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

合集下载

亚洲第一——高兴生态博物馆

亚洲第一——高兴生态博物馆

亚洲第一——高兴生态博物梭戛乡高兴生态博物馆是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在这里居住的苗族分支“长角苗”,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支系之一。

如今这个偏远的民族村寨的生活方式正发生着改变,他们正试图在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间找到平衡。

作为中国和挪威文化合作项目,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于1998年10月31日建成开馆,由苗寨社区和信息中心构成。

博物馆所在的六枝特区梭戛乡高兴村就是苗族聚居地的主要村寨之一,生活在这里苗族居民至今仍完整地保留和延续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

长角苗的头饰是用历代母系长辈的头发掺着黑麻毛线搓成辫子缠于木角上,扎成的大髻,有3至6公斤重,因外型似牛角而被称作“长角苗”。

由于地势偏远,高兴村村民长期从事传统种植业,2002年前,这里的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许多村民都还居住在茅草房中,高兴村也被列为六枝特区异地扶贫开发项目建设村。

十年间,高兴村通过新居建设,让村里通水通电通路,利用民族文化开发旅游业,使得当地400多户村民的人均纯收入已达到4000多元。

对于这样的发展,文化的开发会与保护有一定的冲突,但不能因为保护文化就让当地居民永远的贫困下去,而是要在发展的基础上保护,像在民居改造的过程中,让他们搬出了世代居住的茅草房,虽然改变传统地建筑样式,但避免了他们居住危房的隐患,而传统的建筑可以建立资料信息中心让它保存下去。

“现在每年通过文艺演出和工艺品他们都能有十多万的收入,改变了从前‘一年只有半年粮’的贫困生活,他们都在谋求发展的同时,自觉地保护自己的文化。

”2012年,对长角苗聚居的12个自然村寨进行民居、供水、厕所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并扩建博物馆。

此外,六枝特区还将“梭戛”注册了商标,主用于民族服饰、工艺品、旅游展览、文艺演出等方面,对长角苗文化发展和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旅游开发打算:一、加强统筹,合理规划生态博物馆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文化遗产保护,还包括基础设施和环境改造,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效整合资源,加强宏观指导和引导;充分认识发展生态博物馆的重要性,立足保护地域文化遗产、维护文化多样性,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我国生态博物馆发展

我国生态博物馆发展
隆里位于贵州东南部锦屏县内,距离贵
阳480多公里。 因为古城汉族居民长期生活在城墙内, 很少与城外的民族交往,直至20世纪50 年代才逐渐结束不与外人结婚的历史。, 经过600多年的强势传承,形成了独具特 色的“文化孤岛”现象。
生态博物馆的争论
挪威生态博物馆学家约翰· 杰斯特龙用对比的方法,
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
寨门的建筑形式多为重檐歇山顶,仿如意斗拱
装饰,显现三斗三升。 鼓楼、戏楼、吊脚楼民居、石板路、古瓢井以 及水碾、石雄、纺车等保存完好,禾晾、谷仓、 水碾、石雄;(榨油房)、鱼塘、井亭、祭萨堂等 建筑物是侗族文化的一个缩影,有旅游资源开 发价值和人类生态保护价值。
锦屏隆里生态博物馆我国ຫໍສະໝຸດ 态博物 馆发展生态博物馆概念
生态博物馆是一种以特定区域为单位、没有围
墙的“活体博物馆”。它强调保护、保存、展示 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 以及人与遗产的活态关系。 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最早于1971年由法国人弗朗 索瓦· 于贝尔和乔治· 亨利· 里维埃提出。其“生态” 的涵义既包括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此 后在挪威、加拿大、英国、美国、日本以及我 国的台湾等都有很好的发展。
自1980年代中期开始到21世纪我国生态博物馆已经取得了长足的 发展。 目前全国各地在建和拟建的生态博物馆(云南称作“民族文化生态 村”)约有80
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


