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鉴赏诗论题简析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经典及解析解析(7)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经典及解析解析(7)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经典及解析解析(7)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沁园春①刘过风雨中欲诣稼轩,久寓湖上,未能一往,因赋此词以自解。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②。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③,图画里、峥嵘楼观开。

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

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注释①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断东安抚使,派人去召请住在临安(今杭州)的刘过来绍兴一聚,刘因故未能前往,便写信并作此调回复。

②驾勒吾园:强拉我回去。

③“天竺去来”以下大句:白居易在杭州时,很喜爱天竺寺一带的景色。

他的《寄韬光禅师》诗:“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便是写东西二涧和南北两高峰的。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借用樊哙“斗酒之肩”豪爽宴饮的典故,想象稼轩招待自己的饮食,用极强的画面感体现出主客二人豪气干云的性格。

B.苏轼和白居易都曾在杭州为官并留下许多名章隽句,林逋是在杭州孤山隐居的宋初高士,在本词中作者将不同时代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一起,词风罕见,别出心裁。

C.词中化用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古诗名句,巧妙自然地描写出了令人施连忘返的杭州之美。

D.作者开篇用“风雨渡江”表明自己是因为天气原因而未能赴辛弃疾之约,同时又为末尾“须晴去”埋下伏笔,前后呼应,词意周到。

(2)后世学者评论这首词认为虽然词意简单却“文情谈论,妙趣横生”,请结合本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2023高考诗论评析题

2023高考诗论评析题

2023高考诗论评析题
2023高考诗论评析题,是一种结合诗歌、理论知识和评析能力的综合性题目。

这类题目通常要求考生对一首或几首诗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并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对诗歌的主题、风格、技巧等方面进行评析。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高考诗论评析题的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请结合古代诗歌理论,评析这首诗的主题、风格和技巧。

这道题目要求考生对《静夜思》这首诗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并结合古代诗歌理论,对诗歌的主题、风格和技巧进行评析。

考生需要了解古代诗歌理论的相关知识,如“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等,才能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的评析。

同时,考生还需要掌握诗歌分析的基本方法,如主题分析、风格分析、技巧分析等,才能对这首诗进行全面的评析。

2013高考语文复习之古典诗词鉴赏诗论评析

2013高考语文复习之古典诗词鉴赏诗论评析

2013高考语文复习之古典诗词鉴赏诗论评析古典诗词鉴赏题型解题方法:诗论评析型1 设问方法:某某(名人)在某某著作中评论这首诗(词)时说道,“……”。

请结合这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 设问变式:(1)诗的前两句,有的版本作“什么”,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这首诗歌中的某句,有的版本写做“什么”,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3 解答提示诗论评析就是结合诗论具体评析作品,一般是古代名家或近代名家就对某首古人评论的诗发表意见,表示看法或赞,或批,或分析指瑕等。

它在题型设计上多采用古评今释方式(即就后人对某首古人评论的诗发表意见,表示看法)来命题。

做题时先要初步了解诗论评析句本身的含义,这样才便于对症答题。

当然,诗论涵义许多时候只须明白其基本大意,答题时不需在题中答出来。

4 答题模式:(1)明确涵义。

但)表明观点。

(3)阐述理由。

5 答题示例:(200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晓上空泠峡王铠运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

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该诗充分展现了一种傲岸气度。

我赞同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评论该诗的观点。

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

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

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2013年全国各高校艺考报名时间汇总。

语文初一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试题附解析1

语文初一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试题附解析1

语文初一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试题附解析1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展现的场景。

(2)“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对此字做简要赏析。

2.古诗阅读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唐]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郎山和韵①宋·辛弃疾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

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对岸酒楼里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

【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和深深忧虑的情怀。

(1)诗中用一个“________”字写出迷蒙冷清的特点,以“________”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古代诗词鉴赏诗论题简析

古代诗词鉴赏诗论题简析

古代诗词鉴赏“诗论”题简析在近年的古代诗词鉴赏阅读中,出现了一种备受命题人青睐的命题形式,那就是对诗歌进行二次鉴赏与评论。

什么是二次鉴赏与评论呢?这指的是在诗词阅读中,题目涉及了前人关于这首诗歌的评述,要求考生对前人所评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种题不但能考查学生对该诗词的理解,而且能考查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下结合试题谈谈如何解答这一种题型。

