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12第二编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物形象的刻画、情节的安排以及寄寓爱憎褒贬等方面,对后 代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再次,《史记》敢于直面现实的批判精神、叙事写人的艺术 经验等也为后世戏曲家所吸取,从而有助于戏曲的成熟与发 展。
第二节 《史记》的思想内涵 与“实录”精神
一、《史记》的思想内涵
▪ 司马迁说他创作《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报任少卿书》),即通过史书的形式,寄 寓他有关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个人见解。
二、“实录”精神
▪ “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 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 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副标题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 与《史记》创作
一、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成书过程
▪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 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卒年不 可考,约与汉武帝相始终。司马迁的祖 上世代为史官,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 志在继《春秋》而作新史。
▪ 二十岁时司马迁“南游江、淮,上会稽, 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 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 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 楚以归”,历时两三年,行程近三万里, 对他后来创作《史记》有重要意义。
一、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成书过程
▪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为太史令。 ▪ 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以“诬上”被判死刑,以腐刑代免。 ▪ 太始元年(前96),司马迁任中书令。 ▪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4、李陵之祸
“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
当(适当时机)而报于汉。‛于 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 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 塞睚眦之辞(指朝臣攻击)。‛ (《报任安书》)
司马迁‚家贫,货赂不足以
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 不为一言‛。(《报任安 书》) “草创未就……惜其不成,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三、《史记》的进步倾向
能以较为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的视角, 展示传主的“真人”面貌。
刘邦
第一,司马迁对历史人物所持的褒贬尺度,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
如仲(老二)力。今某业所就,孰与仲 多?”
“吾今日乃知皇帝之贵也”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
‘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也,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项羽本纪》 ) 《淮阴侯列传》借韩信之口道出: “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 弓藏;敌国破,谋士亡”,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 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 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 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 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 以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 为……凡百三十篇。”
第二、司马迁在探寻因果关系的时
候,往往也误入宿命论的歧途。
李广
大将军卫青
张良
司马迁对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命运因果
关系的判 断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他对 始因的苦苦思索和在行文中的自觉揭示, 使得人物 传记血脉贯通,各篇都有自己 的灵魂,有统摄全篇的主导思想。
第三、《史记》叙事有详略之分,《史
司马迁.ppt

(2)“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 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 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本纪》) 《汉书· 项籍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 羽见诸侯将,入辕门,膝行而前,莫敢仰 视。‛
第三章 司马迁和《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一、《史记》著述的条件 (一)史官传统、家学渊源 父司马谈约生于汉文帝初期,是一个有广 泛文化修养的读书人。他曾“学天官于唐 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一、《史记》著述的条件
(二)游历 1、二十壮游 ,到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广 大地区。 2、仕为郎中,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35岁时奉 使征略西南夷(今四川和云南边境一带); 3、数十年扈从武帝之游。 36岁时,随武帝到泰山封 禅,之后,又侍从武帝东到海上,北出长城巡边。 苏辙云:“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 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三)任职太史令
《史记》的思想特色
