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鼓楼
侗族鼓楼的社会价值阐释

侗族鼓楼的社会价值阐释【摘要】侗族鼓楼作为侗族传统建筑的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在社区生活中,侗族鼓楼扮演着重要角色,是集会、娱乐、议事的场所,促进了社区民众的交流与互动。
侗族鼓楼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传承了侗族的语言、习俗、艺术等元素。
它对促进社区团结起着重要作用,是连接侗族人民情感的纽带。
在现代社会中,侗族鼓楼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挑战,需要加强相关工作以确保其持续传承。
我们不能忽视侗族鼓楼的重要性,应该加强保护与传承工作,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侗族鼓楼、社会价值、历史渊源、社区生活、文化传承、社区团结、挑战、保护、传承、重要性、加强。
1. 引言1.1 侗族鼓楼的社会价值意义侗族鼓楼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载着丰富的社会价值意义。
侗族鼓楼是侗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是传统仪式、节日庆典和集会活动的中心。
在这里,人们举行各种仪式,如婚礼、葬礼、祭祀等,展示和传承侗族的传统文化。
侗族鼓楼也是社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交流互动、共同生活的场所。
在这里,人们相互帮助、共同决策,形成了团结和和谐的社区氛围。
侗族鼓楼还是侗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和展示窗口,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传达侗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
侗族鼓楼作为侗族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社会价值意义,是侗族文化传承和社区团结的重要支撑。
1.2 侗族鼓楼的历史渊源侗族鼓楼是侗族传统建筑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侗族鼓楼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的侗族社会。
侗族鼓楼作为侗族人民生活、信仰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凝聚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侗族文化的象征和精神支柱。
侗族鼓楼最初起源于侗族祭祀活动,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场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侗族鼓楼逐渐发展成为侗族社区的集会和活动中心。
侗族鼓楼不仅是侗族人民进行传统仪式和节日庆祝的场所,还是民间文化表演、社区议事和民间教育的重要场所。
堂安侗寨鼓楼简介

堂安侗寨鼓楼简介
堂安侗寨鼓楼是侗族的一种具有地域特点的建筑物,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的侗族聚居地区。
堂安侗寨鼓楼采用防腐木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结构坚固,可达数百年不腐不斜。
其建筑结构牢固而又严谨,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
第一层为正方形,与地平相距约2~3米。
以上各层为多角形,且有飞檐。
顶部中央多安琉璃葫芦,脊棱缓缓翻卷成翘角。
顶楼常悬“款鼓”一面,遇事由“款首”击鼓集众,决策定夺。
底楼多设大厅,楼前有广场,楼侧或联建戏台和厢房。
除了作为聚会的场所外,鼓楼在古代还曾作为外敌入侵时的鸣鼓警示场所。
侗族侗寨鼓楼简介五十字

侗族侗寨鼓楼简介五十字侗族的侗寨鼓楼呀,那可老有意思啦。
侗寨鼓楼在侗族人心目中的地位可高啦。
它就像侗寨的心脏一样,是整个寨子最热闹、最有凝聚力的地方呢。
鼓楼一般都建在寨子的中心位置,一进侗寨,眼睛准会被它吸引过去。
鼓楼的造型超有特色的。
它那高大的身姿,层层叠叠的,像一个放大了好多好多倍的宝塔。
鼓楼的飞檐就像鸟儿展开的翅膀,灵动又俏皮,仿佛随时要飞起来似的。
而且呀,这些飞檐上还常常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龙有凤,还有各种侗族人民喜爱的花草呢。
鼓楼的作用可多啦。