贵州省西北部生活着苗族的一个支系,这一苗族支 系的妇女用一支木制长角以及亡故祖先的头发拌之 以黑麻毛线束成巨大发髻,装束极为奇特,又被称 为“长角苗”。 长角苗至今仍保持着简单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状 态,他们的风俗习惯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以婚嫁、 丧葬、跳花坡等最为独特。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也 是我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保护性开发调研

生态博物馆保护性开发调研

图顿生态博物馆
位置:位于挪威南部内陆地区的Mjesa湖西面 1986年建成“资料信息中心”
图顿生态博物馆面积为800平方公里,人口大约为 2800。很久以前这里的峡湾和林地开始成为游牧民族的家 园,现在当地的经济支柱产业是农业和工业.。1923年这 里有了地区级传统博物馆,当地人通过图顿历史协会的活 动参与到当地历史研究中。协会积累的记录(口述历史、 照片资料、档案文件、家谱)后来成为了图顿生态博物 “资料信息中心”的基础。 1986年建成的“资料信息中心”是生态博物馆的标志。 座落在过去的奶制品加工厂(1889年落成,1928年关闭), 曾一度用于临时性展览、音乐学校、演奏大厅。其建设过 程见证了从传统的开放式博物馆到生态博物馆的变化,其 中,保存当地文化被作为重要的新的伦理标准,新增的比 较特别的工作方式为志愿者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努力记录 地方特征中的非物质文化。资料信息中心指挥着生态博物 馆的各要素(或是文化场所)相互作用。在Mjeas湖边,还 有一个小海港码头,这里有仍然在运转世界上最古老的明 轮艇,象一个运转的漂浮博物馆。
立项到开馆过程:
1995年3月,由苏东海、杰斯特龙、胡朝相、安来顺 等人组成的生态博物馆课题组正式成立。4月,课题组会 同文化保护部门在黔考察了包括镇山露天民俗博物馆、 梭戛陇戛寨(梭戛12寨的中心寨),并初步决定将生态博 物馆选址定在梭戛誊苗社区,5月,在贵州省文化厅召开 了《在六枝梭戛建立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可行性研 究报告》论证会,并得到了贵州省政府的相当重视。6月, 贵州省文化厅向贵州省政府呈交了《关于在我省六枝梭 戛乡建立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请示》。 1995年6月26日,苏东海在挪威出席国际博协大会期 间,受中国博物馆学会及贵州省政府的全权委托,与挪威 开发合作署文化局局长图德汉姆先生就中挪合作开发中 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事进行了第一次会谈,并递交了中 挪学者组成的课题组所做的可行性报告及申请经济支持 的报告。挪威开发合作署对提交的可行性报告进行了充 分的认证,认为:这一项目对于在该地区保护自然环境和 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价值;对于中国博物馆界的学术 研究具有科学价值和推广新型博物馆的实践价值。 1996年8月,中国博物馆学会正式去信挪威开发合作 署要求支持在贵州省梭戛乡建立生态博物馆提供支持。 1996年7月,挪威开发合作署与中方就正在规划建设中贵 州梭戛生态博物馆捐款的管理事宜进行磋商,各方 批准建立生态博物馆(96)文物拨字第1077号《关于中挪 合作建设贵州梭戛生态博物馆的批复》,并表示给予必 要的指导和支持。 1997年10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挪威王国 哈拉尔国王出席中挪合作项目签字仪式,两国签署了 《挪威开发合作署与中国博物馆学会关于中国贵州省梭 戛生态博物馆的协议》。

贵州四大生态博物馆

贵州四大生态博物馆

贵州四大生态博物馆藏在深山生态博物馆观念,是基于对传统博物馆将文化遗产搬移到一个特定的博物馆建筑中,使这些文化遗产远离了它们的所有者和所处的环境,把原生性的活的文化变成了“僵死的记录”这一弊端的认识而建立的。

生态博物馆的基本观点就是:文化遗产应原状地保护和保存在其所属社区及环境之中。

从1997年到2004年,中国和挪威王国合作,在贵州六枝梭嘎、黎平堂安、锦屏隆里、花溪镇山四个古老的民族村寨建立了生态博物馆,形成了具有独特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生态博物馆群。

