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样中淀粉降解细菌的筛选

合集下载

从土壤中筛选产淀粉酶的细菌菌1

从土壤中筛选产淀粉酶的细菌菌1

从土壤中筛选产淀粉酶的菌株(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食品1131)总述:查资料可知在土壤中从在多种可产淀粉酶的菌种,并且芽孢杆菌是不错的菌种,因此,采集土样,对土壤中的芽孢杆菌进行分离纯化,就可得到理想菌株。

在菌株的初选过程中采用涂布平板法,把配好的培养基灭菌后倒成平板,再把稀释好的土样涂布到平板上,置于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培养。

24h后对其进行鉴定,鉴定的方法是在培养好的菌株上滴加淀粉溶液,周围出现透明圈的为产淀粉酶的菌株,并且透明圈与菌落直径的比值越大,说明菌种越纯或菌株的生产性能越高。

然后再进行复选,复选时采用平板划线法或斜面划线法,挑取的菌落为透明圈与菌落直径比值较大的,进行多步筛选就可得到较纯的菌株。

实验流程待测数据:透明圈直径菌落直径摘要:查资料可知枯草芽孢杆菌能产生淀粉酶,因此从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土壤中筛选产淀粉酶的细菌菌株,利用五点取样采集土样,再用涂布平板法对菌株进行初步培养,在培养出的菌落周围滴淀粉溶液,对周围出现透明圈的菌落在进行平板划线培养,在地如淀粉溶液鉴定,对周围出现透明圈的菌落进行斜面划线培养,就可得到较纯的产淀粉酶的菌株。

引言:芽孢杆菌是人类发现最早的细菌之一。

早在1835年,Ehrenberg所描述的“Vibriosubtilis”即是现在大家熟悉的“枯草芽孢杆菌”,它是由Cohn于1872年正式命名的,现作为芽孢杆菌属(Bacillaceae)的模式菌株[1]。

从生物学特性来讲,枯草芽孢杆菌具有典型的芽孢杆菌特征,其细胞呈直杆状,大小(0.8-1.2)μm×(1.5-4.0)μm,单个,革兰氏染色阳性,着色均匀,可产荚膜,运动(周生鞭毛);芽孢中生或近中生,小于或等于细胞宽,呈椭圆至圆柱状;菌落粗糙,不透明,扩张,污白色或微带黄色;能液化明胶,胨化牛奶,还原硝酸盐,水解淀粉,为典型好氧菌[2]。

1997年,Kunst F.等人首先完成了枯草芽孢杆菌的完整基因组序列测定,并将结果发表在《Nature》杂志上[3]。

实验六产淀粉酶细菌的分离筛选

实验六产淀粉酶细菌的分离筛选

吸取稀释液 无菌操作法分别吸取10-3、10-4 土壤稀释液0.1mL,分别加在 已制好的2块淀粉平板培养基上。
涂板 用涂布棒将稀释液在培养基上充分混匀铺平,静置5min
划线分离 将10-1土壤稀释液用接种环挑取一环,每人在一块淀粉培养 基上进行划线分离。然后倒置于恒温箱培养。看演示
培养 倒置于房间37℃恒温箱培养24小时。
观察水解圈的产生,并测量其半径
24小时后(定时间),在之前稀释涂布和划线的3块 淀粉培养基上选取典型细菌菌落(尽量选取边缘整 齐和规则的菌落),测量其菌落半径(C值)并用 记号笔进行编号、记录。
然后将编号后的菌落用无菌牙签挑取,在备用的1 块淀粉培养基平板上分别点种。演示
2
1
12 3
加入碘液到长有菌落的3块淀粉培养基上,观察是 否有水解圈的产生,并测量其半径(H值) 。
制备土壤稀释液,
振荡5min,即为稀释10-1的土壤悬液。然后在离心管中依次 稀释至10-3、10-4 稀释度。 制备淀粉培养基平板
每组制5块牛膏蛋胨培养基平板 具体制法为:倒入融化好的牛膏蛋胨培养基约15 ml后 (温度为不烫手为宜),置于桌面冷却为固体平板。在无菌 培养皿底部注明分离菌名、稀释度、组别、班级。
实验六 产淀粉酶细菌的分离筛选
实验目的
掌握分离筛选产生淀粉酶细菌的方法 学习酶活分析
实验材料
样品:新鲜土壤样品(同学自备)。 培养基:淀粉培养基。 无菌水:带有玻璃珠装有18mL无菌水三角瓶。 其它:无菌培养皿、无菌吸管、无菌离心管、 电子天平、记号笔、玻璃涂棒、酒精灯、火柴。
实验步骤
对照备用点种平板和编号菌落的水解圈大小,挑 取水解圈最大的一个菌斑(计算H/C),用记号笔 将其勾选出来。