它是侗族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白天的时候,老人们会在鼓楼里坐着聊天,聊聊哪家的姑娘又心灵手巧啦,哪家的小伙子又勤劳能干啦。
小孩子们呢,就在鼓楼周围嬉笑玩耍,那笑声就像银铃一样在寨子里回荡。
到了晚上,鼓楼就更热闹啦。
大家会聚集在鼓楼里,燃起篝火,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们就开始对歌啦。
那歌声悠扬婉转,充满了浓浓的侗族风情。
鼓楼还是侗族人民商量大事的地方呢。
要是寨子里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比如说要修建一条新的道路,或者是商量怎么庆祝侗族的传统节日,全寨的人就会聚集到鼓楼里。
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就像一个超级民主又温暖的大家庭。
建造鼓楼可是个大工程,需要全寨人的共同努力。
从选择木材到最后的搭建,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侗族人民的心血。
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工匠们就像魔法师一样,把一根根木材变成了如此壮观的鼓楼。
而且呀,在建造鼓楼的过程中,大家齐心协力,这也让整个寨子的人更加团结啦。
侗寨鼓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更像是侗族文化的一个大容器。
它承载着侗族的历史、风俗和情感。
每一道刻痕,每一块木板,都在诉说着侗族人民的故事。
走进侗寨鼓楼,就像走进了侗族的历史长河,能感受到那种深深的文化底蕴和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不管什么时候去侗寨,鼓楼都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它就像一个热情好客的主人,静静地站在那里,欢迎着每一个来到侗寨的客人。
只要你走进鼓楼,就能感受到侗族人民的热情、善良和他们充满活力的生活态度。
侗寨鼓楼研究报告

侗寨鼓楼研究报告一、引言鼓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独特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其中贵州地区的侗寨鼓楼尤为著名。
本篇研究报告将对侗寨鼓楼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了解其特点、历史背景以及与侗族文化的关系。
二、侗寨鼓楼的历史背景2.1 侗族的起源与发展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历史悠久。
他们以水稻种植和手工艺制作为主要生计,生活在山区和水乡地区。
侗族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社会制度,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的重要一员。
2.2 鼓楼在侗族社会中的地位侗族社会中的鼓楼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
鼓楼通常建在侗族聚居的村落中心,作为村民们举行庆典、集会、表演和祭祀等活动的场所。
鼓楼具有宗教、社会、文化和教育等多重功能,对于侗族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侗寨鼓楼的特点3.1 建筑结构侗寨鼓楼通常由石头、木材等材料建造而成,高耸挺拔。
鼓楼一般有三层或五层,每层之间通过楼梯相连接。
鼓楼的顶部通常有一个大型鼓,可以用来鸣放音乐。
3.2 装饰风格侗寨鼓楼以其独特的装饰风格而闻名。
外部墙壁常常用彩绘和雕刻进行装饰,形成独特的图案和花纹。
内部的柱子和梁木也经常被雕刻成精美的造型,展示了侗族的传统美学观念。
3.3 社会聚集地侗寨鼓楼作为社会聚集地,经常举办各种庆典和集会活动。
这里是人们互相交流、传递信息、聚集心情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人们可以参加舞蹈、歌唱以及传统文化表演等活动,体验侗族的独特魅力。
四、侗寨鼓楼与侗族文化的关系4.1 宗教与信仰侗寨鼓楼是侗族人民开展宗教和信仰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鼓楼中,人们举行祭祀和祈福仪式,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虔诚。
鼓楼也是侗族宗教文化的重要象征和传承地。
4.2 文化传承侗寨鼓楼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鼓楼中,人们举行传统舞蹈、歌唱、戏剧等表演,传承和弘扬侗族文化。