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长角苗贵州省西北部的六枝、织金、纳雍三县交界的大山深处,生活着苗族的一个支系,这一苗族支系的妇女用一支木制长角以及亡故祖先的头发拌之以黑麻毛线束成巨大发髻,装束极为奇特,又被称为“长角苗”。

目前,长角苗仅有4千多人,分住在林深雾浓、高山之巅的12个寨子里。

长角苗至今仍保持着简单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状态,他们的风俗习惯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以婚嫁、丧葬、跳花坡等最为独特。

虽然生活方式简单,而婚嫁丧葬等习俗活动却特别隆重繁复,礼节繁缛而神秘,保持着相当浓厚的古老传统。

长角苗还有别具风格的音乐舞蹈和精美的刺绣及服饰艺术。

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也是我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

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堂安侗寨堂安位于在贵州东南部,距贵阳600多公里。

堂安古寨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坐落在山腰上的堂安,上为葱郁的原始森林,下为连绵不断的层层梯田,云雾环绕,群鸟清歌,幽静安闲。

寨子里有侗族代表性的建筑鼓楼、戏楼、民居,等建筑都为木构穿斗式建筑,古朴和谐。

这里多声部无伴奏合唱的侗族大歌曲调优美,世界文明。

中国和挪威两国专家通过对侗族南部方言地区数十个村寨的考察,认为堂安寨是一个典型的侗族文化空间载体。

锦屏隆里生态博物馆隆里古镇隆里位于贵州东南部锦屏县内,距离贵阳480多公里。

隆里古城建于明洪武年间,原是屯兵驻军的兵营。

城内完好地保留着规整的“三街六巷”,古朴典雅的明、清建筑群,笔直幽深四通八达的街巷,向世人传达出迷人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0梭戛苗族文化生态博物馆

30梭戛苗族文化生态博物馆

第三节
? 发展 ? ?
??
平台
30
?旅游


?? 开

开发 平台推广 效果预测
31
如何保护、
? 传承、发展
2
明确社区参与并不是 全体寨民直接参与, 二是部分直接参与。
明确参与目标,即实 现本社区文化产业及 其保障系统的可持续
1 发展,进行文化传播。
3
明确寨民收益并非全 体寨民直接参与而获
得收入,除部分直接
眼 萧

16
自然环境 历史 经济 文化 宗教 管理
乐器特点
三眼萧
低沉徘徊, 如同诉说战 争、生活给 他们带来的
苦难
竹叶
欢快调子,仍 显不够高亢, 不像其他苗族 那样短促、明

牛角
浑厚浑浊,有 很强的震撼力, 是长角苗的崇
敬圣物
17
自然环境 历史 经济 文化 宗教 管理
头 饰
18
自然环境 历史 经济 文化 宗教 管理
头饰
祖先因为逃 难到这荒野 之地,为了 哄下、迷惑 野兽,人们 在头上带上 奇特的头饰
头饰先是在 头发中扎上 牛角式的木 板,然后用 麻线、毛线、 头发等盘结
而成
19
自然环境 历史 经济 文化 宗教 管理




20
自然环境 历史 经济 文化 宗教 管理


每年正月初四到正月十四举行跳花坡,
这体现了这支苗裔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 自由,这也是他们谈情说爱、喜结良缘的
梭戛生态博物馆简介
5
梭戛生态博物馆展馆大门
寨民居住的茅屋
梭戛生态博物馆简介
6

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

本次调研就是以“六枝原则”为准则,采取问卷抽样、 随机调查和关键人物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展开的。对应 “六枝原则”的3个基本点,调研发现,生态博物馆 的建设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好处,比如改善了当地居民 的生产生活基础条件,柏油路直接通到村子里,自来 水设施得到了改造;通过参加博物馆的建设、出售民 族手工艺品、参加民俗表演等活动,当地居民的收入 有所增加。但是,由于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原因, 生态博物馆的建立没能有效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农业、 养殖业仍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居民的生活没 有得到很大改善。 调研结果说明,对于生态博物馆的发展我们虽然有一 个整体的框架,但在这个框架下如何运作,我们还缺 乏经验。
亚洲第一个生态博物馆 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


