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法

合集下载

第6章 田野调查方法

第6章 田野调查方法
人类学把为了适应完全不同的文化而导致的精神压力称为文
化震撼(cultureshock)。
(四)文化禁忌
人类个民族志者的磨难, 要比任何冗长而抽象的讨论更有 启示作用。”
➢ 选择两位人类学家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描述 :
1、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进入田 野时遭遇的一场“突然袭击”;
人类学概论
9
1 巴厘人喜爱的斗鸡场 2 斗鸡场内 3 在斗鸡爪上拴上锋利的小刀 4 凶猛的斗鸡
人类学概论
10
2、英国人类学家普里查德在非洲苏丹做田野工作初遇努尔 人的情况:
• 并不是所有的进入者都有格尔兹一样的机会,有的人类学
家遇到的却是更为严重的情景。
人类学概论
11
努尔人千年习俗:女人也能娶妻做“爸爸”守护着牛群的努尔人
人类学概论
6
第二节 初入田野
一、进入田野的方式
(一)进入方式 一种是通过正式行政体制自上而下进入 。 另一种是通过非正式的渠道进入。 (二) 进入角色 就是研究者进入研究对象所在社会时启用的
角色或身份。
人类学概论
7
二、进入田野前的准备
(一)准备田野调查必需品 个人生活用品 人类学调查所需物品 (二)生存问题 (三)生活问题
• 田野材料的解释的客观性问题
人类学概论
16
第四节 田野工作伦理
一、对研究对象的责任 二、对研究资助者的责任 三、学术责任
人类学概论
17
• 一般认为,功能学派马林诺夫斯基确立了规范的田野工作 方法,虽然其后出现种种批评,但至今都未能改变。
• 功能学派的田野工作方法有如下几个要点:1.强调整体 论;2.时间上要求一年以上的周期;3.空间上限制在一 个社区,一般是一个村庄;4.技巧上要求参与观察与深 度访谈;5.理论概括上要求由具体经验事实上升为一般 性的理论。

第五章 田野调查方法

第五章  田野调查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是指从研究对象总体中抽取一定数 量的人作为调查对象,而总体中的每个人在调查中 都有同等被选中的机会。
15
2、分层(分类)随机抽样: 是指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 进行分类,然后分别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 样可以按照同样的比例来抽样,称为定比分层随机抽 样 3、主观抽样(judgment sampling) :是指研究者以某 些重要的标准为依据选定调查对象。 主观抽样所得的调查资料并不能代表总体情况,但主 观抽样在田野调查中有时是必需的
3
另一种进入田野的方式是通过非正式的渠道进入。 例如调查者可以通过老师、同学、朋友、亲戚、熟人 等个人关系进入调查点,或者调查者相机直接或渐渐 进入调查点,在与某个调查对象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 之时,得以深入到当地社区生活之中。 人类学者采用此种进入方式能够比较容易得到研究对 象的信任和合作,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田 野工作的顺利进行
12
报道人的条件: (1)对己文化完全的濡化;
(2)眼下的完全参与;
(3)是调查者所不熟悉的文化中的人; (4)有兴趣和有足够的时间; (5)非分析性,即能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或 根据本土视角提出对事件的分析和解释
13
人类学访谈可以分为非正式访谈和正式访谈两大类: 正式访谈又可分为结构性访谈、非结构性访谈和个人 深度访谈 非正式访谈(informal interview)是指人类学家通过 非正式谈话和闲聊获取信息和资料的方式
主观抽样所得的调查资料并不能代表总体情况但主观抽样在田野调查中有时是必需的四谱系法所谓谱系法是收集家谱并编辑成系谱表以确定亲属制形式及其结构性质的研究方法谱系分析方法以个人为中心从家庭成员出发到整个世系群是田野工作中解开人群分类的第一件事和出发点五个人生活史生活史是指研究者通过对报道人进行深度访谈将报道人个人全部或部分的生活以口语或书写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回顾式叙述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是指通过对中国乡村地区的实地调查及详细研究来获取数据、收集资料,并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评估的方法论和实践。

