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发展理论课件

合集下载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PPT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PPT
4、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两难问题,以帮助学生 发展道德推理。这些两难问题可以就是源于学校 得课程,也可以就是校外发生得事情。有助于学生
发展道德推理,并向更高阶段推进
5、自我评价可以帮助教师评价自己 得道德发展水平更有利于教师对她得 学生得思想与行为得感知。
6、应该知道对任何一种道德发展理 论都就是不能全盘接受得。所有得理 论都只适合一部分人,而不就是所有 得人。
第二部分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阶段理论
1
对象 个体的道德发展
2
依据 个体道德判断结果的性质
3
阶段模型Hale Waihona Puke 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
年龄: 0岁~~9岁
特点 : 纯外在得 遵守规矩 没有自己得主见 着眼点 就是结果与自身得利害关系 两个阶段: (1)惩罚与服从得定向阶段 缺乏就是非善恶观念 恐 惧惩罚 服从规范 (2)工具性得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又称相对功利取向 阶段 没有主观得就是非标准 赏罚定好坏
继续保持安静
对科尔伯格理论得评价 第 三 部 分
评价之一二三
科尔伯格得理论与实践在全世界产生了 广泛而深入得影响,掀起了美国70年代 之后得“认知发展教育运动”。它就是 最全面得道德发展理论,心理学家已经发 现不同情境下得道德发展过程几乎都与 科尔伯格所认为得发展脉络相符,科尔伯 格得研究对我们深入理解道德思维得发 展提供了视角,但就是对科尔伯格发展论 也存在一些不同得声音。
思想来源:
在当代心理学界,对道德发展这个概念各持不 同得见解。影响较大得有两个血派,一个就是 弗洛伊德得精神分析学派,另一个就是皮亚杰 得认知心理学派。科尔伯格可以称皮亚杰在道 德发展领域得继承人。皮亚杰得观点得影响, 正就是科尔伯格得学说得思想来源。她得这一 理论就是基于皮亚杰得理论,认为儿童道德得 发展就是分阶段得,但就是她在研究中发现,道 德发展不就是只有两级水平,而应改由多个水 平,于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著名得三水平 六阶段得道德发展阶段论。

品德发展理论

品德发展理论
后习俗水平(13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个体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他们 超越了具体的规则和权威,开始考虑更广泛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包括两个阶段:社 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品德发展的阶段模型
科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是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的过程,这一 过程是连续的、统一的,但在每个阶段都会出现一些固有的矛盾和冲突,只有通过不断的 教育和引导才能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促进个体品德的发展
品德发展的阶段模型
埃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模型
埃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模型将个体的心理社会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品德发展是其中的 一部分。这八个阶段分别是: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怀疑、主动与内疚、勤奋与自卑 、同一性与角色混乱、亲密与孤独、创造成就与消极自我评价、完善与绝望
在品德发展方面,埃克森认为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会表现出不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特 征 例如,在信任与不信任的阶段中,儿童会表现出对权威的信任或怀疑 在自主与怀疑的阶段中,儿童会表现出自我意识和自主性 在主动与内疚的阶段中,儿童会表现出探索行为和责任感 在勤奋与自卑的阶段中,儿童会表现出对成就的追求和自我价值感20XX品德来自展理论XXXX-
01
02
03
04
2
品德发展理论
品德发展理论是一种研究个体品德心理发展过程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品德发展是一个有序的、连续的过 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 教育和个体经验等
在此过程中,个体逐渐形成和发展出稳定的道德观念、 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 个体的品德发展
4.品德发展理论 的应用
品德发展理论的应用
品德发展理论在教育、 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 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 用。以下是几个主要

