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比热容实验例题及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人教版13.3比热容

初中物理人教版13.3比热容

13.3 比热容知识点一:物体的吸热能力1.小华用如图实验装置探究水和煤油比热容的大小,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加入初温相同和__________相同的水和煤油,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同时进行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记录的数据如下表:(1)实验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目的是让液体_____ 。

(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比热容_____煤油的比热容。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本实验选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可以认为相同时间内两种液体__________相同。

通过比较液体的__________来判断物质吸热能力的强弱,分析数据可得,__________的比热容更大(3)如果要使两种液体末温相同,就要给__________(选填“水”或“酒精”)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___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酒精吸收的热量。

(4)下列现象可用比热容知识来解释的是_____ 。

A.夏天在教室洒水,感到凉快B.金属勺装有塑料手柄C.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2、某组同学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按照课本组装器材,并进行实验,后将实验数据填入下烧杯号液体质量(g) 初温(℃) 末温(℃) 加热时间(min)1 水200 20 28 82 水100 20 28 43 煤油200 20 28 44 煤油200 20 24 21、数据记录表格中的加热时间代表________________2、请根据表中的实验记录回答:⑴比较1、2记录,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比较3、4记录,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比较1、3记录,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综合上述结论,物体温度升高时吸热的多少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初中物理比热容实验例题及知 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比热容实验例题及知 识点总结

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实验器材: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酒精灯)、玻璃杯、温度计;铁架台、天平、停表。

天平:称量等质量的液体停表:记录加热时间实验方法: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探究物质的吸热与哪些因素有关:1.(控制变量法)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质量、升高的温度和物质种类都有关系,因此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只让其中一个因素改变而其他量保持不变,这样可使被研究的问题简单化。

1)相同质量的水和油,相同初温,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升高温度的多少。

2)相同质量的水和油,相同初温,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

2.(转换法)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不容易直接测量,由于加热时间越长,吸收的热量越多,所以可以转换为测加热时间的长短.通过测量加热时问的长短来求判断吸收热量的多少,这种方法叫转换法实验中,用相同加热器加热的时间来间接反映吸收的热量。

实验现象:油的温度升得快;结论:质量相等的水和油,吸收相等的热量,油的温度升高得快。

若要使质量相等的水和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即给________加热的时间要长些。

(答案,水)结论:质量相等的水和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归纳总结: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不相等。

实验反映了不同物质的吸热的本领是不同的。

1、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中应量取质量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

当它们吸收相同热量时,通过比较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

(2)通过实验,记录数据如表格所示。

从开始加热到42℃,甲、乙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关系为Q甲Q乙。

(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物质的吸热能力强。

2、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同学们设计了甲、乙两套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图甲中使用了相同的试管和温度计,在图乙中使用了相同的电加热器.(1)图甲的实验操作中存在一处错误:没有控制____ __相同.(2)与图甲的实验装置相比,图乙的优点是:更容易控制__ __相同.(3)某小组实验中记录了实验数据(见表一),分析第1、2次或第3、4次实验数据可看出: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__ _有关;分析第1、3次或第2、4次实验数据可看出: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__ _有关.表一物质次数质量m/kg 升高的温度t/℃加热时间t/min水1 0.1 10 22 0.2 10 4食用油3 0.1 10 14 0.2 10 2表二加热时间/min 0 1 2水的温度/℃20 26 32液体的温度/℃20 34 48(4)在上面(3)的分析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我们所做过的____ _实验的研究方法相同(写一条即可).(5)对实验有着浓厚兴趣的小明同学回到家后,用两个相同的电热器分别给质量相同的水和某种液体加热,每隔1min记录一次数据,如表二所示.若水的比热容为 4.2×103J/(kg ?℃),则他所用液体的比热容为____ __J/(kg?℃).3、为了比较水和沙子容热本领的大小,小明做了图所示的实验:在2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实验数据记录如下(1)在此实验中,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表示物质。

初三物理比热容练习题目以及答案解析

初三物理比热容练习题目以及答案解析

初三物理比热容练习题目以及答案解析一、知识点1、比热容的定义:在单位质量的物质中,一度温升所需要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比热容。

2、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其中c表示比热容,Q表示物体吸收或释放的热量,m 表示物体的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3、比热容的单位:J/(kg·℃)。

4、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且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5、比热容的实验测量方法:例如定压比热容实验、定容比热容实验等。

二、练习题一个质量为1kg的金属块从100℃冷却到20℃,其比热容为460J/(kg·℃),则放出的热量为多少?解析:Q=mcΔT,其中m为质量,c为比热容,ΔT为温度变化量。