同时,鼓楼也是侗族文化交流和传统技艺传授的重要场所。
4.3 社会组织侗寨鼓楼在侗族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社会组织功能。
岩寨鼓楼简介

岩寨鼓楼是侗族鼓楼中的一种,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
鼓楼是侗族村寨中的重要建筑,被誉为侗族村寨的标志和灵魂。
岩寨鼓楼作为其中的代表,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美学价值,还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鼓楼一般为多层木结构建筑,以杉木凿榫衔接,不使用钉铆,结构精巧且稳固。
其外观形态独特,楼檐一般为六角、八角或四角,重檐层层叠叠,从上而下逐渐增大。
鼓楼内部中央通常有四根大柱作为主柱,支撑楼梁,外围则由多根小柱以榫衔接,形成稳固的结构。
在鼓楼的大梁上,通常会悬挂一面皮鼓,这也是鼓楼得名的由来。
岩寨鼓楼不仅在建筑结构上具有独特性,而且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
它是侗族村寨的集会议事中心,也是人们进行拜祭、休息和娱乐活动的场所。
此外,鼓楼还是处理村寨内部纠纷、明断是非的公堂,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击鼓聚众的指挥所。
青年男女也常在鼓楼内相互交往、谈情说爱。
在岩寨鼓楼前,通常有一块用青石板或卵石铺垫的场地,称为“鼓楼坪”,旁边往往还建有戏台。
在鼓楼坪上,侗族人民会进行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如赛芦笙、舞龙灯、踩歌堂、演侗戏等。
总的来说,岩寨鼓楼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展示了侗族人民的建筑智慧,也承载着丰富的侗族文化内涵。
它是侗族村寨的象征,也是侗族人民生活和文化的重要体现。
侗族鼓楼的选材及结构特点介绍

侗族鼓楼的选材及结构特点介绍侗族鼓楼的选材及结构特点介绍一、选材1.木材侗族鼓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木材,而且选用的木材必须是天然材料,且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
通常选用的木材有松木、杉木和柏木等,这些木材都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能够保证鼓楼的结构稳固。
2.土坯在侗族鼓楼的建筑中,土坯也是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
土坯是由当地的黄土和水混合而成,经过加工成型后进行晾晒而成。
土坯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和隔热性能,能够有效地保护鼓楼内部的温度稳定。
3.其它材料除了木材和土坯之外,侗族鼓楼的建筑还会选用石头、竹子等当地的原材料。
这些材料都具有天然的特性,能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
二、结构特点1.榫卯结构侗族鼓楼的建筑采用的是古老的榫卯结构,这种结构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的稳固性,使得鼓楼能够经受住自然灾害的考验。
榫卯结构的构造方式使得鼓楼的每一根横梁和立柱都能够相互支撑,形成一个紧密的结构体系。
2.多层建筑侗族鼓楼通常都是多层建筑,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功能。
比如一楼常用作商业用途,二楼常用作文化活动场所,三楼则是居住区域。
这种多层建筑的结构特点,体现了侗族人民对于空间的合理利用,也展现出了他们独特的居住习惯。
3.斗拱在侗族鼓楼的建筑中,常常会看到斗拱的存在。
斗拱是鼓楼建筑中的重要构件,它能够有效地分散建筑的荷载,提高建筑的承载能力。
斗拱的使用,也使得鼓楼的建筑更加美观、稳定。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侗族鼓楼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其选材和结构特点不仅展现了侗族人民对于建筑工艺的深刻理解,更体现了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敬畏和融合。
侗族鼓楼的建筑材料和结构特点也为我们现代建筑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引导我们在建筑设计中更加注重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合理利用,也激发了我们对于民族建筑文化的深入探索和传承。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侗族鼓楼的选材及结构特点。