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贵州省西北部的六枝、织金、纳雍三 县交界的大山深处,生活着苗族的一个支系,这一苗族支系 的妇女用一支木制长角以及亡故祖先的头发拌之以黑麻毛线 束成巨大发髻,装束极为奇特,又被称为“长角苗”。目前, 长角苗仅有4千多人,分住在林深雾浓、高山之巅的12个寨 子里。 长角苗至今仍保持着简单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状态,他们 的风俗习惯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以婚嫁、丧葬、跳花坡等最 为独特。虽然生活方式简单,而婚嫁丧葬等习俗活动却特别 隆重繁复,礼节繁缛而神秘,保持着相当浓厚的古老传统。 长角苗还有别具风格的音乐舞蹈和精美的刺绣及服饰艺术。 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也是我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

“六枝原则”
已被认为是中国生态博物馆建设的一个积极成果和经验。


“六枝原则”包括:
1、村民是其文化的拥有者,有权认同与解释其文化; 2、文化的含义与价值必须与人联系起来,并应予以 加强;3、生态博物馆的核心是公众参与,必须以民 主方式管理;4、当旅游和文化保护发生冲突时,应 优先保护文化,不应出售文物但鼓励以传统工艺制造 纪念品出售;5、长远和历史性规划永远是最重要的, 损害长久文化的短期经济行为必须被制止;6、对文 化遗产保护进行整体保护,其中传统工艺技术和物质 文化资料是核心;7、观众有义务以尊重的态度遵守 一定的行为准则;8、生态博物馆没有固定的模式, 因文化及社会的不同条件而千差万别;9、促进社区 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

六技梭戛乡生态博物馆保护规划说明书

六技梭戛乡生态博物馆保护规划说明书

前言在贵州省六枝特区和织金县交界地带,居住着一个稀有的、具有独特文化的苗族分支。

这一分支有4000多人,分布在附近12个村寨中。

他们常年居住在高山之中,与外界很少联系。

在他们之中存在着和延续着一种古老的、以长角头饰为象征的独特苗族文化。

目前,仍相当完整地保存和延续着他们的这种文化传统,这种文化非常古朴;有十分平等的原始民主;有十分丰富的婚嫁、丧葬和祭祀的礼仪;有别具风格的音乐舞蹈和十分精美的刺绣艺术。

他们过着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生活。

尤其可贵的是这支(长角)苗在全世界只有这个社区的4000多人。

因此,这个文化体已经成为全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保存价值。

世界上第一个生态博物馆1971年诞生于法国。

生态博物馆是将文化遗产原状保护和保存在其所属社区及环境中,它包括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建筑、可移动实物、传统风俗等具有特定价值和意义的文化因素。

作为中挪文化交流项目,位于六枝特区梭戛乡陇戛寨的生态博物馆于95年筹建,98年10月建成。

贵州民族村镇的保护与建设受到省政府及各地的高度重视,六枝梭戛是1999年省里列出的13个重点建设村镇之一。

民族村寨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最终目的是民族文化的展示及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文化生态旅游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民族村镇的保护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编制六枝梭戛民族村寨保护规划是第一步工作,为此,此次规划力求切合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指导梭夏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建设。

第二部分规划说明书第一章概况一、自然概况梭戛,这个地图上寻觅不着的小地方位于贵州中部六枝特区北部与织金县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之中,东起新寨、南起双屯、西至小屯、北至高新,地处东径105°22′07″—105°28′41″,北纬26°25′50″—26°29′25″之间,总面积57.8平方公里。

距六枝特区42公里,距贵阳199公里,距水城132公里。

此次规划范围属梭戛乡高兴村管辖的四个寨子:陇戛寨、小坝田寨、高新寨、补空寨。

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博物馆模式”:“梭嘎神话”

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博物馆模式”:“梭嘎神话”