从土壤中分离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实验方案

从土壤中分离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实验方案

从土壤中分离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实验方案土壤中产淀粉酶芽胞杆菌的筛选及其淀粉酶活力的测定设计性实验方案一、综述:淀粉酶是淀粉降解酶。

它们广泛存在于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体中。

它们将淀粉及相关的聚合物分解为带有具体淀粉分解酶特征的产品。

淀粉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是最早用于工业生产并且迄今仍是用途最广、产量最大的酶制剂产品之一。

淀粉酶种类繁多,特点各异,可应用于造纸、印染、酿造、果汁和食品加工、医药、洗涤剂、工业副产品及废料的处理、青贮饲料及微生态制剂]等多种领域。

在酿造发酵工业如酒精生产、啤酒制造、发酵原料液化及糖化工艺过程中均有重要价值,如添加淀粉酶分布非常广泛,是人们经常研【】1究的一种酶。

从纺织工业到废水处理,这些酶都有不同规模的应用。

常见产淀粉酶的主要为芽孢杆菌属。

其中的常见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菌种有:地衣芽【】【】23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纳豆芽孢杆菌、凝结芽孢。

由于芽孢杆菌属是一类好氧或兼性厌氧、产生抗逆性内生抱子的杆状细菌,许多为腐生菌,主要分布于土壤【】4和植物体表面及水体中。

所以此次实验从土壤中分离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

二、实验目的要求1(了解生物分离提纯的原理和方法技术2(掌握从土壤中筛选产淀粉酶菌株的原理和方法3.掌握微生物摇瓶培养方法及淀粉酶活力测定的原理和方法4.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微生物实验方法的能力5.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流程、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判断实验结果的能力。

三、实验原理自然界中,土壤是微生物生活最适宜的环境。

土壤具有微生物进行生长繁殖和生命活动中所需的各种条件。

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因土壤类型、季节、土层深度与层次等不同而异。

一般地说,在土壤表面,由于日光照射及干燥等因素的影响,微生物不易生存,离地表10 cm,30 cm的【】5土层中菌数最多,随土层加深,菌的数量减少。

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平板分离法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生物技术综合实验——淀粉酶产生菌的初步筛选

生物技术综合实验——淀粉酶产生菌的初步筛选

生物技术综合实验——淀粉酶产生菌的初步筛选一、实验目的学习从自然界中筛选分离淀粉酶产生菌株。

二、实验内容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和分离。

三、实验原理在筛选培养基平板上,可溶性淀粉被目的菌株产生的淀粉酶水解,形成透明圈。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产生的淀粉酶的种类和活力各不相同,对可溶性淀粉的水解能力各不相同,所形成的水解圈与菌落大小比值故而不同,因而根据其比值可初步断定其对可溶性淀粉的水解能力。

许多细菌和霉菌产生淀粉酶,特别是一些芽孢杆菌,因此,本实验将土壤样品加热处理后,将其接种到筛选培养基平板进行培养,根据平板的水解圈做初筛,从中筛选出产淀粉酶活性较好的菌株进行保藏。

四、实验材料和用具1、材料:土壤样品2、试剂:牛肉膏蛋白胨筛选培养基平板(含可溶性淀粉1%)、45mL无菌水瓶3、仪器及用具:恒温培养箱、超净工作台、高压蒸汽灭菌锅、摇床、酒精灯、牙签、移液枪、试管、涂布器、量筒等。

五、操作步骤(一)准备材料1、筛选固体培养基: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加入可溶性淀粉(1%),配制600mL,制备30个平板。

