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相》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天朝的崩溃》读书报告

《天朝的崩溃》读书报告

《天朝的崩溃》读书报告历史教科书经常被贯有为统治者宣传的感觉,然而更令人不安的是,在一般的史学研究中,研究者往往不知不觉便跟随主流史观,而忽视了历史的真相,而且这些历史书大多枯燥。

高中时候在图书馆读过石悦《明朝那些事儿》,很深的一个印象就是第一次看到如此有趣而且与史料为基础的历史小说,书中记述的历史“政治味儿”不是那么重。

当看了老师推荐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又让我历史的真相产生了浓厚兴趣。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了解清政府,更加明白那段黑暗的历史,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慨。

琦善、奕山、牛鉴是著名的卖国贼,是封建皇权的替罪羊,是民族危机加深时为警世计的靶子。

但是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不在此,根本的原因在于清帝国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到战术思想、武器装备的全面落后。

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国的侵略,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

如果说昏聩的皇帝、无耻的卖国贼没有一点责任,那显而易见会被遭到众人的唾骂。

因为他们身居高位却不谋其职,没有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所以我们才会在教科书里感受到鸦片战争的失败,败在昏聩的皇帝、腐朽的社会制度、无耻的卖国贼。

我们在《天朝的崩溃》中学习的关天培、林则徐,不是夸大的历史教科书,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描述了他们。

关天培自己未必以为自己是为国捐躯,更多的可能是坚守了职位的本份;林则徐不一定是了解了世界局势因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御敌方略,更多的可能是坚持为官操守维护天朝体统。

而奕山、琦善就是惜命、爱官,成为了大奸臣,道光皇帝的眼界不高、谋略不深,才让慈禧一直掌握着大权。

在战乱时分,主战派、投降派都会有,他们的差异来自意见的不同。

爱国派的立场未必是爱国,投降派的背景并非是卖国。

史学家知道中国地大物博,兵多民众。

可是,分析下来实战的需要,其实制度的限制使兵办得了内防对付不了外敌,兵役制度、运输设置、信息传递、装备技能……无一都输给了船坚炮利的英国。

所以对于关天培、林则徐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琦善、奕山、牛鉴,从道义上我们可以批评他们,但是鸦片战争的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封建制度和清政府的实力才是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史记读书报告

史记读书报告

史记读书报告史记读书报告《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历史书籍之一,由司马迁撰写完成。

这部巨著以其严谨的史料搜集和详尽的记载而闻名于世。

我在阅读《史记》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史书的重要性以及对于理解历史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史记》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的五千年历史。

全书共分为十二卷,包含了诸多重要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和史书评传。

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严格遵循了'实录真事,记述实在'的原则,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在阅读《史记》中,我发现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对历史人物的精彩描写。

司马迁通过细致入微的叙述,生动地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性格、思想和行为。

例如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对于自己身为史官的职责和使命进行了阐述,表达了他记录历史的决心和追求。

此外,在《史记》中还有一些重要的篇章,如《太公世家》、《文苑行列传》等,这些篇章不仅揭示了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还记录了历史人物的思想、文化和艺术成就。

通过阅读这些章节,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正如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所言,史书的作用在于“观前事之政成,知后事之要趋”。

阅读《史记》,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指导现实生活。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的观察,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总而言之,《史记》是一部极为重要且有深远影响的历史著作。

通过阅读这部巨著,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我们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发展。

无论是对于学者还是普通读者来说,《史记》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西汉王莽篡位

西汉王莽篡位

西汉王莽篡位汉朝是继秦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主要分为西汉和东汉,而结束西汉政权的就是王莽。

他在篡汉后,实行了一系列政策,还是没能稳固开创的“新朝”,最终在刘秀的努力下,又建立了东汉,延续了汉朝正统政权。

在研究汉朝历史时,会发现西汉从开始到结束,外戚专权似乎都存在着。

西汉初年的吕后专权,差点变成了吕氏的天下,而西汉末年,同样出现了王氏专权的局面,最后王莽这么一跺脚,就把西汉给结束了。

王莽出身在当时的世家大族,他的祖父王禁是汉朝阳平侯,他的姑姑王政君是当时的皇后。

当时王氏家族是权倾朝野的外戚世家,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先后担任过大司马。

这样的家世背景,王莽绝对是西汉末年的权贵子弟。

当时王氏家族中,很多人依仗祖辈的荣荫,过着声色犬马,极为奢侈的生活,这一切王莽都看在眼里。

但是对于这一切,王莽却表现得和其他家族中人,极为不一样。

相反王莽喜欢清净,生活上更是过得简朴,待人又非常谦恭。

更为难得的是王莽对于学习,丝毫不放松。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新都哀侯王曼次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王永之弟。

