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三大心理问题(谷风教学)
留守儿童三大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三大心理问题
这些孩子在成长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丰富而脆弱———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
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
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
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留守儿童指的是在农村地区父母因为工作等原因长期不在家照顾孩子的儿童。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以下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的一些具体内容。
1. 孤独感:留守儿童经常一个人度过时间,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怀,感到孤独和无助。
对策: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鼓励他们与同伴交流和互动,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的社交关系。
2. 情绪问题: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注和安慰,留守儿童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问题。
对策: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机制,提供专业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习积极的情绪调节方法。
3. 教育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家庭教育的引导和监督,容易出现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对策: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鼓励他们积极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孤独和心理压力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例如自卑、自闭、焦虑等。
对策: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评估,提供相应的心理治疗和支持。
5. 家庭关系问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容易疏远,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对策:建立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机制,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加强亲子沟通,增进亲子关系的紧密度。
6. 自我认同问题: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对自我身份和角色产生困惑,缺乏清晰的自我认同。
对策:为留守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成长经历和正能量的启发,引导他们积极探索自我身份,并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7. 心理抵抗力问题:留守儿童由于长期面临困境,容易缺乏心理抵抗力,面对诸多压力无法有效应对。
对策:加强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培养,通过培训和活动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和解决。
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和家庭都应该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人口流动性的加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独自在农村留守,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本文将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出发,对其进行浅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一、心理问题分析1. 孤独与无助感农村留守儿童通常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农村,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与他人的交往,导致孤独感和无助感。
这种心理问题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对外界的不信任感,缺乏安全感。
2. 情感缺失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缺乏家庭关爱和温暖的情感,容易产生情感缺失的问题。
他们很难建立稳定的情感联系,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
3. 情绪不稳定长期的孤独和无助感容易导致留守儿童的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
这些负面情绪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
4. 社交问题由于长期独自在家,缺乏与同龄人的交往和沟通,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较差,容易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表现为内向、孤僻等。
二、应对策略1. 家庭关爱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最重要的是获得父母的关爱和陪伴。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家庭的关爱力度,鼓励父母亲回乡创业或就近务工,尽量减少与孩子的分离时间,建立稳定的家庭关系。
2. 心理辅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应加强心理辅导工作。
学校、社区和家庭可以共同合作,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活动,帮助留守儿童缓解心理问题,树立积极的心态。
3. 社会支持社会应该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组织志愿者进入农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积极的态度。
4. 扶持教育扶持农村教育,提高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是留守儿童走出心理困境的重要途径,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投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生活技能。
5. 家庭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进行教育,帮助父母更好地照顾和关爱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加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本文将从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出发,探讨应对策略,为关注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一些建议。
一、心理问题1. 孤独感: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陪伴,常常感到孤独、无助。
2. 自卑感:由于家庭状况的影响,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感,对自己缺乏信心。
3. 抑郁情绪:长期的孤独和无助容易导致留守儿童抑郁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4. 焦虑情绪:担心父母的安全、担心未来,留守儿童常常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
5. 学习压力: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监督和指导,容易产生学习压力。
以上这些心理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们需要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关注和帮助。
二、应对策略1. 加强社会支持: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等应加强力量,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可以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提供心理咨询、社交活动等服务,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的关怀。
2. 家庭教育: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和帮扶工作,引导父母亲身离家务工的也要重视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
3. 学校干预: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学校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工作,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辅导等服务,鼓励留守儿童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和人际关系。