该调查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了解中国农村实际情况、掌握乡村问题、发展乡村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调查应用等方面来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的调查对象主要是中国乡村地区。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问题的解决对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通过对中国乡村的实地调查,可以深入了解乡村地区的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问题等。

调查对象可以包括广大农村居民、农民工、农业企业、农村组织等。

其次,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的调查内容包括多个方面。

首先,可以调查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如道路、电力、通讯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农田灌溉、农业机械化等方面的情况。

其次,可以调查农业生产情况,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农民的生计和收入情况。

此外,还可以调查乡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情况,以及乡村的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的调查方法主要是实地走访、观察和访谈。

通过对农村地区的实地走访,可以亲眼目睹乡村的实际情况,了解到村庄的布局、居民的生活方式、农田的利用等情况。

同时,观察是另一个重要的调查方法,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一些细节问题,如农村的交通状况、农民的劳动方式等。

此外,访谈是收集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与当地居民、农民工、企业主等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的调查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调查的数据及资料可以为相关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政府在制定农村政策、推动农村发展时,需要了解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获得的数据及资料可以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其次,调查的结果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可以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为学术界提供研究材料,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

田野调查法名词解释

田野调查法名词解释

田野调查法名词解释
田野调查法是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依赖于对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观察、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法,以获取深入、细致和真实的研究数据。

这种方法强调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深入了解其日常生活、行为、信仰、文化等方面,从而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心理机制。

田野调查法的优点在于其深入性和细致性,能够揭示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的真实情况,从而避免了实验室研究的局限性。

同时,这种方法也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研究对象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及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进行田野调查时,研究者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选择合适的调查地点和研究对象,这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来确定。

其次,研究者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如实地观察、访谈、参与观察等。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研究者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避免对研究对象产生干扰或影响。

在分析数据时,研究者需要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同时,研究者还需要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解释,以深入揭示研究对象的内在机制。

最后,研究者需要将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提炼,撰写成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总之,田野调查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和社会背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田野调查法的基本原则

田野调查法的基本原则

田野调查法的基本原则简介田野调查法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用于收集和分析实地数据。

它主要通过直接观察、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式,深入了解研究对象,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实地考察。

田野调查法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

基本原则1. 自然性原则田野调查法强调对现实生活的直接观察和体验,追求真实、自然的数据。

在进行田野调查时,研究者应尽量避免对研究对象产生干扰或改变其行为模式。

2. 参与性原则参与性是田野调查法的核心特点之一。

研究者应尽量融入被研究群体中,并积极参与他们的日常活动。

通过参与观察和亲身经历,研究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被研究群体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3. 综合性原则田野调查法强调综合运用不同的数据收集方法,如直接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

通过多种数据来源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更为准确和全面的研究结论。

4. 透明性原则田野调查法要求研究者在进行调查时保持诚实、透明。

研究者应向被研究对象说明自己的身份和目的,并尽量避免隐瞒或歪曲研究结果。

5. 尊重个体原则田野调查法强调对被研究对象的尊重和保护。

在进行田野调查时,研究者应尊重被研究对象的权益,保护其个人隐私,并在得到明确授权的情况下使用其个人信息。

6. 理论指导原则田野调查法不仅是一种数据收集方法,更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证研究过程。

在进行田野调查时,研究者应基于特定理论框架,有针对性地选择观察对象和方法,并将观察结果与现有理论相结合。

应用案例田野调查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个田野调查法的应用案例:研究主题:农村教育发展现状1. 选择研究地点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地区作为研究地点,考虑到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等因素。

2. 数据收集方法•直接观察:对当地学校的教学环境、师生关系等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

•访谈:与当地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教育发展的看法和需求。

•文献研究: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农村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政策变化。

田野调查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

田野调查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

田野调查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一、田野调查法的基本概念田野调查法是指通过深入到社会实际情况中,进行系统的、实地的、全面的、细致的观察、记录、分析和解释,以获取有关某种社会现象及其内在规律性的研究方法。

其目的是要真实地反映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为实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田野调查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1. 调研主题的确定在高校思政课中,田野调查法可以用来确定调研的主题。

