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各地市地形地貌特点概述
安徽地理——精选推荐

安徽地理⼀、安徽省⾃然地理总体特征(⼀)安徽省的位置特征1、经纬度位置:安徽地跨115°54′E—119°37′E,29°41′N—34°38′N。
⼤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淮河以北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2:相邻位置:安徽东邻江苏、浙江、北接⼭东,西连河南、湖北,南毗江西。
3:区位特征:安徽省位于东部季风区,中部经济地带,华东腹地,接北联南,承东启西。
⽆论⾃然地理还是区域地理都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候特征安徽省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地处29°41′N—34°38′N,⼤部分地区年均温14—17℃;由于东距海洋较近,⼤部分地区年均降⽔量在800—1700mm;由于重要地理分界线“淮河”从北部通过,因此淮河以北属于温带季风⽓候,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候。
在中国⽓候⼤背景下,除具有⾬热同期、⼤陆性季风⽓候显著的特征外,还因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都适中,具有⽓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过渡性明显的特点。
(三)地形特征1、地形类型:安徽地形多样,平原(占44.7%)、⼭地(占27.8%)、丘陵(占27.5%)兼备。
2、主要地形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长江沿岸平原、⼤别⼭区(主峰⽩马尖海拔1774m)、皖南⼭区(主峰莲花峰海拔1873m,全省最⾼点)。
(四)、河流、湖泊特征1、长江:长江下游⾃西南向东北斜贯安徽中南部,长401⽶,号称“⼋百⾥皖江”,流域⾯积6.6万平⽅千⽶,占全省总⾯积47.5%。
长江流域⽔系发达,⽀流、湖泊多,⽔⽹密度⾼,航运意义⼤。
较⼤⽀流有皖河、青⼷江,较⼤的湖泊有龙感湖、武昌湖、泊湖等。
2、淮河: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区,流经安徽北部过江苏洪泽湖⼊江⼊海,安徽段长270千⽶,流域⾯积6.7万平⽅千⽶,占全省总⾯积48%。
流域内⽔系发达、⽀流众多,较⼤⽀流有浍河、涡河、西淝河、颍河、淠河、史河等,北岸⽀流⽐南岸多⽽长,为不对称⽔系。
安徽地理知识点总汇高二

安徽地理知识点总汇高二安徽地理知识点总汇安徽位于中国东部,地处华东地区。
以下是关于安徽地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高二学生学习地理有所帮助。
一、地理位置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东临江苏省,南接浙江省,西毗湖北省,北接河南省和山东省。
全省总面积近14.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内陆省份之一。
二、地形地貌安徽地势复杂多样,境内主要分为山区、平原和河流湖泊等地理特征。
南部为丘陵和山地,中部为平原和河谷,北部为山地和盆地。
全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黄山、天柱山等山峰较为著名,同时还有长江、淮河等重要河流经过。
三、气候特点安徽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湿热,冬季寒冷。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夏季温度较高,中部平原地区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5℃以上。
降水分布不均匀,南部较多,北部相对较少。
四、自然资源安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铁矿、铜矿、硫矿等矿产资源。
此外,境内水力资源和土壤资源也相对较为丰富,为农业和能源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五、旅游资源安徽是中国著名的旅游省份之一,拥有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山,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山之一,以其奇特的地理地貌和秀美的山水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
除此之外,九华山、庐山、宏村、西递等旅游景点也备受游客喜爱。
六、经济发展安徽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强省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安徽省发展迅猛。
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安徽以制造业为主导,汽车、电子、冶金等行业都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此外,农业也是安徽的支柱产业,主要农产品有稻谷、小麦、棉花、油菜籽等。
综上所述,安徽是一个地理特征多样、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的省份。
希望以上地理知识点对高二学生学习安徽地理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知识点大全安徽

