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二编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和《史记》的介绍课件

司马迁和《史记》的介绍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著作《史记》。
具体内容涉及教材第十二章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详细内容包括司马迁的生平、创作背景、《史记》的体例与主要内容,以及《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理解他创作《史记》的背景和动机。
2. 掌握《史记》的体例、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体例与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司马迁的画像和简介,引发学生对司马迁和《史记》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创作背景,《史记》的体例、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分析《史记》中的一段史料,让学生了解《史记》的写作风格和史料价值。
料,培养批判性思维。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史记》节选,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司马迁与《史记》生平事迹创作背景《史记》体例与主要内容地位与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分析《史记》中的一段史料,谈谈你对《史记》史料价值的认识。
2. 答案示例:通过对《史记》某段史料的分析,认识到《史记》在史料记载方面的严谨性和客观性,体现了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史记》的其他篇章,深入了解司马迁的史学成就,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体例与内容分析。
2. 教学重点:《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分析《史记》中的一段史料,让学生了解《史记》的写作风格和史料价值。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三、《史记》的写作宗旨
Ⅱ、 “通古今之变” 通晓历史的发展演变规律
♠ 认为历史是通过:各种变革向前演进的,对历史上 出现的政治改革都采取称赞的态度。
♠ 提出“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认为“物盛而衰, 固其变也”,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生活在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对这种转变产生了 自己独立的观察和思考。
♠ 历史与时代的要求:
西汉帝国的建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要求对以往历 史作全面的总结;中国历来重视修史,历史的发展要求出 现一部通史。
♠ 帝王的重视 :
汉武帝重视文化,收集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在太史宫, 为编撰大规模的历史著作准备了条件。
伯 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夷 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
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
叔 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 齐 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
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 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 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 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 对社会、历史有了新 的认识,从此“发愤著书”,前后历经14年,终于完成了 这部空前的巨著。
《史记》书影
公记之兴
书轩行,
“
》辕事原罔
。,,始罗
——
”下略察天
《 史 记
至推终下 于三,放 兹代见失 ,,盛旧
·
…
太
录观闻
史 为秦衰,
公 《汉,王
自 太,论迹
序 史上考所
》
※ 第二节 关于《史记》
汉元封三年(前108) 继父职任太史令,开始 写作《史记》,太初四 年(前93年)完成。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4、李陵之祸
“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
当(适当时机)而报于汉。‛于 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 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 塞睚眦之辞(指朝臣攻击)。‛ (《报任安书》)
司马迁‚家贫,货赂不足以
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 不为一言‛。(《报任安 书》) “草创未就……惜其不成,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三、《史记》的进步倾向
能以较为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的视角, 展示传主的“真人”面貌。
刘邦
第一,司马迁对历史人物所持的褒贬尺度,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
如仲(老二)力。今某业所就,孰与仲 多?”
“吾今日乃知皇帝之贵也”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
‘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也,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项羽本纪》 ) 《淮阴侯列传》借韩信之口道出: “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 弓藏;敌国破,谋士亡”,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 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 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 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 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 以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 为……凡百三十篇。”
第二、司马迁在探寻因果关系的时
候,往往也误入宿命论的歧途。
李广
大将军卫青
张良
司马迁对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命运因果
关系的判 断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他对 始因的苦苦思索和在行文中的自觉揭示, 使得人物 传记血脉贯通,各篇都有自己 的灵魂,有统摄全篇的主导思想。
第三、《史记》叙事有详略之分,《史
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

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众所周知,《史记》是西汉著名的也是最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著作,司马迁倾其一生,最终完成了这部经典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而这其中也有许多曲折的故事为后人所知。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司马迁子承父业,父亲司马谈在临死之前将家族的使命和自己的遗愿都托付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能够接着编写自己的论著。