小学生品德发展课件

小学生品德发展课件
第5页,此课件共66页哦
1.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观察和访谈,考查儿童规则意识的发展。
如询问儿童“这些规则是从哪里来的?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吗? 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吗?”
对偶故事法,考察儿童对行为责任的判定。 向儿童讲述两个相似的犯错故事,询问儿童对故事中
主人公错误责任的认识。
第6页,此课件共66页哦
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人们面临道德情境时,可 本着自己的良心以及个人的价值观从事道德判断,而未必受传统习俗或社会规范 所制约。道德上社会契约定向阶段(social-contract legalistic orientation)
认识到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利的重 要性,认为社会法制取向的价值观, 应符合于社会大众权益,当社会习俗 或制定的法律不合社会大众权益时, 应该进行修改,修改后的法规,个体 就必须遵守,否则就是不道德行为 。
品德学习的过程就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逐步社会化的过程。 通常而言,个体的品德形成需要经历三个心理过程:
依从
认同
信奉
个体并非真心愿 意,而是出于外在 的奖励或惩罚而遵 守道德规范。其道 德行为会随着外部 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个体在认识、情感 和行为上与规范保持 一致,从而自愿地遵 守规范。这一阶段的 个体能自觉、主动、 一贯性地表现出道德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选择这种批评性惩罚的比例 增加,大约从9岁开始,儿童选择批评性惩罚的比 例高于其他两种。
第25页,此课件共66页哦
不同年龄儿童提供的惩罚措施建议
第26页,此课件共66页哦
偿还药剂师药钱,并因为偷窃而接
社会秩序。正确的行为就是
受惩罚。
遵守法定权威所指定的规则 反对:海因兹不应该去偷药,因为如果

《品德的发展与培养》PPT课件

《品德的发展与培养》PPT课件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 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个人的品德是其性格系 统中与道德感、道德观有关的部分,性格与品格 有相重叠的部分。简言之,品德是性格的一个重 要方面。
但品德与性格又有区别,品德只是属于同道德伦 理有关的范围。只有涉及社会道德规范的那部分 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9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品德
(一)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
11
精选ppt
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
道德认识 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
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

四 道德情感 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是道德行为的动力


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
担心被抓
27
精选ppt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阶段2:相对功利阶段。
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依据活动是否符合自己 的利益或要求来判断。
28
精选ppt
水平
阶 段
态度


如果抓到可以还药,即便

赞成 从监狱出来,还有妻子,

算不了什么
俗2

会被判刑,出来后妻子也

反对 死了。妻子得的是绝症,
不用受到谴责。
29
18
精选ppt
三、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理论
(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三)道德品质的社会学习论
19
精选ppt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研究是建立在思维发展基础上 的。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 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他们的认知发展中找到根据。 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道德发展也是从一个非常自我 中心的道德推理阶段发展到以合作和互利为基础的公 平系统阶段,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 阶段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品德心理PPT讲义课件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品德心理PPT讲义课件

自考辅导《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品德心理第01讲品德的概述、品德发展理论、品德的形成过程和品德不良的转化目录第一节品德的概述第二节品德发展理论第三节品德的形成过程和品德不良的转化第一节品德的概述一、什么是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

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的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意义的核心部分。

品德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品德必须以某种社会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为基础,并与道德行为有密切的联系;二是品德具有稳定性特征。

个体的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家庭、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以及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对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不断内化和反复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品德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上说,离开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的品德,个人的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区别在于,道德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他不一个别人的存在、个别人品德的好坏为转移,而品德的发生、发展则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

二、品德的结构(一)我国传统的因素构成观点壹道德认识是指个体对到的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了解、领会及掌握。

道德情感贰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意志叁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确定道德目的和动机,并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到的目的和动机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肆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是实现道德目的、动机的手段,也是品德的外部标志。

(二)林崇德的品德系统结构观点该理论以辩证为主主义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观为理论基础,以系统论为处理复杂品德心理结构问题的方法论,阐述了品德心理结构是一个完整的有机联系的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①品德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关系系统;②品德的心里过程和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③品德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系统。

教育心理学中学生品德发展特征PPT课件

教育心理学中学生品德发展特征PPT课件

科尔伯格通过这些回答来了解被试者进
行到底判断的依据。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将 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个水平又包括 两个阶段,因此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 发展阶段论:
三个水平
六个阶段
对偷药故事的可能反应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赞成:可以偷药,因为先提出 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 请求。
两难故事
Ben应不应该偷药, Why?
法官该不该判Ben的 罪,Why?……
有一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 危。医生告诉她的丈夫Ben,只有该 国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新药可 以救她。但是该药造价昂贵,且药剂 师又以十倍于它的成本来销售。Ben 尽全力才凑到要价的一半,无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只得恳请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 允许赊账。但是药剂师拒绝了他,并 高调的宣称他发明的这种药就是为了 赚钱。Ben无路可走,只得在夜间闯 入药店偷走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赞成: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 况 反对:不论情况多么紧急,总 不能采用偷的方式。
赞成:尊重生命、保护生命是 最重要的。 反对:别人是否也像他妻子那 样急需这种药,要考虑所有人 的生命价值。
科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 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 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
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及少数青少 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 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 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能达到。
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 妻子的死负责。 有责任感和义务感。认为只要 反对:要救妻子的命是合情合 行为违反了规则,并给他人带 理的,但偷东西时犯法的。 来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 不道德的。
三个水平

