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气象

合集下载

专题——气象物候

专题——气象物候
2、
3、
4、
5、
6、
7、
布满天空
8、
3、根据第6节,完成下表。
云上的色彩
天气情况
名称
位置
色彩
形状

日或月周围
里红外紫
圆圈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二)初探说明文的特点
1、说明文的一大特点就是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加以说明,本文也如此。试举一例说明。(如底3段说到卷云时,抓住了它的:“轻”“薄”的特点。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2、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形式整和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师述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二、学习《看云识天气》
(一)整体感知
1、根据文意填空。
这篇说明文介绍的是如何看云识天气。文章以为线索,以
为重点来说明的关系。
2、根据2至5节填空。
云的种类
云的形状、特点
位置
天气的情况
1、卷云
象羽毛,象绫纱
最高
阳光可透过它照到地面
1、朗读体会,理解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感情。
2、了解诗中所反映的物候气象。
3、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我们古代诗歌中记载了许多物候现象,今天我们通过《古代诗歌中的物候》的学习来了解一下古代诗人是如何记载物候现象的。
5月6日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温度:20—280C风力:<3级
7、根据下面天气预报材料,请你以导游的身份,给从西双版纳到昆明的游客经人性化的提醒。
西双版纳晴250C——320C昆明多云转小雨70C——120C

物候专题气象物候

物候专题气象物候

物候专题:气象物候物候学是研究生物周期事件和天气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而气象物候是指天气变化对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周期的影响。

气象物候的研究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气象物候的定义、气象季节、气象现象等方面进行介绍。

气象物候的定义气象物候是指气候条件在生态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物候表现上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反应,是气候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生态系统的响应及其反应的一个过程。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已经确认,气象物候是植物生长最明显的因素之一。

气象季节气象季节是指不同的气候季节,如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之间的变化。

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气象差异,如日照时间、温度、降水量、大气湿度等。

这种季节性的变化对植物的生长和生存都有一定的影响。

春季气象物候春季是气象物候的重要季节之一。

春季气象的变化对于很多特定种植物的生长有影响,比如樱花。

通常情况下,预测樱花的开花时间需要考虑到最后一场霜冻发生的日期和春季暖和的程度。

夏季气象物候夏季的气象变化会影响很多作物的生长发育,如玉米和其他谷物。

夏季也是许多生态系统中最繁荣的季节之一,比如草地和森林。

夏季的气象特点是高温多雨。

秋季气象物候在秋季,许多植物进入其成熟期、落叶期或进入冬眠状态。

秋季的气象特点是温度逐渐降低,气压增加,降雨量也逐渐减少。

冬季气象物候冬季的气象变化对于很多植物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它们需要经历极端的低温和降水量较少的环境。

在很多地方,气象变化通常是指降雪量的增加。

气象现象气象现象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在大气中发生的现象,如雨、雾、霜、露、雹、雷电等。

这些气象现象对植物的生长和生存也有影响。

霜霜的发生是指在夜间,因为地表降温超过了空气温度而产生的冷凝水。

这种现象通常会损害植物的生长,特别是在春季和秋季。

露露是指夜间空气中的水分对植物表面的沉淀。

当地面温度比空气温度低时,露便会形成。

露可以为植物提供水分和养分,但在春秋季节的寒潮来袭的时候,也可能造成霜冻和严重的萎缩。

专题气象物候物候

专题气象物候物候

先说象征晴朗天气的薄云,然后说与雨雾有关的低而厚密 的云层,抓住由高到低,由薄到厚的特点。
课文中哪些语句和词语用得很准确,说说你的理解。
大自然的语言
1、物候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科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枯荣,动物的养育往来现象,从而了 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打比方
举例子 作比较
诗中的物候
月、露、风、云、花、鸟都能传达大自然的
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大自然的本质, 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 意,所以能写成诗歌而传之后世。 学习下面几首诗,看看分别揭示了怎样的自 然规律: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诗歌大意】: 黄河的滔滔波涛仿佛一直伸向了白 云深处,塞上的崇山峻岭之间露出一段孤寂的城墙; 你们何必吹奏那怀乡的《折杨柳》曲呢?玉门关外, 只有黄沙白草,春风从来吹不到这儿。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诗句大意】: 月黑风高的夜晚,大雁惊起高高地飞, 敌军趁着夜色偷偷的溃逃。将军正要率领骑兵追击, 飞扬的大雪,立刻落满了将士们的弓箭刀枪。
专 题 气 象 物 候
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 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 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 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 变化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 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 候鸟的迁徙等。非生物现象如初霜、 始雪、初冰、解冻等)
看云识天气
在平时生活中,你都采取过哪些方式来

气象物候的谚语

气象物候的谚语

气象物候的谚语范文一:气象万千,物候丰富。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关于气象和物候的谚语也是琳琅满目。

这些谚语涉及的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是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观察总结的结果。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些有关气象和物候的谚语。