司马迁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早年间游历山水,了解风土人情,搜集古事旧闻的司马迁为编写《史记》积累的大量的素材。
公元前104年的时候,司马迁就着手开始编写《史记》了。
但是不幸的是,在公元前98年的时候,李陵战败投降匈奴,被匈奴俘虏做了战俘,汉武帝对此非常的生气。
但是司马迁却没有逢迎汉武帝的意思,司马迁为李陵解释求情,认为李陵是一个孝敬爱国的人,投降匈奴是迫不得已,心中一定还想着他日能够重新回朝。
但是汉武帝却将司马迁逮捕入狱,司马迁被捕入狱之后遭受到了酷刑拷打。
李陵投降匈奴的罪名被“坐实”之后,司马迁也因此受到了牵连,受到了宫刑的处罚。
在身体和精神都受到重大的创伤之后,司马迁忍辱负重,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写《史记》之上,完成《史记》也成为了司马迁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前后十四年,司马迁最终完成这部传世的巨著,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也被人们所传诵。
司马迁究竟有没有女儿在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司马迁有没有儿子,但是司马迁女儿却是有明确记载的。
而且司马迁的女儿还嫁了个非常好的丈夫,只是司马迁女儿姓名不可靠,也就只能称之为“司马迁之女”了。
司马迁的女儿后来嫁给了杨敞,这个杨敞是谁的呢?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死后幼子汉昭帝即位,汉武帝的托孤重臣霍光,杨敞原先就是霍光身边的人。
但是后来杨敞行事小心谨慎,又非常有才能,霍光非常赏识他,后来杨敞官职丞相,一时位极人臣。
杨敞和司马迁智能表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叫杨忠,另一个叫杨恽。
相传司马迁的《史记》成书之后就是藏在女儿处的,第一个读者就是他的外孙杨恽。
第二编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对《尚书》,是彻底的译写;对《左传》、 《国语》是有很多改动;对同当时语言最接 近的《战国策》,主要是做剪裁功夫,有时 也大段抄录。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等死,死国可乎?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 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 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 相宁有种乎?‛ 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 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 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 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究天人之际‛:探究世间人事与上天的关系。 继承了‚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反对天道 可以干预人事的看法。
‚通古今之变‛:通晓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 ‚成一家之言‛:表达其独到的见解和社会政治 理想。
三、对因果关系的探索:司马迁非常重视对因 果关系的探究,对始因的苦苦思索和在行文中 的自觉揭示,使得人物传记血脉贯通, 各篇都 有自己的灵魂,有统摄全篇的主导思想。
李斯五叹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 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 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 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 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 不知其骛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 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 驾也!‛
《淮阴侯列传》: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 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 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 ,人 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 印刓(wan2)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 也。
第四节《史记》的风格特征
一、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
司马迁善于把笔下的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 下加以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 程中,展示个人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搜索司马迁第一范文网·2016-10-01司马迁与《史记》西汉王朝到武帝时期臻于鼎盛,文学创作也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在政论散文和辞赋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历史散文也出现了里程碑式的杰作,这就是由司马迁撰写的《史记》。
《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
《史记》是西汉散文由前期向后期转变时出现的,其风格兼有前期的气势磅礴、感情激切和后期深广宏富、醇厚典雅的特点;其内容既有前期历史反思的余绪,又有后期沟通天地人的尝试。
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他那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令后代文人仰慕不已,千载之下依然可以想见其雄风。
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司马迁(前145-?),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
那里南临黄河,北面50里是著名的龙门山。
长河名山,气势雄浑,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传大禹曾在龙门凿山治水。
韩城古称少梁,春秋时先属秦,后属晋,战国属魏,后又入于秦,屡为秦晋、秦魏战地,不少著名的战役都发生在那里。
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他“耕牧河山之阳”(《史记·太史公自序》),与农夫牧童为伴,在饱览故乡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乡土文化培育了司马迁的豪迈灵秀之气。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前110),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
司马谈多方求教,“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太史公自序》)唐都是天文学家,汉武帝初年曾被诏测定二十八宿的角度和距离,后来又和司马迁等人一道制定太初历。
杨何是《易》学家,元光元年(前134)曾被朝廷征聘,官至中大夫。
黄子,又称黄生,司马谈向他学习的是道论,亦即当时流行的黄老之学。
司马谈知识广博,他身为太史令,但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太史公自序》收录了他的《论六家要指》一文,文中分析了先秦到汉初六个主要学术流派的得失,精辟深刻,切中肯綮。
12.司马迁和《史记》课件

最后请思考:
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历程、结果对我们
今天的社会发展有哪些启示呢?