道德发展理论(精品课件)

道德发展理论(精品课件)
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结果发现,年幼儿童往往根据行为造成的客观损失后果的大小来判断行 为的严重程度,即注重行为的客观责任;年长儿童那么能根据行为者的 意向来判断行为,即注重行为的主观责任。这两种道德判断形势有局部 重叠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主观责任感逐渐取代客观责任感而取得 支配地位。
• 认为海因茨偷要是触犯法律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了挽 救病人的生命,海因茨偷药是对的,而药剂师的行为也在法 律允许范围内,他也没有错。他们认为海因茨偷药的行为可 以得到辩护或从轻处理,不合理的法律应当予以纠正。
水平III-后习俗水平
阶段6:普遍伦理定向阶段(良心定向阶段)
·以价值观念为导向,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的 判断有独立的价值标准,思想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 行为完全自律。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是以正义、公平、平 等、尊严等这些最高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以普遍的标 准来判断人们的行为。
规则是可以变通的,但是不能触碰到道德的底线。在不同年龄阶段 需要通过实验来引导儿童了解道德的具体要求。
皮亚杰的道德理论对德育的启示:
在低龄儿童的道德教育中,可以先让他们遵守既定的行为标准,表 现适当的行为;随着认知开展的成熟,逐步引导其加深对道德含义 的认识。
鼓励学生参加道德问题的讨论,倾听他人意见,有利于他们摆脱自 我中心主义思考,打破认知平衡导致其认知重组。
·认为海因茨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人类生命的价值无条 件的高于一切,人的生命要比财产的价值高的多,海因茨 的行为是对允许药剂师牟取暴利的法律的一种抗拒。这是 最高层次的道德判断水平,已超越某些规章制度,而考虑 较多的事道德的本质而不是具体的道德准则。
总结:
• 前习俗水平:按行动的结果判断是非。