Q=1×460×(100-20)=36800J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比热容为800J/(kg·℃),先在沸水中加热至100℃,然后把它放进一桶温度为20℃的水中,最后二者达到热平衡时,水的温度变化量为多少?解析:先求出物体加热时放出的热量,再用这个热量去加热水。

热量Q1=mcΔT=2×800×(100-20)=128000JQ1=W=mcΔT2,其中W为物体放出的热量,ΔT2为水的温度变化量。

128000=W=1×4.2×(T2-20),即T2=346℃因为水的沸点为100℃,所以热平衡时,水的温度只能达到100℃,故水的温度变化量为80℃。

一块冰从0℃融化成水,需要吸收多少热量?冰的比热容为2100J/(kg·℃),融化热为334000J/kg。

解析:由于冰融化时需要吸收融化热,所以需要计算冰的质量,然后分别计算冰的融化过程和融化后水的加热过程所需要的热量。

冰的质量m=Q/L=1/334000=0.003kg冰融化的热量Q1=mL=0.003×334000=1002J水加热的热量Q2=mcΔT=0.003×4200×(0-(-10))=126J所以整个过程需要吸收1128J的热量。

比热容知识点总结(共4篇)

比热容知识点总结(共4篇)

比热容知识点总结第1篇知识点1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比热容的单位由热量、质量和温度的单位共同决定。

单位:j/(kg.℃)例1温度相同的铝块*和铁块乙,m*=m乙,将它们分别加热,使其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接触,此时()a、温度从*传向乙b、内能从*传向乙c、内能从乙传向*d、*、乙间不发生热传递思路解析在热传递时,传递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故a不正确。

由于能量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此题的解题关键是判断*、乙两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的高低。

由q*=c*m*(t*-t0*),q乙=c乙m乙(t乙-t0乙),因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有q*=q乙,又m*=m乙,所以c*(t*-t0*)=c乙(t乙-t0乙),因为c*c乙,t0*=t0乙,所以t*知识点2比热容的意义比热容是物质的特*之一,由物质本身和物质所处的状态决定,对处于某一定状态下的物质来说,其比热容是一定的,跟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大小、温度的高低、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无关。

例2把两个质量相等的20℃的铜球,分别放进质量相等的、温度均为50℃的水和煤油中,达到热平衡后,水和煤油的温度相比哪个低?思路解析本题是关于热平衡现象的问题。

可以利用热平衡方程,以及公式q=cm△t来解。

正确解答设水的质量为m1,比热为c1,水的初温为t01=50℃,热平衡后温度为t末1;又设煤油质量m2(m1=m2),比热为c2,煤油的初温为t02=50℃,热平衡后温度为t末2;铜的质量为m3,比热为c3,铜球的初温为t03=20℃,铜在水中热平衡后温度为t末3=t末1;铜在煤油中热平衡后的温度为t末3=t末2.铜球放在水中的情况下,根据热平衡方程,有q铜吸=q水放,即c3m3(t末1-t03)=c1m1(t01-t末1)①铜在煤油中时,同理可得c3m3(t末2-t03)=c2m2(t02-t末2)②由①/②得.又m1=m2,化简上式得.因为c1c2,所以.所以(t末1-t03)(t02-t末2)(t01-t末1)(t末2-t03)。

初中物理比热容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初中物理比热容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初中物理比热容知识点总结:1、定义:比热容简称比热,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或降低1℃释放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2、单位:比热的单位是复合单位,J/(kg·℃),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水的比热容为c水=4、2×10 J/(kg·℃);3、计算公式:Q=cmΔt,Q吸=cmΔt=cm(t末- t初),Q放=cm(t初-t末);4、比热容的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比热容一般不随质量、形状的变化而变化,对同一物质,比热容与物态有关(例如水的比热与冰的比热不同);5、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性质的应用:(1)对气温的影响--一天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温度变化大;(2)热岛效应的缓解--城市中建水库或建绿地;(3)水冷系统的应用--热机(例如汽车的发动机,发电厂的发电机等)的冷却系统也用水做为冷却液;(4)热水取暖--冬季供热用的散热器、暖水袋。