侗族鼓楼所选用的木材、土坯等材料以及采用的榫卯结构、多层建筑和斗拱等结构特点,不仅体现了侗族人民对于建筑工艺的深刻理解,更为我们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肇兴侗寨五个团鼓楼的详细介绍

肇兴侗寨五个团鼓楼的详细介绍
肇兴侗寨的五个团鼓楼分别是仁团鼓楼、义团鼓楼、礼团鼓楼、智团鼓楼和信团鼓楼,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用一抱粗的杉木为柱,穿榫街接,不用铆钉。
这些鼓楼的层数、高度和占地面积都各有不同。
具体如下:
1. 仁团鼓楼:七重檐八角攒尖顶,高米,占地面积60平方米。
2. 义团鼓楼:十一重檐八角攒尖顶,高米,占地平方米。
3. 礼团鼓楼:十三重檐八角攒尖顶,高米,占在平方米。
4. 智团鼓楼:九重檐八角歇山顶,高米,占在平方米。
5. 信团鼓楼:十一重檐八角攒尖顶,高米,占在平方米。
此外,这些鼓楼的装饰彩塑和绘画也各有特色。
例如,信团鼓楼有一副楹联:“鼓乐声声京城震动雄证当今盛世;楼阁巍巍侗寨欢呼讴歌天下太平。
”
侗寨建鼓楼是吉祥的象征和兴旺的标志,由全寨人集资修建。
这些鼓楼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如供人歇坐和作为聚会场所,还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如反映侗族社会的传统和习俗。
如需更多肇兴侗寨鼓楼的相关信息,可以查阅当地政府官网发布的旅游资讯。
广西三江侗族风雨桥和鼓楼资料讲解

广西三江侗族风雨桥
和鼓楼
广西三江侗族风雨桥和鼓楼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7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8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9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0
侗族有三大国宝——鼓楼、花桥和大歌,风雨桥是侗族独有的桥,为侗族建筑“三宝”之一。
是侗族人民引以自豪的又一民族建筑物。
由桥、塔、亭组成。
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干、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
塔、亭建在石桥墩上,有多层,檐角飞翘,顶有宝葫芦等装饰,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桥梁之一。
因行人过往能避风雨,故名。
其中三江风雨桥为世界上最长风雨桥,该桥不论高度、长度,还是外形设计,都堪称世界之最。
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在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御外来官兵骚扰,均击鼓以号召群众。
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
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
| 来自摄影师“左眼睛”的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名族建筑——侗族鼓楼日期:2011/4/2侗族鼓楼一、侗族居住区域的自然环境侗族居住区主要分布在湘、黔、桂毗邻地带。
桂北侗族地区位于东经109。
一1 10。
,北纬25。
一26.5。
之间,地处云贵高原边缘,居大丘陵地貌。
这里地势高峻,溪流纵横,山峦连绵,湿热多雨。
大的自然环境地形、气候等,使新石器时代的干栏式建筑,成为当地理想的建筑形式,建筑色彩也伴随着这种自然环境而产生。
侗族建筑的营造方式与环境的关系、社会文化因素、人的意识观念、生活习俗等密切相关,且又有它独特、庄重、淡雅的美感。
据说,侗族的祖先不在此地,因战争等各种原因而迁来,侗族原居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原为百越的一支,至今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
广西北部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年平均气温16。
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200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资源丰富,其中尤以杉树分布面广,蕴藏量大、产量多,是优良的建筑用材,满足了侗寨木楼建筑的需求。