2、含45mL水的三角瓶5瓶,200ul枪头及枪头盒3盒,牙签3瓶,涂布器3包,灭菌处理。

(二)菌种分离1、土壤采集选取采集地点地表植被根系周围的土壤,首先去除地表浮土,然后挖取2-5cm深的土壤样品,每个样品约取20g土壤,装入塑料袋内,备用。

2、制备菌悬液取5g土壤样品置于含45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用振荡器震荡10分钟,在90度水浴锅中处理15分钟。

3、涂布平板培养与分离吸取100ul悬浮液,用涂布器涂布于筛选培养基平板,待液体充分被吸收后,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48h。

每组做2个平板。

(三)菌种初步筛选在平板中加入少量卢戈氏碘液,观察菌落形成透明水解圈情况,用无菌牙签挑取产水解圈的菌落,转接到新的筛选培养基中,每个平板上接种16个菌种,每组接种2个平板,置于37℃培养24h。

在平板内加入卢戈氏碘液,根据单菌落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H/C)大小进行初筛,选择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大的菌株,从中选取淀粉酶活力相对较高的菌株。

农药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和鉴定

农药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和鉴定

农药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和鉴定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农药的使用逐渐成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

然而,长期高强度使用农药也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威胁。

为了减少农药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寻找一种安全、高效的降解方法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而利用微生物进行农药降解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解决途径,因为微生物可以通过吸附、降解、转化等方式将农药降解无害物质,从而实现环境和人健康的保护。

然而,微生物降解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它在农药降解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因此,寻找适合的微生物进行农药降解,成为了重要的研究点之一。

第一步要做的事情是筛选。

为了寻找适合降解农药的微生物,首先需要从自然界中的土壤、水体等样本中开展微生物的筛选研究。

一般而言,选择样本时要尽量选取与目标农药污染草地有较强的关联性和相似地理位置的样本,以期能够找到更适合的菌种。

在筛选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不同菌种在降解效率、降解速度、生长适应条件、细胞生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需要针对目标农药,制定更加具体的微生物鉴定方案,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促进筛选工作的开展。

接下来,就要进行种菌和鉴定。

在筛选出适合降解农药的微生物后,需要进行种菌工作,并发展良好的微生物种质资源。

在细菌鉴定过程中,可以通过以形态、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鉴定,以期更加准确地判定细菌种类和特征,进一步验证其对农药的降解能力和效率。

比如,针对目标农药的种类与形式不同,可能导致微生物对其降解效率与速度差异较大,因此在进行初步筛选工作的同时,就要进行微生物的鉴定和潜力评价。

最后,就需要量化评价。

针对筛选的适合降解农药的微生物进行量化评价与实验验证,是推动微生物农药降解向工业化、标准化方向的主要应用手段。

在量化评价的过程中,主要包括解析菌株对农药的降解效率、降解速度、降解产物和适应环境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微生物降解评价标准,对于促进微生物降解的推广应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土壤菌株筛选实验报告(3篇)

土壤菌株筛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方法。

2. 了解不同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3. 筛选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菌株。

二、实验原理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通过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分离方法,可以从土壤中分离出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菌株。

本实验采用平板划线法、涂布分离法等方法,对土壤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并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鉴定。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琼脂糖、无菌水、无菌平板、无菌试管、接种环、显微镜等。

2. 仪器: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电子天平、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处理:取一定量的土壤样品,用无菌水进行稀释,制成10^-3、10^-5、10^-7等不同浓度的土壤悬液。

2. 分离纯化:(1)平板划线法:将不同浓度的土壤悬液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用接种环进行划线分离,培养24小时后观察菌落形态。

(2)涂布分离法:将不同浓度的土壤悬液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用无菌玻璃棒轻轻涂布,培养24小时后观察菌落形态。

3. 菌落鉴定:(1)形态特征观察: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边缘、表面等特征,记录下来。

(2)生理生化试验:对筛选出的疑似菌株进行生理生化试验,如革兰氏染色、氧化酶试验、过氧化氢酶试验等,以确定菌株的属种。

4. 结果分析:根据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试验结果,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鉴定,并统计不同生理功能菌株的筛选数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观察到不同形态的菌落,如圆形、卵圆形、长条形等,颜色有白色、黄色、红色等。

2. 生理生化试验结果:(1)革兰氏染色:部分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菌,部分菌株为革兰氏阴性菌。