1、怀疑精神 2、批判精神: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 录。” (《后汉书· 司马迁传赞》) “(王)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 谤书,流于后世。” (《后汉书· 蔡邕传》) “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已本纪览 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 ( 《三国志· 王肃传》 )
叙事线索
《李将军列传》叙说李广的生平事迹,分属两条 线:一条写李广的才气无双,一条写他的坎坷, 从而形成最后的悲剧结局。 《 淮阴侯列传》亦是这种双线结构:一条线写 韩信在为汉朝打天下当中屡屡立下的赫赫战功, 一条线写他与刘邦及汉王朝之间的种种矛盾,导 致被斩长乐钟室。
3第三讲 司马迁与《史记》

”
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太史公自
序》收录了他的《论六家要指》一文,分析了先
秦到汉初六个主要学术流派的得失,精辟深刻, 切中肯綮。
司马谈在学术观点上的兼容并包而又崇尚道家的 倾向,对司马迁有直接影响。
四、教育:史官家庭的文化熏陶, “年 十岁则诵古文”,诵读用籀文写就的文 献。 转益多师,向儒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 《尚书》, 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 》。 司马迁阅读范围非常广泛,认真地鉴别 真伪,比较同异。主动和古人沟通,读
司马迁继承了先秦以来天人相分的唯物 主义传统,他反对以天道干预人事,认 为社会现象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天属 于自然现象,与人事没有什么必然的联 系。这种观点与汉武帝所提倡的儒学正 宗的所谓 ‚天人感应‛学说相对立。
通古今之变: 就是要通过对三千年历史的发展变 化的考察来寻求促成这些变化的原 因。为此,司马迁确定了自己研究 历史的方法即“原始察终,见盛观 衰”、“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 之理”,从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中 去寻求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既突 出了司马迁对治乱兴衰规律的总结 ,也表现出他进步的政治思想。
司马迁的人生与创作关系
攻读、游历、遗命、蒙辱,这种特殊的 生活遭际人生道路,成就了司马迁的史 才、史德、史胆、史识,使他具备了完 成伟大历史巨著的主客观条件,创造出 了充满生机、活力、浪漫精神和斗争精 神的千古不朽的杰作。
“史记”二字,原非司马迁书专名,先
秦时代,诸侯国的史书,都可称为“史
书 名 异 称
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 ,人物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三
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探索历史规律)
第二编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对《尚书》,是彻底的译写;对《左传》、 《国语》是有很多改动;对同当时语言最接 近的《战国策》,主要是做剪裁功夫,有时 也大段抄录。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等死,死国可乎?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 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 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 相宁有种乎?‛ 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 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 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 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究天人之际‛:探究世间人事与上天的关系。 继承了‚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反对天道 可以干预人事的看法。
‚通古今之变‛:通晓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 ‚成一家之言‛:表达其独到的见解和社会政治 理想。
三、对因果关系的探索:司马迁非常重视对因 果关系的探究,对始因的苦苦思索和在行文中 的自觉揭示,使得人物传记血脉贯通, 各篇都 有自己的灵魂,有统摄全篇的主导思想。
李斯五叹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 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 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 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 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 不知其骛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 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 驾也!‛
《淮阴侯列传》: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 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 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 ,人 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 印刓(wan2)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 也。
第四节《史记》的风格特征
一、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
司马迁善于把笔下的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 下加以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 程中,展示个人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2012.9.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鲁亮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1司马迁像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2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3四、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史记》书影第二节关于《史记》1关于《史记》2▲对历史社会独特的理解关于《史记》3关于《史记》三、《史记》的写作宗旨:“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1、“究天人之际”:探究世间人事与上天的关系♠ 继承了“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反对天道可以干预人事的看法,认为“顺时者昌,逆时者不死则亡”的观点“未必然”。