4. 心理咨询: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和辅导,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情绪和问题,树立积极的心态和应对方式。
5. 建立亲子活动:在留守儿童的家乡社区或学校,开展亲子活动,吸引父母亲返乡参与,增进他们和孩子的感情,弥补留守儿童缺失的家庭关爱和陪伴。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一系列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
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组织应该齐心协力,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关爱。
简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一)

简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一)
简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问题一:孤独感
•解释: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亲近的人陪伴,容易感到孤独和寂寞。
•影响:孤独感会导致留守儿童情感上的困扰,对人际交往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问题二:焦虑和担忧
•解释:留守儿童由于家庭不稳定或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容易出现焦虑和担忧的心理问题。
•影响:焦虑和担忧会加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影响其学习和生活质量。
问题三:自尊心缺失
•解释:留守儿童常常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爱心而缺乏自尊心,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
•影响:自尊心缺失会降低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影响其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问题四:行为问题
•解释:留守儿童在家庭教养不完善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如攻击性行为、学习不良、社交困难等。
•影响:行为问题会给留守儿童及其周围的人带来困扰,同时也会影响其自身的发展和未来。
问题五:沟通困难
•解释: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隔,在情感表达和相互沟通方面存在困难。
•影响:沟通困难可能导致留守儿童与他人难以建立良好的关系,影响其情感发展和社交能力。
问题六:心理健康问题
•解释:留守儿童长期处于心理上的憋闷和压抑状态,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厌学等。
•影响:心理健康问题会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和正常成长,需要及时关注和帮助。
以上是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我们要重视并关注这些问题,
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关爱,帮助他们积极面对困境,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原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原因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1、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怠工、敌对等消极心理问题。
2、在情感和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他们人际关系的发展,不爱交际,人际关系非常敏感,不愿意与他人接触。
3、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自觉性差,纪律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低,成绩不理想。
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如厌倦、逃学和缺乏学习动力。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原因有: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
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还有的是由亲朋好友、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
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3、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4.社会因素。
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
再次,因有关部门缺乏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对策有: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迁徙到城市或其他地方工作,留下儿童在农村家中独自生活或由其他亲戚照顾的一类儿童群体。
他们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
本文将从心理问题与应对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孤独感农村留守儿童通常在家中独自生活,长期与父母分离,容易产生孤独感。
他们缺少家庭关爱与陪伴,长期处于单调的生活环境中,容易感到孤独。
2. 害怕与焦虑留守儿童通常缺乏父母的安全感和依赖感,容易产生害怕和焦虑情绪。
他们在家中独自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缺乏安全感,容易焦虑不安。
3. 自卑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支持,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感。
他们觉得自己被父母抛弃,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孩子幸运,产生自卑情绪。
4. 沟通困难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的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相对较差。
他们缺乏人际交往的机会,容易产生沟通困难和社交问题。
5. 心理创伤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关爱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创伤。
他们可能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抑郁、烦躁等心理问题。
二、应对策略1. 家庭关爱鼓励父母在尽量减少外出工作时间,尽量多地在家陪伴孩子。
父母要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关注。
2. 心理辅导学校和社区可以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活动,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家庭状况,学会处理情感问题。
3. 建立亲子交流平台在父母外出工作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亲子交流平台,如电话、视频、微信等,加强家庭沟通,拉近亲子关系。
4. 加强亲子交流鼓励父母回乡探亲,或者将孩子接到城市与父母团聚,增进亲子感情,减少孩子的思念之情,缓解他们的孤独感。
5. 鼓励社交活动学校和社区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交活动,提供孩子们交流的机会,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沟通技巧。
6. 政府关注政府应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扶持力度,加强社会福利,提供更多的关爱与帮助。
结语: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很多心理问题,我们应该重视这一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关爱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简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留下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而长期在农村家中独自生活或与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儿童。
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心理问题。
本文将简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问题1. 家庭关系紊乱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面临着家庭关系紊乱的问题。
他们缺乏亲密关系和稳定性,无法得到父母正常情感交流和陪伴。
这可能导致他们产生孤独感、失落感和不安全感。
2. 情绪问题由于长期缺乏亲人陪伴和关注,留守儿童容易出现情绪问题。
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焦虑、愤怒或无助。
这些情绪问题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3. 自尊心受损留守儿童常常因为缺乏父母的关注和肯定而自尊心受损。