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也称建兴帝或新帝,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被看作是"周公再世"。

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

王莽共在位16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很短命的朝代之一。

王莽篡位的历史真相是什么?公元元年前后,汉高祖刘邦开创的西汉王朝已经开始逐渐衰落。

这一时期,贵族、官僚和地主拼命兼并土地,封建国家的赋税、徭役一天比一天重,致使广大农民纷纷破产,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全国到处呈现出动荡不安的局面。

最新《历史三调》读书笔记

最新《历史三调》读书笔记

《历史三调》读书报告《历史三调》的读书报告是我大学第一学期里唯一的文科作业,读完此书时,概括来我得到了对“义和团”运动的大致了解和对“历史”本身的所思所想以及几点对学习历史的启示,收获不小。

关于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在读此书之前,我和很多同学一样知之甚少。

什么是义和团?它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它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回顾? ......简要概括,义和团运动就是在封建阶级的统治下,下层劳苦人民的生活质量连年下降,导致群众自发的组建自卫组织,其后来的发展又历史性的遇到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

由于当时人们的无知,义和团仇视一切与洋人有关的东西,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

无知的”拳民“们甚至残忍杀害了无数信教的中国同胞。

如果说这种极端情绪只是在民间的话,那还不至于惹出什么大麻烦。

不过很不幸的,这股力量卷入了一场更加巨大的政治斗争之中并被迅速催生成更为可怕的政治运动。

义和团的极端行为引来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联合打压。

这场运动最终以辛丑条约的签订告终,四亿五千万中国人每人为义和团陪一两银子,同时俄国还趁机占领了东北。

我认为“义和团”运动本身有一定的必然性,它发生在一个特殊时期,西方文明和古老的东方文明交汇的时期。

也许出乎其参与者意料的,它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又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义和团“运动仍被冠以“反帝爱国运动”的美名,只是这样的美名未免太过牵强。

他们真的在“反帝“吗?他们分明是在非黑即白的“排外“,他们真的”爱国“吗?光是被他们杀害的同胞数目就远在洋人之上,还”顺带“让中国又多一次耻辱。

这让很多不了解真相的人们曲解了这段历史,失去了从义和团运动中反思的机会。

关于历史柯文教授的这本专著不同于大部分的历史专著,他在向我们揭开义和团的面纱之前煞费苦心的撰写了一些文字,其中辩证的向读者说明了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之间有着比表面上更复杂,细腻的关系。

这些文字对我来说比这本书的主题“义和团”更有意义,它让我认识到,同一段历史,用不同的眼光去回顾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结论。

阅读报告模板

阅读报告模板

阅读报告模板阅读报告模板是一种专门用于撰写阅读报告的格式指导,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组织阅读笔记,汇总主要观点,并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

下面列举三个常用的阅读报告模板:1. 书评式阅读报告模板本节具体步骤及内容要点如下:(1)引言:简要介绍阅读的书籍、作者、出版时间,所涉及的主题、问题等(约1-2段)。

(2)正文:分析整体业内文化形态的演变与特征;而后再从文化产业的动态和文化服务行业实践中得出文章的主旨,遵循文化服务行业的监管标准,开展文化参与补贴可能成为转化产业劳动模式和增加就业方面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不少于3段)。

(3)结论:总结本书的思想,评价其价值与实用性,并建议是否适合推广使用。

2. 简报式阅读报告模板本节具体步骤及内容要点如下:(1)书籍介绍:领域、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2)章节摘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突出每一章节的意义。

(3)主旨摘要:把握作者的中心思想和论述的要点。

(4)个人思考:阅读时的感触,对书中一些观点和对自己有启迪的地方的发言。

(5)评价:对读书的好处和缺点进行评价。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评价要尽量客观,使读者获得真实的信息。

3. 问答式阅读报告模板本节具体步骤及内容要点如下:(1)问题提出:通过一些问题启发读者去思考书的主旨。

(2)解答问题:通过阅读书籍的全文,逐一解答之前提出的问题。

(3)概括主旨: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书的主旨。

(4)思考贡献:列举书中思想实践价值的内容,思考作者在这个领域中的贡献。

总之,不论是哪种类型的阅读报告模板,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读者把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更好地整合起来,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更深刻地理解书籍的内容,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参考。

当我们拿到一本书时,如果能够按照阅读报告模板进行整理,不仅能够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而且也可以在写作过程中更清晰地思考和表达。

