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合集下载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欧洲:斯巴达的骑士教育除身体和战斗技能训练外,稍 加文化教育——咏诗。雅典教育则演化为三科(文法、 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 称“七艺”。古代教学组织形式主义个别教学。 1. 教学内容、方法都有所发展,但比较缓慢。
(二)古代教育的特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
如《论语》载·樊迟问孔子“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子忿然曰:“吾不如老圃”,迟走后,子对其他学 生说:“小人哉,樊须也。”并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 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 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孟子曰:“劳心者治人,劳力 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于人,治于人者食人。”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 教育(13、14世 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 现开始)
01
04
科学民主的呼 声不断高涨。
03
文化特别是自然科 学得到很大发展。
02
生产力发展迅速,大机器 生产促进生产率迅速提高。
资本主义社会 的几个特点:
(二)学校教育的特点
01 学 校 教 育 逐 渐 普 及 。
03
普及教育主张最早出现于孔子的
“有教无类”。提出交少许学费就
可入学。他说:“自行束修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最早创办私
学)。古雅典梭伦提出:“父亲有
送子女入学的义务”。
02
14—16世纪,地中海沿岸的意
大利和大西洋沿岸的英、法等地,
欧洲中部的德国等地工场手工业和
商业迅速发展,城市也发达起来,
剌激航海业——国际贸易和掠夺殖
民地的发展。
1
神话起源:教育由人格化的神创造,教育要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 于天。
2

第一章 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 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重视学前教育:西方教育史上最早论述学前儿童的教育
问题,最早论述了优生优育的问题。 • 他指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凡事之开始,为最重要之 点,而于教育柔嫩儿童,则更宜注意。盖其将来人格之 如何,全在此时也。”
• 他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主张实行儿童公
育的制度。 • 重视游戏,他还提出学前儿童的游戏和讲故事活动
主要授课内容
• • • • • • • • 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观、儿童观、教育观 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一日活动 幼儿园的环境布置 幼儿园与家庭 幼小衔接 幼儿教师
二、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
(一)学前家庭教育 (二)学前社会教育
胎儿学校
托儿所
幼儿园
儿童福利院
SOS国际儿童村 亲子园等等
三体:(球体、圆柱体、立方体)
木制的小球体、立方体和圆柱(球 的直径、立方体的一边和圆柱的高都是相 同的)。福氏认为球体是单一的表面,是 圆的;立方体有角有边,和球体相反,它 是静止的象征,也是“多样中的统一”的 象征。 立方体是统一的,但它的形式因观察 的角度关系(如从顶上、侧边或棱边), 又成为多样的。 立方体的平面形式和稳定性是球体的否定, 圆柱则是球体和立方体的性质的混合,它 在竖立时是稳定的,而在卧倒时又是可动 的。 儿童利用这三种形体可以学到很多知 识,做很多活动,如旋转、摇晃、滚动, 并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它们所有的特征。大 一些的孩子通过观察、比较和进行描述, 可以理解到一些初步的力学定律。
我国古代古书记载
(2)魏晋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在 《教子篇》、《勤学篇》中论述了对幼儿的家庭 教育。用“试儿”的方法,观察婴儿期感觉—运 动发展的特点。他注意胎教,指出:“婴稚(7、 8个月大)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 则为,使止则止。” (3)南宋朱熹编的《童蒙须知》和《小学》。也注重 胎教,他认为孕妇应注意“一寝一坐,一言一念, 一视一听”,以使胎儿能够“气禀正而方理全”。 乳母必须有“宽裕、慈、惠、温、良、恭、敬” 等道德品质。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思维导图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思维导图
பைடு நூலகம்
四书五经
对比
教会学校:七艺:三科+四学 骑士学校:七技
2
永恒性
历史性
民族性
社会属性:
生产性 长期性
相对独立性
继承性
不平衡性
教育的功能
1
按照作用对象 按照作用方向 按照呈现形式
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 显性功能 隐藏功能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下)
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发展
神话起源说
朱熹最早提出
生物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
古印度:宗教教育
古希腊:
斯巴达:尚武 雅典:尚文
封建社会
西汉:太学,鸿都门学;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二馆
近代教育 20世纪以后
宋元:书院 明清:1905年废除科举 国家重视、干预教育、公立教育崛起 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教育世俗化:与宗教分离 教育精制化 全民化 民主化 多元化 现代化 终身化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上)
教育概述
“教育”的由来
孟子《孟子·尽心上》最早提出 许慎《说文解字》最早解释
教育的定义
广义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者:主导作用
教育的基本要素
受教育者:主体作用
教育影响:教育手段,教育内容 中介
教育的本质及社会属性
本质属性: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利托尔诺、沛西能 正式提出 孟禄 米丁斯基、凯洛夫 最科学
口诀:本能生利西 心理仿孟禄 米凯爱劳动
原始社会 古代社会
教育在生产劳动中进行。教学内容单一,不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夏:庠、序、校