高一地理知识点大全安徽安徽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东部。
它有着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特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安徽地理的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9°41'04''至34°38'38'',东经114°54'45''至119°37'50''之间。
它与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和河南等省份相邻。
二、地形地貌:安徽省地势复杂,地形地貌多样。
北部是淮河平原,中部是巢湖和大别山,南部是皖江和南岳山。
整个省份地势起伏,山丘、平原和河流相互交错。
1. 淮河平原:淮河平原是安徽省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
这个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
淮河平原的主要农产品有稻谷、小麦、玉米、棉花等。
2. 巢湖:巢湖是中国第五大淡水湖,也是安徽省的重要湖泊。
巢湖周围地势较低,湖水丰富,湖泊景色优美。
巢湖周边的土地适宜发展渔业和农业。
3. 大别山:大别山是安徽省的一条山脉,也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
大别山地势险峻,山脉纵横交错。
这里的森林资源丰富,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绿色发展。
4. 皖江:皖江是安徽省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省会合肥市。
它是长江的支流之一,河水丰富,对安徽的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气候特点:安徽省气候温和多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有所差异。
1. 北部地区:北部地区由于靠近淮河和黄河,夏季多雨,冬季干燥,气温较高。
年平均气温在14°C左右。
2. 南部地区:南部地区受到大别山和江淮河谷的影响,气候湿润,四季分明。
夏季较炎热,冬季较寒冷。
年平均气温在16°C左右。
四、资源状况:安徽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1. 自然资源:安徽省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包括煤炭、铁矿石、铜、锌、硅石等。
此外,森林、水力、风力等能源资源也很丰富。
安徽高一地理知识点

安徽高一地理知识点安徽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东部,东临江苏、浙江,南接江西,西连湖北,北靠河南,有很多独特的地理特点和知识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安徽高一地理相关的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安徽位于中国的中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
全省总面积为139600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江淮平原和江南丘陵地貌。
安徽县城地势较为平坦,气候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二、主要地貌类型安徽的地貌类型丰富多样,主要包括:1. 江淮平原:位于安徽省东部,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这里地势平坦且土壤肥沃。
2. 岳西丘陵: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地势较高,地形起伏,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地貌。
3. 长江南岸丘陵: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势较高,有许多丘陵和山地,地貌多样。
三、气候特点安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具体特点如下:1. 夏季炎热多雨,气温高,降水充沛,常有暴雨和雷电天气。
2. 冬季寒冷,但比较干燥,气温较低,有时会出现严寒天气。
3. 春季昼夜温差大,气温逐渐回暖,降水逐渐增多。
4. 秋季温度适宜,降水适中,是安徽的旅游旺季。
四、主要河流和湖泊安徽有许多著名的河流和湖泊,包括:1. 长江:安徽省东部流经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对安徽的水资源和交通运输起着重要作用。
2. 淮河:安徽省中部主要河流,是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3. 徽水:又称小江,是安徽省的支流,是安徽省的母亲河,流经多个城市和县。
4. Chaohu湖:安徽四大淡水湖之一,是中国淡水渔业的重要产地。
五、地理景观和名胜古迹安徽有很多著名的地理景观和名胜古迹,包括:1. 黄山:是安徽最著名的山脉,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名山之一,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日出而闻名于世。
2. 風景名勝區:包括九华山、皖南古村落等,有着独特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
3. 历史文化名邑:如徽州和古村落宏村,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民居建筑。
高考安徽地理知识点

高考安徽地理知识点一、地理位置及地势安徽位于中国东部,东临江苏省和浙江省,南界江西省,西邻湖北省,北接河南省。
它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古老的华北大地板块之间,地势东高西低,多山地。
二、地貌景观1. 大别山安徽境内的大别山是中国南方一个重要的山脉,西起湖北,东至江苏,纵贯安徽北部。
大别山是中国五大山脉之一,山势雄伟,山峰数不胜数,有不少世界级自然遗产和国家地质公园。
2. 小浪底小浪底位于长江中下游,是以其壮观的险滩和峡谷而闻名。
这里的水流湍急,峡谷险峻,形成了迷人的自然景观。
小浪底也因此成为自然风光带的代表之一。
3. 九华山九华山位于安徽南部,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名山之一。
它是九岭山脉的脊梁,海拔高达1298米。
九华山风景秀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旅游胜地。
三、气候特点安徽气候呈东南亚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年均气温约为15-17摄氏度。
四、水文地貌安徽是水资源丰富的省份,拥有众多湖泊和河流。
其中六安、芜湖、淮北是安徽最大的三个湖泊,而长江是安徽最重要的河流。
五、农业特色安徽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拥有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农作物种植。
安徽的农业特色主要集中在大米、小麦、茶叶、棉花、瓜果等方面。
六、工业经济安徽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以制造业为主要区域经济,尤其是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
安徽的工业发展日益壮大,成为中部地区的经济引擎之一。
七、旅游资源安徽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著名的黄山风景区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山之一,以其壮丽的山峰、云海、温泉而闻名世界。
此外,安徽还有徽州古城、九华山、庐山等众多旅游景点,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关注。
结语安徽作为一个地理资源丰富的省份,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它的地势、气候、水文地貌以及农业和工业经济特色,都为我们了解和认识这个地区提供了很多有趣的知识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安徽的地理特点,并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安徽省地质环境基本概况