(2)氧化酶试验:部分菌株产生氧化酶,部分菌株不产生氧化酶。

(3)过氧化氢酶试验:部分菌株产生过氧化氢酶,部分菌株不产生过氧化氢酶。

3. 结果分析:根据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试验结果,筛选出以下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菌株:(1)革兰氏阳性菌:可能为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从土壤中分离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实验方案

从土壤中分离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实验方案

从土壤中分离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实验方案实验方案:从土壤中分离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实验目的:分离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用于后续淀粉酶相关研究。

实验步骤:1.样品采集:选择含有潜在产淀粉酶的土壤样品,如农田土壤或果园土壤。

2.稀释培养:将采集的土壤样品用无菌PBS缓冲溶液稀释,并进行均匀悬浮。

3.接种装置:将土壤悬浮液均匀涂布在含有淀粉的固体培养基上,使用毛细管或平面接种棒操作,确保样品均匀地接种在培养基上。

4.培养条件:将接种好的培养基培养皿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培养。

适宜的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和氧气供应等。

一般来说,菌株生长的适宜温度为30-37摄氏度,湿度为60-70%。

5.纯化分离:通过制备出来的细菌菌落将产酶菌株分离出来。

可以使用毛细管、骨牌、环针等工具,分别挑取单个菌落并将其转移到含有淀粉的培养基上。

6.传代培养:将分离出来的产酶菌株进行传代培养,以确保其菌落的特性稳定。

7.筛选鉴定:通过淀粉酶活性分析等方法,对分离出来的菌株进行筛选鉴定。

一般来说,可采用滴定法或I2-KI法测定淀粉酶活性。

根据颜色变化或者酶活性指标的变化,筛选出淀粉酶产量较高的菌株。

8.鉴定菌株:对产淀粉酶的菌株进行鉴定,确定其属于芽孢杆菌的种属。

可以采用传统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方法,如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染色、氧需气性、形状和运动情况等。

9.鉴定纯化:最后,对鉴定出来的菌株进行纯化培养,以获得纯种淀粉酶产生菌。

实验注意事项:1.采集样品时要避免采集过于含油的土壤,以免对实验造成干扰。

2.在操作过程中要做好防护,戴手套,避免污染样品。

3.在培养过程中注意严格无菌操作,以避免外源菌的污染。

4.在菌株的鉴定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菌株的形态特征,并结合多种鉴定方法综合分析。

5.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做好记录,包括实验步骤、结果、观察和记录等。

总结:通过上述实验方案,我们可以从土壤中分离出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

这有助于开展后续淀粉酶相关的研究,包括酶的生物化学性质、作用机制等。

实验土壤中产淀粉酶菌株的筛选

实验土壤中产淀粉酶菌株的筛选
生物制药学实验
实验1-5 产淀粉酶菌株的筛选及诱变系列实验
实验需知
实验分组:2个实验室,每个实验室分6组(名 单上报),每次实验结束留1组同学值日
实验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20%,包括实验出 勤、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撰写
实验结束:将实验用品收拾整齐,由实验老师 确认实验结束后方可离开
7. 产淀粉酶菌株的增殖培养
液体培养基分装:10ml/瓶,每个菌株对应1瓶( 每组1-2瓶,参考鉴定结果)
液体培养基接种:用接种环从固体培养基表面上 沾取少许菌苔,将接种环在液体培养基内振摇几 次即可。
做好标记,放入摇床中振荡培养24h。
8. 产淀粉酶菌株的纯化——平板划线法
灼烧接种环,冷却后用接种环挑取少量菌苔 左手持平皿,将皿盖打开一条缝隙,右手将接种
稀释
1ml 1ml 1ml 1ml 1ml 1ml
1g
10ml 10-1
9ml 9ml 9ml 9ml 9ml 9ml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分离
Hale Waihona Puke 实验步骤5.各组做好标记,置于30 ℃恒温培养48 h (倒置培养??)
6. 产淀粉酶菌株的鉴定(下次课)
6. 产淀粉酶菌株的鉴定
实验结束后请各组同学务必与实验老师处签到后方 可离开,否则记为缺勤
最后一组同学使用完超净台后,需将台内废液、使 用过的枪头等清理干净,移液枪调回最大量程,并 用酒精棉球将台面擦拭干净后,打开紫外灯照射。
希望提出指导与建议
霉菌菌落特点
大而疏松,呈绒毛状(曲霉)、絮状(毛霉) 、地毯状(青霉)或蜘蛛网状(根霉)
有的无固定大小,延至整个培养基中 产色素,使菌落显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样中淀粉降解细菌的筛选(设计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土壤样品中微生物菌种分离和筛选技术的实验设计方案。