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这是做“诗论”题的根本。

读懂作品的字面意思,领会作品的内涵是进行古诗鉴赏的首要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没有这一步,我们的二次鉴赏就是空中楼阁。

对作品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标题、作品的注释、作者的身份、作品的意象、作品的用典、作品的议论抒情句等手段入手,这些都是我们快速理解诗词内容的重要方法。

如: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0年江苏卷)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解析】通过对作品标题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快速地了解此诗的内容。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

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

这两句是虚拟。

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通过想象拓展意境,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答案】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读懂诗论的涵义,这是解题的关键。

很多时候,诗论都是直接引用古人的原话,这就要求我们考生在下笔前要理解这段文字的内容。

考生须将文言文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理解等方法运用娴熟,要充分理解诗论的内容,否则就会答非所问了。

如上面提及的2010年江苏卷《送魏二》,题中“代为之思”一句的意思是代他人想,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部编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题含解析解析

部编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题含解析解析

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野兴陆游鬓边莫笑久星星,造物常钟我辈情。

每带余酿蹋花影,又和残梦听莺声。

轩窗风过书答乱,洲渚潮生钓艇横。

韩子未除豪气在,文章都待不平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自嘲衰老,说造物主常常钟情于我,很久以来我就已经两鬓斑臼了。

B.颔联写诗人的雅兴,常常带着几分醉意月下赏花,朦胧的睡梦中听莺鸣。

C.一个“横”字形象地写出了钓艇随意停放的状态,又写出诗人自适自足的情态。

D.全诗紧扣标题,蹋花影、听莺声、读书、垂钓,从白天到晚上,层次清晰。

(2)最后一联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梦(唐)杜牧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

C.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季节的更替,牵动着边塞和家乡两地的人,为尾联思妇给丈夫寄征衣的行为做铺垫。

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句中暗暗流露着作者的爱国思想。

(2)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

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春尽日天津桥醉吟偶呈李尹侍郎①(唐)白居易宿雨洗天津,无泥未有尘。

初晴迎早夏,落照送残春。

兴发诗随口,狂来酒寄身。

水边行嵬峨,桥上立逡巡。

疏傅②心情老,吴公③政化新。

三川④徒有主,风景属闲人。

【注】①李尹侍郎,即李绅,新任河南尹。

②疏傅:西汉疏广、疏受叔侄在任太子太傅、少傅时,称病引退后,用皇帝赐给的金银在家乡广设学馆,从不收取学子分文。

诗歌诗论评析鉴赏小议(可编辑修改word版)

诗歌诗论评析鉴赏小议(可编辑修改word版)

诗歌诗论评析鉴赏解答指导古诗词鉴赏是历年高考的必考题,随着考试的深入,命题者对考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考查的形式也多种多样,纵观近几年高考,古诗词鉴赏一般从诗词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几个方面设题,但随着古诗词鉴赏题的日趋规范,在平时的训练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题型,即“诗论评析”,也称为“前人评点赏析”,主要是指命题者在诗歌材料的后面给出一些诗评家的观点或评论,有的观点或评论属于宏观的文艺观点或诗论,有的则直接对该诗词作出具体的阐释,然后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诗作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类命题难度较大,考查的范围也较广,它往往涉及到诗词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几个方面的考查,所以要想正确解答这类题,考生首先要读懂题干中的诗论评析,吃透所给观点的内涵,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表述时要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要紧扣评论关键词。

诗歌诗论评析鉴赏题的设题方式主要有三类:一是考生是否同意前人的评论,请说明理由。

二是在前人的几种评论中,考生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三是请结合诗歌实际,具体阐述前人的某个观点。

解题时的答题步骤分为两步:(1)领会前人评论的内涵并加以阐述。

(2)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下面结合具体题例就此类题的设题方式、解答步骤进行分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京中有怀杜审言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明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七律结句之妙者,则杜审言:‘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你认同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解析】此题属于诗论评析鉴赏题设题方式中的第一种类型,解答时首先要理解胡应麟的评论“七律结句之妙者,则杜审言:‘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的意义,即“七律诗中结尾句写得美妙的是杜审言的‘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完整版)诗歌诗论评析鉴赏小议