他们可能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缺乏自信心。
这种自尊心受损可能导致他们在社交中退缩,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4. 学业压力留守儿童通常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这给他们带来了学业压力。
他们可能面临学习困难、成绩下降以及与同学之间的差距感。
这些问题可能进一步加重他们的焦虑和自卑感。
5. 社交障碍由于长期缺乏与父母和其他亲人的交流,留守儿童往往在社交方面存在障碍。
他们可能不擅长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缺乏社交技能和情感表达能力。
这给他们在学校和社区中融入和适应带来了困难。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措施1. 家庭支持和关注加强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支持和关注至关重要。
父母可以通过电话、视频通话等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回家看望孩子。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源,帮助留守儿童建立稳定的家庭环境。
2. 学校心理辅导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辅导和小组活动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情绪问题、提升自信心,并提供学习方面的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守儿童三大心理问题
这些孩子在成长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丰富而脆弱———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自我封闭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
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
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
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情绪失控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
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
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
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认知偏差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
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
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
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
其一、学习滑坡、厌学逃学。
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
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没人辅导,加之成绩不好,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
自己的父母没文化,照样天南海北的做生意、挣钱,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周宗奎等的调查显示,有47%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41%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2%的学习成绩优秀。
调查同时显示:78.4%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差了,只有9.3%的教师不同意这一说法。
多达54.5%的教师认为"父母去打工的孩子学习一般较差",对此表示不太同意的教师占26.5%。
"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和鼓励,出现学习滑坡以臻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对学习有一种恐惧感的情况。
有些"留守儿童"因学习成绩差被教师忽视或被同学讥笑,由此感觉受到冷落或打击,对学习失去兴趣,不喜欢学习,甚至对学习厌恶。
他们即使坐在教室里也是开小差,不能集中精力学习。
有的甚至害怕学习,经常逃学,逃学后遭到老师和同学的批评,更加不喜欢学习,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其二、道德意志薄弱、小偷小摸、撒谎欺骗。
留守儿童受父母的道德教育很少,在学校里的思想教育又存在不切实际的说教问题,于是,他们的道德养成出现了问题,成为道德有问题的“问题儿童”。
黄应圣等人对某镇的848名中小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有346人,占总数的40.8%。
有违纪现象(指打架、旷课、小偷小摸行为)的28人中,有23人是"留守孩子",占82.14%。
"留守儿童"的道德真空令人担扰。
这些父母一年到头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
有的即使有心,限于经济条件,他们也很少给孩子打电话或经常回家看孩子,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的真空。
而处于身心择速发展时期的儿童,缺乏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能,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很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
一些同龄人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很容易钻空手。
有些孩子因此变得自私、任性或性格孤僻。
突出地表现在小偷小摸,欺骗撒谎。
"留守儿童"行为上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法学校纪律、拉帮结派、赌博、打架斗殴,少数少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是只知单向的接受爱,不去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少诚信,片面强调个
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缺乏社会责任感。
其三、妒嫉、憎恨、仇视心理。
“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能够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
他们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发展到嫉妒别人。
表现在动不动和同学吵架,对同学冷嘲热讽,脾气暴躁,甚至有意去挑起矛盾,很难与同学朋友正常交住和相处。
一些留守儿童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有的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
其四、自卑心理的产生源于人际间的比较。
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朝夕与父母相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
由于这些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当事人也会感到没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长期的比较,加之情绪体验,逐渐产生了这种心境。
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存在。
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心理问题越明显。
据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
他们普遍反映,生活上的艰难和不便相对比较容易对付,真正的困难来自心理上的压抑,感到心里头有话没处诉说,尤其是遇到了挫折和委屈的时候,哪怕在父母面前哭一场也会轻松些。
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其五、性格孤僻不合群。
隔代扶养留守儿童的祖辈,其教养态度往往是保护的、溺爱的、照顾过度的和忽视的、拒绝的,很容易造成儿童的任性、孤僻、冷漠、攻击、胆怯、被动、神经质和社会性低等个性特征。
王玉琼等研究发现,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周宗奎等人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性格上变得自闭,这种心态在父母外出的女生身上有相当的代表性。
其六、逆反心理严重。
农村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
他们爱与人对着干,即使老师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常喜欢闹对立。
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他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
他们距人于千里之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
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
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
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这些行为使人们感到他们难以教育和管束,要么采取高压政策,要么放任,然而均无实质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