安徽省地质环境基本概况安徽省地质环境总体良好,但不同地区地质环境有所差异,全省大体可分出淮北、江淮、沿江、皖西和皖南5个环境地质区。
这些环境地质区最直接的反映是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区域性地貌差异,与省内地貌、自然地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农业地质分区均大致一致。
一、淮北环境地质区。
区内地质环境优势是地形平坦,便于建设;土地资源、煤炭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电力和煤化工,浅层孔隙水和区内东北部岩溶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深部地热资源丰富。
该区经济建设的制约因素和主要环境问题是水资源紧缺;此外,盐渍土和砂礓黑土等低产田、高氟水地方病,阜阳等市集中、超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引发地面沉降,淮北采煤塌陷。
二、江淮环境地质区。
区内地质环境优势是地形相对平坦,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地表主要覆盖中更新统粘土,其下为中、新生界碎屑岩,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便于建设。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江淮分水岭两侧地下水资源贫乏,淮南煤矿采煤塌陷,巢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胀缩土发育等。
三、沿江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铁、铜、硫、建材等矿产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丰富,温泉热水可供开发利用,地质构造和岩土分布虽较复杂而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采矿引起矿山环境问题,红壤等中、低产田分布,河湖崩岸和淤积,岩溶塌陷等。
四、皖西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工程地质条件良好,水能资源丰富,地质遗迹资源丰富,金、石材资源和温泉热水可开发利用。
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是山区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滑坡、崩塌、泥石流发育,部分地区流行地甲病等。
五、皖南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地貌景观优美,可建立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地质公园。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山区地形复杂,矿产资源不丰,滑坡、崩塌、小型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李益湘2003年)。
安徽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安徽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安徽是一个位于华东地区的省份,其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安徽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省的地理特点。
一、地理位置安徽省位于中国中东部,东临江苏、浙江,南接江西、湖南,西邻湖北,北接河南、山东,总面积139,100平方千米。
省会是合肥市。
二、自然地理环境1.地形地貌安徽省地貌复杂多变,主要分为丘陵、平原和山地三部分。
丘陵面积为3.15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22.5%,平原面积为2.6万平方千米,占比18.7%,山地面积为8.6万平方千米,占比61.8%。
2.气候特点安徽省气候温和湿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中部和东部气候较为稳定,年平均气温13-16℃,年降雨量多集中在夏季,春秋两季易受台风影响。
三、人文地理环境1.人口截至2019年,安徽省总人口为6,063.45万人。
城镇人口为2,813.28万人,农村人口为3,250.17万人。
其中合肥市、芜湖市和蚌埠市为省内三大城市。
2.经济安徽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之一,也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
以合肥市、芜湖市和马鞍山市为代表的制造业发展较快,以及阜阳市、亳州市和滁州市的北部煤炭储备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使安徽省处于一个逐步崛起的发展阶段。
3.文化安徽省的文化遗产众多,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和历史传统。
安徽省有3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有皖南古村落、黄山风景区、宏村古建筑群等。
四、旅游资源分布在安徽省内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众多,自然风光如黄山、六安山、信州岭等景区,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观赏。
人文遗产有皖南古村落、徽州古城、庐州千佛岩等。
五、结语安徽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涵盖了省份面积、位置、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阅读本文可以使读者了解安徽省的地理特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徽省各地市地形地貌特点概述