——鲁迅
陕西韩城司马迁故乡的太史祠
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生平 二、《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三、司马迁修成《史记》的原因
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的繁荣与国力的
强盛为司马迁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和个人的不懈努
力是《史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得以修成的直接原因。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
历史 七年级
上册
司马迁与《史记》
王友娟 北京市昌平区第三中学
版权所有:中央电化教育馆 北京华夏博新教育软件有限公司
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生平
司马迁(约前145--?)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司马迁采访史迹(想象画)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
》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 与人佣耕 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怅恨久之 苟富贵,毋相忘 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毋相忘。”佣者笑而应 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司马迁 《史记 陈涉世家》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生平 二、《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纪传体:纪指帝王的传记,按年号编写;传
指将相或名人的传记。按这种体裁写的历史著作
叫纪传体。
通史:可以理解为贯通的历史,就是一个国
家或地区或世界的从最早文明到现在的历史。连
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
司马迁与《史记》(精选13篇)

司马迁与《史记》(精选13篇)司马迁与《史记》篇1(2023-01-02 10:51:12)韩兆琦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
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
这种囊括古今各类学问、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穿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独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雄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中最感动人心的思想在今日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
司马迁汲取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进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又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公平友好地和谐相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的伴侣。
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
这包括强调进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卑视,而歌颂他们的本事、才能,并特地为他们树碑立传等等。
其三是它所表现的剧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
《史记》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马迁是先秦士大夫优秀思想人格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形象的刻画、情节的安排以及寄寓爱憎褒贬等方面,对后 代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再次,《史记》敢于直面现实的批判精神、叙事写人的艺术 经验等也为后世戏曲家所吸取,从而有助于戏曲的成熟与发 展。
第二节 《史记》的思想内涵 与“实录”精神
一、《史记》的思想内涵
▪ 司马迁说他创作《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报任少卿书》),即通过史书的形式,寄 寓他有关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个人见解。
二、“实录”精神
▪ “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 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 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副标题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 与《史记》创作
一、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成书过程
▪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 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卒年不 可考,约与汉武帝相始终。司马迁的祖 上世代为史官,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 志在继《春秋》而作新史。
▪ 二十岁时司马迁“南游江、淮,上会稽, 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 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 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 楚以归”,历时两三年,行程近三万里, 对他后来创作《史记》有重要意义。
一、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成书过程
▪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为太史令。 ▪ 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以“诬上”被判死刑,以腐刑代免。 ▪ 太始元年(前96),司马迁任中书令。 ▪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
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 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 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思考题:
▪ 1、思考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机。 ▪ 2、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谈谈你的理解。 ▪ 3、分析《史记》影响。
▪ 《史记》常于叙事中寓论断,表现出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是非、 善恶的判断及情感态度。
三、刻画人物的艺术
▪ 首先,妙于选材,以小见大。司马迁特别注意选择那些能突出一篇主旨、体 现人物个性特征的材料。
▪ 其次,通过矛盾冲突写人。司马迁常借助戏剧性的场面,把人物推到矛盾冲 突的风口浪尖,表现其性格特征。
▪ 《史记》的“实录”精神首先表现在对历史发展进程及历史 事件的客观评价上。
▪ 其次,表现在对历史上明君贤臣、忠臣良将的赞颂上,颂所 当颂,无虚夸溢美之词。
▪ 第三,《史记》的“实录”精神还体现在不为王者讳、不为 尊者讳上。
▪ 另外,《史记》的“实录”精神还体现在对儒学末流的讥讽、 批判上。
第三节 《史记》的艺术成就
一、浓郁的感情色彩
▪ 司马迁是一位情感丰富、正义感极强的人,他有着传统士人 的济世情怀,有着深沉的生命体验、非凡的想像力以及诗人 般的激情。当他怀着正直、博爱、悲悯之心阅读前代文献时, 常动感情。
▪ 《史记》中那些优秀的人物传记,大多融事、理、情为一炉, 鲁迅说司马迁“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 而为文”。
二、非凡的叙事才能
▪ ……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 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 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 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 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 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 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 第三,生动的细节描写。司马迁善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有时候通过一句 话、一个动作,就能画出人物的灵魂来。
▪ 第四,鲜活的人物语言。司马迁善于通过鲜活的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思想 及个性,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 另外,司马迁还善于引用歌诗甚至辞赋,让所塑造人物直接抒情言志。
第四节 《史记》在文学史上 的地位与影响
二、《史记》的取材、断限及体例创新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 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 从总体上看,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这“五体”既各尽其用, 又相互关联,相辅相成。本纪行文相对简略,起到全书总纲的作 用;世家、列传补充本纪,使之丰富具体;表是联系纪、传的桥 梁,使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有一个清晰的线索;书从典章制度等 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全书会通古今,构成了一 个记述社会发展历史的完整体系 。
▪ ——《史记·赵世家》
二、非凡的叙事才能
▪ 司马迁对历史上复杂的事件、人物以及人情世态了然于心,叙事 十分精采。不少篇章大胆设置悬念,波澜迭起,造成了引人入胜 的艺术效果,极富于戏剧性。
▪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或者考虑到某一篇传记中人物性格的统 一性,或者出于表达某种思想倾向的需要,常常采用各篇章之间 互见详略、彼此补充的记述方法,后人称之为“互见法”。
一、《史记》对先秦文学的继承
▪ 司马迁写《史记》,汲取了《春秋》《左传》《国语》《战 国策》等典籍的形式、内容以及创作精神。
▪ 史传之外,《史记》创作还深受《诗经》《楚辞》的影响。 对明主贤君、忠臣良将的赞颂,对统治者恶行败德的揭露与 批判,是对《诗经》“美刺”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二、《史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