(完整版)诗歌诗论评析鉴赏小议

诗歌诗论评析鉴赏解答指导古诗词鉴赏是历年高考的必考题,随着考试的深入,命题者对考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考查的形式也多种多样,纵观近几年高考,古诗词鉴赏一般从诗词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几个方面设题,但随着古诗词鉴赏题的日趋规范,在平时的训练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题型,即“诗论评析”,也称为“前人评点赏析”,主要是指命题者在诗歌材料的后面给出一些诗评家的观点或评论,有的观点或评论属于宏观的文艺观点或诗论,有的则直接对该诗词作出具体的阐释,然后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诗作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类命题难度较大,考查的范围也较广,它往往涉及到诗词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几个方面的考查,所以要想正确解答这类题,考生首先要读懂题干中的诗论评析,吃透所给观点的内涵,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表述时要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要紧扣评论关键词。

诗歌诗论评析鉴赏题的设题方式主要有三类:一是考生是否同意前人的评论,请说明理由。

二是在前人的几种评论中,考生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三是请结合诗歌实际,具体阐述前人的某个观点。

解题时的答题步骤分为两步:(1)领会前人评论的内涵并加以阐述。

(2)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下面结合具体题例就此类题的设题方式、解答步骤进行分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京中有怀杜审言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明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七律结句之妙者,则杜审言:‘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你认同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解析】此题属于诗论评析鉴赏题设题方式中的第一种类型,解答时首先要理解胡应麟的评论“七律结句之妙者,则杜审言:‘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的意义,即“七律诗中结尾句写得美妙的是杜审言的‘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词鉴赏“诗论”题简析
在近年的古代诗词鉴赏阅读中,出现了一种备受命题人青睐的命题形式,那就是对诗歌进行二次鉴赏与评论。

什么是二次鉴赏与评论呢?这指的是在诗词阅读中,题目涉及了前人关于这首诗歌的评述,要求考生对前人所评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种题不但能考查学生对该诗词的理解,而且能考查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下结合试题谈谈如何解答这一种题型。

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这是做“诗论”题的根本。

读懂作品的字面意思,领会作品的内涵是进行古诗鉴赏的首要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没有这一步,我们的二次鉴赏就是空中楼阁。

对作品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标题、作品的注释、作者的身份、作品的意象、作品的用典、作品的议论抒情句等手段入手,这些都是我们快速理解诗词内容的重要方法。

如: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0年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解析】通过对作品标题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快速地了解此诗的内容。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

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

这两句是虚拟。

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通过想象拓展意境,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答案】
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读懂诗论的涵义,这是解题的关键。

很多时候,诗论都是直接引用古人的原话,这就要求我们考生在下笔前要理解这段文字的内容。

考生须将文言文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理解等方法运用娴熟,要充分理解诗论的内容,否则就会答非所问了。

如上面提及的2010年江苏卷《送魏二》,题中“代为之思”一句的意思是代他人想,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再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2010年辽宁卷)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指京城。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6分)
【解析】大致理解了诗歌的内容之后,我们就要分析阅读题的意思了,主要是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

一般可以理解为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

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

”通过思考,我们可以知道,“若即”指接近,体现在题目上,是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指没有直接点出“雨”,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答案】同意。

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有有的诗论可能是对诗的理论解释,更要特别注意答题的角度。

在作答时,
的可能是针对诗的具体特点进行阐述。

我们要明确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它也许是内容、技巧、炼字,也可以是评价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考生要揣摩命题人的意图,猜测命题人到底想要我们答什么,千万不能答非所问。

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
周邦彦
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

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

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

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

[注]周邦彦中年曾浮沉州县,漂零不偶,后知溧水县,其间曾滞留荆江任教授职。

“宜城”指滞留荆州。

郑文焯云:“美成词切情附物,风力奇高。

”(《清真词校后录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亦云:“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

”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答:
【解析】考生在答题之前,首先要理解郑文焯及王国维两人诗论的意思:两人均言及情与物,郑言其“切情附物,风力奇高”是说美成的诗情景交融,艺术性强,而王国维的意思是周邦彦的词境界虽不深远,但在感情与景物的结合上却十分工巧。