.;. 安徽省各地市地形地貌特点概述合肥市:位于东经117°10′~117°22′,北纬31°48′~31°58′,地处江淮丘陵,江淮分水岭横贯东西,形成较低缓的鱼背状地带。
总趋势是西南、东南和北面高,中南部低。
境内地形较平缓。
芜湖市:位于东经118°22′,北纬30°20′在长江与青戈江的交汇口。
主要市区沿长江南岸呈一带状,区内圩区~丘陵~山区呈梯形上升。
蚌埠市: 位于东经117°22′,北纬37°57′,其北部是广阔的淮北平原, 地势坦荡;南部连接淮南丘陵,地势稍有起伏,市区地形河流众多。
淮南市: 位于东经116°21′~117°11′,北纬32°32′~32° 56′,地处安徽省中部偏北,跨淮河两岸。
地形多样,地势南高北低。
土壤类型亦复杂多样,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基质是古河流沉积物,主要为砂礓黑土和黄土。
淮河沿岸的湾地为潮土类土壤。
湾地与丘陵之间的岗地,基质为下蜀系黄土,土壤主要为黄棕壤。
此外,凤台县留有部分白碱土。
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东经118 °24′9″~118° 39′37″,北纬31°38′7″~31°47′2″,呈丘陵地形,西临的长江近似于南北流向,从采石矶至马鞍山(山名)北沿江为一狭长的带状山脉,走向与长江流向一致,市区的东部、东北部、东南部多山区,呈东高西低形。
淮北市: 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东经116°23′~116°59′,北纬33°17′~34°02′。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
铜陵市:位于东经117°48′38″,北纬30°56′42″,地处安徽省长江南岸。
铜陵为丘陵地带,境内岗峦起伏,东南山脉绵延,西北面为沿江洼地。
安庆市: 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倚山傍水,地势较平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各地市地形地貌特点概述
合肥市:位于东经117°10′~117°22′,北纬31°48′~31°58′,地处江淮丘陵,江淮分水岭横贯东西,形成较低缓的鱼背状地带。
总趋势是西南、东南和北面高,中南部低。
境内地形较平缓。
芜湖市:位于东经118°22′,北纬30°20′在长江与青戈江的交汇口。
主要市区沿长江南岸呈一带状,区内圩区~丘陵~山区呈梯形上升。
蚌埠市: 位于东经117°22′,北纬37°57′,其北部是广阔的淮北平原, 地势坦荡;南部连接淮南丘陵,地势稍有起伏,市区地形河流众多。
淮南市: 位于东经116°21′~117°11′,北纬32°32′~32° 56′,地处安徽省中部偏北,跨淮河两岸。
地形多样,地势南高北低。
土壤类型亦复杂多样,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基质是古河流沉积物,主要为砂礓黑土和黄土。
淮河沿岸的湾地为潮土类土壤。
湾地与丘陵之间的岗地,基质为下蜀系黄土,土壤主要为黄棕壤。
此外,凤台县留有部分白碱土。
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东经118 °24′9″~118° 39′37″,北纬31°38′7″~31°47′2″,呈丘陵地形,西临的长江近似于南北流向,从采石矶至马鞍山(山名)北沿江为一狭长的带状山脉,走向与长江流向一致,市区的东部、东北部、东南部多山区,呈东高西低形。
淮北市: 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东经116°23′~116°59′,北纬33°17′~34°02′。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
铜陵市:位于东经117°48′38″,北纬30°56′42″,地处安徽省长江南岸。
铜陵为丘陵地带,境内岗峦起伏,东南山脉绵延,西北面为沿江洼地。
安庆市: 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倚山傍水,地势较平坦。
黄山市: 位于东经117°48′~118°21′,北纬30°00′~30°3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向西北倾斜。
境内地势高峻,山岭纵横,岗峦起伏,溪水环绕。
阜阳地区: 位于安徽省的西北部,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东经114°52′~116°49′,北纬32°25′~34°04′。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最高处(亳县)海拔米,最低处(颍上)海拔米。
区内地势平坦。
宿县地区: 位于安徽省的最北部,东经116°09′~118°10′, 北纬33°18′~34°39′。
滁县地区: 位于皖东江淮之间,是江淮丘陵的组成部分。
境内的低山是淮阳山脉的延伸。
自西南向东北构成江淮分水岭。
六安地区: 位于安徽西部,在北纬31°01′~32°40 ′,东经115°20′~117°14′。
地貌类型多多样,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西南部为大别山北坡山地,北部是沿淮平原,中部为江淮丘陵岗地。
宣城地区: 位于本省东南部,地跨北纬30°17′~31°19′,东经117°58′~119°40′,处于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形成南高北低逐渐倾斜的概貌,境内有三大山脉,以绵亘于泾县、国和宣郎广南部的黄山山脉为主,东有天目山余脉延伸到泾县西北和宣城西部。
过境有两大支水系,一是水阳江支水系,一是青戈江支水系。
构成境内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体的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
巢湖地区: 位于皖中,地处江淮之间,山圩兼有,丘陵起伏,地势总的是西北高,东南低,海拔最高处595米,最低处为米。
徽州地区: 位于本省南部偏东,处在东经117°11′~118°54′,北纬29°23′~30°31′。
地形大致可分为四部分:北区,南高北低;西北区属长江水系;新安江谷地,四周高山环绕,中央地势低平,是一个小盆地;西部丘陵区,北高南低,小山区密布。
安庆地区:位于安徽省的西南部,西北靠大别山主峰,东南倚黄山余脉,长江斜贯全区, 地形从两侧高山逐渐向长江倾斜,呈“V”型,从山区到低山丘陵区再到圩区和湖泊水面,形成了梯形下降的四类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