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物商店藏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山水人物图笔筒鉴赏
大清康熙年制青花瓷器

大清康熙年制青花瓷器清代康熙朝(公元1662—1722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年号),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窑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大清康熙年制青花瓷器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清康熙青花瓷胎釉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
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
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
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2]清康熙青花瓷青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
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
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
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
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
清康熙青花瓷造型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态,仿古创新。
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
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
蔡国声清代康雍乾官窑瓷器收藏与鉴赏

清代官窑瓷器的文化历史藏友们好。
今天我主要讲一下清代初期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官窑器的鉴定和它们的收藏。
首先要说一下什么是官窑器,官窑器的定义是什么。
官窑器就是明清两代在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精美无瑕的专供皇室享用的,或者供皇室来赏赐,或者馈赠的一种精美的瓷器,我们称之为官窑器。
官窑器里有三个问题需要说明:1时间和地点。
时间是明清两代,地点是景德镇御窑厂。
好多其它窑口在明清两代生产的瓷器也有进贡给皇室的不能叫官窑器,只能说是贡器或者民窑贡器。
还有的藏友问,宋代不是有五大名窑吗。
均汝官哥定也有个官窑,这个官窑也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官窑。
只能说是宋代的著名窑口。
为什么呢?1是宋代不是明清两代。
2不是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是河南开封或者是浙江杭州生产的。
所以第一要说明的就是时间和地点。
第二要说明的是景德镇御窑厂,景德镇御窑厂地处景德镇珠山龙珠阁。
御窑厂的窑工要求很严格。
一定是技术精湛,而且有很高造诣的有经验的窑工。
所以御窑厂生产的东西质量非常精美。
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往往御窑厂生产的东西质量好,但时间长。
远远不能满足宫廷的需求,所以供需之间的矛盾很大。
怎么来平衡这个予盾呢?还有一个制度称之为“官搭民窑”或者叫“官搭民烧”,所谓“官搭民烧”就是在民窑里选择质量最好的窑口、最有信誉的窑主,在他的窑里再选择最适宜烧制瓷器的窑位。
为什么呢?一个窑可以烧好多瓷器,但是不是每一个部位烧出来的瓷器都非常满意。
因为受火的部位有均匀和不均匀之分,所以一个窑里一定要选择最好的位置让给“官搭民烧”送给御窑厂的瓷坯来用。
“官搭民烧”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可以把它列入御窑厂官窑器的范畴。
同时“官搭民烧”的窑有一个很严格的检验制度,稍稍有一点瑕疵就不能交上去,打碎或处理掉。
质量不好还要赔偿,这种制度保证了“官搭民烧”的质量和御窑厂产品的质量相提并论。
第三“官搭民烧”还有景德镇御窑厂烧的坯,是用最好的瓷土烧制出来的。
瓷坯当然是洁白如玉,而且造型奇特新颖。
馆藏级清朝瓷器藏品赏析2(高清图)

馆藏级清朝瓷器藏品赏析2(高清图)康熙青花前赤壁赋碗清高9、口径19厘米1960年丁淑贞先生捐赠敞口微侈、弧腹、圈足,底部有青花双圈“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
内壁近口沿处,青花绘绵地梅花纹,碗内底绘山水、树木、亭台,外腹绘赤壁夜游图,并书苏轼前赤壁赋全文。
山水人物,栩栩如生,笔法工整流畅,色彩柔和,构图严谨,集书、画为一体,代表了康熙时期的陶瓷绘画特色。