二、侗族的居住观念侗族人喜群居,俗话说:“独木不成屋,单家不成寨”。
由于侗族居住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条件,使他们认识到只有依靠集体,互相团结才能生存。
因此侗族人群体意识很强,住宅选址及一切生活习俗,仿佛都可以追寻到人类原始风习中那些具有生命力的遗迹。
另据我们此次实地采访侗族老人,原来这种密集的群居,还有防匪防盗的遗风。
所以至今大多数人仍喜欢群居,大的村寨可达五六百户,小的也有七八十户,一般村寨一百多户。
三、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从形式上分为歇山式(俗称屋顶形,因侗族房屋多为歇山顶形而得名)和攒尖顶式(俗称伞顶或尖顶)。
鼓楼全用杉木凿榫衔接,不用钉铆,也没木楔,结构精巧,造型美观,顶层悬有一长形大鼓。
鼓楼一般高达十多米,有几层至十几层不等。
它与民居相比,从高度上、功能上和造型上来看都是不一样的。
鼓楼形似宝塔,最早是为了便于人们有一个集会的场所以及为了击鼓传信息而建的。
所以在侗族村寨中,人们常常环绕鼓楼建造房屋。
村寨多以鼓楼为中心,房屋无论建在哪个位置都要看见鼓楼的楼檐,听见鼓楼的鼓声。
因此,鼓楼是作为侗族村寨的标志和象征而存在的。
它不仅仅是集会议事的场所,同时还起着凝聚人心的作用。
走进侗寨,人们首先看到高高的鼓楼矗立中央,民居环绕在周围,依山势层层延展。
这样的居住格局,这样的建筑风格,最本色地体现了侗民族亲和团结的文化内涵。
在侗族民间,鼓楼有多种称谓,如:“百”,堆垒,意为木头堆积而成的房屋,矮小的棚子。
“楼”,出现在祭祖歌中,为汉语借词。
“堂卡”、“堂瓦”,意为众人说话的地方,众人议事的场所。
广西马胖鼓楼贵州从江增冲鼓楼鼓楼建筑结构形式及其功能鼓楼建筑根据规模大小,有四角、六角、八角之分(均为双数),高度从10m多至30多m不等;鼓楼又不论规模大小,均由上、中、下三部份组成。
上部为楼首(帽),呈“半开伞”形状造型,是侗寨精神的象征,因而成为建造工艺技术集中表现的部位;中部为多重鼓楼楼首檐结构,侗族的雕塑、绘画艺术展现其中。
每方檐角均为翘角,并雕塑禽兽,神形兼备,栩栩如生。
檐板上绘有龙凤鸟兽,古今人物,花草鱼虫以及侗族生活风俗画,玲珑雅致,五檐板上的人物绘画彩缤纷、十分好看。
重檐层数多少根据村寨(族姓)的经济能力而定,因而也是各个村寨(族姓)经济实力的表现。
重檐有5、7、9、11、13、15、17层不等(均为单数),鼓楼重檐越多,体形越大(因要按照外轮廓曲线规律向下逐级扩展),耗材越多(一座鼓楼耗材量为重檐5层重檐7层重檐9层重檐11层重檐13层60~180m3不等);下部为由承重结构柱网组成的四方型空透性的空间,高度一般为5~6m,是供活动使用的主要场所。
鼓楼内不设楼层,而习惯把重檐层楼叫做鼓楼层数。
鼓楼建筑各部分组合协调,外部轮廓曲线流畅,内部空间合理,整体美丽壮观。
鼓楼建筑为纯杉木结构,其主体结构由四根直径为60~80cm(根部)的杉木主柱,用多层粗大木枋以凿榫方式将其连接成“井”字形结构。
主柱一般伸至中部顶层。
下部四周有40根衬柱(直径为30~60m),也用木枋与主柱相连,形成牢固稳定的结构整体;中部则根据鼓楼的角数和重檐数的设置情况,配有相应的、层层收进的构造衬柱,并用木枋与主柱连接,以支撑各层重檐;上部根据楼帽的造型要求,一般设计为一个独立的结构体系,用一定的构造方式将其固定于主体结构上。
鼓楼底层为方形厅堂,面积为60~100平方米,可容纳一二百人聚会;四壁锒板和栏杆,设座位;厅中设火塘,亭侧架一牛皮大鼓,有的还置放一些其他设备,如石磨、水桶等。
鼓楼和以鼓楼为中心的广场是侗族村寨的多功能聚落中心空问,其主要功能有:(a)族性标志侗族的群体意识表现在以族姓为集团的聚集,按族姓聚居。
一个鼓楼代表一个族姓,作为十足的聚集场所和标志。
它建在村寨的重要位置上,由全体氏族成员集资,献工筹料而成。
人们视鼓楼为“遮荫树”,以保佑全寨的兴旺和安宁。
因此,不仅逢寨必有鼓楼,而且往往先建鼓楼后建寨。
(b)聚众议事侗族过去是以“款”为代表的氏族社会组织形式。
最大款为全民族,为特大款;次为大款,称“大坪”;再次为中款,称为“坪“;其次为小款,称为“洞”,最后的一级为村寨。
全民族像树枝一样,形成网络,一呼百应。
鼓楼在这一更高层面上起着重大的社会整合功能。
村寨中有以地域为纽带的、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合款”。
由款首召集众人商议款内大事,订立款规款约,惩罚违反款规款约的人;组织兴修水利、开山造田、评议物价等生产、经济活动;决定对外抵御行动等等。
鼓楼则是聚会议事,执行款约排解各种纠纷的场所。
侗“款”组织表(C)击鼓报信鼓楼是以其楼顶悬挂的长形细腰牛皮鼓而得名。
此鼓又称“歌鼓”。
过去,当村寨遇到土匪骚扰或火灾等紧急情况时,款首即登楼击鼓报警。
一旦鼓鸣,全寨响应,人们应声而至,相互支援,共同抗灾。
(d)礼仪庆典侗族有丰富多彩的社交礼仪,每逢佳节,都要在鼓楼前举行欢庆活动和纪念仪式。
侗家男女老幼聚合于鼓楼,采歌堂、赛芦笙、看侗戏,热闹非凡。