品德发展理论ppt课件

品德发展理论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27
前习俗水平特点
在第二阶段,个体持“对我有何益处” 的立场,将正确的行为定义为对自己最 有利的行为。第二阶段的道德推理,显 示对其他人的需要兴趣有限,而只关注 自己是否得到更多的利益,例如“你抓 了我的背,我也要抓你的”。
精选ppt课件
28
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的道德判断是青春期和成人的 典型状态。用习俗推理的人对行为进行 道德判断时,会将这些行为与社会崇尚 的观点与期望相对照。习俗水平包括第 三和第四个道德发展阶段。
精选ppt课件
40
5.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行为有一定的关 系:即成熟的道德判断是成熟的道德行 为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精选ppt课件
41
柯尔伯格理论在学校教育上应用
1.加一法
所谓“加一法”是指在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时, 使每个学生都能面对比自己当前的道德认知发 展阶段高出一个阶段的观点,以引起认知矛盾, 激起学生进一步思索有关的信息,理解具有更 高一级的道德发展水平的学生的立场,从而提 升自己的道德认知水平。
22
柯尔伯格理论
1958年,柯尔伯格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心 理学时,受到皮亚杰著作的启发,对儿 童面对伦理困境所作的反应产生了强烈 的兴趣,在写作的博士论文中,创立了 这一理论,概述了道德发展的阶段。
精选ppt课件
23
二 柯尔伯格的研究
➢ 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 道德发展6阶段的划分
➢ 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
16
自律阶段特点( 7~12)
第三,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 系,儿童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 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
精选ppt课件
17
自律阶段特点( 7~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交流PPT
7
• 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约自11、12岁开始。
• 这一阶段,儿童不再依靠具体事物来运演,而 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演 。
学习交流PPT
8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 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 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顾 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他们的行动易冲 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 认知不守恒。
• 皮亚杰认为儿童大约在7~12岁期间进入道德主 观论阶段,这个阶段的道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学习交流PPT
14
自律阶段特点( 7~12)
• 第一,儿童已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 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 愿望加以改变的。规则不再被当作存在于自身 之外的强加的东西。
学习交流PPT
学习交流PPT
3
[实践指导专栏5-4]对偶故事举例
• A.妈妈不在家,一个小孩为了帮助妈妈做事, 不小心打碎了一盘玻璃杯。
• B.妈妈不在家,另一个孩子为了偷柜上的糖果 吃,结果打碎了一只玻璃杯。
•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1.这两 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 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 第三,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儿 童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 实地判断他人。
学习交流PPT
17
自律阶段特点( 7~12)
• 第四,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判断不再绝 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学习交流PPT
18
自律阶段特点( 7~12)
• 第五,提出的惩罚较温和,更为直接地针对所 犯的错误,带有补偿性,而且把错误看作是对 过失者的一种教训。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皮亚杰的研究 柯尔伯格的研究 班杜拉的研究
学习交流PPT
1
一 皮亚杰的研究
➢ 品德发展与思维发展的关系
➢ 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
➢ 品德发展阶段:从他律到自律
➢ 在教育中的运用:利用认知冲突
学习交流PPT
2
品德发展与思维发展的关系
•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研究是建立在思维发展基础 上的。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 部分,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受到儿童逻辑思维 能力的制约,因此,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与儿 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
学习交流PPT
6
• 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约7~11岁.
• 在这一阶段,出现了初步的逻辑思维。但思维还直接与 具体事物相联系,离不开具体经验。
• 这一阶段儿童发展了“去中心化”,儿童不仅能集中注 意情况或问题的一个方面,还能注意几个方面;不仅能 注意事物的静止状态,还能看到动态的转变;还能逆转 思维的方向。
• 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 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 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 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学习交流PPT
9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 实在论阶段(3~7岁)。
• 这阶段道德思维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第一个特点:
• 1)单方面地尊重权威,其基本特征是:一是绝对遵从父 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 “好”,不听话就是“坏”。
15
自律阶段特点(7~12)
• 第二,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 还考虑行为的动机。
• 研究表明,12岁的儿童都认为,那些由积极和 动机支配但损失较大的儿童,比起怀有不良动 机而只造成小损失的儿童要好些。由于考虑到 行为的动机,因而在惩罚时能注意照顾弱者或 年幼者。
学习交流PPT
16
自律阶段特点( 7~12)
学习交流PPT
4
品德发展阶段
• 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 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 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有序的阶段:
学习交流PPT
5
• 第一阶段为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约2岁。这 一阶段的儿童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 应付外界事物。
• 第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约2~7岁。这一时期 的幼儿只能以表象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是表 面的、原始的和混乱的。自我中心思想是这一 阶段的突出特点。
学习交流PPT
11
他律阶段特点(3~7岁)
• 第三,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儿童在评定行为 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 完全错误,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不能把自己置于 别人的地位看问题。
学习交流PPT
12
他律阶段特点(3~7岁)。
• 第四,赞成来历的惩罚,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 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 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
• 2)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 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皮亚杰将这一结构称为道 德的实在论。
学习交流PPT
10
他律阶段特点(3~7岁)。
• 第二个特点,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 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
• 例如,认为打碎的杯子数量多的行为比打碎杯 子数量少的行为更坏,而不考虑有意还是无意 打碎杯子。
• 例如,对一个7岁的孩子说,有个小男孩到商店偷 了糖逃走了,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问孩子“汽 车为什么会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为他偷了糖。 在道德实在论的儿童看来,惩罚就是一种报应, 目的是使过失者遭遇跟他所犯的过失相一致,而 不是把惩罚看作是改变儿童行为的一种手段。
学习交流PPT
13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 (7~12岁)
学习交流PPT
19
• 达到自律性道德阶段的儿童,在游戏时不再受 年长者的约束,能与同年龄儿童平等地参加游 戏,彼此明白自己的立场与对方的立场,共同 制定规则,遵守规则,独立举行游戏比赛。

学习交流PPT
20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 后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客观动机出发,用平等 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 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所支配的 道德判断,属于自律水平的道德。皮亚杰认为只有 达到了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学习非的单纯的规则关 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的真正的道德关 系。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 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 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这 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