一、填空题1.质量相等的同种物质,温度升高越多,吸收的热量_________;同一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_________越大的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升高相同温度时,_______小的吸收热量少.2.沿海地区的昼夜气温变化不大,而内陆沙漠地区的昼夜气温变化较大,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3.用两个相同的“热得快”分别给盛在两个相同杯子里的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加热,问:(1)在相同的时间内,哪个温度升高的快些_______________;(2)升高相同的温度,哪个需要的时间长些_______;(3)从这个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4.把质量相同、材料不同的两个金属球甲和乙,加热到相同的温度,然后分别投入两杯初温相同、质量也相同的水中,最后发现投入乙球的杯内水温较高,那么可以断定甲、乙两种金属的比热容c甲_________c乙.(填><或=)5.一个物体由于温度的变化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少,决定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已知铝的比热容是0.88×10 J/(kg•℃),质量是100 g的铝块,升高30 ℃需要吸收_____ J的热量,降低30 ℃放出_______ J的热量.6.甲、乙两金属球的质量之比是5∶3,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升高的温度之比为1∶5,则它们的比热容之比为_______7.水的比热是4.2×10 焦/(千克•℃),它的意思是指质量1千克的水,温度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是4.2×10焦耳8.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小,这是因为水与干沙土相比__________的__________较大。

初中物理比热容实验例题及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比热容实验例题及知识点总结

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实验器材: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酒精灯)、玻璃杯、温度计;铁架台、天平、停表。

天平:称量等质量的液体停表:记录加热时间实验方法: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探究物质的吸热与哪些因素有关:1.(控制变量法)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质量、升高的温度和物质种类都有关系,因此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只让其中一个因素改变而其他量保持不变,这样可使被研究的问题简单化。

1)相同质量的水和油,相同初温,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升高温度的多少。

2)相同质量的水和油,相同初温,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

2.(转换法)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不容易直接测量,由于加热时间越长,吸收的热量越多,所以可以转换为测加热时间的长短.通过测量加热时问的长短来求判断吸收热量的多少,这种方法叫转换法实验中,用相同加热器加热的时间来间接反映吸收的热量。

实验现象:油的温度升得快;结论:质量相等的水和油,吸收相等的热量,油的温度升高得快。

若要使质量相等的水和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即给________加热的时间要长些。

(答案,水)结论:质量相等的水和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归纳总结: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不相等。

实验反映了不同物质的吸热的本领是不同的。

1、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中应量取质量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

当它们吸收相同热量时,通过比较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

(2)通过实验,记录数据如表格所示。

从开始加热到42℃,甲、乙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关系为Q甲Q乙。

(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物质的吸热能力强。

2、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同学们设计了甲、乙两套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图甲中使用了相同的试管和温度计,在图乙中使用了相同的电加热器.(1)图甲的实验操作中存在一处错误:没有控制____ __相同.(2)与图甲的实验装置相比,图乙的优点是:更容易控制__ __相同.(3)某小组实验中记录了实验数据(见表一),分析第1、2次或第3、4次实验数据可看出: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__ _有关;分析第1、3次或第2、4次实验数据可看出: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__ _有关.表一物质次数质量m/kg 升高的温度t/℃加热时间t/min水1 0.1 10 22 0.2 10 4食用油3 0.1 10 14 0.2 10 2表二加热时间/min 0 1 2水的温度/℃20 26 32液体的温度/℃20 34 48(4)在上面(3)的分析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我们所做过的____ _实验的研究方法相同(写一条即可).(5)对实验有着浓厚兴趣的小明同学回到家后,用两个相同的电热器分别给质量相同的水和某种液体加热,每隔1min记录一次数据,如表二所示.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则他所用液体的比热容为____ __J/(kg•℃).3、为了比较水和沙子容热本领的大小,小明做了图所示的实验:在2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实验数据记录如下(1)在此实验中,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表示物质。

初中九年级物理 比热容知识点

初中九年级物理  比热容知识点

13.3 比热容
一,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温)1摄氏度吸收(或放出)
的热量。

2,单位:焦/(千克· 摄氏度) 符号J/(Kg·℃)
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和种类有关
参看课本比热容表得到哪些信息1,都带10³
2,状态不同,比热容不同
3,与种类有关
4,水的比热容较大
5,密度大的比热容反而小4,C

=4.2ⅹ10³J/(Kg·℃) 代表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摄氏
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ⅹ10³J 二,水和干泥土相比,在同样受热冷却的情况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同,水的温度变
化比干泥土小,因此,在受太阳照射的条件相同时,内陆地的夏季比沿海地区炎热,
冬天比沿海地区寒冷,白天风由沿海吹向内陆,晚上风由内陆吹向沿海
(比热容大的难热难冷,比热容小的易热易冷)
三,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和应用1,用热水袋取暖
2,用水做循环液和冷却液
3,农村在培育秧苗时,夜间防止受冻,灌水
四,解释城市“热岛效应”
1,工厂、交通工具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2,建筑群马路中的沙石,水泥比热容较小,在相同温度照射下,温度上升更明显
3,城市水面小,水的蒸发吸热少
4,楼群聚集,难以形成对流
五,吸热(或放热)多少与物质种类,物质的质量和变化的温度有关
Q=cm∆t
Q
吸=cm(t-t
)Q