♠ 批评了所谓的“占星术”、“望气术”等迷信思想。
♠ 向传统的“天道”思想提出挑战,认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毫无根据的。
2、“通古今之变”通晓历史的发展演变规律♠认为历史是通过:各种变革向前演进的,对历史上出现的政治改革都采取称赞的态度。
♠提出“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认为“物盛而衰,固其变也”,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成一家之言”:表达其独到的历史见解和社会、政治理想♠对封建帝王也不一味加以歌颂,既写他们的历史功绩,也不避开其弱点,表现出史学家“不虚美、不隐恶”的态度。
表达其独到的历史见解和社会、政治理想,表现了鲜明的倾向性描写了人民的起义和反抗,肯定了一些反暴斗争和反暴人物。
歌颂刺客的自我牺牲精神。
还描写了一些游侠,歌颂人民反抗强暴的愿望。
肯定了一些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物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
歌颂了一系列爱国的历史人物。
荆轲刺秦王砖壁画将相和泥塑第三节作品选讲鸿门宴图二、《报任安书》《报任安书》第四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一、《史记》创作的文学动机作者本人具有浪漫的诗人气质,因此赋予作品许多文学色彩;♠写作目的决定了要通过大量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及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困境,这正是文学的根本目的;♠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二、《史记》运用的文学手段纪传体的运用更充分集中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命运,更接近作为“人学”的文学,更富有文学性。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搜索司马迁第一范文网·2016-10-01司马迁与《史记》西汉王朝到武帝时期臻于鼎盛,文学创作也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在政论散文和辞赋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历史散文也出现了里程碑式的杰作,这就是由司马迁撰写的《史记》。
《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
《史记》是西汉散文由前期向后期转变时出现的,其风格兼有前期的气势磅礴、感情激切和后期深广宏富、醇厚典雅的特点;其内容既有前期历史反思的余绪,又有后期沟通天地人的尝试。
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他那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令后代文人仰慕不已,千载之下依然可以想见其雄风。
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司马迁(前145-?),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
那里南临黄河,北面50里是著名的龙门山。
长河名山,气势雄浑,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传大禹曾在龙门凿山治水。
韩城古称少梁,春秋时先属秦,后属晋,战国属魏,后又入于秦,屡为秦晋、秦魏战地,不少著名的战役都发生在那里。
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他“耕牧河山之阳”(《史记·太史公自序》),与农夫牧童为伴,在饱览故乡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乡土文化培育了司马迁的豪迈灵秀之气。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前110),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
司马谈多方求教,“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太史公自序》)唐都是天文学家,汉武帝初年曾被诏测定二十八宿的角度和距离,后来又和司马迁等人一道制定太初历。
杨何是《易》学家,元光元年(前134)曾被朝廷征聘,官至中大夫。
黄子,又称黄生,司马谈向他学习的是道论,亦即当时流行的黄老之学。
司马谈知识广博,他身为太史令,但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太史公自序》收录了他的《论六家要指》一文,文中分析了先秦到汉初六个主要学术流派的得失,精辟深刻,切中肯綮。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史记》代表古代历史散文最高成就,鲁迅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是西汉散文前期向后期转变时出现的,风格兼有前期的气势磅礴、感情激切和后期深广宏富、醇厚典雅的特点;其内容既有前期历史反思的余绪,又有后期沟通天地人的尝试。
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动机:继承父亲一方面继承古代史学传统,同时也弘扬有汉一代的辉煌的目的,把修史看作是载“明圣盛德”、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太史公自序》),给西汉及前代历史作总结,颂扬圣君贤臣的德行功绩,是润色鸿业的自觉行动;经历李陵祸后,把修史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怨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磊落多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史记》的写作宗旨
Ⅱ、 “通古今之变” 通晓历史的发展演变规律
♠ 认为历史是通过:各种变革向前演进的,对历史上 出现的政治改革都采取称赞的态度。
♠ 提出“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认为“物盛而衰, 固其变也”,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生活在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对这种转变产生了 自己独立的观察和思考。
♠ 历史与时代的要求:
西汉帝国的建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要求对以往历 史作全面的总结;中国历来重视修史,历史的发展要求出 现一部通史。
♠ 帝王的重视 :
汉武帝重视文化,收集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在太史宫, 为编撰大规模的历史著作准备了条件。
伯 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夷 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