春节时,各寨间还要进行“月耶”走访,倾寨出动,主寨在鼓楼前设宴款待来宾,男女青年则利用此机会对歌择偶。
(e)休息娱乐工余闲暇之时,人们都喜欢走出家门汇聚于鼓楼,习吹芦笙,学歌绣花,谈古论今,笑语欢歌。
鼓楼演变示意图鼓楼的建造过程1 选材鼓楼建造的备料,施工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团结村寨,凝聚人心的过程。
鼓楼用到的建筑材料,最主要是杉木。
杉树树身挺拔,四季常绿,生长迅速。
杉木纹理通直,材质较轻,易加工、耐腐,是上等的建筑用材。
修建鼓楼所用的小木料,传统中由寨中各家各户捐献,以此表明鼓楼是全村(或全族)人共同修建的。
木料成为鼓楼的构件,象征着每家每户甚至每一个人都是鼓楼的一部分。
建造鼓楼的大木料,比如主柱的献料,是有讲究的,按例由本寨(或本族)中在此居住时间最长的家庭捐献,这种捐献主柱的资格是世袭的。
这种风俗要标明的含义是:村寨是由这些老住户发展起来的,他们构成了村寨的主体。
木料中最重要的是屋梁中架在柱子上的梁,因为它承受着屋顶巨大的压力,而且建筑的跨度越大,梁的负重越大。
在侗族居住区里,建造鼓楼的主要大梁柱、照面坊,是经过族中长辈年高具有威望的老人选定,木材优良、粗大,高度均匀,树龄古老,方可作为鼓楼建造用材。
未优先标记,其他用材不得取用。
可见打上标记的杉木,自然是“杉海”之王了。
再选择几十名青壮年作为工匠的帮手,选择的标准,是父母建在、家中没有非正常死亡者。
这样的标准,包含着祈求吉样的意思。
2 选址建筑选址意为建筑物选择建造的地址。
在选址前首先要考虑地质地势、自然环境、交通等因素。
同竖房立屋一样,侗族在建造鼓楼之前,事前一定要先请法师看好地形,找好地基,还要先祭土神、山神、始祖后,方可落基。
民间有“一龙二穴三风水”之说,可见风水在民居建造中亦相当重要。
地基选好后上山看好木材,回家准备好两头肥猪、几百斤米和酒水,然后方可开始建屋。
最开始的侗寨建造选在侗族地区的田坝中心,山峰腰道路旁,用千年古杉作为它的根基,供登山劳累者歇息:生产季节劳动时把暂时不用的农具、雨具、饮食篓子放置在田坝中心的巨杉之下,夏乘凉、冬烤火,谈今道古,尽情休息。
百越后裔进入农耕时代后,多选择在巨杉之地建寨,随着人口的发展,在选地建寨时难找到既有依山傍水、又有巨杉的如此完成的自然美景,便在建寨时先选定鼓楼定点之地栽一株小杉树,在测定住房的整体布局。
而鼓楼,一般都是建在整个村寨的最中心位置,象征着鼓楼的中心地位,也有极少部分的侗寨鼓楼是依山傍水而并非取中心位置。
3 基地处理在建鼓楼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是山地地形的基地处理,主要工作是挖方和填方。
如果是千栏式的鼓楼就比较占有优势,因为它可以自如地调整立柱的长短,争取到所需要的底层平面。
4 设计鼓楼的设计工作由工匠完成。
经过传统建筑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演进,设计的形式有了较为固定的模式,一栋鼓楼进深多少,内控多高都是有例可循的。
基地允许,横梁的材料又好的话,开间可以稍宽一些,反之,只好窄一些:立柱材料好,鼓楼可以盖高一些。
一栋鼓楼,要用多少根柱,多少方等,这些柱、梁、枋现有材料的质量和尺寸,每一根柱、梁、枋用在什么地方,它与相关柱、梁、枋的关系,开榫还是凿眼,榫、眼的尺寸和具体位置……这一切,工匠都必须把它想清楚,做到了然于胸。
5 木料加工木料加工时鼓楼建造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通常由工匠带领他们的徒弟们一起来完成。
所有的梁、柱、枋都要凿好眼,锯出榫头,然后分门别类地堆放。
要对柱、梁材料进行一次通盘地考虑,选定哪些作中柱,哪些做边柱,等等,然后,将其在末来柱梁中所处的位置一一标明,以备拼装。
6 拼装、组装、上梁、加瓦木料全部加工好之后,就可以拼装屋架,将一排排拼装好的屋架摆放在基地上,等待良辰吉日,进行最后的组装、上梁和加瓦。
组装之前,一般会在基地的一端立一个支架,支架立好之后,帮-陀的村民在工匠的指挥下用绳索拉,用棍子顶,将地上躺着的一排排屋架竖立起来,依次靠立在支撑用的支架上。
然后,把两排相邻的屋架移到各自的位置上去,就可以安装横梁了。
横梁装上去,鼓楼的骨架就独立地站起来了。
拼装与组装的过程,对于工匠的技术水平式严峻的考验。
所有榫眼、掸头的位置和尺寸都必须准确无误,否则就对不上号,拼装的顺序也不能搞错,错了就得拆开重来,那会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事情。
这里要说到的是,独柱鼓楼的建造,是采用十字架形凿榫穿仿,层层加瓦,四面倒水,高至五七层不等。
传统鼓楼的建造都是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
鼓楼通体全是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
这充分表现了侗族人民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7 放鼓鼓楼基本修建好之后,在鼓楼中放鼓。