= cm(t
-t)
六类型题;Q
吸=Q

(热平衡方程)
锅水共吸热,同初温同末温
第1页共1页。

初中物理比热容知识点总结(最全)

初中物理比热容知识点总结(最全)

初中物理比热容知识点总结:1、定义:比热容简称比热,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C吸收的热量(或降低释放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2、单位:比热的单位是复合单位,J/(kgT),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水的比热容为c水=4、2X10J/(kg-r);3、计算公式:Q=cmAt, Q吸=cmAt=cm(t末-t初),Q放=印代初-t末);4、比热容的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比热容一般不随质量、形状的变化而变化,对同一物质,比热容与物态有关(例如水的比热与冰的比热不同);5、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性质的应用:(1)对气温的影响一一天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温度变化大;(2)热岛效应的缓解一城市中建水库或建绿地;(3)水冷系统的应用一热机(例如汽车的发动机,发电厂的发电机等)的冷却系统也用水做为冷却液;(4)热水取 暖一冬季供热用的散热器、暖水袋。

一、填空题1.质量相等的同种物质,温度升高越多,吸收的热量;同一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越大的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升高相同温度时,小的吸收热量少.2.沿海地区的昼夜气温变化不大,而内陆沙漠地区的昼夜气温变化较大,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3.用两个相同的“热得快”分别给盛在两个相同杯子里的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加热,问:(1)在相同的时间内,哪个温度升高的快些;(2)升高相同的温度,哪个需要的时间长些;(3)从这个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4.把质量相同、材料不同的两个金属球甲和乙,加热到相同的温度,然后分别投入两杯初温相同、质量也相同的水中,最后发现投入乙球的杯内水温较高,那么可以断定甲、乙两种金属的比热容c甲c乙.(填〉V或二)5.—个物体由于温度的变化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少,决定于、和.已知铝的比热容是0. 88X10J/(kg<°C),质量是100g的铝块,升高30需要吸收J的热量,降低30°C 放出J的热量.6.甲、乙两金属球的质量之比是5:3.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升高的温度之比为1:5,则它们的比热容之比为7.水的比热是4.2X10焦/(千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实验器材: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酒精灯)、玻璃杯、温度计;铁架台、天平、停表。

天平:称量等质量的液体
停表:记录加热时间
实验方法:
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探究物质的吸热与哪些因素有关:
1.(控制变量法)
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质量、升高的温度和物质种类都有关系,因此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只让其中一个因素改变而其他量保持不变,这样可使被研究的问题简单化。

1)相同质量的水和油,相同初温,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升高温度的多少。

2)相同质量的水和油,相同初温,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

2.(转换法)
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不容易直接测量,由于加热时间越长,吸收的热量越多,所以可以转换为测加热时间的长短.通过测量加热时问的长短来求判断吸收热量的多少,这种方法叫转换法实验中,用相同加热器加热的时间来间接反映吸收的热量。

实验现象:油的温度升得快;
结论:质量相等的水和油,吸收相等的热量,油的温度升高得快。

若要使质量相等的水和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即给________加热的时间要长些。

(答案,水)结论:质量相等的水和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
归纳总结: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不相等。

实验反映了不同物质的吸热的本领是不同的。

1、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中应量取质量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

当它们吸收相同热量时,通过比较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

(2)通过实验,记录数据如表格所示。

从开始加热到42℃,甲、乙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关系为Q甲Q乙。

(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物质的吸热能力强。

2、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中,
同学们设计了甲、乙两套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在图甲中使用了相同的试管和温度计,在图乙中
使用了相同的电加热器.
(1)图甲的实验操作中存在一处错误:没有控
制____ __相同.
(2)与图甲的实验装置相比,图乙的优点是:
更容易控制__ __相同.
(3)某小组实验中记录了实验数据(见表一),
分析第1、2次或第3、4次实验数据可看出: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__ _有关;分析第1、3次或第2、4次实验数据可看出: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__ _有关.
表一
物质次数质量m/kg 升高的温度t/℃加热时间t/min
水1 0.1 10 2
2 0.2 10 4
食用油3 0.1 10 1
4 0.2 10 2
表二
加热时间/min 0 1 2
水的温度/℃20 26 32
液体的温度/℃20 34 48
(4)在上面(3)的分析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我们所做过的____ _实验的研究方法相同(写一条即可).
(5)对实验有着浓厚兴趣的小明同学回到家后,用两个相同的电热器分别给质量相同的水和某种液体加热,每隔1min记录一次数据,如表二所示.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则他所用液体的比热容为____ __J/(kg•℃).
3、为了比较水和沙子容热本领的大小,小明做了图所示的实验:在2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1)在此实验中,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表示物质。