下面列举三个案例,让我们更加了解各种不同类型模板的应用。

案例一:《白夜行》书评式阅读报告模板:引言:《白夜行》是由日本作家东野圭吾所创作,讲述了两位十三岁少年的悲惨命运,以及这种命运所带来的人性的毁灭与扭曲。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书报告 2200字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书报告 2200字

三一文库()〔在中国发现历史读书报告 2200字〕《在中国发现历史》读书报告张立方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批判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研究方法。

主要针对三种种族中心或西方中心的模式:(1)“冲击—回应”模式,(2)“传统—近代”模式,(3)帝国主义模式。

这几种模式都夸大了西方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作用,他们都认为十九、二十世纪中国所可能经历一切有历史意义的变化只能是西方式的变化,而且只有在西方的冲击下才能引起这些变化,这样就堵塞了从中国内部来探索中国近代社会自身变化的途径,把中国近代史引入狭窄的死胡同。

在批判的基础上,柯文提出了“中国中心观”,即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研究研究中国历史;把中国按“横向”分解为区域、省、州、县与城市,以展开区域性与地方史的研究;把中国按“纵向”分解为若干不同阶层,推动下层社会历史的撰写;注重借用其它学科的知识。

柯文注重对中国历史作精细化的描绘,特别强调“区分”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这样能够认清中国历史的真面目。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现实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的实质和规律可以通过人们的实践和理性分析得到正确的认识。

一句话,历史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但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历史是复杂的,多面向的,而历史是由历史学家书写的,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掺进历史学家自己的主观情感和经验体会。

西方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曾提出这个命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是用当代人的思维和观点为当代人书写的,这是典型的历史相对主义。

胡适也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因此柯文指出:历史的真相终究无法探知。

中国中心观提出的移情方法,要求史家摒除作为“局外人”的种种“偏见”以便进入“局中人”的世界。

他认为尽量寻回过去是史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另一方面,柯文又支持关于历史真理的相对主义观点,认为这个过去最终是无法探知的。

柯文也采取了折衷的态度。

他强调:“限定真理并不等于取消真理……所有人,只要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认真地对待它,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设法减弱其影响。

认清历史的三大谎言

认清历史的三大谎言

认清历史的三大谎言引言: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也是被塑造的产物。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谎言被传播,扭曲了人们对过去的认识。

本文将揭示三大历史谎言,帮助读者更好地认清历史的真相。

谎言一:历史是客观的记录许多人认为历史是客观的事实记录,但事实上,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历史的叙述往往倾向于强调胜利者的观点和利益,忽略了被压迫者的声音和经历。

例如,在某些历史书中,殖民统治被描绘成一种文明的使命,忽略了殖民者对被殖民地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因此,我们不能将历史的叙述视为客观真实的记录,而应该持怀疑态度,寻找背后的权力和利益。

谎言二:历史是线性发展的进步另一个被误解的谎言是历史是线性发展的进步。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每一步都是一种进步和发展。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历史的发展是复杂多样的,包含着胜利和失败、进步和倒退。

例如,希特勒的纳粹德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但他们的行为却违背了人类的道德和价值观。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将历史看作是线性进步的过程,而应该认识到历史是多元、复杂和矛盾的。

谎言三:历史是不可改变的许多人认为历史是既成事实,无法改变。

然而,历史的真相可以被重新评估和重写。

通过对历史的重新解读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过去,并纠正过去的错误。

例如,二战期间,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被一些人试图掩盖或否认,但通过持续的努力,历史学家和证据揭示了这一罪行的真相。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对历史的批判思维,不断挑战传统观点,以求真相。

结论:历史是被塑造的,需要我们审视和重新评估。

我们不能简单地接受历史的叙述,而应该保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

通过认清历史的谎言,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过去,从而更好地塑造未来。

让我们以人类的视角,保持对历史的敬畏和批判,为真相而努力。

读书报告10篇

读书报告10篇

读书报告10篇读书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它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让我们拥有更广阔的人生。

以下是我阅读的10本书的读书报告:1.《活着》 - 余华《活着》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悲惨经历。

通过对主人公福贵的塑造,作者传达了对人性的感悟和对家庭的重视。

这本书使我对生命和家庭有了新的认识。

2.《红楼梦》 - 曹雪芹《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讲述了贾家的兴衰史。

这本书通过对人性、家族和社会的刻画,传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阅读它,我感到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

3.《论语》 - 孔子《论语》是一本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这本书通过对孔子思想的阐述,传达了对品德、学问和生活的态度。

阅读它,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做人的道理。

4.《追风筝的人》 - 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关于阿富汗的小说,讲述了两个小男孩的友谊和命运。