五彩花鸟纹盘清康熙高2.7厘米、口径25.2厘米、足径16.2厘米1960年周德蕴先生捐赠盘折沿,浅弧壁,平底,圈足。
外壁红彩绘五只蝙蝠纹,寓有“洪福齐天”之意,内口沿红彩龟背锦地四开光,分别篆书有“万寿无疆”四字。
盘内五彩绘一瑞鸟栖于花果枝干上,身体丰硕,羽毛鲜丽,动态十足,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为康熙官窑制品。
“万寿无疆”为古时祝愿皇帝长寿之意,《诗经》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此类铭有“万寿无疆”、“洪福齐天”的康熙五彩器是为康熙六十寿辰而烧制的。
陈浏《陶雅》记:“康窑七寸碟四周淡赭锦纹,分嵌‘万寿无疆’篆字,盖六旬庆典所制以赐大小臣工者也。
画笔各体皆工,人物、鸟兽、山水,博古乃无一不备,而以花卉草虫为绝生动,且贤于雍窑彩盆也。
”乌金釉描金山水人物纹笔筒清高15、口径17.6厘米1959年崔耀亭先生捐赠敞口,筒状,玉璧式底,内壁施白釉,器身通体以黑釉作地,釉色晶莹,纯黑色,称为乌金釉。
釉面用金彩绘山水人物图。
由于年长日久,金彩大部分脱落。
底无款。
为康熙时烧造。
此笔筒造型规整,稳重大方,质地坚细,釉面光滑滋润,是乌金釉的代表作品。
素三彩海水龙纹笔筒清高15.2、口径19.9厘米1959年崔耀亭先生捐赠笔筒直壁,矮圈足,内壁无釉,底部无款。
胎体厚重,腹部施有三彩釉,由于色彩中不用红色为主色,通称素三彩。
外壁刻画双龙戏珠、海水、彩云纹饰,生动绘出两条雄健有力的四爪行龙,昂首,张嘴,头顶白、绿、黄三色彩云,飞跃在波浪涛涛的海水上,作戏珠状,显得气势磅礴,别有情趣。
康熙青花笔筒的鉴别方法

康熙青花笔筒的鉴别方法
1.笔筒的青花发色:康熙青花笔筒的发色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最正宗
的中期青花,青花色调浓淡层次分明,而且色彩鲜明亮丽。
仿品的青花发色没有深渗进胎中,而是浮于表面。
2.笔筒的纹饰和画工:仿品大都画工粗糙,纹饰散乱,看不出章法。
而康熙
青花笔筒的真品,欣赏起来感觉非常赏心悦目,绘画明显融入了清初书画名家的笔意和风采。
3.笔筒的器形:康熙青花笔筒有圆筒形、撇口形、竹节式、束腰形等造型,
均能表现出“笔筒大王”的“修身”、大气。
仿品的胎厚,器型呆板,器物笨重,与真品毫无可比性。
4.笔筒的白釉釉色:康熙青花笔筒的内壁、外壁、底部釉色均不相同:一般
内壁白釉釉色偏白,而外壁白釉釉色泛青,底部白釉则颜色较淡。
仿品内壁、外壁、底部三处白釉的釉色却完全相同。
5.笔筒的底部:康熙青花笔筒的底部在烧制过程中因高温受冷,一般成品时
收缩形成了“桔皮棕眼”,同时还半露胎,中间有釉。
仿品的底部因为经过了打磨,大多都非常的光滑,整个底部无任何小点,都有釉,全然没有真品的那些特点。
总的来说,鉴别康熙青花笔筒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包括青花发色、纹饰和画工、器形、白釉釉色以及底部特点等。
上海博物馆青花瓷介绍

上海博物馆青花瓷介绍Title: Introduction to th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at the Shanghai Museum上海博物馆的青花瓷收藏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瑰宝,这些精美的艺术品不仅展示了景德镇窑口的精湛工艺,也体现了中国深邃的历史文化。
Th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collection at the Shanghai Museum is a gem among the ancient Chinese ceramics, showcasing not only the exquisite craftsmanship of the Jingdezhen kilns but also the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China.青花瓷,又称“白釉蓝彩”,起源于元代,以其典雅秀美的外观和丰富多样的题材受到人们的喜爱。
Known as "white glaze with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originated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and is cherished for its elegant and graceful appearance as well as its rich and diverse subjects.在博物馆的展览中,可以看到从明代到清代各个时期的青花瓷作品,它们不仅反映了每个时代的审美特点,也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The exhibition at the museum features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pieces from various periods, from the Ming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reflecting not only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era but also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Chinese society.上海博物馆的青花瓷作品中,有许多是国家级的文物,有的甚至是国宝级的作品,它们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历程具有极高的价值。