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
叔 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 齐 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
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 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 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 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 对社会、历史有了新 的认识,从此“发愤著书”,前后历经14年,终于完成了 这部空前的巨著。
《史记》书影
公记之兴
书轩行,
“
》辕事原罔
。,,始罗
——
”下略察天
《 史 记
至推终下 于三,放 兹代见失 ,,盛旧
·
…
太
录观闻
史 为秦衰,
公 《汉,王
自 太,论迹
序 史上考所
》
※ 第二节 关于《史记》
汉元封三年(前108) 继父职任太史令,开始 写作《史记》,太初四 年(前93年)完成。
有著名散文《报任 安书》和《悲士不遇 赋》,为咏怀之作。
司马迁像
陕西韩城芝川镇华池村
司马迁青年时期的壮游历程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 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 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乡射 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 楚以归。(《史记·太史公自序》)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 一、体例、性质:(原名《太史公书》) ♣ 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 作。 ♣ 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 ♣ 是第一部以写人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 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代三千多年的历史,共130篇, 52万余字,由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组 成。 ♣ 这五种体例构成了《史记》的体系,被称为“纪 传体”,以后稍加变更就成为历正史的通用体裁。
三、《史记》的写作宗旨(目的)
※ “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 Ⅰ、“究天人之际”:探究世间人事与上天的关系
♠ 继承了“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反对天道可 以干预人事的看法,认为“顺时者昌,逆时者不死则亡” 的观点“未必然”。
♠ 批评了所谓的“占星术”、“望气术”等迷信思想。
♠ 歌颂刺客的自我牺牲精神。 ♠ 还描写了一些游侠,歌颂人民反抗强暴的愿望。 ♠ 肯定了一些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物在历史上起到的
作用。 ♠ 歌颂了一系列爱国的历史人物。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 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
论 如引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 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
2、主观条件
♠ 家庭的影响: “读万卷书”
出身于史官世家,家学渊博;其父司马谈的学术思 想和勇于批判的精神对司马迁有着重要的影响。
♠ 三次漫游的经历: “行万里路”
历次出游都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并 广泛考察各地民风、民情,为写作《史记》打下雄厚的基 础。
♠ 著书过程中(前99)遭遇“李陵之祸”:
《史记》的体例
《史记》以十二本纪叙各代帝王兴衰始终, 是世系史;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是大事 纪;世家叙侯王贵族之史,相当于分国史或地 域史;列传记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的历 史活动,是人物史;八书则是有关经济、文化、 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有专门史的性 质。这样由五体互补而形成的结构框架,沟连 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独具匠心,同时也 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 生活图画。
Ⅲ、 “成一家之言”:表达其独到的历史见解和社会、 政治理想
♠ 对封建帝王也不一味加以歌颂,既写他们的历史功 绩,也不避开其弱点,表现出史学家“不虚美、不隐恶” 的态度。
三、《史记》的写作宗旨
Ⅲ、 “成一家之言”:表达其独到的历史见解 和社会、政治理想,表现了鲜明的倾向性
♠ 描写了人民的起义和反抗,肯定了一些反暴斗争和 反暴人物。
宋 郑樵评《史记》体例
《本纪》纪年,《世家》传代, 《表》以正历,《书》以类事, 《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 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通志·总叙》
二、司马迁对历史、社会独特的理解
▲ 特殊的写作立场:
特定的时代、广泛的游历、残酷的命运、对古老 史官传统和先秦诸子理性态度的继承,作者确立了相 对独立和批判的写作立场。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 第二节 关 于 《 史 记 》
第三节 作 品 选 讲 ※ 第四节 《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第五节 《史记》的地位与影响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一、司马迁的生平:
(前145-?),字子 长,夏阳(今陕西韩城) 人。其一生大约“与武 帝相始终”。
奉命出使西南 数次随武帝出游
司马迁的人生与创作关系
攻读、游历、遗命、蒙辱,这种特殊的生活 遭际人生道路,成就了司马迁的史才、史德、 史胆、史识,使他具备了完成伟大历史巨著 的主客观条件,创造出了充满生机、活力、 浪漫精神和斗争精神的千古不朽的杰作。
二、《史记》的成书
1、客观条件
♠ 时代背景:
▲ 对历史、社会 独特的理解:
♠ 《史记》是一部批判性的而绝非歌颂性的著作;
▲ 对历史社会独特的理解
♠ 独创的“纪传体”第一次以人为本位来记 载历史,表现出对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 高度重视; ♠ 公然提出 :是人的物质欲望、追求生活 满足的要求支配着人的历史活动; ♠ 依据实际成就而不是获得的名位来衡量历 史人物的成就; ♠ 伦理评价标准和褒贬意识并不完全符合统 治阶层的利益原则或世俗的道德意识,也不是 狭隘单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