通过学生的参与,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对于各种社会现象的认知和态度,从而针对性地设置调研主题,使得思政课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2. 调研方法的选择田野调查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直观、全面,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和观察的方式来获取数据和信息。

这种方式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也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3.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在调研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到社会中,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随后,学生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和见解。

这一过程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 结果的呈现和讨论学生们通过田野调查法所获得的数据和信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出来,比如报告、展板、PPT等,并针对调研结果展开讨论和交流。

这种形式的表现,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兴趣和热情,促使他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社会现象。

三、田野调查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意义和价值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田野调查法是一种实践操作的方法,其应用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勇于探索、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认识田野调查法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中,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的方式了解社会现象,从而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这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田野调查法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综合素质,提高其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培养其辩证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田野调查法的方法和感悟

田野调查法的方法和感悟

田野调查法的方法和感悟引言:田野调查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亲自参与观察和与被研究对象进行交流,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

本文将介绍田野调查法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并分享我在实践中的感悟和体会。

一、田野调查法的基本步骤田野调查法包括以下基本步骤:确定研究目标、制定调查计划、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撰写报告。

1.确定研究目标:明确研究的目的和范围,确定调查的重点和关注的问题。

2.制定调查计划: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包括选择调查对象、确定调查方式和工具、确定调查地点和时间等。

3.收集数据: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与研究目标相关的数据。

4.分析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形成研究结果。

5.撰写报告:根据研究结果,撰写详细的研究报告,包括调查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

二、田野调查法的技巧在进行田野调查时,以下几点技巧可以提高调查的效果和质量:1.保持客观中立:在进行调查时,要尽量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受个人主观偏见的影响,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建立良好关系:与被调查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是进行田野调查的关键。

要尊重被调查对象的意愿和隐私,与他们建立信任和互动,使他们更愿意分享真实的信息。

3.多角度观察:通过多角度的观察,可以获取更全面、多样的信息。

不仅要观察表面现象,还要关注背后的原因和动机,从而更好地理解被调查对象的行为和态度。

4.灵活运用方法:田野调查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研究目标和调查对象的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

可以使用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不同的方法,结合使用,以获取更全面的数据。

三、我的感悟和体会在实践田野调查法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独特的优势和挑战。

1.与被调查对象的互动:通过与被调查对象的互动,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们的生活、思想和行为。

与他们的交流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使我对研究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田野调查法可以获取真实、准确的数据,与直接面对面的交流相比,其他调查方法往往无法获得同样的效果。

田野调查法的概念、工作程序、注意事项

田野调查法的概念、工作程序、注意事项

田野调查法的概念、工作程序、注意事项一、概念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属于传播学范畴的概念。

主要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如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民族音乐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语言学,古生物学,社会学等,其英文名为Field work 。

科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是由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Bro nis ?aw Kasper Mali no wski )奠定的,在我国这方面卓有成绩的是著名社会学教费孝通先生。

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

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

田野调查工作的理想状态是调查者在被调查地居住两年以上,并精通被调查者的语言,这样才有利于对被调查者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解释。

传统的田野调查方法花费时间和精力,花费的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如果方法运用有不得当的地方,那么其信度和效度也会大打折扣。

二、工作程序田野调查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

这里仅前三个阶段作一说明。

(一)准备阶段田野调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难以获得理想的成果。

准备阶段通常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1、选择调查点。

选择调查点的基本要求:一是要选择有特色的地区,二是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三是要选择特殊关系的地区,四是选择前人调查研究过的著名社区。

选好调查点对成功地进行调查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中国地域辽阔,乡村数以万计。

总的来说,应选择具有特色或较典型的地区或乡村进行调查。

所谓“有特色”,就是该地的社会或文化较为特殊,与其他民族或其他地区差异很大。

例如,类似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裕固族的帐房戴头婚、福建惠东人的长住娘家习俗, 都是很有特色。