上海博物馆瓷器介绍

上海博物馆是中国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大量珍贵的瓷器。
以下是上海博物馆部分瓷器介绍:
青釉仰覆莲花尊:南北朝时期青釉仰覆莲花尊造型高大规整,装饰繁缛华美,是当时青瓷的代表作。
其装饰题材莲瓣纹是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工艺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青花缠枝花卉纹贯耳瓶:明代永乐时期的青花缠枝花卉纹贯耳瓶,造型端庄,釉质肥厚润泽,青花色泽浓艳。
其纹饰精美,笔触细腻,展现出永乐青花瓷器的独特风格。
斗彩鸡缸杯:清代斗彩鸡缸杯造型优美,胎质细腻,色彩鲜艳,是明代成化时期官窑瓷器的代表作品之一。
其画面构图精巧,笔触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豆青釉葫芦瓶:清代豆青釉葫芦瓶造型别致,釉质肥厚润泽,呈现出清新雅致的色调。
其装饰简洁明快,线条流畅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除了以上介绍的瓷器外,上海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珍贵的瓷器,包括元代青花瓷、明代五彩瓷、清代珐琅彩瓷等。
这些瓷器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中国瓷器生产的历史和技术发展历程。
如果您对瓷器感兴趣,不妨前往上海博物馆一睹这些珍宝的风采。
景德镇陶瓷博物馆藏品讲解

景德镇陶瓷博物馆藏品讲解
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是一座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
该博物馆成立于 1952 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的重要文化设施之一。
景德镇陶瓷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近现代的陶瓷文物,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展示场所。
在景德镇陶瓷博物馆中,有一个特殊的展厅,名为“精品展厅”。
该展厅展示了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的精品陶瓷文物,包括古代瓷器、近现代瓷器以及陶瓷艺术品等。
这些陶瓷文物都是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的珍贵馆藏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在精品展厅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古代瓷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朝的青花瓷和明朝的五彩瓷。
元朝的青花瓷以其构图精美、色彩艳丽、线条流畅等特点而著称,而明朝的五彩瓷则以其鲜艳夺目的色彩和精湛的绘画技巧而著称。
这些古代瓷器都是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的珍贵馆藏之一,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景德镇陶瓷的博大精深。
除了古代瓷器,精品展厅中还有许多近现代瓷器和陶瓷艺术品。
这些瓷器和艺术品都是由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创作的,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其中,一件名为“春风得意”的陶瓷艺术品在 2019 年参加了北京的国际文物艺术品展览,并获得了一等奖。
这些近现代瓷器和陶瓷艺术品让我们感受到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
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是一座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包括古代瓷器、近现代瓷器以及陶瓷艺术品等。
其中,古代瓷器是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的珍贵馆藏之一,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景德镇陶瓷的博大精深。