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清楚地知道本题要作答的方向,是要求我们回答本词在情与景的写法上的特点,这样答题才有针对性。

【答案】同意。

本词人物情事与画面变幻紧紧相连,情与景相融相合。

如春雨潺潺,珠滚浮萍,着一“看”字,将人与春雨、浮萍连接起来,突现了缠绵伤别之情。

再如,黄昏深院,飞雨断肠,燕子归巢,更加浓了羁旅愁情,又如“灯影”“愁人”景与人相对照、相衬托,情与景相融合,突现了惨然伤别的意境。

为了使答题条理更清晰,也要分清答题的步骤。

在答题时,考生可利用三个步骤答题,第一步对前人的诗论表明自己的看法,如果有问是否同意,你一定要或同意,或否定,不可骑墙。

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时不可只谈术语而不对诗歌进行分析。

最后再次回到诗论,总结回应结论。

这样条理性强的答题,无疑会给阅卷人以思路清晰的感受,从而为自己争取到更为理想的分数。

如: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杪秋登太华山绝顶
[明]李攀龙
缥缈直探白帝宫,三峰此日为谁雄?
苍龙半挂秦川雨,石马长嘶汉苑风。

地敞中原秋色尽,天开万里夕阳空。

平生突兀看人意,容尔深知造化功。

[注]李攀龙于嘉靖三十二年出守顺德,饶有政绩,三年后被提拔为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这首诗作于陕西任上。

白帝宫位于华山之顶,上有苍龙山、石马洞。

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首诗中,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是否有这些特点?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简要赏析。

【解析】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是否有这些特点?题目中“这些特点”指的是什么?这个指代词就要求我们对王国维的话进行正确的解读。

“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说的是用我的眼光来看事物,这些事物都是以我的思想和我的看法来存在的。

换句话说,用我的观点、立场、方法看待或处理事物,万物都带有我的主观思想。

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想到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本题在答题上主要是围绕情与景的关系来组织的。

结合刚才所说的步骤,可拟出答案:【答案】有。

作者仕途通达,在描写景物时带上了积极进取的主观色彩。

首联运用反问“为谁雄”,即为自己雄,写了作者此时仕途扶摇直上的心态。

颔联、颈联描写的景物雄浑壮阔,寄寓了作者成就一番伟业的豪情。

尾联直抒登临之意,告诫自己要谦逊,不断进取。

因些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所看到的景物时,无一不着上了自己的感情与色彩。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
林景熙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

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

[注]故朝:宋朝。

封事:臣子上奏给皇帝的奏章。

古时奏章为防止泄密,都要加封,故称封事。

此即下文中的“防秋疏”。

北方民族在秋高气爽、马匹肥壮、中原秋收完毕时入侵,故以“防秋疏”指内容为抵御异族入侵应采取的措施
的奏章。

前人评曰:“此诗之工在‘防秋疏'、‘障北风'六字间,非精思精巧道不到也。

然感慨之意,又自见于言外。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说说你的理解。

答:
【解析】要做好此题,我们可以先理解前人的话,这句话总共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防秋疏”、“障北风”六个字写得非常精巧,第二层意思是后两句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慨之意。

由此分析,我们在答题时便要从两个方面来入手,不可缺一。

再仔细揣摩命题人的意图,可知第一问是从内容上进行分析,第二问是从感情的含蓄表达上分析。

【答案】同意。

(第一步)作者将朝廷的腐败用“防秋疏”、“障北风”这一细节描述出来,“防秋”此处指有关抵御元军入犯的封事稿,封事是官吏上书时的密件。

这些东西却不见用于朝廷,反落到糊窗纸的地步。

朝廷举措若此,国家焉不得亡?这里包含着作者太多的悲愤、感慨。

但作者却没有直抒其怀,而是从写景叙事中加以暗示,寓意深远。

(第二步,具体分析。

)因此“感慨之意,又自见
于言外”。

(第三步,回应诗论。


值得注意的是,高考答题时如果只答第一问,一般是不给分的,必须有分析。

分析要有条理,有几问就答几问,其答题顺序一般不要更换。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