通过对阿富汗的风土人情的刻画和对人性的探讨,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百年孤独》 -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是一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史。

这本书通过对人性、家族和历史的刻画,传达了对人生的寄托。

阅读它,我感到人生道路上的奇遇和奋斗。

6.《小王子》 - 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是一本童话式的小说,讲述了小王子的旅行和思考。

这本书通过对孩子内心的描绘和对人性的探讨,传达了对人生的启迪和鼓励。

阅读它,我明白了童话可以不止是童话。

7.《了不起的盖茨比》 - 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美国现代主义小说,讲述了盖茨比的一生。

这本书通过对美国社会的刻画和对人性的揭示,传达了对“美国梦”的演绎和拷问。

阅读它,我对传说中扑朔迷离的美国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8.《围城》 - 钱钟书《围城》是一部现代文学经典作品,讲述了贾平凹的爱情故事。

这本书通过对知识分子和社会现实的描绘,传达了对人生抉择和人性脆弱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的真相》读书报告
——后现代主义史学之我见
《历史的真相》一书,不只是有关近年来史学界主要思潮的分析与叙述,同时也是近几十年来主要批判思想发展与影响的说明。

作者是从历史研究的实务经验来讨论问题的,书中没有什么高深难懂的理论,有的是其独特的视角、大胆的反思和全面广阔的思考。

书中的叙述穿插了史学史、历史哲学和社会文化思潮,以及社会变迁的相关内容,还包含着历史哲学的思考。

作者主要探讨了三种绝对主义的发展及其对史学的影响。

首先是启蒙运动时代信奉的科学的英雄主义模型,第二是笃信进步的观念,第三是知识绝对主义。

作者对人们观念中奉为经典的观念进行了解构和分析,然后提出疑问,得出自己的观点。

作者指出,一切论述都是相对的, 都与当时的立场相关, 当时相信的事就变成真理。

科学作为一切真理的源头和模式的地位被推翻,而深埋于历史背后的事实真相是可怀疑的和相对主义的。

所有的历史都是暂定的,谁也不能自认是定论,只有历史学的民主实践才最有助于理解我们的世界。

十八世纪,自然科学与其实验方法渐渐成为衡量一切真理的准则,科学变成了一切知识的绝对范本,即“科学的英雄主义范式”。

他们认为如果科学是中立的,而且是普遍适用的,全然是天才一手促成的,这就把近代科学起始的其它要素都抹杀了。

这种抹杀使历史变得枯燥无味,或者说抹杀了历史的真相。

经过史家的不懈努力, 终于向历史的权威学说提出了挑战。

挑战首先从历史的科学性开始, 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由一股势力支配历史学话语的局面。

启蒙运动打破了用基督教神学阐释历史的范式,第一次出现了诠释历史的多种方式。

十九世纪中叶,历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三位史学大家孔德、达尔文、马克思, 都是科学绝对真理的倡导者。

孔德指出历史揭示科学定律,用实证主义为阐释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法则;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法则来解释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马克思则试图为整个人类历史总结出相同而具有普适性的科学定律。

到二十世纪末,孔德的实证主义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法则相继受到挑战和颠覆,惟有马克思的唯物史仍然保有活力。

史学研究的转变是从孔德和斯宾塞开始的。

培根的《新工具》使实证主义大为发展。

黑格尔和孔德等人的现代史理论, 为历史的重要性提供了一种知识依据。

兰克学派称,历史学家应当以追求历史真相为目的。

至二十世纪,韦伯和涂尔干对实证主义提出挑战。

二十世纪中叶, 库恩提出用社会因素解释科学革命起源,向历史科学的研究范式提出了挑战。

库恩的理论从根本上动摇了科学的英雄主义范式。

面对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浪潮,作者主张历史学的民主要鼓励对传统观点持怀疑态度, 同时也要相信历史的真实性与可知性。

福柯和德里达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

他们向知识的客观性与语言的稳定性等观念发起了挑战。

福柯认为,“真实和真理不过是包藏着权力意志的话语”,提倡挖掘被遮蔽、被忽视的历史真相。

科学家强调科学事实的客观性, 其实就是在用一种意识形态的解释来掩盖其做出选择和阐述时起作用的主观意志。

因此,历史学的真实性、客观性、历史叙述形态,都曾是后现代主义者攻击的对象。

历史研究中没有绝对的真理与客观,结论是折衷与调和的产物,是话语制造知识,而不是知识在制造话语。

而历史发展是多线的、多层的演进,一种方式难
以阐释多样性的历史,那么我们就要以不同的方式来来解构历史,在历史话语的背后发现历史真相。

西方史学界经过了知识绝对主义的建立和垮台,然后人们开始思索,究竟什么才是真理?怎样才叫客观?而对于没走过这样的一段路的中国史学界而言,如何来看待我们既有的史学模式?又如何来正视后现代主义史学带来的冲击、做出回应?我想,这些问题绝对是值得思考的。