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博物馆模式”:“梭嘎神话”生态博物馆的理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法国博物馆学专家乔治·亨利·里维埃(Georges—Henri Riviere)把生态博物馆定义为:“生态博物馆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和当地居民共同设想,共同修建,共同经营管理的一种工具。

公共机构的参与是通过有关专家、设施及设施机构所提供的资源来实现的;当地人民的参与则靠的是他们的志向、知识和个人的途径。

”可见,生态博物馆是由遗产专家、政府部门及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模式,这一模式“以社区为基础,以原地保护方式对民族文化进行原生态保护和展示,并强调文化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

”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与织金县的交界处的梭戛乡,海拔1400—2200米,面积120平方公里,距六枝特区政府所在地40公里。

所辖12个社区(自然村寨),总人口5000余人,至今仍过着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延续着一种古老的、以长角头饰为象征的独特的苗族文化。

这种文化非常古朴,有原始的平等、民主风尚,有丰富的婚恋、丧葬和祭祀礼仪,有别具风格的音乐舞蹈和十分精美的刺绣艺术。

为保护和延续这支独特的苗族文化,中国和挪威政府在此共建了中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

梭戛生态博物馆是中(国)挪(威)两国元首一一江泽民总书记和哈拉尔五世共同签署的文化项目,于1998年10月31日建成开馆。

梭戛生态博物馆是亚洲第一座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

梭嘎苗寨作为我国生态博物馆的第一块试验田,是中国政府和挪威政府文化合作项目,是贵州省各级政府最为关注的一个扶贫点,也是专家争论最为激烈的一个题目。

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作为我国的第一座生态博物馆,保存的是苗族的支系——菁苗,该博物馆由信息资料中心和菁苗社区组成。

该生态博物馆建设包含了资料收集、修路、通电、修缮民居等一系列项目,未达到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初衷。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黔东南陆续建立了“黎平地扪侗族生态文化博物馆”、“锦屏文斗生态博物馆”、“黄平飞云崖民族节日博物馆”、“台江刺绣博物馆”等博物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
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与织金县的交界处的梭戛乡,海拔1400—2200米,面积120平方公里。

所辖12个社区(自然村寨),总人口5000余人,距六枝特区政府所在地40公里。

梭戛生态博物馆是中(国)挪(威)两国元首——江泽民总书记和哈拉尔五世共同签署的文化项目,于1998年10月31日建成开馆。

梭戛生态博物馆是亚洲第一座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

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地处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境内,是乌蒙山腹地的一个苗族村寨。

社区内生活着一个苗族的分支,共有4,000多人,至今仍过着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延续着一种古老的、以长角头饰为象征的独特的苗族文化。

这种文化非常古朴,有原始的平等、民主风尚,有丰富的婚恋、丧葬和祭祀礼仪,有别具风格的音乐舞蹈和十分精美的刺绣艺术。

为保护和延续这支独特的苗族文化,中国和挪威政府在此共建了中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

梭嘎苗寨作为我国生态博物馆的第一块试验田,是中国政府和挪威政府文化合作项目,是贵州省各级政府最为关注的一个扶贫点,也是专家争论最为激烈的一个题目。

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位于贵州省西北的六枝特区以北42公里的梭嘎乡陇戛寨内,平均海拔2000米,自然条件极为贫瘠,地处高山,水源匮乏。

在邻近12个村寨中,居住着一支古老而又神秘的苗族支系——“箐苗”支系,也称作“长
角苗”支系。

箐苗寨依山而建,土墙茅房,原始古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风民俗保持完整,民族文化深厚。

妇女纺纱织布,画蜡刺绣,飞针走线缝制美丽的衣裙。

建立生态博物馆以前,他们生活在极端贫困条件下,堪称人类工业化前生活的活化石。

从1998年10月31日正式落成开馆以来,就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有大力支持说好的,也有激烈反对说坏的。

争论的关健在于是否应该让躲藏在大山中的梭嘎苗族(箐苗)原始、古朴、独特的文化习俗对外打开大门,吸引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吸引普通参观旅游者前来探访翻越高山峡谷,跋涉崎岖山路,你会看到,绵延的群山中,散落着一座座低矮的土墙茅草房。