古玩收藏-博物杂谈之谈明清笔筒

本文由ranaxue贡献谈明清笔筒( 马未都 2003.10.24 )(编者按:今年明末清初时期的瓷笔筒的拍卖价一路攀升,似乎特别受藏家推崇,这除了笔筒制作质量的精美之外,诗、书、画、印纹饰多重表现技法所蕴含的浓浓的文人情调,不能不说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为此我们编发了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的文章,“明清笔筒”帮助收藏爱好者对笔筒的发展演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笔筒在古代文具中出现得最晚,大致到了明朝晚期,文人的案头才设置笔筒。
这与一般人的想象有些出入。
笔筒造型简单,一般口底相若,呈筒形,少有大的变化。
比起其它文具,笔筒简单而实用,可在明朝中叶之前,文房用具中却没有笔筒。
笔筒的前辈大致有笔架、笔床、笔格几种。
唐诗人杜甫在《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一诗中有“笔架霑窗雨,书签映隙曛”之句,读来小景美不胜收。
笔架何样?宋朝鲁应龙在《闲窗括异志》中有准确描述:“远峰列如笔架。
”这使人对宋人案头常置石头有了功能上的了解。
宋元明清大量传世的笔架山,应该就是置放毛笔的一种文具。
唐朝的另一位诗人岑参在《山房春事》诗作中又有另说:“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床为卧具,显然笔置于笔床定为平放。
明人文震亨在《长物志》笔床条中称:“笔床之制,世不多见,有古鎏金者,长六七寸,高寸二分,阔二寸余,上可卧笔四矢。
”具体而形象。
这类笔床,文震亨批评说:“最不美观,即旧式,可废也。
”笔格其名古涩,《长物志》称:‘笔格虽为古制,然既用研山,如灵璧、英石,峰峦起伏,不露斧凿者为之,此式可废。
古玉有山形者,有旧玉子母猫,长六七寸,白玉为母,余取玉玷或纯黄纯黑玳琩之类为子者。
古铜有鏒金双螭挽格,有十二峰为格,有单螭起伏为格。
窑器有白定三山、五山及卧花哇者,俱藏以供玩,不必置几研间。
俗子有以老树根枝,螭曲万状,或为龙形,爪牙俱备者,此俱最忌,不可用”。
据此可知,笔格为石、玉、铜、瓷、木等材料所制,式样不外乎山形,或各类演变成有起伏者均被视为笔格,与笔架式样及功能大同小异,可视为别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文物商店藏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山水人物图笔筒鉴赏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17期摘要:上海文物商店收藏有一件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山水人物图笔筒,笔筒通身绘兰亭会“修禊”场景,是康熙民窑青花绘画艺术的结晶,为研究清代的文房用瓷提供了宝贵资料。
关键词:青花;笔筒;兰亭会2019年秋,上海文物商店积极参与上海首个国际艺术品交易月,遴选近千件旧藏瓷器上柜销售,其中一件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山水人物图笔筒格外引人注目。
1 青花笔筒,颇有天趣笔筒是一种重要而又常见的文房用具,用以放置毛笔,清初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
”除笔筒外,置笔用具还有笔格、笔插、笔篓、笔船、笔床等,其中笔插是竖向置笔的,而笔格、笔船、笔床、笔篓中的笔是斜放或横放的。
根据文献记载,早在三国时期就出现了“笔筒”一词,孙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载:“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
”①这一时期出土的笔筒通常是镂孔的细竹管形,与明清时期流行的圆筒状插笔的笔筒大相径庭,仅可认为是后世笔筒的始祖。
②笔筒大量出现是在明代中晚期,文献上有取湘妃竹制作笔筒③的记载。
晚明文震亨《长物志》“笔筒”专条云:“(笔筒)湘竹、棕榈者佳,毛竹以古铜镶者为雅,紫檀、乌木、花梨亦间可用。
”《天水冰山录》记录抄没明嘉靖朝权奸严嵩家产所得到的牙厢(镶)棕木笔筒、象牙牛角笔筒、哥窑碎磁(瓷)笔筒等。
④明人屠隆的《文房器具笺》亦见有“笔筒”专条。
根据现有文献和实物分析,瓷质笔筒的出现应该稍晚于竹木笔筒,并在明末天启、崇祯年间大量烧制,以青花为主。
台北故宫博物院曾在1988年“宋官窑特展”中将一件乾隆御题诗笔筒定名为“北宋官窑粉青笔筒”(高9.8厘米,深8.6厘米,口径7.7厘米,足径7.3厘米),现在看来断代并不确切。
传世还有髹漆、黄杨、百宝嵌、匏制、水晶、紫砂、铜制的笔筒,皆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佳作。
到了清代,瓷质笔筒因釉色炫丽、纹饰精美、取材多样而备受青睐,其中尤以康熙(1662—1722年)时期最为突出。