2.掌握富集、平板稀释涂布法、分离筛选产淀粉酶菌株的基本原理。

3.初步掌握从土壤样品中分离筛选产淀粉酶菌株的基本技术。

二、实验原理
在自然条件下,产淀粉酶的细菌和其它各种细菌混杂生活在土壤中,要想分离出来必须建立相应的“筛子”。

淀粉酶能使淀粉分解成葡萄糖,而淀粉与碘液发生反应形成蓝色化合物。

葡萄糖不与碘液发生反应形成蓝色化合物,结果可使淀粉酶产生菌周围形成透明圈,从而筛选出淀粉酶产生菌。

微生物酶产生菌的筛选具体分为增殖培养、初筛和复筛过程。

增殖培养是通过控制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和/或培养条件使样品中的目的菌得以大量繁殖,而非目的菌的生长受到抑制或繁殖减缓,从而提高样品中目的菌的数量和比例。

初筛是对所得的纯种进行检测。

由于淀粉酶是胞外酶,在分离培养基中加适量可溶淀粉通过平板透明圈法来检测淀粉酶产生菌。

筛选透明圈比值大的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再进行复筛。

复筛的目的是淘汰底产菌。

三、实验材料
1、培养基:蛋白胨, NaCl,可溶性淀粉,琼脂,蒸馏水。

2、玻璃仪器: 培养皿10副,试管10支,三角瓶 6个,移液管 10支(1mL7支,10mL 3支),100mL量筒2个,玻璃棒,玻璃珠。

3、其它:酒精灯,硅胶塞,包装绳,包装纸,PH试纸,接种环,电子天平,称量纸,高压蒸汽灭菌锅,摇床,角匙,记号笔等。

四、方法与步骤
1、土壤样品: 食品厂、粮食加工厂、饭店等日常接触淀粉较多的肥沃土壤。

2、培养基的制备
(1)液体培养基:称取蛋白胨1.0 g、NaCl 0.5 g、可溶性淀粉0.2 g溶于装有100 mL蒸馏水的三角瓶中,调pH为7.2至7.4,分装为2个三角瓶,50mL/个,包扎,121℃高压蒸汽灭菌20分钟。

(2)固体淀粉培养基:称取蛋白胨1.5g, NaCl 0.75g,可溶性淀粉0.3g ,溶于
装有150 mL蒸馏水的三角瓶中,再加入3.0 g琼脂粉并搅拌至充分溶解,调pH 为7.2至7.4,包扎,121℃高压蒸汽灭菌20分钟。

3、增殖培养
称取土样15 g,倒入盛有40 mL无菌水的带玻璃珠的三角瓶中,摇床振荡30 min制成土壤悬液, 用无菌移液管分别吸取10mL土壤悬液加入液体培养基中,置于37℃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

4、初筛
浇注8块平板培养基。

取增殖培养后的菌液标记为10-1。

用无菌移液管吸取10-1的菌悬液1mL放入装有4.0mL无菌水的试管中吹吸数次混匀即为l0-2稀释液,照此分别制成l0-2~l0-4的稀释液。

将10- 2~10- 4土壤稀释液1mL涂布于平板培养基表面,每一稀释度涂布接种两块平板。

倒置于37℃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

待长出菌落后,滴加碘液,挑取有明显淀粉水解圈的单菌落,进行划线培养。

5、复筛
将10- 2、10- 3、l0-4初筛菌株稀释后在同一块平板上分别划线培养,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0h,长出单菌落后滴加碘液,选择水解圈较大的菌株菌株即为所需菌株.
6、菌种鉴定
最后通过观察筛选到的菌株的菌落大小、形态,革兰氏染色和芽孢染色(方法详见微生物实验讲义实验四)等情况对筛选到的菌株进行初步鉴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