教师考编 教宗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师考编 教宗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近代社会的教育 特点(口诀:法国仪式)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德国(1763年) 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社会的教育 特点 全新特征: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教育的生产性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益突出 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主题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景的过程,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 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随笔 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也可以说:“教育心得”,主要是写教育过 程中的某一点体会的心得
教育改革 含义、作用 含义: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源于社会政治以经济需求的宏观变革 作用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概念: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 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是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特点:目的性;自然性;有翔实的观察记录;能动性
调查研究法 使用最广泛的是问卷调查
实验研究法 是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
个案研究法 比较法
保罗郎格郎 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1970 观点:终身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 代表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观点:和谐教育思想——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教育学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教育学与驾驭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在批判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基础之上提出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
克卢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教育》 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 凯洛夫:《教育学》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我国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批判教育学 当代西方教育理论占据主导地位的学说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

2022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2022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2022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内涵“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概念:广义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构成要素:①教育者: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

学校教师是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承担学习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③教育影响: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④三者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中介。

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PS:“人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

社会属性:①永恒性:人类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具有自己的特点。

③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落后或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三、教育的起源学说生物起源说: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心理起源说: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

四、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无阶级性、公平性(教育机会均等)。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③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中国古代社会:①奴隶社会:夏有学校,周教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春秋私学兴起,孔孟百家争鸣。

②封建社会:宋朝程朱理学兴起,主教四书五经;科举制兴起于隋唐,废除于清末,清末学堂出现。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节 教育概述⼀、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词源“教”和“育”⼆字最早出现在我国的甲⻣⽂中。

“教”字意含有⼈在执鞭示范演⼘,督促着站在旁边的孩⼦学习;“育”字则如妇⼥养育孩⼦之形。

可⻅,我国古代象形字就赋予了“教育”⼀词“示范”“培育”之义。

⼀般认为,最早将“教”“育”⼆字合起来使⽤的是孟⼦。

(⼆)教育的概念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学论》中指出,只有受过⼀种合适的教育之后,⼈才能成为⼀个⼈。

杜威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即⽣活,教育即⽣⻓,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观点。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指出,教育绝⾮单纯的⽂化传递,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个⼈格⼼灵的“唤醒”过程。

教育不但要把⼈隐藏的能⼒与⾃我的本质挖掘出来,还要使之显现于⼈的有规则的社会⽣活之中,这是教育的核⼼所在。

共性:教育是培养⼈的活动,是促进⼈身⼼健康发展的过程(直接和⾸要⽬的),教育活动是顺应⼈性、社会发展之需要的。

教育的定义⼴义:⼴义的教育泛指⼀切增进⼈的知识与技能及影响⼈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如对⼈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和审美素质等的培养,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通常指学校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种有⽬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培养⼈的活动。

含义或特征①教育是⼈类特有的⼀种社会活动。

②教育是以影响⼈的身⼼发展为直接⽬标的活动。

③教育是使⼈的身⼼向着“积极”的⽅向发展。

概念:①教育是培养⼈的⼀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化、传递⽣产经验和社会⽣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②以⼈为对象以促进⼈的发展为直接⽬的的活动都是教育。