一、气象谚语1.春九冬十:指春季增长速度较快,而冬季增长速度较慢。

用词分析:这里“春九冬十”的数字是较为常见的表示方法,而且用音数相同的数字进行对比,显得朗朗上口,易于记忆。

2.仲夏斩衣:仲夏指夏至时期,斩衣则是指热天时裁去增加皮肤感觉闷热的多余衣物。

用词分析:这里的“斩衣”比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夏季炎热的气象现象。

3.瑞雪兆丰年:雪虽然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一些不便,但对于农业生产来说,雪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适量降雪会为作物增加有益的水分和不同寻常的气候环境,为缓解地球生态危机做出了巨大贡献。

用词分析:这里的“瑞雪”一词非常恰当地表达了这个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好处,同时也有一定的美感,让人们不由地联想到雪中纯洁的世界。

二、物候谚语1.芒种蚕头:芒种前蚕桑瓜熟,芒种后蚕去树头。

用词分析:芒种是一年中重要的节气之一,这里的“芒种蚕头”就是在这一时期进行养蚕的良好时机。

用词生动,形象,非常易于人们的理解和记忆。

2.冬至到,日子长:冬至是一年中最短的白天,但是从这天开始,白天就会日渐长,这正是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对美好的向往。

用词分析:这里的“冬至到,日子长”短小精悍,恰当地把握住了冬至以后白天渐渐变长这一时节的特点,让人们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变化。

3.寒露秋分身似箭:这句话意味着夏天炎热过后,随着秋分将要到来,时间渐渐紧凑,气温也越来越低,告诉人们该如何调整和预防自己的身体状况,以达到健康生活的目标。

用词分析:这里的“身似箭”非常形象,说明了该时节的特点和特征,非常易于人们的理解和记忆。

以上就是我对有关气象和物候的谚语的总结,这些谚语非常的实用,既能描绘出天气预报,又能提醒和帮助人们适应时令变化,从而保持健康,享受生活。

关于物候的气象谚语

关于物候的气象谚语

关于物候的气象谚语范文一:物候气象谚语大家好,我是一名初中生,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有关“物候气象谚语”的知识。

首先,什么是物候呢?它指的是生物在季节变化中表现出的种种现象。

这个季节现象的变化与气候密不可分,因此出现了一些关于物候的气象谚语。

以下是一些例子:1、三九探头,一日打破,春寒料峭又逢春,从此断了九九寒。

这句话说的是三九天里如果出现了一天暖阳,就意味着寒冬即将过去,春天即将到来。

这个谚语既包含了气象知识,又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

2、芒种前后,雷声多半年。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芒种”这个时间点前后,雷声很多,这是因为夏季雷雨天气频繁,而芒种这个时间点往往是夏季入梅的时间。

3、十五不看月,盼到十六圆。

这个谚语说的是农历十五日没有看到月亮,便盼望着到了十六日便可以看到一个满月。

这也与气象有关系,因为天气阴雨多云时,月亮的能见度较低。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1、根据传统气象知识分析谚语的内容,提高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和把握。

2、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精炼简练,把握主题,细节突出。

3、把气象谚语和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就会发现它们教给了我们许多实用的知识。

范文二:我的家乡物候气象谚语大家好,我来自深山小镇,这里充满了自然的味道。

在这样的地方,人们会因为身处自然而对自然更加敏感,因此,有许多关于物候的气象谚语也逐渐流传开来。

比如说:1、谷雨打鱼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江浙一带,谷雨时节的鱼儿补脂增肥,品质好,所以人们喜欢在谷雨的时候去打鱼,同时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抑制鱼在生活中的繁殖,保证数量的均衡。

2、白露谷口上,秋分雨口下。

这句话是说在白露节气时,一般是叶子上方有露水,而到了秋分时节,雨水往往会从花瓣或者树叶上滴落到地上。

这个谚语反映了气象的变化。

3、小满前,豆蝉声;小暑前,蜜蜂口。

这句话说的是夏季的变化,百花盛开的时候,是蝉唱多、蜜蜂采蜜的时间。

在家乡生活与探究气象谚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点:1、从身边的实践中提炼出气象谚语,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传统气象的知识。

气象物候的谚语

气象物候的谚语

气象物候的谚语气象物候的谚语气象物候的谚语1、云结亲,雨更猛2、西北黄云现,冰雹到跟前3、春雷十日阴,春雷十日寒4、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5、风乱转,不用算6、露水闪,来日晴7、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8、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9、黑云是风头,白云是雨兆10、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11、晚上西北暗,有雨还有闪;12、西风随日落止,不止刮倒树13、西南转西北,还得半个月14、昙天西北闪,有雨没多远15、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16、急雷快晴,闷雷难晴,17、云在东,雨不凶;18、乌龙打坝,不阴就下。

19、雷电声光测天谚语20、南风不过三,过三不雨就阴天21、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22、顶风上云,不雨就阴23、屏山出云,不用问神24、早刮东风不雨,涝刮西风不晴25、日落云里走,地雨半夜后26、鱼鳞云,不雨也风颠27、云交云雨淋淋28、雨后西南风,三天不落空29、晚若西北明,来日天气晴30、南风转东风,三天不落空31、云在南,河水满32、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33、天上棉絮云,地上有雨淋34、日落红云升,来日是晴天35、西北来云无好货,不是风灾就下雹36、早看东南,晚看西北(.fwsir.)37、东风湿,西风十,北风寒,南风暖38、东闪空,西闪雨,南闪火门开,北闪连夜来39、雷声像拉磨,狂风夹冰雹40、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41、西北风开天锁42、雷打天顶不雨不大,雷打云边大雨降43、早雷下大雨,下雨不过晌44、天上堡塔云,地下雨淋淋45、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