从时间跨度上看,目前已知较早的康熙纪年笔筒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丁未年(康熙六年,1667年)青花披麻皴山水图笔筒⑤,年代较晚的则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丙申年(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洒蓝釉描金书《赤壁赋》笔筒⑥,几乎贯穿康熙朝始终。
康熙皇帝在位61年,期间政局基本平稳,百姓安居乐业,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与之相适应的是,景德镇制瓷业经历明末清初的战乱破坏,于康熙初期逐步得到复苏,官窑、民窑相互促进,制瓷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依照瓷业生产的总体格局而言,整个康熙朝的官窑瓷器以颜色釉为主,青花和五彩瓷则是康熙民窑的亮点;沿着青花瓷的发展历程观察,康熙青花是继元青花和明永乐宣德青花、成化青花、嘉靖青花之后又一个青花制作的高峰期。
康熙青花以色泽鲜艳、层次分明、题材丰富取胜。
清末寂园叟撰《陶雅》评论:“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
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秾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康熙皇帝还推行尊孔崇儒的文化政策,大力提倡诗文礼仪,文房用瓷在这样比较宽松的氛围下得以快速发展,笔筒作为个中翘楚,从侧面反映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综合而言,康熙瓷质笔筒不仅产量较大,品种也极其丰富,青花笔筒是其中的佼佼者,《陶雅》赞叹其绘画“颇有天趣,而笔意老辣”。
除青花笔筒外,还有五彩、斗彩、墨彩、豆青釉、洒蓝釉、乌金釉、釉里三色笔筒等。
康熙青花笔筒造型多为圆筒形,也有束腰形的,还见有四方、六方形器口的。
其装饰题材包罗万象,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常见有山水、花鸟、博古及各种人物故事,如耕織图、渔家乐图、山林高士图、戏剧人物图等。
这一时期还有以青花在笔筒外壁书写长篇诗词歌赋,如《赤壁赋》《后赤壁赋》《出师表》《圣主得贤臣颂》《滕王阁序》《超然台记》等。
款识则多为花押款、堂名款、干支纪年款以及寄托款等。
上海文物商店所藏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山水人物图笔筒属于康熙民窑青花笔筒中的精致之作,笔筒通高19厘米,口径15.6厘米,足径14.5厘米,呈直筒状,双底足(又称双圈足),形制规整质朴,胎体厚重坚致。
笔筒外壁通景装饰兰亭会修禊故事,青花墨分五色,画工细腻。
口沿处饰以一圈菱形回纹,近底足处装饰一圈花卉纹,内壁施白釉。
笔筒底部中心有一圆形凹陷处,这也是17世纪最后20年间(即康熙中晚期)景德镇窑笔筒的一大特征。
凹陷处落有青花双圈“枢府监制”四字款。
“枢府”款在康熙时期的其他瓷器上也曾出现①,不过它们似乎与大名鼎鼎的枢府瓷并无多少关联。
枢府瓷严格意义上特指元代军事机构—枢密院在江西景德镇窑定烧的部分高档卵白釉产品,但长期以来习惯上也把元代的卵白釉瓷统称为“枢府窑器”。
2 兰亭修禊,一觞一咏具体看来,笔筒外壁描绘的兰亭会修禊场景构图饱满、疏密相间、细节生动,总计绘有20多位神态各异的人物,有呼之欲出之感,让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可知绘制此笔筒的画师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绝非普通的手工业者。
修禊是我国古代传统民俗,早在先秦两汉就已出现,主要指官民于每年季春三月之初来到水边游憩,消灾祈福。
《后汉书·志第四·礼仪上》记载:“是月(明帝永平二年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
”其注引蔡邕曰:“《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自上及下,古有此礼。
今三月上巳,祓禊于水滨,盖出于此。
”《后汉书》还引《韩诗》曰:“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
”这一活动后来演变成文人雅士的集会,历史上以东晋永和九年(353)暮春之初,王羲之邀请四十余位世家名流,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的集会最为出名。
《兰亭集序》中也有描写:“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后兰亭集会的形式被历代文人墨客所效仿,但未能涌现青出于蓝者,如苏轼在密州任上作《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感叹曰:“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
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从这件笔筒上描绘的修禊场景中可以看到,在一个天气晴朗、暖风和煦的日子里,文人高士们来到郊外山林中,沿着蜿蜒的溪水依次列坐,他们或游目骋怀,或放浪形骸,或挥毫泼墨,或对酒当歌。
