发现,自然界中的生物,是按地理纬度分布的。

在不同的地理纬度,生活着不同的生物界。

十九世纪末,英国霍普金司开始进行长期的物候观察,正式提出物候定律。

霍普金司认为植物的阶段发育受当地气候的影响,而气候又是制约于该地区所处的纬度、陆海关系和地形诸因素,即物候受到纬度、经度和高度三者的影响。

庐山从山下到山上,纬度没有发生变化,可是温度、雨量等气候条件都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平均每上升200米,温度要降低摄氏1度。

按大林寺海拔在1100至1200米,估计平均气温要比山下低摄氏5度,春天物候比山下要推迟20天左右。

物候不仅有高下差异,而且物候南方与北方、古与今也不尽相同。

我国疆域辽阔,南北相距五千公里,物候在我国山地与平原不同,南方比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从历代诗人吟咏的诗词中,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物候差异悬殊。

秦岭在地理上是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在气候上是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许多亚热带植物如竹子、柑桔等只能在秦岭以南生长。

古代诗人已意识到这点南北差异。

苏轼出生在四川,是南方人,看惯竹子的。

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他从陕西宝鸡去四川路上,经过石鼻城(今武城镇)有《咏石鼻城》诗:独穿暗月朦胧里,愁度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旁修竹水潺潺。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他被谪为黄州团练副使初到黄州又吟道: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可见在南方竹子是很普遍的。

竹子确是南北物候不同很好的一个标志。

杜甫晚年入四川也有这样诗句:有竹一顷余,乔木上青天。

可是在北方很少有竹子。

白居易从长安初到江西,作有《浔阳三题》诗。

在诗序中说:"湓浦多修竹……物以多有为贱,南方人不贵重之。

"他在《湓浦竹》诗云:吾闻晋汾间,竹子重如玉。

白居易看到南方竹子如此普遍,便叹息晋汾(今山西省)竹子重如玉。

竹子确是南北物候不同的一个标志。

郭沫若《玉兰和红杏》一诗,朴实无涩,也是写物候南北差异: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天,你才到了京华。

物候不但有纬度、经度和高度的差异,而且还有古今差异。

在周代的黄河流域,梅树无处不有,在《诗经》中多次咏到梅,到了两晋南北朝的寒冷时期,梅树在那里消失了。

隋唐以后气候转暖,梅树又重新走进入黄河流域,唐代诗人元稹《和乐天秋题曲江诗》咏梅,说明当时长安南郊的曲江池还种有梅花,到了宋代,梅树又在关中消失,苏轼曾为此叹惜过,他在一首咏杏花诗中有"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曾记载延州(今延安)出现过竹笋化石:"近岁延州永定关大河岸崩,入地数十尺,土下得竹笋一林,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

延郡素无竹,此入在数十尺上下,不知其何代物。

无乃旷古以前,地卑湿而宜竹邪。

"沈括认为竹笋适宜湿润气候,延州素来没有产过竹笋,由化石可推断当地早期生有竹林,反映了物候古今差异。

从荔枝种植也反映古今物候之差异。

唐代诗人张籍在《成都曲》提到成都荔枝: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但是南宋诗人陆游在《若学庵笔记》就提出疑问:"依诗则眉之彭山已无荔枝,何况成都。

"认为张籍没有到过成都,他的荔枝诗是杜撰的。

那么唐代成都有否产荔枝呢?回答是有的,证据还是诗。

与张籍同时的白居易在四川忠州也有咏荔枝诗,如《种荔枝》、《题郡中荔枝诗十八韵兼寄万杨八使君》等。

如《种荔枝》诗: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他还说自己在庭中种起荔枝来。

忠州尚在彭山之北,所以不能因为南宋时期成都无荔枝,便断定唐代成都也无荔枝。

原因推论;由于古今物候差异,唐代四川气候比南宋温和,有可能出现荔枝。

霍普金司的物候定律,只谈到物候的纬度、经度和高度的差异,却没有谈到古今差异。

因为霍普金司是美国人,美国的建国历史才200多年,所以还谈不到古今差异。

我国近五千年来,在历史书上,包括古代诗词中,充满了物候古今差异的证据,可谓之大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