(2)分析下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大于/小于)沙子吸收的热量.
(3)如果加热相同的时间,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 (沙子/水)升高的温度更高.(4)实验中有些同学发现:刚开始加热时,情况与(3)结论不符,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1)吸收热量的多少(2)大于(3)沙子(4)水的导热性能好或沙子导热性能不好;沙子温度计玻璃泡插入比较浅;受热不均匀,没有用搅拌棒搅动
4、用如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比较不同液体的吸热能力。

在两个
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初温、质量相同的水和植物油,用相同的酒精
灯加热至沸腾,实验中只记录了植物油和水沸腾的温度,发现植物油
的沸点比水的高。

(2)加热到一定时刻,水开始沸腾,此时的温度如图丙所示,则水的
沸点是℃,这表明实验时的大气压强(选填“大于”、“小
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而另一种液体相应时刻并没有沸腾,但是温度计的示数比水温要
高的多。

请你就此现象进行分析,本实验的初步结论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选填“相同”或“不同”)。

(4)本实验除了能够说明上述问题之外,还能够说明许多问题,请你写出其中的一个问题:。

5、某小组的同学做“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他们使用如图甲乙所示的装置和器材。

(1)在设计实验方案时,需要确定以下控制的
变量,你认为其中多余的是().
A.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
B.酒精灯里所加酒精量相同
C.取相同质量的水和另一种液体
D.盛放水和另一种液体的容器相同
(2)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3)实验表明,(选填“水”或“食用油”)吸热的能力更强。

(4)另一组同学将上述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丙所示,用两根串联起来的阻值相等的电热丝代替火焰强度相同的酒精灯作热源,它的优点在于这两个串联的电阻丝在任何时间产生的热量一定.
6、某小组的同学做“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他
们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
(1)在设计实验时,除图所示中的器材外,还必须添加的测
量工具是,作用是.
(2)某同学认为:“加热相同的时间时,煤油升高的温度高
一些,这说明煤油吸收的热量多一些.”这位同学的判断是否
正确?.请说明理由.
(3)加热到一定时刻,水开始沸腾,此时的温度如图丙所示,则水的沸点是℃,这表明实验时的大气压强(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4)而煤油相应时刻并没有沸腾,但是温度计的示数比水温要高.该小组同学就得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的结论,该组同学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
(5)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图中的哪一图线能反映该实验情况.
7、某同学在做“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时,使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水和煤油加热,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1)实验中,记录加热时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2)分析第1、2次或第3、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______________有关;分析第1、3次或第2、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升高相同的温度时,_______________吸收的热量不同。

(3)如果加热相同的时间,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__________温度升高的多。

(4)该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下列探究过程中也采用了一这方法的是()
A.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B.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C.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什么样的
8、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小明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
A.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分别装入等体积的水和煤油;
B.用两支温度计分别测出水和煤油的初温;
C.在烧杯中,分别放入电功率相同的电热器,加热时间相同;
D.用温度计分别测出水和煤油的末温。

你认为:(1)步骤A存在的错误是: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
(2)步骤C,加热时间相同是为了使水和煤油____________;
(3)步骤B和D是为了得出水和煤油的____________。

9、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升温情况”的实验中:
(1)小丽和小明用一套器材做加热水和煤油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在组装器材时应先调节_ __ (A/B)的高度,调节它的高度是为了_ __.
(2)实验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目的是让液体_ __.
(3)由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不便用仪器测量,本实验中把吸收热量的多少转换成用_ __的酒精灯加热,比较__ _来判断.
(4)组装好器材,他们先后在同一个烧杯中称出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分别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水和煤油__ _,得出结论.要完成该实验,除图甲所示器材外,还需要的一个测量工具是__ _.
(5)在对实验进行反思时,他们认为原方案有需要两次加热耗时长等缺点,因此改进方案并设计了图乙所示的装置.与原方案相比,该方案除克服了上述缺点外还具有的优点是
__ _.(答出一个即可)
(1)A;确保使用外焰加热;(2)均匀受热;(3)相同;加热时间;合理的;(4)升高的温度;秒表;(5)该方案避免两次加热,用同一热源加热确保在相等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6)大于;(7)C.
10、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装置.为保证不同物质能吸收相同的热量,甲,乙两个电阻丝的阻值必须_________;实验时还要使这两种不同物质的初温和_________都相同;实验中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_________.如果甲瓶中液体温度升高的快,说明甲液体的吸热能力_________(选填"强"或"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