24节气中的气象、物候变化规律

24节气中的气象、物候变化规律

24节气中的气象、物候变化规律24节气是中国古代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划分的,每个节气相应于太阳经过黄经的一个位置。

下面是24节气的气象和物候变化规律:1. 立春(2月3日左右):春天的开始,气温逐渐回升,白天变长,阳光明媚,但仍有寒冷的天气。

物候上,蚕开始吐丝,梅花开放。

2. 雨水(2月18日左右):降水量逐渐增多,气温回升更明显,但寒潮仍有可能出现。

物候上,杏花开放,麦苗抽穗。

3. 惊蛰(3月5日左右):春雷开始响起,气温进一步回升,降水量增多。

物候上,桃花开放,春笋露出地面。

4. 春分(3月20日左右):昼夜平分,气温进一步回升,降水量增多。

物候上,柳树开始发芽,桃树开花。

5. 清明(4月4日左右):天气转暖,气温进一步回升,降水量增多。

物候上,麦田开始抽穗,杨柳吐绿。

6. 谷雨(4月19日左右):降水量增多,气温进一步回升,天气潮湿。

物候上,稻田开始耕种,蚕开始吐丝。

7. 立夏(5月5日左右):夏天的开始,气温进一步回升,降水量增多。

物候上,麦田开始灌浆,蚕开始吐丝。

8. 小满(5月20日左右):气温继续上升,降水量增多,天气炎热。

物候上,小麦成熟,草木繁茂。

9. 芒种(6月5日左右):气温继续上升,降水量增多,天气炎热。

物候上,稻田开始插秧,麦收获。

10. 夏至(6月21日左右):白天最长,气温最高,天气炎热。

物候上,麦田开始灌浆,蚕开始吐丝。

11. 小暑(7月7日左右):气温继续上升,降水量减少,天气炎热。

物候上,玉米开始抽穗,莲蓬成熟。

12. 大暑(7月23日左右):气温最高,降水量减少,天气炎热。

物候上,玉米开始成熟,荷花盛开。

13. 立秋(8月8日左右):秋天的开始,气温开始下降,降水量增多。

物候上,稻田开始成熟,葡萄开始成熟。

14. 处暑(8月23日左右):气温开始下降,降水量增多。

物候上,稻田开始收割,葡萄成熟。

15. 白露(9月8日左右):气温继续下降,降水量增多,天气凉爽。

一、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一、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九上语文期中复习·名著阅读、专题、文学常识一、《气象物候》专题(一)知识回顾1、什么是气象?什么是物候?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

(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

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2、形成大自然物候现象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它们是经度差异、纬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3、分别写出三句有关气象物候的诗词、谚语。

诗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谚语: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3、东虹轰隆西虹雨。

4.、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5、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4、写三个以上关于气象物候的成语:春光明媚、春华秋实、春寒料峭、夏炉冬扇、秋高气爽、一叶知秋、春花秋月、寒冬腊月、秋去冬来。

5、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

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

”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

”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入梅”的时间不一样。

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而北逐步推进的。

6、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有人说“天有可测风云”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A:我认为“天有不测风云”。

科学虽然发展了,人类对气象的观测能力提高了,但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人类到目前为止上不能完全解读出“大自然的语言”,印度洋地震海啸给东南亚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便是明证。

可见天有“不测”风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专题气象物候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学习目标】
1.学习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2.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3.通过对生词的诵读和背诵,感悟诗词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课前自学】
【课堂学习】
一、检查自学情况
二、导入新课
三、专题学习:《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1.齐读诗歌
2.诗歌赏析
①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时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烂漫的鲜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

“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②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的表达效果。

一“晓”一“宵”,画龙点睛地写出了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

③《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写作背景谈谈。

“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④《塞下曲》中哪一句体现了物候现象?
大雪满弓刀。

(结合“月黑雁飞高”理解)
⑤《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写了竹子、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实写),河豚(虚写);体现了时令的变化。

【达标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
A.玷.污(zhān) 肃穆.(mù) 蒌蒿.(gāo) B.无垠.(yín) 畸.形(qí) 相形见绌.(chù)
C.迁徙.(xǐ) 干涸.(hé) 一丝不苟.(gǒu) D.凋.零(diāo) 酝酿.(niàng) 参.差不齐(cān) 2.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
A.称职气慨销声匿迹 B.真谛阔绰妙手回春
C.幅射荒谬略胜一筹 D.仰慕淳朴心旷神贻
3.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

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

”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

”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入梅”的时间不一样。

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而北逐步推进的。

4.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揭示了物候学上什么规律?
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归纳总结】
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让我们进一步地感受了说明文的说明语言的特点,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些气候物象方面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我们应像前人一样多观察、多积累,争取了解更多的知识。

【作业布置】
【学教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