苗女们头上缠着2尺多长的木角,坐在房前用陈旧的织布机纺麻织布。

穿着蓝色粗布褂子的男子们则挥舞锄头、吆喝着耕牛在田地里劳作。

村民在这里安居乐业,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生活着。

来访的游客可以进入他们的生活空间,充分体验当地习俗,感受神秘的民族文化。

而生态博物馆所展示的,是身穿民族服装和传统头饰的箐苗人劳动和生活过程,也就是说,无形遗产——他们的日常活动的展示。

也正因为是人的活动占了生态博物馆展示的主要比重,就出现了箐苗妇女和小孩向旅游者伸手要钱的尴尬局面。

现实情况是,除了这12个村寨,周边方圆50公里,其它村寨民居建筑格局变化超过了50%,而陇戛村寨保护区内的民居建筑格局变化小于15%。

在周边村寨,很难看到身穿
民族服装的人。

在陇戛,不仅仅可以看到身穿民族服装的人,而且仍然可以看到头着传统硕大头饰的妇女。

也许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切,应当归功于几个大胆、坚定、具有前瞻眼光的博物馆学家在12年前做出的决定。

也得感谢陇戛村民坚持和坚守,坚定地保持本民族风格箐苗族仍过着神秘而古老的部落式生活,与外界绝少联系,至今仍相当完整地保存和延续着一种古老的、以长角头饰为象征的独特苗族文化传统,其独特之处在于妇女头顶上戴有形似长角的大木梳,两角高于头顶两侧,角上绕有沉重的头发。

头上绑扎1.5尺到2尺的木制长角,3公斤─6公斤的黑发套与白毛线绑扎成人字形的硕大头饰。

这种文化非常古朴:有十分平等的原始民主;有十分丰富的婚姻嫁、丧葬和祭祀礼仪;有别具风格的音乐舞蹈和十分精美的刺绣蜡染艺术。

他们过着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生活,恍若身处世外桃源,与世隔绝,甚至连婚姻至今还是在本民族内缔结。

这种婚姻关系成为一条坚固的纽带,把这12个长角苗村寨紧紧连在一起。

戛民族节日中有特色的是跳花坡、祭树节、祭山节及耗子粑节。

节日里,陇戛苗族的三眼箫、口弦、木叶、唢呐、芦笙、牛角等共同构建展示着奇异苗裔的音乐艺术体系。

每年正月初十为盛大的跳花坡日,花坡场中央栽插一棵花树,青年男女围绕花树吹芦笙、跳舞,到坡上对歌,歌为媒,舞传情,恋爱人生。

陇戛苗寨寨中大小事宜,自有寨老、寨主、鬼师这类自然领袖作主,内外纠纷、婚配丧事、行医算命……事无具细,各司其职,条理分明。

陇戛寨有世界上最清澈的天空。

夜晚,极其安静的高山上,天穹中的亿万颗繁星仿佛触手可及,很多人都说:只有在这里,才能见到世界上最明亮的星星,没有一丝人造光源污染你的视线。

贵州省人民政府为了消除陇戛寨居民的极端贫困现象,在村寨保护区外为村民建设了新房,使大部分居民搬迁入了新居。

水资源匮乏限制了梭嘎生态博物馆的对外开放,每年有五个月陇戛寨处于缺水状态。

目前情况下,也许应当选择雨季对开放,以收取部分门票补贴村寨内居民和参与表演的村民,可能是减少和限制村民向旅游者伸手要钱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开馆九年来,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已经免费接待了10余万参观旅游者。

并接待过的近万名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文化史、艺术史等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在资料信息中心宿住研究。

交通:从贵阳开往云南方向的列车都经停六枝,票价在30元左右;长途汽车价格大致也相近。

从六枝到梭嘎乡的中巴在火车站前乘坐,每人约需10元,在梭嘎乡搭三轮车进陇戛寨,只需3-5元即可。

住宿:可住在梭嘎生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提供的标准间,每个床位为20元,面对群山,视野开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