多民族交错杂居地方的文化涵化,也是很好的研究对象,特别是两三种差别较大的文化交接地区,像甘肃、青海地区,是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汉文化交错地区,相互影响很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体观察中的操作策略
1 2
确定观察的问题 制定观察计划
3 设计参与观察提纲--要素
4 5
观察的步骤 观察的记录方式
1
1 2
确定观察的问题
Determine the question of observation
先确定研究的问题 再确定观察问题 观察问题需要很具体
3
2
制定观察计划
Make an observation plan
科学研究手段的 观察
实地观察
客观观察
参与型观察
参与观察
★并不不是绝 对的分开的
非参与型观察
3
观察的作用
THE EFFFECT OF OBSERVATION
1、当有关社会现象很少被人所知。 2、当年研究者需要了解有关事情的连续 性,关联性以及背景脉络。 3、当研究者看到的事实与当事人所说的 内容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4、当研究者需要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 个案调查。 5、当然研究者发现新观点,建构自己的 “扎根理论”。 6、其他研究方法起辅助作用。
间接观察和主观推 论怎么区别?
如何避免观察者认识 的主观性让观察更客 观全面?
思考与问题
00
动态环境中用图片记录是 动态观察还是静态? 定时连续拍摄的照片是动 态观察吗?
00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内容、对象、范围
方式手段
地 点
效 度
时刻、时间长度、次数
伦理道德问题
3
设计参与观察提纲--要素
Design particip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Outline -- Elements
谁 为什么
什么
如何 何地
何时
★只需要大致框架,有别于访谈提纲。 (访谈需要具体问题)
4
观察的步骤
The steps of observation
先确定研究的问题 逐步聚焦 回应是互动
5
实地笔记
(观察者看到
观察的记录方式
Recording mode of observation
------叙兹曼&斯特劳斯(1973)
个人笔记
方法笔记
理论笔记
(观察者个人 (观察者所使 (观察者对观 和听到的事实 在实地观察时 用的具体方法 察资料进行的 的感受和想法) 及其作用) 初步理论分析) 性内容)
经验主义:实证主义思路/主体客体分离 象征互动主义:“知识”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互 动获得意义建构 戏剧社会学:戏剧面具 存在主义:双重视角相互作用 常人方法学:平常人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中与被研究者一起工作和 生活,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来获得对对方的理解。 (陈向明,2002,235)
1、把实地笔记与个人笔记分开 2、从第三人称角度,对事实进行客观叙述 3、作为局内人的观察与理解混淆
反思的角度
1、准确 2、全面 3、具体 4、持久 5、开放 6、具有反思性ຫໍສະໝຸດ 观察者的反思--观察者的心情
1、观察者的心情会影响观察者的效果与内 容需要反思,有助于日后分析
思考与问题
观察者如果没有相关知 识和相关经验,观察是 不是就进行不下去了?
★观察不只是对事物的感知,而且取决于观察者视角 和透镜,观察者所选择的研究问题、个人的经历、前设和 所观察事物之间的关系,都会影响到观察的实施与结果, 需要认真进行分析。(陈向明,2002,227)
2
观察的分类
THE CLASSSIFICATION OF OBSERVATION
日常生活的观察
实验室观察
反思可以在上述表格中记录和备忘录中
观察者的反思
1 2
观察者的反思--推论 观察者的反思--叙述角度
3 观察者的反思--观察者的心情
推论 叙述角度 观察者的心情
观察者的反思---推论
1、观察依赖观察者本人的推论 2、事实应该与推论分开 3、观察者需要论证、检查自己的前设,得出初步推论
观察者的反思--叙述角度
观察的其他分类方法
THE CLASSSIFICATION OF OBSERVATION
隐蔽型与公开型 结构型与无结构型 静态观察与动态观察 探索型观察与实验性观察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长期观察、短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4
不同流派对观察的理解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stream parties
教育研究方法
在田野中-观察-我们看到 了什么?
如何做田野调查:方法、实践与反思
1
什么是观察
2
3
观察的分类
观察的作用
4 不同流派对观察的理解
1
什么是观察?
WHAT IS THE OBSERVATIONG
1、爱因斯坦:眼前的现象---理论---观察 2、阿思海姆:“物理场”---“心理场”---认知体验 3、维根斯坦:即在“看”又在“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