本书就给了一个很好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思潮发端于文化和文学批评领域,因于当时社会形势而迅速扩展,影响广泛,其特点就在于彻底批判和否定现代性,反对启蒙运动。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的批判主要是现代社会个人主义的泛滥与理性主义的过度扩张两方面,他们主张重新建立人生的价值意义,不相信普遍理性的存在,发扬批判和怀疑的态度,对理性进行解构,反对直线的进步观念和西方文化的话语霸权,强调多元主义的价值观和文化观等等。

后现代史学的兴起与当代思潮中的文学批评有关,尤其是后结构主义。

当代西方史学的主要趋势逐渐由社会科学化的现代主义史学逐渐向后现代主义史学转移。

现代主义史学指以科学模式的史学研究追求历史真理,认为语言可以再现真实,并认为可以经由语言再现社会实体的存在,故历史论述架构常以建构社会实体的大结构和大叙述为主体;并且相信以科学的分析,可以整理出明确的历史脉络,进而终结历史。

而后现代史学则认为语言是历史的产物,并非单纯的再现过去真实;科学方法以因果律连接史实,却无法论证事物确有此因果顺序。

后现代史学重新理解历史写作的性质,发展出新的历史学观念。

他们认为历史写作的价值是作品的原创性,在此中起作用的是史家的表述即组织文本的风格或形式,并非是呈现史实的真实与否。

后现代史学坚决否定历史学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其基本观点是“否认历史著作所谈的乃是真实的历史过去”,我们见到的历史,只是历史学家关于过去事件的观点,是被史家重新建构起来的过去,而不是历史本身,历史著作只是对过去的论述,绝对不等于过去。

我们认知中的过去是史家对过去的一种解释,我们所知道的历史也只不过是历史学家思想过和整理过的历史,而这种历史或者说解释已经不再合乎历史实相,而只是史家自身试图把一致性强加于历史之上的对历史的阐释——是史家的发明或虚构,而也正是这种阐释遮蔽了历史,使读者对历史产生了误解,因此,后现代史家认为没有史料与史实的差别,原始材料与间接材料也没有什么根本区别。

后现代主义的冲击改变了要严谨钻研史料以重建历史的这种兰克式的态度和做法,而是指出每一份历史叙述都是一种创造。

本书的作者认为,虽然“后现代主义者是一群心灰意冷的知识分子,不分马克思主义或自由派人文主义,共产主义或资本主义,或是自由解放的一切期望,全部予以驳斥。

从很多方面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嘲讽的世界观,甚至是绝望的世界观,在其最极端的形式里几乎没有一般所知的历史学的容身之地。

”但后现代主义主张“向知识的客观性与语言的稳定性等观念挑战”,它的兴起“使得人民对进步的信念、历史时代划分的方法、个人能知能行的观念,都产生了疑问。

后现代主义使人们质疑现代的历史叙述方式,再度证明历史哲学不是无关紧要的”,实际上,“由于没人能确信自己的解释绝对正确,人人都要听听别人怎么讲。

所有的历史都是暂定的;谁也不能自认是定论”,“历史学的不同诠释法可能互相排斥,但不同的视角却不会互不相容”,这也是后现代历史学存在的“合法性”所在,因为,新的文化理论———包括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也像以前的新理论一样,有助于活跃关于治学方法、目标、知识基础的讨论。

这些扰乱人心的新理论也提出了必须重新回答的问题”。

但后现代主义“只凭历史学家的活动必须具有创作性这一
点,就否认历史著述有客观的真实性,乃是停留在十九世纪理解知识形成方式的表现。

”“后现代主义其实正是一种新的元叙事”,“排斥一切元叙事是说不通的,因为有叙事和元叙述,世间发生的事才能讲出头绪。

叙事讲出行为的意义,行为才显得合乎情理”,“不可因为叙事是人制造出来的,就说它等于虚构和神话”。

“历史学家即使对已有的社会理论和元叙事还有怀疑,仍必须设法发展新的更好的社会理论和更好的元叙事。

总之,后现代主义是现代西方文化的产物,其产生与特征都有其特殊的场景与条件。

但后现代主义理论加深了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更有助于开拓我们的视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