远处则是用勾、染、點、皴、擦等绘画技法描绘的崇山峻岭、瀑布流水、松柏翠竹,让观者感受到自然流畅、山高水长的画面韵律感。
举行修禊祭祀仪式后,与会者曲水流觞、临流赋诗(图1)。
所谓曲水流觞,即如笔筒上描绘的,人们在溪流的上游将盛了酒的酒杯放置在托盘上,任其顺着曲曲绕绕的湾流徐徐而下,酒杯停留在谁的面前谁就需要饮酒赋诗,互相以此取乐,即所谓“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觞是羽觞的简称,也有称羽杯、耳杯的,用以盛酒,其外形椭圆、浅腹,两侧有半月形双耳,因其如鸟之双翼,故名。
觞后来也成了酒杯的泛称,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即指此意。
细细观之,只见画面中清澈的溪流上共飘荡有酒杯四只,均以寥寥数笔绘就,朴实可爱,体现了画工驾轻就熟的表现手法。
旋转笔筒,进入观者视野的是一座临溪而建的亭榭,内有一男子双手抱于胸前,伏于亭中书案之上,身前笔墨纸砚齐备,或许这就是在兰亭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王羲之。
与兰亭隔水相对,有一男子正蹲于岸边,手里拿着树枝探入水中,兴许是情急之下想将朝自己漂流而来的酒杯拨走,又可能是好酒贪杯,意图勾来缓缓靠近的酒杯,抑或是专门守在下游负责收集漂来的酒杯。
岸边另有三名男子俯下身子关注着下蹲的男子。
这一组五个简洁明快的写意人物使整个画面活灵活现,分外传神。
画师还绘有僧侣一行三人,并且通过溪岸边的山石花木和画面留白将他们与五人分隔,颇有移步换景的意趣(图2)。
民国邵蛰民撰《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总结“青花绘山水人物笔筒及辞赋笔筒,以康熙一代为最多。
画片有通景,有开光书写为赤壁赋、归去来辞、得贤臣颂”,所谓通景即见于此,往往画面首尾衔接,有主有次,虚实结合,周而复始,构成统一的整体。
3 从僧侣形象说开去关于笔筒上所绘僧侣的身份,可参考唐人何延之《兰亭记》的记载:“与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安石、高平郗昙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道林、并逸少子凝、徽、操之等四十有一人。
”由此推测这位僧人很可能就是支遁(字道林)。
不过,兰亭集会究竟有多少人参与,分别又为何人,历来说法不一。
比如宋人孔延之在《会稽掇英总集》中列出了四十二位参会者,与何延之的记载大同小异,但其中却没有支遁,更没有其他出家人在场的记载。
其实,笔者认为图中僧人是东晋佛学家、文学家支遁,仍还有一些较为有力的佐证。
《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记载:“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这里就提到了支遁“与羲之同好”,也提到了王羲之和支遁中间的介绍人孙绰。
孙绰,字兴公,是东晋大臣、文学家、书法家,玄言诗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可以充分确定的兰亭会参会人员。
孙绰推崇老庄,同时也信奉佛学,且恰恰与高僧支遁交往深厚,盖因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佛教僧侣也有援佛入玄,加入清谈的。
当时僧人多有自称“贫道”的,由此亦可见一斑。
《世说新语》中就有孙绰向王羲之鼎力推荐支遁的记载:“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而王羲之起初对支遁爱答不理,“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
支遁就对王羲之说:“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
”结果是支遁的见解深深折服了王羲之,两人相交莫逆,“因论《庄子·逍遥游》。
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
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唐人孟浩然也有诗《同王九题就师山房》曰“晚憩支公室,故人逢右军”。
这些记载都能反映支、王二人交情甚笃。
既如此,王羲之邀请知己好友名僧支遁参加兰亭雅集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值得一提的是,据统计,《世说新语》中关于支遁的逸闻有五十余条,如支遁放鹤、爱马等,辽宁省博物馆馆藏唐人韩干的《神骏图》即取材于此,其“好养马而不乘”的形象跃然纸上。
关于支遁其人其事,后人也多有赞叹,如杜甫《大云寺赞公房四首·其二》曰“道林才不世,惠远德过人”。
清代的景德镇画师将支遁的形象搬上笔筒当属有理有据、恰如其分,展现了他对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的认识理解。
4 结语与上海文物商店收藏的这件康熙景德镇民窑青花笔筒相呼应,北京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一件雍正青花“兰亭会”笔筒①,它是景德镇御窑厂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