这⾥的发展包括丰富的内涵:知识·技能·品德·性格·能⼒·兴趣·情感·意志·身体健康等等。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概念:“教育者”是⼴义教育中的概念,即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品德等⽅⾯起到教育影响作⽤的⼈,都可称为教育者。

2023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内容精华全面

2023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内容精华全面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选择题、辨析题)(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教育原理2(1)

教育原理2(1)

教育原理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 教育一种自然现象,是人类社会独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演变: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3、大教育观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

4、教育的发展包括三个历史阶段:原始形态教育、古代社会教育和现代社会教育。

5、现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系统化制度化的教育系统。

6、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社会化、教育生产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多元化7、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

a.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的以影响他人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人都可以称为教育者。

b.受教育者指的是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具有主观能动性。

c.教育中介是指那些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和意识形态的东西。

教育中的物质中介是指教育中的器物。

意识形态中介表现为教育内容、及一些社会文化、风俗、乡土人情等,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也是教育活动的意识中介。

8.我国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同时传授一些天文,医学方面的知识。

西欧教会学校把“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作为主要内容,而在世俗封建主的学校中一“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作为主要内容。

第二章教育学的诞生与发展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教育问题是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索,教育规律是指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教育学就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从个人角度(英、美) 即个体的学习或发展的过程。
如: “从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
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美利坚百科全书》:
3、综合的角度(教材中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 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教育内容
教育手段
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
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 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 顺从于天。
(二)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法国 利托尔诺 、 英国 沛•西能
[法]利托尔诺:母鸭带雏鸭,母熊教幼熊,雌象 教幼象以及老兔教小兔 [英]沛西· 能:生物的本能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根据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将教育划分 为以下三个阶段:原始教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对于 各阶段的教育特征,我们分别从:教育范围、教育内容 、 教育手段、教育目的四方面来说明:
1、原始教育:(广义教育)
原始教育对应的社会形态是原始社会。
特点: (1)教育范围:
全民性 (2)教育内容:
生产性
3、现代教育
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特点: (1)教育范围: 普及教育(义务教育) (2)教育内容: 比较全面:生产性、阶级性 (3)教育手段: 现代化 (4)教育目的: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第三节 现代教育的特征
公共性 生产性
科学性
未来性 国际性 终身性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现代教育的特征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词源
英国:
Education:
源于Educare:本意为“引出”。 ——引导儿童的固有本性,使之完善发展
中国:
“教”:许慎《说文解字》:"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清代文字学家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育,养 子使作善也。" “教育”:最早出现是在《孟子· 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 教育之,三乐也。"《辞源》解释"教育"为"教诲培育"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
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 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二、教育的定义
从三个角度定义:
1、从社会角度(苏联、中国)
(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 德的活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卷》 ) 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 (2)狭义的(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年轻一代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 体力和审美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 (3)更狭义的:思想品德教育
(3)教育手段: 原始性 (4)教育目的: 培养未来的氏族成员
2、古代教育(学校教育)
对应的社会形态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可能性条件: ①生产力的发展 剩余财富
自由时间
②语言文字比较成熟 必要性条件: ——统治者的需要
古代教育特点: (1)教育范围: 比较小:阶级性、等级性 (2)教育内容: 脱离生产劳动 (3)教育手段: 个别教学 (4)教育目的: 培养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才
(三)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美国 孟禄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的模仿
(四)劳动起源说(正确的起源说)
代表人物:英国 恩格斯
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 发展需要,是两者的辩证统一
此外,还有生活起源说、社会交往说、生活需要说等
二、教育的发展
关于教育产生发展的阶段可以有多种划分标准。 譬如,马克思根据生产关系将社会发展划分成原始社 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那么,教育发展的阶段也可以对应于这五个阶段分为:原 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 会教育、共产主义社会教育。这种划分的方法自然也是可 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